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 중화의원감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747
  • 国内刊号: 1005-4529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82-7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樊秀平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董海新;胡小行;金呈强

    目的:了解我国2012年引起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参考2012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告的血流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监测结果,用WHONET5.6软件对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药敏结果根据 CLSI 2011年标准进行判读。结果共获得血流感染病原菌1292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9496株,占46.04%,革兰阴性菌69723株,占53.9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3.4%和78.3%,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的耐药率>90.0%,对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对米诺环素和替考拉宁较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米诺环素以外的其他药物的敏感性均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63.5%和58.2%。结论我国血流感染细菌以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和非发酵菌为主,细菌耐药性均较严重,应密切监测细菌耐药性变化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东兴;刘诗;赖红涛;李凌

    目的:探讨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157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采集其血液利用BACTEC9050培养系统进行分离培养,依据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严格按照NCCLS标准。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5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9株占82.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38.2%、20.4%、14.6%,革兰阴性菌28株占17.8%,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11.5%、3.8%、2.5%;感染类型分布以脓疱疮、痤疮、湿疹为主,分别占51.0%、13.4%、8.9%;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20.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16.7%。结论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应分清病原菌类型,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治疗探讨

    作者:马红梅;戴丐国;连建安;姜斌骅

    目的:探讨胆石症胆道感染的病原学现状,并予以相应的措施进行诊治,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370例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采用PPM 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370例胆石症患者中发生胆道感染79例,感染率为21.35%;共检出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40.51%,前3位菌依次为粪肠球菌、酿脓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3.92%、11.39%、11.39%,革兰阴性菌47株,占59.49%,前3位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8.99%、16.46%、11.39%;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在0~11.11%,另外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3.33%、22.22%,克雷伯菌属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5.38%;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头孢米诺的耐药率较低,均在0~11.11%,且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8.18%、11.11%,酿脓链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1.11%。结论胆石症并胆道感染病原菌以为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要加强监管和治疗。

  • 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及插入序列ISAba1研究

    作者:豆清娅;邹明祥;李军;胡咏梅;王海晨;刘文恩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征,探讨插入序列ISAba1和碳青霉烯酶与其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270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鲍氏不动杆菌,K-B法检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酶;多重 PCR检测 OXA-51、OXA-23、OXA-58、OXA-24、IMP、VIM、SIM ,PCR检测ISAbal-OXA-23、ISAbal-OXA-51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采用WHONET 5.6软件对菌株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检测的18种药物中,14种药物耐药率超过90.0%,哌拉西林耐药率高为100.0%,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48.9%;改良 Hodge试验阳性156株,阳性率57.8%;金属酶表型检测均为阴性;270株菌均检测到了 OX A-51基因,267株菌检测到 OX A-23基因,1株检测到 OX A-58基因,未检测到OXA-24、IMP、VIM、SIM 基因;267株菌的 OXA-23基因上游均检测到插入序列 ISAbal ,所有OX A-51基因上游均未检测到 ISAbal。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十分严重;OX A-51和OX A-23型碳青霉烯酶是本地区鲍氏不动杆菌的主要碳青霉烯酶;ISAba1常在 OX A-23基因上游出现,ISAbal-OX A-23是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

  •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患者支原体属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何涛;孙宗立;袁红英;蔡晓磊

    目的:研究支原体属及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 R-H PV )感染与宫颈癌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7月23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宫颈癌组,25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患者作为CIN组,同时选择240例同期年龄分布频率匹配、健康、宫颈光滑的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膜杂交法对宫颈癌组、CIN组、对照组进行 HR-HPV感染的检测;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 HR-HPV阳性的宫颈癌组、CIN组、对照组中的解脲脲支原体(Uu)、细小脲原体(Up)的感染情况。结果在 HR-HPV阳性的情况下,Uu、Up在宫颈癌组、CIN 组、对照组中的感染率分别为70.69%、41.38%;78.12%、43.75%;41.67%、16.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Up>1.0×106 cps/g DNA负荷量在宫颈癌组中、CIN组、对照组中的分布为65.85%、68.00%、24.00%;68.00%、76.00%、8.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R-HPV阳性的情况下,Uu、Up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相关。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析

    作者:周咏梅;陈伟军;程红英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 IC U 内肺部感染病原菌检验分析的临床应用,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6例因重症颅脑损伤入住医院IC U且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基本信息,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同时留取其痰液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5株占58.5%,以肺炎克雷伯菌为多,革兰阳性菌29株占30.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真菌10株占10.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多;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敏感率80.0%,其次为亚胺培南,敏感率74.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96.6%,其次为氨苄西林,敏感率82.8%,真菌对氟康唑敏感,敏感率80.0%,其次为伏立康唑,敏感率60.0%。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应尽早采集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明确病原学诊断,有针对性地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岩;戚敬;王晶

    目的:了解肿瘤医院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医院肿瘤患者临床送检各类标本检出的病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VIT EK-32鉴定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用K-B纸片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10年标准判断结果,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1年共分离出非发酵菌1175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26株占53.28%,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55株占21.70%,鲍氏不动杆菌186株,占15.83%;1175株非发酵菌主要分离自痰液、分泌物及无菌体液,分别占72.85%、10.89%和8.77%;在检出的1175株非发酵菌中 IC U 364株占30.97%、胸外科305株占25.96%、放疗科235株占20.0%、其他科室271株占23.06%;3年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7.0%,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已达32.7%和30.5%,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多数耐药率>90.0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5.3%和73.8%。结论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耐药机制多样复杂,临床在治疗非发酵菌感染时应结合实验室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薛永飞;李长生;任中海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以期提高NHL化疗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42例NHL化疗后肺部感染患者,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并给予针对性治疗。结果共培养出病原菌55株,其中双重感染8例,多重感染2例,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69.09%;革兰阳性菌9株占16.36%;真菌8株占14.55%,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1.82%、16.36%、14.55%、10.91%、10.91%;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广谱抗菌药物高度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100.00%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耐药率均>50.00%;患者经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37例患者感染于2~3周后得到有效控制,5例患者由于多药耐药菌感染,营养状况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于治疗2~4周死亡,病死率11.90%。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针对病原菌耐药率高的特点,治疗时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基础上积极改善机体免疫力,加强支持治疗,可缓解粒细胞缺乏,提高治疗效果。

  • 鲍氏不动杆菌中整合子流行调查现状及耐药基因分析

    作者:李明;王超;刘跃平;王莉;陈学羽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整合子流行现状以及耐药基因情况,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2月-2013年1月的125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药敏情况,用PCR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整合子筛查和分类,用PCR法扩增整合子可变区,联合RFL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125株鲍氏不动杆菌检出整合子73株,检出率为58.4%,而在扩增PCR方面,73例整合子阳性中有69株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为阳性,扩增片段为72个,大小0.15~2.9 kb;在耐药基因方面,除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西丁敏感性较高外,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高。结论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的整合子主要以Ⅰ类整合子,其与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和多药耐药存在关联性,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主要携带的是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 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作者:黄晓文;陆建红;陈国军;董长林;张月红

    目的:分析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流行分布、耐药性监测和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分离的8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析,使用美国BD公司的Phoniex-100微生物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7-2011年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860株,检出M RS A 418株,总检出率为48.6%,5年M RS A的检出率分别为33.6%、42.2%、49.5%、50.7%、56.2%;M RS A排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呼吸科、烧伤外科和IC U ,分别占40.9%、24.2%、19.1%;标本来源以痰液、伤口分泌物、中段尿为主,分别占59.3%、21.5%、7.7%;M RS A对青霉素、头孢西丁、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80.0%,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50.0%,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仍保持100.0%敏感。结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减少侵入性操作等措施是控制M RS A感染的重要环节;糖肽类抗菌药物可作为多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对于M RS A感染的患者和重点科室应尽早进行监控、隔离和治疗。

  • ICU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痰病原菌培养变化对比分析

    作者:江洁曙;王珊珊;方晶晶

    目的:了解IC U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痰病原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52例IC U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入IC U时及治疗后1、2、4周均进行痰病原菌培养,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细菌定植的变化,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治疗前病原菌构成差异。结果治疗前有39例患者痰培养为阳性,阳性率为75.0%;共分离病原菌4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7.27%,治疗后4周,余20例患者在IC U继续治疗,痰培养阳性率100.0%,病原菌的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革兰阴性菌的构成比例上升至92.5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2、4周细菌清除率分别为43.18%、50.00%、83.93%%;存活组肠杆菌属、革兰阳性菌、其他菌属构成比例明显高于死亡组,死亡组非发酵菌构成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 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病原菌的构成有明显变化,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升高,且死亡组患者治疗前定植菌以高度耐药的非发酵菌为主,加强对耐药菌株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细菌清除率的重要措施。

  • 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傅文娟;孙利华;袁小红;张海啸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诊治,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133例急性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PPM 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8株占45.6%,革兰阴性菌61株占41.0%,真菌20株占13.4%;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较低,为0~31.2%,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较低,为0~15.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较为复杂,临床上要加强监测,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凤燕;张丽霞;徐柏平

    目的:研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108例,取得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并对其进行药敏分析,所有数据采用 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8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16株,其中8例患者合并≥2种病原菌;116株病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72株占62.07%、克柔假丝酵母菌24株占20.69%、光滑假丝酵母菌13株占11.21%、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占6.03%;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17%和8.33%,克柔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17%和8.33%,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和克霉唑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临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应先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 细菌流行病学监测与分析

    作者:李新芳;沈定玉;顾永华;刘月秀

    目的:监测并分析某医院主要流行菌株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09-2012年所分离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2年共分离病原菌12068株,主要流行菌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每年检出率均为高,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从2010年始骤然升高,超出2009年的3倍,其他4种病原菌检出率变化不大;鲍氏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2010年始急剧升高,总耐药率从2009年的50.81%升高至2010年的81.32%,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率4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总耐药率63.51%~75.85%,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在2012年有明显下降,分别从38.10%、47.93%下降至31.74%、41.28%。结论该院常见流行菌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近3年来可能处于鲍氏不动杆菌的流行状态,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率居高不下,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在2012年明显改善。

  • 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作者:徐梯;费文晟;彭芳

    目的:观察和分析支气管扩张急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一步提高对临床表现的认识与及时处理。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500例支气管扩张急性感染住院患者为研对象,采用Microscan AntoSCAN-4微生物鉴定仪器或药敏试验配套装置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对细菌培养后痰标本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0例痰标本中分离出20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40.0%,其中有175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占87.5%,25株为革兰阳性球菌占12.5%;总数排在前6位的分别有铜绿假单胞菌37株、鲁氏不动杆菌31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肠杆菌属12株、鲍氏不动杆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以及环丙沙星表现出的耐药性较高,均>90.0%,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普遍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只对利奈唑胺、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敏感率达到100.0%。结论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是支气管扩张急性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可以有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作者:牟静;陈慧

    目的:监测并分析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42例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HAP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ATB-Expression分析仪对培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共培养出病原菌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3.16%,前3位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7.54%、14.04%、8.77%,革兰阳性菌18株占31.58%,前3位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12.28%、8.77%、7.01%,真菌3株占5.2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3.51%、1.75%;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他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普遍耐药,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结论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老年急性脑卒中HAP患者的病原菌耐药率居高不下,加强治疗中各环节的感染控制,杜绝或降低医源性感染,做好消毒隔离,避免患者间交叉感染,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同时应避免在同一病区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以控制耐药菌株的滋生。

  • 2002-2011年医院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吴迪;胡静仪;张弢

    目的:分析医院2002-2011年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送检样本的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其配套鉴定卡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2002-2011年送检样本呈明显增多趋势,2002-2011年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4246株,革兰阴性菌占69.9%,前4位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占25.45%,前4位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真菌占4.65%,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病原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占39.41%~57.24%,其次是创面分泌物占14.51%~22.94%;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10年来一直较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虽呈上升趋势却不明显,但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越来越多,金黄色葡萄球菌10年间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医院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在10年间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 病原菌 监测 耐药
  •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超声诊断

    作者:方昉;李霞;王伟;孙图成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高CHD合并IE的诊断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在医院治疗的25例C HD合并IE患者,所有患者均运用超声检查,分析其超声显示情况,对比手术病理检查情况,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25例患者行超声检查共发现赘生物31例,其中以分别在主动脉瓣的多,占48.4%,其次是肺动脉瓣占19.4%,肺动脉外侧瓣占16.1%,三尖瓣和左心室流出道少,分别占9.7%和6.4%;IE赘生物的直径以10~25 mm为主,在形态中又以条索状常见,超声回声以强回声和弱回声为主,绝大多数赘生物活动是随心动周期来回摆动;而在赘生物引起周围病变中,以病变周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常见,瓣周脓肿仅存在于主动脉瓣内,而在连枷运动、瓣膜穿孔、瓣膜脱垂在主动脉中均存在,超声诊断赘生物的准确率达83.8%。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内原发畸形诊断准确率高,对于>0.4 cm的心内赘生物有较高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对瓣膜穿孔、关闭不全等并发症可作出准确诊断,超声诊断CHD合并IE是主要依据。

  • 重症肝炎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

    作者:陈以莲;徐卫红;张晓玲;罗丽华;张晓洁;李丽红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B)的临床症状及病原菌分布,以减少SBP的感染率,提升康复成功率。方法对52例重症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腹水常规检查:31例腹水中白细胞≥0.5×109/L ,46例腹水中多形核白细胞(PM N )≥0.25×109/L ,感染性腹泻13例、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34例;SBP的主要诱因有感染性腹泻、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尚有部分病例的诱因无法查明,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60.0%,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占28.8%;34例患者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阳性率为65.4%,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高,为47.8%,其次为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17.4%和13.0%;好转治愈17例,占32.7%,恶化或无效35例占67.3%。结论积极防治肠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进行病情观察、合理饮食、保证休息和适当身心护理是S PB患者康复的关键。

  • 护理人员系统化培训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作者:顾婷;邵长周;王平

    目的:评估护理人员系统化培训及综合管理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的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 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干预前(2011年1-12月)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系统化培训及综合管理期间(2012年1-12月)的126例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V A P发生率的变化。结果2012年1-12月共有48名护理人员参与了预防V A P的系统培训,系统培训完成率95.00%;2011年1-12月接受机械通气总天数为523 d ,全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1.03‰,系统培训及综合干预后,2012年1-12月接受机械通气总天数为959 d ,全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8.3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了60.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IC U护理工作人员的系统化教育能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需要呼吸系统治疗医师和IC U护理人员的共同协作。

  • 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姜英惠;汪莉华;窦娜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2012年650例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比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合并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分析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0例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86例,感染率为13.23%;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消化系统、全身为主,分别占25.58%、22.09%、13.95%、10.47%;化疗周期长、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是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化疗周期长、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

  • 心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娄国忠;卢佩颖;陈建明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预防心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析医院心内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1308例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学分布,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308例患者共发生肺部感染137例,感染率为10.47%,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1例占44.53%,下呼吸道感染76例占55.47%;共分离出病原菌1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5株占32.85%;革兰阴性菌76株占55.47%;真菌16株占11.68%,排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6.06%、13.87%、11.68%;年龄、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IC U停留、肺部感染史、卧床时间、血清白蛋白低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均为心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P<0.01)。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且下呼吸道感染的比例稍高,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真菌较少;该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预防干预。

  • 急诊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作者:唐树芝;陈劲松;李晓英

    目的:分析急诊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急诊内科22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器械使用情况及相关感染率,并进行数据对比。结果220例患者合计住院3591 d ,发生医院感染43例,感染率为19.5%,日感染率为11.9‰,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日感染率为4.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0.4%,其次为泌尿系统占27.9%;呼吸机、留置尿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为15.56%、81.25%、33.33%,导管相关性肺部感染、血流感染、泌尿道感染分别为23.8%、2.20%和0;共分离出病原菌1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6株占72.27%;革兰阳性菌33株占27.73%。结论急诊内科感染率较高,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显著高于国外水平,感染病原菌以非发酵菌为主,病原菌呈多药耐药性,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因子水平及调控因子活性的变化

    作者:黄敏;刘慧玲;余贻汉;汪毅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炎症因子水平、调控因子活性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变化,为深入研究T2DM合并 Hp感染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治疗药物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6月医院内分泌科和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共260例,根据是否感染 H p分为非糖尿病慢性浅表性胃炎 Hp感染组、2型糖尿病无 Hp感染组、2型糖尿病合并Hp感染组,每组各65例,另选在此期间与之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65例非糖尿病、非胃病患者为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内源性核因子-κβ(N F-κβ)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采用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 ),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13C呼气试验测定检测 Hp。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 Hp感染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分别为(12.25±2.37)mg/L、(22.39±3.50)ng/L、(34.73±5.16)ng/L ,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Hp感染组外周血NF-κβ活性为(129.26±10.83)pg/ml ,IRI为14.75±4.14,也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IL-1β水平为(10.52±2.87)ng/L ,与非糖尿病慢性浅表性胃炎H p感染组的(9.47±1.08)ng/L和2型糖尿病无 H p感染组的(9.39±1.14)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糖和Hp共同作用下,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可以激活NF-κβ,诱导产生胰岛素抵抗,引起和加速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因此,NF-κβ可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抗炎治疗中新型的抗炎靶点。

  •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

    作者:薛阿利;俞康;冯爱梅;赵朴;张浩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相对应防治对策,以期为其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6月-2013年6月医院治疗的108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10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92例、94例次,医院感染率85.19%、例次感染率87.04%;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血液为主,分别占41.49%、19.15%、11.70%;共分离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4株占57.45%,革兰阳性菌28株占29.79%,真菌12株占12.76%;年龄、住院时间、化疗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等因素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率高,临床上应当针对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化疗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等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治对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以提高患者治疗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期。

  •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溃疡疗效分析

    作者:程胜平;陆维宏;周世龙

    目的:观察比较西药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1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远期复发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结果治疗组90例患者治愈49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90例患者治愈37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84.4%,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治疗组经4周治疗后、1年后、2年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3.3%、4.4%、7.7%,对照组分别为11.1%、16.7%、25.6%,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优于仅使用西药治疗,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降低远期溃疡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冯姗;刘靖;罗雪勇

    目的:探讨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 E )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182例IE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及生命体征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IE患者中患有基础心脏病患者172例占94.51%,明显多于无基础心脏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基础心脏病以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瓣膜心脏病为主,分别占34.62%、25.27%和21.43%;182例患者中存在易感因素的有32例,占17.58%,其中糖尿病患者多,17例占9.34%,其次为心脏手术或介入术后的患者,11例占6.04%;182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多见,73例占40.11%,其次为贫血和脑出血或脑梗死,分别占20.88%和14.29%;临床体征以肝肿大为多,39例占21.43%,其次为脾肿大,占19.23%;共分离出病原菌75株,其中链球菌属所占比例高,37株占49.34%,其次为葡萄球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8.00%和13.33%。结论 IE患者多伴有基础心脏病且血糖控制不佳,临床表现上以发热、贫血症状为主,以及肝、脾肿大的体征,及时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

  • 临床护理路径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研究

    作者:黄信晓;汪素英;张西;赵丽

    目的: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评价其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6月医院血液透析住院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常规模式进行护理,试验组实施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医院感染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39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例,感染率2.6%,对照组39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例,发生率1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了解程度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28.97±5.33)分和(19.10±2.69)分,对照组分别为(21.79±8.99)分和(13.85±7.45)分,试验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可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感染预防控制意识。

  • 血液科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郝建萍;朱震宏;王蕾;哈力达亚森

    目的:了解血液科与全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0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表示。结果血液科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1株占70.7%,革兰阳性菌46株占29.3%,全院(除血液科外)共分离菌株38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837株占73.8%,革兰阳性菌1005株占26.2%;血液科常见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2.9%、11.5%、10.8%,全院常见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6.6%、14.0%、13.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血液科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与全院相似,分别为55.6%和49.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高于全院,分别为88.9%、90.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论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特别是血液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在原发病治疗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感染发生,并根据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 早发型与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对比分析

    作者:郭献阳;章义利;林孟相;潘利伟;程碧环;金胜威

    目的:分析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的分布,并与早发型VAP作一比较,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1月103例VAP患者,按照发生VAP的时间不同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比较两者在临床特征、病原学及预后的差异;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早发型VAP组79例患者痰培养阳性58例,阳性率为73.4%,分离出病原菌73株,以鲍氏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MRSA、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16.4%、15.1%、15.1%、13.7%;迟发型VAP组24例患者痰培养阳性20例,阳性率为83.3%,分离出病原菌33株,以鲍氏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21.2%、18.2%、18.2%、12.1%;两组患者的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5d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例数、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SⅡ评分高及发生ARDS的患者发生迟发型VAP的概率更高,鉴于迟发型VAP患者二重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临床可能更需要联合用药。

  • 冠心病患者感染性相关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叶显华;周亮;杨建敏;童国新;徐鹏;王宁夫

    目的:探讨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多项感染性指标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老年冠心病患者3160例,从中选取210例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210名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清白介素10、白介素8、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介素10、8、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Ⅳ级患者血清白介素10、8、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比Ⅱ级和Ⅲ级患者高,而Ⅲ级患者6项指标比Ⅱ级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0、8、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比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高,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项指标比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白介素10、8、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升高的趋势,不同NYHA分级患者及不同分型患者的感染性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对疾病诊断有比较高的价值。

  • 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 SEN 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章晓玲;王庆梅;黄琳琳

    目的:分析和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感染SEN病毒的危险因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SEN-V PCR引物探讨SEN病毒和慢性肝炎的关系,比较在病毒感染因素的作用下患者感染SEN病毒的概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EN病毒主要有输血传播、静脉吸毒、母婴垂直传播以及性传播等传播途径,临床上常表现为SEN病毒单独感染和HBV等病毒合并感染;接受输血、有吸毒史、经母婴传播和性病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31.58%、36.84%、40.00%、34.38%,而未接受输血、无吸毒史、未经母婴传播和非性病患者的感染率为3.53%、3.73%、4.24%、5.41%,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输血治疗和接触血制品、静脉吸毒、母婴以及性交等途径是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感染SEN病毒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应加强预防和防范,采取必要的安全护理措施,降低感染SEN病毒的概率。

  • 糖尿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

    作者:黄宝平;袁举;岳金让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真菌52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31株占59.62%,观察组IgG、IgA、补体C3分别为(10.13±0.62)、(2.83±0.12)、(1.63±0.62)g/L ,对照组分别为(12.63±1.13)、(2.23±0.72)、(1.17±0.28)g/L ,观察组患者各项免疫指标在实施治疗和护理后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9.63±3.62)d、92.31%,对照组(29.17±7.72)d、57.69%,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临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免疫学指标及护理满意度。

  • 2010-2012年二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作者:李俊晓;陈恩利;陈琳;沈旭青

    目的:对2010-2012年调查日医院感染现患率进行比较,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后,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床旁与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填写现患率个案调查表和床旁调查表,对3年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2010-2012年现患率调查,实查率分别为99.69%、99.46%、100.00%;现患率分别为4.42%、2.19%、2.6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是44.48%、34.97%、25.72%,治疗性用药分别为54.61%、75.78%、87.85%,预防用药为45.39%、24.22%、12.15%,围术期用药占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的61.11%、57.38%、47.54%,抗菌药物治疗性用药的标本送检率分别为58.84%、69.07%、94.68%。结论重点监测高发科室和关键环节,提高标本送检率,有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关键。

  •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临床分析

    作者:林连君;宋一楠;王禹川;张晓琳;周国鹏;宋以信

    目的:探讨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的临床特点,增加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和延迟诊断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1月-2013年11月确诊的5例CVID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确诊CVID患者5例,起病中位年龄为5岁,确诊中位年龄为15岁,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6.5年;首次就诊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常见感染包括肺炎5例、鼻窦炎及胃肠道感染各2例,急性中耳炎、角膜炎、病毒性脑炎各1例,2例患者存在支气管扩张;血清IgG、IgA和IgM的中位水平分别是2.2g/L、<0.1g/L和0.1g/L;CD3-/CD19+B细胞水平下降,为1.0%~3.1%,CD3+T细胞范围86.0%~91.4%;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和抗炎治疗,临床症状好转。结论CVID以反复感染为突出表现,感染部位多见于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对于确诊有重要价值。

  • 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后心电图变化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卢佳佳;宋旷蓉;冷永群;叶静;邓宇英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后心电图变化,以期提高临床诊断治疗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2月64例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病原菌与心电图的关系以及感染前后心电图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房室期前收缩52例,占81.25%;感染后61例,占95.31%;室性期前收缩感染前为41例,占64.06%;感染后55例,占85.94%、束支阻滞感染前16例,占25.00%;感染后29例,占45.31%;窦性心动过速感染前19例,占29.69%;感染后33例,占51.56%,以上感染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电图与医院感染病原菌关系方面,心律失常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主要的心电图改变是ST-T改变,占81.16%,而这其中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存在着异常 P波、Q波、QS波等改变,分别占13.04%和5.8%,而其他的病原菌在以上的异常心电图中均为0。结论房室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后心电图存在差异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

  • 大剂量氨溴索治疗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建伟;李海金;尚官敏;赵建刚;李媛

    目的:研究大剂量氨溴索治疗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与安全性,为提高临床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合并医院感染的肺癌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28例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药物并结合小剂量氨溴索治疗,研究组28例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药物并结合大剂量氨溴索治疗,同时选择28例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周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本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治疗后3组血气指标 PaO2、SaO2、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血气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气指标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与常规剂量组,研究组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达89.29%;而常规剂量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60.71%;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明显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病例。结论大剂量氨溴索有助于感染的治疗,其功效在于有效化痰,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血药浓度,从而使治疗效果大化。

  • 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唐波;张灏;蒋琳;牛国忠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并发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对老年脑卒中急性期并发呼吸道感染的认识水平,提高该类患者的治疗质量。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1983例,将并发呼吸道感染的9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8、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1983例患者共发生肺部感染97例,感染率为4.89%;患者年龄≥70岁、有脑卒中病史、慢性肺病史、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肾功能不全、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3周是老年脑卒中急性期并发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观察组分别为53.06%和87.76%,对照组分别为20.83%和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对这部分患者应给予适当的预防干预,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可改善预后。

  • 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观察与治疗

    作者:陈蓉;林胜友;王际云

    目的:分析中西药结合联合对症护理治疗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3月-2013年2月80例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予以常规抗感染、激素、补液支持治疗,同时予以呼吸科常规护理;试验组42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和放射性肺炎对症护理,对比3周后两组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KPS)评分和肺部CT肺实变病灶大小,同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的K P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肺部C T肺实变病灶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肺部CT肺实变病灶明显小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缓解38例占90.48%,未缓解4例占9.52%,对照组治疗后缓解24例占63.16%,未缓解14例占36.84%,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联合对症护理治疗对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与推广。

  • 莱芜地区传染性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

    作者:刘太彬;魏凌;吴伟强

    目的:探讨莱芜地区传染性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和危险因素,以期为提高临床对传染性疾病医院感染的预防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4年4月-2013年3月医院收治的传染性疾病手术患者338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338例传染性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4例,感染率30.77%;其中切口感染74例占21.89%,呼吸道感染51例占15.09%,21例患者为多部位感染占4.44%;共检出病原菌13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3株占47.37%,革兰阴性菌51株占38.34%,真菌19株占14.29%;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呋喃妥因也较为敏感;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青霉素等表现出了较高的耐药性,主要革兰阴性菌普遍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美罗培南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及治疗情况均与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当传染性疾病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时,应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同时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损伤;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根据经验应用抗菌药物,待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及时对用药进行调整。

  • 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作者:顾红霞;张凯;于卫红;王虹;陈晓英;曹虹

    目的:探讨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特点,提出预防对策及控制措施,以有效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2011年1157例老年住院骨科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结果1157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27例、131例次,医院感染率10.98%、例次感染率11.32%,2011年感染率较2010年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牵引眼为主,分别占70.99%、12.98%、12.21%;共分离出病原菌1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0株占68.49%,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占21.92%和14.38%;革兰阳性菌31株占21.2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分别占8.90%和4.79%;真菌15株,占10.2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9.59%。结论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强化业务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防范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 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宋国英;王小璐;余红

    目的:探讨手术室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室感染率、提高手术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共调查医院手术室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3315台手术,其中116台发生手术室切口感染,将116例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131例切口未感染的作对照,分析感染患者的伤口分泌物标本的病原菌分布,调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术室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315台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116例,感染率为3.50%,其中Ⅰ类切口感染17例占14.66%,Ⅱ类切口感染33例占28.45%,Ⅲ类切口感染66例占56.90%;革兰阳性菌47株占40.52%,革兰阴性菌63例占54.31%,真菌6例占5.17%;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6.38%、15.52%、12.93%;侵入性操作、参观人数、手术时间、手术室类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连台手术间隔时间、层流洁净系统和皮瓣移植是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室切口感染以Ⅲ类切口感染为主,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导致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术前应加强评估,对高危患者及时预防。

  • 负压引流在骨科感染创面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探讨

    作者:宗贝;伊友明;邓健

    目的:探讨骨科创面感染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与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52例骨科创面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负压封闭引流处理,观察组患者在负压封闭引流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8.5%,而对照组为65.4%,试验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的治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1.4±1.8)d、(32.6±4.8)d ,对照组分别为(46.4±2.4)d、(48.6±6.7)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面感染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与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但使患者康复率上升,而且在治愈时间上有减少的现象,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

  • 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薛洪峰;朱玉;孔徳才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并腹腔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预防对策。方法对医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91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确诊的9例术后腹腔淋巴漏并腹腔感染患者纳入研究组,并将其余68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两组患者临床指征进行对比,分析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对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并腹腔感染的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05年1月-2012年12月有691例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共确诊9例术后腹腔淋巴漏并腹腔感染患者,感染率为1.3%;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贫血、肿瘤 TNM Ⅲ期、行D3根除术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并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贫血、肿瘤T N MⅢ期、行D3根除术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并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时纠正患者原发症状,仔细谨慎行淋巴结清扫,以降低该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 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作者:黄利红;钱芳;钟祖爱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降低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变量进行二次分量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0例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9例,感染率为3.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室空气菌落数量、人员流动、器械清洁状况、无菌操作、手术室消毒状况、手术室温度、手术室相对湿度、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以及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手术切口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室温度、无菌操作情况以及器械清洁情况、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患者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护理,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感染性角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冉露尹;刘平;马成霞;王艳青;郭艳萍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感染性角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有针对性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在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发生感染性角膜炎的21例患者(23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感染性角膜炎发生的时间、病原学检查及相关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眼中11眼在术后7 d内发现感染,平均感染时间为术后(2.68±2.42)d ,12眼在术后10 d后发现感染,平均感染时间为术后(26.17±4.02)d;分枝杆菌属和革兰阳性杆菌感染常见,各9眼,均占39.13%,真菌感染有3眼,占13.04%;糖尿病病史、眼部手术史、长期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睑缘炎、长期角膜接触镜佩戴史、术后近期游泳史均与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糖尿病史、眼部手术史、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睑缘炎、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术后近期游泳史均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生有关,临床上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 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凤蕊;金婷婷;刘伟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旨在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泌尿外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75例浅表性膀胱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5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为14.40%;在送检的54例标本中50份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92.59%,共分离出病原菌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73.08%;革兰阳性菌11株占21.15%;真菌3株占5.77%,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变形菌属、粪肠球菌,分别占30.77%、17.31%、11.54%;糖尿病(OR=3.328,P<0.01)和术前因尿潴留行导尿术(OR=7.406,P<0.01)是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医院感染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众多,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牙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朱旌;王淑红;张雄

    目的:探讨牙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为感染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牙周手术的41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牙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总结应对策略;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416例行牙周手术的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35例,感染率为8.41%;年龄、手术时间、合并症、手术参观人员、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等是牙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牙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众多,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牙周手术的治疗效果。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王加利;张燕;蔺伟;王石磊;谷增泉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23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抽取关节液进行培养,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38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5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0株占58.82%,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占18.43%、13.33%、10.98%和7.84%;革兰阳性菌105株占41.1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分别占16.08%、10.59%和7.84%;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高度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较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感染的影响因素很多,应以预防为主;一旦术后发生假体感染,应迅速抽取关节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并在第一时间根据经验使用抗菌药物,待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后根据结果对治疗进行调整。

  • 胫腓骨骨折患者负压引流预防感染与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赵正据;肖强;成家栋;罗菊英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 )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2月9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加外固定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V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治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的治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5.56%;两组患者在清创至创面闭合时间、住院天数、创面闭合率、换药次数、疼痛积分和生存质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器结合VSD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生存质量。

  • 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李支腾;林井冈;洪献飞

    目的:探讨引起普通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以期能为有效预防及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48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以1∶3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选取无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48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者共68例,感染率为3.32%;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4 kg/m2、有基础疾病、急诊手术、营养不良、全麻、切口长度≥10 cm、夏季手术、手术时间≥2 h、手术分级Ⅲ级、住院时间≥10 d等因素在感染组分别占33.82%、30.88%、20.59%、27.94%、11.76%、30.78%、20.59%、32.35%、17.65%、32.35%、22.06%,对照组分别占18.63%、15.69%、8.83%、12.25%、1.47%、17.65%、9.80%、17.16%、8.33%、18.14%、9.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以上因素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单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4 kg/m2、急诊手术、夏季手术、手术时间≥2 h、手术分级Ⅲ级是引起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普通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及手术相关因素均有关,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应进行干预及预防,有利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 免疫调理治疗对结石梗阻性黄疸术后感染防治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郭德超;安慧敏;徐定银;虞名旭

    目的:观察免疫调理治疗对结石梗阻性黄疸(COJ)术后感染防治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接诊的COJ患者8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抗感染、胃肠减压及肠外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免疫调理治疗,治疗持续1周;治疗前和治疗后1、3、5、7、14 d ,对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C)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水平进行统计,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结果术后3 d开始,试验组LC和HLA-D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试验组感染4例,感染率为9.5%,对照组9例,感染率为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调理治疗对COJ术后感染的防治效果明显,有效改善免疫麻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灵云;晏丽云;张竞雄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干预对策,以期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300例老年开胸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应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对照组应用常规干预护理,试验组采用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制定的相应干预对策,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感染评分情况。结果对300例感染患者经过单因素分析,排除次要的相关因素,对主要的相关因素经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吸烟史≥10年、留置鼻胃管、显著排痰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慢性肺气肿病史、双腔气管插管、术后应用呼吸机≥6 h为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C PIS评分无差异,干预后试验组评分中体温为(0.87±0.08)分、白细胞计数为(0.79±0.21)分、分泌物为(1.02±0.13)分、气体交换指数为(0.65±0.36)分、X线胸片浸润影为(0.92±0.03)分,对照组分为(1.32±0.26)、(1.24±0.35)、(1.36±0.23)、(1.14±0.08)、(1.23±0.0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临床防治感染应针对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干预护理。

  •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周玲芬;程凯尧;陈虹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2年12月眼科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186例,患眼186眼,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4组,A组行单纯板层角膜切削,B组行板层角膜切削联合羊膜覆盖,C组行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D组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羊膜覆盖,各组患者随访时间均>1年,观察各组术后效果。结果186例患眼中184眼保留了眼球,其中179例患者在术后随访中视力明显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高:A组治疗有效44例有效率93.62%;B组治疗有效47例有效率94.00%;C组治疗有效47例有效率95.92%;D组治疗有效38例有效率95.00%。结论当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真菌性角膜炎病程发展时要及时改行手术治疗,彻底将病灶组织清除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首要条件,术中应用羊膜和结膜瓣覆盖有利于保护创面,利于愈合。

  • 下咽癌切除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徐光;高明;刘玉萍

    目的:探讨下咽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控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6月耳鼻咽喉科行下咽癌切除手术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患者行下咽癌切除术术后发生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并对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0例行下咽癌切除手术患者中,11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13.75%;经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基础疾病(β=0.898,OR=2.542)、抗菌药物使用(β=1.847,OR=5.584)、侵入性操作(β=2.135,OR=7.103)、术前放疗(β=2.007,OR=6.361)、营养不良(β=1.909,OR=5.866)是导致耳鼻咽喉科患者行下咽癌切除术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术前放疗、营养不良是导致患者行下咽癌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注意无菌操作,以及术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加强患者自身免疫力,以降低术后感染率。

  • 烧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董运凤;张静涛;李红英;俞芳

    目的:分析医院烧伤患者创面感染情况,探讨烧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控制和预防烧伤创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78例住院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感染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创面感染率与患者就医时间、烧伤面积及患者既往抗菌药物使用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8例烧伤患者中发生感染145例,感染率52.2%;145例患者创面分泌物共培养出病原菌3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8株占38.5%,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8.9%和16.0%;革兰阴性菌160株占52.1%,以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18.6%、15.6%、10.4%,真菌29株占9.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5%;伤后就医时间>6h后,创面感染率明显升高,创面感染率随烧伤面积的增大而增高,而对于既往经常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其创面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从未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者。结论及早就医、及时处理创面、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或更换抗菌药物,适时给予营养支持和免疫治疗等措施均有助于降低感染率。

  • 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林明霞;严世英;黄英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以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病原菌,并就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肿瘤分期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00株,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24.0%、18.0%、12.0%、9.0%、9.0%,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脂肪液化、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切口裂开,分别占24.0%、21.0%、12.0%、9.0%,体质量指数、使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Dukes分期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P<0.05)。结论肥胖、糖尿病以及Dukes分期均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前对此类患者应作出正确评估及相关预防性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促进其恢复。

  • 麻醉方式引发手术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丽丹;卢美霞;邵军进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引发手术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麻醉方式引起手术患者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医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46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4300例全身麻醉的患者,将其随机选取其中300例作为观察组,300例采用其他麻醉方式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比不同因素的全麻手术患者感染率的差异,以探讨麻醉方式引发手术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麻醉过程中的麻醉气体过滤器、吸氧面罩、麻醉喉镜片及其消毒方式、呼吸回路以及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是影响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观察组手术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0.67%,观察组手术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尽量正规、合理使用消毒麻醉设备,积极使用一次性麻醉气体过滤器等麻醉相关物品以及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抗感染能够有效降低麻醉方式引起的手术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 四肢创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析及预防对策

    作者:张斌;胡江华;胡萍波;陈中;贺振年;廖家伟;戴波;顾杰

    目的:探讨分析四肢创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期为控制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四肢创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监测资料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伤口、泌尿道、血液为主,分别占35.71%、25.00%、17.86%、12.50%;共分离出5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占57.41%;革兰阳性菌19株占35.18%;真菌4株占7.41%,排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93%、16.67%、14.81%、12.96%、11.11%;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高度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替考拉宁高度敏感。结论四肢创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加强环境中病原菌监测,及时了解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采取积极的预防对策,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 喷他佐辛术后镇痛对患者免疫及感染的影响

    作者:张双静;黄焕森;李长科

    目的:研究喷他佐辛术后镇痛对患者术后免疫及感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7月入院诊治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喷他佐辛术后镇痛,对照组应用芬太尼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对免疫和感染的影响。结果试验组RSS评分在术后4~48 h内一直维持在2~4分满意镇痛范围内,对照组在术后4、8 h满意镇痛,而在术后12~48 h的镇痛效果逐渐减低;VAS评分中,两组患者均在术后8 h出现峰值,在术后8~48 h均呈逐渐降低形式,试验组评分普遍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在术前无差异,均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后又降低到略高于术前水平,其中试验组的IL-6水平普遍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普遍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喷他佐辛用于术后镇痛作用显著,药效维持时间长,镇静效果俱佳,并且能一定程度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

  • 胸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的临床分析

    作者:唐中明;韦鸣;廖勇

    目的:研究胸外科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2年3月胸外科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胸外科2007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手术患者2361例,其中167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胃肠道、手术切口为主,分别占41.3%、32.9%、13.2%、8.4%;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糖尿病史是感染的高危因素(P<0.01)。结论胸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糖尿病史等,应针对上述易感因素做好预防,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 患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沈维青;刘斌;刘柏林

    目的:研究住院患儿康复进程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研究病原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112例感染患儿分离培养病原菌,并对病原菌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结果判定严格按照NCCLS标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住院668例患儿,康复过程中发生感染112例,感染率16.8%,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占33.04%和下呼吸道感染占29.46%;共分离出病原菌124株,其中痰液占34.68%、血液占27.42%、尿液占14.52%、分泌物占11.29%、引流液占5.65%、其他来源的占6.45%,检出革兰阳性菌54株占43.55%、革兰阴性菌70株占56.45%;革兰阳性菌对替莫唑胺、乙酰唑胺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帕尼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儿科住院患儿康复过程中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应采取措施控制感染的发生,如若感染发生首先分离培养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取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B 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磊;梁丽;吴豪杰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6例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发生子宫切口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头孢他啶及替硝唑静脉滴注以抗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3.94%,对照组治愈率为7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93.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住院天数为6~15 d ,平均住院天数为(9.37±3.78)d;对照组的住院天数为7~21 d ,平均住院天数为(13.48±4.17)d ,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穿刺能够显著提高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小儿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作者:陈顺治;杜宇英;屠菊英;陶映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因腹腔感染行手术治疗的133例患儿,采集腹腔内脓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检出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读均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术中发现原发病为急性阑尾炎128例占96.2%;133例标患儿送检本中98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73.7%,共分离出病原菌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9株,革兰阳性球菌13株;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55.7%、9.8%、7.4%;检出产ESBLs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非产ESBLs株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0、23.4%、27.7%,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小儿腹腔感染的主要原发病是急性阑尾炎,大肠埃希菌仍是小儿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有明显的耐药性,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 妇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施红花;徐仙凤;邵亚莉

    目的:分析妇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1268例妇科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26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5例,感染率3.5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53.33%和20.00%,其次为胃肠道、宫腔和手术切口,分别占13.33%、6.67%和6.67%;年龄、合并其他疾病、侵入性操作、放化疗和住院时间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科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基础护理,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和住院天数,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制度,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 优质干预模式对母婴感染影响的探讨

    作者:李华;赛晓丽;王瑞云

    目的:探讨实行优质干预模式对母婴感染控制及产房质量的影响,旨在提高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降低母婴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产科开展优质干预模式后经阴道分娩的213例产妇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开展优质干预模式前的224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母婴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以及产妇及家属对产房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感染和新生儿感染分别为0.94%和0.47%,对照组分别为4.46%和5.3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优质干预模式前交接班制度、入院评估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环境满意度、服务满意度、心理舒适度、生理舒适度评分分别为(90.6±4.9)、(89.2±4.1)、(91.2±4.4)、(88.9±5.0)、(88.8±4.8)、(90.5±3.7)、(89.9±4.6)分,干预后分别为(99.3±5.6)、(98.7±3.5)、(98.6±4.2)、(97.4±5.1)、(96.9±4.6)、(98.5±3.6)、(98.8±5.2)分,优质干预模式执行后管理质量评分高于执行前,干预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干预模式的开展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 妇科阴式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齐向红;徐慧敏;余晓;黄美珍;兰香

    目的:分析引起阴式手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旨在探讨术后发热与感染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6月妇科行阴式手术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阴式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1例,感染率为10.5%;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6株,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粪肠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1.25%、25.00%、25.00%;术前尿路感染、阴道感染、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因素均是阴式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合并尿路感染及阴道感染,手术时间长且出血量多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发热,通过控制相关因素,可有效预防阴式手术后感染性发热。

  • 妇科术后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作者:王秀云;肖文辉;姜晶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由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月医院收治的198例各类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尿路感染组89例,非尿路感染组109例,采用 logistic回归法对术后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各因素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年龄、基础疾病、留置导尿管时间、抗菌药物的应用、集尿袋更换时间、尿道口清洁有关(P<0.05),与膀胱冲洗无明显相关性,采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发现留置导尿管时间(OR=5.773,95% CI=2.093~15.923)、患者年龄(OR=2.947,95% CI=1.101~7.888)、抗菌药物的应用(OR=2.331,95% C I=1.212~4.483)是术后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P<0.05)。结论提高医务人员的预防意识和操作技术水平,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基础护理,可预防和降低术后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

  • 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分析及临床诊治

    作者:孙红芹;郑莉;卢国辉

    目的:对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为防治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123例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均留取粪便进行培养,观察病原体构成及药敏情况,对诊断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共培养出92株病原体,其中细菌33株占35.87%;病毒35株占38.04%,真菌24株占26.08%;医院感染的36例患儿病原体检出率100.0%,社区感染的87例患儿检出病原体56株,检出率64.37%,明显低于医院感染( P<0.05);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肺炎克雷伯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社区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白色假丝酵母菌、轮状病毒、粪肠球菌;医院感染病原体耐药率普遍较高,对氨苄西林、头孢类抗菌药物普遍耐药;经对症治疗后,99例感染性腹泻患儿治愈91例治愈率91.92%,好转8例好转率8.08%,24例鹅口疮患儿治愈23例治愈率95.83%,好转1例好转率4.17%,总有效率100.0%。结论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真菌,主要以轮状病毒为主,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存在检出率高与耐药性强的特点,在诊治时应根据上述特点区别对待。

  • 内镜活检管路生物膜生长与有效去除的研究

    作者:孔金艳;周晓凡;胡珍丽;鲍小倩;王盈盈;杨云生

    目的:探讨和评价如何有效去除消化内镜活检管路生物膜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临床胃镜活检管路10条,通过扫描电镜技术检测管路中生物膜生长情况,并建立模拟内镜管路生物膜模型,使用细菌培养法、蛋白定量法和结晶紫染色法去评价不同内镜清洗剂去生物膜清除率。结果有4条胃镜活检管路检出明显生物膜生长现象;清洗试验采用细菌计数法、蛋白质定量法、结晶紫定量法3种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无酶清洗剂组对生物膜清除率分别为99.9%、94.3%和90.7%,而多酶清洗剂组分别为55.2%、40.7%和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电镜结果同3种检测方法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临床使用的胃镜活检管路会生长生物膜,去生物膜清洗剂可以有效清除生物膜结构。

  • 产房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措施执行分析

    作者:许现娣;李志敏;孙伟宏

    目的:探究产房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措施的执行对产房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对医院45名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基本知识的调查,统计护理人员对各项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和执行率,以及对感染预防工作的满意度,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采用 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结果对锐器伤后的报告及跟踪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且执行率也较低,只有血液是传染病潜在传播的主要液体的知晓率和执行率为100.0%,其他各项内容的执行率均低于知晓率;干预前产妇、护士、医师对感染预防工作的满意率分别为89.06%、84.44%、91.67%,干预后分别为98.44%、97.78%、97.22%,通过加强感染预防措施的执行,产妇、护士、医师等对产房感染预防工作的满意程度均有所提高。结论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医院的感染监控及管理力度,采取全方位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地预防产房的感染。

    关键词: 产房 感染 预防 措施
  • 水垢去除剂与除锈剂联合使用在器械清洗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申瑶;崔志丹;郭宗艳;田春梅

    目的:观察水垢去除剂和除锈剂联合使用在去除复用医疗器械表面锈斑和水垢斑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将经过多酶清洗消毒后有水垢斑和锈斑的器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换药碗、弯盘、止血钳和镊子各30把,试验组采用除锈剂浸泡;对照组采用水垢去除剂浸泡,比较两种清洗方法不同浸泡时间的器械清洗合格率。结果试验组浸泡10、30、60 min清洗合格率均为92.5%;对照组浸泡10、30、60 min清洗合格率分别为65.0%、80.0%、92.5%;试验组不合格样品9件,经再次应用1∶7除锈剂浸泡10 min清洗,合格6件;对照组不合格样品25件,经再次应用1∶7除锈剂浸泡10 min清洗,合格23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水垢去除剂和除锈剂联合使用浸泡时间短,对器械表面锈斑和水垢斑均有较好的去除作用,该方法可以提高器械的清洗效率和清洗质量。

  • 臭氧水消毒机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的消毒效果研究

    作者:宋天一;何玉宏;薛炼;孟保文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臭氧水消毒机的消毒效果,探索优消毒方案。方法使用臭氧水消毒机生成约2 m g/L浓度的臭氧水对14台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进行冲洗消毒,分别采集消毒前及消毒1、3、5、10 min后手机出水口水样,经37℃、48 h培养后观察计菌落数,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污染严重,消毒前手机出水水样菌落数达(2336±837)CFU/ml;各消毒组水样菌落数与消毒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细菌灭活率在冲洗消毒1 min后达到92.98%,并随冲洗时间延长而提高,冲洗5 min后各消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冲洗10 min后对细菌灭活率达99.57%。结论臭氧水消毒高效可靠,可代替常用的次氯酸钠消毒剂冲洗消毒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2 mg/L浓度的臭氧水作用3~5 min可达到佳效果。

  • 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聂利;吴晓英;李远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现状与相关危险因素,为医务人员 HBV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882名医务人员按与血液接触密切程度分为血液少接触组、血液一般性接触组、血液密切接触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5项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及参加 HBV防护知识培训状况。结果医务人员 HBV感染率为23.92%,免疫率为50.11%,易感率为29.49%;血液少接触组、一般性接触组、密切接触组HBV感染率分别为24.35%、18.82%、33.97%,HBV免疫率分别43.26%、66.76%、30.77%,HBV易感率分别为36.27%、18.82%、43.5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工年龄、性别、学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参加 HBV防治相关知识培训与 HBV感染密切相关。结论医务人员 HBV感染与血液密切接触程度呈正相关,医务人员 HBV感染风险男性高于女性,低学历高于高学历,应重视 HBV防治知识培训与预防接种。

  • 护理专业组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俞国红;吴建浓;胡红燕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组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实施方法,分析其在消毒隔离管理、手卫生规范和环境、物品管理等方面所得到的效果。方法成立护理部领导下的消毒隔离护理专业组模式,明确其功能和职责,设立相对固定的运作方式。结果规范了重点护理行为的消毒隔离措施;提高了环境和物品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率,护理单元的无菌物品完好率从93.2%升至98.9%;提高了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从52.3%升至75.7%;强化了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结论实施护理专业组模式,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化、专业化、规范化,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 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调查与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作者:刘凤华;杨福兰;查岩;管珊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1年医院收治的180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情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130例和存活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0例肝衰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42例,感染率为78.9%,其中死亡组112例感染率为86.2%,存活组30例感染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部位以腹膜感染为主,占38.2%;其次为呼吸道和胃肠道,分别占19.3%和14.6%;共分离病原菌86株,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9.0%、16.3%;180例肝衰竭住院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单纯以治疗为目的占61.1%,以预防为目的占12.2%,治疗加预防为目的占26.7%;Ⅰ联用药占23.9%、Ⅱ联占73.9%、Ⅲ联占2.2%,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的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肝衰竭住院患者死亡组患者医院感染率高,以腹膜炎为主,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改进;临床上应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真菌和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黄益澄;吕火烊;王洪;沈燕

    目的:探讨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VRE感染提供参考。方法筛选2012年1月-2013年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VRE ,采用自动化药敏检测法进行药敏试验,其中替考拉宁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判断参照CLSI2012的解释标准;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VRE34株,其中屎肠球菌23株、粪肠球菌5株、鹑鸡肠球菌4株、铅黄肠球菌2株;27株VRE分离自ICU ,占79.4%;VRE主要分离自尿液标本,25株占73.5%;VRE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较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其中屎肠球菌除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具有较高敏感性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均表现为高度耐药,其中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0%;粪肠球菌总的耐药程度轻于屎肠球菌,但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屎肠球菌低;而鹑鸡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对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对VRE具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但临床上应继续加强耐药性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VRE感染。

  • 头孢硫脒预防急诊剖宫产手术感染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爱梅;肖丽萍;杨晓宁;单莺

    目的:探讨急诊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头孢硫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70例急诊剖宫产病例随机分为头孢硫脒组(A组)80例,头孢西丁组(B组)90例,A组:麻醉后、切皮前30min和术毕4h内各使用1次头孢硫脒2.0g+生理盐水250ml,快速静脉滴注,术后第1天头孢硫脒2.0g+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注射,每天2次,共1 d ,B组:术中、术后用药方法及用药时间同A组,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A组术后高体温(37.51±0.40)℃,B组术后高体温(37.36±0.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白细胞升高率、术后第2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分别为:57.5%、(12.95±3.47)×109/L、(80.83±7.09)%,B组分别为66.7%、(14.15±4.07)×109/L、(82.03±4.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到出院时间(3.59±0.68)d短于B组(3.64±0.49)d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切口均为Ⅱ/甲愈合,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急诊剖宫产围手术期单独应用头孢硫脒预防术后感染安全有效。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娟;曾芹;雷清锋;王威;林峰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09年12月98例V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48例使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治疗,B组50例使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VAP患者感染控制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2周后,A组44例痰培养转阴,42例临床治愈,B组38例痰培养转阴,34例临床治愈,A组2周痰培养转阴率、2周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A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d的有20例,19例痰培养转阴,17例临床治愈,1例复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d的有28例,26例痰培养转阴,26例临床治愈;B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d的有19例,15例痰培养转阴,13例临床治愈;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d的有31例,26例痰培养转阴,24例临床治愈,1例复发,1例死亡,两组痰培养转阴率、临床治愈率、复发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时间相同,使用一联抗菌药物的患者感染控制情况比使用二联抗菌药物的患者较好;同一治疗组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越长,患者感染控制情况并非越好。

  • 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作者:朱丽芳;陈国军;陆建红;李光亮;张月红

    目的:分析医院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医院2012年6月-2012年11月368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进行致病菌培养及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3689例患者痰培养检出阳性1466例,阳性率为39.74%,检出革兰阴性菌1094株占74.62%;革兰阳性菌91例占6.21%;真菌281株占19.17%;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较为敏感,耐药率0.89%~53.53%;但鲍氏/醋酸钙不动杆菌除对氯霉素敏感外,对其他的抗菌药物均耐药严重,耐药率49.41%~100.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拉考宁等100.0%敏感,但葡萄球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严重,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敏感性高。结论痰培养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占一定比例,多药耐药严重,临床医师应重视对病原菌的检测,从而合理使用抗菌药,提高临床疗效。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作者:李广明;赵小丽;胡善雷;崔中锋;史继静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孕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提高临床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水平。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51例慢性HBV感染孕妇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设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仅给予保肝治疗的47例慢性 HBV感染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分娩前后均进行检测,对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所有产妇及新生儿均随访6~12个月,对新生儿HBeAg进行检测,并采用Apgar评分了解新生儿的发育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分娩前HBeAg转阴9例,转阴率为17.65%,ALT复常39例,复常率76.47%,分娩前平均 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入组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6、12个月HBeAg阳性率分别为5.88%、0、0;对照组分别为21.28%、17.02%、14.89%;研究组 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产妇均无肝功能异常,两组新生儿肌酸激酶升高、早产、产后出血、流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替比夫定是治疗慢性HBV感染孕妇的有效药物,不仅能快速降低孕妇的HBV-DNA水平,同时可阻断HBV对胎儿的传播,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2008-2012年抗菌药物应用与耐药相关性研究

    作者:丰莉娟;艾芬;刘显灼

    目的:分析2008-2012年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同时分析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病原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应用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2012年各类抗菌药物按用药频度(DDDs )排序,同时选择同期临床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培养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资料,对DDDs和急性支气管炎病原菌耐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组间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2008-2012年抗菌药物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头孢菌素类药物一直是近年来临床使用多的抗菌药物,其次是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和硝基咪唑类,5年DDDs分别为192790、193248、210684、216063和219620;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08-2012年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上升,2012年病原菌耐药率与2008、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性支气管炎患者感染病原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DDDs使用呈正相关,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病原菌的耐药性逐年上升,临床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管理。

  • 替加环素治疗严重腹腔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何清;叶华;钟贵芳;程慧华;郭瑞莲;张克林;曾丽萍

    目的:评价替加环素经验性治疗严重腹腔感染(sIA I )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sIA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入住SICU并应用替加环素经验性治疗,评估其临床及微生物学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95株,分布在腹腔、下呼吸道和血液,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71.6%和25.3%,真菌占3.1%;腹腔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7.1%,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30.0%,以屎肠球菌为主;32例中混合致病菌感染占87.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85.7%和71.4%;替加环素治疗时间5~18 d ,中位疗程12 d ,临床总有效率为71.8%,其中单用22例,有效率72.7%;联用10例,有效率70.0%;替加环素对腹腔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清除率分别为85.0%和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清除率为88.5%;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结论替加环素治疗sIAI安全有效,可作为SICU中治疗sIAI的经验性用药。

  • 利奈唑胺治疗颅内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王宁;郭芳;李佰涛;战华;孟祥喜;路娟;刘耀华;齐春晓;李中振;李国夫;赵世光

    目的:初步评价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更好的指导临床药物应用,使颅内感染患者得到合理规范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11月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25例神经外科疾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VIT 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5例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后的总体治愈率为100.0%,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缓解率为100.0%,体温、血常规、脑膜刺激征缓解率为100.0%,革兰阳性球菌清除率为100.0%,脑脊液常规缓解率为91.3%,2例患者出院时脑脊液常规白细胞仍高于正常,但无其他颅内感染迹象,全部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所致颅内感染,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良好,疗效明确,临床安全性好。

  • 左氧氟沙星与超声引导冲洗联合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效果观察

    作者:夏雪华;黄宏杰;马长柏;许颖

    目的:调察超声引导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对颌面部间隙感染(MSI)的治疗效果,为MSI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方法将82例M S 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B组42例在超声引导下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B组脓腔闭合、包块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3.1±0.4)、(5.4±1.1)、(4.2±1.3)d,均短于A组的(4.5±0.6)、(7.2±1.4)、(5.3±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B组为97.62%,高于 A组的80.00%( P<0.05);败血症、呼吸道梗阻、纵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B组为11.90%、A组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MSI ,可加快包块消失,促进脓腔闭合,术后不留瘢痕,对患者颌面部美观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卡泊芬净治疗癌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梅晓雷;艾超;李向荣;李俊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癌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90例癌症IF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入院后对照组24 h内死亡3例,观察组死亡2例,对照组42例患者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给予卡泊芬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对照组确诊、拟诊、疑似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53.85%、71.43%、62.5%,观察组分别为85.71%、89.47%、9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对假丝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97%、36.36%,观察组分别为93.33%、9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初治、抢救的总有效率为66.67%、33.33%,观察组分别为89.65%、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45.24%、观察组为18.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卡泊芬净治疗癌症患者IFI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围手术期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与干预研究

    作者:唐兴文;王建英;李小伟

    目的:探讨分析围手术期清洁切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与干预措施,并对预防性用药情况予以评价分析。方法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2012年全国(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的条款、规定作为评价考核指标,对围手术期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医院处方病例点评机制对未按指南规定应用的进行干预,并强化培训。结果2012年随机抽查清洁切口手术患者949例,涉及乳腺、甲状腺、疝气、腹腔肿瘤切除、骨科手术、大血管手术、肿瘤介入治疗等;通过加强干预、超常预警机制的考核评价及合理用药的培训,逐步达到了规范合理用药,药物选择品种合理率从2011年的58.6%升至2012年的86.3%;预防性用药的疗程逐渐缩短,用药疗程≤24 h的患者比例从2011年的46.8%,提升至2012年的69.4%,用药疗程≥3 d的患者比例从2011年的76.8%下降至2012年的34.7%。结论通过加强干预、超常预警机制的考核评价及合理用药的培训,对用药品种选择、用药时机选择及用药疗程均达到了干预的效果,并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强度。

  • 利奈唑胺治疗意识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牛杏果;焦宪法;郭宇红;张科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意识障碍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供临床医师选药借鉴。方法选择65例意识障碍吸入性肺炎患者,在应用单一广谱抗菌药物效果欠佳情况下,35例加用替考拉宁、30例加用利奈唑胺,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其不良反应;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替考拉宁组临床痊愈22例、显效7例、进步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9%;6例联合替考拉宁治疗效果不明显者更换为利奈唑胺,5例痊愈、1例显效;利奈唑胺治疗的终结果为临床痊愈29例、显效5例、进步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4%;替考拉宁组治疗有效患者5~14 d体温恢复正常,中位时间为7.8d;利奈唑胺组治疗有效患者2~10d体温恢复正常,中位时间为3.9d;利奈唑胺组患者出现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2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8.3%。结论利奈唑胺治疗意识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呼吸科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吕少敏;王玲玲;俞万钧

    目的:探讨呼吸科感染多药耐药菌的类型及相关因素,并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的发生。方法对呼吸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60例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耐药菌株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且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118株多药耐药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7株占39.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37.3%,革兰阴性菌71株占60.2%,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23.7%、17.8%、12.7%;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有抗菌药物广泛使用、伴有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操作、免疫下降、未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及住院环境较差等。结论呼吸内科感染的多药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

  • 芯片电泳在免核酸提取PCR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雷秀霞;李卓然;梁广铁;龙幼敏;陈英姿;张小精;王秋平

    目的:探讨两种免核酸提取试剂联合应用DNA 芯片电泳是否能快速、准确地用于新德里金属酰胺酶(NDM-1)阳性细菌的鉴定,了解该联合检测方法在流行病病原体快速鉴定中的应用价值,为流行性病原体的快速鉴定提供便捷手段。方法取1个(或0.1个)麦氏单位 NDM-1(+)菌液加入免核酸提取试剂后直接进行PC R扩增,扩增产物用自制的芯片电泳进行产物分析,通过样品迁移时间与标准品比较精确计算出目的基因片段长度并大致推算产物的含量。结果两种免核酸提取试剂联合芯片电泳分析技术能快速、准确、高效地扩增出新德里金属酰胺酶NDM-1(+)细菌的目的基因片段,尤其湖南某厂家的试剂灵敏度更高。结论该联合检测方法在流行病尤其是突发性病原体的快速鉴定、监测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4种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方法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洪珍;史红锦;李峰;陈英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PCR-反向点杂交法和杂交捕获Ⅱ代(HC-Ⅱ)法对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DNA检测及宫颈高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 )异常并行阴道镜病理活检的218名妇女为研究对象,用 HC-Ⅱ、实时荧光定量PCR法8个型(RT-PCR-8)、实时荧光定量PCR法13个型(RT-PCR-13)和PCR-反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其宫颈细胞 HR-HPV DNA ;以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4种检测方法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病变的诊断效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HC-Ⅱ、RT-PCR-8、RT-PCR-13和PCR-反向点杂交法对218例HR-HP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48%、70.18%、75.23%和69.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方法在宫颈炎性反应、CINⅠ、CINⅡ、CIN Ⅲ和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5个不同等级宫颈病变中的 HR-HPV阳性率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Yoden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CIN Ⅱ及以上的宫颈病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8个型或13个型)、PC R-反向点杂交法和杂交捕获Ⅱ代(H C-Ⅱ)法诊断效果相近,满足临床需求。

  • 不同真菌感染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差异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皖;陈俊清;吴赛君

    目的:探讨不同真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水平的差异及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IC 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液样本培养结果将其分为单纯真菌感染组22例、真菌合并细菌组14例、细菌组28例及对照组24例;对比分析4组患者PC T水平差异及PC T检出分布构成,同时分析PCT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单纯真菌感染组PCT (4.98±0.98)ng/ml ,真菌合并细菌组PCT水平(4.85±0.79)ng/ml ,细菌组PCT水平(0.85±0.21)ng/ml ,对照组PCT水平(0.19±0.02)ng/ml ,单纯真菌感染及真菌合并细菌组PCT水平显著高于细菌组及对照组(P<0.05),而单纯真菌感染与真菌合并细菌感染血清PC 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组患者血液中,检出荚膜组织胞浆菌12例、隐球酵母菌属8例、假丝酵母菌属9例、荚膜组织胞浆菌7例,各种真菌感染组PC 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菌组中死亡患者PCT水平显著高于病情控制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临床感染症状并结合血清PC T水平对真菌感染患者病情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 不同生物学标志物对感染性急性肾损伤肾脏替代治疗的评价分析

    作者:李缨;杜律律;姜甫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学标志物对感染性急性肾损伤患者是否接受肾替代治疗的评价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IC U收治的全身感染患者中24 h内出现急性肾损伤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17例和非替代治疗组34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前的炎症指标,分析上述指标对感染性急性肾损伤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评价作用。结果替代治疗组WBC、PCT、uNGAL分别为(15.13±1.12)×109/L、(5.69±0.88) ng/ml、(934.55±112.43) ng/ml ,非替代组分别为(10.05±1.88)×109/L、(3.43±0.31)ng/ml、(306.74±125.41)n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代治疗组Lac为(2.2±0.4)mmol/L ,非替代组为(4.0±0.7)mmol/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流动力学指标 HR、MAP、PaO2/FiO2、sNGAL、uKIM-1、uIL-18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组织器官灌注指标血乳酸和尿中性粒细胞胶原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可以作为评价和预测感染性急性肾损伤患者是否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指标。

  • 手术部位感染主要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马锐;陈建常;张春浩;安伟;徐斌

    早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埃及和巴比伦人就有肿瘤切除,眼球摘除等手术记载。古希腊医学家 Hippocra-tes就主张术前严格遵守清洁原则,提出手术时使用煮沸过的水与滤过的雨水以保持创口洁净、促进愈合的无菌观念。1867年Lister首次将消毒剂喷向伤口以消除伤口内细菌,此后逐步出现术前洗手、手消毒、消毒手术器械。20世纪早期外科医师戴手套成为常规,到20世纪手术室规范化的无菌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清洁类手术的安全性。尽管采取了各种不同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s)措施,且 SSIs有了明显降低,但SSIs依然存在。

    关键词: 手术切口 感染 原因
中华医院感染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