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 중화의원감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747
  • 国内刊号: 1005-4529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82-7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樊秀平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曹玉华;成炜;沈枫枫;王亦军;黄进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为治疗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9月医院收治42例脑卒中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临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42例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7株,占75.00%、革兰阳性菌12株,占15.79%、真菌7株,9.21%;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妥布霉素耐药率<2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为0,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妥布霉素耐药率<2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耐药率相对较低;表皮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30.00%;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耐药率均为0,对伊曲康唑耐药率为25.00%。结论分析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婉婉;朱虹;陈赞儿;叶元芬;杨钦灵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 )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为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于医院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阳性300例产妇及分娩新生儿,按照实际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194例)与剖宫产组(106例),检测孕妇及新生儿 HBV标志物及血清 HBV‐DNA ,新生儿给与乙型肝炎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观察新生儿出生后24 h、6个月时 HBV母婴垂直传播状况。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出生儿在出生24 h内、6个月时 HBsAg、HBsAb、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产妇 HBV‐DNA>106copies/ml分娩出生儿在出生24 h之内、6个月时 HBsAg阳性率为54.55%、25.00%,HBsAb阳性率为6.82%、90.91%,HBV‐DNA阳性率为60.23%、22.73%,剖宫产组分别为为36.54%、9.62%,5.77%、96.15%,40.38%、7.69%,阴道分娩组以上不同时段HBsAg、HBV‐DNA阳性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DNA较低时分娩方式对 HBV母婴垂直传播影响不大,HBV‐DNA较高时阴道分娩更容易发生 HBV母婴垂直传播,建议HBV‐DNA高水平时选择剖宫产分娩。

  •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分布与免疫功能监测

    作者:陈小燕;周卫萍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的病原菌分布与免疫功能状况,以辅助临床治疗并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就诊RRI患儿54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50名为对照组,对比不同年龄RRI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和重复感染的情况,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细胞免疫指标,包括CD3+、CD4+、CD8+、CD4+/CD8+;体液免疫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C4);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结果≤5岁患儿共检出病原菌103株,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7.48%,16.50%,15.53%,>5岁患儿共检出病原菌117株,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7.09%,15.38%,14.53%;<5岁患儿的重复感染率与>5岁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D3+及CD4+/CD8+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D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M、IgG及补体C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4、IL‐10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IL‐1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RI患儿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较为低下,炎性因子水平处于异常状态,发生重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临床应重点监测感染症状,从而更好地给予治疗。

  • 烧伤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外毒素基因研究

    作者:许小敏;范友芬;胡素佩;陈琳;梁珊燕;靡祖煌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离株的各类外毒素基因携带状况,为临床SAU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6月医院烧伤患者标本分离20株SAU ,通过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PCR方法分析外毒素基因(set1‐26)和(set30‐40),采用Q型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株S A U经37种外毒素基因检测,只有1株未检出基因;其余19株均有阳性检出;外毒素基因中set2、set4、set16、set23、set37、set39等无阳性检出,其余阳性检出率在5.0%~95.0%;其中检出率>50.0%有24种基因,>75.0%有15种基因;外毒素基因检测结果具多样性,可分17种模式;聚类分析发现20株S A U可分为大、小两个家族。结论20株S A U外毒素基因阳性率高,并可能与烧伤伤口脓疱疮和蜂窝织炎相关。

  • 聚合酶链反应法快速诊断肝硬化患者腹水细菌感染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孔钦翔;胡立芬;周仲松;叶英;尹华发;许夕海;张照如;李家斌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菌16S rRNA基因,探讨其在辅助诊断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SB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医院感染病科7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患者进行研究,以细菌16S rRN A基因为靶序列,在保守区和特异区分别选取特异性序列合成引物,建立快速诊断方法,检测临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腹水中细菌DNA ,并将其结果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77份临床样本中PCR法16S rRNA通用引物阳性扩增50例,阳性率64.9%,特异引物阳性扩增15例,阳性率19.5%;以腹水细菌培养阳性或(和)腹水PM N≥250×106/L或(和)腹膜刺激征阳性且正规抗感染治疗有效者作为诊断SBP金标准,此时PCR法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54.0%,阳性预测值为54.0%,阴性预测值为1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53,P<0.01)。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PCR法是一种更敏感且简便快速的方法,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腹水细菌检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致新生儿急性骨髓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敏;王亚亭;金丹群;宁波;孙静敏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新生儿急性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14例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急性骨髓炎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该14例患儿中MSSA 8例,MRSA 6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6~28 d ,住院28~45 d;烦躁或精神差、拒乳14例,发热7例,患肢拒动12例,局部红肿11例,85%以上患儿有多种表现;WBC(3.1~42.38)×109/L ,CRP、PCT、ESR均明显升高;9例MRI提示骨膜下或骨髓腔脓肿,切开引流术后行冲洗吸引,5例未形成脓肿;该14例中9例治愈,2例累及髋关节,股骨头坏死,2例累及干骺端,患肢缩短或成角畸形;1例出现脓毒性休克死亡。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新生儿急性骨髓炎少见,但临床怀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尽早经验性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及必要的外科治疗,若错过佳治疗时间,可能遗留严重后遗症。

  •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病毒载量的影响分析

    作者:党和勤;王丽;李振山;刘燕琳;尹玲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乙肝e抗原(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对病毒裁量的影响,以确定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替比夫定组102例和恩替卡韦组98例,两组均治疗24周,检测患者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 )水平、HBeAg水平以及乙肝病毒 e抗体(抗‐HBe)水平,并计算 ALT 复常率、HBeAg消失率及HBeAg/抗-Hbe转换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AN)定量,另外,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治疗12周和24周病毒载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时,血清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血清HBeAg消失率以及 HBeAg/抗‐Hbe转换率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DNA是影响替比夫定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P< 0.05),治疗24周时 HBV‐DNA是恩替卡韦治疗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治疗12周病毒载量对替比夫定治疗疗效有影响,治疗24周时病毒载量对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疗效均有影响,临床应及时检测病毒载量以确保药物的临床疗效,并合理交替使用药物。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及预防研究

    作者:胡蓉;陈跃跃;俞慧芳;骆利梅;王培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常见致病菌及耐药性,提出相应预防和治疗对策,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184例,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患者肺部感染率,取感染患者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行耐药性分析。结果1184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99例,肺部感染率为8.36%;患者年龄>70岁、心功能IV级、合并呼吸道疾病及糖尿病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肺部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1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2株占62.12%,革兰阳性菌33株,占25.00%,真菌17株,占12.88%;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分别达39.02%和36.59%,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仅为15.85%;革兰阳性菌对头孢唑林、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达100.00%、90.91%和84.85%,对利奈唑胺无耐药性,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仅为3.03%。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疗与护理服务过程中应给与针对性的关注;一旦发生感染,早期可给与经验性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并根据病原学和耐药性检查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 武汉地区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人博卡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王娟丽;熊诗思;梁敏;王瑢;李弯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流行特征,为该地区患儿人博卡病毒感染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75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鼻咽处的分泌物,应用荧光 PCR法检测患儿呼吸道中 HBoV、A 型流感病毒(IFVA)、B型流感病毒(IFVB)、副流感病毒1~3(PIV1~3)、肺炎支原体(M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结果75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56例感染HBoV ,感染率为7.41%;在夏季和秋季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HBoV感染率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阶段患儿 HBoV感染率不一致,各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其中>6月龄~1岁和>1~3岁的患儿 HBo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56例 HBoV感染患儿中,HBoV和其他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有12例,混合感染率为21.43%,占总 HBoV感染总数的21.43(12/56),混合感染率居于前3位的是 HBoV+RSV、HBoV+ PIV -3、HBoV+M P。结论 HBoV是武汉地区重症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类病毒感染在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在夏季和秋季感染率较高,半岁至3岁患儿中感染率较高,且 HBoV容易和其他病原菌发生混合感染。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白塞氏病关系的荟萃分析

    作者:胡以恒;何洁瑶;胡梦成;洪嘉雯;张军;叶峰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白塞氏病之间的关系,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为白塞氏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系统等,纳入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白塞氏病的病例对照研究,运用Revman5.2软件对文献实验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 C I),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和荟萃回归分析、评估异质性来源,Begg′s Test和Egger′s Test评价发表偏倚。结果1999-2014年发表的七篇病例对照研究被终纳入,包括1155例患者,总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4.16%,白塞氏病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对照组(56.72%和35.35%,OR=1.36,95% CI:1.01~1.84,P=0.04)。结论白塞氏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

  •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岳寒;卢辉;刘丽英;王小倩;司晓燕

    目的:研究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IP )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为降低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200例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IP )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6个月内感染率,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200例患者感染76例,感染率为38.0%;感染部位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及泌尿系统,分别占30.26%、27.63%及15.79%;经单因素和非条件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I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感染的发生与吸烟史、肺功能、骨髓巨核细胞数、抗菌药物使用、血小板相关抗体关系密切( P<0.05)。结论 II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结合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降低感染率。

  • 输尿管镜碎石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班勇;王振兴;刘军;杨秀书;罗光恒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以期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90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镜碎石术进行治疗,统计患者术后感染率,病原菌分布,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90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3.9%;共检出病原菌12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4株占77.7%,革兰阳性菌26株占21.5%,真菌1株占0.8%;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手术时间长和合并糖尿病是输尿管镜碎石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控制输尿管镜碎石患者术后感染需分析危险因素和病原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 2010-2014年肠球菌属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监控

    作者:楚旭;毛剑锋;董华丽;张传领;郭远瑜;沈利蒙

    目的:分析肠球菌属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医院临床分离肠球菌属,应用VITEK‐2Compact微生物全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采用AST‐GP67药敏卡进行药敏试验,用W H O N E T 5.6软件分析肠球菌属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2010-2014年共分离出482株肠球菌属,其中粪肠球菌286株、屎肠球菌153株,主要来源于尿液、引流液和血液;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等10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24.1%、19.2%、66.4%、18.5%、19.2%、19.2%、38.1%、30.4%、0.3%、0.3%,明显低于屎肠球菌94.1%、92.2%、91.5%、93.5%、88.2%、89.5%、70.6%、49.0%、40.5%、2.6%,粪肠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76.6%,明显高于屎肠球菌0、42.5%;2010-2014年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无明显趋势变化。结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主要分布于尿液、引流液和血液,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不同严重程度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研究

    作者:白淑荣;吴源;杨静;李萍;段学波;沈乐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为该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60例为肺炎组,另选取同期健康者160名为对照组,并根据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将肺炎组患者分为高危、中危、低危,比较肺炎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凝血、纤溶指标。结果肺炎组患者抗凝血酶Ⅲ(A T‐Ⅲ)、血小板计数(PL T )、凝血酶时间(T T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等纤溶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中危、低危患者AT‐Ⅲ、PLT、TT依次升高,APTT逐渐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 PSI指数患者 FIB及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中危、低危患者D‐D、FDPs、t‐PA、PAI‐1、NE等纤溶指标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FIB、APTT、D‐D、FDPs等凝血、纤溶指标均高于正常水平,且病情越严重,凝血、纤溶指标异常程度越高。

  • 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气道酸化水平监测与干预的相关研究

    作者:齐天杰;阎锡新;曲芳芳;王雪静;李帅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是否存在气道酸化及酸化水平对病情的影响,寻找更好改善患者肺炎病情的辅助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就诊肺部真菌感染患者8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患者肺部感染评分(CPIS),同步收集患者呼出气冷凝液测量pH值;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初次呼出气冷凝液(EBC )收集后随机碳酸氢钠雾化吸入的不同方案分为两组,检测患者 EBC的pH值水平;雾化治疗后再检测患者CPIS ,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出院预后情况;配对样本及两个独立样本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的关系作方差分析。结果真菌肺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测得EBC p H值水平是偏低的( t=13.717,P<0.05),并且患者的气道酸化水平与患者的肺部感染程度呈明显负相关( t=-11.260,P<0.05);碳酸氢钠每12 h雾化吸入一次组比每24 h雾化吸入一次组对于改善患者气道酸化情况更有明显优势(t=3.922,P<0.05),相应的CPIS改善更明显(t=-2.361,P<0.05)。结论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存在气道酸化情况,每12 h雾化吸入一次2.5%碳酸氢钠溶液能更好的改善气道酸化,提高抗真菌疗效。

  • 泌尿结石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 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诊断意义

    作者:齐勇;汤春波;翁国斌;周酉枫;周永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对泌尿结石感染的联合诊断意义,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12月在医院治疗的泌尿结石合并感染患者46例为观察组,另选取46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 PCT、CRP及IL‐6各项指标情况,分析其对于泌尿结石合并感染患者的诊断意义。结果对照组CRP、PCT及IL‐6检测结果分别为(2.3±1.2)mg/L、(0.29 ± 0.1)ng/L及(3.4±4.2)ng/L ,而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7.5 ± 2.4)mg/L、(5.7±1.8)ng/L 及(76.4±25.6)ng/L ,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RP检测的特异性为84.8%,敏感性为76.1%,诊断符合率为82.6%,PC T检测的特异性为89.1%,敏感性为82.6%,诊断符合率为89.1%, IL‐6检测的特异性为86.9%,敏感性为76.1%,诊断符合率为86.9%,PC T检测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较高,三项指标联合检查可提高患者确诊率。结论血清PCT、CRP及IL‐6可作为泌尿结石合并感染患者的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泌尿结石 感染 诊断
  • 五味消毒饮与黄芪建中汤配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溃疡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万亚存;杨金枝;赵林灿;马素好;栗忠强

    目的:探讨五味消毒饮与黄芪建中汤配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溃疡患者临床疗效,为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12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进行研究,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五味消毒饮与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幽门螺杆菌转阴率观察组为91.80%,对照组为7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41,P<0.05);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72%,对照组为72.1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1,P<0.05)。结论五味消毒饮与黄芪建中汤配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阴转率明显提高,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愈率和安全性均全面提高,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邓伟;韩伟;裴鹏昌;卢伟;潘鹏元;陈军;向清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患者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接诊的胆管结石手术患者60例进行研究,统计患者感染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分析其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6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发生感染26例,感染率为43.33%;26例患者中肺部感染9例占34.62%,切口感染6例占23.08%,肝下腹腔和膈下各感染4例,各占15.38%;感染患者中分离出4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革兰阴性菌30株及真菌5株,分别占20.46%、68.18%及11.36%,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3.18%、9.10%及6.82%;年龄≥60岁、术前胆管炎、既往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既往的胆道手术史、术后延长拔出引流管、合并糖尿病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术中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损伤细胞因子的变化与莫西沙星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侯守强;荣陶;杨秀军;孙浩;张亚

    目的:探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不同程度肺功能损伤患者的感染及 TNF‐α细胞因子变化与应用莫西沙星的治疗效果,为预防AECOPD患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将医院于2015年1-11月收治140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痰液,分析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按照其入院的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莫西沙星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8、T N F‐α水平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预后指标。结果 AECOPD患者的痰液中共分离出1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5.11%,革兰阳性菌占27.91%,真菌占6.98%;两组患者IL‐8及T N F‐α水平随着肺功能损伤严重增加而不断升高,治疗后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FEV1增加率、呼吸困难改善率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ECOP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主要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其 IL‐8及 TNF‐α水平随着肺功能损伤严重增加而升高,常规治疗的基础加莫西沙星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

  • 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杨杰;汪怿;温积权;季娴;刘健;江媛

    目的:研究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87例感染性角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改良K‐B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根据NCCLS判定标准进行判读,分析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87例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中共分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5株占53.58%,革兰阴性球菌1株占3.57%,革兰阳性杆菌3株占10.71%,革兰阴性杆菌9株占32.14%;革兰阳性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3.33%、66.67%以及5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66.67%,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达100.0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为100.00%,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均>50.00%,对于氨苄西林耐药率达到1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唑林耐药率均为0。结论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病原菌类型较多,主要以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为主,治疗时应该加强病原菌监测,选择合理抗菌药物治疗,提高治愈率。

  • 冷沉淀在小鼠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应用研究

    作者:康琼英;沈莉;张庆富;马西霞;白雪梅;温洁新

    目的:建立小鼠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探讨冷沉淀联合磺胺嘧啶银对烧伤创面感染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小鼠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40份,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常规清创、消毒后,治疗组创面均匀涂以冷沉淀,外敷磺胺嘧啶银油纱布,对照组仅外敷磺胺嘧啶银油纱布,建模后24 h观察创面菌落情况,并统计小鼠7 d生存率,ELISA方法检测各时间点炎性因子IL‐4、IL‐10、T N F‐α表达水平。结果两组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均检测到铜绿假单胞菌的荧光强度,治疗组小鼠菌落平荧光强度(2.72±0.68)明显低于对照组(4.0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创面组织菌落计数(2.79 ± 0.75)×106 CFU/ml ,明显低于对照组(1.84 ± 0.93)×109 CF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建模7 d治疗组小鼠累计生存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小鼠炎性因子IL‐4、IL‐10、T N F‐α表达水平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各因子表达的时间曲线更趋于平稳。结论冷沉淀制剂对改善烧伤创面感染的作用显著,且能够明显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 住院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与耐药性回顾性断面研究

    作者:杨莉莉;王晓蕾;刘华伟;胡俊;曹敏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布与耐药性,为深入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患者98127份来自血液、胸腹水、尿液、感染灶分泌物/脓肿引流物、术后引流液、肺泡灌洗液(BALF)、鼻咽拭子和痰液等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感染SAU 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趋势。结果2012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患者共送检各类标本98127份,标本检测阳性20132份,阳性率20.52%;共检出率S A U 1053株,检出率为5.23%;464株来源于合格下呼吸道标本,208株来源于感染灶分泌物/脓肿穿刺/引流物,60株来源于鼻咽拭子,分别占44.07%、19.75%、5.70%;SAU主要分布在呼吸科、儿科及ICU ,分布率分别为17.19%、15.95%、11.30%;SAU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耐药率波动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唑林等耐药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菌株;3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检出率分别为43.30%、38.10%、3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 A U 在住院患者各系统感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SAU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同。

  •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效果分析

    作者:党辉;蒋举峰;王涛;高萍;张淑香;王冰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髓系白血病老年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效果,从而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5年9月医院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奈唑胺,分析利奈唑胺在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中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73.33%,革兰阴性菌8株占26.67%,双重感染患者10例;观察组患者用药时间和体温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相关心、肝功能异常者。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地缩短用药时间,体温恢复快,不良反应低,临床上值得推广。

  • 经皮肾镜取石术中不同灌注压力对术后患者感染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晓明;李腾成;杨飞;蔡佳荣;孙其鹏;湛海伦;周祥福

    目的:研究经皮肾镜取石术中不同灌注压力对于术后患者感染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上灌注压力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医院行经皮肾镜取石术7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高灌注压力组患者33例,低灌注压力组患者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命体征、休克指数、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血肌酐浓度等的差异。结果高灌注压力组患者术后24、48、72 h的体温、中性粒细胞百分率、血肌酐浓度均高于低灌注压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灌注压力组患者术后24、48 h休克指数高于低灌注压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术后72 h两组患者休克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24、48、72 h脉率、收缩压、血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灌注压力组患者术后体温、中性粒细胞百分率、血肌酐浓度、休克指数均高于低灌注压力组,即高灌注压力组患者术后感染状态更加严重,肾功能损害也相对严重,而术后72 h两组患者的休克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随着术后补液、抗感染等治疗措施的实施,患者感染减轻,逐渐好转。

  • RASS 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改良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探讨

    作者:毕展建;高飞;时玲燕;高婧;滕海风

    目的:探讨RASS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改良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 )的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6月医院IC 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试验组采用RASS评分指导镇静+改良EGDT ,对照组采用常规镇静+ EGDT ,观察28 d ,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 时间、总费用、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患者6、24 h输液量,测定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 U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28 d病死率和M ODS发生率分别为15.2%和34.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1.3%和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6、24 h输液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治疗后24 h达到大值。结论 RASS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 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能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同一病区分离株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林宁;孙海平;唐朝贵;曹维克;梁松

    目的:调查同一病区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状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医院2014年1-12月有呼吸道炎症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5株,先经鲍氏不动杆菌种特异基因PCR检测确认菌种,再用PCR方法分析11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3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检测、9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1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5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 gy rA基因的突变,共检出3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 EM、blaS H V、blaA DC),6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rmA、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ant(2″)‐Ⅰ ),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 gyrA基因均存在突变,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intⅠ1、ISaba1);blaA DC基因与ISaba1连锁,连锁率100.0%;样本聚类分析显示,该组菌存在5个克隆传播,25株可分A与B簇群,A簇群又可分为A‐1与A‐2亚簇群,A‐1亚簇群中1‐2‐9‐10‐11号株,A‐2亚簇群中3‐6‐7‐14号株与15‐17为克隆传播,B簇群又可分为B‐1与B‐2亚簇群,B‐1亚簇群中5‐13‐16‐19‐22‐23‐24号株与20‐21为克隆传播。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聚集现象明显,5个克隆传播提示有医院感染的存在,将耐药菌检测到的耐药基因阴性与阳性二元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进而解析耐药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意义重大。

  •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潘亚娟;朱庆曦;田霞;张琳;王泳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上治疗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在医院接受治疗180例消化内科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统计其耐药率。结果180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9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2株占37.84%,革兰阴性菌184株占62.16%;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 G的耐药性都是高的,分别为92.86%、91.67%和94.44%;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高,分别为68.75%、64.29%和61.54%。结论消化内科患者住院时间长,治疗复杂,自身身体机能不全,免疫能力低下,易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非常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重点关注。

  • 心内科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玲;吴冬霞;姚勤伟;张凡;王妨娥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引发医院感染的分布,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6月医院心内科接收的住院患者2653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CRAB感染率,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心内科收治2653例住院患者中,检出CRAB 240株及非CRAB 312株,其中感染CRAB患者240例,感染率为9.04%,感染非CRBA患者312例,感染率为11.76%;患者的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组织,分别占56.67%、15.00%、10.00%及10.00%;通过CRAB和非CRAB对常用1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进行比较,除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外,对另外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CRAB明显高于非CRAB ,且两类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中,CRAB在呼吸系统感染率较高,其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强耐药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及时检测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肺部感染预防控制和治疗,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 CD64指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关系的研究

    作者:赵琳;倪成华;杨社琴;宋蕾;李洁

    目的:探讨CD64指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继发感染及病情活动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医院就诊9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各46例,非细菌感染组按活动指数(DAL )分为活动期患者24例和非活动期患者22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 )、中性粒细胞(N )及单核细胞(M )表面CD64的平均荧光强度,并计算出CD64指数,分析CD64指数与SLE患者感染指标及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D64指数细菌感染组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N、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较对照组、非细菌感染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细菌感染组CD64指数与N、WBC、ESR、CRP、PCT呈正相关(r=0.492,r=0.541,r=0.612,r=0.678,r=0.732,均 P<0.05),而与ANA、ds‐DNA抗体、补体C3、补体C4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LE继发感染患者CD64指数与患者感染及病情密切相关,在临床诊断中,CD64指数可作为SLE继发感染及病情活动的鉴别指标。

  •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分析

    作者:韩仁风;吕为萍;王经纬;方燕妮;李海燕

    目的:探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特点,为临床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医院住院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80例,依据患儿年龄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婴儿组(<1岁)86例,幼儿组(1~3岁)55例及儿童组(>3岁)39例,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 ,)对所有患儿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及病毒抗核抗体进行检测,对检测的病原体分布、患儿性别、年龄等相关的流行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婴儿组和幼儿组非典型肺炎分布率分别为5.81%和12.73%,明显低于儿童组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5例患儿呼吸道病毒抗体呈阳性,阳性率为25.00%,35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呈阳性,阳性率为19.44%,15例患儿肺炎支原体合并其他病毒感染,阳性率为8.33%;儿童组肺炎支原体及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均高于婴儿组和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与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3岁的儿童则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具有操作快速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及重复性非常好的特点,临床上可以为诊断患儿早期下呼吸道感染提供指标和依据。

  • 剖宫产产褥感染产妇的血清降钙素原与 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研究

    作者:陈巧巧;雷明;汤飒爽;刘灵;何伟红

    目的:探究剖宫产产褥感染产妇的血清降钙素原(PCT )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相关性,预防产褥感染。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4年2月-2015年8月剖宫产产褥感染产妇30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未发生感染的剖宫产产妇7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生产前后血清PCT、CRP水平变化,观察组产妇感染病原体分布,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产前两组产妇血清CRP及PCT水平无明显差异,产后1 d开始上升,观察组产妇升高幅度大且上升速度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300例感染产妇中共检出病原体19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18.65%,革兰阳性菌26株占13.47%,支原体属131株占67.88%。结论剖宫产产褥感染产妇生产后体内PCT和CRP水平显著上升,且难以较快的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PCT和CRP变化与产褥感染有一定关联。

  • 多药耐药外排泵ABC基因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及克柔假丝酵母菌耐药性产生的研究

    作者:杨静;奚志琴;张谨宇;马彦;乔祖莎;王一如;陈晋宇;冯文莉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外排泵基因在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耐唑类药物中的作用,对假丝酵母菌属的耐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体外药敏试验筛选出临床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R)方法检测耐药和敏感菌株多药耐药外排泵基因(CDR1/CDR2/ABC1)的mRNA表达水平,使用罗丹明6G为示踪剂了解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的药物外排情况。结果临床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较高,均>80.00%,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70.00%;根据实时荧光定量RT‐PCR实验获得的ΔCt值,经统计分析发现,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菌株CDR1、CDR2 mRNA的表达量高于敏感菌株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克柔假丝酵母菌中仅有一株耐药菌株出现高表达,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 ABC1 mRNA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罗丹明6G外排试验测定,随时间延长罗丹明6G外排明显增加,在CDR1/CDR2 mRNA高表达的耐药菌株明显增高。结论外排泵基因CDR1、CDR2在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的产生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说明外排泵基因ABC1在克柔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的产生中无作用,因样本量较小,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

    作者:袁祖琴;沈朝阳;张红金;庞卫锋;刘丹;顾金涛;徐红梅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为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5年7月于医院接受治疗253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未感染组192例,统计分析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253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61例,感染率为24.11%;共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9株占69.01%,革兰阳性菌18株占25.35%,真菌4株占5.63%;脑梗死、吞咽障碍、高血糖、意识障碍、慢性肺疾病等患者肺部感染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感染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组患者病死率为24.59%,未感染组病死率为8.8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治疗中要注重预防。

  •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肺部感染的微循环状态及肺表面活性蛋白变化观察

    作者:刘晓晖;尤莉;翟丽莉;李珊;张莉

    目的:观察与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肺部感染的微循环状态及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变化,以为该病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46例一氧化碳中毒肺部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间段46例一氧化碳中毒无肺部感染患者为B组,46名健康人员为C组,将3组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及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进行比较,比较A组与B组中不同严重程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上述指标。结果 A组患者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中的血液流态积分、管襻形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分别为(1.99±0.16)、(1.05±0.11)、(0.75±0.10)分及(3.76 ± 0.22)分,其均高于B组(1.35±0.12)、(0.67 ± 0.07)、(0.59±0.08)分及(2.20 ± 0.17)分及C组(0.76 ± 0.08)、(0.35±0.04)、(0.40 ± 0.05)分及(1.35±0.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也均高于B组及C组,B组则高于C组,A组轻型、中型及重型中毒患者的检测水平也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氧化碳中毒肺部感染患者的微循环状态及肺表面活性蛋白均相对较差,且肺部感染的存在进一步加重了其异常,因此,应重视对该类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

  • 巨细胞病毒感染肾损伤患儿尿液生物学标志物的临床检测研究

    作者:高建红;盖敬花;韩凤霞;步晶晶;蒋攀

    目的:探讨尿液生物学标志物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肾损伤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医院肾病患者56例作为肾病组,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IgG、α1‐MG、β2‐MG、m‐ALB和NAG值的检测,比较各组之间联合生物水平的差异。结果肾病组和对照组α1‐MG、β2‐MG和NAG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病组治疗前后α1‐MG、β2‐MG和NAG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损伤标志物联合应用,肾病组阳性率为100.00%,对照组为0。结论 IgG、α1‐MG、β2‐MG、m‐ALB和NAG联合检测对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肾损伤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提示作用。

  • PNA-FISH技术鉴定血培养中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方法研究

    作者:赵晓丽;王秋;伏改芬;钱净;邵剑春;黎海生;杨悦林;胡大春

    目的:采用PNA‐FISH技术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血培养中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方法学初索。方法模拟血培养阳性标本的制备;对所有血培养报阳的标本均进行革兰染色,初步区分报阳菌的种类;对于镜下显示为念珠菌的标本用两种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一种为PNA‐FISH技术,另一种为传统的科马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鉴定技术,后对这两种方法检测白色假丝酵母菌的特异度、敏感度及检测时间做对比分析。结果 PN A‐FIS H方法鉴定血培养中白色假丝酵母菌的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97.5%;采用 PN A‐FIS H技术鉴定血培养中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时间为(4 ± 0.2)h ,较传统真菌鉴定时间(18~24)h明显缩短。结论采用PN A‐FIS H技术鉴定血培养中白色假丝酵母菌特异性强,敏感度高,所需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 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脉压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梁昌强;喻安永;骆付丽;吴辽章;何小丽;蒋璐

    目的:探讨临床脉压水平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 U )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EICU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0例,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72例和死亡组48例,监测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危重症 APACHEⅢ评分,数据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生存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 APACHEⅢ评分,分别为(75.02±6.42)mmHg 和(54.63±6.73)分,与死亡组(61.53±6.34)mmHg和(92.53±8.0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平均动脉压逐渐上升,而死亡组患者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平均动脉压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平均动脉压的下降,APACHEⅢ评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平均动脉压与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预后,临床上可根据脉压预测预后结果。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晓;何和章;林容;陈亚芳;黎健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住院患者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AECOPD患者病毒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治疗150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酶联免疫法(ELISA )进行病毒检测,分析患者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对150例 AECOPD患者进行病毒检测,发现其中有52例患者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率为34.67%;以单一病毒感染为主,占73.08%,其中鼻病毒(hRV)是AECOPD患者主要的感染病毒,占23.68%;呼吸障碍、糖尿病及哮喘为患者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障碍、糖尿病及哮喘是引发AECOPD患者病毒感染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患者的舒张压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其他呼吸状况、血常规检查及常规化验检测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RV是AECOPD患者主要的感染病毒,控制血糖和戒烟对降低 AECOPD病毒感染,明确接种病毒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AECOPD病毒感染的病情恶化;AECOPD住院患者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对于 AECOPD疾病的临床管理和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颅脑动脉瘤患者术后抗感染治疗对降钙素原的影响

    作者:何书萍;余云湖;李颖;郭建选;郭晓霞;陆冬梅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抗感染方案对颅脑动脉瘤患者术后降钙素原(PC T )变化及手术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颅脑动脉瘤患者88例,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于PC T ≥0.5μg/L时即刻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明确为肺部感染后抗感染治疗,观察两组术后预防性抗感染治疗3 d后PC 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两组抗感染治疗期间肺部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预防性抗感染3 d及5 d ,两组患者炎性指标 PCT、CRP及 WBC 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于术后6 d患者 PCT ≥0.5μg/L 28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继续观察,术后7~8 d均确诊为肺部感染,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术后8 d各项炎性指标均高于同组术后6 d(P<0.05),PCT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术后10 d低于术后6 d及对照组同期( 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肺部感染,观察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均发生肺部感染,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2,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71%低于对照组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感染治疗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促使PC T等炎性因子降低,据PC T水平给予抗感染治疗,疗效更佳。

  • 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h1与Th2的分布特点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研究

    作者:李亚红;乔鲁军;牟林;张建;田勇刚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外周血 T h1/T h2的影响,为完善其抗炎药理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医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93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乌司他丁组47例,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综合疗法,乌司他丁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30万U,8h1次,疗程5d,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 Th1、Th2细胞比例,以ELISA试剂盒检测IL‐2、IL‐10的血清水平,并以33例同期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T h1、T h2细胞比例,IL‐2、IL‐10血清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乌司他丁组T h1、T h2细胞比例、IL‐2、IL‐10血清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Th1/Th2、IL‐2/IL‐10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T h1/T h2漂移,维持促炎/抗炎稳态,从而改善脓毒症患者病情。

  • 急性胰腺炎患者在不同时期实施肠内营养对肠源性感染的影响

    作者:王海珠;王旭明;隋航烁;张丽萍;鲁文静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在不同时期实施肠内营养(EN)对肠源性感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诊治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将其分为A、B、C组, A组23例患者在入院第2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B组23例患者在入院第4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C组22例患者在入院第6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比较3组患者各时期生理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肠源性感染率。结果A组患者入院第5天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内毒素含量明显降低,在第9天时下降至(10.3±1.2)×109/L、(55.0±14.0)mg/L及(0.4 ± 0.2)EU/L ,下降程度明显比B和C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肠源性感染,感染率为4.4%,B组中有2例出现肠源性感染,感染率为8.7%,C组中有4例出现肠源性感染,感染率为18.2%;3组患者中均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第2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很好的降低炎症反应,对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起到预防作用,属于一种可靠、高效的治疗方法。

  • CD64感染指数与PCT对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的临床诊疗研究

    作者:李亚娜;李亚莉;刘厚颖;刘云;王宇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感染指数和降钙素原(PCT )的水平变化,探讨CD64感染指数和 PCT 检测在 AECOPD细菌感染中的诊疗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132例AECOPD患者,分析其医院感染率、感染病原菌分布,对比患者治疗前后 CD64感染指数和 PCT 的变化情况。结果132例 AECOPD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6例,感染率为57.58%;感染患者中培养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4株占71.05%,革兰阳性球菌22株占28.95%;细菌感染患者经过治疗后,CD64感染指数和PC 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D64和PCT检测是判断AECOPD患者是否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为AECOPD细菌感染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临床指导。

  • 鲍氏不动杆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张玉梅;马青变;郑亚安;李硕;葛洪霞;宁永忠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预测因素,以期提高预防意识,降低其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5年6月243例入住EICU的VAP患者临床资料,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3例VAP患者发生鲍氏不动杆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AB‐VAP)54例,发生率为22.22%;单因素分析发现,多种因素有预测AB‐VAP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时间≥15 d、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21、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及气管切开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长时间机械通气、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Ⅱ评分高、使用激素及气管切开为EICU VAP患者发生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尽早脱机、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谨慎使用激素、严把气管切开指征等措施有可能降低AB‐VAP的发生。

  • 会阴侧切分娩产妇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作者:陈振皓;张举;张振;康健;谢培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分娩产妇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会阴侧切分娩产妇感染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行会阴侧切分娩的产妇321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构成,分析产妇发生感染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1例行会阴侧切分娩的产妇中1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4.99%;感染产妇中分离出病原菌18株,主要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3大类,其构成比分别为33.34%、61.10%和5.56%;产妇发生感染的单因素主要有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生殖器官感染、分娩气候、胎膜早破、产检次数、第二产程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和助产士工龄等,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30、有糖尿病、有生殖器官感染、分娩气候、胎膜早破、超过4次产检、第二产程超2 h和助产士工龄<11年等是产妇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分娩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易发生病原菌感染,其引发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病原菌感染对产妇有着严重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威胁,高效合理的预防措施是产妇的保障,能有效降低产妇的感染率。

  •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姚桂飞;梁国安;李海燕;林玲;周元林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20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病原菌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医院获得性感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0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共发生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92例,感染率45.32%;92例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60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3.33%,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5.00%,真菌占11.67%;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与其年龄、卒中类型、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侵入性操作、卧床时间、基础疾病、应用抗菌药物等存在密切关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卒中类型、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操作、卧床时间、意识障碍等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病死率12.00%低于未感染患者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可对患者功能恢复及预后产生影响;发生感染者病原菌多以条件致病菌居多,临床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

  • 血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胰腺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文渊;周帅;吴雷;王太成;赵红岩;王学国;吕明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发生与血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预防与治疗胰腺癌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4月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60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回归方法分析ABO血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胰腺癌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患者中A、B、O型及AB血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0.00%、28.33%、30.00%及11.67%;患者为A型血与胰腺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9,95% Cl1.01~1.81,P<0.05);患者 HCV抗体呈阳性、有糖尿病史、吸烟史、酗酒史均是导致胰腺癌的高危因素。结论 A血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均会增加患者胰腺癌发生的风险。

  • 动态监测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爱景;王波;李桂霞;李淑敏;王淑玉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 )、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为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热分为发热组178例与未发热组28例,对血培养标本进行菌株分离鉴定,观察患者在T0化疗前、T1化疗后3 d、T2粒缺期合并发热后第1天、T3抗感染治疗第7天、T4化疗后缓解期血清hs‐CRP、PCT、IL‐6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hs‐CRP、PCT、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粒缺期发热组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IL‐6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hs‐CRP、PCT、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粒缺期合并发热患者血清hs‐CRP、PCT、IL‐6水平均显著高于 T1,T3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IL‐6水平显著低于 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为8.99%,血培养阳性与阴性患者hs‐CRP和 PCT、IL‐6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动态监测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患者血清hs‐CRP、PCT、IL‐6水平变化,有利于预测细菌感染及细菌感染程度监测、指导抗菌药物使用。

  • 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

    作者:凌其英;舒辉;陈虹;唐敏;金夕辉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后,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导管感染发生的影响,为透明敷料选取合适的更换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医院接受留置PICC导管的45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平均分成3组,其中Ⅰ组每3 d更换一次敷料,Ⅱ组每5 d更换一次敷料,Ⅲ组每7 d更换一次敷料,分析比较3组新生儿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结果450例新生儿中共有21例发生导管口感染,感染率为4.67%;3组新生儿病原菌检出均以表皮葡萄球菌多,分别占57.14%、71.42%、49.9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2.86%、14.29%、16.67%;发生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Ⅰ、Ⅱ组感染率均为0.67%,Ⅲ组未发生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结论建议新生儿中心静脉导管的敷料更换频率为每7天1次,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等现象时,应及时更换。

  • 病毒性肝炎临床检测指标的诊断分析

    作者:徐凤玲;吕江峰;庄伟;王慧;周薇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对各类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为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184例肝脏疾病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外周血ALT、AST、GGT等指标水平,并观察各类肝脏疾病患者ALT、AST 、GGT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ALT、AST、G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炎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AST、G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外周血 ALT、AST、GGT 阳性率差异与其表达水平差异一致,原发性肝癌患者PT、APTT、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炎性肝硬化患者APTT、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疾病患者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联合检测外周血ALT、AST、GGT及FIB水平,有助于为各类肝脏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诊断价值良好。

  • 万古霉素缓释系统与Wright硫酸钙对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感染治愈率的分析

    作者:阎晓霞;李康;朱明喜;赵志强;葛飞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缓释系统与Wright硫酸钙治疗创伤后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感染的治疗效果,为创伤后骨折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创伤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感染患者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应用万古霉素缓释系统与Wright硫酸钙的35例患者为研究组,敏感抗菌药物静脉注射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清除率、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和再手术率等。结果研究组患者Ⅰ、Ⅱ期感染清除率和愈合率分别为80.00%,94.29%和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0.00%,75.00%和75.00%,再次手术率研究组为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骨折和骨腔愈合时间为(4.1±0.4)d和(5.2±0.5)d,显著短于对照组(5.3±0.7)d和(6.8±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灶部位病原菌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两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缓释系统与Wright硫酸钙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感染,感染清除率和愈合率均较高,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 烟曲霉生物被膜体外flowchamber模型成膜能力研究

    作者:李冰;陈一强;孔晋亮;王可;蔡双启;罗劲;董必英

    目的:比较烟曲霉生物被膜(BF)在体外流动与静止模型中的成膜能力,获取较佳的体外研究模型,为烟曲霉今后的体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支持。方法分别建立烟曲霉生物被膜体外流动模型和静止模型,在生物被膜形成的不同阶段行 FITC‐Canavalia ensiformis (FITC‐ConA )胞外基质(ECM )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 )观察烟曲霉生物被膜三维(3D)形态,COMSTAT软件定量分析3D图像堆,比较两种培养状态下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平均厚度等生长指标。结果在静止模型和流动模型中,BF的生物量、平均厚度、基质覆盖率、平均扩散距离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粗糙系数、表面积与生物量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相同时间点下,静止模型组形成的BF的生物量、平均厚度、基质覆盖率、平均扩散距离较流动模型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止模型组粗糙系数和表面积与生物量比较流动模型组的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烟曲霉在流动模型中亦可形成稳定的生物被膜,但静止模型可分泌更多的ECM ,形成更厚的生物被膜,更利于研究者对体外烟曲霉BF进行研究。

  •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感染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军;谢水华;唐清美;夏明华;熊佳睿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效果,并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臀部麻木、下肢麻木、下肢萎缩、直腿抬高4个方面积分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对照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相关生活质量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3.4%)明显优于对照组(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感染患者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于普通开放手术,能改善患者的症状水平和生活质量。

  • 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兆阳;王爱;闫军美;王勇;贾建武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有效治疗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597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术后切口感染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597例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52例,感染率为8.71%;共培养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67.76%,革兰阳性菌26株占38.24%;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高为56.25%,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为100.00%,铜绿假单孢菌对头孢他定的耐药率高为91.6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为55.56%,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均为8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均为80.00%。结论导致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监管、防止抗菌药物滥用,针对性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 宜昌地区临床分离耐碳青酶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刘红梅;李翔;徐瑾;刘蓉华;刘雯;陈童;杨辉红

    目的:了解宜昌地区临床分离耐碳青酶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 )的耐药性,研究CRAB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CRAB感染的预防治疗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析宜昌地区4所综合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临床分离的CRAB 30株,双纸片增效法(DDST )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MBLs),PCR扩增OXA‐23、OXA‐24、OXA‐51、OXA‐58、IMP‐1、IMP‐2、VIM‐1、VIM‐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进行测序分析。结果监测的17种药物中,除对多黏菌素全部敏感外,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耐药率为26.7%和63.3%,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1株MBLs为阳性,28株扩增OXA‐23阳性,30株扩增OXA‐51阳性,1株VIM‐2阳性,未检出 OXA‐24、OXA‐58、IMP‐1、IMP‐2、VIM‐1基因。结论宜昌地区临床分离CRAB耐药十分严重,产OXA‐23、OXA‐51型碳青霉烯酶是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同时产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也不容忽视。

  • 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院感染的干预措施分析

    作者:王彩英;李建国;于晓黎;张丽君;王莲莲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患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为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医院接收治疗564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感染部位,分析重症患儿的年龄、合并并发症、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留置胃管、使用激素、是否联用多种抗菌药物及住院时间等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性,探讨其干预措施。结果56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率8.16%;重症患儿发生医院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1.3%,其次为消化系统感染,占34.8%;低龄、合并并发症、使用呼吸机、留置胃管、侵入性操作、使用激素及联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患儿感染率均明显较高,分别为24.6%、24.0%、20.0%、23.2%、16.1%、11.7%及14.8%,住院时间过长导致接触病原菌较多易引发感染。结论临床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时,对于重症患儿应及早发现早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实施优化护理干预,能积极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

  • 2013-2015年医院下呼吸道标本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春媛;白艳玲;常纪;顾国忠;候衍修;才丽萍;张灵宇

    目的:分析医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5年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标本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上,置于35℃ CO2孵箱中培养,采用API20NE鉴定系统确定菌种,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数据采用WHONET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5年医院患者共分离病原菌9847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257株,检出率12.77%,3年检出率分别为9.50%、13.70%、15.20%,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住院部患者检出1147株占91.25%,以呼吸科IC U、外科IC U和神经科为主,分别占25.46%、20.29%和14.40%,而门诊患者检出110株占8.75%;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32.52%、30.67%和30.37%,2014年对头孢哌酮、氨曲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31.68%、29.95%和29.31%, 2015年对头孢哌酮、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34.54%、29.41%和29.03%,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3年内始终保持低,分别为15.34%、14.36%和13.47%。结论2013-2015年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治疗时应充分考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布的变化和特点,减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合理应用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

  • C-反应蛋白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检测中的意义

    作者:唐瑞梅;林丽娥;朱永;王华;赵震宇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检测中的意义,为该类患者临床诊断和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5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血液、尿液、痰液等进行培养,检测病原菌分布,同时对患者血清CRP水平进行检测,比较感染不同病原菌患者血清CRP水平变化。结果52例患者中,共检出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97%,以大肠埃希菌(20.51%)、铜绿假单胞菌(15.38%)和鲍氏不动杆菌(14.10%)为主,革兰阳性菌占28.2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1.54%)为主,真菌占12.8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7.69%)为主;革兰阳性菌感染14例,革兰阴性菌感染28例,真菌感染6例,细菌合并真菌感染4例,且治疗前、后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中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常见,且血清CRP水平在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在感染鉴别诊断和抗感染疗效评估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 胃癌患者 CD H1基因甲基化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振国;王金榜;张占东;张斌;王素娟;王卫国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中CDH1基因甲基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6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胃癌组织作为观察组,胃癌周围的正常胃组织为对照组,采取PCR法测定两组CDH1基因甲基化情况,观察其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D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观察组为72.6%,高于对照组的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H1基因甲基化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CD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90.5%,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H1基因甲基化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且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紧密的联系。

  • 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阴道菌群及炎性因子变化研究

    作者:文政芳;杨君;赵淑珍;李少儒;王世进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感染与阴道菌群及炎性因子变化,为宫颈癌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0月在医院诊治50例宫颈癌(宫颈癌组)及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IN组)患者,采集宫颈及阴道分泌物检测 HPV、阴道菌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0水平。结果 HPV感染率宫颈癌组为96.00%、CIN组为84.00%;宫颈癌组患者 HPV16、18感染率分别为68.00%、60.00%,显著高于CIN组患者42.00%、34.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宫颈癌组和CIN组患者病原体感染率分别为94.00%和9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颈癌组患者滴虫、念珠菌属、细菌、支原体属、衣原体属感染率分别为24.00%、32.00%、52.00%、42.00%、40.00%,显著高于CIN组患者8.00%、14.00%、30.00%、22.00%、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患者TNF‐α、IL‐4、IL‐6、IL‐10水平高于CIN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HPV感染率高,主要以HPV16、18为主的多重感染,阴道菌群失调较为明显,HPV感染及菌群感染可引起宫颈炎性因子表达上调。

  • 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24h内乳酸清除率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张碧波;顾晓蕾;邵杰;龚菊;庾胜;李斌;单巍

    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24 h内乳酸清除率对预后的评估价值,以更好的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入住医院IC U治疗3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复苏开始时及6、24 h的乳酸值,并计算乳酸清除率,根据患者28天病死率分为死亡组10例和存活组24例,比较组间复苏6、24 h乳酸值及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乳酸清除率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初始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6、24 h乳酸值及24 h乳酸清除率死亡组为(6.79±4.39)(6.13±3.75)mmol/L及(22.10±34.73)%,存活组为(3.27 ± 2.69)(2.33 ± 2.44)mmol/L及(50.74±2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 h乳酸清除率对预后评估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0.76。结论液体复苏24 h内乳酸清除率与预后密切相关,即使在黄金6h以后,如果乳酸清除率不达标,仍应继续复苏治疗。

  • 依替米星联合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治疗分析

    作者:张利群;杨红;吴大勇;陈刚;阮肇阳

    目的:探讨分析依替米星联合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治疗,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医院住院治疗96例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替米星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依替米星联合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41.67%,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08%,低于对照组1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0.14±11.37)d ,显著短于对照组(55.22±23.5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啰音消失、咳嗽咳痰消失时间、体温恢复及白细胞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替米星联合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显著,并且预后效果良好,能明显缩短症状改善时间,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每日检查记录表对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

    作者:马兆玲;任丽;颜凤芹;牛甲民;张桂芹

    目的:探讨每日检查记录表对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以减少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8例为观察组,采用每日检查记录表进行干预;另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6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比较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干预质量评分和病原菌分布。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例,感染率为5.08%,对照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9例,感染率为16.38%,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质量评分观察组为(9.73 ± 0.18)分,对照组为(7.43 ± 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检出病原菌6株,对照组患者检出病原菌19株,检出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两组患者检出各菌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患者干预中运用每日检查记录表,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干预质量、减少肺部感染率。

  • 不同预清洗方法对管腔器械的清洗效果观察

    作者:张纯英;王珂;周璞;张灿萍;刁敏;王俊亭;梁兵

    目的:探讨不同预清洗方法对放置时间较长、重度污染的管腔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确定清洗效果佳的预清洗方法,提高管腔器械清洗消毒质量。方法将2015年6月使用后放置时间>3 h的重度污染管腔器械360件,随机分成A、B和C组,每组120件,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处理,A组采用超声波清洗预清洗,B组采用手工预清洗,C组不作任何预清洗,将使用不同方法预清洗的器械放入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中,运行手术器械清洗程序,全部清洗程序结束后,所有器械采用带光源放大镜辅助目测和ATP生物荧光检测仪,随机采样检测数据并统计对比。结果器械清洗合格率A组为95.8%,B组为86.7%,C组为66.7%,A组清洗效果佳,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清洗管腔器械,耗时7 min ,成本为18元;B组清洗管腔器械耗时35 min ,成本为20元。结论对于放置时间较长的干涸管腔器械,在进入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之前,使用超声波清洗能够显著提高清洗质量,管腔器械的预清洗可首选超声波清洗。

  • 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对皮肤表面消毒效果及对皮肤刺激性的研究

    作者:王印川;王庆丰;苗勤;许静;胡瑞晴

    目的:研究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对人体携带自然菌、致病菌的杀灭作用效果及对皮肤刺激性,证明可应用于术前皮肤消毒。方法根据卫生部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中相关试验方法,对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进行微生物杀灭试验,以得出实验样品对人体携带常见致病菌的杀灭效果,通过皮肤模拟现场试验得出实验样品对人体表面菌的杀灭效果,对实验对象进行手部皮肤不良反应实验,探究其在皮肤刺激性方面的评价。结果经过3次平行操作,原液中和剂第1、2组没有菌,第3~5组菌落数相似,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500 m g/L中和剂第1组无菌落生长,第2、5组均有生长,且第2组较少;消毒剂原液对本试验选取的3种病原菌繁殖体分别作用0.5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对皮肤表面涂擦消毒作用1min,对皮肤表面自然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为2.04(1.85~2.85);皮肤刺激实验显示样品在降低乙醇消毒剂带来的刺激感方面效果明显。结论2%葡萄糖氯己定醇消毒液对皮肤表面自然菌及致病菌的杀灭效果良好,且明显降低对皮肤刺激,可应用于术前皮肤消毒。

  • ATP 生物荧光法在重症医学科手卫生质量检测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蒋雪松;崔丹;宋清;毛峥嵘;孟新;吕莹;荆鹏伟

    目的:研究ATP生物荧光法对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评价的实用性,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3月,对重症医学科41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合格率进行基线调查,应用ATP生物荧光法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进行现场检测和结果反馈,对干预后的手卫生情况进行检测,与基线调查数据比较。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56.25%提高至69.92%,其中,医师及进修实习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手卫生合格率由71.21%上升至9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生物荧光法进行现场检测和反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和合格率。

  • 介入手术室强化消毒隔离管理预防感染的应用效果

    作者:陈秀丽;索朝霞;孟洁;张浩;魏社英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室强化消毒隔离管理预防感染的应用效果,以有效预防介入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选取医院进行介入诊断或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自2013年1月开始实施感染源强化消毒隔离管理,分析强化管理前(2011年1月-2012年12月)1530例与强化管理后(2013年1月-2014年12月)1500例患者的感染率、术前10 min、手术开始后10、60 min及手术结束时室内细菌变化及感染病原菌分布。结果实施感染源强化消毒隔离管理前,介入手术患者感染率为10.39%,显著高于管理后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实施感染源强化消毒隔离管理后,各个时间段手术室内细菌数均显著低于强化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管理后病原菌检出率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强化管理前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感染源强化消毒管理可降低不同时间段手术室细菌数,有效降低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创面愈合

    作者:王宽;解英;汪虹;陈斌

    由于慢性创面对人们健康水平影响越来越大,已逐渐成为全球卫生保健的重要问题之一,所引起的社会医疗负担也日益加大,慢性创面的预防治疗已引起相关领域的关注;笔者通过对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影响慢性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及可能的预防治疗策略进行文献综述,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该领域的认识,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中华医院感染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