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 중화의원감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747
  • 国内刊号: 1005-4529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82-7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樊秀平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儿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的探讨

    作者:蒋静;孙桂君;石艳鸿;张爱

    儿科门诊是各种病原体高度集中的场所,加强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将儿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汇总如下。
      1医院感染因素
      其因素:(1)环境布局:由于儿科门诊面积小,感染与非感染患儿不能分开,成人与儿童诊区在一处,无预检分诊等,增加了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率。(2)诊疗器械污染:门诊常用的听诊器、压舌板、垫巾等应用频率非常高,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发生率。(3)手污染:医护人员频繁接触各种患儿及其污染的物品,医护人员未能做到一患一洗手及各项操作前后洗手,形成了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增加了医院感染概率。(4)空气污染:小儿由于发热、出汗、腹泻等,开窗通风减少,造成空气不流通污浊,导致儿科门诊空气内含菌量增加,加大了患儿交叉感染的危险性。(5)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造成大量耐药菌的产生,易引发二次感染。

  •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不同停药时间对产妇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魏琳琳;杨波;赵欣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产妇影响性,以寻求佳停药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80例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在孕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然后根据不同的停药时间分成 A、B、C 3组,特别在分娩后的0、4、6周停药,对照组则未予以药物干预,比较对孕产妇在 HBV‐DNA定量和肝功能以及新生儿的影响性。结果观察组(A、B、C 组)和对照组在 HBV‐DNA 定量上分娩前分别为(4.02±1.03) copies/ml、(4.13±1.09)copies/ml、(4.18±1.23)copies/ml和(7.32±0.43)copies/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在HBV‐DNA定量恢复到治疗前,分别为(7.37±0.46)copies/ml、(7.36±0.42)copies/ml、(7.39±0.56)copies/ml和(7.36±0.48)copies/ml;肝功能无影响,观察组终宫内感染率为0,对照组为1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对于高病毒载量携带者的孕妇分娩后即可停药,停药后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DNA定量。

  • 磁共振弥散加权联合血清 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骨感染性疾病价值

    作者:李竞;赵继华;袁飞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呈像(DWI)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骨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2014年66例疑似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CRP水平,磁共振DWI扫描检测其病变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对比噪声比(CNR),并终采用病理学、细胞学方法对患者骨感染进行确诊,观察并比较血清CRP及磁共振DWI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骨感染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采用κ检验比较三者与病理学/细胞学确诊的符合程度。结果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ADC值显著低于骨感染患者,而CNR值则显著高于骨感染患者(P<0.05);血清CRP检测诊断骨感染的准确度77.27%、灵敏度81.40%、特异度69.57%;磁共振DWI扫描单独检测诊断骨感染的准确度86.36%、灵敏度88.37%、特异度82.61%;血清CRP联合磁共振DWI扫描诊断骨感染的准确度92.42%、灵敏度93.02%、特异度91.30%;联合检测诊断与确诊诊断的符合程度显著高于血清CRP单检及磁共振DWI扫描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CRP联合磁共振DWI扫描对骨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乳腺癌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玲;齐凤杰;郝苗

    目的:研究乳腺癌C‐erbB‐2表达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对乳腺癌和 HPV感染之间关系的认识,提高乳腺癌的防治水平。方法选择医院32例乳腺良性增生患者组织标本设为良性乳腺肿瘤组、56例乳腺癌患者设为乳腺癌组,分别对两组受试者的组织标本提取DNA ,观察所有标本原癌基因C‐erbB‐2表达与HPV16的表达。结果 C‐erbB‐2与HPV在乳腺癌标本中呈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93%、42.86%,在良性乳腺肿瘤患者中低表达或不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4.38%、0,C‐erbB‐2、HPV16 RNA阳性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病理分期越高,阳性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8例C‐erbB‐2阳性表达的患者同时HPV16 RNA呈阳性,一致性为72.0%,两种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χ2=9.419,P<0.01)。结论乳腺癌C‐erbB‐2表达与H PV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表达提示乳腺癌发生的高风险性,C‐erbB‐2在良性乳腺疾病中的过度表达,提示病情可能存在恶性转化的过程。

  •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革兰阴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红梅;周永良;刘俊

    目的:探讨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主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用药借鉴。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2例,采集所有患者合格痰标本,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中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105株,前4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0.00%、19.05%、17.14%、17.14%;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氨曲南、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30.0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均<6.00%;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替坦耐药率较高,均>80.00%。结论医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主,药敏差异较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选择用药,减少耐药菌株出现。

  • 泌尿系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征分析

    作者:高玉红;毛晓琴;牛华

    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3879例尿路感染患者尿培养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 E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和GN鉴定卡进行菌株鉴定,AST‐GN16药敏卡进行药敏试验,并对产ESBLs耐药表型的菌株用双纸片法进行确证。结果3879份尿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1066株,检出率为27.5%;其中革兰阴性菌765株占71.8%,革兰阳性菌215株占20.2%,真菌86株占8.0%,检出率高的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51.3%、11.3%、7.6%和5.9%;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 ESBLs检出率分别为64.4%、64.2%,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99.0%,对其余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78.0%;肠球菌属耐药增长迅速。结论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病原菌,产ESBLs菌检出率较高且呈多药耐药特征,临床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 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霖;赵明敬;赵威

    目的:观察和分析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CLF)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分布、血浆内毒素水平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酵母样真菌菌落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肠道菌种菌落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和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和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微生物制剂能够显著改善CLF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降低其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有利于延缓病情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 狼疮性肾炎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与病理的关系

    作者:王立琼;赵红玲;金向群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 N )并发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11月医院的60例L N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病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0例LN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46.67%;主要感染部位分别为肺部、泌尿道、消化道及皮肤;感染病原菌以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50.00%、革兰阴性菌占28.57%,真菌次之;急性肾炎综合征型、急进型肾炎综合征型、肾病综合征型、肾炎‐肾病综合征型感染率分别为80.00%、75.00%、56.25%、66.67%,均显著高于尿检异常型与终末期尿毒症型(均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随着病理类型的提高,感染率也随之而增大;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单一方法治疗患者(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住院时间、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血浆白蛋白、SLEDAI评分、补体C3及肌酐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并发医院感染与临床、病理类型,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长时间住院等密切相关。

  • 创面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曾明;汪虹;刘文军;刘军;陈宗华

    目的:分析创面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特点,为预防创面多药耐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烧伤科2010-2013年医院感染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率、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占同期医院感染的18.97%;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米诺环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敏感性较高,对其余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且耐药种类及耐药率逐年递增;创面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患者的各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平均住院时间(P<0.05);住院时间与创面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创面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为烧伤科主要的医院感染类型,其耐药性逐年上升,且医院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

  • 广州地区不同人群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黄海樱;陈波;周强;嘉红云;冀天星

    目的:调查不同人群肺炎支原体(M P)感染率、性别、发病年龄分布及发病季节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13025例,采用SERODIA‐M YCOⅡ颗粒凝集方法对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做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 P‐IgM )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3年共调查呼吸道感染患者13025例,M P抗体阳性为3543例,阳性率为27.20%;男性阳性率24.38%,女性阳性率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2,P<0.01);M P抗体阳性率高季节在第四季度,阳性率为29.29%,全年的1月份和12月份阳性率高,其次为10月份和11月份,5月全年低;患者在0~10岁M P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之后M P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好发年龄段为5~20岁;2010-2012年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94%、28.84%和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8,P<0.01)。结论 M P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M P感染的高峰期第四季度,M P感染的好发年龄段为5~20岁,2012年均低于2010年和2011年M P阳性率,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检测和防治。

  • 血清降钙素原及 C-反应蛋白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监测中的评价

    作者:郝敬铎;岑雪英;葛祖荫

    目的:评估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 )水平对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的诊断和预后指导的价值,以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肿瘤科接受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78例,根据患者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56例(细菌感染46例、非细菌感染10例)和未感染组22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CRP和PCT水平;将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通过检测PCT和CRP变化制定优化抗菌药物方案,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疗程、费用及二重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PCT和CRP水平感染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细菌感染患者均高于非细菌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治疗疗程、费用及二重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7±2.5)d、(1.6±0.1)万元及4.3%、8.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5.5)d、(0.9±0.1)万元及21.7%、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PCT和CRP对肿瘤患者感染的发生尤其是鉴别是否细菌性感染具有重要价值,且可以作为抗菌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

  • 2011年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韦泽光;姜月霞;吴慧君

    目的:了解2011年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耐药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医院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历史系统和旗云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全院4486份送检标本中共培养分离出病原体146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79株占53.1%、革兰阳性菌166株占11.3%、真菌521株占26.5%、支原体属133株占9.1%,占前5位的病原体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3.4%、14.0%、11.4%、7.6%和6.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平均耐药率高达86.85%;铜绿假单胞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高达52.3%,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达92.2%;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也均>85.0%。结论及时了解和掌握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病原体耐药的发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贵艳;张秀义;勾建强;周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132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实施,药敏结果判断标准参照CLSI 2009年标准,并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132例患者痰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4株占71.23%,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23.28%、16.44%、12.33%;革兰阳性菌36株占24.6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6.44%和5.48%,真菌6株占4.11%;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高度敏感,敏感率为100.00%。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选择合理抗菌药物,可降低病原菌的耐药率。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研究

    作者:余新华;吕旭江;朱金照;张良宏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30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采用胃镜检查胃黏膜的病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的 HBsAg、HBcAg ,并观察记录检测结果。结果3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胃黏膜病变19例占63.3%,胃黏膜组织中 HBsAg和(或)HBcAg阳性患者10例,其中有7例胃黏膜病变为中度或重度,占70.0%,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组织中 HB‐sAg、HBcAg检测结果阳性,患者的胃黏膜病变较严重,但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和血清中的乙型肝炎标志物的分布无关系。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胃黏膜组织病变,乙型肝炎病毒在胃黏膜中复制,胃黏膜病变程度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

  •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与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李春红;马春花;闫丽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分布,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650例住院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650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920例次,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与泌尿生殖感染为主,分别占45.65%、28.26%;共分离出病原菌105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82株占64.95%,革兰阳性菌196株占18.67%,真菌172株占16.38%;革兰阴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物耐药率较高,部分达100.00%,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唑巴坦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真菌的耐药率普遍较低。结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容易出现交叉感染,要通过加强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鼻咽癌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姜琼丽;张丽梅;陈慧明;王丽;詹燏

    目的:了解鼻咽癌患者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抗感染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指南。方法查阅统计湖北省3所医院鼻咽癌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离培养与种型鉴定依据临床细菌学检验技术规范进行试验操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鉴定依据CLSI 2010年规定的新折点, M RS鉴定采用CLSI规定的头孢西丁纸片法,药敏试验采用的K‐B法,临床细菌学检验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结果从103例鼻咽癌合并医院感染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44株,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多占64.9%,其次为口腔黏膜感染占17.5%;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5.3%,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占23.6%;大部分病原菌显示出严重的耐药性,未检出耐糖肽类药物革兰阳性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6.9%,产ESBLs细菌检出率为48.6%,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8.6%、33.3%。结论导致鼻咽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为常见耐药病原菌,感染部位常见于呼吸道和泌尿道,建议严格管理抗菌药物,按照病原菌药敏试验规范用药,有效控制鼻咽癌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

  • 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及预防控制的意义

    作者:宋巍;窦学梅

    目的:了解2012年全年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鉴定卡、药敏试验卡对分离出的医院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2012年全年发生医院感染1552例,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普通外科、保健医疗部及血液科,分别占17.95%、13.98%、11.28%及6.51%;1552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39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71株占69.41%,革兰阳性菌381株占27.23%,真菌47株占3.36%;革兰阴性菌有多药耐药趋势,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显著,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为86.24%;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仍保持在100.00%。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应加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重视消毒隔离措施,同时也要注意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

  • 肿瘤专科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刘琳娟;李琪;陈咪未;张青云;徐国兵

    目的:了解肿瘤专科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9-2013年肿瘤专科医院住院肿瘤患者分离到的4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并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M RSA170株,占40.1%;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分离于呼吸道、引流液和分泌物,分别占49.1%、18.2%和13.9%;M RS A在IC U的检出率高,为72.6%;M RS A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100.0%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青霉素耐药率>80.0%,对其他多种药物敏感,耐药率<30.0%。结论肿瘤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多药耐药性,应加强M RS A的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 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系统评价

    作者:徐小玲;李爱玲;贾红

    目的:通过对国内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感染文献的研究,了解国内M RS A感染的基本情况及分布。方法在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国知网(CNKI)3个中文数据库和Pubmed、EBSCOP、Ovid 3个英文数据库中联合检索2005年1月-2012年12月相关文献,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34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 RS A感染率低值为33.50%,高值为92.61%,感染率中位数为59.92%;检测的主要标本是痰液,感染以呼吸系统高,其感染率中位为69.23%,且主要发生在IC U、神经外科这些具侵入性操作多、基础疾病严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等高危感染因素的科室;M RS A对青霉素G、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和阿莫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完全耐药,现已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等抗菌药物的耐药菌株。结论 M RS A感染检出率不断升高,且呈多药耐药性,现已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应针对M RS A感染的常见部位、高发科室、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提高 M RS A的检出率及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 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科技;刘晓艳;陈旭

    目的:分析截瘫患者泌尿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实现多药耐药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控制,达到抗菌药物正确应用的目的。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伴有尿路感染的截瘫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法,通过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对100例患者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对临床感染资料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治的100例尿路感染截瘫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共培育出1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占26.5%;革兰阴性菌114株占73.5%;革兰阴性菌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15株,9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77.8%,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耐药率<22.2%。结论截瘫患者泌尿感染中常见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医务人员要结合病原菌高耐药率、高分离率的特征,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的耐药性及病原菌的传播。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感染时超敏 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文萍;孔宏伟;郑晓燕;王刚;缪琪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合并感染的应用价值,为减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感染患者不同时段血清超敏CRP进行比较;选择同期门诊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比较两者的超敏CRP水平。结果7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18.5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46%,其次为皮肤、泌尿系统及消化道,分别占23.08%、23.08%、15.38%;非白血病患者血清高敏CRP显著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7,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感染患者血清超敏CRP显著增高;而在感染控制后和完全缓解后,超敏CRP水平下降。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其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发生自身感染和医院感染,早期行超敏CRP的检测,有助于早期的监测和控制。

  • 危重症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牛素平;陈炜;赵磊;王锁柱;甄洁

    目的:分析综合IC U危重症患者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菌群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8月综合IC U送检尿液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菌株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细菌鉴定采用美国Wal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 VETI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药敏试验除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K‐B纸片扩散法,其余均采用MIC法,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及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构成比及耐药率。结果尿培养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303株,其中产ESBLs菌株107株,占35.31%,非产ESBLs菌株196株,占64.69%;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70.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亚胺培南耐药率<30.0%,同时,产ESBLs菌与非产ESBLs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危重症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为严重,但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等仍是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可作为经验性用药。

  • 脓疱疮患儿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李慧;张英虎;杨斌

    目的:观察和分析患儿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246例脓疱疮皮肤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送检感染分泌物标本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耐药性检测,菌株通过触酶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及革兰染色进行菌种鉴定,用琼酯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在脓疱疮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出24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4.7%、86.6%和75.6%,其中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8%、4.5%、15.8%,未发现对头孢菌素、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引发脓疱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的监测,临床医师应根据监测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与同源性分析

    作者:卢焕;玉艳红;覃金爱;郭世辉

    目的:分析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产金属β‐内酰胺酶及菌株间同源性。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8-12月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共51株,用VIT EK‐2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试验,用EDTA纸片协同试验筛查金属酶表型,PCR检测 IMP、SIM‐1、VIM、NDM‐1型金属酶基因;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方法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51株CRAB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EDT A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酶仅有1株阳性,阳性率1.96%,51株CRAB经 PCR检测后仅有1株携带了 N DM‐1型基因,未检测出IM P、S IM‐1、V IM型基因;用REP‐PCR法可将51株CRAB分为4个基因型(A‐F),其中A型48株,占94.12%,为主要流行株;B、C、D各有1株。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CRAB株存在 N DM‐1型金属酶,REP‐PCR法分析CRAB同源性,提示该院CRAB存在水平克隆传播,A型主要流行株。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白介素-6表达变化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

    作者:李新玲;吴振国;朱颀峰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白介素‐6(IL‐6)表达变化及其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以对COPD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98例COPD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其中45例患者处于稳定期,53例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另选取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人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间指标的差异。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的血清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IL‐6含量明显比稳定期患者高(P<0.05);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及对照组人员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急性感染率分别为35.8%、11.1%、8.9%,慢性感染率分别为41.5%、28.9%、0;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急性感染率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和对照组(P<0.05),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慢性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lgG、lgA的GMT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和对照组(P<0.05),而COPD稳定期患者的lgA的GM 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炎衣原体lgA的GM T和血清IL‐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lgG、lgM的GMT和血清IL‐6无相关性。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肺炎衣原体lgA的GM T和血清IL‐6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控制

    作者:魏世刚;汪亚丽;张姚

    目的:探讨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指导临床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患者41例,详细记录医源性感染患者感染途径及感染性疾病的种类。结果共分析患者1648例,其中发生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患者41例,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为2.49%,其中检验科医护人员感染8例占19.51%,其他科室医护人员6例占14.63%,患者感染23例占56.10%,保洁员感染4例占9.76%;发生医源性感染的41例患者中18例为体液及粪便感染占43.90%,12例为血源性感染占29.27%,4例为化学试剂感染占9.76%,7例为其他途径感染占17.07%;发生医源性感染的41例患者中甲型肝炎感染12例占29.27%,乙型肝炎感染3例占7.32%,丙型肝炎感染11例占26.83%,戊型肝炎感染6例占14.63%,梅毒感染4例占9.76%,结核分枝杆菌感染5例占12.19%。结论检验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各种医源性感染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改善检验科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处理,规范检验报告的清洁,防范和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 内镜消毒质量对降低胃肠镜室医院感染的影响

    作者:庞华兰;赖雪珍;徐艺华

    目的:探讨内镜消毒质量对降低胃肠镜室医院感染率的影响,为临床内镜消毒工作的开展予以合理的指导。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对胃肠镜室进行整改,并对整改前后胃肠镜室内胃肠镜及相关物品与环境采样检测,分析整改前后于医院治疗的100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整改后消毒与诊疗分室、专人消毒、消毒人员培训、使用防护用具方面有了较大改善(P<0.05),合格率从原来的56.9%、64.6%、20.0%、27.7%均提升至100.0%;整改后内镜室胃肠镜、其他辅助器械、消毒液、清洗用水、无菌水、消毒槽、空气的消毒合格率显著提高,整改后除空气合格率为93.3%外,其余均>95.0%,其中消毒槽与清洗用水显著(P<0.05);整改后内镜室消毒槽的大肠菌群及其他细菌的检测合格率显著提高(P<0.05),合格率从原有的81.7%、88.3%、91.7%均提升至100.0%;整改后患者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至2.0%( P<0.05)。结论内镜消毒质量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由于整改后内镜消毒质量的大幅提高,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

  •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

    作者:崔兴芬;肖海荣;王彩华

    目的:研究探讨使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于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建立合理的手术器械清洗流程、提高手术器械清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50件手术器械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0件;A组不进行预处理,B组放入清水浸泡6 min ,C组放入新鲜配置好的多酶清洗液中浸泡6 min ,然后将3组器械分别放入经过验证的清洗机中进行清洗,清洗后的器械先通过目测均合格后,再采用3M Clean‐T race表面蛋白测试棒对于每件器械进行蛋白测试。结果 A组器械使用蛋白测试棒检测后的合格率分别为后齿类器械73.3%、管腔类器械70.0%、咬骨钳67.7%、取瘤钳63.3%和活检钳73.3%,总合格率为69.3%;B组每类器械的合格率分别为后齿类器械90.0%、管腔类器械83.3%、咬骨钳93.3%、取瘤钳86.7%和活检钳86.7%,总合格率为88.0%;C组每类器械的合格率均为100.0%,总合格率为10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对于回收的各类手术器械,先使用多酶浸泡进行预处理,对于优化清洗流程、提高器械清洗效果具有显著意义。

  • 核医学科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研究

    作者:杨超;田萍;胡小静

    目的:研究核医学科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控制策略,为降低核医学科医院感染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定期对科室感染进行检测,重新整理和制定工作流程及标准,定期不定期进行人员培训等;对2011年2月-2013年2月医院核医学科的物体表面、分装室空气、注射室、制备室、外用消毒剂安尔碘以及医务人员手等样本进行采集,并送微生物室进行标本培养,比较科室感染控制小组成立前后科室感染的控制效果。结果改进前,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安尔碘消毒液合格率分别为89.39%、84.85%、78.79%、100.00%,改进后分别为95.45%、100.00%、96.97%、100.00%;科室空气培养、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等细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消毒剂安尔碘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核医学科细菌检测、重新制定工作流程和感染控制标准、加强工作人员无菌操作意识等措施可有效控制交叉感染,确保核医学科注射环境和配制核素药品安全。

  • 护理实习生手卫生现状研究及管理对策

    作者:邵聪文;华勤学;刘玉惠;华欣;聂建军;范真

    目的:了解护理实习生手卫生认知、手卫生执行及手卫生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被抽取的94名护理实习生进行手卫生操作考核、现场暗查、问卷调查三方面研究;使用SSP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实习生手卫生考核合格率为80.9%,现场暗查实际洗手合格率45.7%,问卷调查发现手卫生依从率为75.0%,现场暗查与问卷调查显示,仅在接触患者分泌物后洗手率基本一致外,其他主要环节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实习生手卫生依从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工作太忙、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浪费时间、手卫生培训不到位、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强、保护患者意识较差、带教老师未起到表率作用、实习医院监管不力等。结论护理实习生手卫生执行率较低,学校应重视手卫生知识教育,实习医院应加强手卫生的岗前教育,加强带教老师示范带动作用,管理人员要加强监督检查,从而提高护理实习生手卫生的合格率及依从性。

  • 芥子气暴露人群体内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玉;赵超;刘菲

    芥子气通常指硫芥(S M )即二氯二乙硫醚,是一种糜烂性化学毒剂,芥子气作用的物质基础是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该综述从体内加合物和炎性反应相关标志物两个方面介绍了芥子气暴露人群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利用分析相关标志物的变化水平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并进一步总结了芥子气暴露人员的体内相关标志物重要临床意义;作为中毒的溯源性分析或核查分析,芥子气损伤后体内相关标志物是合适的分析对象,体内炎症因子可直接地反映毒剂在血循环中的实时暴露水平,检测简便、成本较低,对于中毒诊断、中毒程度分级、溯源分析、以及洗消和治疗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更具有实用价值。

  • 重症感染老年患者治疗前后痰培养结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方明;陈霞;龚旭红

    目的:探讨内分泌科重症感染老年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痰培养结果的改变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内分泌科收治的重症感染老年患者87例,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每周进行1次痰培养,记录培养结果;在患者治疗4周后,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有效组58例和无效组2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经治疗,继续接受治疗患者逐渐减少,但痰培养细菌阳性率逐渐升高,在第4周,仍然有36例患者接受治疗,这些患者痰培养全部为阳性;治疗前共检出病原菌6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占77.27%,革兰阳性菌10株占15.15%,真菌4株占6.06%;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接受治疗患者的病原菌谱无显著性变化;随着治疗的进行,菌株清除率逐渐升高,但是也不断的有新菌株定植;无效或死亡患者中肾功能不全者明显多于显效有效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内分泌科重症感染老年患者常见病原菌,且随着治疗患者的细菌菌谱也随之变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的同时适当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同时主要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 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健;翁栩;熊昕

    目的:了解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为中医院脑病科病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6月脑病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231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105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手段,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药物不良反应,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咳嗽、咳痰液、发热、湿啰音的改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0.485、0.619、0.449、0.540,P<0.05),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的CD4+和CD4+/CD8+比值显著高于治疗前( t=0.656、0.570,P<0.05);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的CD4+和CD4+/CD8+比值显著高于治疗前,CD8+显著低于治疗前(t=0.479、0.619、0.653,P<0.05);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的CD4+和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0.607、0.524,P<0.05);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8%,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56,P<0.05);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7.6%,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具有较高的疗效,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糖尿病肾病等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泌尿系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陈碧玲;姚平;谭庆玲;张惠;汪茂荣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发泌尿系感染的治疗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血液透析中心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79例临床资料,对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52例和无症状组48例,从年龄、性别、病原菌类型、有无合并其他疾病、有无临床感染症状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00例泌尿系感染的CRF患者中检出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多占21.0%,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17.0%、13.0%及13.0%;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病原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肾病、贫血、肿瘤相关肾病是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贫血是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泌尿系感染起病隐匿,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在老年且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中高发,应及早进行尿细菌培养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对高危人群应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

  •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江利;邵高峰;陈飞;杨刚;袁东海;刘建芳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2月接受诊治的817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并分析性别、年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吸烟史及糖尿病史等与发生医院感染的关系。结果817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27例,医院感染率为15.5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8.27%,其次为胃肠道和泌尿道感染,分别占16.54%和13.38%;共分离出病原菌12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9株占70.08%,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8株占29.9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为主;年龄≥65岁、NIHSS评分≥10分、GCS评分<8分、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具有相关性( 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医院感染因素包括年龄、NIHSS评分、GCS评分、有无吸烟史、有无糖尿病史等,且病死率较高,临床应对其引起高度重视。

  •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作者:陶敏;杨秀敏;邢小明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5月23-25日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将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逐一调查所有住院患者并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将调查结果输入医院感染网的办公系统,并参加2012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工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查住院患者1362例,实查1362例,实查率为100.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08%;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35.42%,其次为上呼吸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33.33%和6.25%;调查1362例患者中751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14%,其中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比例占36.2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占32.89%,病原菌送检率为9.18%;共检出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14株占36.84%,革兰阴性菌21株占55.27%,真菌3株占7.89%。结论现患率调查结果符合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现患率≤10.00%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率。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松;孙希彩;潘晓静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 H D )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9月在医院接受M HD的137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DN)、透析龄、心功能不全(HF)及PICC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7例M HD患者中共有5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0.1%;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2%,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和 PICC相关感染,分别占21.8%、16.4%和14.5%;单因素分析显示,M HD患者年龄≥60岁、有贫血、低蛋白血症、DN、HF及应用PICC、透析龄≥1年与发生医院感染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低蛋白血症、贫血、DN和应用PICC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 HD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血透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的培训和教育,规范管理,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规律及皮肤感染相关性研究

    作者:侯玉铎;陈妙玲;程艳婷;刘必旺;翟春涛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统计探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的规律和临床应用特点及与皮肤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1984-2014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针灸治疗有效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治疗文献数据库,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检索得到有关文献38篇,其中针灸特色疗法共计3种,配合使用的其他针灸方法7种,配合使用的其他非针灸方法有4种;治疗法则上多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补益脾肾化瘀通络法、调理脾胃法;根据穴位使用频率,常用的前5个穴位依次为足三里、曲池、阳陵泉、合谷、三阴交,分别占10.70%、9.59%、9.22%、8.86%、8.86%;穴位归经涉及十四经脉,主要分布在四肢部位;针灸治疗组共计1607例患者,其中只有1例在针灸疗程结束后有皮肤感染。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通经络,调气血,调和脏腑的作用,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效果,且针灸只要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并未导致皮肤感染,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 某三级医院医院感染风险评估

    作者:周春莲;陈惠清;王世英;周翠云;邓明卓;郭青青

    目的:对某三级医院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寻找高风险科室,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2012年上报的1474例医院感染及1580例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10-2012年共监测出院患者119598例,上报医院感染1474例,医院感染率为1.23%;各年度间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234,P<0.01),呈逐年下降趋势;医院感染率居前5位的科室依次为IC U、急诊科、神经外科、肾内科、医保中心,2012年感染率分别为19.59%、8.45%、4.75%、3.28%、2.95%;与2011年相比,2012年IC U、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下降明显,分别下降了8.64%、3.80%,急诊科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Z=-4.4646,P<0.01);多药耐药菌检出率居前3位的科室为IC U、急诊科、神经外科,其中IC U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8.7845,P=0.012),急诊科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0.3719,P=0.006)。结论 IC U 医院感染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是感染率高的科室,需继续加强控制;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控制效果明显;应重点控制急诊科医院感染和多药耐药菌传播。

  • 支气管肺泡灌洗氨溴索治疗支气管扩张感染的效果分析

    作者:韦庆;邓庭军;邓霞

    目的:探讨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氨溴索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45例,常规组使用生理盐水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治疗组使用氨溴索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呼气峰流速(PEF)为(4.81±1.05)L/s ,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1.69±0.59)L ,用力肺活量(FEV1/FVC)为(55.32±7.69)%,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78%,常规组为8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9,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规组为8.89%,治疗组为1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氨溴索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ICU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承正;袁鹏;张谢夫

    目的:分析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 U )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率制定措施。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3年10月ICU 1718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以单因素和 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患者的性别(χ2=20.038,P<0.001)、病情分级(χ2=60.122,P<0.001)、基础疾病数量(χ2=79.123,P<0.001)和住院时间(χ2=730.309,P<0.001)以及医源性的免疫制剂(χ2=24.754,P<0.001)、动静脉插管(χ2=151.528,P<0.001)、泌尿道插管(χ2=25.752,P<0.001)、使用呼吸机(χ2=81.348,P<0.001)、气管插管(χ2=6.691,P=0.010)、气管切开(χ2=483.914,P<0.001)等因素是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分析,病情分级( P=0.026)、住院时间( P<0.001)、气管插管( P=0.004)和气管切开( P<0.001)均为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医院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要降低医院感染的概率需要从患者和医院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

  • 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感染防治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帆;姚忠军;周伟;徐风瑞;李江华;李亢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感染防治措施,为临床抗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在医院收治的106例重度烧伤患者,入院时伴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对其进行体液复苏、胃肠道营养、创面封闭及多器官功能的保护治疗。结果106例重度烧伤患者,住院时间25~76 d ,75例治愈或明显好转,占70.8%,31例死亡,其中死于脓毒血症10例、消化道出血9例、肺部感染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1例。结论对于重度烧伤伴休克患者需及时进行有效的体液复苏、胃肠道营养、创面的封闭和多器官功能的保护。

  • 老年围术期低体温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唐佳;李冬雪;王志成

    目的:探讨老年开腹手术围术期手术部位感染(SSI)与低体温的相关性,分析体温变化,低体温发生率与SSI发生率及不同程度患者切口愈合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0月行开腹手术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在围术期采用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在常规保温措施基础上实施综合保温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低体温及SSI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部位感染率6.35%、低体温发生率4.76%,对照组分别为19.05%、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60、90、120、180 min体温分别为(36.5±0.3)、(36.4±0.2)、(36.4±0.3)、(36.4±0.2)℃,对照组分别为(36.1±0.2)、(36.0±0.1)、(35.5±0.3)、(35.5±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温>36.5℃患者切口愈合率显著优于<36℃患者与36~36.4℃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6.0~36.4℃患者切口愈合率显著优于<3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开腹手术围术期患者SSI发生率与低体温有关,采取综合保温方法可对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且可使SSI发生率降低,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 骨与关节结核患者病灶感染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庄伟;石仕元;庄汝杰

    目的:分析临床诊断骨与关节结核患者病灶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为临床抗结核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骨与关节结核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收集所有患者病灶部位的脓液、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等作为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比不同临床资料患者的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并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58份标本中分枝杆菌属培养阳性率为56.90%;15份抗酸染色阳性的标本中,分枝杆菌属培养阳性率为93.33%,显著高于抗酸染色阴性的标本( P<0.05);31例有结核中毒症状患者的标本中,分枝杆菌属培养阳性率为70.97%,显著高于无结核中毒症状患者的标本( P<0.05);共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20株、牛分枝杆菌8株、肺结核分枝杆菌5株;其中12株为耐药株,占36.36%,其对链霉素和异烟肼的耐药率高,达75.00%,对磺胺甲氧嗪的耐药率低,为0。结论结核分枝杆菌是骨与关节结核主要的病原菌,分枝杆菌属对链霉素、异烟肼的耐药率较高,临床上应重视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抗结核药物的选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杜守峰;师文华;孙君隽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高危因素,为CVC相关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留置CV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感染组34例,未感染组103例;对感染组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对CVC感染高危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7例患者检出病原菌34株,阳性率为24.82%,其中革兰阳性菌17株占50.00%,革兰阴性菌13株占38.24%,真菌4株占11.76%;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0%,真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为66.67%;感染组置管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股静脉穿刺、有导管接头、三腔导管比例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股静脉穿刺、置双腔导管、置管时间是CVC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及置管时间过长、股静脉穿刺、双腔置管等容易引发CVC感染,临床应规范操作,预防性使用高敏抗菌药物,减少感染率。

  • 胸腔镜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与感染预防

    作者:杨世杰;霍志荣;韩娓娜

    目的:探讨胸腔镜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降低手术感染率。方法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胸腔镜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开胸手术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及引流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时间等主要指标、手术前后的肺功能改善及感染率,总结围术期感染预防方法。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及引流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共发生2例感染,感染率为5.0%,对照组共发生5例感染,感染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同时满足了微创的要求,是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特别是心肺功能较差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方法较之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其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但仍应重视围术期感染的预防工作。

  • 髋关节假体感染的实验室与临床诊断对比研究

    作者:杨国志;李振武;尹锐峰;李志安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和术中冰冻切片单独及联合应用对诊断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作用,以降低漏诊率。方法对2006-2012年收治的髋关节置换翻修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CRP、ESR和术中冰冻切片作为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标准,其中任意两项为阳性者即为感染,结合假体感染的“金标准”,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RP ,ESR采用Westergren法测定,术中冰冻切片采用 Feldman标准。结果 CRP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17%、87.50%、83.24%;ESR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94%、93.75%、85.16%;术中冰冻切片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11%、89.58%、87.22%;联合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22%、95.83%、96.47%。结论将CRP、ESR和术中冰冻切片联合起来诊断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可明显提高确诊率。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作者:任世强;刘建芳

    目的:研究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切口感染分析,以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医院收治的5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体质量指数(BMI)、实施的手术方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96例患者阑尾切除手术之后,切口感染率为3.52%,患者感染与其年龄、BM I≥24 kg/m2、手术时间≥1 h及实施开腹手术有关,其均为导致患者切口感染的单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口感染与体质量指数≥24 kg/m2、手术时间≥1 h以及实施开腹手术方式等因素直接相关,其 OR值分别为3.469、2.279、6.763。结论合理把握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以及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率,该方法应该作为以后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 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钱磊;季爱华;张文剑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肺癌术后肺部感染中的作用,为预防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3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静脉营养进行治疗,观察组在采用术后第1~5天经鼻肠营养管滴饲能全力500~1000 m l/d ,观察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及术后第1天和第8天血液中IgA、IgG、IgM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结果观察组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后,无肺部感染病例出现,而对照组有6例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和第5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天及对照组术后第8天比较,IgA、IgG、IgM 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水平,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 直肠癌根治术会阴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韩平;厉明秀;马成燕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会阴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抗菌药物应用选择,以提高直肠癌根治术会阴切口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选取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13例,对其中发生切口感染患者取局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813例患者中32例发生会阴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94%;共分离出病原菌19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7株占76.17%,以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4株占22.7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为主,真菌2株占1.04%;常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较敏感,敏感率>85.71%,而对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庆大霉素敏感性较低,敏感率<55.10%;常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庆大霉素较敏感,敏感率>86.36%,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红霉素敏感性较低,敏感率<52.27%;肠球菌属对阿奇霉素敏感性较高,达100.00%,明显高于其他革兰阳性菌( P<0.05),而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敏感性较低,分别为38.46%和61.54%,明显低于其他革兰阳性菌(P<0.05)。结论会阴切口感染率不高,但复合感染常见,临床应早期给予经验性的联合应用,达到广谱抗菌的目的,然后根据药敏结果对用药进行适当调整。

  • H IV 感染手术患者不同麻醉方式的并发症影响分析

    作者:张雨书;应礼;黄玉惠;金贞兰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感染患者麻醉并发症的影响,为其手术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于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8例H IV感染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以及T细胞亚群数量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分别为(0.82±0.20)、(7.36±1.28)min ,对照组分别为(4.33±1.24)、(14.05±2.44)min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对照组为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的麻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对免疫功能抑制较轻,均可用于 H IV感染者的手术,单纯硬膜外麻醉的麻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并无明显差异,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麻醉完善用时短,更具优势。

  • 孤立肾肾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韩兴涛;魏鹏涛;张寒;霍庆祥

    目的:研究孤立肾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学、耐药性及抗菌药物的优选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4月入院诊治的孤立肾肾结石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患者150例,筛选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55例,并对其进行血、尿培养,对阳性结果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5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共分离出7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0株占70.42%,革兰阳性菌18株占25.36%,真菌3株占4.22%;尿培养分离出5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3株占26.00%,铜绿假单胞菌9株占18.00%,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12.0%;血培养分离出21株,其中大肠埃希菌7株占33.34%;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低,<23.08%;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均为0。结论孤立肾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其血标本与尿标本病原菌结果相似,对革兰阴性菌优选抗菌药物为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革兰阳性菌优选抗菌药物为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万古霉素。

  • 麻醉与镇痛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分析

    作者:朱民新;周根荣;魏玮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时不同麻醉方式和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分析其不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医院治疗的胃癌患者218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56例、B组68例、C组49例、D组45例,术前均采用同样的诱导麻醉,但4组术中麻醉方式和术后镇痛方式不同,其中A组术中吸入强化麻醉、术后吗啡肌内注射止痛;B组术中吸入强化麻醉、术后吗啡药泵止痛;C组术中静脉强化麻醉、术后吗啡肌内注射止痛;D组术中静脉强化麻醉、术后吗啡药泵止痛。结果 A组术后感染5例,感染率为8.3%;B组术后感染3例,感染率为4.4%;C组术后感染11例,感染率为22.4%;D组术后感染8例,感染率为17.7%;4组间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术中不同麻醉方式和术后不同镇痛方式严重影响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且术中吸入麻醉+术后药泵止痛能有效减少胃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

  • 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胡家美;乐敏莉;徐新华;唐尚权;熊国相

    目的:探究对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切口病灶清除手术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腰椎术后间隙感染提供一定借鉴。方法对比分析与回顾性分析相结合,调查2006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8例腰椎术后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资料,根据其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12例患者采用抗菌药物输液及卧床休息保守治疗方法为A组;16例患者采用切口病灶清除手术治疗为B组,对A、B两组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的平均疼痛消失、体温恢复时间分别为13、10周,多于B组患者的7、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时间、C‐反应蛋白转阴时间分别为11、9.5周,多于B组患者的6.5、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3个月,长于B组患者的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 组患者的住院花费分别为2.77万元,略少于B组患者的3.44万元。结论切口病灶切除手术疗效好、病程短,能够彻底清除病变部位的炎性组织、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临床可推广该方法进行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曾晓燕;周维;张波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分析临床特点,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总结治疗方法。结果致病原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达55.88%,其次分别为腺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分别占23.53%、10.29%、7.35%,2.95%;共分离出病原菌68株,排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42.65%、26.47%、22.06%;68例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其中27例显效,39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7.06%;术后出现5例酸中毒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35%,经治疗后得到明显的改善,无败血症、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单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短,平均为5.1d,多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平均8.9d。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牙源性感染,病情较急,易造成严重危害,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全身抗炎治疗、局部病变治疗和支持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 哮喘患儿肺炎衣原体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王爱虹;王景刚;宋永辉

    目的:观察分析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肺炎衣原体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以降低哮喘患儿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儿科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共180例,统计分析患儿哮喘病程长短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及其药敏检测结果。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2.2%、肺炎衣原体感染22.8%;其中哮喘病程≤3个月的患儿中肺炎衣原体的感染率为41.0%,比哮喘病程3~6个月和>6个月的患儿感染率高,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支原体在哮喘病程>6个月的患儿中感染率高,为38.3%;患儿年龄≤3岁的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9.6%和33.3%,均高于年龄3~6、>6岁患儿;肺炎衣原体对红霉素耐药率低,为17.1%,对四环素耐药率高,为78.0%;肺炎支原体对红霉素耐药率低,为22.5%,对庆大霉素耐药率高,为77.5%。结论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体,其中患儿≤3岁,哮喘病程≤3个月和>6个月的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概率较高。

  • 儿科病房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与预防

    作者:陈玉飞;朱悦萍;应叶颖

    目的:探讨儿科病房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并制定预防对策,以降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促进疾病的恢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75例患儿送检各类标本,对多药耐药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5例患儿共分离出病原菌329株,其中多药耐药菌125株,占38.0%;多药耐药菌中以产ESBLs肠杆菌多,占80.8%,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36.0%、16.0%,其次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12.0%,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占4.8%,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占2.4%,痰液和粪便中的多药耐药菌检出率较高,分别占64.0%、29.6%。结论儿科病房多药耐药菌检出率较高,且多分布于呼吸道和胃肠道,临床应制定可行的措施预防多药耐药菌感染。

  •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白介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的护理干预

    作者:李春玲;刘玉田;张美英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变化的临床意义及护理干预的有效方法,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定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42例、恢复期37例血清变化与同期健康儿童35名作对照,比较两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结果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急性期IL‐1β、IL‐6、IL‐12及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恢复期IL‐1β、IL‐6、IL‐12及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组IL‐1β、IL‐6、IL‐12及TNF‐α水平均高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重症组IL‐1β、IL‐6、IL‐12及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感染病毒后,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急性期细胞因子IL‐1β、IL‐6、IL‐12以及 T N F‐α升高,有助于机体早期启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调动各类免疫细胞参与肠道病毒的免疫;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有利的免疫环境,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血清 护理
  •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红玲;程首超;王立琼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消化系统损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9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并对发生消化系统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9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145例并发肺外损害,发病率为48.9%,其中有48例为消化系统损害,占33.1%,其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常见;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热程、发热程度、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起始时间、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升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并发消化系统损害呈正相关(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以消化系统常见;多种因素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消化系统损害的发生,应尽早根据相关危险因素给予感染患儿临床干预以减少消化系统损伤的发生。

  •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见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徐星莉;梁新文;徐星榕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集患儿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感染患儿培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3株占65.43%,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9株占23.4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9株占11.11%;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为敏感,耐药率<5.26%,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及头孢呋辛耐药率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为敏感,均为0,而对青霉素G、克林霉素和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81.82%。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用药时应根据药敏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孕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影响研究

    作者:丁霄雁;耿慧;段彼得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孕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影响,为临床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改善妊娠结局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医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孕妇1200例,根据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将其分为两组,HBV感染组112例和非HBV感染组1088例;对比分析两组的ICP发生率和肝功能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CT )、谷草转氨酶(AST ),以及孕妇瘙痒出现时间、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等。结果1200例孕妇中 HBV感染112例,感染率为9.3%,发生 ICP 54例,发生率为4.5%;HBV感染组的孕妇发生ICP 13例,发生率为11.61%,非 HBV感染组的孕妇发生ICP 36例,发生率为3.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合并发生ICP的孕妇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 HBV感染的ICP孕妇;HBV感染合并ICP的孕妇皮肤瘙痒出现时间、早产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 HBV感染的ICP孕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参与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过程,因此要加强对 HBV感染孕妇的围生期监护,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而且对于 HBV合并ICP的孕妇,积极治疗的同时要预防早产和产后出血的发生,以确保能得到较好的妊娠结局。

  • 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母婴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鲍苏青;刘小媚;王青

    目的:研究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提高临床对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的认识。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入院待产的孕妇350例,所有孕妇于孕36~38周,取阴道及肛拭子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将合并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分为试验组32例,剔除其他病原菌引起的生殖道感染,未合并生殖道感染的健康孕妇为对照组318名,观察并对比两组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试验组产褥感染0、宫内感染6.25%、羊水污染9.38%、产后出血3.13%,对照组分别为0、7.55%、9.43%、2.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胎膜早破15.63%、胎儿窘迫综合征12.50%、剖宫产18.75%,对照组分别为2.52%、3.14%、5.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新生儿感染12.50%、新生儿黄疸18.75%、新生儿肺炎6.25%、新生儿窒息9.38%,对照组分别为0、4.09%、0、1.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引起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剖宫产的发生率增高,同时增加了新生儿窒息、感染、黄疸等疾病的发生率,故临床必须重视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的防治。

  • 丙种球蛋白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友凤;唐军;李志博;王卫国;程海霞;王雪芹;谷献芳;冉锋

    目的:评估探讨预防性应用丙种球蛋白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抗感染能力的影响,降低临床极低出生体重儿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6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取保暖、氧疗、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法,治疗组32例在该基础上于生后1周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次/周,3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治疗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感染率分别为25.0%、3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周治疗结束时两组患儿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8.1%、5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1%、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丙种球蛋白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抗感染能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可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俞英丽;沈红;沈玉莲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为更好的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3月在医院就诊行剖宫产术的15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PDC 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进行分组,对照组(实施前)751例,研究组(实施后)779例,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03%、对照组为7.99%,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4,P<0.05);共检出病原菌68株,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5.29%、19.12%、17.65%、10.29%、8.82%;阶段性分析显示,随着 PDC A循环管理的实施,产妇的切口感染率逐渐降低,从3.39%降至0,甲级愈合率从96.61%升至100.00%。结论 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与链球菌属感染肺炎的 CT 鉴别诊断

    作者:郭美玲;王月训;郭丽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属感染肺炎(SP)的胸部CT诊断鉴别,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35例M P患儿为M P组,同时选取同时期合并S P的35例患儿作为MP+SP组,两组均予CT检查,观察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差异。结果在CT 征象上,MP组胸部C T磨玻璃影、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5.71%、82.86%、62.86%、80.00%;M P+S P组发生率分别为11.43%、11、43%、17.14%、20.00%;在肺内病变形态上,M P组扇形薄片影、无规律肺内实变影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28.57%,M P+S P组发生率分别为25.71%、74.29%;M P组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17.14%,M P+S P组发生率为4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两组在胸腔积液厚度、淋巴结平均横径和95% CI上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可从胸部CT进行鉴别。

  • 血管介入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临床研究

    作者:王黎洲;李兴;宋杰;蒋天鹏;吴晓萍;周石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对血管介入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386例进行血管介入术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等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93例;观察组在手术前1h给予适量的抗菌药物预防,对照组不给于抗菌药物,直接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后的相关症状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相关症状发热、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受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感染情况对比,观察组发生感染的患者有5例,感染率为2.59%,对照组感染的患者有6例,感染率为3.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对血管介入术后感染率方面的影响无相关性,因此在临床上没有必要预防性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天津市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变迁与临床督导机制的研究

    作者:张丽霞;王静宜;吴敏;冯冉冉

    目的:回顾性分析结核病患者对4种一线药物在7年间的总体耐药性及其变化趋势,了解结核病的耐药特征及变化规律,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06-2012年结核病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结核分枝杆菌6120株,均采用BACTEC960‐TB液体培养法对链霉素(S)、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各年间耐药的变化规律及耐药趋势。结果2006-2012年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40.89%、38.29%、28.85%、34.93%、29.97%、33.03%、37.19%;总耐药率34.17%,总单耐药率为13.27%,总多耐药率为8.17%,总耐多药率为12.73%;耐单药次序为H>S>R>E;耐2药次序为SH> HR>SR> HE>SE>RE;耐3药次序为SHR>SHE> HRE>SRE;耐药率排序为单药>2种>3种>4种。结论2006-2012年单耐药率、多耐药率、耐多药率总体呈波浪式升高,但2010-2012年有持续升高趋势,以耐多药为严重;应继续加强建立、完善结核病耐药监控系统,提高对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督导和管理,预防耐多药结核病疫情的蔓延。

  •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作者:缴万里;王云松;刘海净

    目的:分析医院215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15份,对药品不良反应涉及到的科室、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累及器官和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在引起ADR的临床科室中以内科居多,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药品种类主要涉及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居多,累及器官和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不容忽视,应合理使用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制定合理有效的ADR预防措施,保障公众安全。

  • 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白血病感染患者的疗效

    作者:吴隼;黄琰;杨满;字友梅;马栋;贺立山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在治疗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中的疗效,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0.43%,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较为常见,两组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60岁或<60岁)、白血病治疗后缓解指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无效)、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0 d或<10 d )与疾病预后存在相关性( P<0.05)。结论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与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临床有效率相当,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熊健斌;孙宏志;甘坤宁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寻找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1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3~5、6~9、≥10周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0.91%、18.18%、32.73%、38.18%;观察组分别为18.18%、27.27%、43.64%、10.91%;两组患者在治疗9周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后3、6、9、12周在X线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骨质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新生骨形成,且抗菌活性高、安全性好、术中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创伤、效果稳定。

  •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蒋学范;浦立;苏立众;吴祖良

    目的: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清除病原菌的效果,分析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的抗菌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身用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氯霉素滴耳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6.49%、观察组为9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原菌清除率对照组为81.08%、观察组为9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和耳部疼痛,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2%,观察组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清除病原菌。

  • 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预防 IC 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耀武;陈一峰;毛和明;冯双云

    目的:研究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对于预防IC 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临床应用,以降低IC 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1月IC U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与肝素钠封管,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置管部位及置管后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心静脉导管术以股静脉置管为主,感染率与置管部位有关,其中股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概率高,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试验组为11.76%、对照组感染率为36.11%,两组不同置管部位的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阳性菌,试验组导管血培养阳性率为16.67%、对照组为6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4%、对照组为1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对于预防IC 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肝胆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作者:张洪卫;李晓娜;张天伟

    目的:了解肝胆外科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及其合理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60例肝胆外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其抗菌药物的应用并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260例患者中有242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93.08%;242例用药患者中所涉及的抗菌药物约8大类、22个品种;使用多的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以及硝咪唑类抗菌药物;普遍存在联合用药的现象,联用2种抗菌药物者78例占32.23%,联合3种抗菌药物者67例占27.69%,联用>3种抗菌药物者53例占21.90%,常用的三联抗菌药物为甲硝唑+头孢类+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260例患者中仅有43例患者进行了病原菌检测,送检率为16.54%。结论肝胆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遵循有效、安全的原则,但仍然有少数患者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值得警惕和改善。

  • 细菌性皮肤感染采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作者:陈建民;陈红玲;卢晓龙

    目的:观察细菌性皮肤感染采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寻找细菌性皮肤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364例细菌性皮肤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2例,试验组患者每日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涂药3次,7 d为1个疗程,渗出性皮损患者先用1∶10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后再涂抹药膏;对照组患者每日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涂抹3次,7d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抗菌药物,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棒杆菌属及3种菌混合感染患者的清除率分别为83.6%、57.1%、63.6%和60.0%;对照组分别为51.5%、40.7%、33.3%和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显效率为5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分别为22.5%、7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有174例患者对夫西地酸乳膏敏感,敏感率为95.6%,对照组132例患者对莫匹罗星软膏敏感,敏感率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夫西地酸乳膏对细菌性皮肤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同时患者对夫西地酸乳膏的敏感性较高。

中华医院感染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