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 중화의원감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747
  • 国内刊号: 1005-4529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82-7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樊秀平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脓毒症发热患者预后不良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

    作者:申晓东;肖红菊;张曦木;陈歆;翟永志;刘刚;黎檀实;朱海燕

    目的:研究以发热为主诉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寻找提示预后不良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以发热为主诉的81例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其中预后良好组61例,预后不良组20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并以预后为因变量,将组间差异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其与预后的关联。结果全部81例脓毒症患者中,预后不良组占24.69%,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临床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组中肺部感染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血红蛋白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凝血酶时间显著长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红蛋白水平与不良预后负相关,血乳酸水平和凝血酶时间与不良预后正相关。结论以发热为主诉的脓毒症患者,就诊早期的血红蛋白、血乳酸和凝血酶时间可能对预后有一定预警作用,其中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血乳酸水平和较长的凝血酶时间均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不良的预后情况。

  •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联合检测的应用研究

    作者:吴意;金娴;樊春卉;赵毅;朱平安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与肺炎支原体(M P )联合检测在筛查住院儿童呼吸道病原菌中的应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高发季节RS V与M P暴发流行及院内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联合筛查检测2011年7月-2015年6月共3956例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菌RSV与M P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2011-2015年RSV与M P联合检测总感染率为14.61%;RS V与M P总感染率分别为7.10%与7.33%;RS V与M P双重感染率为0.18%;在五种常见呼吸道疾病中,RS V与M P以支气管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感染率高;在五组不同年龄段患儿中,RS V与M P以1~5岁感染率高。结论 RS V与M P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检出率,弥补了双重感染漏检的不足;RS V与M P主要引起支气管肺炎,其次是急性支气管炎;RS V与M P的高发流行趋势相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RS V易感染5岁以下儿童,M P易感染1~10岁儿童。

  • 抗菌药物对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的疗效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分析

    作者:张琼燕;陈兴月;傅海鸥;黄雪波;潘洁

    目的:研究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诊治180例无并发症的感染性肺炎新生儿,根据应用药物不同将其分为3组,60例为头孢组,58例为青霉素组,62例为联合用药组,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治愈率及治愈时间,同时选择8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肠道微生态环境。结果患儿治愈率头孢组为73.3%,青霉素组为72.4%,联合用药组为74.2%,3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治愈时间头孢组患儿为(5.4±0.3) d,青霉素组为(5.6±0.3)d,联合用药组为(5.3±0.4)d,3组治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组患儿的双歧杆菌数量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患儿的肠杆菌、消化链球菌以及肠球菌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杆菌数量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感染性肺炎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更偏向联合用药,但是联合用药会对新生儿的肠道微生态产生破坏,打破正常平衡状态,因而临床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与 C-反应蛋白对儿童急性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黎村艳;张晓;陆建国;曹友德;谭黎明

    目的:探讨急性细菌和病毒感染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医院住院的急性病毒感染患儿51例、急性细菌感染患儿52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取同期医院体检未发现感染疾病者5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 TRAIL水平,西门子BNⅡ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血清 C‐反应蛋白(CRP)。结果不同组别中 TRAIL 和 CRP 水平明显不同(P<0.05),病毒感染组TRAIL水平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病毒感染组CRP水平明显低于细菌感染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RAIL和CRP在区分急性病毒感染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9和0.744,以147.35 pg/m L和5.415 g/L为诊断界值点时,灵敏度分别为76.0%、70.0%,特异度分别为76.5%、88.2%;TRAIL 与CRP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提高到78.0%和92.2%。结论高水平血清TRAIL可能对患儿发生急性病毒感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TRAIL和CRP联合检测提高急性病毒感染诊断效能。

  •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文汉;孙爱华;袁满春;张秋;楼翔

    目的:了解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MDRB)下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为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株产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医院呼吸内科277例革兰阴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分析MDRB感染率、易感因素和病原菌分布。结果重度COPD患者MDRB感染率为28.52%,易感因素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合并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侵袭性操作、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抗菌药物≥3 d;79株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结论应加强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监测与控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 2006-2015年医院流感嗜血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田磊;张真;陈中举;李丽;张蓓;朱旭慧;闫少珍;汪玥;高随;简翠;孙自镛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6年1月-2015年12月患者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菌分布,菌株鉴定及药敏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表型分析均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临床分离出流感嗜血菌1671株,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1442株占86.3%;药敏结果显示,儿童组和成人组患者流感嗜血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均为低,分别为33.8%和47.1%,其次为氨苄西林分别为46.7%和65.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较高(>70.0%)。结论医院分离的流感嗜血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氨苄西林已经不适合用于流感嗜血菌感染的经验治疗,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OXA、AdeABC、CarO基因及生物膜的研究

    作者:潘红超;商安全;张康见;刘晓明;王利新;刘红军;赖有国;魏军

    目的:通过对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和敏感鲍氏不动杆菌 OXA、AdeABC、CarO基因及生物膜形成分布进行调查,进一步分析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对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医院临床分离106株亚胺培南耐药和102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鲍氏不动杆菌运用PCR技术分别进行 OXA、AdeABC、CarO基因的检测;采用96孔微量滴定板法体外构建生物膜并对其进行定量。结果在所有检测菌株中亚胺培南耐药和敏感菌株OXA‐23检出率分别为99.1%和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XA‐24基因仅在1株耐药菌株中检出;OX A‐51基因均为阳性,而OX A‐58基因均为阴性;而 A deA BC基因在耐药和敏感菌株分布具有较大差异。结论 OX A‐23基因是流行的基因,是医院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主要OXA 亚型;临床鲍氏不动杆菌所引发的感染多数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关,对医院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 白色假丝酵母菌 ERG11基因突变与高表达在唑类药物交叉耐药中的作用

    作者:乔祖莎;冯文莉;杨静;奚志琴;马彦;张谨宇

    目的:初步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突变、高表达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集43株白色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ERG11基因并测序、分析其突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 PCR(RT -PCR)检测ERG1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43株实验菌株中有药物敏感菌株15株、单药耐药菌株13株、交叉耐药菌株15株,其中9株交叉耐药菌株出现5个错义突变,分别为T123I、Y132H、E174A、G450E、G464S ,交叉耐药菌株ERG11基因突变概率显著高于单药耐药菌株及药物敏感菌株(P<0.05);交叉耐药菌株ERG11基因mRNA的表达量(4.00±2.06)显著高于药物敏感菌株(0.93 ± 0.21)( P<0.05),但与单药耐药菌株(3.92±1.0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RG11基因突变及高表达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的机制,其交叉耐药的产生与基因突变相关,与高表达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 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后颅内感染因素分析

    作者:刘维;张应龙;蒲红;胡栋礼;江洪

    目的:观察分析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后颅内感染因素,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9月在医院通过手术治疗182例脑脊液鼻漏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脑脊液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以及引发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82例患者中有20例术后引发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0.99%;脑脊液的病原菌培养结果检出26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10株,占38.46%;漏口大小>1 cm ,有既往颅内感染史以及手术修补失败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法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漏口大小>1 cm ,既往有颅内感染史以及手术修补失败均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经鼻内镜辅助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 孝感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与临床意义

    作者:付汉东;张爱华;胡校云;黄唯;魏威

    目的:研究孝感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5年6月孝感地区398例HCV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采用RT‐PCR法测定 HCVRNA含量,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CV基因型,用双试剂速率法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 ,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孝感地区患者 HCV存在7种基因型,以1b型多占71.11%,其次2a型占16.33%,HCV、HBV重叠感染中 HCV基因型以基因型1b2a为主,其所占比率比单纯HCV感染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V感染患者中男性感染1b型的比率高于女性,女性感染2a型的比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V感染患者年龄段主要分布在30~60岁,不同年龄段均以感染 HCV1b型为主,HCV的不同传播途径中经血液透析、母婴垂直传播为1b和2a型,经输血和性传播的有6种基因型,静脉吸毒、其他途径、不明原因传播的有7种基因型,呈散在分布;HCV1型感染患者血清HCV‐RNA载量比2、3、6型要高(P<0.01),HCV1型感染患者血浆 ALT 含量比2型、3型、6型血浆ALT含量高(P<0.01)。结论孝感地区患者 HCV基因分型呈分散多样化,以1b型为主,HCV基因分型、病毒载量、传染途径以及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对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为本地区慢性丙肝患者评估病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肺结核患者感染真菌的药敏分析及预防措施

    作者:韩志娟;郑玉兰;黄巧新;孙荣兴;廖洪斌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药敏性,为临床采取预防措施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116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真菌感染病例分为继发真菌感染组,其它为单纯肺结核组,各58例,统计真菌感染患者感染的真菌类型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感染真菌耐药率及引发感染的风险因素,探讨相关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结果58例肺结核真菌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感染患者痰液培养出真菌72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44株占61.11%,光滑假丝酵母菌11株占15.28%,热带假丝酵母菌8株占11.1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株占4.17%,曲霉菌属6株占比8.33%;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均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耐药率普遍较低<10.00%,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为0,对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耐药率均>10.00%,其中氟康唑耐药率高达到50.00%;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病程、治疗中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抗菌药物预防治疗存在显著差异,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继发真菌感染患者感染真菌类型繁多,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分析感染真菌临床耐药率和感染危险因素对临床治疗和采取预防措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炎症因子及感染的影响

    作者:陈平;方军;张润泽;谢雨逸孜;沈亚建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炎症因子及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5年3月收治80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及相关治疗,均给予右美托咪啶镇静,对照组患者联合咪达唑仑,观察组患者联合丙泊酚,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生命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炎症因子水平,感染发生率及感染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生命体征,给药后12及24h,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开始升高,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呼气间期(RR)开始下降,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P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HR、SPO2以及RR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BC及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及感染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所有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不影响治疗。结论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肺癌根治术后患者镇痛,疗效显著,不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可抑制机体炎症因子释放,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应用电子支气管镜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分析

    作者:邵民坤;周燕;杜坤;张寅;邓磊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效果,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其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呼吸内科收治并确诊为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200例,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传统治疗方法的同时,应用电子支气管镜治疗,对比分析常规和肺泡灌洗液两种标本的支原体检出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恢复情况。结果在给患儿进行电子支气管镜的治疗过程中,即过声门、目标部位和检查结束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与检查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而心率(HR)与检查前均无明显变化;对观察组患儿不同标本的肺炎支原体进行检测,取肺泡灌洗液为标本的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率为41.00%,常规标本的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率为22.00%;观察组患儿的热程及咳嗽转归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和对照组影像学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儿白细胞总数恢复率为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灌洗可以改善患儿缺氧情况,清除分泌物黏液阻塞,而对于心率无明显影响;且可以缩短咳嗽及发热病程;还可以促进病程早期胸部X线阴影吸收及白细胞总数的恢复。

  • 根因分析法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宋敏;程琳芝;吴晓英;廖娟;王亚;白攀峰

    目的:了解根因分析法在颅脑手术颅内感染患者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感染管理工具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调查2014年1-9月发生颅内感染患者的资料,使用根因分析法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围术期无菌操作过程监控机制,实行手术器械集中清洗消毒,强化对医护人员培训等改进措施,于2014年11月-2015年7月评估改进效果,比较根因分析实施前、后神经外科显微器械清洗合格率、外科手术人员手术时无菌操作规范性、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实施根因分析后,神经外科显微器械清洗合格率和外科手术人员术中无菌操作规范率较实施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在根因分析实施前、后分别为2.67%和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用根因分析法可更加系统、直接地找到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改进措施,从而有效降低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

  • 改良髋膝踝足矫形器与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唐世技;王雪芹;郑义;金锋;王焕

    目的:研究改良髋膝踝足矫形器和内固定术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治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髋膝踝足矫形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下地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治疗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显著低于对照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感染患者治疗时与内固定术相比,改良髋膝踝足矫形器效果更理想,能促进骨折愈合,患者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炳平;李方华;朱增宽;刘延霞;周茂新;赵炳芬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方法2014年7月-2015年4月137例接受化疗治疗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感染率和感染部位,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 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137例NSCLC患者感染44例,医院感染率为32.1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上呼吸道为主,分别占45.45%和36.36%,多因素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 NSCLC化疗感染的独立因子有年龄、TNM 分期、化疗药物、化疗周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激素、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D4/CD8( P<0.05)。结论年龄、T N M分期、化疗药物、化疗周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激素、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D4/CD8是NSCLC患者化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高风险的患者应在临床过程中加强监控,以改善患者预后。

  • 围产期孕妇感染B群链球菌对母婴预后的临床影响研究

    作者:杨小兰;李娟;李伟强;黄春花;邱淑妍;江碧薇

    目的:探讨围产期孕妇感染B群链球菌(GBS )对母婴预后的临床影响研究,指导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改善母婴预后,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降低孕晚期并发症。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9月医院妇产科门诊孕期35~37周入院待产1670份孕妇阴道分泌物和分娩后新生儿的脐带血,采用B群链球菌选择性显色培养基(液体法)培养,分析围产期孕妇B群链球菌感染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通过药敏试验(K‐B法)分析其对常用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1670份孕妇阴道和分娩后新生儿的脐带血标本中检出GBS 101株,检出率6.05%;检出的B群链球菌中,未发现耐青霉素、头孢曲松和万古霉素菌株,其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20.79%,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相对较高,分别为69.31%和51.49%;结果表明,体质量指数(BM I )≥28 kg/m2、妊娠期糖尿病(GDM )、阴道念珠菌病(VVC)以及贫血是妊娠晚期孕妇 GB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BS阳性孕妇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生率较高;GBS阳性孕妇发生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明显高于GBS阴性孕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孕妇携带B群链球菌会增加早产、流产、产褥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感染的发生,对妊娠结局造成不良影响;临床发现GBS阳性应对该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便有效的进行干预治疗,以保证围产儿健康。

  •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基因分型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覃羽华;岑光旅;王春芳;黎作茶;陈文成

    目的:研究临床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实验室诊断、基因分型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真菌感染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各病区送检标本中鉴定出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的分类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PCR技术对白色假丝酵母菌25SrDNA中的 trans‐posable intron基因进行基因型分析,并应用黑马鉴定药敏仪,对各种基因型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出的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痰液、血液、体液及脓液标本,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562株占74.14%,近平滑假丝酵母菌88株占11.61%,光滑假丝酵母菌49株占6.46%;对164例高度疑似系统性真菌感染或真菌菌血症患者,同时进行真菌培养和G试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0.37%和76.83%;190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大多数为A型,B型次之,其中有两株未分型,A型对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高于B型和C型;A、B、C3型对氟康唑均耐药,而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基因型的假丝酵母菌属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因此,快速而准确地鉴定与药敏试验及基因型分析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有重要意义。

  •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感染后遗症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王秀锋;孙瑞雪;付琳;王芳;张艳玲

    目的:探讨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合并感染后遗症临床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148例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合并感染后遗症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将患儿根据预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患儿预后不良,试验组118例患儿预后良好,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儿相关资料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脑脊液蛋白含量、血清降钙素原(PCT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脑积液糖浓度、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合并感染后遗症临床预后不良反应与抽搐、昏迷(Glasgow 评分<8分)、脑膜刺激征、反复呕吐≥3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瞳孔不等大、脑脊液糖≤1.5 mmol/L、肢体活动障碍以及住院时间>21 d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结果显示,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合并感染后遗症的临床预后不良与患儿瞳孔不等大、脑脊液糖≤1.5 mmol/L、脑脊液蛋白>1000 mg/L及住院时间>21 d关系密切(P< 0.05)。结论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合并感染后遗症患儿后遗症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应该根据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临床预后。

  •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必净治疗前后LA 与 CRP 及 PCT 变化研究

    作者:刘玉香;郑玉明;张玉梅;王明英;张秀华

    目的:通过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必净治疗前后LA、CRP、PCT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观察血必净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9月医院接收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9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血必净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HR(75.5±9.6)次/min、CI(3.9±0.5)L/min/m2、CVP(80.5±4.6)mmHg以及MAP(77.4±2.7)mmHg与PAWP(14.8±1.1) mmHg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A、CRP、PCT指标变化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A(1.5 ± 0.6)mmol/L、CRP(14.4 ± 3.2)mg/L、PCT (1.5 ± 0.3)ng/L ,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必净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效果较好,可使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有效改善,并且能够对炎性反应进行有效抑制,促使其尽快康复。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KPC 与 NDM 的研究

    作者:陈丽;员静;杨洁;热那古艾山;季萍

    目的:检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K PC和NDM 耐药基因,分析耐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医院27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筛选出耐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改良Hodge试验初筛,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细菌产KPC和 NDM耐药基因。结果针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27株菌,用改良的H o dg e试验5株阳性,有9株经PC R扩增检测细菌产KPC基因,有13株经PCR扩增检测细菌产NDM 耐药基因;基因测序比对结果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和NDM‐1型耐药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携带K PC -2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和NDM‐1型耐药基因,临床与实验室应引起重视。

  • 普外科患者术后抗菌药物应用对切口感染的影响研究

    作者:彭俊华;郑晓华;李群英;赵旋;杨胜芬;李辉蓉;曾鹏飞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术后抗菌药物应用种类、时机、方案对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影响,以期为普外科患者术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300例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分为A、B、C 3组,A组86例为术前1~2 h开始应用抗菌药物,B组112例为术前0.5~1 h开始应用抗菌药物,C组102例为术中或术后开始应用抗菌药物,观察3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主要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其次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均以联合抗菌药物预防为主,A组占84.88%,B组占81.25%,C组占79.41%,三组抗菌药物应用方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率为5.81%,B组为6.25%,C组为14.71%,3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d停用抗菌药物,发生切口感染17例,术后2 d停用抗菌药物发生切口感染10例,术后3 d、5 d停药均发生1例,3组不同时间停药术后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48,P<0.05);单一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d与术后2d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3、5d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1,P<0.05);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d与术后2d患者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3、5 d患者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042,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应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础上给予个性化运用,同时关注新及当地切口感染病原学分析、药敏试验,以降低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阴道病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刘正玲;王增艳;郝长宏;李开芹;田永会

    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患者术后阴道病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620例CIN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且行宫颈LEEP术治疗,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阴道病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620例CIN患者术后58例发生阴道病原体感染,感染率为9.35%;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89株病原体,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人乳头瘤病毒、沙眼衣原体,分别占40.45%和23.60%;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CIN患者阴道病原体感染与年龄、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术后切缘阳性以及锥切后HPV持续感染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患者术后阴道病原体感染危险因素较多,术后应加强患者病原菌及耐药性检测,以降低感染率。

  •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溯源调查

    作者:郭玉琴;张静;钟晓祝;杨艳;李春梅;谭细兰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查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5年1月初 NSICU 4例感染患者标本(气道深部痰)及医务人员手和NSICU物体表面等环境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16S‐23SrR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对分离出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NSICU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罹患率达36.36%(4/11),4株菌经16S‐23SrRNA基因测序分析,同源性大于98%;NSICU环境监测在呼吸机面屏检出1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其耐药谱与4位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相似,经16S‐23SrRNA基因测序分析,同源性大于98%。结论该院NSICU 发生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经同源性分析确认为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显示,患者A为感染源,病原菌可能通过污染的呼吸机面屏间接接触传播,导致本次感染暴发,经积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 浙江宁波分离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常见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王珊珊;方晶晶;陶静;江洁曙

    目的: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浙江省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33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类常见耐药基因、3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检测、14种氨基糖苷类常见耐药基因、1种喹诺酮类常见耐药基因、1种获得性外排泵泵蛋白基因,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33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gyrA基因的突变,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 EM、blaA DC、blaOX A‐23群、blaOX A‐51群;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rmA 、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Ⅰ;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 gyrA基因均存在突变;外排泵泵蛋白基因 adeB检出率高;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检测结果为:32株 blaADC 阳性菌29株blaADC‐ISaba1阳性(连锁检测阳性率90.6%);33株blaOXA‐23群阳性菌株blaOXA‐23群‐ISaba1均阳性(连锁检测阳性率100.0%);33株blaOXA‐51群阳性菌株blaOXA‐51群‐ISaba1均阴性(连锁检测阳性率0.0);样本聚类分析显示,6号株为外簇群不携带 blaTEM 、blaA DC 、adeB等基因,其余为同一簇群(A 簇群),A‐1簇群blaADC‐ISaba1检测阳性,即blaADC由ISaba1介导,A‐2簇群blaADC‐ISaba1检测阴性,即blaADC不由ISaba1介导。结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聚集现象明显,并存在5个克隆传播,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意义重大。

  • 综合干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研究

    作者:彭冉;李健;张强;尹燕;袁进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关节置换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为抗菌药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12月(干预前)和2014年1月~12月(干预后)关节置换术患者各176例,对其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溶媒量、给药疗程、联合用药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疗程仍较高。结论综合干预可改善医院关节置换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但仍然存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大,术后维持时间过长的现象,有待进一步干预和规范。

  • 医院流行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同源性分析

    作者:马云华;张志军;赵书平;姜梅杰;苏芬

    目的:调查医院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的同源性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12月医院临床分离9株MDRAB ,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采用脉冲场电泳(PFGE )检测MDRAB的同源性,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9株 MDRAB中, PFGE谱型有A(8/9)和B(1/9)2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 OXA‐51和 OXA64组基因均阳性,8株(8/9)OXA‐23qc基因阳性、3株(3/9)TEM基因阳性;5株标本来源于ICU ,3株标本来源于神经外科病房,1株来自神经内科病房。结论医院分离的MDRAB存在相同PFGE和携带相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医院应重点加强ICU和神经外科病房的消毒隔离。

  • 不同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与脊椎术后感染临床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朝君;冯艳红;张晓丽;杜淑娟;王喜;张双伟;范金鹏;徐凤周;王韦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与脊柱手术后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脊柱手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150例脊柱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中抗菌药物的不同使用时间进行分组,A组70例患者于术前30 min使用抗菌药物,术后不使用,B组80例患者术前不使用抗菌药物,术后持续用药3d,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术后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患者术后感染率A组为7.1%,B组为16.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术后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分别为(1.1 ± 0.3)d、(1.3 ± 0.4)d、(11.7±3.2)d、(2643.8±321.8)元,B组患者为(3.4 ± 0.8)d、(2.7 ± 0.6)d、(18.2±4.1)d、(3174.5±355.1)元,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脊柱手术围术期不同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对术后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术前30 min用药可以较好的预防术后感染,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与预测

    作者:张倩茹;李甲;孙向东;姚晓玲;李若洁;徐仲璇

    目的:分析医院多药耐药菌的流行特点,为降低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7443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相关检测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7443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1769例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3.77%;检出多药耐药菌666株,检出率为37.65%;多药耐药菌以产 ESBLs大肠埃希菌为主320株占48.05%,其次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52株占22.08%;在科室分布中,多药耐药菌具有明显科室特点,如IC U的鲍氏不动杆菌占57.89%、外科系统的产 ESBLs肠杆菌占45.94%、骨科、烧伤科等具有创面的 MRSA 占48.84%。结论多药耐药菌感染可根据感染部位、患者基础情况以及入住科室进行预测。

  • 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免疫功能变化研究

    作者:汤昔康;李庆彦;李汝霞;刘春华;刘晶晶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免疫功能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住院104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感染类型不同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28例,单纯病毒感染组76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数据(WBC、CRP、PCT、Glu、CK‐MB、ALT)、体液免疫水平(IgG、IgA、IgM)及细胞免疫水平(CD3+、CD4+、CD8+、CD19+)及预后。结果与单纯病毒感染组相比,合并细菌感染组在重症人数、热程、惊跳、呕吐、嗜睡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热峰、皮疹、抽搐、肺出血发生率及EV71检出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细菌感染组其 PCT、Glu、CK‐MB、ALT水平更高(P<0.05),而WBC、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细菌感染组CD3+、CD4+、CD8+水平较低,CD19+、IgA、IgM水平较高(P<0.05)。结论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后临床表现加重,可能与细胞、体液免疫紊乱进一步加重有关,PC T在鉴别合并细菌感染上具有优势。可通过监测 PC T 早期发现细菌感染,给予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 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罗招凡;张凤宜;潘昆贻;方伟祯;庄豪;赵文忠;任瑞文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登革病毒感染患者病原学特征,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9月-12月医院就诊447例登革热疑似患者的急性期血清,应用实时荧光 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RNA ,采用ELISA检测登革病毒特异性抗原NS1,随机抽取部分病例进行核酸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447例患者标本,其中357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79.87%;ELISA结果显示,NS1抗原阳性者350例,阳性率78.30%,登革病毒核酸RNA检出率高于 NS1抗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测序登革病毒11株,BLAST分析表明均为登革1型病毒(DENV‐1),但序列之间存在差异,相似度为93.91%~100%.00。结论登革病毒核酸RNA是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有效指标,对于尽快控制登革热疫情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病毒存在基因变异,提示今后预防控制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 不同维持剂量替考拉宁治疗MRSA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孙广信;郑慧;王二玲;任英杰;常瑞;张华;石彦杰

    目的:采用不同维持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获得性肺炎,以观察替考拉宁高维持剂量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87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化痰、扩张气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替考拉宁(0.2g/瓶,商品名加立信,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每12h1次静脉给药400mg,给药3次后予替考拉宁400 m g每日1次维持治疗,治疗组患者首日同样给予替考拉宁每12 h 1次静脉给药400 m g ,给药3次后予替考拉宁600 m g ,每日1次维持治疗,两组疗程10~14 d ,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比较替考拉宁两种不同维持剂量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体温、胸闷、气促及咳嗽咳痰症状缓解所需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565, P<0.05);治疗组细菌清除率为88.63%,更优于对照组6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5898, P<0.05);另外,治疗组替考拉宁谷浓度为(21.84±5.37)mg·L -1,高于对照组谷浓度(12.65±4.93)mg·L -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8.3099,P<0.05)。结论替考拉宁高维持剂量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荐。

  • 围产期孕妇B群链球菌感染对妊娠结局影响分析

    作者:苏敏;张映辉;劳力;杨仪心;周玢莹

    目的:探讨围产期孕妇B群链球菌感染情况,为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接受产检725例围产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菌培养法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 T‐PC R )对围产期孕妇B群链球菌进行检测,分析B群链球菌对围产期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采用细菌培养B群链球菌阳性36例,阳性率为4.97%,使用RT‐PCR检测阳性80例,阳性率为11.03%,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和RT‐PCR检测B群链球菌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的GBS阳性围产期孕妇宫内感染、产后出血、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6.25%、17.5%、2.5%、36.25%、13.75%。结论采用RT‐PCR方法对围产期孕妇B群链球菌的检测效果更好,结果准确率高、特异性优;围产期孕妇GBS感染,会使产后出血率高,增加子宫感染的概率,同时新生儿的畸形率升高,围产期孕妇携带B群链球菌对妊娠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临床中值得关注。

  •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郭明日;张丽霞;周洪经;冯冉冉;李志媛

    目的:回顾性分析天津市非结核分枝杆菌(NTM )肺病患者的NTM 菌种分布及耐药特点,为NTM 肺病及其合并的其他病原菌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1月医院结核科确诊62例N T M肺病患者下呼吸道样本,进行NTM培养、菌种鉴定和抗结核药物耐药性测定,并对其样本进行普通细菌学培养, 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NTM 共鉴定出7个菌种,以胞内分枝杆菌、龟/脓肿分枝杆菌为主,分别占38.7%、32.3%,N T M对常规的抗结核药物大多显现为高度耐药,尤其是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等,但不同的NTM菌种对其仍存在一定差异;NTM 肺病患者下呼吸道样本共检出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1株,占58.3%,革兰阳性球菌仅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6%,真菌13株,占36.1%;革兰阴性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等耐药率低于5.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规的16种抗菌药物均敏感,13株真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等均敏感。结论 N T M对常规抗结核药物耐药率高,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积极探索抗NTM 的新药;NTM 肺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较少,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大面积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珣;苏建东;王志学;费齐;金新源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11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分析患者感染率,对感染患者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菌株;采用WHONET5.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1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发生感染32例,感染率27.35%,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15株,革兰阳性菌41株占19.07%,革兰阴性菌165株占76.74%,真菌9株占4.19%,其中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多,分别占42.33%和15.34%;鲍氏不动杆菌对卡那霉素,氨曲南,加替沙星耐药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有较高耐药率,达100.00%。结论分离菌株中以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的多药耐药性尤为突出,鲍氏不动杆菌成为烧伤感染死亡的主要致病菌,临床针对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VSD治疗,可促创面感染明显减轻,防控全身感染。

  • 学龄前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微量元素与红细胞免疫的变化观察

    作者:屠苗英;王秀敏;毛立英;周均华;陈巧萍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对学龄前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诊治的意义,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44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4名为对照组,针对两组儿童的细胞免疫指标(CD3+、CD4+ CD25+、CD4+)、红细胞免疫指标(ATER、FEER和DYER)和微量元素指标(Zn+、Ca+、和Cu+)等水平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CD3+、CD4+ CD25+、CD4+ 指标水平分别为(56.54±4.56)%、(15.43±1.45)%和(35.45±4.3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 ATER、FEER和DYER指标水平分别为(49.34±4.35)%、(60.43 ± 6.09)%和(29.34±3.2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儿Zn+和Ca+指标水平分别为(33.87±4.30)μmol/L和(1.32 ± 0.21)mmol/L ,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Cu+水平为(15.32±2.19)mmol/L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可导致儿童细胞免疫指标、红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降低和微量元素相关指标的异常,针对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人博卡病毒感染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析

    作者:付俊玲;刘洁;张秀云;李华;郝莉莉

    目的:研究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人博卡病毒(HBoV )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为儿童急性HBov感染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5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下呼吸道人博卡病毒感染患儿14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儿童50名,对所有受试者血清特异性抗体及痰液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清检测患儿阳性率为52.63%,高于痰液检测阳性率44.74%,血清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痰液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检测阳性患儿中表现为喘息、咳嗽、发热以及鼻塞与流涕的患儿比例均显著高于痰液检测的患儿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检测阳性患儿中临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的比例高于痰液检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与痰液检测博卡病毒、支原体属、合胞病毒以及鼻病毒等分布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特异性检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 HBoV感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且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临床诊断符合程度很高。

  • 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新型诺如病毒G II .17变异株的检出及基因分析

    作者:蒋翠莲;叶莉莉;许烨;顾平清;张洪英;靳淼;艾静;付建光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新型GII .17诺如病毒变异株的检出及其基因特征,为疾病预防控制及疫苗研制提供切实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6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疑似病毒性腹泻粪便标本178份,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析。结果178份粪便标本中,检出GII型诺如病毒27份,阳性率为15.2%,未检测出GI型诺如病毒,对该地区诺如病毒阳性标本进行衣壳蛋白区测序,发现27份GII标本中14株为新型GII .17变异株,8株为GII .3型,5株为GII .4-Sydney型;对其中5株GII .17变异株进行完整的衣壳蛋白VP1测序,发现其VP1区部分氨基酸已经出现了突变,而有些氨基酸位点的突变是与病毒抗原性及人群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新型GII .17诺如病毒变异株在南京地区患病毒性腹泻的婴幼儿中检出,且检出率高于其他诺如病毒株,表明其可能已成为本地区新的诺如病毒流行变异株,考虑到其已在国内引起暴发流行,提示该毒株将会是本地区在今后重点预防控制监测的诺如病毒株。

  •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世平;冯旰珠;李彤;杜兴冉;胡慧敏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医院2009年1月-2015年5月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致血流感染76例住院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就其临床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多见于老年患者及新生儿;主要分布于肾脏病科(35.5%)、新生儿科(13.2%)及IC U (13.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为94.7%,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均为100.0%,对夫西地酸的敏感率为96.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检出率达40.8%,其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明显低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P<0.05)。社区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MRSA或MSSA分别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布相对集中,M RS A检出率较高,细菌耐药性严重,临床应及早进行抗感染治疗,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哮喘患儿血清骨桥蛋白分子表达意义及感染分析

    作者:熊诗思;梁敏;王娟丽;边俊梅;李弯

    目的:研究血清骨桥蛋白分子在哮喘患儿中的表达,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诊治89例哮喘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将其设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69例为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琼脂糖电泳技术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骨桥蛋白分子,分析哮喘患儿感染率、病原菌及影响因素。结果试验组患儿测定OPN、extaxin以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中35例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9.3%;感染患儿中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排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4.1%、17.0%及14.9%;哮喘患儿感染的发生与血红蛋白水平、T4/T8以及是否使用AGT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中血清骨桥蛋白分子表达相对较高,与机体骨髓血管生成减少及造血减少关系密切,应加强病原菌及耐药试验,降低感染率。

  • 血液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分析

    作者:周光;贺晓慧;周琳;郭玲;叶丽艳;赵强;罗燕萍

    目的:通过对引起血液感染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临床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探讨各耐药菌株之间的同源性,了解MDRAB的流行和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医院2007年4月-2013年6月引起血液感染MDRAB临床分离株95株,采用PFGE技术并结合Bionumerics Applied Maths软件分析各耐药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95株菌株分为A -N共14型克隆株,以克隆C、E、J为主,分别占20.00%、29.47%、20.00%,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病区、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病房,从克隆的时间分布显示,大部分克隆存在散在流行。结论2007年4月-2013年6月期间引起血液感染的MDRAB有14型克隆株,其中以克隆C、E、J为主,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病区、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病房,应在这些科室展开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和控制。

  • 层粘连蛋白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玉卓;翟玉峰;张怀宏;霍丽亚;张玉山

    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5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及50例良性肝脏疾病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肝癌及癌旁正常组织、良性肝脏疾病组织中LN及 HBsAg表达进行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LN。结果肝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良性肝脏疾病组织细胞膜/细胞质中L 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8.00%、8.00%、4.00%,组织肝窦及新生血管中 L 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00%、54.00%、8.00%,肝癌组织细胞膜/细胞质中、肝窦及新生血管中L N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良性肝脏疾病组织(P<0.05),肝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肝窦及新生血管中LN表达阳性率高于细胞膜/细胞质中(P<0.05),肝癌患者血清LN水平高于良性肝脏疾病患者(P<0.05);肝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良性肝脏疾病组织HBsAg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00%、70.00%、12.00%,癌旁正常组织 HBsAg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癌组织及良性肝脏疾病组织(P<0.05),肝癌组织中HBsAg表达阳性率高于良性肝脏疾病组织(P<0.05);肝癌组织中LN与 HBsAg阳性表达率呈现正相关性(P<0.05),癌旁正常组织中 LN与 HBsAg表达呈现正相关性(P<0.05),LN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血清中的水平呈现正相关性(P<0. 05)。结论肝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及血清L N水平表达均呈现上调,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诱发正常肝细胞发展为肝癌的主要因素,LN可能参与了肝癌发展、转移过程。

  • 106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与 SCCmec基因分型及 pvl 基因研究

    作者:徐银海;纵帅;顾兵;徐萍萍;丁宸;寇艳波;王莹宇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 )耐药性,对葡萄球菌染色体 mec (SCCmec)基因进行分型,并检测杀白细胞素(PVL)毒力基因,以明确 MRSA耐药表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4年金黄色葡萄球菌(S A U )179株并鉴定出M RS A ,采用K‐B法进行耐药表型检测,多重PCR进行SCCmec基因分型,普通PCR检测 pvl基因携带情况。结果179株SAU中共鉴定出106株M RS A ,检出率为59.2%;M RS A对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率为0,对利福平、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分别为43.4%、21.7%和4.8%,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106株MRSA被分为3个型别,其中SCCmecⅢ型77株(72.6%),SCCmecⅡ型11株(10.4%),SCCmecⅣ型2株(1.9%),未分型16株(15.1%);4株MRSA被检出 pvl基因阳性,携带率为3.8%。结论 MRSA总体呈严重的多药耐药性,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临床MRSA分离株以SCCmecⅢ型为主,Ⅱ型次之;应重点关注携带 p v l基因的SCC mecⅢ型多药耐药M RSA株。

  • ISOLA全自动平板接种仪对三种痰消化液液化和接种效果的评估

    作者:张有江;刘丽芝;王磊利;刘晓峰;罗燕萍

    目的:评估ISOLA全自动平板接种仪使用Digest‐EUR与SPUTASOL、胰蛋白酶痰消化液处理痰标本的液化和接种效果,以及不同试剂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为选择痰消化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1月医院住院患者120份中等粘稠痰标本和特粘稠痰标本,同时采用三种试剂对标本进行预消化处理,评估接种效果,三种试剂分别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菌菌液接触0、15、30、60、90、120 min ,观察不同作用时间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菌生长的影响,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种试剂对两种粘度痰标本消化处理后,进行全自动标本接种均未出现吸头堵塞,消化预处理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哥伦比亚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的接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gest‐EUR和SPUTASOL 两种试剂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菌菌液接触不同时间后,均对生长无明显影响,胰蛋白酶作用15 m in后,即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菌的生长产生抑制。结论三种试剂均可用于ISOLA全自动平板接种仪对痰标本的消化预处理,其中Digest‐EUR和SPUTASOL消化液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菌生长无明显影响,胰蛋白酶液化15 min后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浙江浦江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获得性耐药元件研究

    作者:朱葵向;张财富;应华永;金妙玲;兰蕾

    目的:调查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的携带情况,以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了解其耐药机制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浙江省浦江县人民医院患者标本中分离鲍氏不动杆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2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 PGM A法)。结果2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blaTEM、blaADC、blaOXA‐23群、blaOXA‐66),3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aac(3)‐Ⅰ、aac(6′)‐Ⅰ b、ant(3″)‐Ⅰ),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intⅠ1、tnpU、tnp513、ISaba1、IS26);阳性基因检出率高,可分为6种阳性模式;样本聚类分析显示,菌株分为A与B两个群,并均存在克隆传播:A群的1‐2‐4‐5‐7‐9‐17‐19号株,3‐10号株等,B群的16‐18号株,6‐14‐20号株,8‐11‐12‐13号株。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检出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获得性耐药基因是对该二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并且这些获得性耐药基因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院内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意义重大。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及 NK 细胞的变化分析

    作者:陈春法;张文喜;赵佳佳;高未;蔡奔奔;缪英英

    目的:研究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 NK细胞的变化,为该病患儿的免疫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5年11月医院收治5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体检56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 K细胞,并分析其变化;比较观察组不同白细胞水平患儿的检测结果,同时采用 logistic分析上述研究指标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19+、CD16+ CD56+ 及CD3+ CD4+、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CD8+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不同白细胞水平检测结果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 logistic分析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指标均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密切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 NK 细胞的变化较大,应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免疫调节干预。

  • 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伴肺感染患者血流变学与 Lp-PL A2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娜;高俊淑;杨蕊;陈景红;赵景茹;王天俊

    目的:研究及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伴肺感染患者血流变学、Lp‐PLA2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以为脑梗死伴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方式选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医院收治46例脑梗死伴肺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脑梗死伴肺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14 d时的血流变学、血浆Lp‐PLA2水平及神经功能相关血清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学、血浆Lp‐PLA2水平及神经功能相关血清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7 d及14 d时,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还原低切黏度分别为(1.34±0.12)mPa·s、(8.98±0.84)mPa·s、(20.21±1.64)mPa·s及(1.10±0.08)mPa · s、(7.82 ±0.75)mPa · s、(18.10±1.25)mPa · s ,其均低于对照组(1.78 ±0.18)mPa · s、(11.21±1.30)mPa·s、(22.45±1.82)mPa·s及(1.45±0.13)mPa·s、(9.94±0.89)mPa·s、(20.46±1.70)mPa·s,其他血流变指标、血浆Lp‐PLA2水平及神经功能相关血清指标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脑梗死伴肺感染患者血流变学、Lp‐PLA2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因此其在脑梗死伴肺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骨科患者手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作者:董薪;金莉;张有皓;常燕乐;何丽

    目的:针对骨科手术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对策,有效地预防及采取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12月行手术的骨科患者,通过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护理措施。结果9559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9例,感染率0.04%,切断了引起医院手术室感染的途径,避免各项手术感染的发生。结论通过加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进行术中预防感染与控制以及控制手术时间、预防低体温等环节,以及严格落实相关的预防手术感染措施,使骨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得到有效降低。

  • 尿常规及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初筛价值研究

    作者:杜娟;张林涛;杨文航;尚雪松;杨启文;徐涛;徐英春

    目的:通过尿常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细菌培养结果,研究尿常规相关指标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1534例同时送检尿常规(尿常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结果,分析尿培养阳性率及菌种分布,并以尿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尿常规和有形成分分析中与尿路感染相关指标对尿路感染的诊断性能。结果 1534例患者标本中,778例(50.7%)尿培养结果为“普通培养经鉴定无细菌生长”;尿培养阳性患者468例(30.5%),尿培养阳性菌中,革兰阴性菌多占57.48%,革兰阳性菌次之占38.46%,真菌少占4.06%;分析尿路感染相关指标的诊断性能,可见亚硝酸盐(NIT )的诊断比值比(DOR)高,说明NIT结果与尿培养结果的联系程度大,此外,LEU、Bacteriuria、WBC的诊断比值比也都>1,与尿培养结果的联系程度也较大,对于尿路感染的诊断,灵敏度高的为干化学中性粒细胞酯酶(LEU),特异性高的是NIT(>95%),尿液有形成分WBC计数结果用于诊断尿路感染的特异性均>80%,尿液有形成分Bacteriuria计数结果用于诊断尿路感染的特异性>80%(除外60岁以上人群),NIT用于诊断尿路感染的阳性预测值(PPV)高约80%,用于排除尿路感染,LEU的阴性预测值(NPV)>80%,其次为NIT。结论大多数尿培养为阴性或可疑污染,尿常规NIT、LEU以及尿液有形成分分析WBC、Bac‐teriuria计数作为一种快速筛查实验,对于排除尿路感染、减少不必要的尿培养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降钙素原、胆碱酯酶及肌钙蛋白对不同程度脓毒症患者病情分析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悦;童华生;文强;刘云松;苏磊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胆碱酯酶(ChE)以及肌钙蛋白I(cCTnI)对分析脓毒症不同程度病情、评估预后的临床实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107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不同程度将其分为脓毒症组45例、严重脓毒症组38例、脓毒症休克组24例,根据入院28 d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22例和存活组85例,分别于入院24 h、第3天、第5天检测患者PCT、ChE以及CTnI ,比较各组间的指标水平。结果入院时,脓毒症休克组和严重脓毒症组 PCT、CTnI显著高于脓毒症组,且脓毒症休克组 PCT、CTnI又显著高于严重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组和严重脓毒症组ChE显著低于脓毒症组,且脓毒症休克组ChE又显著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各时间点 PCT 和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ChE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hE以及C T nI可用于分析脓毒症不同程度病情、评估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 开胸患者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相关性感染调查

    作者:何小霞;瞿中成;杜永松;刘正清;王娅;任启诊;谢小群

    目的:调查开胸患者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相关性感染状况,为预防及降低引流管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开胸手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120例,调查患者引流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及可能引起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20例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引流管相关性感染28例,感染率23.34%,其中以引流管病原菌定植感染为主;培养出病原菌24株,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9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溶血性葡萄球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鲍氏不动杆菌1株,分别占37.50%、20.83%、16.67%、12.50%、8.33%、4.17%;年龄≥60岁、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管个数、引流管护理次数为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开胸患者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相关性感染以引流管病原菌定植多见,创口及组织感染相对较少,铜绿假单胞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患者年龄、引流管个数及留置时间、护理状况与感染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作者:贺田田;董薪;何丽;姜波;崔冬冬;刘黎明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患儿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血管外科2015年1-12月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362例患儿相关临床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2例患儿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结论严格遵守手术室无菌操作原则,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房间布局及人员管理,术中患儿合理的体温护理,熟练的护理操作及手术配合,缩短了手术时间,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手术部位感染控制及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ICU气管插管患者应用电动牙刷预防口腔感染的研究

    作者:张文静;曲媛;薛军;冯丽伟;张璐

    目的:探讨电动牙刷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气管插管患者预防口腔感染的效果,以减少口腔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2月于医院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398例,按照患者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干预,观察组采用电动牙刷刷洗进行干预,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7d,检测患者口腔细菌阳性率,观察患者口腔异味和口腔残留物次数,黏膜损伤发生率和口腔感染率及牙菌斑平均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7d干预中口腔细菌阳性率为2.01%、口腔异味139次占4.99%、无口腔残留物,对照组患者干预中口腔细菌阳性率为35.00%、口腔异味1356次占48.67%、口腔残留物418次占15.00%,观察组患者各项数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口腔黏膜损伤率为1.01%,低于对照组1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口腔感染,对照组口腔感染率为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牙菌斑平均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牙菌斑平均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低于对照组。结论电动牙刷刷牙可明显降低患者口腔细菌阳性率、减少口腔异味和口腔残留物,能有效去除牙菌斑,减少口腔黏膜损伤率和口腔感染率

  • 2012-2015年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调查与分析

    作者:古艳云;乔广国;张海娇;吴敏;范书山;贾俊卿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手术相关人员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57名某医院连续4年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手术医师占52.63%;护士占42.11%;麻醉师占5.2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2.98%;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居首位的是 HBV ,构成比占73.68%;暴露时的关联操作占首位的为术中缝合,构成比为54.39%;暴露的部位主要为手部,占91.23%。对发生职业暴露57例医务人员进行跟踪随访3~6个月,均未发生相关病原因子感染病例。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高,标准预防有待加强,应健全手术室职业安全教育制度及培训,提升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改变错误行为习惯,从而降低手术相关人员因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 火罐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效果探讨

    作者:孙雪莹;高玉华;史安云;甘志连;寇凤霞;侯军华

    目的:探讨火罐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的管理效果,为诊疗使用安全与方便提供保障。方法2015年3月将190个治疗使用后的火罐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个与对照组40个,对照组火罐采取科室分散消毒的管理方式,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自然晾干备用,试验组火罐采取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的管理方式,采用全自动超声清洗机加低泡多酶清洗剂进行清洗、消毒、干燥处理,之后用一次性纸塑独立包装,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备用,每3天每组随机抽取5个火罐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火罐在消毒后保存90 d内不同时间段细菌合格率。结果对照组火罐第一天合格率为100.0%,第4天为80.0%,第7天为20.0%,从第10天开始合格率为0,细菌数>70 CFU/件;试验组火罐90天内经检查均无细菌生长,总合格率是100.0%,两组火罐的总合格率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罐采取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化的集中供应管理方式,清洗消毒质量得到了可靠保证,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隐患,延长保存时间,提高无菌保存率,也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节约物力资源,更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手术器械防锈的效果观察

    作者:于伟;张燕;邢巨影;柴淑梅;张丽波

    目的: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手术器械生锈的影响,为选择佳的预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医院乳腺科手术镊分为3组,器械污染后分别采取不同的预处理方法,自然干燥组从2014年7月开始满30 d共3672件,污染器械经流动水冲洗后自然干燥;干布擦干组从2014年8月开始满30 d共1794件,污染器械经流动水冲洗后干布擦干;保湿剂处理组从2014年9月满30 d共3790件,污染器械经流动水冲洗后用保湿剂进行保湿,所有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后检查生锈情况并记录结果。结果3组分别统计手术器械生锈率,自然干燥组0.50%,干布擦干组0.20%,保湿剂处理组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为有效降低手术器械的生锈风险,应选择保湿剂对污染器械实施预处理干预。

  • 产房消毒隔离对产妇医院感染的影响分析

    作者:黄宝琴;钱夏柳;兰叶;陆理娣;梅志雄

    目的:探讨产房消毒隔离在控制医院感染的临床效果,为降低产妇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产房消毒隔离处理后进行产房分娩200例孕妇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未进行产房消毒隔离处理分娩200例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产后和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感染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产后感染率1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13.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分(89.5±6.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分(71.6±5.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产房消毒隔离处理,可以降低孕妇产后与新生儿医院感染,同时,还可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 三种不同清洗方法的术前皮肤消毒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王印川;王庆丰;苗勤;许静;胡瑞晴

    目的:对于不同清洗方法之后的术前皮肤消毒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以证明术前抗菌沐浴的必要性。方法从动物实验、皮肤现场实验、临床观察统计3个方面对3种清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使用抗菌皂液进行清洗后再消毒对于普通皮肤表面细菌和致病菌的杀灭效果对比使用肥皂水清洗组和清水冲洗组均有明显的提高。动物模拟手术实验中,抗菌皂液清洗组术后愈合过程中无感染,手术伤口均正常愈合,未出现不良反应,其他两组均有少量感染现象。人体皮肤模拟现场实验中,使用肥皂水清洗和使用抗菌皂液清洗后消毒效果均好于仅使用清水清洗后消毒的效果,抗菌皂液清洗后5h对皮肤表面细菌仍然有作用,且消毒效果好。临床观察表明,实施术前抗菌沐浴后感染率稍有下降,由3.8%下降至0.9%。结论术前抗菌沐浴可以提高术前皮肤消毒的效果,是一种简单经济易行的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方法。

  • 术前口腔准备预防全麻后气管插管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宁;张义龙;赵明明;宋有鑫;赵国军

    目的:分析不同口腔准备措施对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的气管插管患者3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10例,术前分别采取刷牙、含漱液漱口、联合措施等不同的口腔准备措施,同时选取历史空白对照100例,分析术前不同的口腔准备对全麻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刷牙组下呼吸道感染率16.51%,含漱液组下呼吸道感染率10.09%,联合措施组下呼吸道感染率4.59%,空白对照组下呼吸道感染率20.00%,4组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联合措施组全麻后下呼吸道感染率与刷牙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下呼吸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前常规刷牙加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对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有一定的效果。

  • 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在ICU的管理模式探讨

    作者:张希凤;鲍桂军;孙洪芬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ICU的管理。方法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将患者安置负压病房,物品专用,专人护理,全面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落实优质护理内涵;控制传播途径:分泌物、排泄物落实《医院感染及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保护易感人群: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时戴N95口罩,穿隔离衣,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时戴手套。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知识宣教及探视时的防护监督管理。结果医护人员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保证患者得到佳的治疗及护理,几年中医护人员零感染。结论每个病人都需要优质的护理及治疗,传染病不可怕,做好消毒隔离,落实防护措施,积极救治每一个生命。

    关键词: 甲型 H1N1 ICU 管理
  •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考核方法的建立

    作者:高东旗;王璐瑶;李宏;杨会锁;李亚品

    目的:为考核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方法,针对考核结果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方法。方法首先对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确定19项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考核指标,然后采用秩和比法对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进行统一评估,根据查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建议。结果根据考核标准对参与考核的10个部队进行分档并排名,结果表明,D部队佳;C、G、H、J、I、E部队较好,但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待提升;A、F、B部队较差,对防控工作较差部队及存在问题的较好部队提出了整改建议。结论该综合评估方法的建立为统一考核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依据;秩和比法清晰的展示了不同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有利于及时查找和整改存在的问题。

  • 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

    作者:林海玉;周欣华;郭君怡;李霞;王务萍;王亦素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以降低患者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0月在医院行PICC置管的280例白血病患者,采集PICC导管感染患者的导管内的血液,痰液、穿刺液、尿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 P IC 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80例白血病患者发生导管感染51例,感染率为18.21%;共检出9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占29.16%,革兰阴性菌55株占57.30%,真菌13株占13.54%;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0.77%和72.09%,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1.48%和70.97%;年龄≥60岁、导管脱出、PICC穿刺≥3次、合并症、导管留置时间≥2个月的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感染率高。结论年龄≥60岁、导管脱出、PICC穿刺≥3次、合并症、导管留置时间≥2个月、穿刺操作人员经验<50例、化疗疗程≥6次、换药频次(间隔天数≥8 d )为白血病患者P IC 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

  • 医务人员锐器伤相关因素调查与防护对策

    作者:孙晓玲;苏涛;李奇峰;张红梅;王咏梅;侯桂英

    目的: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造成锐器伤的原因,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降低锐器伤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3年2月1日-2014年1月31日160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锐器种类、操作环节等因素。结果160例医务人员锐器伤中,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其次为实习生,分别占38.13%和34.38%;造成锐器伤的器具主要为头皮钢针和一次性注射器,其次为手术缝针;锐器伤主要发生于拔动静脉针、手术缝合和医疗废物处置等操作过程中,致伤环节在不同职业类别人员中也有所差别;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频率高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急诊;160例医务人员锐器伤中,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88例,占55.00%。结论锐器伤发生率在该院仍处于较高水平,锐器伤发生后,阳性血源性病原体的暴露率比较高,医务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健康威胁。

  • 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方法与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阮晶晶;陶秀彬;彭辉;钱丽华;李燕;吴群;蔡东珍

    医院物体表面清洁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分析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现状,对比我国医疗机构环境清洁工作与国际新环境清洁方式,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提出可行的改善环境卫生质量的表面清洁方法,同时有目的、有对比地进行环境表面清洁质量监测,改善监测部位和清洁效果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环境清洁程序,并在实践中检验,为中国医院环境感染控制积累更多的循证证据。

  • 肺炎支原体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过毅;葛小丽;吴莹莹;周晓飞

    肺炎支原体(M P )是社区获得性及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治疗儿童M P感染首选药物,但国内大环内酯类耐药情况严重,探讨MP耐药机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简述了目前MP耐药现状,介绍了近年来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耐药机制主要为23SrRNA中V区基因及L4、L22蛋白突变,是否存在新的耐药机制仍在研究中;耐药机制的研究将为抗菌药物改造、疫苗、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提出了临床医师应重视MP高耐药性的严峻形势,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应完善MP耐药性的监测和管理。

  • 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微生物学诊断

    作者:刘兆润;张俊丽;吴国刚;刘春辉(综述);董丽(审校)

    本文介绍了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炎(VAT)的定义、流行病学和致病菌、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等相关内容,重点就VAT的微生物学诊断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表明,及时、恰当的治疗VAT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降低医疗消耗,而积极控制VAT的发生,重视VAT 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预防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的重要目标。

  • 2016年美国《IDSA和SHEA“实施抗生素管理项目”指南》第二部分

    作者:徐虹;徐子琴;干铁儿;乔甫;刘波;高晓东;宋晓岩(审校)

    住院患者(包括长期护理机构在内)抗生素管理干预实施和评估的循证指南由美国感染病协会(T he Infec‐tious Disease Society of America[IDSA])和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协会(The Society of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SHEA])组织的多学科专家小组编写。该小组包括了众多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专业背景覆盖内科学、急诊医学、微生物学、重症医学、外科学、流行病学、临床药学,以及成人和儿童感染性疾病等。这些推荐意见为抗生素管理项目(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ogram [ASP])如何影响抗生素的合理化使用提供了好的策略。

中华医院感染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