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HBV宫内感染婴儿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李淑红;刘邵菲;贾蓓;刘洁;董梅;刘志芬

    目的 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儿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宫内感染婴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0例),都给予乙肝疫苗10μg免疫用量,同一部位三角肌注射(疫苗注射时间按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臀部肌肉注射,20天1次,共3次.治疗组注射乙肝疫苗3天后,同一部位皮内注射GM-CSF 10μg/Kg.1岁时抽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 (1)治疗组CD4+T细胞百分数及CD4 +/CD8+比值高于对照组(t=11.67,P<0.05;t=13.06,P<0.05),CD8+百分数低于对照组(t=6.25,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2)患者外周血IFN-γ水平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13.92,P<0.05);IL-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P>0.05).结论 GM-CSF可提高HBV宫内HBV感染免疫失败婴儿CD4 +/CD8+比值,并且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

  • 宫内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先天缺陷

    作者:卢慧

    近年来,出生缺陷日益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亟待加强.感染是引发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病毒性病原体的感染.了解不同病原的致病机制,有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消减胎儿发育改变,降低早产率,提高存活率.本文主要对具有致畸活性的病毒宫内感染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对新生儿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后果以及病毒的传播特征、实验室检测手段和主要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提高人们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因病毒感染引发的出生缺陷.

  • 孕妇TORCH感染与自然流产关系的探讨

    作者:鹿静

    TORCH是一组孕期感染的微生物的缩写,包括弓形虫( TOX) 、风疹病毒(RV) 、单纯疱疹病毒(HSV) 、巨细胞病毒(CMV) 和其他病原体(OTH) ,是一组引起孕妇宫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 胎儿胸腺横径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妙英;赵媛媛;焦朋增;王婷婷;王海波

    绒毛膜羊膜炎是羊水、胎膜、胎盘甚至子宫的感染,多伴有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 )的发生,发生率随破膜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绒毛膜羊膜炎如未及时治疗会导致子宫内膜炎、新生儿败血症或新生儿死亡。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临床上没有特殊症状,仅胎盘组织学检查提示有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存在,早期并准确地发现胎膜早破患者发生宫内感染是产科临床的重要挑战,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相关的宫内感染早期预测方法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2]。目前尚没有可靠满意的临床标志物能够预测 PPROM 患者宫内感染。本研究通过测量6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胎儿胸腺横径,并对其胎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探讨胎儿胸腺横径与未足月早产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

  • 母-儿细胞转运在HBV宫内感染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魏俊妮;王素萍;冯丽萍;双杰玉

    目的探索HBsAg阳性孕妇细胞是否可进入胎儿血循环,HBV通过细胞转运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制.方法以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由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23例为研究对象.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半巢式PCR(hemi-nPCR)方法检测母-儿细胞转运.结果以GSTM1、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收集到42对信息病例对,其中26例新生儿发生了母-儿细胞转运,占61.90%(26/42);母-儿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显著相关(x2=8.58,P<0.01);母-儿细胞转运与新生儿PBMC HBV DNA显著相关(x2=10.10,P<0.01).结论母-儿细胞转运是HBV宫内感染的一个原因,PBMC可能介导HBV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 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郭珍;魏俊妮;冯丽萍;汪波;赵楠;王素萍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HBsAg阳性孕妇一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分娩前HBIG注射史、家人HBV感染史、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资料.以新生儿是否发生HBV宫内感染将379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HBV宫内感染组36例,非HBV宫内感染组343例,进而分析HBsAg阳性孕妇的一般情况、家人感染HBV史、HBV复制状态、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及HBIG注射史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HBV宫内感染组与非HBV宫内感染组的HBsAg阳性孕妇年龄、HBV复制状态、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HBsAg阳性孕妇文化程度、家人HBV感染史和HBIG注射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sAg阳性孕妇的年龄(OR=0.398,95% CI0.159~0.996)与HBeAg和HBV DNA双阳性(OR=2.539,95%CI 1.233~5.227)被引入回归方程.同时分析HBsAg阳性孕妇HBV DNA含量分级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结果显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3,P=0.004),且进行趋势卡方分析后,显示HBV DNA拷贝数在>106时,HBV宫内感染率明显上升.结论 HBsAg阳性孕妇年龄(>30岁)是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保护因素,而血清HBeAg和HBV DNA均为阳性和HBVDNA拷贝数>106时,其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作者:魏俊妮;王素萍

    目的 综合评价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和引文检索作为补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信息.采用RevMan 4.2完成Meta分析过程.结果 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有10篇,孕妇HBe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的合并OR值及95%C1分别为10.23(6.92~15.14)、11.86(8.09~17.40).其他因素未显示与HBV宫内感染相关.结论 孕妇HBe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与HBV宫内感染高度相关,是HBV宫内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与宫内感染、白细胞介素-6的关联性探究

    作者:刘慧苹

    当下临床针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的发病机制尚未作出统一定论,但有研究指出,宫内感染和早产儿WMD存在一定相关性.宫内感染是诱发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也参与宫内感染后早产儿WMD的发生进程.本文主要对早产儿WMD与宫内感染、白细胞介素-6(IL-6)相关性进行综述研究,以指导疾病临床诊治.

  •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胎膜早破产妇的母婴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志彬

    目的 研究探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胎膜早破产妇的母婴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胎膜早破产妇40例,依据产妇抗生素用药意愿进行分组观察,观察组20例,针对胎膜早破产妇病情状态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对照组20例,未实施抗生素用药,观察两组母婴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率、产后感染、绒毛膜炎以及胎儿窘迫、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预防性用药方式进行胎膜早破的期待治疗,可延长胎儿妊娠发育时间,降低宫内感染率,降低新生儿并发症,改善治疗效果.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宫内组织物残留18例报告

    作者:陈巍巍;曲艳妮;鞠文娟

    宫内组织物残留,多为不完全流产,人工流产不全,产后胎盘、胎膜残留所致,临床上多采用清官处理,但少数病例,未能及时行清宫术,反复阴道出血,病程长,致宫内感染,造成残留物和宫壁致密粘连、机化,导致治疗困难.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药物治疗少量宫内妊娠物残留42例效果观察

    作者:丁用枝

    流产后少量宫内妊娠物残留者,由于阴道流血量少,无明显腹痛,加上惧怕手术而不到医院就诊,常伴有持续或断续阴道流血,病程较长,易导致宫内感染.残留妊娠物与宫壁粘连机化,治疗困难,终仍需清宫治疗,且痛苦大、易感染,甚至导致医患纠纷.近年来本站对少量宫内妊娠物残留采用药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药物刮宫治疗少量宫内妊娠物残留38例临床分析

    作者:龚磊

    宫内妊娠物残留多为不全流产、手术流产、药物流产后发生的胚胎或蜕膜组织残留.近年来由于药物流产的广泛应用,宫内妊娠物残留的病例明显增加,同样手术流产及自然流产后也存在宫内妊娠物残留的危险.对宫内有大块妊娠物残留患者,由于流产后短期内即出现较多量的阴道流血伴有阵发性腹痛,多采用刮宫术治疗,病程较短.而对于少量宫内妊娠物残留患者,由于阴道流血少,无明显腹痛,加上惧怕手术而不到医院就诊,往往伴有持续或断续阴道流血,病程较长,易导致宫内感染,残留妊娠物和宫壁粘连机化,治疗困难,终仍需刮宫治疗,受术者痛苦大,易感染,甚至导致医疗纠纷.近一年来笔者采用药物刮宫治疗少量宫内妊娠物残留,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甘肃省徽县实施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措施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玲霞;冯冬绪

    甘肃省徽县自2001年被确定为全省出生缺陷干预项目县以来,针对本地区以神经管畸形、低体重儿、风疹宫内感染综合征为主要出生缺陷病种的实际,认真制订干预方案,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充分利用县、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积极实施孕前期增补叶酸、孕中期监测和对出生缺陷婴儿治疗的"三级干预"措施,使出生缺陷的防治干预工作初见成效.

  • 孕妇HBV感染模式与宫内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健;孙琳;侯稳

    目的:了解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感染模式及其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孕妇及部分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PCR法检测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内HBV-DNA.结果:孕妇HBV感染率为8.63%(264/3 060),HBsAg阳性率为8.19%(251/3 060),孕妇HBV感染模式有12种,以"小三阳"模式较多见,占孕妇感染总数的35.98%(95/264)."大三阳"、"小三阳"孕妇HBV-DNA检出率分别为 97.73%(43/44)和 26.31%(25/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BeAg(+)、血清HBV-DNA(+)及PBMC中HBV-DNA(+)孕妇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6.15%(6/13)、66.67%(8/12)、70.00%(7/10).结论:孕妇中存在一定数量和程度的HBV感染;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多见,"大三阳"孕妇体内HBV复制水平较高,易发生宫内感染.HBV宫内感染与孕妇HBeAg(+)及HBV-DNA(+)有关.

  • 应用荧光杂交定量PCR和ELISA法进行产前TORCH筛查比较研究

    作者:张宁;闫素文;鲁海鸥;韩玉红;张敏

    目的:比较荧光杂交定量PCR和ELISA法进行产前TORCH筛查的差异,探讨病原微生物拷贝数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荧光杂交定量PCR和ELISA IgM法筛查272例孕期血标本(妊娠早期102例、晚期170例);121例分娩母血及新生儿脐带血标本;222例不明原因流产血标本,其中66例采集了新鲜自然流产脱膜和绒毛.结果:孕期筛查血CMV DNA和TOX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8%(5/272)和0.36%(1/272).其中妊娠早期CMV DNA的阳性率为2.9%(3/102),晚期为1.2%(2/170).不明原因流产者,查出血清CMV感染者22例,TOX4例,CMVDNA和TOX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9%(22/222)和1.8%(4/222).脱膜和绒毛均感染者3例,1例血清、脱膜感染但未采到绒毛标本,2例孕母血清中查到CMV,而流产组织中未查到.查出血清、脱膜和绒毛均感染TOX者1例.妊娠妇女外周血CMV DNA≥103有88%发生流产.结论:荧光杂交定量PCR法不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可检测病毒负载量-拷贝数/ml,拷贝数越高发生流产的可能性愈高,应推荐作为妊娠初期筛查的首选方法.

  • 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监测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杰;王慧珠;宋淑静;赵辉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在宫内感染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FQ-PCR检测142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16.2%)高于HBsAg的阳性率(9.85%),P<0.01;血清H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41.0%(16/39),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的阳性率6.80%(7/103),P<0.01;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随孕妇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P<0.01).结论: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应用FQ-PCR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是监测乙型肝炎发生宫内感染的较敏感指标.

  • 输卵管性不孕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丽;刘效群;石彬

    输卵管性不孕(IF)的发生率约占女性不孕的25%~35%[1].随着性传播疾病(STDs)、宫内感染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的升高,以及人工流产率的升高,罹患IF的相对人数和绝对人数均呈上升趋势[2].本文将对IF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予以综述,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 做好预防出生缺陷工作

    作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预防出生缺陷工作,预防缺陷儿出生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有重要意义,对国家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有些微生物对孕妇的感染可引发为宫内感染,是造成出生缺陷儿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计划生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已逐步开展了预防宫内感染方面的工作,如对未孕的育龄妇女和已孕妇女进行有关可能引起宫内感染、造成出生缺陷的一些疾病的检测工作,目前我国主要集中于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HSV)和弓形虫(Tox)感染的检测,但对其他的(other)则重视不够,检测方法多为检测其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工作的开展无疑对预防和减少缺陷儿出生有重要价值,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 单胎头位未足月胎膜早破120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钟丽;李发红;宋振霞;范冬梅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临床处理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收治单胎头位PPROM孕妇120例,分析不同孕周产妇的宫内感染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结局。结果:Ⅰ组宫内感染率84.75%,明显高于Ⅱ组的54.10%(P<0.01);Ⅰ组新生儿窒息、感染、死亡的比例均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孕周28~33+6周胎膜早破孕妇要积极保胎治疗,尽量延长孕周,促进胎儿肺成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降低母儿感染率,减少极不成熟早产儿的出生。孕周>34周且未满37周的胎膜早破孕妇应尽早终止妊娠,降低母体及新生儿的感染发生率。

  • 宫内感染的参考诊断及对早产儿的影响

    作者:刁孟瑶;成娜;李施燕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的参考诊断及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收治早产母婴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早产儿各参考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出生24 h白细胞计数、IL-6、IL-8、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前感染率、胎膜早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母产前感染与胎膜早破是诱发早产儿感染的主要原因.

938 条记录 1/47 页 « 12345678...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