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중국심혈관병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301
  • 国内刊号: 11-51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0-123
  • 曾用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大一;万峰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正常婴儿肺动脉血流特征及解剖学原理分析

    作者:范英;伍长学;高玉丽;蒋冰蕾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测量正常婴儿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血流速度,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使用GE Vivid7超声诊断仪检查60例正常新生儿,分别检测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时主动脉内径AOD;肺动脉主干内径MPA及血流速度Pv,左、右肺动脉内径LPA、RPA及血流速度LPv、RPv,并计算LPA+RPA/AO.结果 1周时左、右肺动脉速度高于肺动脉主干速度,且以右肺动脉明显,1周后左、右肺动脉血流速度逐渐减慢,1年后均基本低于肺动脉主干内血流速度,肺动脉主干血流速度及LPA+RPA/AO比例在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常新生儿左、右肺动脉血流速度较高,随生长、发育肺动脉血流速度逐渐降低直至正常.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慢径改良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

    作者:王岳松;章萍;王学忠

    目的 评价慢径改良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7例慢径改良术后的AVNRT患者[男性20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6.5±123)岁]接受了随访研究,平均随访时间(36±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P-R间期、食管电生理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AVN-ERP)、1∶1房室传导的大频率、心动过速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等.结果 本组患者慢径改良成功率96.5%(55/57),复发率5.5%(3/55),其中术后3个月内复发1例,6个月以上复发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心电图证实为1例(1.8%),经Holer检测为6例(10.9%).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远期随访未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射频消融后AVN-ERP延长,1∶1房室传导的大频率减慢.93.1%的患者远期随访无不适主诉.结论 远期随访表明,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AVNRT是安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陈幼芳;杜心清;李希圣;许朝祥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①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50例ACS患者、20例OMI患者和20名健康人的hsCRP和cTnI含量.②以hsCRP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cTnI、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RI)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①ACS组的hsCRP、cTnI均高于OMI组和对照组(P<0.05);OMI组的hsCRP、cTnI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以hsCRP作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式为:hsCRP=-3.362+0.02446X7+1.097X9(X7为cTnI,X9为CHO,X7、X9显著性均为P<0.01).结论 ACS患者血清hsCRP、cTnI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sCRP水平和cTnI、CHO呈正相关.

  • 单导管射频消融显性旁道的探讨

    作者:龚腾;罗云;殷锡虎;敖钦;王兴旺

    目的 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显性旁道的方法.方法 食管调搏法初步确定旁道位置,采用单导管射频消融显性旁道,其中左侧显性旁道7例,右侧显性旁道3例.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射频消融9条旁道成功.结论 单导管法射频消融显性旁道,仔细分析体表心电图及食管调搏结果可提供某些诊断线索.

  •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心率控制方法探讨

    作者:高文洁;霍健伟;窦秀梅;穆锦巍;李霞

    目的 探讨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简单、有效的心率控制方法.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间在我科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498例患者根据患者基础心率情况分为三组,采取不同的方法控制其心率.结果 针对患者基础心率采取不同的心率控制方法,可以到达满意的结果,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痛苦少、易于接受等特点.结论 尽管控制心率的方法不同,只要选择受检对象适当,均可达到理想的要求心率.从而提高影像质量.

  • 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比较的研究

    作者:高筱红;姚远;魏广林;周书文;吴海军;张崟;贺立群;马长生

    目的 比较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经股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患者接受了PCI,60例患者采取人工压迫止血,术后卧床时间(12.10±0.76)h,血管穿刺部位血肿11例,动静脉漏1例,出血假性动脉瘤2例;62例患者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术后卧床时间(6.65±2.10)h,血管穿刺部位血肿5例,无动静脉漏和出血假性动脉瘤.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组与人工压迫组相比,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6.65±2.10)h和(12.10±0.76)h,P<0.001),血肿(18.3%和8.1%,P=0.091)、动静脉漏(1.6%和0,P=0.323)、假性动脉瘤(3.3%和0,P=0.147)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后使用外周血管闭合装置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但并不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 冠状动脉支架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探讨

    作者:谭丽玲;贾三庆;李虹伟;王雷;王明生;赵敏;沈潞华

    目的 ①评价冠状动脉支架(CS)置入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②观察CS术后1个月复发缺血事件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 ①所有入选患者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 h及1个月分别测定ADP(25 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②观察CS术后1个月内复发缺血事件的情况.结果 ①共入选患者42例,其中△A 24 h≤10%者18例(43%),△A1m≤10%者13例(31%);②在1个月的随访中,无一例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A1m≤10%的患者有1例发生脑梗死,1例复发心绞痛,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5.4%,△A1m>10%的患者未发现缺血事件.结论 ①一部分CS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有助于发现这部分患者;②氯吡格雷抵抗患者CS术后1个月内复发缺血事件增加.

  • 冠心病患者脉搏波流速的研究

    作者:范中杰;程康安;张抒扬;沈珠军;黄超联;张德利;朱文玲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脉搏波流速(PWV)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同时测定脉搏波流速(PWV).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51例,其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68例,2支病变组51例,3支病变组32例,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对照组87例.研究对象4个组的PWV分别为(11.66±2.14)mm/ms、(12.38±2.01)mm/ms、(12.59±2.24)mm/ms和(9.83+0.99)mm/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脉压高低、收缩压值、舒张压值、年龄大小、有否糖尿病病史、有否高血压病史、血脂是否异常、性别、吸烟、饮酒、体重指数与PWV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冠心病多支病变、脉压高、年龄大、有糖尿病史为PWV增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PWV越大.多支病变、年龄大、脉压高和糖尿病是PWV增大的危险因素.

  • 脑钠肽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作者:景宏美;秦晓同;李晓飞;李爱林;刘才旺;瞿玲谦

    目的 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变化及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高血压无左室肥厚患者(NLVH组)、28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LVH组)及30名血压正常的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B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观察BNP水平与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结果 LVH组BNP水平明显高于NLVH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LVH组高于对照组(P<0.01).BNP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67,P<0.01).结论 BNP水平可以反映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程度.

  • 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PCI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焕轶;吴云;李金龙;孙卫东;尹鲁骅;王伯松

    目的 评价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8例发病在48 h以内的老年非ST段抬高ACS患者早期行PCI.观察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和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2支或2支以上血管病变的患者占74.14%,B型和C型病变占89.66%.58例患者共干预病变血管76支,靶病变87处,置入支架96个.56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6.55%(56/58).对55例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无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6例(10.91%)患者术后4~10个月复发心绞痛,5例行CAG复查,发现2例支架再狭窄和3例新的血管病变,对4例病变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进行了靶病变再次血管成形术.结论 老年非ST段抬高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常为复杂、多支病变,对其早期行PCI成功率高,近期及远期疗效良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 12通道生理记录仪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房纤颤中的作用

    作者:关怀敏;解金红;李靖;王枫岭;范卫东;赵洁娉

    目的 研究12通道心电生理记录仪在左房环状线性(线)消融、肺静脉口节段性(段)电隔离术加局灶性(点)消融法(简称线-段-点法)治疗心房纤颤(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12通道心电生理记录仪,在双Lasso电极标测下分别在左房环状线性消融左右侧上下肺静脉口周围,肺静脉口壶腹部节段性消融丛状电位,后标测和点状消融提前的单相电位(在肺静脉内或心房内和腔静脉口).结果 26例患者均行肺静脉开口外环状线性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共89条.行点状消融共25例.26例中20例所有异常电位消失,6例肺静脉内仍有高耸的异常电位,但已达到传出阻滞.手术即刻成功率100%.随访4~8个月,24例(92%)未发作房颤;2例(8%)术后仍有房颤发作,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房颤发作明显减少.所有病例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采用12通道心电生理记录仪能够达到"线-段-点联合消融法"治疗房颤的要求,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所具备的常规电生理检测仪.

  • 原发性高血压与抗心磷脂抗体及高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曦云;孙雨时;赵云学;揣丽梅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与抗心磷脂抗体(ACA-IgG、IgM)、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EH患者126例(检验组),其中1级EH患者50例(检1组),2、3级EH患者76例(检2组),健康者45例(对照组).定量检测血清ACA-IgG、ACA-IgM、hs-CRP水平;并测量血压.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性,并对ACA-IgG、ACA-IgM、hs-CRP分别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检1组较对照组、检2组平均血清ACA-IgG、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和P<0.05);检验组较对照组平均血清ACA-IgM水平显著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检验组血清ACA-IgG、hs-CRP水平分别与SBP、DBP呈显著正相关(P<0.01);ACA-IgG与hs-CRP也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血清hs-CRP和ACA-IgG、IgM共同参与EH的发生,且血压升高与hs-CRP和ACA-IgG升高相伴随.血清hs-CRP和ACA-IgG、IgM水平长期升高对EH的发生有预报作用.

  • 左听诊三角与左胸后外侧切口下动脉导管未闭缝扎术的比较

    作者:艾斯卡尔·沙比提;乔峻;木拉提;马松峰;霍强

    目的 评估左听诊三角切口(ATT)与后外侧切口(PLT)下动脉导管未闭(PDA)缝扎术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为研究组(ATT)和对照组(PLT).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ATT组58例,自第4后肋与脊柱之间中点始,跨听诊三角区,绕过肩胛骨下缘1~2 cm的弧形皮肤切口,经第4肋间切开肋间肌,行胸膜外PDA缝扎术;PLT组58例,标准后外侧切口,经肋床或肋间进胸行PDA缝扎术.结果 ATT组术后渗血少,无二次开胸病例;PLT组术后渗血多,需二次开胸3例.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ATT组平均切口长度、开胸、关胸及手术操作时间较PLT组短(P<0.01);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ATT组较PLT组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ATT行动脉导管未闭缝扎术,出血少,切口小,瘢痕隐蔽,疼痛轻,恢复快,适用于婴幼儿、儿童、体形瘦小及胸壁肌肉瘦薄的成年患者.

  • 管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急性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王亮;佟秀琴;韩志伟;王晓明

    目的 探讨管腔内支架替代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从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12例急性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管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无死亡.共放支架12支,胸降主动脉受压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管径,无中转手术.术后3个月、1年随访,行CTA检查未发现与支架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管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急性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

    作者:韩战红;王明晓

    目的 了解成人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超重和肥胖评价标准采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以东城区在职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人数为4076人,实际测量血压、身高和体重的人数为4010人,有效率为98.38%,高血压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的检出率,超重和肥胖组与非超重和非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59,P<0.001).结论 超重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和非肥胖组的患病率,超重和肥胖往往与高血压共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超重和肥胖,去掉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超声心动图图像特征及规律性研究

    作者:侯传举;邓东安;朱鲜阳;韩秀敏;杨军;李春华

    目的 探寻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超声心动图(ECG)图像特征及规律性.方法 应用ECG检查110例TGA,所有病例均经心血管造影或(和)手术证实.结果 根据ECG图像特征对104例做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94.5%,5例误诊右心室双出口,1例误诊单心室.TGA的ECG图像特征及规律性明显:①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显示主动脉在前方发自右心室,肺动脉在后方发自左心室.②2DE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两条大动脉呈两个环状回声,称2DE"双环征",根据两环相互位置关系判断转位的类型并根据两环内径鉴别肺动脉狭窄(PS)和肺动脉高压(PH).③合并室间隔缺损的TGA多见,室间隔完整的TGA少见.后者均与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存.④在临床上有室间隔缺损的TGA合并PS患者存活时间较长;合并PH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室间隔完整的TGA患儿,生存时间长短与ASD和PDA的直径大小有关,缺损直径越大患儿生存时间相对较长.结论 TGA的ECG图像特征及规律性明显,ECG对TGA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对新生儿TGA完全可以取代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检查.

  • 血清瘦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王同成;唐元升;王勇;王大华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之间血清瘦素水平的差异及血清瘦素与血脂、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 所有被研究者共100例,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两组.受检者过夜禁食14 h,于清晨空腹卧位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离心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备用,集中测定瘦素及CRP.结果 ①冠心病组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8.84±4.99)ng/ml和(5.81±3.30)ng/ml,P<0.05];②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血清血脂、CRP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CRP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瘦素与冠心病的发病明显相关.血清瘦素水平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认识

    作者:潘伟男;封芬;陈锋;陈临溪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通过对心血管和肾脏的影响,发挥稳定血压、平衡水盐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RAS经典代谢途径[1]"理论.近发现了这一系统的许多新成员,包括糜蛋白酶(chymas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1~7)和apelin等,大大拓展了对经典RAS的认识.本文就RAS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 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贾宁;贾三庆

    由于急性肺栓塞(APE)存在较高的发生率、死亡率及误诊率,自从1960年以来,APE患者不仅发病1 h内10%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幸存者的死亡率也没有得到明显降低.尽管出现了许多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但急诊诊断APE仍然很困难,10%~30%急性大块PE患者直到尸检时才能明确诊断.在过去的50年里,心电图(ECG)由于其诊断特异性较低,长期以来限制了它在APE诊治中的应用.然而近年来,人们对APE患者的ECG改变,尤其是QRS波和T波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研究认为,它们能够反映肺栓塞患者肺血管阻塞的严重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评估APE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本文将回顾有关APE患者12导联ECG表现及其潜在的重要性.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的机制、意义和治疗进展

    作者:覃天锦;王同成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中50%以上表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脉压(PP)增大.收缩压(SBP)升高及PP增大与心血管疾病(CVD)之间存在独立而显著的相关性,是CVD独立的预测因子.随着对血管病变的深入了解,认识到动脉增厚变硬、弹性减退是ISH患者主要的发病机制,这种结构及功能病变与CVD的发生有关.合理的研究治疗目标应该在控制血压的同时改善或逆转血管病变,从而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 线粒体DNA损伤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志强;郑兴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与体细胞DNA不稳定性相关联,体细胞线粒体DNA(mtDNA)损伤性积累是人类疾病的潜在因素,例如心肌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就是如此.这在缺血性心肌病发生机理上尤其相关,它是以氧化应激增加为特征改变[1].一些研究证明,DNA损伤存在于AS病变和组织中,DNA损伤显著促进AS形成和进展,同时DNA损伤水平与冠心病(CAD)危险因素相关[2].

  • 自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观念

    作者:杨春兰;金仲品

    长期以来治疗自发性高血压的唯一目标是把血压降低到预定标准.但近10多年来,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的高血压控制率提高,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下降,而脑卒中、终末期肾病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反而呈上升趋势.Yao等[1]报道,即使有效将血压控制到预定标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仍高出普通人群2~6倍.这一结果说明,单纯降低血压并不能控制并发症和死亡率.有人研究发现,即使有效控制血压6年,只要停用降压药6个月,血压即可升高到原样,这些都对单纯降压的观念提出挑战.近已有人提出,抗高血压措施和制剂(营养素、药物包括中草药)应该包括以降压作用为主,血管和脏器保护同存,和以后者为主的3类药物.现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药物很多,进展也很快,但以保护血管和脏器为主的药物则少得可怜.对已有的降压药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肾素系阻滞药,抗高血压治疗药的拓展前景广宽.我们不能再拘泥于对单纯降压药物或以降压为主药物的探索,为了提高其长期疗效和防治并发症,对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应转向能有效保护血管为主并具有协同降压作用的药物.现就此作为自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观念概述如下.

  • 多巴酚丁胺负荷实验对家猪急性冬眠心肌模型QT离散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德锋;李东野;夏勇;徐晤;钱文浩;陈清枝

    目的 观察多巴酚丁胺负荷期间QT离散度(QTd)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只小型中国家猪采用闭胸介入法制备急性冬眠心肌模型(右冠状动脉为靶血管),利用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实验(DSE,0~40 μg·Kg-1·min-1)检出冬眠心肌,之后成功复灌,处死动物,对心脏行TTC大体染色及光镜检查.分别于模型制备前后、DSE期间及复灌后观察QTd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10只动物(76.92%)成功制备成模型,病理检查未示心肌坏死改变.②模型制备成功后QTd较正常状态明显增加[(68.75±5.33)ms和(25.00±1.77)ms,P<0.05];复灌后明显降低[(35.62±3.47)ms和(68.75±5.33)ms,P<0.05],与正常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62±3.47)ms和(25.00±1.77)ms,P>0.05].③DSE期间QTd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双相反应的变化趋势.④模型制备成功后的QTd与DSE检出的急性冬眠心肌节段数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0.64,P<0.05).结论 ①.急性冬眠心肌动物模型的QTd明显增加,早期有效复灌可降低QTd.②DSE期间急性冬眠心肌模型的QTd呈现双相反应趋势.③急性冬眠心肌模型的QTd是反映冬眠心肌数量的指标之一.

  • 葛根素对心肌细胞一氧化氮影响的研究

    作者:温葭;陈士林;FILLY Cheung;郝雪娜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心肌细胞H9C2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 eNOS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NOS基因用RT-PCR方法检测,并测定一氧化氮含量.结果 在葛根素2 mg/ml浓度下作用24 h,可明显提高心肌细胞H9C2 eNOS蛋白和基因表达.结论 葛根素在心血管方面的保护作用很可能与调节一氧化氮含量及其合酶表达有关.

  • 心房与肺静脉电重构对比的研究

    作者:王顺保;高恩民;刘继烈

    目的 探讨心房与肺静脉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心房和肺静脉的不应期,比较不应期缩短的幅度.结果 窦性心律下进行左、右心房及4个肺静脉不应期的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发房颤/持续电刺激12 h后测定心房及肺静脉的不应期,与自身窦性心律下的数据相比较发现,均有明显缩短(P<0.05);左、右下肺静脉不应期的变化不明显(P>0.05);左、右上肺静脉不应期的变化明显(P<0.05).交叉比较发现,12 h后两上肺静脉与左、右心房相比,不应期明显缩短(P<0.05);12 h后两下肺静脉与左、右心房相比不应期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肺静脉容易发生电重构,左、右上肺静脉更易于被电重构.

  • 安体舒通对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及RAAS的影响

    作者:汪新良;何兆初;曾昭华;罗碧辉;苏诚坚

    目的 观察安体舒通对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高血压大鼠模型血管重构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 新生雄性Wistar大鼠生后第1、2天,实验组皮下注射辣椒辣素(50 mg/kg),对照组注射对照液.哺乳期后,大鼠被随机分成以下5组:对照+正常盐饮食组;对照+高盐饮食组;辣椒辣素+正常盐饮食组;辣椒辣素+高盐饮食组;辣椒辣素+高盐饮食+安体舒通组.定期测量大鼠体重、血压.实验结束时,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大小二种动脉血管形态学等指标.结果 安体舒通治疗组较高血压模型组鼠尾收缩压显著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醛固酮浓度显著升高,血管重构现象明显改善.结论 RAAS可能参与了该模型高血压的形成;安体舒通可预防该模型的血压升高及血管重构的发展.

  • 重症心肌炎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衰竭一例

    作者:赵洪君;杨水祥

    重症心肌炎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罕见报道,同时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者更不多见.现将我们2005年秋季收治的一例患者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8岁,因流涕、咽痛10 d加重伴胸闷气短3d于2005年10月25日以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不除外收入院.急诊ECG示Ⅱ、Ⅲ、avF、V1~V6 ST段抬高0.05~0.2mv,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急诊冠脉造影:冠状动脉未见异常.查体:T 36.5℃,BP 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P115次/min,神清,无贫血貌,皮肤黏膜无淤点、淤斑.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音低钝,心率115次/min,律齐、无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

  • 不同类型冠心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

    作者:常际平;马桂霞

    目的 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354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不同类型冠心病和37例非冠心病患者,抽空腹血2 ml测定CRP水平.结果 对照组与冠性病组及不同类型冠心病组之间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水平与冠心病有关,同时与冠心病进展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因此,动态检测血清CRP浓度有利于观察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演变状况.

  • 倍他乐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王昌育;辛渭川;廖菽丹;贾莉惠;李涛;丁辉;王建国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凝、再灌注、营养心肌等治疗的基础上,按照CCS-Ⅱ给药方法静脉推注倍他乐克15mg.结果 治疗组在提高心率变异性、降低心源性休克、猝死、缩小梗死面积、缓解疼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治疗组.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倍他乐克疗效显著.

    关键词: 倍他乐克 心肌梗塞
  • 68例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体会

    作者:盖起明;姚雨凡;邓洁;尹昵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对我院68例~15岁的SVT患儿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测,确定SVT心内电生理机制类型,进行RFCA.结果 68例SVT中,房室结双径路30例(44.1%),房室旁路38例(55.9%).采用左侧旁路21例,右侧旁路15例,左、右双侧旁路2例.全部进行RFCA,即时手术成功率达100%,全部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内有4例患儿SVT复发,总复发率为5.9%,第2次消融均获得成功,随访1年无再发.1例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儿,RFCA后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RFCA对小儿SVT的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对<10岁的患儿,在RFCA中行全身麻醉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增加安全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儿经早期RFCA治疗是可逆的.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投稿及稿件查询指南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心血管病 投稿
  • WCC/ESC 2006会议热点:Tako-tsubo综合征——正在引起关注的心肌病

    作者:杜昕

    1990年Hikaru Sato教授在日本发现并描述了一个新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包括精神应激诱发的剧烈胸痛、一过性的左心室功能障碍、心电图动态改变和轻度心肌酶升高,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形状很像日本用来捕捉墨鱼的瓶子,因此Sato教授将之命名为"Tako-tsubo"综合征.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心脏大会(WCC 2006)上,有一个专门就Tako-tsubo综合征举行的专题讨论会,法国Ambroise Pare医院的Nicolas Mansencal医生复习了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的16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现在这些患者中,Tako-tsubo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7%;意大利Infermi医院的资料发现,在ST段抬高的胸痛患者中,1.4%确诊为Tako-tsubo综合征.

  • WCC/ESC 2006会议主题:心血管疾病和人口老龄化

    作者:胡大一

    2006年9月2~6日,世界心脏病学术大会(World Congres of Cardiology,WCC)2006和欧洲心脏病学术大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ESC)2006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联合举办,盛况空前.参会人数32 739人,其中医生25 670人,展商代表6139人,陪同人员930人.大会收到来自94个国家的1059篇论文摘要,其中24%来自非欧洲国家(非洲、美洲和亚洲).参加审评论文的专家714人,共选出3917篇在会议上报告.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