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중국심혈관병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301
  • 国内刊号: 11-51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0-123
  • 曾用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大一;万峰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低HDL-C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调节基因表达及相关研究

    作者:仝其广;陆尤;马芙蓉;毛雯;张苗苗;王春玲;范煜东;吴迪;刘鹏

    目的 研究低HD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ABCA1和ABCG1 mRNA的表达状态.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ABCA1和ABCG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低HDL-C患者ABCA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23±0.09比1.18±0.49,P=0.042),ABCG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9±1.08比3.94±1.48,P=0.355);低HDL-C者高敏CRP(hs-CR 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34±1.68比1.15±0.48,P=0.008);血清hsCRP水平与ABCA1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330,P=0.043),与血清HDL-C水平无相关性(r=0.19,P=0.254).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ABCA1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边缘性相关(β=-0.330,P=0.079).结论 低HDL-C患者外周血ABC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炎症因素或许是其机制之一.这可能是低HDL-C者心血管病风险增高的一个因素.

  •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功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观察

    作者:王秋艳;黄金林;侯海生;陈少川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管功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MS患者50例,分为EECP组和对照组.EECP组给予EECP治疗,观察比较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及血管弹性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降低[(83.3±4.9)mm Hg比(132.2±4.3)mm Hg,P<0.05];治疗后EECP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血清胰岛素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提高(-1.544±0.212)(P<0.05),血脂功能改善明显,甘油三酯显著降低(2.54±0.6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12±0.15)mmol/L(P<0.05),血管舒张功能也有所改善.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能够改善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是药物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浆PPAR-γ、APN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

    作者:刘娟;李晓燕;孙青;张红明;韩淑芳;高玉琪;陈英剑

    目的 比较冠心病(CHD)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浆PPAR-γ、APN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并探讨相互的关系.方法 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160例CHD患者分为A组[CHD合并糖尿病(DM)组,51例]、B组(CHI)合并糖耐量受损(IGT)组,59例]和C组(单纯CHD组,50例);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为D组(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 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浆PPAR-γ、APN及空腹胰岛素(FIN)水平.结果 ①A组、B组的FIN、HOMA-IR显著高于C组、D组(P<0.01),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1),C组、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B组、C组、D组四组的血浆PPAR-γ、APN浓度逐渐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浆PPAR-γ水平与APN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79,P<0.01),与HOMA-IR呈显著负相关(r=-0.547,P<0.01). 结论 单纯CHD、CHD合并IGT、CHD合并DM患者血浆PPAR-γ、APN水平依次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依次增高.CHD患者血浆PPAR-γ水平可能与APN、胰岛素抵抗水平及糖代谢异常的程度相关.

  • 儿童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特点及中远期随访结果

    作者:刘浩;梅举;何毅;汤敏;张韫佼;杨琦;吴淑彬

    目的 总结15岁以下儿童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特点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探讨手术指征、瓣膜选择等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5岁以下29例行瓣膜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15(10.66±3.55)岁.病因:先天性主动脉瓣发育异常2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手术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主动脉瓣置换2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7例,均采用机械瓣膜.所有瓣膜置换均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方法,术中采用Manouguian法行主动脉根部加宽5例;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2例.术后以华法林抗凝治疗,维持INR在2.0~3.0.结果 患者CPB时间(126.39±68.4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7.39±48.23)min.全组院内死亡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心律失常1例(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呼吸衰竭l例,急性肾衰竭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随访1个月至8年,平均3.5年,随访期无死亡,所有患者机械瓣功能均良好,无再次手术,无抗凝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儿童主动脉瓣疾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及术后密切治疗,近期及中远期疗效均良好.

  • 主动脉脉压及脉压指数对女性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谢莲娜;王丽君;魏显敬;解泽宙;姜春玲;王凯君

    目的 通过分析直接法测得的主动脉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主动脉PP及PPI在预测女性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疑诊冠心病并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17例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主要血管直径狭窄≥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以冠状动脉病变受累的支数评估冠脉病变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主动脉PP及PPI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主动脉PP[(62.55±22.65)mm Hg比(54.96±21.51)mm Hg,P<0.001]和PPI[(0.44±0.10)比(0.40±0.11),P<0.001]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PP及PPI逐渐增加.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PP及PPI与冠心病发病(r=0.166,0.190,P<0.001)及冠状动脉受累支数(r=0.177,0.196,P<0.001)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PPI对冠心病发病有独立预测价值(OR=8.065,95% CI 1.628~39.951,P=0.003).结论 主动脉PP及PPI水平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PI是女性患者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独立预测指标.

  •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损害的关系

    作者:钱红;刘理静;邹涛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6例急性期、20例恢复期VMC患者及25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IP-1α、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通过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VMC急性期组血清MIP-1α、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VMC恢复期组及对照组(P.<0.01);但VMC恢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C急性期患者MIP-1α与cTnI、CK-MB呈正相关(r=0.78,0.75;P<0.05);而VMC恢复期MIP-1α与cTnI、CK-MB无相关性(r=0.32,0.39;P>0.05).结论 MIP-1α可能在VM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VMC患者心肌损害的血清学指标.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青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关系

    作者:谷云飞;金军;张守彦;薛书峰;陈剑锋;贺惠娟;段卡丹;常学伟

    目的 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青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1-2012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以及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急诊PCI的STEMI和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分为4组.组1为100例青年STEMI患者,组2为100例老年STEMI患者,组3为50例冠脉正常的青年患者,组4为50例冠脉正常的老年患者.结果 组1患者的RDW高于组3[(14.5±1.3)%比(13.0±0.8)%,P<0.05],组2与组4RDW未见明显差异[(13.8±1.2)%比(13.6±0.8)%,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DW为青年发生STEM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08,P=0.001).结论 RDW增高与青年STEMI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斌;郑刚;王伟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2例,按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组观察血液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按照RDWSD进行分组,高RDWSD组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素氮(BUN)、肌酐(CREA)、尿酸(UA)、舒张期左房直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纽约心衰分级(NYHA)等指标均明显升高,均高于低RDWSD组(P<0.05);按照RDWCV进行分组,高RDWCV组的NT-proBNP、BUN、CREA、UA、LAD、LVEDD、NYHA等指标均明显升高,均高于低RDWCV组(P<0.05);按照LVEF进行分组,高LVEF组的NT-proBNP、BUN、CREA、UA、LAD、LVEDD、NYHA等指标均明显升高,均高于低LVEF组(P<0.05).结论 患者RDW升高,其NT-proB-NP、BUN、CREA、UA、LAD、LVEDD、NYHA等指标同时升高,NT-proBNP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国际公认的评价心功能的指标,RDW水平作为一个入院患者的常规检查指标,不仅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指标,也可作为丰富心力衰竭临床诊断的一个客观指标.

  •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储岳峰;胡文杰;周鑫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方法 连续选取我院诊断DCM的住院患者98例,根据超声数据分为正常肺动脉压组(43例)和肺动脉高压组(55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生化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数据.结果 肺动脉高压组一般资料与正常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显著大于正常组[分别为(72.36±11.14)mm比(66.82±10.54)mm、(51.76±9.25)mm比(43.13±8.93)mm和(27.93±6.85)mm比(21.47±5.09)mm,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正常组[(28.51±9.36)%比(35.73±10.51)%,P<0.05],脑利钠肽(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1254.73±569.36)ng/ml比(573.26±257.14) ng/ml,P<0.05].结论 DCM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心脏扩张较显著,心功能更差,临床预后可能较差.

  • DQA1基因启动子区及编码区与大动脉炎的关联研究

    作者:吕纳强;党爱民;郑德裕;刘国仗

    目的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血管炎性疾病.本研究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为候选基因分析其编码区基因型和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中国大动脉炎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入选中国汉族大动脉炎患者100例和健康对照104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检测HLA-DQA1基因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与疾病的关联.结果 具有类似DQα链蛋白抗原结合槽部位肽结合袋的氨基酸组成结构的DQA1*0301/2/3基因型,在大动脉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3).DQA1启动子QAP 1.3在大动脉炎组低于对照组(P=0.036).结论 DQA1*0301/2/3基因型、DQA1启动子QAP 1.3基因型可能是大动脉炎的保护基因型.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A125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玲;王瑞英;张彦莉;李丽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心功能及结构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按NYHA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2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CA125浓度,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TNF-α浓度,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CHF患者TNF-α、CA125及LVEDD明显升高,LVEF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NF-α和CA125水平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升高.治疗后TNF-α与CA125水平随心衰控制好转而显著下降,LVEF随心衰控制好转而显著上升.②CA125、TNF-α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P<0.05).③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2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其浓度在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A125和TNF-α水平高,并可作为反映心力衰竭诊断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抽吸导管治疗后择期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解金红;关怀敏;陈玉善;罗明华;王贺;邱承杰;王鹏飞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血栓抽吸治疗冠脉恢复“再灌注”后终止手术并择期PCI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急性STEMI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60例,分为导管抽吸组(28例)和强化介入组(32例).导管抽吸组是单纯通过反复抽吸血栓而使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已达TIMI3级,择期PCI术处理所有狭窄血管;强化介入组是导管抽吸血栓和直接行IRA的支架置入,择期处理非靶病变.比较两组两次手术过程及1个月后心功能等相关指标.结果 导管抽吸组二次手术前的血清BNP、hs-CRP明显降低(P<0.05);4例IRA免于支架置入术(P,<0.01);残余狭窄病变选择支架的直径小、长度短,高压球囊扩张及扩张压力小,心肌呈色3级水平高(P<0.05,或P<0.01).两组效果无显著性差别.两次手术累计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及患者经济支出方面,导管抽吸组均明显低于强化介入组(P<0.05);1个月时复查心脏彩超,左室直径、EF值导管抽吸组明显优于强化介入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时,先导管抽吸血栓充分恢复冠脉血流,强化抗凝保护下择期PCI术,即刻及近期疗效可靠.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桡动脉入路与行血管闭合装置股动脉入路的比较研究

    作者:田洪森;赵梦华;刘津军;石建平;张凯;沈玉珏;霍燕飞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行血管闭合装置股动脉入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连续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19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依据血管入路途径将患者分为桡动脉组82例和行血管闭合装置股动脉组110例,观察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PCI操作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桡动脉组PCI操作时间和Needle-to-Balloon时间较行血管闭合装置的股动脉组延长(P值均<0.05);桡动脉组非主要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行血管闭合装置的股动脉组(P=-0.016).结论 行急诊PCI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行血管闭合装置的股动脉入路途径相比,具有相同的MACE和住院期间病死率,因此可将其作为急诊PCI血管入路途径的选择.

  •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杨秀梅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将其中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的100例患者编入试验组,将其余100例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患者编入对照组,于出院前调查两组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日常护理方法及复诊指征情况,同时调查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①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试验组对于疾病知识及出院后的复诊指征和护理知识的掌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对比:试验组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健康教育.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保护左主干冠脉病变PCI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锦峰;徐新;唐良秋;张社兵;马绍椿;孙俊旗;范文茂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PLM)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5例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进行经导管冠脉造影(CAG),确诊为UPLM的患者.其中12例患者术前进行了CTA检查;13例患者术前未进行CTA检查,而直接进行CAG及PCI.结果 12例介入诊疗前进行CTA检查的患者,CTA检查阳性预测值为100%,介入治疗均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出现低血压及慢血流等并发症情况,PCI平均操作时间(30±5)min.13例术前未进行CTA检查的患者,有11例选择行PCI并成功,PCI成功率100%.但其中有6例患者在CAG及PCI术中出现低血压(46%),2例患者术中出现冠脉慢血流(15%),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1%,与CT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平均操作时间(50±9)min,较CTA组明显增加(P<0.01).另外2例患者术前未行CTA检查,行CAG后放弃PCI治疗,择期行CABG(15%).结论 冠心病患者术前行CTA检查,有助于提前发现UPLM,从而提高UPLM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并发症.

  • DSV技术在PCI术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

    作者:庞文跃

    目的 总结动态支架观察技术(DSV)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纳入3例复杂冠脉病变并行PCI术的典型患者(支架扩张不全、串联支架的衔接及支架断裂各1例),术中使用DSV技术观察,并以冠脉内超声(IVUS)验证.结果 在DSV帮助下发现病例1左前降支(LAD)支架扩张不良,指导病例2 LAD中两枚串联支架的准确衔接,发现病例3支架断裂.术中观察结果与IVUS探知的结果一致.结论 DSV技术有助于适时发现支架扩张不全和支架断裂并指导双支架的置入衔接.

  •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吕彩萍

    他汀类药物,英文名称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经过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目前比较肯定的作用包括调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稳定斑块和抗炎作用等.随着2013年度国内外多项指南的更新,他汀类药物被视为高胆固醇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1].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经导管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无反应”原因

    作者:魏忠诚;陈椿

    经导管肾交感神经去除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SD)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技术在肾动脉内膜用消融能量将肾动脉外膜的交感神经传入、传出纤维损伤,降低肾脏局部和全身交感神经活性,减少肾素释放,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2013年4月欧洲心脏病学会首先将RSD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列入专家共识,随后我国、美国、加拿大等相继发表专家共识来规范、指导该术在顽固性、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1-4].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RSD可显著降低大部分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在降压药物不变的情况下,RSD术后随访收缩压降低10 mm Hg(1mm Hg=0.133 kPa)以上为有效的标准,其有效率可达83%~93%以上[5].

  • 心房颤动及复律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伟扬;陶昆;潘秀丽;卢统庆;乔智力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心房快速紊乱的心律失常,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也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及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和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房颤已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研究热点.世界范围内有3%~5%的人群发生房颤.普通人群发病率为0.7%~1.0%,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5%,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8%~9%.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患者并发房颤约为30%,瓣膜术后并发房颤高达60%,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房颤发生率达40%.房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高.

  • 改良构建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体会

    作者:于宗良;陈乐;许浩军;周伟伟;何敖林;邓志勇;谷惠敏;杨向军

    目的 探讨制作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进方法.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六线六结”改良法开胸后,随机以“双线双结”法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常规组,10只)和左室支(观察组,10只)30 min,松结实施再灌注2h后,取心测梗死面积.术前及再灌注2h后,检测血肌钙蛋白Ⅰ.结果 两组制模成功率均为70%;两组手术后肌钙蛋白Ⅰ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左室支结扎组升高更明显;观察组造成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大于常规组(P<0.05),且变异小.结论 改良法可有效地提高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构建的成功率.

  • AKT/PI3K信号通路介导的干细胞动员在抗心梗后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作者:苏枫;王加红;陈楠楠;姚建华;唐静辉;龚群林;张少衡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后丝氨酸/苏氨酸/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PI3K)信号通路介导的心脏干细胞(CSCs)动员对抗心梗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对照组(CON组)、结扎组(LI组)、结扎+注射组(LI+LY组)、缺血预处理+结扎组(IP+LI组)、缺血预处理+结扎+注射组(IP+LI+LY组).采用结扎LAD的方法建立心梗模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ELISA法等检测各组AKT/PI3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LI+LY组炎症反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IP+LI组显著低于IP+LI+LY组、LI+LY组、LI组(P<0.05);IP+LI组比LI组CD34+、Oct4+细胞的数量多(P<0.05);与CON组相比,IP+LI组SDF-1表达显著增加,LI+LY组及LI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LI组比较,IP+LI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QTc间期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 通过激活内源性Akt/PI3K信号通路,可有效促进内源性心脏干细胞动员及归巢,使心肌细胞再生,从而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缺血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马元仙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口服300mg氯吡格雷;研究组43例,口服600mg氯吡格雷;之后两组患者均按照75 mg/d持续口服氯吡格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溶栓再通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达峰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起始剂量为600mg的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要优于300 mg剂量的氯吡格雷,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丹红注射液联合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初发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心率变异性变化

    作者:郭箭;王玉霞;张艳芳;王炎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初发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方法 按随机数字将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30例冠心病初发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冠心丹参滴丸;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静脉点滴丹红注射液.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异性、心功能参数.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62%,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心功能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功能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功能参数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HRV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HRV各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RV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初发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地改善心率变异性.

  • 冠心舒通胶囊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作者:王前胜;刘东亮;吕云霞;董艳彩

    目的 研究冠心舒通胶囊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冠脉支架置入术成功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及冠心舒痛胶囊组(51例),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2周时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电图ST段、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复查冠脉造影,观察两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d、3d、7d时的CRP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2周冠心舒通胶囊组的CRP及IL-6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较术前仍偏高(P<0.05).冠心舒通胶囊组在术后1d、3d、7d、2周时的CRP及IL-6水平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均明显偏低(P<0.05).术后6个月时,冠心舒通胶囊组的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明显降低(P=0.0285).结论 冠心舒通胶囊能减少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能降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这种作用可能与冠心舒通胶囊降低支架置入术后炎症反应有关.

  • 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作者:刁军;武维恒;巩雷;祁春梅;姚理娜;李勇;李莉

    目的 评价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4组:单纯PCI组、法舒地尔组、尼可地尔组、联合组(尼可地尔+法舒地尔),检查各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窦性心率减速力、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指数.结果 联合组与单纯PCI组、法舒地尔组比较,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均降低,射血分数升高(P<0.05).联合组与单纯PCI组、法舒地尔组比较,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P<0.05).联合组较其余各组心率减速力降低(P<0.05).尼可地尔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及窦性心率减速的发生率较单纯PCI组降低(P<0.05),法舒地尔组虽然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心率减速力、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尼可地尔组均降低,射血分数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增加梗死相关区域血供,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 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房巨大血栓一例

    作者:王敏;印淑均;杨倩玫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9岁,既往风湿性心脏病史20余年,因进行性心悸、气促2周入院.查体:呼吸35次/min,颈静脉怒张,心尖部闻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双下肢重度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血清NT-BNP蛋白升高.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心室率130次/min.心脏彩超所见(见图1):左房明显增大(前后径97 mm,上下径155 mm,左右径126 mm),左室、右房、右室大小正常.二尖瓣增厚、粘连,开放受限,开口面积0.9 cm2.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