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중국심혈관병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301
  • 国内刊号: 11-51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0-123
  • 曾用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大一;万峰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中性粒细胞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

    作者:常海霞;巩晓宏;尚磊;辛渭川;马锋;丁辉;龚敏;张环;雷靖祎;秦建宁;王磊;马前锋;白引珠;马东侠;何琳;张军科

    目的 了解中性粒细胞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32例AMI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收集患者发病情况及入院时血常规、心肌酶、心电图等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各参数与严重心律失常间的关系.结果 AMI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白细胞(P<0.01)和中性粒细胞(P<0.01)水平较高,且短期死亡的风险也增加(P<0.01).严重心律失常多出现于发病早期(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与发病时间≤12 h(OR=0.50,95%CI:0.10~1.45,P=0.04)、短期死亡(OR=6.45,95%CI:3.21~13.73,P<0.01)及入院时中性粒细胞阳性(OR=2.65,95%CI:0.84~4.56,P=0.02)密切相关.结论 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时AMI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明显增加.

  • 心脏不停跳下改良迷宫术加左房折叠治疗房颤瓣膜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罗又桥;方海宁;谭伟;李树松;曹辉庆;赖纪昌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与改良迷宫术同时行左房折叠术(L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33例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同时,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实施改良迷宫术,加行左房折叠术.结果 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随访12~36个月,其中30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转复率为90.9%.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血栓复发.结论 应用心脏不停跳下改良迷宫术加左房折叠在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置换术中治疗慢性房颤,能有效消除房颤并长期维持窦律,改善左心房、室主动收缩功能,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前列地尔联合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吕云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132例因UAP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入院后均抽血检测IL-6及hs-CRP.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从中选取68例为对照组,给予基础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余64例作为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及通心络.14 d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两组IL-6及hs-CR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而观察组两项指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IL-6及hs-CRP可反映UAP的严重程度.在基础抗心绞痛药物治疗UAP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及通心络胶囊,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 6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外科治疗

    作者:韩劲松;王辉山;韩宏光;尹宗涛;李新民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62例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患者,行单纯VSD心内修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9例、主动脉瓣成形术(AVP)11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VSD修补和AVR患者术后3 d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15岁患者,7年前在外院行VSD修复和AVP,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巨大左心室,再次行AVR,术后1周因心衰死亡.余60例均存活.术后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共55例,随访率91.7 %.心功能Ⅰ级50例、Ⅱ级5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及学习.1例单纯VSD修复患者出现VSD残余漏,术后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行AVR,目前已治愈.11例AVP患者中,轻度关闭不全8例(2例为肺动脉瓣下VSD,6例为围膜部VSD);轻-中度关闭不全2例(均为围膜部VSD);中度关闭不全1例(围膜部VSD),于术后5年行AVR后治愈.行全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1例,患者心律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根据主动脉瓣脱垂的程度,合理处理VSD及主动脉瓣病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冠状动脉室间隔支影像学变异及其意义

    作者:关怀敏;解金红;陈玉善;罗明华;王贺;朱明军;胡天勇

    目的 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室间隔支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分型与心肌化学消融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名冠脉造影正常者和76例HOCM患者室间隔支的数量、粗细、分布等进行分类、比较.结果 HOCM室间隔支造影显示形态与正常冠状动脉无显著差别.室间隔支形态决定心肌化学消融方法的选择,即Ⅰ型心肌化学消融用PTSMA法,Ⅱ型和Ⅲ型用PTSTMA法.结论 冠状动脉室间隔支不同的分型决定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肌化学消融时的术式选择.

  • 大内皮素-1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与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过高峰;周琼

    目的 探讨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BigET-1)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将90例CHF患者分为轻度组与重度组.轻度组为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的42例CHF患者,重度组为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48例CHF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BigET-1和NT-proBNP水平,并分析二者关系;彩色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实验室指标与左心室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组血浆BigET-1与NT-proBNP含量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0.58)fmol/ml比(1.08±0.35)fmol/ml,P<0.01,(2885.2±1299.2)fmol/ml比(1165.8±333.2)fmol/ml,P<0.01].重度组血浆BigET-1含量与LVEF、LVEDD、LVESD密切相关(r分别为-0.740、0.655和0.740,P均<0.01); NT-proBNP含量与LVEF、LVEDD、LEVSD有良好相关性(r分别为-0.670、0.654、0.709,P均<0.01);血浆BigET-1与NT-proBNP也密切相关(r=0.752,P<0.01).结论 BigET-1和NT-proBNP可能参与了心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快速检测BigET-1和NT-proBNP对CHF的实验室诊断、心功能评估、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丹红注射液治疗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黄冬冬;吴亚军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长江医院和如皋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就诊的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的对照组(65例)和丹红注射液治疗组(65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用量及心电图ST-T改变.结果 与常规对照组比较,丹红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65例中显效40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3.8%;对照组65例中显效34例、有效9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66.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显效36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6%;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64.6%,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显著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常规心电图改善明显,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 他汀类药物对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应用分析

    作者:郭宴铭;黄淑田

    目的 研究他汀类药物对80岁以上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73例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入院后给予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按他汀药物不同,分为辛伐他汀组(20 mg/d)27例、阿托伐他汀组(20 mg/d)32例和瑞舒伐他汀组(5 mg/d)14例,分别对比分析用药前及随访12~24(13.8±3.7)个月后血脂参数和安全性指标,以及三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冠心病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C、LDL-C、LDL-C/HDL-C均有明显下降[(3.59±0.67) mmol/L比(3.84±0.91) mmol/L、(2.16±0.61)mmol/L比(2.39±0.78)mmol/L及(2.15±0.75)比(2.4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肝功、肾功、肌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三组间调脂疗效无显著差异,并且肝功、肾功、肌酶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80岁以上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良好.

  • 大剂量氯吡格雷对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影响

    作者:王世宏;张艳玲;王茜;徐威

    目的 研究大剂量氯吡格雷用于选择性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确诊冠心病并接受择期PCI的患者173例,分成氯吡格雷强化组(波立维600 mg,87例)和氯吡格雷标准组 (波立维300 mg,86例).PCI治疗前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波立维600 mg和波立维300 mg治疗;PCI术后每日分别给予150 mg和75 mg,共 7 d;以后均服用波立维75 mg至1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氯吡格雷强化组和氯吡咯雷标准组达到的完全血运重建率分别为93.8% 和 87.2%(P<0.05);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分别为2.0%和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出血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比1.7%,P>0.05).结论 氯吡格雷强化组PCI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氯吡格雷标准组.

  • aVR导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彩云;张剑梅;徐彦成;任凤学;刘芳;宋丽芬;杜凤和

    目的 研究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101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aVR导联有无ST段抬高分为A组(有ST段抬高)33例和B组(无ST段抬高)68例,对其冠脉造影、心脏彩超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①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LM)病变A组9例,B组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LAD)近端病变A组22例,B组2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血管病变A组15例,B组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A组发生心脏事件11例,B组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组LVEF值明显低于B组(P<0.01).④A组CK-MB峰值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aVR导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判定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辛伐他汀强化降脂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作者:王海峰;韩雅君;王燕芳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长期强化降脂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以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稳定斑块作用.方法 选择2008-2010年住院治疗并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脂组(辛伐他汀40 mg/d口服)和非强化降脂组(辛伐他汀20 mg/d口服).随访6个月后各筛选40例,分别测定用药前及用药6个月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MP-9、TGF-β1和hs-CRP含量.结果 6个月治疗后,两组血清LDL-C、MMP-9和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2,P=0.045);强化降脂组血清LDL-C、MMP-9和hs-CRP水平分别下降40.0%、31.0%和51.5%,非强化降脂组分别下降22.30%、14.86%和39.70%;TGF-β1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结论 辛伐他汀在降脂的同时也降低了血清不稳定炎性因子水平,间接反映了他汀类药物的稳定斑块作用,且强化降脂作用更为显著.

  • 心电图联合肌钙蛋白Ⅰ诊断胸部闭合伤合并心肌钝性伤的价值

    作者:宋福杰;王洲;刘相燕;石殿鹏

    目的 探讨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胸部闭合伤合并心肌钝性伤的价值.方法 对行肌钙蛋白Ⅰ检测并有心电图记录的78例胸部闭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60岁年龄组与<59岁组cTnI变化的差异.结果 78例患者中,cTnI升高24例,阳性率为29%.36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16例,阳性率为44%;42例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8例,阳性率为1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年龄组cTnI升高平均值高于<59岁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可有效诊断胸部闭合伤伴心肌钝性损伤.根据心电图变化检测肌钙蛋白Ⅰ既可提高阳性诊断率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期造影随访研究

    作者:史艺;胡盛寿;郑哲;高润霖;徐波;王巍;柳枫;张晶;夏然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Hybrid技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靶血管及旁路通畅率.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实施"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10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165例.研究病例分为两组,Hybrid组和PCI组.入选标准:①合并前降支(LAD)病变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②随访期间无胸痛等不适主诉、无心血管不良事件、无住院治疗、症状药物控制良好的患者;③外科术者和介入术者均为经验丰富的医生.按照上述标准,电话随访同意接受造影复查的患者Hybrid组102例,PCI组157例.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50例Hybrid患者完成造影复查;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的统计方法抽取PCI组患者5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终点是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靶血管通畅率及二次血运重建率.结果 Hybrid组和PCI组各50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8.0±8.0)个月和(19.3±9.1)个月.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ybrid组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高于PCI组LAD靶血管通畅率(98%比80%,P=0.004);Hybrid组的LIMA旁路二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PCI组LAD靶血管二次血运重建率(2%比20%,P=0.008).结论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使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能获得良好的中期靶血管通畅率,其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优于PCI技术前降支药物洗脱支架通畅率.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苏良献;黄杰雄;苏荣斌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1次/d进行治疗,低剂量组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进行治疗.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反应及反应过程中产生的γ干扰素(IFN-γ),以观察药物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患者反应性充血像(低剂量组9.31±1.96,高剂量组16.77±1.98)比治疗前(低剂量组7.62±1.32,高剂量组7.70±0.73)显著提高,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显著提高(P=0.003,P<0.05).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低剂量组1.34±0.19,高剂量组1.02±0.13)比治疗前(低剂量组1.78±0.13,高剂量组1.89±0.14)显著降低,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治疗后IFN-γ(低剂量组23.09±3.45,高剂量组17.22±3.90)比治疗前(低剂量组30.24±3.14,高剂量组31.49±4.32)显著降低,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09).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斑块稳定性改善明显,增加治疗剂量后,改善更加明显.

  •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慧

    Rho/Rho激酶广泛分布于哺乳类动物的组织细胞中,是具有信息传导和分子开关功能的信号多肽[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ho激酶通过与AT-11、ET-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相互调控,影响平滑肌细胞(SMC)的功能和结构,直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高血压、冠脉痉挛、心肌缺血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用Rho激酶抑制剂防治冠心病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临床效果,有望成为防治冠心病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 心肌缺血后适应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苗苗;于海奕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的增高,促进了再灌注治疗如溶栓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这却引起了心肌细胞死亡、血流动力学障碍、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内皮功能障碍等缺血再灌注损伤[1].众多研究证实,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梗死面积[2]、减少细胞凋亡[3]、改善内皮功能[4]及减轻组织的水肿[4]等.缺血后适应,即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即刻对冠脉进行短暂、重复的开通及再闭过程,随后恢复冠状动脉血流[4].后适应的可操作性,决定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能性.本文就后适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应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2型糖尿病继发冠心病的机制及预防

    作者:郑志磊;刘洋;杨光;孟庆洋;马丹;于波;杨爽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导致的血管并发症显著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致残致死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3.66亿,较2010年的2.85亿增加近30%[1].中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已跃居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2].T2DM患者首要致死原因是心血管并发症,调查显示死于冠心病的T2DM患者高达65%~80%.鉴于T2DM继发冠心病的高危害,本文就T2DM继发冠心病的机制及预防进行简单论述.

  • 蛋白酶激活受体2对大鼠缺血预处理心肌NF-κBp65和C-myc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万鹏;黄晏;吴学富

    目的 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预处理对缺血预处理(IPC)大鼠心肌细胞核因子(NF-κBp65)和凋亡相关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C)和PAR-2低剂量组(0.5 mg/kg)、高剂量组(3.0 mg/kg).应用Langendroff离体灌流装置,采用完全停灌复灌的方法制作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NF-κBp65和C-myc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R组心肌损害程度增加,NF-κBp65和C-myc表达显著增加(83.33%比8.33%,P<0.01);与I/R组比较,IPC组NF-κBp65和C-myc表达显著降低(58.33%比83.33%,P<0.05);与IPC组比较,PAR-2低剂量组NF-κBp65和C-myc表达明显降低(41.67%比58.33%,P<0.05);PAR-2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NF-κBp65和C-myc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0%比41.67%,P<0.01).结论 PAR-2预处理具有明显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能进一步抑制缺血预处理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AR-2预处理抑制NF-κBp65和C-myc参与的细胞凋亡有关.

  • 聚四氟乙烯纳米化新型小口径人造血管及其通畅率研究

    作者:鲍春荣;胡睿;袁源;姜兆磊;闫玉梅;梅举;陈三娟;魏良明;张亚非

    目的 研究应用内表面覆盖多壁碳纳米管(MWNT)的聚四氟乙烯(PTFE)新型人造血管(PTFE-MWNT)对提高血管通畅率、减轻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MWNTs通过羧酸化及氨基化处理,分别得到功能化的MWNTs-COOH和MWNTs-NH2,然后在PTFE血管内表面层层自组装制成PTFE-MWNT人造血管.动脉模型选用羊股动脉血管移植.16只成年公绵羊,两侧股动脉随机选用两种不同的人造血管.8只于术后3个月,另外8只于术后9个月取下双侧人造血管标本进行组织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PTFE-MWNT血管术后通畅率(87.5%)高于PTFE血管(62.5%),内膜增生程度较PTFE血管轻,血管内皮形成速度要快于PTFE人造血管,血管壁内的炎细胞浸润较轻;而PTFE人造血管壁内主要是炎细胞浸润,细胞增殖程度高于PTFE-MWNT人造血管.结论 用多壁碳纳米管覆盖聚四氟乙烯的内表面制成的新型人造血管,可以提高移植血管通畅率,减轻内膜增生,提高小口径人造血管移植手术的长期效果.

  • 迷走反射诱发左主干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王俊岭;曹雪滨;刘红涛;毛继康;张益;刘兆川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1岁,主因胸骨后疼痛5年,加重3个月入院.既往高血压史6年,间断口服降压药物治疗.查体:血压10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自动体位,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心前区无杂音,肝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图形.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扩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6 mm,EF 68%),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二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胸片:心肺膈未见异常.

  •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肺动脉一例

    作者:岳强;韩志伟;王亮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一年半于2001年8月2日入院.查体:心率92次/m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厚.X线胸片示:双肺充血征,左室增大,心胸比例0.52.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示:各房室不大,室壁运动协调,右冠状动脉增宽,内径8 mm,起源于主动脉右冠窦,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肺动脉,距肺动脉瓣上5 mm开口,内径约7 mm.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增粗,右冠状动脉显影后可见右冠状动脉至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密集呈网状,血流自右冠状动脉经侧支循环、左冠状动脉逆行引流入主肺动脉,后可见肺动脉分支显影.

  • 双瓣置换术后并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抢救成功一例

    作者:修自光;孙江泰;张仁福;牛新华;刘景珍;胡东祥;朱文;张帆;王雪莲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发现风湿性心脏病16年,活动后心悸、气短5年,于2012年2月9日入院.查体:双下肢轻度水肿,心界向左、向右扩大,二尖瓣听诊区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X线胸片:可见双房影、心脏扩大,心胸比0.86.心电图:心房颤动,右心室高电压.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右房增大,左房内可见多个中强回声,二尖瓣叶增厚,回声增强,开放受限,瓣口面积0.89 cm2;主动脉瓣回声增强,开放尚可.CDFT:二尖瓣口可探及舒张期射流束,三尖瓣房侧可探及收缩期反流束,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下均可探及舒张期反流束,EF 46%.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