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중국심혈관병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301
  • 国内刊号: 11-51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0-123
  • 曾用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大一;万峰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β1及β3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在缺血性心肌病心衰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婧;王敬萍;王慧仙;杨晋静;马秀瑞;闫蕊

    目的 观察β1及β3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A及β3-AA)在缺血性心肌病心衰不同时期的分布特点,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不同抗体分布特点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60例为心力衰竭组,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于入院即刻测定两组血浆中β1-AA、β3-AA、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入院后24 h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组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后7d、3个月再次测量血浆中β1-AA、β3-AA、NT-proBNP水平及LVIDd和LVEF等值;出院后1年随访其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结果 心衰组β1-AA/β3-AA值小于对照组[(1.53±0.33)ng/L比(1.76±0.68)ng/L,P<0.05].心功能Ⅳ级的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发作期患者β1-AA/β3-AA较心功能Ⅲ级患者低[(1.51±0.43)ng/L比(1.55±0.23)ng/L,P<0.05).随着心功能得到改善,β1-AA、β3-AA均有所下降,且二者比值短期内升高,后又有下降趋势(P<0.05).出院后1年时间内,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相比,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后期β1-AA/β3-AA、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时间/病史均较低(P<0.01).用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期β1-AA/β3-AA、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时间/病史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独立预后指标(P<0.01).结论 β1-AA/β3-AA失调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之间存在联系,可用于临床指导β受体阻滞剂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 远程家庭自测血压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杨长贵;欧秀莲;李小玲

    目的 探讨远程管理优化家庭自测血压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所辖的福田区22个社康中心共5000名高血压患者,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患者进行高血压健康宣教及药物干预,实施自我管理,患者在家自行测量血压并记录,定期到社康中心随诊,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血压控制未达标的患者实施专人跟踪管理,由社康中心安排专人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主动保持联系并指导治疗.第三阶段:将第二阶段血压控制仍未达标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干预措施仍与第二阶段相同,研究组则实施家庭自测血压自动记录与分析系统进行管理,采用欧姆龙公司研发的智诊通专业血压测量仪(HEM-7080-IC)在家测量血压.患者在家中测得的血压值将直接发送至福田区人民医院高血压诊治中心,由高血压诊治中心医生联合社康医生分析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观察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并采用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血压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为(138±9)mm Hg、(83±7)mm Hg,对照组分别为(146±13)mm Hg、(89±1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压控制达标率为60.35%,对照组为3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遵医服药行为、不良服药行为、日常生活管理行为、研究嗜好管理行为得分及量表总分分别为19.62±5.35、38.97±4.18、35.02±6.85、8.93±2.21及100.76±9.44,对照组分别为18.32±5.22、30.43±6.55、33.69±7.14、7.56±2.63及90.93±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远程管理优化家庭自测血压,能够有效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降低血压水平,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 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作者:白娟;王德启;蔡忠贵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三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98例临床确诊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9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同时选取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单支病变69例、双支病变91例、三支病变38例.均采用免疫比浊法对hs-CRP和D-D进行测定,采用循环酶法对Hcy进行测定.结果 AMI患者血浆hs-CRP、D-D及Hcy水平分别为(18.3±6.4)mg/L、(553.2±148.7) μg/L、(45.6±8.4)μmol/L;UAP患者血浆hs-CRP、D-D及Hcy水平分别为(11.3±4.8)mg/L、(491.7±136.9)μg/L、(33.6±7.2) μmol/L;SAP患者血浆hs-CRP、D-D及Hcy水平分别为(6.9±3.3)mg/L、(304.3±124.5)μg/L、(27.8±6.8)μmol/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SAP、UAP、AMI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UAP、AMI组分别与SAP组相比较、AMI组与UAP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患者血浆Hcy、hs-CRP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患者.结论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cy、hs-CRP和D-D水平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118例心脏黏液瘤的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秋兰;王全义;王先宝

    目的 分析心房黏液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 选取2000-2015年手术治疗的118例心脏黏液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腔内有异常回声团块,均在入院后3~5 d内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心房黏液瘤.术后死亡8例(6.7%),其余110例患者随访3~120个月(复发4例,3例手术后痊愈).结论 对于心房黏液瘤患者在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及随访均具有重要作用.

  • 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中的价值

    作者:陶波;蒋学俊;方钊;刘浙波;王建铭;鲁明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分析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并探讨RDW与hs-CRP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的ACS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选择同期冠脉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临床资料,应用改良Gensini积分评估冠脉病变程度,分析RDW、hs-CRP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以及RDW与hs-CRP的关系.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ACS患者的RDW、hs-CRP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39,P<0.01;F=38.52,P<0.01).②RDW和hs-CRP水平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而增加.③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hs-CRP(OR =2.265,95%CI 1.817~3.621,P<0.01)、RDW (OR=1.988,95%CI 1.162~3.399,P=O.0l2)与冠脉病变程度独立相关.④ACS患者hs-CRP、RDW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785,P<0.01;r=0.69,P<0.01);RDW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659,P<0.01).结论 RDW与hs-CRP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

  • 心源性胸痛的特征性改变对快速分诊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晓雪;郑媛婕;刘君;靳文;黄琨;梁少兰;陈佳;杜作义

    目的 探讨心源性胸痛的特征性改变对快速分诊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心内科门急诊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以胸痛为主诉首诊的患者共386人次,其中因外伤所致的、不能确诊的、住院资料或随访资料不全的胸痛患者共67例予以剔除,剩余319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出院诊断,将确诊为心源性胸痛(CCP)患者分入CCP组,其余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分入NCCP组.比较指标包括:可视化数字疼痛评分、劳力性胸痛、疼痛范围、放射痛、反复发作性胸痛、胸痛持续时间、低血压、心电活动是否稳定、血氧饱和度、诊疗时间等.结果 与NCCP组相比,劳力性胸痛(70∶115,x2=8.70)、反复胸痛发作(54∶87,x2=5.01)、低血压(28∶25,x2=12.71)、心电活动不稳定(24∶20,x2=11.81)是CCP患者的高危因素,也更常见于CCP组,且确诊时间更短(85.4∶131.6,t=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劳力性胸痛、反复胸痛发作、低血压及心电活动不稳定对快速分诊CCP患者有重要指导意义.

  • ABO血型与血脂和PCSK9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莹;李莎;徐瑞霞;郭远林;张彦;朱成刚;吴娜琼;孙静;李建军

    目的 探讨ABO血型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CSK9)水平之间的联系.方法 人选507例行诊断性或治疗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收集基线数据并用ELISA法评价血浆PCSK9水平.结果 非O型受试者与O型受试者相比,总胆固醇(TC)[(5.07± 1.14) mmol/L比(4.78±1.0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5± 1.08) mmol/L比(3.12±0.91)mmol/L]、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3.94±1.10)mmol/L比(3.68±1.01)mmol/L]、载脂蛋白B(ApoB)[(1.00±0.28)g/L比(0.96±0.27)g/L]和PCSK9[226.32(118.91~279.28)ng/ml比202.33(171.27~254.31)ng/ml]水平更高(P均<0.05).PCSK9水平明显与TC、LDL-C 、NHDL-C和apoB呈正相关(r=0.253,P<0.01;r=0.262,P<0.01;r=0.215,P<0.01;r=0.187,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ABO血型与PCSK9水平显著而且独立相关(β=7.91,P=0.009).中介分析显示,ABO血型对PCSK9的作用8%~19%是通过TC、LDL-C或NHDL-C水平介导的.结论 本研究首次指出ABO血型可能是PSCK9的重要决定因素.PCSK9与ABO血型之间的联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

  • 肥胖对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苗苗;仝其广;毛雯;吴迪

    目的 研究肥胖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肥胖组和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相关基因ABCA1、ABCG1和ApoA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肥胖组ABCG1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536±0.271比6.243±1.511,P<0.05),ApoA1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0.385±0.188比0.206±0.062,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ABCG1mRNA表达与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r=-0.403,P=0.0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ABCG1mRNA表达与体重指数BMI呈独立相关性(β=-0.488,P=0.004).结论 肥胖者外周血白细胞ABCG1mRNA表达下调,且ABCG1mRNA与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这可能是肥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

    作者:赵宏伟;刘建峰;华琦

    目的 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胱抑素C(Cys C)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北京市利康医院门诊就诊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8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0例作为对照.据HbA1c水平将高血压患者分为HbA1c正常组(HbA1c<6%,176例)和HbA1c升高组(HbA1c≥6%,142例),分别比较三组肾功能相关指标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bA1c正常组和HbA1c升高组的肱动脉收缩压[(144.1±10.7)mm Hg比(123.9±7.2)mm Hg,(149.6±11.4)mm Hg比(123.9±7.2)mm Hg]及舒张压[(91.2±10.2)mm Hg比(74.6±6.5)mm Hg,(93.5±11.3)mm Hg比(74.6±6.5)mm Hg]相对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在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程、体质指数、TG、TC、HDL-C、LDL-C、BUN、Scr、UA及FPG水平上未见统计学差异.和对照组相比,HbA1c升高组与HbA1c正常组的Cys C[(1.07±0.40)mg/L比(1.01±0.30)mg/L,(l.98±0.80)mg/L比(1.01±0.30)mg/L]和血微量白蛋白(UAlb)[12.6(5.3,16.7)mg/L比11.3(6.1,15.3)mg/L,17.2(8.3,49.1)mg/L比11.3(6.1,15.3)mg/L]水平显著升高(p<0.05).UAlb与HbA1c、血糖(FPG)及Cys C呈正相关.HbA1c、FPG及Cys C水平是UAlb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026、0.030、0.013,P<0.05).结论 对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bA1c及Cys C水平是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预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

  • 血压控制不达标患者血压特征及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作者:单卓华;邓利群;左惠娟

    目的 了解血压控制不达标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压控制不达标类型及血压分级等血压特点及其与脑卒中患病情况的关系.方法 2012年3~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筛查血压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共3909例.结果 研究对象男性占49.4%,女性占50.6%.62.2%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37.8%联合用药.144例患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3.6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未控制的患者相比,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者脑卒中的患病危险低,OR =0.339(95%CI 0.124~0.923).与收缩压<140 mm Hg者相比,收缩压>150 mm 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收缩压150~159 mm Hg以及≥160 mm Hg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532 (95%CI 1.266~5.067)和2.004(95%CI 1.010~3.979).而脉压差、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及血压分级在多因素分析中均未显示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的患者及收缩压>150 mm 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

  •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二次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作者:林培容;侯宇希;樊珍;王艳双;赵丽云

    目的 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APP)回输对体外循环下二次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二次瓣膜置换术患者共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3.2±7.7)岁,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血小板分离组(n=20).记录所有患者术前LVEF,术中、术后48 h出血量及24 h引流量,术中输血液制品情况,术后瓣膜功能及生存情况,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结果 ①两组间麻醉诱导前数据,包括人口组成、男女比例及术前心功能均未见统计学差异.②对照组术后瓣膜功能障碍2例,其中1例于术后48 h内死亡,1例接受二次手术,术后情况稳定.血小板分离组患者术后瓣膜功能均良好,术后48 h生存率100%.血小板分离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术中及术后48 h出血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均<0.05),ICU和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 自体血小板分离能减少体外循环下二次瓣膜置换术患者输血及供体暴露,节约围术期各种异体血液制品的输入,同时可减少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总体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自体血回输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必要性研究

    作者:石云;刘宇;吴海波;王辉山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必要性.方法 2015年2~3月40例行OPCAB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自体血回输)和对照组,收集围术期输血及肝肾功能等临床资料,确定自体血回输在OPCAB术中是否必须应用.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输血,自体血回输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的红细胞压积(35.93±3.68比32.29±4.67),同时引起术后早期肝功能指标升高,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自体血回输可以显著提高术后早期的红细胞压积,但对围术期输血影响有限,并且可能造成术后肝功能损伤,因此并非全部患者术中均需应用自体血回输.

  • 腔镜获取大隐静脉的临床学习曲线研究

    作者:张希涛;高杰;刘岩;顾松;颜钧;辛悦;苏丕雄

    目的 了解没有任何经验的手术团队是如何完成完全内窥镜静脉获取(EVH),以及分析它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我院连续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240例的临床资料.每连续30例患者为一组(G1~G8),分别记录每组获取大隐静脉切口数量、获取静脉长度、获取时间、修补数量、转为开放比例及静脉搭桥支数,并计算长度/时间比值.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3.5±10.1)岁,男性占74.2%,30.0%合并糖尿病,肥胖患者占17.9%,EF<45%的患者占14.1%;各组患者术前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患者平均有(2.44±0.59)个切口,所获取血管长度为(43.6±7.3)cm,所需时间为(62.3±15.7)min,平均搭桥支数为(1.96±0.46)支,长度/时间比值为(0.75±0.23)cm/min.结论 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CABG中的应用是一个可行的手术方法,即使没有内窥镜经验的医生也可完成.但这需要一个培训周期,我们认为大约60例.

  •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平海芹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HFpEF)是一种具有相对复杂临床症状的疾病,过去被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日渐呈上升趋势.目前有研究显示,在总心力衰竭的发病人群中,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所占比例为50%左右,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及住院率,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 老年及高龄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药物管理的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伍熙;黄晓红

    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心衰患病率增加.慢性心衰是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主要原因,显著增加临床及经济负担.老年心衰患者在出院后3~6个月的再住院率高,大约50%的再住院是由于慢性心衰相关的合并症、使用多种药物及身体功能障碍引起的.虽然50%的慢性心衰患者超过75岁,大部分临床研究纳入的是相对年轻的患者.在研究资料不完全的基础上,需要推断哪种治疗方案适合这个特殊的人群,对于提供治疗决策的医疗人员具有挑战性.本文将着重介绍慢性收缩性心衰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展.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芙蓉

    心血管疾病包括广泛的心脏和冠状动脉、外周动脉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人群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中慢性心血管疾病占了较大部分比重,而为加强一级预防而进行的早期危险因素的检测,以及对疾病新的治疗方法的发现是减少慢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重要的两个方面[1].心血管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FGF21)是FGF家族的成员之一,既往的研究已经对FGF21在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代谢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2].正是因为FGF21在代谢和血管生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作为一种潜在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分子,近年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就FGF2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MicroRNA-2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

    作者:杨文钢;薛松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18~22个碱基长度的非编码小RNA;它们通过诱导转录抑制或转录降解对基因表达进行负调控[1].初人们只认识到RNA聚合酶Ⅲ是驱动miRNAs转录的主要因素;然而部分前体长链miRNA (pri-miRNA)转录子长达数千个碱基对,包含4个或更多的尿嘧啶,这会导致聚合酶Ⅲ转录介导作用的终止[2].

  • 云医疗之先锋:心电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作者:屈正

    随着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社会化网络普及,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的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医疗健康APP的应用和发展,加之可穿戴医疗健康监测设备的推广使用,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手段,也为医疗服务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技术保障,更使“云医疗”应运而生.而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心电网络系统自然是当今云医疗的“先锋官”.

  • 应激性心肌病大鼠心率变异率变化

    作者:房加雄;齐跃;于慧春;田泽君;刘子泉;何冰;杨学勇;李贺

    目的 观察束缚(IMO)应激大鼠心率变异率(HRV)、心肌组织学及心电图变化,研究自主神经在应激性心肌病(SC)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IMO SC动物模型,检测HRV时域、频域指标、心电图、血浆NE、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及H&E染色心肌组织学变化.结果 大鼠IMO应激后心率增加、ST段明显偏移及严重心律失常,QTc间期延长[(0.202±0.012)s比(0.172±0.017)s],VLF[(855.92±407.21)ms2比(12853.82 ±5765.48)ms2]、NN50[(29.10 ±5.11)ms比(448.50 ±88.89)ms]、LF[(1760.22±783.57)ms2比(24505.12±10819.95)ms2]明显降低,SDNN[(150.52±29.64)ms比(241.92±78.90)ms]、RMSSD[(206.68±43.48)ms比(343.66±117.68) ms]、HF[(3862.72± 1500.32)ms2比(21947.71 ±10591.51)ms2]及LF/HF[(0.60±0.18)ms2比(0.71±0.18)ms2]轻度降低,左心室内压[(188.87±21.55)mm Hg比(117.91±9.08)mm Hg]、+dp/dt[(18921.27±8582.54)mm Hg/s比(7475.00±1408.33)mm Hg/s]显著增高,-dp/dt明显减低[(-13417.21±6859.33)mm Hg/s比(-7175.70±2166.30)mm Hg/s].血浆NE、cTnⅠ浓度明显升高,心肌炎性细胞聚集,心尖部片状心肌坏死,中部、心底心肌细胞水肿.结论 IMO应激可诱发与临床特征相近的SC.HRV变化提示IMO后交感神经激活,同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强,说明心脏自主神经平衡在本病发生过程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 氯吡格雷药物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多态性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MACE的影响

    作者:刘浙波;夏豪;杨洋;李晶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药物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多态性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282例,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内MACE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发生组(试验组,n=82)和未发生组(对照组,n=200).所有患者于PCI术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法检测CYP2C19多态性.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CYP2C19基因分布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饮酒史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中仅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及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使用情况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正常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及弱代谢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ACE组患者CYP2C19*2或CYP2C19*3携带频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MACE的发生与糖尿病病史、CYP2C19基因均有相关性(P<0.05),且二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 携带CYP2C19*2或CYP2C19*3基因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MACE的发生率增加.

  • 辛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治疗的临床效应分析

    作者:廖尚宇;卓裕丰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治疗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效应.方法 将番禺何贤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1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10例,给予常规药物+20 mg辛伐他汀和10 mg依泽替米贝)和对照组(106例,给予常规药物+20 mg辛伐他汀).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脂、内皮祖细胞(EPCs)含量、血小板聚集率(PAG)和肱动脉舒张功能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5± 1.09)mmol/L比(3.03± 1.38)mmol/L]、甘油三酯(TG)[(2.01±0.71)mmol/L比(2.23±0.82)mmol/L]、总胆固醇(TC)[(4.35±1.88)mmol/L比(5.56± 1.98)mmol/L]降低的水平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EPCs含量、肱动脉FMD比对照组明显增加[EPCs:(0.090±0.013)%比(0.076±0.015)%;FMD:(9.41±2.64)%比(8.33±2.24)%;P<0.05];而PAG则显著低于对照组[(32.6±10.1)%比(46.7±8.1)%;P<0.05].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治疗冠心病伴高血脂症患者,其降脂效应、增加循环血EPCs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更为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 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致肺动脉高压一例

    作者:卢蓉;尚小珂;张刚成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12岁,身高134 cm,体重22 kg,因“活动后气促4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半月”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喘气、心慌,伴四肢乏力,外院诊断为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肺高血压,给予强心、利尿等处理后好转,出院后未行靶向药物治疗.半月前患者体力进一步下降,慢步行走100米即出现气促不适,伴有双下肢轻度水肿,夜间喜高卧位休息.为求进一步治疗至我院.入院查体:T 36.5℃,R 29 bpm,P 101 bpm.四肢血压:左上124/79 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下149/99 mm Hg,右上114/84 mm Hg,右下146/92 mm Hg.四肢SPO2:左上92%,左下89%,右上88%,右下87%.呼吸急促,口唇可见轻度发绀,无杵状指(趾).咽无充血,颈软,颈静脉无充盈,甲状腺未触及,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隆起,心界稍大,HR 101 bpm,律齐,A2<P2,P2亢进,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传导局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周围血管征阴性.双下肢轻度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 复合式保温护理对冠心病搭桥手术患者术后的影响

    作者:邱璇;杨森;宋波

    目的 探讨实施复合保温护理的冠心病搭桥手术患者的保温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锦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冠心病搭桥手术病例160例,其中保温组80例患者采用复合保温护理措施,常规组80例患者为常规护理.为避免手术操作差异性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全部病例为同一术者及手术团队完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手术过程等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对两组患者的中心温度实施多个时间点监测,同时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通过加强患者转运过程、消毒过程、手术操作过程及术后的护理,达到保温的目的.结果 两组患者体外循环结束时中心温度均恢复至36℃~37 ℃.出室时保温组温度下降不显著,低降至(35.9±1.8)℃,而常规组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低降至(34.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术后5h引流量增加83.9%,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02.1%,机械通气时间延长96.8%,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68.2%,与保温组相比均存在很大差异,而常规护理组患者在ICU滞留的时间仅延长3.9%,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单一的保温措施往往收效甚微.本研究中保温组采取了复合保温措施后,患者体温的变化幅度、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治疗的时间和费用均优于常规护理组,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