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중화의학유전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9406
  • 国内刊号: 51-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163
  • 曾用名: 遗传与疾病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张思仲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46,XX,del(8) (p21)一家系两例

    作者:刘伟

    患者 女,结婚9年,怀孕4次.第1胎孕60多天自然流产;第2胎足月产一女,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在6岁时死亡(未做染色体检查);第3、4胎均在孕80多天流产,经B超提示,胎儿只有30多天大小,且无胎心.查体:身高159 cm,体重51 kg,表型和智力无明显异常,无化学药物及射线接触史,无病毒感染史,非近亲婚配.患者父母非近亲婚配.患者母亲孕5次,流产3次.患者还有一妹妹.

  • 大Y染色体的临床效应

    作者:张仕岭;尹迎春;王承和;宋光江

    近年来对大Y染色体的遗传效应争论颇多,为了进一步探讨大Y的临床效应,我们对本实验室近几年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发现的246例大Y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46,X,t(Xq;Yq)伴卵巢早衰一例

    作者:刘杰;张香改;黄海燕;谭凤钦

    患者 24岁,身高160 cm,表型正常,因婚后半年闭经不孕来诊.自述13岁月经初潮,半年后来第2次月经,以后则1~3月有一次自主月经,无规则性月经周期.查体:乳房丰满,女性型外阴,大小阴唇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子宫小于正常,卵巢触诊不清.

  • 196例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李琳;张琳;季海生

    我们对1999年至2005年来我室遗传咨询的2368人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共检出异常核型196例,现报告如下.

  • 304例染色体异常报告

    作者:冯杏琳;申华

    我科对就诊的45 000余例患者或咨询者中的2873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共检出异常染色体304例,其中17例为世界首报染色体异常核型.

  • 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八例及其家系

    作者:朱燕英;陶志华;王瑜敏;林晓梅;陈晓东

    例1 女,30岁,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原发不孕就诊.查体:身高159 cm,体重60 kg,表型智力正常.B超:子宫大小正常,两侧卵巢左侧约52 mm×23 mm,右侧约42 mm×29 mm.首诊月经第3天性激素检查:促黄体生成素32.4 U/L(参考范围2.1~10.9 U/L),卵泡刺激素6.5 U/L(参考范围3.8~8.8 U/L),雌二醇178.0 pmol/L(参考范围88~410 pmol/L),睾酮3.69 pmol/L(参考范围0~2.6 pmol/L).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AI cytovision遗传工作站分析40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6,XX,t(12;21)(q22;q22)pat[38]/46,XX,t(7;14)(q36;q13)t(12;21)(q22;q22)[2],见图1.家系调查: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共生育3胎表型、智力正常后代,否认曾有流产史.嫂子自然流产3次,育有一子,表型、智力正常.

  • 46,XX,t(4;9)(q31;p24)与46,XY,-9,+der(9)(p+)各一例

    作者:刘彦慧;黎丽芬

    患者 女,26岁,已婚5年,因生育一异常染色体病男婴要求做染色体检查而就诊.患者系第4胎,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约3.5 kg,身长约42 cm,各器官无明显异常.查体:身高155 cm,体重50 kg,眼距不宽,鼻较小,鼻梁扁平,后发际不低,智力正常.患者月经初潮13岁,经期4~5天,经量及周期基本正常.患者祖父母和父母非近亲结婚,体健,表型正常,父亲抽烟,量中等,无其他不良嗜好,其母亲于孕期间无发热及感染史,未曾服用任何药物,无自然流产等异常妊娠史,有长期接触农药史.

  • 69例原发闭经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刘丽;赵劲松

    病例 我室从1983年至2004年的8134例遗传咨询中共收集原发闭经患者69例,患者经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发现核型正常者42例,占60.87%;性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25例,占36.24%(其中1例为男性核型);常染色体异常2例,占2.9%,见表1.

  • 46,XX,t(8;22)(p11;p11)伴习惯性流产两例

    作者:靳耀英;张韫;石玉惠;梁海燕

    患者 女,31岁,结婚3年,连续自然流产3次,流产后均行诊刮术,刮出绒毛组织,未见有胚芽.患者身体健康,月经正常.其父母均健在,无流产史,共生育2个子女.患者有一兄,已婚,流产3次.患者有一伯父不能生育.患者表型正常,无有毒有害接触史,无烟酒嗜好.其丈夫精液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

  • 49,XXXXY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慧玲;孔祥东;史惠蓉;费亚林;江淼;张颖莹

    患儿 男,10天,因出生以来双眼角膜浑浊来院就诊.患儿系第2胎,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700 g.查体:眼裂狭小,眼距宽,内眦距2.5 cm,外眦距6 cm.双眼裂上斜,角膜呈巩膜样变,鼻梁扁平,低位耳.手握拳,拇指内收并压在食指、中指上,双手均呈通贯手.肌张力增高,外生殖器未见明显异常.

  • 46,XY,t(4;6)(p16;p12)一例

    作者:吴建华;蒲力力;徐丽颖;刘菲;于丽

    患者 男,34岁.结婚近4年,其妻自然流产4次,均于孕50~70天出现阴道流血,经B超检查证实只有空孕囊无胚胎发育而行清宫术.夫妻表型智力正常、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其妻自诉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及感染史,患者精液分析及前列腺液涂片分析均正常.患者父母无近亲关系和不良生育史,兄妹3人所生子女表型及智力均无异常.

  • 染色体多态性引起生殖异常36例分析

    作者:刘志婷;王军荣;续微;关宝杰

    染色体多态是个别染色体上的微小变异,表现在结构及带型强度的变异.一般涉及在遗传上不活跃的含高度重复DNA的结构异染色质区,而此区无遗传信息传递,发生变异后一般不会引起临床表型异常,因此传统认为,染色体多态性的发生不具备病理意义,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却发现染色体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死胎、生育畸形儿、无精液、不育、智力低下等临床表现有关联.我室自1991年对1056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36例现报告如下.

  • 先天愚型染色体嵌合体核型三例

    作者:张伟;曾佑群;赖琴

    患儿(例1~3)男,年龄2月~2岁,因患儿面容特殊,听力差,前来我院就诊.查体:眼距宽,外眼上斜,鼻梁平,爱伸舌,双手通贯掌,1例有三级心脏杂音.

  • 姐弟三人同患inv(4)(p16;q31)

    作者:刘菲予;吕军华;俞剑飞;刘跃梅;扬贇

    先证者 男,19岁,未婚,7岁始患强直性脊柱炎10余年,体表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智力正常,五官端正,无明显器官损害症状,因服药物过量,死亡.父母非近亲婚配,父亲患关节炎多年,已死亡.家中有姐弟3人,大姐表型正常,偶有关节疼,体弱易感冒,生育两胎表型正常小孩;二哥症状同弟弟,4岁发病, 无明显器官损害症状,妻子有流产史,也生育两胎表型正常小孩.家族中多人患部位不同, 程度不等的关节炎.

  • 染色体平衡易位八例

    作者:周桂香;刘雨生;骆丽华;童先宏;金仁桃;栾红兵;郭通航;付应云;李道静;宋影

    例1 男,29岁,结婚2年,其妻妊娠3次,均于60~70天无诱因阴道流血,B超提示胚胎停止发育行清宫术,孕期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染色体核型:46,XY,t(1;11)(p36;q13)(1qter→1p36∷11q13→11qter;11pter→ 11q13∷1p36 → 1pter)(图1a).其妻染色体核型正常.

  • 46,XY,t(7;21)伴习惯性流产一例

    作者:孙晓明;陈英剑

    患者 男,29岁.因妻子怀孕3次,均于孕50~70天自然流产而就诊.妻子孕期无明显感染史,亦无药物、放射线等有害因素接触史.

  • 平衡易位伴不良妊娠两例

    作者:张静;刘丽益

    例1 女,32岁.结婚3年,妊娠2次,均于2月余胎停育,患者否认孕期感冒及不良物质接触史.夫妇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患者核型为46,XX,t(3;9)(3pter→3q24∷9q31→9qter;9pter→9q31∷3q24→3qter).丈夫核型正常.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家庭其他成员未做染色体检查.

  • 脐静脉穿刺产前诊断完全型9号三体一例

    作者:曾艳;许平;张秀兰;钱磊

    患者 女,32岁,G2P0.孕15周产前筛查结果显示18三体高风险1∶20.孕19周时经B超检测发现:羊水过少,未探及明显的胎肾组织回声;孕20周B超再次检查显示:胎儿双肾不清.患者于孕21周接受脐静脉穿刺检查胎儿染色体核型,脐血染色体核型为:47,XY,+9. 引产后胎儿病理解剖显示:颅骨塌陷,眼窝凹陷,外观及内脏未见明显畸形.

  • t(1;13)一家系六例

    作者:刘海湘

    先证者(Ⅱ1) 女,30岁,结婚5年孕2次,无孕期感染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均在孕9~11周不明原因流产.丈夫(Ⅱ2),32岁,夫妇非近亲结婚.查体:夫妇表型正常,身体健康,外生殖器正常.夫妇双方均做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检查,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各计数30个中期染色体核型分裂相,先证者的核型为46,XX,t(1;13)(q43;q14)(1pter→1q43∷13q14→13qter;13pter→13q14∷1q43→1qter),其夫的染色体核型正常.

  • APOB基因3'端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自然长寿的关系

    作者:姜文锡;邱长春;程祖亨;牛文全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基因第29外显子3'端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 VNTR)多态性与维吾尔族自然长寿的关系.方法 选择191名年龄90岁以上的健康个体为长寿组,另选53名年龄65~70岁、性别、地域相匹配已自然死亡的正常个体为对照组.应用序列特异引物PCR和PCR-直接测序等技术对APOB进行分型,并测定等位基因HVE36和HVE48的核苷酸序列. 结果 在维吾尔族人群(长寿组191名,对照组53名)中,共发现14个等位基因.长寿组中HVE36、HVE42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HVE44、HVE46、HVE48、HVE58仅见于长寿组,而HVE26、HVE30、HVE3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逐步逻辑回归分析显示,L等位基因和LL基因型与年龄呈正相关,而S等位基因和SS基因型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每一种等位基因由富含 AT的15 bp长的基本单位或它们的变异体串联重复而构成.结论 APOB等位基因S和基因型SS可能是维吾尔族自然长寿老人的危险因素,而等位基因L和基因型LL则是其保护因子.

  • 浙江汉族RHD 1227A等位基因的五个家系遗传研究

    作者:陈安心;吕豪;徐凤娟;张丽英;倪映华;叶宏辉;赵英

    目的 研究DEL表型、RHD 1227A等位基因的家系遗传规律. 方法 用吸收放散的血清学方法鉴定Rh DEL表型,用特异于RHD 1227A等位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方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CR-SSP)、 RHD 1227A等位基因第9外显子的序列分析方法和Rhesus hybrid box鉴定的方法来检测RHD 1227A等位基因和RHD基因的杂合性.结果 5个DEL表型先证者都是RHD 1227A等位基因阳性,同时缺失1个RHD等位基因,为RHD 1227A/RHd杂合子;家系1、2、3的先证者都有一位亲代成员携带RHD 1227A等位基因,同时还携带正常RHD等位基因,为RHD 1227A/RHD杂合子,表现为正常D表型;家系1先证者子代遗传了RHD 1227A基因,但是为RHD 1227A/RHD杂合子,表现为正常D表型;家系2、4、5先证者的子代成员未遗传RHD 1227A基因,为正常D表型.结论 RHD 1227A等位基因是DEL表型的重要遗传标记,相对于正常RHD等位基因隐性,而相对于缺失的RHd基因显性;RHD 1227A等位基因为亲代遗传基因,而非个体基因变异.

  • 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基因表达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差异

    作者:卢友光;周鸿鹰;丁林灿;梅妍;熊若虹;邓世山;羊惠君

    目的 筛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对其中的候选基因进行初步的验证.方法 用限制片段差异显示PCR技术(restriction fragments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RFDD-PCR)建立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株(ACC-M、ACC-2)的表达谱.对两个表达谱的片段进行比较,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初步筛选出候选基因.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基因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RFDD-PCR方法共获得5420个基因片段,其中包含12个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基因.半定量逆转录PCR方法发现MMP2、MMP7、MMP9、MMP14、MMP15、MMP24在ACC-M和ACC-2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构建了ACC-M和ACC-2细胞株的表达谱,为寻找目的基因奠定了基础.发现MMP2、MMP7、MMP9和MMP15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有关,不同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可能与不同的MMPs家族基因相关.

  • OPA1基因G401D突变导致常染色体视神经萎缩和听力受损

    作者:柯铁;聂尚武;杨琴波;刘剑萍;周琳娜;任翔;刘静宇;王擎;刘木根

    目的 对一个中国视神经萎缩1(optic atrophy 1, OPA1)家系进行临床和基因分析. 方法 对家系进行连锁分析,通过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鉴定致病基因突变. 结果 在家系患者中均发现OPA1基因的一个错义突变1202(G→A),即G401D, 而且患者呈现出视神经萎缩以及听力受损的综合征症状.结论 在中国OPA1患者中鉴定了OPA1基因突变,并支持OPA1基因突变可导致伴随有听力受损的视神经萎缩.

  • 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体人群HLA-Cw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

    作者:刘金锋;孙玉英;金荔;梁飞;刘楠;袁方;骆媛;刘曙光;宋新强;奚永志

    目的 调查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Cw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等位基因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Cw位点的遗传特征提供背景资料.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技术对1285名无关个体进行HLA-Cw基因特异性分析,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检测到23种HLA-Cw位点的等位基因,其中HLA-Cw*01、*03、*07、*08为主要基因型,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1529、0.2385、0.1747、0.1004,并检出HLA-Cw*12、*14、*15、*16、*17等血清学方法不能鉴定的HLA-Cw基因;统计结果表明HLA-Cw位点的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χ2=73.74, df=98, P>0.5).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中国汉族人群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HLA-Cw基因遗传学参数.

  • Nogo蛋白的羧基端与连接蛋白26相互作用及在小鼠内耳中的表达

    作者:肖自安;谢鼎华;胡鹏;夏昆;蔡芳;潘乾

    目的 筛选和鉴定连接蛋白26(connexin 26, CX26)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并分析其在小鼠耳蜗的表达,探讨CX26在胞内核糖体合成后的运输、装配和在胞膜形成间隙连接的生理过程中可能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CX26的相互作用蛋白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扩增正常人GJB2(CX26)全长编码区,基因重组的方法定向克隆于第3代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诱饵质粒pGBKT7,用构建的诱饵pGBKT7/CX26筛选人胎脑cDNA文库,获得CX26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初步阳性克隆,再用这些克隆分别与CX26酵母双杂交去除假阳性.对阳性克隆的插入子DNA进行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分析相互作用蛋白质编码基因的mRNA在小鼠内耳的表达.结果 1个阳性克隆的插入子DNA全长867 bp,前525 bp为编码区.DNA序列及编码读框均与Nogo蛋白的编码基因RTN4的编码区终止密码子前525 bp(包括终止密码子)及终止密码子后非翻译区238 bp完全相同,编码Nogo蛋白的3个异构体Nogo-A、Nogo-B和Nogo-C的羧基端的174个氨基酸残基.RT-PCR分析示RTN4的mRNA在小鼠内耳表达.结论 Nogo蛋白的羧基端与CX26相互作用,Nogo蛋白在内耳表达.Nogo可能参与了CX26蛋白在内耳细胞的转运或间隙连接功能的生理过程.

  • 中国人群中Del表型分子背景研究

    作者:李勤;叶璐夷;郭忠慧;钱旻;朱自严

    目的 研究Del表型的分子基础,并探寻新的Del等位基因.方法 515名经血清学方法确定的RhD阴性血样用吸收放散试验筛选并确认Del表型.Del的基因组DNA通过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X PCR)检测RHD基因;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equence-specific prime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SSP)检测Del等位基因:RHD(K409K)和RHD(M295I).经PCR-SSP筛选,结果为阴性的样品通过基因组DNA测序及cDNA测序分析其分子背景.结果 吸收放散试验共检出Del 79名.经多重PCR检测,79份样品均带有RHD第3、4、5、6、7、9特异性外显子.PCR-SSP结果显示,75名Del具有RHD(K409K)等位基因,无Del样品带有RHD(M295I)等位基因.经测序发现4名新RHD等位基因:RHD 3G→A(GenBank DQ310735), RHD 28C→T, RHD 53T→C(GenBank DQ451877、DQ451878), RHD 251T→C(GenBank DQ310734).结论 Rh血型系统非常复杂,新的D变异表型和新的RHD等位基因可能被不断发现.

  • 脂蛋白脂酶Ser447Ter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作者:官国东;徐恩;王小娟;许寅宏;邱少东

    目的 研究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Ser447Ter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CI)发病的关系及其对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166例CI患者及72名健康成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LPL Ser447Ter基因多态性,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颈动脉斑块(carotid artery plaque,CAP)的形状及大小.结果 CI组CG+GG基因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含量比CC基因型明显降低(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明显增高(P=0.007);对照组CG+GG基因型TG含量比CC基因型低(P=0.041);CI组G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0.014);LPL Ser447Ter基因多态性与颈总动脉IMT和CAP分级无明显相关.结论 LPL Ser447Ter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变化及脑梗死的关系密切,G等位基因可能引起血TG降低、HDL-C 升高;G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保护基因型.

  • 双胎胎盘IGF-Ⅱ基因印迹状态的特点

    作者:罗艳敏;方群;庄广伦;梁润彩;刘秋玲

    目的 探讨双胎胎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Ⅱ, IGF-Ⅱ)基因印迹状态在单胎和双胎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双胎受孕方式、合子性质和胎儿性别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和ApaⅠ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160例妊娠中晚期双胎胎盘和42例单胎胎盘IGF-Ⅱ基因印迹状态,比较其在单胎和双胎、不同类型双胎之间的差异.结果 双胎胎盘IGF-Ⅱ基因印迹丢失率为20.6%,较单胎(8.7%)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盘IGF-Ⅱ基因印迹丢失率在自然受孕双胎为24.4%,在辅助生殖双胎为17.9%;在单合子双胎为16.7%,双合子双胎为22.4%;不同受孕方式、合子性质双胎之间胎盘IGF-Ⅱ基因印迹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双胎胎盘IGF-Ⅱ基因印迹丢失率为26.4%,较男性(9.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盘IGF-Ⅱ基因印迹丢失好发于女性双胎,与双胎受孕方式、合子性质无关.

  •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家系中凝血因子Ⅴ基因两种新突变的鉴定

    作者:郑卫东;刘艳辉;刘辉芳;陈志红;王嬿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家系进行凝血因子Ⅴ(factor Ⅴ,FⅤ)基因突变的检测,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理.方法 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先证者的FⅤ基因全部25个外显子及其旁侧序列进行分析,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应用PCR产物反向测序法或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对突变位点进行确证.随机选择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先证者FⅤ基因存在两种突变,分别是第11外显子区的A1763C错义突变和位于第16内含子3'端剪接位点的G→T突变;家系分析表明这两个突变是双杂合子型,前者遗传自父亲,后者遗传自母亲.10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A1763C错义突变.结论 第11外显子A1763C错义突变和第16内含子3'端的剪接位点突变使先证者呈现双重杂合子型,可能是先证者FⅤ先天性缺乏的原因.

  • 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患者TGFβ1基因R218H突变的检测

    作者:梁玥宏;李汶;李麓芸;叶义言;卢光琇

    目的 Camurati-Engelmann病(Camurati-Engelmann disease, CED),又称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splasia, PD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临床表现以四肢肌肉萎缩、步态摇摆、四肢酸痛、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为特征,影像学表现为四肢长管状骨对称性皮质增厚、骨干增粗呈梭形和髓腔狭窄,但不侵犯骨端或骨骺.该病由TGFβ1基因突变导致,迄今国际上已发现10种突变.作者对1例中国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患者进行TGFβ1基因的突变位点检测. 方法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TGFβ1基因全部7个外显子及其外显子~内含子边界进行分析,对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显示可能存在突变的外显子进行DNA直接测序. 结果 在TGFβ1基因第4外显子发现错义突变R218H.此突变在2000年由日本学者首次报道. 结论 该突变的发现为下一步的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 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存在遗传异质性

    作者:赵峻;向阳;黄尚志;万希润;崔全才;Seckl MJ;Fisher RA

    目的 确定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familial recurrent hydatidiform mole, FRHM)的染色体亲源性,并进行基因定位. 方法 对葡萄胎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并通过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技术从蜡块组织切片中纯化葡萄胎组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微卫星标记,确定FRHM的染色体亲源性;用19q13.4区域的25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单倍型检测,确定这两个家系中致病基因是否为已报道的基因座. 结果 两个FRHM均为双亲来源的完全性葡萄胎(biparental 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BiCHM),两个家系中的患者在19q13.4区域中的大多数遗传标记位点上表现为杂合. 结论 FRHM常常与BiCHM相关,这两例家系的致病基因不在19q13.4区域,FRHM存在遗传异质性.

  • G72基因与抑郁症的关联研究

    作者:洪武;方贻儒;汪作为;钱依萍;张钦廷;江三多;王祖承

    目的 探讨抑郁症与G7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及是否有混合家族史的抑郁症其G72基因多态性有无区别.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100例无混合家族史抑郁症、50例有混合家族史抑郁症、86名正常对照的G7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rs947267、rs2181953,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1) 女性无混合家族史抑郁症组与对照组rs947267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08),基因型A/A、等位基因A、C的OR值分别为0.300(P=0.010)、0.456(P=0.008)、2.195(P=0.008),而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不同性别无混合家族史抑郁症组与对照组rs218195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性别有混合家族史抑郁症组与对照组rs947267、rs218195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7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女性无混合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存在关联,其中rs947267的C等位基因是危险因子.

  •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伴关节垫一家系20例

    作者:李明;华海康;杨莉佳;朱小红;戴迅毅;蒋屏东

    先证者(Ⅳ10) 男,33岁.出生后3个月掌跖部开始出现弥漫性角化,同时指趾关节处开始出现明显的角化性关节垫.随着年龄增加掌跖弥漫性角化过度明显加重,边界清楚,角化性皮损边缘有明显的红斑,掌跖部色泽淡黄, 表面光滑,半透明、干燥.皮损表面呈松树皮状,指趾关节处黄褐色角化性关节垫.诊断: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伴关节垫.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7型一家系11例

    作者:宋兴旺;江泓;沈璐;朱海燕;吴伟锋;杨茜;廖书胜;唐北沙

    先证者(Ⅴ2) 女,24岁.12岁时以视力下降起病,4年后出现行走不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伴吐词不清,饮水反呛,吞咽困难.查体:小脑性语言,舌肌轻度萎缩,四肢肌力对称性下降4级,四肢肌肉萎缩,以双手骨间肌更明显.

  • 远端型脊肌萎缩症一家系九例

    作者:王继明;刘玉祯;马文龙;张强胜;周顺林;陈金亮

    先证者(Ⅲ22) 男,38岁,主因进行性四肢肌萎无力15月来诊.患者于2004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伴有疼痛及酸胀麻木,症状逐渐加重,在当地医院行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行"髓核摘除术",术后疼痛及酸胀麻木减轻,但下肢无力进一步加重,逐渐累及右上肢,并出现全身肌跳,在南京某医院查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改变,考虑"运动神经元病",予神经营养药及维生素类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发展,累及对侧肢体,行走不稳,易跌倒.

  •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三例

    作者:张丽萍;陈眉;黄晓明;黄月芳

    例1 男,22岁.因阵发性肢体不自主运动9年于2006年2月来我院门诊.患者自13岁开始出现发作性四肢及头颈部不自主扭动,以一侧多发,有时累及双侧,持续约10 s,长不超过30 s,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发作时意识清醒,但不能言语,数天发作1次或1天发作数次,长7天发作1次,严重时每天多发作10余次.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寻常型鱼鳞病三家系

    作者:刘平;刘静宇;翟立新;孙可;刘木根;王擎

    家系1 先证者(Ⅳ9),女,4岁.出生2个月后发病,首先面部和腹部出现皮肤干燥、粗糙、轻度脱屑,6个月时在四肢、背部等处出现上述现象,继而多处皮肤出现鱼鳞状及蛇皮样状.鳞屑为多角形,灰褐色,紧附着于皮肤上,边缘游离翘起.经多年治疗无改善,夏季虽有减轻,但和正常儿童相比,皮肤仍显粗糙;冬季症状比较明显,容易瘙痒;其父母非近亲结婚.

  • 先天性丑角脸一家系10例

    作者:马志红;徐淑梅

    先证者(Ⅲ3) 男,82岁.先天性颜面发育畸形:眼距宽,眼裂小,额鼻部两眼内眦间皮肤明显增厚隆起,表面平坦,肤色正常,外观颇似京剧丑角脸谱中额鼻处的白斑形状.查体:双眼内眦处可见蚕豆大小的扁平赘肉,掩藏于上眼睑下.鼻骨无塌陷,视觉、听觉及发音均无明显障碍.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八例

    作者:刘凌;赵丽莉;周东

    先证者(Ⅱ5) 男,53岁.因"双下肢痉挛30年,走路不稳20+年"于2005年10月就诊.30年前,患者常于睡眠中发作双下肢痉挛,每次持续几秒至数十秒即缓解.以后在清醒状态下也出现类似发作,并渐出现双下肢僵硬、走路不稳,双下肢发凉.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定向力、记忆力正常.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 亨廷顿病一家系

    作者:张士永;李艳;郭海明;陈军;韩崇玉;彭丽华;马红梅;许二赫;李丹

    先证者(Ⅱ1) 女,64岁,手不自主多动12年,头面部、全身多动7年伴智能减退.父亲已故有类似病史.查体:搀扶进病房,查体欠合作,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头面部、四肢舞蹈样动作,四肢肌力、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感觉正常,双侧巴彬斯基征(+),智能量表评分11分.脑电图:广泛中度异常,脑部核磁共振显示:脑室扩大,脑沟脑裂增宽,提示脑萎缩.入院后给予氟派定醇、雷米封及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多动症状改善,智能减退无明显变化.

  • 先天性多指畸形一家系八例

    作者:杨帆;杨太珠;朱琦;罗红;郭文琪

    先证者(Ⅲ4) 女,25岁,汉族.因孕30+4周,要求行彩超检查.查体:孕妇右手拇指外侧可见长约2 cm陈旧手术斑痕.孕妇自诉患先天性多指畸形,表现为右手拇指侧多指,已行切除术;余无发育异常.行胎儿彩色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右手拇指外侧查见长约1.0 cm的条状等回声,无骨骼样强回声.超声拟诊:胎儿右手拇指侧多指畸形.产后经X线检查证实为软组织性多指.

  • 应用双侧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排除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分子诊断中假基因的干扰

    作者:王志红;黄梁浒;兰风华

    目的 应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排除ABCD1假基因的干扰,对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 AL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按ARMS引物设计原则设计上游引物(正常引物、突变引物)和下游公共引物,对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分别进行PCR扩增.结果 R617C突变患者及其母亲的突变引物均扩增出特异性条带(107 bp),患者父亲和对照则未见条带,在基因组DNA水平证实了R617C突变的存在.结论 双侧ARMS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排除假基因干扰.

  • 成都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彭冰;陈强;张力;邹海;刘淑芸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human leukocyte antigen-DQA1, HLA-DQA1)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PCR-SSP)对成都地区45例ICP孕妇、18个ICP家庭、45名正常妊娠孕妇及18个正常对照家庭进行HLA-DQA1等位基因分型分析. 结果 ICP组孕妇HLA-DQA1*03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孕妇,除此之外,HLA-DQA1其余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正常对照组和IC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夫妇及母胎HLA-DQA1等位基因共享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都地区人群中HLA-DQA1各等位基因与ICP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HLA-DQA1*0301等位基因可能是ICP的遗传保护基因,对疾病的发生可能有拮抗作用.

  • 宫颈癌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的表达与血浆中的甲基化状态

    作者:任晨春;苗绪红;杨斌;赵磊;孙蕊;宋文芹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浆中脆性组氨酸三联(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状态以及该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CR)对151例患者的血浆进行FHIT基因甲基化状态的研究,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31.13%的患者血浆FHIT基因发生甲基化;59.60%宫颈癌组织FHIT蛋白表达减弱或缺失,其中47.78%存在血浆FHIT基因的甲基化.结论 血浆中FHIT基因甲基化是引起宫颈癌FHIT蛋白表达减弱的重要因素,利用它可以对宫颈癌进行无创伤诊断和预后的评估.

  • 血小板糖蛋白GPIb α Kozak基因多态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玉强;邹宏丽;张晨

    目的 研究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糖蛋白(platelet glycoprotein,GP)GPIb α Kozak序列-5T/C基因多态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和基因序列测定技术检测90例TIA患者和80名对照组的GPIb α Kozak序列-5T/C基因多态性,比较各基因型的表达与 TIA的关系.结果 TIA组CC基因型频率为0.166,明显高于对照组(0.0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IA组C等位基因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等位基因与TIA发病正相关(P=0.016).结论 血小板GPIb α Kozak基因多态性与TIA相关,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可能是TIA的危险因素.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73G/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单志新;符永恒;余细勇;邓春玉;谭虹虹;林秋雄;于汇民;林曙光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基因MIF 5'非翻译区-173G/C多态性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汉族138例冠心病患者及163名正常人群MIF基因-173G/C位点进行研究,对于限制酶酶切结果再进行DNA测序鉴定. 结果 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中只检出-173GG和-173GC基因型,均未检出-173CC基因型.正常人群和冠心病患者的MIF-173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66和0.917, MIF-173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34和0.083, 冠心病患者MIF-173GC基因型频率(0.167)明显高于对照组(0.068)(OR:2.764, 95% CI:1.295~5.899;P= 0.007).结论 MIF基因-173G/C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汉族人群冠心病的易感性标志.

  •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与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周民;岑岭;薛永权

    目的 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细胞遗传学、血液病理学、血液形态学、临床肿瘤指标与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骨髓直接法和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对20例NHL患者进行核型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P53蛋白检测.结果 20例NHL中出现骨髓浸润8例.20例NHL中,发现有异常核型9例,发生率45%(9/20).异常类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3例,t(14,18)(q32;q21)1例,14q+ 1例,t(8;14)(q24;q32)2例,t(8;14) (q24;q32)伴其他异常2例.伴异常核型的患者其血清P53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核型者.结论 t(8;14) (q24;q32)是NHL中涉及较多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伴此种核型异常的NHL患者预后不良,同时发现正常核型缺乏对预后也有不良影响.突变型P53值的增高和染色体核型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 GLI3基因与单纯性马蹄内翻足的关联分析及其突变筛查

    作者:张炫;金春莲;刘丽英;赵宁;张立军;吉士俊;孙开来

    目的 对GLI3基因与单纯性马蹄内翻足进行关联分析和突变筛查,探讨GLI3基因与单纯性马蹄内翻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84个单纯性马蹄内翻足核心家系中GLI3基因内两个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的基因型,并应用ETDT软件统计分析各SNP位点基因型与单纯性马蹄内翻足的关联;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103例单纯性马蹄内翻足患者GLI3基因的第9至12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经ETDT分析,位于GLI3基因第4外显子的cSNP rs846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582,P>0.05);第14外显子的cSNP rs929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66,P<0.05),在单纯性马蹄内翻足核心家系中存在传递不平衡;发现1例患者及其母亲的第9外显子有108(G→A)的同义点突变.结论 GLI3基因与单纯性马蹄内翻足相关,其第 9至12外显子可能并非该病的突变热点.

  • CDT1和GMNN基因多态性与女性乳腺癌危险性的关联研究

    作者:高君;马红霞;周炎;胡志斌;翟祥军;王雪晨;秦建伟;陈文森;靳光付;刘继永;王心如;谈永飞;魏庆义;沈洪兵

    目的 探讨参与DNA复制的两个重要基因CDT1和GMNN基因多态性与我国人群散发乳腺癌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包括427例乳腺癌患者及477名无肿瘤史的正常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CDT1 838G/A,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GMNN 387C/A的基因型. 结果 CDT1 GG、GA和AA 3种基因型以及GMNN CC、CA和AA 3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19和0.793).然而,分层分析发现,在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中,CDT1 GA+AA基因型可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调整OR:2.21, 95% CI:1.20~4.09).结论 CDT1 838G/A基因多态性和GMNN 387C/A基因多态性与总的散发性乳腺癌无显著关联,但CDT1 838G/A可能对于具有遗传背景的女性乳腺癌的易感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 贵州苗、布依、侗、水四个少数民族Rh血型分布调查分析

    作者:潘钦瑞;钟江;杨元;喻芳;周强;钟春琍

    目的 了解贵州主要的4个少数民族中Rh血型分布及基因频率,为指导Rh溶血症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贵州苗、布依、侗、水4个民族的无关个体进行Rh血型鉴定和分析.结果 共筛查4个少数民族15 992人,汉族对照4851人.发现Rh(D)阴性个体51名,苗族d基因频率0.0474、Rh阴性率为0.22%.布依族d基因频率0.0602、Rh阴性率为0.36%.侗族d基因频率0.0378、Rh阴性率为0.14%.水族d基因频率0.0307、Rh阴性率为0.09%.汉族(对照组)d基因频率0.0574、Rh阴性率为0.33%.4个少数民族均有表现型CCDee型高(52.47%~59.66%)的共同特征.同时4个民族的基因型频率均以CDe高,分别为苗族:0.7244、布依族:0.7389、侗族:0.7410、水族:0.7743.结论 贵州4个少数民族苗、布依、侗、水族Rh血型分布特征,与国内南方少数民族相似.苗、侗、水族Rh阴性比例都低于汉族(0.33%),仅布依族Rh阴性率(0.36%)接近并略高于汉族.因此,贵州少数民族中Rh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率不高.

  • 河北汉族人群五个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作者:白雪;丛斌;付丽红;姚玉霞;赵艳梅;李淑瑾;甄艳凤;王毅;张磊

    目的 调查DXS6801,DXS6809,DXS7423,DXS7424,DXS9902五个基因座在河北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用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DNA序列分析河北汉族114名无关男性及118名无关女性个体DXS6801,DXS6809,DXS7423,DXS7424,DXS9902五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结果 5个基因座共发现了31个等位基因,男性个体共检出了101种单倍型,男性单倍型多样性为0.9975. 结论 5个基因座在河北汉族人群中有较高的多态信息含量,有潜在的法医学应用价值.并为X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河北汉族人群的遗传学数据.

  • 中国南方汉族和苗族人群hPARP1基因遗传多态性

    作者:唐焕文;梁海荣;庄志雄;胡大林

    目的 检测人类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1, PARP1]基因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在中国南方汉族和苗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 收集187名中国南方汉族和210名苗族人的血液DNA,用PCR法扩增hPARP1基因4个外显子,并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 用PCR成功扩增出第12、13、16、17外显子,片段长度分别为253 bp、313 bp、175 bp、362 bp,在187名中国南方汉族和210名苗族人群中,分别有3人和9人检测出hPARP1基因第12、13、16和17外显子上各有1种基因突变,分别为Phe548Ser、Ala683Ser、Asp798Tyr、His808Arg.结论 中国南方汉族和苗族人群中hPARP1基因第12、13、16和17外显子上存在突变型等位基因.

  • 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进展

    作者:李立明;高文静;吕筠;曹卫华;詹思延;杨慧英;胡永华

    目的 分别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城市和农村地区建立四个以人群为基础的双生子登记系统;应用本双生子登记系统,选择成年双生子进行详细调查,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双生子的登记主要依靠卫生防疫三级保健网络进行覆盖.对于参与详细调查的双生子的募集,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式.结果 目前登记系统已登记7 423对双生子,并对其中1 613对双生子进行详细调查和体检.系统在基线登记的基础上,还建立了一个包含579对双生子的队列.已进行的研究包括成年双生子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中间表型研究、心理学研究、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等.结论 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是目前中国首个以人群为基础的双生子登记系统,它已成为医学和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和国内资源.

  • HLA-B新的等位基因B*5136的确认和分析

    作者:章伟;朱发明;吕沁风;王炜;韩浙东;严力行

    目的 研究HLA-B新的等位基因B*5136的分子机理.方法 先证者为浙江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盐析法抽提样本DNA,常规PCR反应扩增先证者HLA-B基因第2~4外显子的编码序列,PCR产物经TOPO试剂盒克隆转染到质粒载体中,分离其两个等位基因,对所得的克隆用第2、3、4外显子引物进行双向测序分析. 结果 先证者HLA-B基因经TOPO克隆后得到两个等位基因,一个为HLA-B*4601,另一个经BLAST HLA 验证为新的等位基因,其序列已递交GenBank(AY601729,AY610730,AY601731).新的等位基因与接近的B*5108等位基因比较,在第3外显子上有4个核苷酸的差异:第527位T→A,导致第177位氨基酸Val →Glu;第583位C→T,导致第195位氨基酸His→Tyr;在第559位C→A和第560位T→C,导致第187位氨基酸Leu→Thr. 结论 该脐血捐献者的HLA-B为新的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5136.

  • 肝癌细胞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方法学的建立与探讨

    作者:刘虎;叶胜龙;杨炯;汤钊猷;刘银坤;钦伦秀;邱双健;孙瑞霞

    目的 建立肝癌细胞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方法,为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染色体功能定位建立技术平台.方法 人单染色体供体细胞通过微核化、出核、融合步骤将随机标记有耐药neo基因的正常人8号染色体导入到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系C5F中,对微细胞杂交克隆进行药物筛选和单细胞克隆,并用序列标签位点-PCR和全染色体涂染荧光原位杂交方法验证人染色体转移的结果.结果 获得具有G418和HAT双重抗性的微细胞杂交细胞,通过单细胞分离克隆方法获得15个具有双重抗性的微细胞杂交克隆,序列标签位点-PCR结果发现导入染色体的随机片段丢失,全染色体涂染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导入的人8号染色体与大鼠染色体发生了稳定的重组.结论 成功建立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为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染色体功能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华医学遗传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