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중화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727
  • 国内刊号: 12-109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5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王建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对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植入的影响

    作者:张荣莉;郑晓辉;周卢琨;张樱;陈书连;杨栋林;姜尔烈;魏嘉璘;黄勇;马巧玲;翟卫华;冯四洲;韩明哲;何祎

    目的 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HLA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对干细胞植入的影响以及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液相芯片技术,对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拟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HLA抗体及DSA的检测,对已完成移植患者进行DSA与植入失败相关性分析,检测移植前后DSA水平,探索针对DSA的处理方法.结果 共检测了92例拟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LA抗体,其中16例(17.4%)存在HLA抗体,6例(6.5%)DSA阳性.在常规清髓性预处理单倍体相合移植中,26例DSA阴性患者中有24例成功植入,仅有2例发生植入失败,而采用常规预处理的4例DSA阳性患者中仅有1例成功植入,其余3例发生植入失败,二组患者植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24/26)对25.0%(1/4),x2=8.433,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DSA是影响供者干细胞植入的唯一因素[OR=12.0(95% CI l.39~ 103.5),P=0.024].6例DSA阳性的患者中,4例次在移植时采取了针对DSA的措施,均获得供者干细胞顺利植入,其中3例HLA-Ⅰ类DSA阳性患者(首次移植2例、二次移植1例)在输入供者干细胞之前输入供者血小板,另l例HLA-Ⅰ、HLA-Ⅱ类DSA并存患者在二次移植时更换供者并给予全身放疗、利妥昔单抗及供者血小板输注.结论 DSA是导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植入失败的关键因素,移植前应进行常规检查,DSA阳性患者应选用DSA阴性供者;无合适供者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DSA水平以促进干细胞植入.

  • 伴Ph染色体变异易位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细胞、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

    作者:赵娟娟;张龑莉;张圣杰;周健;喻凤宽;祖璎玲;赵慧芳;李珍;宋永平

    目的 探究伴Ph染色体变异易位(vPh)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疗效.方法 收集32例伴vPh且一线应用伊马替尼(IM)治疗、BCR-ABL转录本为P210的初诊CML-CP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相同条件的703例伴典型Ph染色体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人口统计学与初诊时血液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32例vPh组患者中3例(9.4%)为简单变异易位,29例为复杂变异易位.29例复杂变异易位患者中,28例(87.5%)累及3条染色体,1例(3.1%)累及4条染色体,除8、15、18及X、Y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被累及,其中12q(15.5%)与1p(12.1%)累及频率较高.FISH信号以2绿2红1黄(2G2R1Y)(74.1%)为主,其次为1G1R2F(14.8%)、2G1R1Y(3.7%)、1G2R1Y(3.7%)、1G1R1Y(3.7%),简单机制型与复杂机制型亚组比较,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P=0.269)、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P=0.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典型Ph组相比,vPh组具有更高的原发IM耐药率(x2=3.978,P=0.046),尤其是原发血液学耐药率(x2=7.870,P=0.005);但两组CCyR(x2=0.192,P=0.661)、MMR(x2=0.822,P=0.365)、无事件生存(x2=0.509,P=0.476)、总生存(x2=3.485,P=0.0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vPh的存在并不影响患者总生存(RR=0.692,95%CI0.393~ 1.765,P=0.658)、无事件生存(RR=0.893,95%CI 0.347~ 2.132,P=0.126)及无进展生存(RR=1.176,95%CI0.643~ 2.682,P=0.703).结论 CML-CP vPh患者与典型Ph患者具有相似的人口学及血液学特征,除22q11、9q34外,vPh累及的染色体以12q、1p较多,FISH信号类型以2G2R1Y为主,不同的形成机制对TKI疗效无明显影响.vPh与较高的IM原发耐药率,尤其是与原发血液学耐药率相关,但换用二代TKI后患者能迅速获得深层次分子学反应,长期疗效并不受影响.

  • 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范可尼贫血四例临床观察

    作者:侯慧;姚艳华;卢俊;肖佩芳;卞馨妮;刘虎;胡昳歆;凌婧;李捷;翟宗;孔令军;胡绍燕

    目的 评估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范可尼贫血(FA)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接受allo-HSCT F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FA患儿中男l例、女3例,移植时中位年龄为7(5~ 10)岁,非亲缘10/10 HLA全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例,同胞10/10 HLA全相合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非亲缘10/10 HLA全相合脐血干细胞移植各1例.采用白消安联合低剂量环磷酰胺(20mg/kg)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4例FA患儿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1(9~ 15)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12(8~ 28)d.l例患儿发生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患儿发生出血性膀胱炎,4例患儿均未发生肝静脉闭塞病.结论 减低剂量预处理allo-HSCT治疗FA患儿是安全、有效的.

  • 雷帕霉素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脾脏CD4+CD25+T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林赠华;刘红;朱丽;杨熙;张亚平;钱娟;刘海燕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模型小鼠CD4+CD25+ Treg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近交系雌性BALB/c小鼠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IFN-γ腹腔注射联合白消安灌胃的方法建立SAA小鼠模型(SAA组),并使用RAPA腹腔注射5d治疗SAA小鼠(RAPA组).骨髓活检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小鼠的骨髓造血组织变化;免疫磁珠分选出各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的Akt、磷酸化(p)-Akt、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收集各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 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AA组造血细胞明显减少,且造血细胞被大量的脂肪组织所代替,RAPA组造血细胞亦明显减少,可见大量脂肪细胞;对照组、SAA组、RAPA组小鼠胫骨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分别为(94.25±4.20)%、(7.00±2.00)%、(9.75±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lch F=1 441.822,P<0.001);RAPA组略高于SAA组[△(x)=2.15%(95%CI 0.15%~5.35%),P=0.037].对照组、SAA组、RAPA组脾脏Treg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84±1.39)%、(29.85±2.72)%、(22.39±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38,P< 0.001);RAPA组Treg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AA组.RAPA组脾脏Treg细胞中Akt、Stat3的表达水平高于SAA组,而p-Akt和p-Stat3表达水平低于SAA组(P值均<0.05). SAA组、RAPA组的脾脏CD4+CD25+Foxp3+/CD4+CD25+、CD4+CD25+Foxp3+/CD4+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且RAPA组明显高于SAA组(P值均<0.017).结论 IFN-γ联合白消安诱导的SAA模型小鼠脾脏Treg细胞存在过度凋亡现象,而RAPA可能通过抑制Treg细胞内Akt及Stat3的磷酸化上调Foxp3的表达,从而抑制Treg细胞的凋亡.

  • 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0例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慧霞;杨隽;姜杰玲;蔡宇;万理萍;吴琳;邵珊;王椿

    目的 评价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减低强度预处理allo-HSCT的10例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28.5(22~ 54)岁.采用以氟达拉滨/白消安+全身照射为主的预处理方案.9例患者移植后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3.5(10~22)、16.5(13~40)d.4例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5例患者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位随访时间17(6~ 109)个月,预期3年总生存率为(90.0±8.5)%.1例患者死亡.结论 以氟达拉滨/白消安+全身照射为主的减低强度预处理allo-HSCT是骨髓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

  •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血液病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及血药浓度监测在侵袭性真菌病防治中的价值

    作者:曲洪澜;郭丹丹;徐婷;李正;尹佳;田孝鹏;孔丹青;朱霞明;缪丽燕;吴德沛;唐晓文

    目的 研究CYP2C 19基因型对血液病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并探讨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在侵袭性真菌病(IFD)防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接受伏立康唑静脉注射的65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临床资料.应用焦磷酸测序检测患者CYP2C 19基因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监测患者伏立康唑血清谷浓度.结果 65例患者中,CYP2C 19基因型伏立康唑快代谢型30例,中代谢型33例,慢代谢型2例,将中代谢型与慢代谢型归于非快代谢型组.共检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169次,快代谢型组患者伏立康唑血清谷浓度明显低于非快代谢型组[0.98(0.38~ 2.08) mg/L对2.19(1.53 ~ 4.27) mg/L,z=10.286,P<0.001].26例伏立康唑平均血清谷浓度< 1.5 mg/L患者,其治疗失败率(50.0%)明显高于伏立康唑平均血清谷浓度≥1.5 mg/L患者(20.5%)(P=0.052).5例伏立康唑平均血清谷浓度>5.5 mg/L患者中,4例出现视觉障碍;60例伏立康唑平均血清谷浓度≤5.5 mg/L患者中,4例(6.1%)出现视觉障碍,1例(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89,P=0.020).结论 CYP2C 19基因快代谢型患者伏立康唑血清谷浓度明显低于CYP2C 19基因非快代谢型,恰当的伏立康唑血清谷浓度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降低抗真菌治疗的失败率.

  • 儿童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薛玉娟;吴珺;左英熹;贾月萍;陆爱东;张乐萍

    目的 探讨儿童Ph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初治Ph+ AL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x2检验及Log-rank检验评估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68例Ph+ ALL患儿男女比为2.1∶1,中位年龄8(1~ 16)岁,中位总生存(OS)时间16.8个月,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13.5个月.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率为43.9%(29/66),伴髓系抗原表达组与不伴髓系抗原表达组的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率分别为29.6%和61.3%(x2=5.814,P=0.020).1个疗程完全缓解(CR)率为86.2%(56/65),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组与不良组的1个疗程CR率分别为100.0%和74.2%(x2=6.680,P=0.003).诱导化疗期加用伊马替尼组与单纯化疗组的1个疗程CR率分别为94.9%和73.1%(x2=5.185,P=0.024).2年和5年的OS率分别为(61.4±7.0)%和(50.8±8.1)%,2年和5年的DFS率分别为(54.6±6.8)%和(48.6±7.3)%.单因素分析显示,Ph+ ALL患儿的2年OS率与初诊WBC、LDH水平、脾脏大小、肝脏大小、是否伴髓系抗原表达、早期治疗反应、1个疗程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的MRD水平(或BCR-ABL)、是否应用伊马替尼及不同治疗方案等因素有关(P值均< 0.05),2年DFS率与LDH水平、脾脏大小、肝脏大小、是否伴髓系抗原表达、早期治疗反应、1个疗程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的MRD水平(或BCR-ABL)、是否应用伊马替尼及不同治疗方案等因素有关(P值均<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脾脏肋缘下≥3 cm是影响患者OS (RR=45.7,95% CI l.4~1 528.2,P=0.033)及DFS(RR=52.3,95% CI l.6~1 725.9,P=0.026)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Ph+ ALL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免疫分型中伴髓系抗原表达患儿的早期治疗反应差.早期治疗反应差的患儿1个疗程CR率低,诱导化疗期加用伊马替尼可明显提高1个疗程CR率.脾脏肋缘下≥3 cm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化疗疗效差,化疗联合伊马替尼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 克拉屈滨治疗毛细胞白血病五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之茵;陈钰;陈玉宝;严泽莹;王莹;李佳明;孙海敏;张苏江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白血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乏力、脾大和全血细胞减少,有特征性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1].嘌呤类似物(喷司他丁、克拉屈滨)等药物改善了HCL患者的预后,完全缓解(CR)率可达90%以上且缓解时间长[2].我们回顾性分析了5例H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
  • NKG2D配体介导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02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作者:贾祝霞;蔡晓辉;肖溶;张修文;武幸;韩文敏;周民;朱志超;卢绪章

    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白血病细胞残留的可能机制之一,这些耐药的白血病细胞在病程中获得特殊的免疫表型,从而逃避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杀伤[1].研究表明免疫细胞可以通过NKG2D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介导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降低肿瘤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可以逃避免疫细胞的免疫监督[2-3].以前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耐药与STAT3磷酸化水平升高有关,抑制STAT3磷酸化可以增加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4].另外,STAT3磷酸化水平升高可降低肿瘤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水平[5],抑制STAT3活性可以增加NKG2D配体的表达,增加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6-7].我们通过调控K562/A02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以阐明耐药白血病细胞逃逸免疫细胞识别和杀伤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
  • 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二例血管性血友病患者VWF基因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冯银;梅世月;刘宁;郭瑞霞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临床上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多数为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其发病率约为1/1 000[1].VWF基因是VWD的致病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12p13.3),包含52个外显子,其mRNA编码2 813个氨基酸前体蛋白(包括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741个氨基酸的前体多肽及2 050个氨基酸的成熟亚单位)[2].VWF基因外显子较多,传统的Sanger测序耗时耗力,我们应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对2例VW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

    关键词:
  • t(5;12)(q33;p13)合并inv(3)(q21q26)染色体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柰岑;李国辉;陈任安;刘利

    染色体t(5;12) (q33;p13)产生TEL (ETV6)-PDGFRB融合基因,染色体inv(3) (q21.3q26.2)或t(3;3) (q21.3;q26.2)异常可使EVI1基因异常表达.WHO 2016年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的分类中分别将“伴有PDGFRB基因重排的髓系或淋系肿瘤”、“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inv(3)(q21.3q26.2)或t(3;3) (q21.3;q26.2)”作为两种独立的疾病单独列出.近来我科收治1例t(5;12) (q33;p13)合并inv(3)(q21q26)染色体异常的初治AML患者,现报道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关键词:
  • JAK2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二例

    作者:王勇;潘金兰;沈娟;张俊;白淑萧;公艳蕾;吴春晓;岑建农;姚利;沈宏杰;解珺丹;陈苏宁;邱宏春

    例1,男,58岁,2016年4月因乏力就诊.血常规:HGB196 g/L,WBC 5.4×109/L,PLT 127× 109/L.骨髓检查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待排.入院进一步检查,染色体核型:46,XY,t (9;22) (q34;q11)[1]/46,XY[19],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9%.JAK2V617F突变检测显示突变率100%,诊断:Ph+慢性髓性白血病伴JAK2V617F突变.给予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后患者失访.

    关键词:
  • JAK2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合并疑似BCR-ABL变异型一例

    作者:程焕臣;赵旭;李蔚;赵雪飞;程梅;邱林;马军

    患者,女,54岁,2012年1月因脾大、白细胞高(29.4×109/L)入院,当时骨髓形态学结果显示不排除慢性髓性白血病(CML),BCR-ABL (P210)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为36.2%,JAK2 V617F突变阳性,临床诊断为JAK2阳性CML,治疗方案为口服伊马替尼.2013年1月BCR-ABL(P210)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为16.7%,细胞形态学检测显示骨髓抑制,无染色体结果,因伊马替尼导致的皮肤瘙痒严重改为口服尼罗替尼,此时患者已合并骨髓纤维化.

    关键词:
  • Evans综合征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洪莎;刘杉珊;焦本蒸;谭业辉;高素君

    Evans综合征是一类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血液病,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同时或序贯发生为特征,可伴有免疫性白细胞减少,成年女性和儿童多见,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瘀点和(或)紫癜等[1].Evans综合征经常表现为迁延、反复发作的血小板减少及溶血,合并血栓罕见.本文我们报道Evans综合征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并进行文献复习.

    关键词:
  •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 (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关键词:
  • 从dysplasia来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作者:肖志坚

    1938年Rhoad和Barker首次提出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的概念,当时是指那些“造血素”治疗无效的贫血.1942年Grüneberg首次描述了铁粒幼红细胞(sideroblast),1956年Bjorkman 报道了4例特发性获得性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idiopathic acquired sideroblastic anemia,IASA)患者.1953年Block提出了白血病前期(preleukemia)的概念,在随后的报道中白血病前期主要包括法国Dreyfus等提出的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和美国Lichtman等提出的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关键词:
中华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