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중화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727
  • 国内刊号: 12-109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5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王建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胆固醇合成抑制剂辛伐他汀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作者:任汉云;张念先;徐红;陆道培

    目的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细胞抗凋亡机制和诱导CML细胞凋亡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CML细胞株K562体外培养、用3H-TdR掺入法及DNA末端标记法观察胆固醇合成限速酶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K56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以及该制剂联合化疗药物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辛伐他汀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能增强K562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加入HMG-CoA下游产物甲羟戊酸可完全逆转这种作用。结论辛伐他汀通过抑制甲羟戊酸代谢途径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表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作为治疗CML的药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远期疗效的观察

    作者:刘兵城;王一;郝长来;刘英慧;钱林生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31例CGL患者的治疗随访情况,对不同治疗组中位慢性期、生存期及疾病转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甲异靛作缓解后治疗者中位慢性期及生存期长于以白消安作缓解后治疗者, 100个月转恶率低于后者; 单独应用甲异靛治疗组与单独应用羟基脲治疗组中位慢性期、生存期及60,100个月转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者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独应用白消安治疗组;联合化疗组从中位慢性期、生存期及60,100个月转恶率看疗效并不优于甲异靛、白消安及羟基脲治疗组;干扰素治疗组中位慢性期及生存期较常规化疗组明显延长, 60,100个月转恶率明显低于常规化疗组。结论白消安不宜用于缓解后的治疗,维持治疗方案以甲异靛或甲异靛联合羟基脲为佳; 羟基脲联用甲异靛可提高疗效; 干扰素有助于延长CGL患者慢性期及生存期,延缓急变的发生。

  • 同时具有染色体t(8;21)和t(15;17)的急性白血病一例

    作者:

    目的报道1例同时具有t(8;21)和t(15;17)的染色体复杂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方法骨髓细胞经过24 h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RT-PCR方法检测AML1/ETO、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X,t(8;21),t(15;17)。RT-PCR方法检测发现AML1/ETO及PML- 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结论同时具有t(8;21)和t(15;17)的AML有可能为一新的临床遗传学类型。

  • 急性白血病患者P-gp、mdr1、MRP和Topo Ⅱ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作者:顾静文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mdr1、MRP和Topo Ⅱ是否为急性白血病(AL)临床耐药的预后因素。[ HTH 方法用单抗UIC2标记,流式细胞术测定45例AL患者的P-gp;用RT-PCR方法检测其mdr1、MRP和Topo Ⅱ的表达。结果耐药组P-gp、mdr1、MRP阳性率均高于敏感组,P值均<0.01, 而Topo Ⅱ耐药组表达阳性率较敏感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P-gp、mdr1、MRP、Topo Ⅱ和年龄与临床耐药性显著相关; 性别、发病时白细胞计数、FAB 亚型和骨髓原始+(早)幼稚细胞比例与耐药性无关。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经以上变量校正后显示P-gp、mdr1、MRP、Topo Ⅱ和年龄仍与耐药性显著相关:P-gp RR=14.87,P=0.003; mdr1 RR=19.98,P=0.003; MRP RR=16.53, P=0.006 ; Topo Ⅱ [ WTBX RR=0.23, P=0.046;年龄 RR=10.87, P=0.013。将36例初发AL患者单独分析,结果发现P-gp、mdr1和MRP亦与完全缓解密切相关。经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所有病例组和临床耐药组P-gp和mdr1,P-gp和MRP,mdr1和MRP具有相关性(P<0.001) 。结论 P-gp、mdr1、MRP 和 Topo Ⅱ是AL临床耐药的独立预后因素。md r1和MRP具有相关性。

  • 与异常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

    作者:和虹;邵宗鸿;刘鸿;宋鲁燕;田鹏;曹增;张益枝;李克;赵明峰;施均;何广胜;储榆林;钱林生;杨天楹

    目的报告一组与异常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方法分析29例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的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结果该组患者大部分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绝大部分患者骨髓增生良好,少部分增生减低,但红系比例不低或增高;常规溶血试验阴性;无造血原料缺乏证据;无异常克隆造血证据;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对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试验性治疗反应良好。结论该组疾病与异常免疫(特别是自身抗体)介导的造血细胞破坏或功能异常有关,暂称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IRP), 将其从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区分出来,患者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且可减少误诊的 AA、MDS。

  • 霉酚酸酯联合CsA和短程MTX预防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急性GVHD

    作者:

    目的评价霉酚酸酯(MMF)联合环孢菌素A(CsA)和短程甲氨蝶呤(MTX)预防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例患者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当天始联合应用MMF(骁悉胶囊)1.0?g/d,CsA 3?mg*kg-1 *d-1,MTX移植后第1天15?mg/次,移植后第3,6,11天10?mg/次预防aGVHD。结果 12例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中,1例于移植后第7天发生Ⅳ度超急性G VHD,2例分别于移植后第10天和第17天发生Ⅱ度aGVHD,经甲泼尼龙和MMF治愈,其余患者未发生aGVHD。治疗中与MMF相关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调整剂量后血常规得以恢复,不影响移植患者的造血重建。结论在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应用MMF联合CsA 、MTX预防aGVHD是有效的。

  • 可溶性Fas配体与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感染关系的探讨

    作者:黄晓军;万峻;郭乃榄;陆道培

    目的明确可溶性Fas配体(sFasL)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异基因骨髓移植受者移植前后血浆sFasL水平,比较其与临床发生aGVHD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发生Ⅱ~Ⅳ级aGVHD时受者血浆sFasL水平[(0.313±0.372)μg/L]明显高于发生0~Ⅰ级aGVHD者[(0.173±0.280) μg/L]( P=0.02);发生同级aGVHD,有感染者sFasL水平与无感染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发生Ⅱ~Ⅳ级aGVHD的患者在移植前的sFasL水平较发生0~Ⅰ级aGVHD者低。结论移植后受者血浆sFasL水平对于aGVH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aGVHD与感染相鉴别的指标;移植前较高水平的sFasL可能对减少移植后aGVHD发生的危险性有一定意义。

  • FISH法动态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治疗后早期Ph阳性细胞

    作者:刘世和;李强;韩明哲;庞文新;薄丽津;秦爽;刘旭平;李筱梅;钱林生

    目的将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移植后疗效判断及体内残留Ph阳性细胞的检测。方法应用FISH、细胞遗传学技术、RT-PCR技术对 10名正常人、7例未治疗CGL患者和11例移植后CGL患者体内Ph阳性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对11例CGL患者移植后1周~6年不同时间的40个样本的实验研究发现:①移植后1个月内FISH及RT-PCR技术较之常规染色体检查更易检测出Ph阳性的样本,但6个月后RT -PCR更敏感;②残留Ph阳性细胞随移植后时间延长呈线性递减,转阴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第57天(22~170天);③1例复发患者移植后1个月Ph阳性残留细胞为33.65%,半年后复发,而染色体检查于移植后6个月方发现异常,RT-PCR检测结果持续阳性,无法观测其变化。结论间期FISH检测比染色体核型、RT-PCR更能准确地评价移植后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的负荷量;采用FISH法动态观察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变化,可以判断疗效,发现早期复发,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

  • 白血病患者端粒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夏放;刘平;袁有忠;周虹;王健民;陈燃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HTH 方法通过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和RT-PCR方法检测了47 例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hEST2、TP1、h TR mRNA表达水平。结果 42例白血病进展阶段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期、正常和贫血标本(P<0.01);14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和(或)慢粒慢性期标本端粒酶活性和TP1、hTR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和贫血标本(P<0.05);在部分正常和贫血标本中检测到相对低水平的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3例贫血标本经短期常规培养后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增高。结论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升高是造血细胞恶性转化的特异性标记之一,检测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有助于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正常骨髓的端粒酶活性与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造血干细胞有关。hE ST2可能是端粒酶的正调控结构基因,hTR基因表达与端粒酶的反馈调控机制有关。

  • 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次缓解一例

    作者:夏炳森;于民海;王宝宏;崔景英;冉学红

    患者,男,13岁。因发热、全身皮肤粘膜出血3?d,于 1995年 6月19日首次入院。查体:体温 39.3 ℃,咽部充血,四肢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胸骨下段压痛,肝脾不大。血常规:Hb 110?g/L,WBC 2.8×109/L,BPC 10×109/L,早幼粒细胞0.830。骨髓检查:早幼粒细胞0.926,红系、巨核细胞受抑。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每日口服全反式维甲酸60?mg,分3次服用,第53?d获完全缓解。缓解后给予标准剂量高三尖杉酯碱、柔红霉素、米托蒽醌、足叶乙甙和阿克拉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即HA、DA、MA、EA、AA)等方案化疗,平均45?d化疗1次,每半年单给维甲酸每日40?mg,连服45?d。患者病情稳定,长期完全缓解。1997年11月8日患者再次出现高热,无出血。查体:咽充血,胸骨下段轻压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血常规示:Hb 125?g/L,WBC 2.4×109/L,BPC 100×109/L,早幼粒细胞0.05,中性分叶核细胞0.35,淋巴细胞0.60。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颗粒增粗异常早幼粒细胞0.960,胞浆灰蓝,Auer小体易见,红系、巨核细胞受抑。诊断APL复发。给713注射液10?ml (含As2O3 10?mg)加500?ml 50?g/L葡萄糖氯化钠静滴,每日1次,28?d后获完全缓解。后予DAE (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和足叶乙甙)、VA (鬼臼噻吩甙、阿糖胞苷)、MAE (米托蒽醌、阿糖胞苷和足叶乙甙)、HD-Ara-C(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强化化疗3次,维甲酸每日40 mg,口服45?d。 1998年5月8日常规检查发现骨髓复发,临床无明显症状。血常规检查:Hb 140?g/L,WBC 2.0×109/L ,BPC 180×109/L,未见幼稚细胞。骨髓象早幼粒细胞占0.670。第 2次给713注射液治疗,剂量同首次,第30天完全缓解后停药,给MAE、HD-Ara-C化疗各 1次,再次给维甲酸治疗45?d,多次骨髓检查示完全缓解。1998年 12月 9日患者出现发热,再次入院。入院时,贫血貌,无出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肛周脓肿。血常规:Hb 86?g/L,WBC 21.0×109/L,BPC 70× 109/L,早幼粒细胞占0.37。骨髓象:早幼粒细胞占0.790。诊断为APL复发。第3次给713 注射液治疗2周,剂量同前,骨髓检查无明显好转后改用每日713注射液20 ml,4周后获完全缓解。缓解后定期复查,未再用药治疗,至1999年6月15日检查发现第4次复发,当时临床无明显症状、体征。血常规:Hb 115?g/L,WBC 3.2×109/L,BPC 60×109/L,早幼粒细胞0.02。骨髓象:早幼粒细胞占0.530。第4次给713注射液治疗,每日20?ml,45?d后获第5次完全缓解。患者于 1999年8月4日出院失访。

  • 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重度血糖升高一例

    作者:平宝红;陈琪;周淑芸;尹芳

    患者,男,41岁。因口腔血疱、皮肤出血点半月余,加重1周于2000年6月7日入院。该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时一般情况差,四肢及背部可见较密集的皮下出血点及散在瘀斑,舌面见一血疱,颌下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血液生化检查示血糖、肝功、肾功基本正常。外周血WBC 23×109/L,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43,BPC 34×109/L 。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巨核细胞三系受抑,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910(其中原始淋巴细胞占0.870)。经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查:CD10 、CD19、CD20均阳性。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在注意输血、补充血小板、止血等支持治疗的同时于6月8日行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方案化疗,化疗前3周过程顺利,肿大的淋巴结逐渐回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逐渐接近正常。在化疗第20天(6月27日)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前复查血糖、血淀粉酶、尿糖、尿淀粉酶均正常,在化疗第22天(6月29日)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1万U+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滴注前常规皮试结果阴性。在化疗第24天下午(应用门冬酰胺酶第3天)突然出现口渴、尿多、烦躁,急查血糖及尿糖,结果示血糖高至34.1? mm ol/L,尿糖(+++),立即停止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处理上兼顾以下几个方面:①为预防酮症酸中毒,输注50?g/L碳酸氢钠;②动态观察血糖、尿糖水平,根据血、尿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③注意补钾、钠、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及晶胶体平衡;④使用抗生素及酶抑制剂善得定,善得定皮下注射,每日3次,每次1?mg,预防胰腺炎的发生;⑤控制饮食。经以上处理,血糖水平进行性下降,口渴、尿多症状逐渐消失,7月12日停胰岛素,改为拜糖平维持治疗。7月11日行骨髓穿刺,结果为完全缓解。至7月28日血、尿糖恢复正常。7月30日予V DP方案巩固治疗,化疗过程中一直监测血、尿糖水平,至今未出现血糖、尿糖升高现象。 讨论:门冬酰胺酶为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其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一过性血糖升高及胰腺炎,但发生率低,临床表现较轻。该例患者应用门冬酰胺酶后突然出现严重的糖尿病症状,可能与门冬酰胺酶严重损害胰岛的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度下降有关。我们认为在应用门冬酰胺酶前应常规检查胰腺功能及血、尿糖水平,若有异常,应慎用。应用过程中一旦出现血、尿糖升高,及时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并在降血糖的同时应用胰酶抑制剂保护胰腺,避免药物诱发胰腺炎。

  • 浆细胞型Castleman病一例

    作者:彭卫华;陈健;谢福安

    患者,女性,20岁,发现蛋白尿5?d入院。7年前无意中触及左腹部一包块,无异常不适。平素多汗、刷牙时易出血,18岁月经初潮,余无特殊病史。入院时查体:中度消瘦,重度贫血貌,肝右肋缘下5.3 cm,上界无下移,脾左肋缘下1.8 cm,均质地软、边缘齐、表面光滑、无叩痛,左上腹触及一约6.0?cm×5.0 cm包块,质中、边缘清楚、表面光滑、可移动、无压叩痛、叩诊呈实音。实验室检查:Hb 58 g/L,血细胞比容(HCT)0.217,BPC 363× 109/L,尿蛋白定量(PRO) 5.17?g/24h、尿溶菌酶(LYSO) 15.37 mg/L、尿本-周蛋白和冷球蛋白反复检查均为阴性,凝血酶原时间(PT)30.3 s,血清总蛋白117 g/L,白蛋白29 g/L,球蛋白88?g/L,其中IgG 68?g/L,IgA 6.46 g/L,IgM 2.78 g/L,蛋白电泳示白蛋白0.222,球蛋白α1 0.025,α2 0.083,β 0.100,γ 0.570,未见M带。电解质、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B超及CT示肝脾均质性肿大,无占位病变,左上腹实性占位包块。2次骨髓象示浆细胞系升高(0.056及0.070)。全身放射性核素扫描未见溶骨现象。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光镜下共见16个肾小球;系膜区细颗粒状蛋白物质沉积,经高锰酸钾氧化刚果红染色阴性,系膜细胞弥漫增生,系膜基质中度增多,毛细血管部分狭窄。经免疫酶标检测发现系膜区IgG颗粒样沉积(+),IgM颗粒样沉积(++),C3颗粒样沉积(+++)。电镜下系膜增生伴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区有排列紊乱的8~10 nm大小淀粉样纤维。病理诊断:肾淀粉样变性伴中度弥漫性系膜增生。剖腹探查示:肝脾均匀肿大、表面光滑,空肠起始处近屈氏韧带肠系膜上有一约 7.0 cm×6.0 cm×5.0 cm包块,包膜完整、实性、质地均匀、血供丰富、无粘连,无其他淋巴结肿大。摘除包块行病理检查示:肠系膜血管滤泡性增生性巨淋巴结(Castleman病,浆细胞型)。术后1个月患者血小板计数、PT正常;2个月Hb 116?g/L,HCT 0.383,尿PRO阴性、LYSO正常,血清白蛋白41?g/L,球蛋白32 g/L,骨髓象正常。

  • 5q-综合征二例

    作者:吴亚芳;薛永权;过宇;潘金兰

    例1,女,64岁,因头昏、乏力3个月入院。既往曾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史15年,经服甲巯咪唑、甲状腺素片后纠正。此次发病后曾用铁剂、叶酸治疗无效。查体: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肝、脾、淋巴结不肿大。实验室检查:Hb 47 g/L, RBC 1.32×1012 /L, WBC 3.2×109/L, BPC 200×109/L, MCV 92.2 fl , MCH 31.5 pg, MCHC 342 g/L。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1.4∶1, 其中粒系占0.47,原始粒细胞0.05,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偶见三核、核畸形及巨幼样变;全片见巨核细胞161个,易见单个核的巨核细胞和不典型的小巨核细胞,血小板大、中、小簇可见。细胞外铁(+),细胞内铁0.70,未见环状铁粒幼细胞。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共观察20个细胞,其中19个细胞显示5q-异常(9 5%),1个为正常核型,R带结合G带分析确定其可能的断裂点为5q12和5q31,因而其核型为46 ,XX,del(5)(q12q31)[19]/46,XX[1]。半年后复查,20个中期细胞均见5q-异常。 例2,女,47岁,面色苍白、头昏、乏力半年,经常规抗贫血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H b 31 g/L, WBC 7.2×109/L, BPC 277×109/L, MCV 99.3 fl , MCHC 336 g/L。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早幼粒细胞0.004,中幼粒细胞0.044,晚幼粒细胞0.120,杆状核细胞0.204,分叶核细胞0.272,嗜酸粒细胞0.056,嗜碱粒细胞0.004;中幼红细胞0.016,晚幼红细胞0.048;全片巨核细胞9个,核分叶减少。铁染色正常。骨髓活检示红系增生,以晚幼红为主,小巨核细胞增多,大多不分叶。诊断为MDS-RA。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共观察20个细胞,其中19个细胞可见5q-异常,其可能的断裂点为5q13和5q33。 讨论:1974年van den Berghe等首先报道3例RA有单纯5q-异常。国内仅孙秉中等报道过 1例5q-综合征。5q-综合征的主要特点如下:①患者多为老年女性;②大红细胞性贫血;③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④骨髓中巨核细胞不分叶;⑤多数患者属于RA,少数为伴有铁粒幼细胞增多的RA(RAS)或伴有原始细胞增多的RA(RAEB),预后较好,转白率低,中位生存期51个月;⑥细胞遗传学上以5q-为唯一异常,虽然断裂点和缺失区域常不一致,但5q13~5 q33为共同缺失区域。本文2例均具有上述典型的5q-综合征的改变,诊断殆无疑问。 志谢:感谢南京铁道医学院血液科高冲医师提供例2的骨髓标本和临床资料

  • 鼻T/NK细胞淋巴瘤伴多发转移一例

    作者:李杰;高子芬

    患者,男,61岁,因口腔溃疡2个月余,间断呕血、便血1个月,于1999年4月15日入院。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出血性休克、呼吸衰竭,于1999年4月17日死亡。患者于15年前出现鼻塞、鼻粘膜糜烂、发热等症状,当时在北京某医院病理活检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经放疗20?d、化疗1年半后,病情稳定。患者于1998年底出现左侧牙龈糜烂、出血。体检发现口腔左侧3456牙龈乳头水平吸收,骨质有破坏,粘膜表面有白色假膜附着。在我院作病理活检,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低度恶性,外周T细胞型”。此后在外院化疗、放疗2 次,病情无好转。入院1个多月前出现上腹不适,呕吐、便血。外院辅助检查:上颌窦CT示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左下颌骨,右颊组织增厚;超声示胃底部增厚改变,伴溃疡;右肾上腺区实性占位;颊粘膜病理活检诊断右颊部非霍奇金淋巴瘤;胃内窥镜示胃体部多发溃疡伴出血。 入院查体:患者消瘦;鼻及上颌部无畸形,鼻腔无肿物,咽部粘膜光滑;颈部及颌下未触及淋巴结;上腹触诊较韧,有压痛,以剑突下为著。左髂窝可触及直径1.5 cm的圆形结节,活动,质硬;肛门右缘可见直径1.0 cm的肿块,中央溃疡,唇形裂开,质稍硬。病理检查:活检取粘膜组织1.5 cm×0.4 cm×0.3 cm,切面灰白质韧。镜下:粘膜坏死,溃疡形成;粘膜内少量单个异型细胞浸润,粘膜深层异型细胞弥漫增生浸润;瘤细胞大小不一,以中等大细胞为主,胞浆中等,淡染,多数细胞核较大,不规则,多形性,染色质细,浅染,未见明显核仁,核分裂象多见;血管增生,有瘤细胞浸润血管壁现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肿瘤坏死明显,组织细胞及浆细胞、嗜酸粒细胞增生浸润。初诊断:(肛缘)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型。 我们对牙龈和肛门边缘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一致为CD45RO(+),多克隆CD3(+)、CD20(-)、CD68(-)、CD56(+)。EB病毒(EBV) 原位杂交阳性细胞约占肿瘤细胞的50%。终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T/NK细胞型,鼻部。 讨论:鼻部恶性淋巴瘤在东方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以往,鼻部恶性淋巴瘤称为“恶性肉芽肿”、“中线致死性肉芽肿”、“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等。1994年国际病理学会正式命名为鼻咽部T/NK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CD56(+),CD2和胞浆CD3(+), TC R基因重排常为(-),EBV常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分类将其归入T/NK细胞淋巴瘤,鼻部。文献报道T/NK细胞淋巴瘤常累及鼻或鼻外组织,如肠、皮肤等处,因此分类为鼻部和鼻型。本例患者自首次诊断有15年病史,且多次转移于淋巴瘤少见部位(牙龈、肛门),CT显示上颌窦肿物并累及上颌骨,胃内窥镜为多发溃疡、胃壁增厚,均符合淋巴瘤累及的改变。右肾上腺占位难以除外淋巴瘤转移,本次住院检查发现左髂窝肿物,可能有淋巴结累及。

  • 干细胞可塑性在血液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褚建新

    近年来,干细胞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是因为人胚胎干细胞系在体外培养获得成功,它具有广泛的分化潜能;二是成年生物组织干细胞可分化成在发育上无关的细胞类型,即干细胞具有可塑性(plasticity),它不仅打破了组织再生来源于该组织干细胞的这一传统观念,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我们仅就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在血液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骨髓细胞转化为其他组织细胞的研究近年的研究证明,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不仅可分化成熟为各类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而且骨髓和骨膜来源的间叶干细胞(MSC)还可成为多种非造血组织,如骨、软骨、肌腱、肌肉、骨髓基质细胞、脂肪细胞和真皮等的前体细胞,从成人骨髓活检获取的MSC,在体外可扩增上千万倍而不失去其成骨活性[1]。Pereira等[2]的实验证明,小鼠骨髓间叶前体细胞在体外扩增后还可成为肺的前体细胞。作者利用表达人Ⅰ型胶原抗原微小基因(COLIAI mini gene)的转基因小鼠作为供体,以未转基因的FVB/N 小鼠作受体。取供体骨髓贴壁细胞(1×105)与正常小鼠骨髓细胞(6×105)混合,移植给分次照射9.0?Gy的正常FVB/N小鼠。于移植1~5个月后,用RT-PCR的方法检测,结果发现骨、软骨和肺组织细胞有1.5%~12.0%带有供体基因,在肺实质内带有供体标记的细胞呈弥漫性分布,表明它们是来自骨髓前体细胞。近,有作者报道用骨髓间叶前体细胞(同种骨髓来源)治疗3例遗传性骨形成缺陷病(缺乏Ⅰ型胶原)的儿童患者,3个月后骨钙含量明显增加(平均28?g),远高于同龄的健康儿童[3],为遗传性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1997年Eglitis等[4]证实成年动物造血细胞可分化为脑的大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和小树枝状胶质细胞,属外胚叶)。作者用C57BL/6j雄性小鼠为供体,用5-氟尿嘧啶富集造血干细胞,用带有Neor 包装细胞与之共培养48?h后收集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4.5 Gy)的雌性WBB6F1/J-kitw/kitwv小鼠(干细胞有缺陷,为供体干细胞生长提供增殖优势)。通过Neor转录本和Y染色体探针原位杂交,以及与大胶质细胞抗原(f4/80)和星形胶质细胞抗原(GFAP)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证明,骨髓移植(BMT)后第3天在脑组织中可检测到300个Neor+细胞,2~4周为2?000个,有的达30 ?000个,分布于海马、中隔、下丘脑、皮质、松果体、桥脑和小脑等,10%的Neor+ 细胞有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表达,证明它们确系造血干细胞转化而来。 众所周知,肌肉的生长和修复是由肌纤维周围的卫星细胞介导的,未曾发现其它细胞参与肌肉再生的报道。1998年Ferrari等[5]在观察肌肉再生时发现,肌肉前体细胞数明显超过卫星细胞数,因而推测,肌肉再生可能有其他未分化的前体细胞参与。实验用C57/ M lacZ 转基因小鼠为供鼠,将其骨髓细胞移植给免疫缺陷小鼠scid/bg,重建造血。然后用心肌毒素诱发受体胫骨前肌肉再生。结果表明,肌肉损伤后2~3周,取肌肉冰冻切片检测发现不成熟的中心性纤维细胞和较成熟的周围性细胞中出现源于造血干细胞的β-半乳糖苷酶 (β-Gal)阳性标志。证明骨髓来源的前体细胞参与肌肉再生过程,可形成完全分化的肌纤维。1999年Jackson等[6]用Hoechst 333422-low SP纯化的小鼠造血干细胞进一步证明它可迁移到肌肉损伤部位,不仅参与肌肉再生,而且也参与血管再生。由于注入肌肉卫星细胞在5 d内就融入肌肉纤维,而骨髓来源的β-Gal+细胞 2周后才在肌肉中出现,提示骨髓转化为肌肉前体细胞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包括迁移,细胞分裂,定向肌肉分化,终成熟和融合成肌肉,故需要时间较长[6]。 1999年Peterson等[7]利用性别和基因表型不同的同系骨髓细胞在大鼠中重建造血,然后用CCL4损害受鼠的肝脏或行肝切除术。通过Y染色体探针原位杂交和不同基因表型的检测,结果发现,肝损伤后第9~第13天非实质性肝细胞,包括肝卵圆形细胞(为肝脏的干细胞,表达thy-1),Y染色体为阳性;13?d后,再生的肝细胞出现Y染色体阳性信号,与肝卵圆形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同步。表明骨髓细胞参与了肝细胞的再生。根据肝脏切片Y 染色体探针原位杂交的观察,Y染色体阳性肝细胞占0.16%,估计有1.0×106肝细胞由骨髓细胞转化而来。由于输注的骨髓细胞没有分类,因此,何种骨髓细胞参与了肝细胞再生尚不能确定。此外,有作者用狗移植模型做实验,证明骨髓CD34+细胞可转化为血管内皮细胞[8]。 到目前为止,由骨髓相关细胞转化为其他组织细胞的有骨、软骨、肌腱、肺、骨骼肌、肝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及脑的大小胶质细胞等。

  • MDS-RA患者外周血活化T细胞水平检测

    作者:苏雁华;刘芳;孟德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关于MDS异常造血和活化T细胞关系的研究甚少。为此,我们利用流式细胞仪双标记技术,检测18例MDS- RA患者外周血活化T细胞的水平,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对造血的影响。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MDS-RA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9~58岁,中位年龄31岁,均符合MDS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初治,2周内无感染、发热,亦未曾输过血,未用过细胞因子。正常对照12名,年龄20~42岁,中位年龄33.5岁。2 实验方法采用直接免疫法,取6个试管,分别向管中加入无关对照单抗和实验单抗CD3、 CD4CD25、CD8CD25、CD4HLA-DR、CD8HLA-DR各20?μl,CD3、CD 4、CD8(购于美国BD公司)标记FITC荧光素, CD25、HLA-DR(购于美国BD公司)标记PE荧光素。再加入肝素抗凝全血100?μl,孵育后加溶血剂,离心、洗涤、固定后上机检测。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淋巴细胞,计算出标记CD4CD25、CD8CD25、CD 4HLA-DR、CD8HLA-DR的双阳性细胞百分率。3 血红蛋白的测定采用高铁氰化钾法。4 统计学处理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及两组数据间相关性分析的显著性检验。结果1 MDS-RA患者外周血活化T细胞标志抗原表达 18例MDS-RA患者CD4+CD25+双阳性细胞表达略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CD8+CD 25+双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CD4+HLA-DR +双阳性细胞表达略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CD8 +HLA-DR+双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表1)。表1 MDS组与正常对照组活化T细胞水平比较(%,眘?

  • 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还原性叶酸载体功能的测定

    作者:陈静;顾龙君;汤静燕;潘慈;应大明;林梓;周昕

    还原性叶酸载体(RFC)功能下降、甲氨蝶呤(MTX)聚谷氨酸合成减少、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是MTX耐药的三大主要原因[1]。RFC是转运MTX进入细胞使其产生抗肿瘤作用的首要环节[2-6]。因而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RFC功能,可部分反映白血病细胞对MTX代谢的差异,为临床预测耐药、估计预后、指导白血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病例和方法1 研究对象主要为本院1998年6月~1999年9月收治的AL患者。选取白血病细胞比例大于0.70、细胞数大于107及部分经二甲基亚砜(DMSO)冷冻保存、复苏培养24?h后活力大于70%的骨髓标本共53份。其中男32例,女21例。小儿47例(6个月~12岁,中位年龄8岁),成人6 例(12~43岁,中位年龄17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8例(T-ALL 11例、B-A LL 2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5例(M1 1例、M2 4例、M3 5例,M4 2 例及M5 3例)。染色体高倍型5例,二倍体26例,亚二倍体3例;初发ALL 33例。复发患者均使用了XH88方案[7],均复发于早期强化后维持治疗阶段,经历了3~8 次大剂量MTX治疗,MTX每次1~3?g/m2不等。长1例已终止治疗两年。2 RFC功能检测参照Zhang等的方法[3]。留取患者发病时骨髓5~10?ml,即刻Ficoll 分离,取单个核细胞,用无血清RPMI 1640培养液洗涤1次后,取107白血病细胞,调至1?ml,将上述细胞悬液置于含比放射性为36.674 Bq/pmol3H-MTX(美国Moravek公司产品)的1.5?ml离心管中,使终浓度为1 μmol/L,37?℃摇床上培养30?min后转移入另一含10?ml冰冷MHS缓冲液的离心管中,反复离心洗涤3次,沉淀经0.5?ml 0.5?mol/L氢氧化钠消化后加液闪液,检测其放射性活度,根据放射性活度比算出RFC的功能单位为pmol/10 9。 3 统计方法各组间RFC功能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

  • 环孢菌素A体外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造血祖细胞的作用

    作者:贾志凌;王鑫;巩伟丽;王景文;陈书长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报告了临床应用环孢菌素A(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取得较好疗效,CsA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亦有个别报道,为研究CsA对MDS的疗效,我们观察了CsA 在体外对17例MDS患者CFU-GM、CFU-E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 骨髓来源 MDS患者17例采用FAB诊断和分型标准,其中难治性贫血(RA) 10例,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 1例,RA伴有原始细胞增高(RAEB)5例,转变中的RAEB(RAEB-t)1例。所有患者试验前均未接受过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及细胞因子的治疗,正常对照标本10 份取自非血液病患者手术中取下的肋骨骨髓。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0例。2 CFU-GM、CFU-E培养采用RPMI 1640琼脂和Mccoy'S5A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平皿法。CsA(瑞士山德士药厂提供)分别以0,100,200,400,800 ng/ml加入培养体系中,每个浓度同时设 3个培养皿,取其平均值。3 判断CsA作用标准按MDS患者加入CsA前集落增殖数分为两类:①集落数值为0;②重、中度减少,[集落数<24(正常值的1/6)为重度减少,24~47(正常值的1/3)为中度减少]。 集落数较加入CsA前增加100%以上并增加的集落数>47为有显著作用;集落数较加入CsA 前增加50%以上并增加的集落数>24为有轻微作用;集落数增加不足50%为无作用。4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

  •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与疗效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谢万灼;林茂芳;黄河

    我们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AP-ELISA)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法检测了正常组织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1 对象选择初发未治AML患者32例,按国内诊断标准[1]确诊,其中男22例,女10 例,年龄16~67岁, 中位年龄32.9岁。M01例,M14例,M212例(M2a10例,M 2b2例),M3a4例,M43例,M58例(M5a1例,M5b7例)。M3 患者用全反式维甲酸 40~60?mg/d治疗至完全缓解(CR),获CR后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其余患者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HA方案诱导,缓解后用AA(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足叶乙甙方案。经1~2个疗程后该组患者获骨髓缓解 20例。非血液病患者(包括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正常志愿者9名作为对照。2 试剂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购自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阳性对照为人胚肾 293细胞株(试剂盒提供),阴性对照为端粒酶提取物加1?μg/μl RNase A,37?℃孵育 20 min。3 端粒酶活性检测3.1 标本留取:初发未治患者在初诊时、骨髓缓解患者在化疗后第14天各取骨髓2~3?ml,肝素抗凝,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初治组白血病细胞含量大于0.70,锥虫蓝染色拒染率大于95 %,PBS洗涤2次,保存于-70?℃待用。正常组织(膀胱、胃、肺组织)30份,均由本院外科提供,标本均取于离体后1?h内,液氮速冻后保存于-70?℃待用。3.2 端粒酶提取物提取:每份实体组织取标本量100?mg,用液氮速冻后在研钵中研成粉末,转至洁净管中,加入200?μl裂解液;每份单个核细胞直接加入200?μl裂解液。充分混匀, ?4℃裂解30?min,16?000×g离心10?min,小心地将上清(约150?μl )移至另一洁净管中,-70?℃保存备用或即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3.3 TRAP-PCR-ELISA:取上述提取液5~20?μl (蛋白质含量10?μg)加入25?μl TRAP-PC R扩增液,用无菌DEPC水补充至50?μl,加40?μl石蜡油覆盖,在PCR仪上扩增:25?℃延伸30?min;94?℃灭活5?min;扩增反应:94?℃ 30?s,50?℃ 30?s,72?℃ 90?s ,循环30次;72?℃延伸10?min。取上述PCR产物5?μl加变性液20?μl混匀,置室温10 ?min,加入225?μl杂交液(含地高辛标记的探针),混匀后取出100?μl包被于抗生物素的酶标板中,20?℃作用2?h,加入过氧化物酶并与TMB底物显色30?min,在时间分辨荧光仪(WALLAC公司)测定波长为450?nm和690?nm A值,差值△A(A450-A6 90)代表细胞端粒酶活性。3.4 PAGE-银染:取PCR产物45?μl,加氯仿∶异戊醇(24∶1)60?μl混匀,5?000?r/min离心5?min后将上清液小心移至另一0.5?ml洁净管中,加3?mol/L醋酸钠5?μl和无水乙醇3 00?μl,混匀置-20?℃冰箱过夜,再离心,吸掉无水乙醇,在室温下风干,加5~10?μl 去离子水溶解,加上样缓冲液,经120?g/L非变性PAGE,凝胶用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固定5 ?min,体积分数为1%的硝酸浸胶5?min,在染色液中染色10?min,用显色液洗2次,醋酸终止反应,制膜干燥保存。用凝胶成像分析仪摄影。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9.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

  • 白血病患者nm23-H1 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吴少玲;赵新东;赵洪国;刘金兰

    nm23基因在人类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其在某些肿瘤中表达与高转移潜力有关已有较多报道,近年来发现在白血病中它与细胞的分化与增殖有关,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用RT-PCR技术,检测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nm23-H1基因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急性白血病(AL)患者47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6例(M2 10例, M 3 9例,M4 9例,M5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 14~71岁,平均31岁;初治42例,复发5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16例,其中急变期6 例,慢性期10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9~66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FAB诊断标准。10例非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白血病患者及对照组标本均检测了nm23-H1基因表达,以GAPDH作为内对照。2 单个核细胞(MNC)的分离及总RNA提取取骨髓1~2?ml,肝素抗凝,以Hanks液稀释3~4 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相对密度1.077)分离MNC,采用 Trizol试剂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RNA的量,A260/A280鉴定RNA纯度,-70?℃保存。3 cDNA合成及PCR扩增逆转录反应体系20 μl,含总RNA 1 μg,4×dNTP(10 mmol/L) 2 μl,Oligo(dT)15 500 ng,AMV逆转录酶12 U,RNA酶抑制剂20 U,10×逆转录缓冲液2 μl。42 ℃孵育1 h,99 ℃ 5 min灭活逆转录酶,双蒸水稀释2倍,-70 ℃冻存备用。PCR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nm23-H1上游引物为5′-ATGGCCAACTGTGAGCGTACC -3′,下游引物为5′-CATGTATTTCACCAGGCCGGC-3′,扩增产物长度为204?bp[1]。GAPDH上游引物为5′-ACATCGCTCAGACACCA-TGG3′,下游引物为5′-GTAGTTGAGGTCAA TGAAGGG-3′,扩增产物长度为150?bp[1]。PCR反应体系25?μl,内含10×扩增缓冲液2.5?μl,dNTP 0.2?μmol/L,两引物各0.3?μmol/L,Taq?DNA聚合酶1?U,cDN A 4?μl,MgCl2 1.5?mmol/L。扩增条件:95?℃变性15?s,57?℃退火30?s,72? ℃延伸30?s,共35个循环。所用试剂为Promega公司生产。4 PCR产物分析取10?μl扩增产物,用15?g/L琼脂糖凝胶(含0.5?μg/ml溴化乙锭)电泳,80?V,1?h。紫外投射仪下观察结果并照相。用nm23-H1与GAPDH吸光度积分比值反映 nm23-H1 转录本的含量。5 临床治疗方案 ALL患者采用VCD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柔红霉素、泼尼松)或VDLP(L为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诱导缓解,复发者加用足叶乙甙(Vp16)或用AVM(阿糖胞苷、鬼臼噻吩甙、米托蒽醌)方案。M3患者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或联合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其他 AML亚型用DA、HA方案诱导缓解,复发者加用Vp16、鬼臼噻吩甙或米托蒽醌。CML慢性期患者用羟基脲或加用干扰素,急变后按急性白血病方案治疗。6 疗效标准按文献[2]标准。7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μ检验。

  • MA与HAD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比较

    作者:李敬兰;李玉明;曹金霓;邓琦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应用HAD(高三尖杉酯碱、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完全缓解(CR)率一般可达60%~80%[1]。米托蒽醌(MTZ)是第三代蒽环类抗肿瘤药,与阿糖胞苷(Ara-C)、足叶乙甙(Vp 16)、环磷酰胺(CTX)有协同作用。我们同期应用HAD与MA(MTZ、Ara-C)方案治疗ANLL 57例,比较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病例和方法1 病例选择 57例均为1997年3月~1999年6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依据FAB诊断标准,确诊为成人ANLL。全部患者随机分为MA组与HAD组。 M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中位年龄38(18~58)岁。其中M2 5例,M4 10 例,M5 13例,M6 2例。24例为初治病例,6例复治病例为经HAD方案2个疗程未取得缓解者。 HAD组:27例,均为初治病例,男15例,女12例,中位年龄35(22~48)岁。其中M2 7例,M4 8例,M5 11例,M6 1例。2 治疗方法2.1 化疗:MA组:MTZ(四川升和制药厂产品)68?mg/m2,第1至第3天;Ara-C 150?mg/m 2,第1至第7天。复治病例剂量同初治病例。HAD组:高三尖杉酯碱 23?mg/d,第1至第7天;柔红霉素 30?mg/m2,第1至第3天;Ara-C 150?mg/m2,第1至第7天。每例同一方案至少进行2个疗程。未能坚持2个疗程的病例未入选。2.2 支持治疗:两组均给予病房消毒、抗炎、成分输血或脐血输注,必要时应用G-CSF等。3 观察指标依照1987年全国白血病化疗讨论会标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 PR)及未缓解(NR),CR率与PR率之和为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进行骨髓涂片、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心肌酶、心功能(射血分数)检查,每周至少作两次血常规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用药后恶心、呕吐、纳差、口腔溃疡、脱发、发热、出血、皮疹、心悸、胸闷等不良反 应。

  • 推出电子喷雾质谱法鉴定血红蛋白变体

    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学系开展血红蛋白变体的电子喷雾质谱法鉴定。若欲垂询,请与该系林青云医生联系,传真号码:(00852)26365090。

中华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