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중화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727
  • 国内刊号: 12-109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5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王建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L-精氨酸对人凝血因子Ⅷ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尹俊;石刚刚;郑庆棠;曾旸;姚关锋;陆培文;王学锋;王鸿利

    目的 研究L-精氨酸对人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转录及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B结构域(氨基酸760~1639)缺失的人FⅧcDNA(BDDhFⅧcDNA)插入至质粒载体pcDNA6/V5-HisA,构建重组载体pcDNA6/V5-HisA-BDDhFⅧ,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加入L-精氨酸(终浓度10mmoL/L)培养72 h后,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人FⅧ抗原(FⅧ:Ag),一期凝血酶法检测FⅧ的促凝活性(FⅧ:C).用Nonhem blot检测HUVEC中人FⅧ基因的转录.用PCR扩增BDDhFⅧcDNA的A1、A2、A3、C1和C2结构域基因,分别插入至pcDNA6/V5-HisA,构建五种载体pcDNA6/V5HisA-BDDhF Ⅷ-A1、pcDNA6/V5-BDDhF Ⅷ-A2、pcDNA6/V5-HisA-BDDhF Ⅷ-A3、pcDNA6/V5-HisA-BDDhFⅧ-C1和pcDNA6/V5-HisA-BDDhF Ⅷ-C2,分别转染HUVEC后,加入L-精氨酸(终浓度10 mmol/L)培养72 h.膨胀裂解法分离细胞核,进行细胞核连缀(Run-on)反应,狭线印迹杂交检测A1、A2、A3、C1和C2结构域基因的转录.结果 经L-精氨酸诱导后,HUVEC中人FⅧ基因表达明显增强[FⅧ:Ag为(146.08±4.78)ng/ml,106细胞诱导24 h后FⅧ:C为(0.752±0.009)U/ml],约是未经L-精氨酸诱导[FⅧ:Ag为(34.66±3.98)ng/ml,106细胞诱导24 h后FⅧ:C为(0.171±0.006)U/ml]的4倍(P<0.01).Northern blot检测显示,加L-精氨酸培养之后,HUVEC中人BDDFⅧmRNA的转录也较未加L-精氨酸显著增强,而只转染pcDNA6/V5-HisA的HUVEC中无人BDDFⅧmRNA的转录存在.Run-on及狭线印迹杂交显示,加L-精氨酸培养后,A1和A2结构域基因的转录均较未经L-精氨酸诱导者明显增强,也显著强于A3、C1和C2结构域基因的转录,而A3、C1和C2结构域基因的转录在L-精氨酸诱导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L-精氨酸通过促进人FⅧ的A1和A2结构域基因的转录进而增强FⅧ在体外的转录和表达,因而在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研究中,L-精氨酸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诱导FⅧ转录和表达的物质.

  • 一例Fechtner综合征临床与分子缺陷研究——附文献复习

    作者:杨海燕;王兆钺;苏雁华;曹丽娟;白霞;阮长耿

    目的 对1例Fechtner综合征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并检测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MYH9)突变.方法 采用瑞特染色观察先证者及其家系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特殊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先证者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的超微结构.从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YH9的40个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序列,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该家系中Fechtner综合征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包涵体,伴或不伴遗传性肾炎.先证者及其家系患病成员的MYH9改变为外显子40第5981位核苷酸C→T杂合改变,使第1933位密码子CGA(编码Arg)突变为终止密码TGA.结论 国内首次报道Fechtner 综合征家系.MYH9(外显子40)R1933X杂合改变是导致Fechtner综合征的原因.

  • 犬外周血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分选及其向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

    作者:刘锐;谭玉珍;王海杰;张美华

    目的 研究犬外周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信号途径在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犬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从单个核细胞分选VEGFR-3+细胞.通过VEGF-C诱导使VEGFR-3+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并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特征性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VEGFR-3+细胞同时表达CD34和CD133.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VEGFR-3+细胞的含量约为0.13%,VEGFR-3+/CD133+细胞的含量约为0.08%.CD34+/CD133+/VEGFR-3+细胞的体积较大,直径约为15μm.经VEGF-C诱导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变为梭形,伸出板状伪足和许多丝状伪足.诱导后1周,细胞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诱导后2周,细胞表面出现小凹,细胞内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YVE-1,CD133标志消失.结论 在VEGF-C诱导作用下,外周血中的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能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VEGF-C/VEGFR-3信号途径在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蛋白C基因C64W和F139V突变致蛋白C缺陷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周荣富;蔡晓红;谢爽;王文斌;戴菁;丁秋兰;方怡;谢飞;王学锋;王鸿利

    目的 研究蛋白C(PC)基因C64W、F139V和K150缺失突变(K150d)致PC缺陷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PC基因野生型和突变体表达质粒(PCwt、PC C64W、PC F139V、PC K150d)并瞬时转染至COS-7细胞或CHO细胞,进行体外表达试验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用荧光实时PCR(realtime PCR)检测转染细胞PC mRNA表达量的改变;蛋白降解抑制实验检测突变蛋白在细胞内的降解途径;内糖苷酶-H(Endo H)酶切试验检测PC翻译后侧链糖化修饰.结果 PC C64W未从转染细胞内分泌且在细胞内逐渐降解,PC F139V仅部分从细胞内分泌,大部分未分泌并在细胞内逐渐降解,PCK150d突变体蛋白的分泌未受突变的明显影响.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PC mRNA相比,突变体PC mRNA不降低;蛋白降解抑制实验显示,PC C64W和PC F139V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进行细胞内降解.Endo H酶切和转染细胞荧光染色显示,PC C64W和PC F139V主要位于前高尔基体.结论 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是PC C64W和PC F139V导致PC缺陷症的原因,PC K150d对突变体蛋白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变化

    作者:凌云;曹祥山;余自强;罗光华;白霞;苏健;戴兰;阮长耿

    目的 探讨CD4+CD25+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Foxp3+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将ITP患者和正常人CD4+CD25highT细胞与自身CD4+CD25-T细胞混合培养,检测CD4+CD25high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 T细胞约占CD4+T细胞的(15.64±5.8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30±3.95)%(P<0.01),CD4+CD25 high T细胞比例为(1.53±0.66)%,与对照组[(1.36±0.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FOXP3+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分别为(1.82±1.42)%和(1.25±0.9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90±1.37)%和(2.65±0.92)%](P值均<0.01).ITP患者外周血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调(P<0.01),CD4+CD25 high T细胞的抑制活性较正常人减弱(P<0.01).结论 ITP患者中CD4+CD25+T细胞FOXP3表达水平降低,抑制活性减弱.

  • 2-甲氧基雌二醇诱导MUTZ-1细胞凋亡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夏国华;陈宝安;芦慧霞;丁家华;邵泽叶;高冲

    目的 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株MUTZ-1细胞凋亡及其对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影响,以及细胞凋亡和端粒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2-ME处理MUTZ-1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改变;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AP-ELISA)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 1、2和4 μmol/L 2-ME分别作用MUTZ-1细胞1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出G0/G1期和S期细胞逐渐减少,G2/M期细胞明显增多(P<0.05),细胞被阻滞于G2/M期;1和2 μmol/L 2-ME作用MUTZ-1细胞12 h,两组凋亡率均无明显增加(P>0.05);1、2和4μmol/L 2-ME作用MUTZ-1细胞36 h时,凋亡率为(12.87±0.86)%~(21.82±1.71)%,2-ME诱导细胞凋亡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ME诱导MUTZ-1细胞凋亡的同时伴随着端粒酶活性下调,且随着2-ME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增强;端粒酶活性下调与G2/M期细胞数呈负相关(r=-0.979,P=0.021),与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r=-0.970,P=0.030).结论 2-ME诱导MUTZ-1细胞凋亡并抑制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 凝血因子V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魏旭倩;戴菁;韩轩茂;任景芳;杨晓玲;金佩佩;丁秋兰;王学锋;王鸿利

    目的 研究凝血因子V(FV)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方法 检测静脉血栓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FV的活性(FV:C)(一期法)及FV抗原(FV:Ag)(ELISA法),用Premier 5软件设计5对与静脉血栓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Asp79His、Arg306The、Arg306Gly、Arg506Gln、Ile359The和His1299Arg)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对所发现的多态性用直接测序法证实,并对含多态性的标本用直接测序法进行FV基因全部外显子编码区的筛查.结果 静脉血栓组(VTE组)F V:C(106.9±28.0)%,FV:Ag(110.4±33.3)%;对照组FV:C(102.4±30.9)%,FV:Ag(102.1±24.1)%.VTE组FV:A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V:C两者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VTE组和对照组均无Asp79His、Arg306The、Arg306Gly、Arg506Gln和He359The多态性,5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及3名正常人含有His1299Arg多态性.5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同时伴有Met1736Val多态性,其中3例尚含Asp2194Gly多态性.结论 FV含量增高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与Asp79His、Arg306The、Arg306Gly、Arg506Gln和Ile359The多态性基本无关;His1299Arg在VTE组中的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s1299Arg与Met1736Val和Asp2194Gly多态性在人群中有连锁不平衡特性.

  • 动员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去除前后对改善肢体缺血疗效的研究

    作者:周斌;李抒;顾东生;武开宏;刘鹏霞;韩忠朝

    目的 对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和动员的去除CD34+细胞的PBMNC移植治疗裸鼠下肢缺血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探讨PBMNC的治疗机制.方法 经过单采获得G-CSF动员的PBMNC后,一部分通过CD34磁珠抗体分选得到去除CD34+细胞的PBMNC.动员的PBMNC和动员的去除CD34+细胞的PBMNC荧光标记后按1×106细胞或相应体积的PBS分别局部肌肉注射移植到裸鼠缺血下肢.观察下肢血流灌注以及毛细血管密度.用ELISA法检测下肢肌肉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并进一步观察表达的VEGF是否由移植细胞分泌.结果 PBMNC移植后缺血下肢血流明显恢复,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但去除CD34+细胞的PBMNC移植组疗效有所下降.细胞移植后4周,PBMNC组的血流灌注由(20.3±4.2)%恢复为(96.4±5.6)%,对照组仅恢复为(71.3±4.4)%(P<0.01),去除CD34+细胞组恢复为(83.8±5.2)%(P<0.05).PBMNC组血管密度为(521±47)/mm2,去除CD34+细胞组为(396±21)/mm2(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276±43)/mm2](P<0.05).在PBMNC组可以观察到移植的细胞整合到缺血的毛细血管壁.缺血肌肉VEGF的表达明显升高,其共表达VEGF和移植的单个核细胞.结论 移植G-CSF动员的PBMNC不但可以通过干细胞整合到血管壁的机制促进血管生长,还可以通过提供细胞因子的机制促进血管生长.去除CD34+细胞削弱了动员的PBMNC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血管新生效应.

  • 两个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变化的研究

    作者:蔡晓红;周荣富;谢爽;王文斌;戴菁;丁秋兰;方怡;谢飞;王学锋;王鸿利

    目的 对两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血浆蛋白C活性(PC:A)和抗原(PC:Ag)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测定,蛋白S活性(PS:A)和抗凝血酶活性(AT:A)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用PCR法对先证者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仅对先证者家系成员基因突变部位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或直接测序证实.结果 先证者1(Ⅱ7)的PC:A和PC:Ag分别为1.2%和0.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1在PC基因外显子5存在C3135G杂合错义突变,致C(TGC)64W(TGG),同时在外显子7存在T6128G杂合错义突变,致F(TrC)139V(GTC).家系成员中,先证者的父亲(I 4)和女儿(Ⅲ3)存在T6128G杂合突变,先证者的舅舅(I 1)存在C3135G杂合突变,先证者丈夫(Ⅱ8)存在外显子7 6161~6163或6164~6166AAG(K150或K151)杂合缺失,而其女儿(Ⅲ3)亦有此突变.先证者2(Ⅲ1)的PC:A和PC:Ag分别为50.3%、1.9 mg/L,基因测序显示其存在K150或K151杂合缺失,该突变遗传自其父亲.2个家系中所有成员在PC基因启动子区中存在-1654C/T、-1641A/G、-1476A/T多态性,先证者2为CC/GG/TT纯合型.限制性内切酶Psp5Ⅱ酶切分析显示T6168G不是多态性.所有成员的PS:A和AT:A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复合杂合性PC基因突变(C64W和F139V)是导致先证者1遗传性Ⅰ型PC缺陷症的原因,杂合性Lys150或151缺失突变和PC基因启动子区CC/GG/TT纯合多态性是致先证者2遗传性Ⅰ型PC缺陷症的原因.C64W为国际首次报道,F139V、K150或151缺失突变为国内首次报道.

  • BLyS和CD23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文芳;高清平;陈友华;王琼玉;王宇;张欣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由于循环血液中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增多,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而引起的常见出血性疾病.

  • 成人脾脏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一例——附文献复习

    作者:薄兰君;梁爱斌;刘班;陈毓华;王菲;金雪萍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MS)临床少见,表现为血管瘤及其伴随的血小板减少、消耗性出血,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和良好的根治方法,死亡率为30%~50%[1,2].

  • 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作者:付乃宽;陈永利;张敬霞;曹月娟;吴冬燕;张莹莹;刘圆圆;王佩显

    美国每年约有10万人直接死于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另有10万人的死因与之相关[1].遗憾的是作为一项常规治疗措施,溶栓治疗后24 h的血管阻塞率仅降低35%,第7天时则与单纯抗凝治疗无异[2].

  • 虫草多糖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细胞发育的影响

    作者:童向民;陆国华;马成坚;倪万茂;金洁

    能否通过免疫途径清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恶性克隆,已引起许多学者重视[1].树突细胞(DC)作为体内功能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在体内外均能够刺激辅助性T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显著增殖,在白血病的免疫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已经在前期的研究中成功地诱导了CML来源的DC,但是其功能较弱,限制了其应用[2].

  • 伴6号染色体短臂缺失的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作者:祁莹;胡锡阶;方宁;刘祖林

    例1,女,52岁,因体检发现脾脏肿大入院.两个多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多汗,尤以夜间为甚,伴乏力、下腹部轻微疼痛.服尼尔雌醇3 d后出现下肢紫癜,停药后紫癜消退,未作任何处理.体格检查:无发热,无齿龈出血,无皮肤黏膜出血点,无胸骨疼痛.B超显示脾脏肋间厚51 mm,有胆囊息肉和子宫肌瘤.

  •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试验及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所致出血的预示价值

    作者:陈宝安;黄成垠;李津金;唐荣才;史广耀;肖建宇;丁家华;高冲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会引起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从而诱发出血.临床上常通过输注血小板来预防出血.一般认为血小板输注阈值在20×109/L至10×109/L,如血小板降低至5×109/L应立即输注血小板.

  • 应重视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中的问题

    作者:侯明;彭军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欧美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病年发病率为5/10万~10/10万人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成人各半,男女各半,仅在育龄期女性发病率略高于同龄段男性,65岁以上老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华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