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중화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727
  • 国内刊号: 12-109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5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王建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去甲基化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晔恺;周吉航;周世权;方国安;李翊卫;邱雷;杨序春;刘晓光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并观察地西他滨(DCA)诱导hPer3基冈表达对AML细胞系HL-60和U937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MS-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206例AML患者骨髓细胞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以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作为对照.用不同浓度的DCA处理HL-60和U937细胞48和72 h,检测其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Annexin V-FITC/PI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CD11b抗原表达.结果 AML患者初发组、部分缓解组、完全缓解组、复发组中,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93.65%(63例中59例)、54.39%(57例中31例)、24.66%(73例中18例)、61.54%(13例中8例),对照组无一例甲基化;hPer3 mRNA表达分别为0.19±0.08、6.28±2.11、52.76±14.17、8.18±4.36,明显低于对照组(75.03±18.16),除部分缓解组与复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CA处理HL-60和U937细胞后,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降低,mRNA表达升高,细胞出现凋亡,CD14和CD11b表达升高,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AML患者骨髓细胞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水平可能作为AML患者病情缓解程度的一个评价指标.体外应用DCA有助于诱导hPer3基因表达和促AML细胞凋亡.

  • 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的预后意义研究

    作者:王苓;唐暐;王焰;徐岚;赵维莅;吴文;陈玉宝;沈志祥;胡炯

    目的 探讨年龄<65岁[适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其疗效反应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年龄<65岁的初发MM患者71例,其中一线接受ASCT治疗者21例(ASCT组),非移植组50例[接受常规化疔者30例(常规化疗组),接受硼替佐米为主新药方案治疗者20例(硼替佐米组)].根据各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疾病进展及生存率之间关系.结果 7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1~58)个月,预期3年总生存(OS)率为(79.8±6.3)%,无进展生存(PFS)率(54.8±9.0)%.诱导治疗后34例获得完全缓解(CR)或良好部分缓解(VGPR),硼替佐米组CR+VGPR率为80%(20例中有16例),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的33.3%(30例中有10例)和ASCT组的38.1%(21例中有8例)(P<0.01).ASCT组移植后16例(76.1%)获得CR或VGPR,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P<0.01).常规化疗组、硼替佐米治疗组和ASCT组预期3年PFS率分别为(26.3±13.8)%(中位PFS期为21个月)、(40.5±20.1)%(中位PFS期为25个月)和(93.8±6.1)%(未达中位PFS期)(P=0.025).单因素分析发现诱导治疗获CR或VGPR(P=0.020)、大疗效达CR及VGPR(P<0.01)、ASCT(P=0.002)和获大疗效后维持治疗(P=0.0005)与患者PFS密切相关.诱导治疗方案和维持治疗与PFS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提示仅ASCT治疗(P=0.039)和大疗效达CR及VGPR(P=0.009)为PF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常规化疗组、硼替佐米组和ASCT组3年预期OS率分别为(62.4±13.7)%、(94.1±5.7)%和(87.9±8.3)%,均未达中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单因素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获CR及VGPR(P=0.009)、大疗效达CR及VGPR(P<0.01)、维持治疗(P=0.035)及获大疗效后维持治疗(P=0.031)与0S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仅大疗效达CR及VGPR是OS独立预后影响冈素(P=0.005).结论 <65岁的初治MM患者大疗效达CR及VGPR是OS和PF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ASCT是PF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硼替佐米为主的新药诱导治疗可迅速取得佳疗效反应,ASCT后巩固治疗可提高患者大疗效反应,并且获CR及VGPR后进行维持治疗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小鼠白血病细胞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

    作者:冯洒然;陈子兴;岑建农;沈宏杰;王元元;姚利

    目的 通过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小鼠模型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观察白血病细胞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10只BALB/c 裸鼠进行切脾、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全身亚致死剂量照射等预处理,经尾静脉注射含1.2×107个SHI-1细胞的0.2 ml PBS,观察小鼠的活动、饮食等一般状态,应用RT-PCR、组织病理切片、骨髓细胞涂片等检测裸鼠脑组织中SHI-1细胞的浸润生长情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纤维蛋白原的表达.将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Transwell小室系统中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将HL-60、SHI-1细胞接种于血脑屏障模型的Transwell小室上层,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BMVEC的形态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计算白血病细胞的穿膜率.结果 ①接种SHI-1细胞后30~35 d有50%的小鼠先后发生CNSL,出现肢体瘫痪、失明等症状,骨髓及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和脑组织中同时检测到人MLL-AF6融合基因的转录;在被浸润的脑组织中检测到纤维蛋白原的渗出及ZO-1表达降低.②与HL-60和SHI-1细胞共培养后,BMVEC失去紧密相连的致密单层结构,细胞呈分散、单个生长,ZO-1表达明显下调,SHI-1细胞对BMVEC的形态改变较HL-60明显,SHI-1细胞穿透率为(40.33 ±1.53)%,较HL-60细胞[(11.83 ±1.44)%]明显增高(P<0.05).结论 白血病细胞通过破坏血脑屏障而浸润中枢神经系统是CNSL的发病机制之一.

  • Th17细胞在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早期中的作用

    作者:程海;曾令宇;潘彬;宋国梁;田静;陈种;闫志凌;李振宇;徐开林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病早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C57/B6为供鼠,BABL/c为受鼠,致死性全身照射(TBI)后输注供鼠骨髓细胞和脾细胞混合细胞悬液,建立小鼠aGVHD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IRD);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二甲基亚砜(DMSO)组;allo-BMT+常山酮(HF)组.从-1 d开始到+10 d,观察小鼠弓背、翘毛、体质量变化等aGVHD的表现并进行临床评分.动态观察小鼠aGVHD发生及存活情况.取小鼠的肝、小肠和皮肤进行病理学分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小鼠Th1/Th17亚群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实验组小鼠均发生aGVHD,allo-BMT+HF组小鼠aGVHD表现较allo-BMT+DMSO组小鼠严重.病理学分析示allo-BMT+HF组小鼠皮肤损伤较轻,而肝脏和小肠损伤较重,与allo-BMT+DMSO组比较,+6 d allo-BMT+HF组Th17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为1.04%和0.71%),Th1比例明显升高(分别为5.35%和12.81%),Th1/Th17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阻断Th17导致Th1比例明显升高(5.31和18.07),加重aGVHD.

  • (m)HAD方案诱导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与染色体核型分组关系分析

    作者:张静;秘营昌;王迎;刘兵城;林冬;李巍;刘凯奇;王慧君;刘旭萍;卞寿庚;王建祥

    目的 分析(m)HAD方案诱导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的疗效及染色体核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9例用(m)HAD方案诱导治疗的AMO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m)HAD方案具体为高三尖杉酯碱2 mg/m2,第1~7天;阿糖胞苷100 mg/m2,第1~7天,部分患者于第5、6、7天改为1.5 g·m-2·(12 h)-1;柔红霉素40 mg/m2,第1~3天.结果 ①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79.7%(79例中63例),部分缓解(PR)率6.3%(79例中5例),总有效率86.0%.②对75例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核型43例,异常核型30例,未见分裂象2例;预后中等组49例,预后差组18例,意义未知组6例.核型正常者CR率及1年、3年总体生存(OS)率明显高于核型异常者(P<0.05);但两组在无病生存(DF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组患者CR率85.7%,1年、3年OS率分别为75.9%、65.4%,DFS率分别为82.2%、77.9%,均明显好于预后差组(CR率61.1%,1年、3年0s率分别为51.3%、25.6%;1年、3年DFS率分别为66.7%、26.7%)(P<0.05).③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染色体核型、巩固治疗疗程数对生存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采用(m)HAD方案诱导治疗AMOL患者,CR率高,缓解后巩固治疗是否充分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AMOL患者异常核型发生率和既往报道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群体发生率相似,且染色体核型同样与预后密切相关,预后中等组明显优于预后差组.

  • 苦参碱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维甲酸耐药的逆转作用研究

    作者:吴迪炯;周郁鸿;朱俊;赵苇;钟维君;王珍;钱欢;李睿;付珊;孙洁

    目的 探讨苦参碱逆转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ATRA敏感的APL细胞系NB4及其ATRA耐药株NB4-R1、NIM-R2作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明确苦参碱低毒性剂量,进一步计算ATRA联合100μmoL/L苦参碱作用前后细胞ATRA IC50值,明确苦参碱的逆转耐药倍数;用NBT还原实验分析不同浓度(10、8、6、4、2、1、mmol/L,100、10、1μmol/L)苦参碱联用1μmol/L ATRA对耐药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联用1 μmol/L ATRA作用下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苦参碱对NB4、NB4-R1、NB4-R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IC50值分别为(0.661±0.035)、(0.673±0.132)、(0.329±0.020)mmol/L;②联用100 μmol/L苦参碱能显著逆转NB4-R1细胞的耐药性(逆转耐药倍数为4.96±1.15),但不能增强NB4-R2细胞对ATRA的敏感性,甚至增强其耐药性(逆转耐药倍数为0.66±0.17);③苦参碱与1 μmol/L ATRA联用时,NB4、NB4-R1细胞的分化能力随苦参碱作用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且在苦参碱为100 μmol/L时达到峰值(P<0.05),但对NB4-R2细胞无明显影响;④1 μmol/L ATRA联合苦参碱能显著提高NB4、NB4-R1细胞凋亡率(P<0.05和P<0.01),但对NB4-R2细胞同样无明显作用.结论 苦参碱能有效逆转NB4-R1细胞的ATRA耐药,可能与其协同ATRA诱导分化及促进细胞凋亡有关.苦参碱与ATRA联用非但不能缓解NB4-R2细胞的ATRA耐药,甚至可能加重耐药、阻断耐药细胞的凋亡过程.

  • 单疗程克拉屈滨治疗多毛细胞白血病一例

    作者:张丽娟;仇红霞;李建勇;许戟;王菱菱;胡映歆;范磊;张苏江;徐卫

    患者,男,53岁,因"头昏2个月余"于2008年9月16日收入我科.查体: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瘀点、瘀斑.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肝、脾肋缘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中枢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1.6×109/L,淋巴细胞占0.66,HGB 55 g/L,PLT 55×109/L.骨髓象:粒系及红系增生减低,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边缘不整,成毛刺状,占0.312.提示:多毛细胞白血病(HCL).骨髓异常淋巴细胞免疫分型:CD11c+细胞98.6%,CD25+细胞97.0%,CD103+细胞99.0%,CD20+细胞99.0%,CD22+细胞98.6%,CD19+细胞97.3%,而CD5、CD10均为阴性表达.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73和vWF114片段的表达及其在ADAMTS13活性测定中的应用

    作者:张敬宇;马珍妮;董宁征;胡璐萍;苏健;王兆钺;阮长耿

    目的 构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2区片段vWF73和vWF114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两种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融合蛋白,并探讨两种蛋白作为底物在测定ADAMTS13活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CR的方法扩增vWF A2区内vWF73和vWF114的相应DNA片段,分别克隆至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6P-1进行诱导表达,Ni-NTA琼脂糖柱纯化可溶性蛋白部分.以Western blot法榆测正常人血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血浆和重组ADAMTS13(rADAMTS13)水解两种重组vWF A2区片段的情况,并以此为底物用抗GST和抗His两种抗体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浆ADAMqS13活性的新方法.结果 成功表达和纯化了ADAMTS13的两种可溶性小分子底物GST-vWF73-H和GST-vWF114-H,均能被rADAMTS13或正常人血浆有效地水解,而遗传性和特发性TTP患者血浆则无此作用.同时,以此为底物建立了测定ADAMTS13活性的ELISA方法.结论 采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得到了vWF A2区片段vWF73和vWF114两种GST融合蛋白,可作为底物用于ADAMTS13活性的测定.

  • 干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管状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对CD133+细胞的趋化效应

    作者:闫昕;刘斌;卢士红;葛美丽;李星鑫;郑以州

    目的 探讨干细胞因子(SCF)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管状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对CD133+细胞的趋化效应.方法 应用MTT及CCK-8增殖分析法检测HUVEC在不同细胞因子[空白试剂、SC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人SCF、人IgG]条件下增殖能力的差异性;采用细胞划痕法与Matrigel体外三维成型法分别检测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状形成能力;并应用Transwell技术检测不同细胞因子诱导的CD133+细胞体外趋化效应.结果 MTT及CCK-8增殖分析结果显示SCF无HUVEC增殖刺激活性;SCF可显著提升HUVEC迁移能力;SCF呈剂量依赖性增强HUVEC 管状形成能力,在适宜浓度SCF(100 ng/ml)作用下,HUVEC完整小管形成数量[(30.0 ±3.4)/105HUVEC]显著高于空白试剂组[(5.0±2.6)/105HUVEC,P<0.01];SCF可高效诱导CDl33+细胞体外趋化,SCF组[(118.0±6.5)/104CD133+细胞]Transwell小室跨膜迁移细胞数显著高于空白试剂组[(47.0±4.7)/104CDl33+细胞,P<0.01].结论 SCF可显著增强HUVEC的迁移及管状形成能力,并有效诱导CD133+细胞体外趋化,提示SCF/c-kit信号转导在内皮细胞及其祖细胞的血管新生与血管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特发性肺炎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莉莉;王健民;章卫平;宋献民;杨建民;陈莉;吕书睛

    大剂量化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成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40%~60%的患者在allo-HSCT后出现肺部并发症,其中10%~40%的患者因肺部并发症而死亡,成为影响移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1].特发性肺炎综合征(IPS)是allo-HSCT后常见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在3%~15%,但其病死率高达60%以上.IPS的病因不清楚,目前倾向于IPS的发生可能与移植前放射预处理及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有关[2-3].我们以我院近年接受allo-HSC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alloHSCT患者中IPS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文理;韩燚;季正华;柴忆欢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化疗方法的改进,目前ALL患儿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70%~83%,但仍有20%~30%的患儿因微量残留病(MRD)的存在终复发[1].此时化疗的作用十分有限,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供者来源不足及费用高昂,很难普遍适用.所以,在ALL完全缓解后监测MRD并应用新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清除MRD就成了必要选择.

  • 伴有t(9;22;14)(q34;q11;p11)复杂易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作者:王志林;刘琰;李桑;钱新瑜

    涉及14号染色体的复杂Ph易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已有40余例报道,其中绝大多数为14号染色体长臂和9、22号染色体的复杂易位,涉及14p11的复杂Ph易位仅有2例报道.我们发现1例伴t(9;22;14)(q34;q11;p11)复杂变异易位的CML,现报道如下.

  • 三个伴有巨大血小板和溶血性贫血的植物固醇血症家系研究

    作者:王改锋;王兆钺;曹丽娟;江明华;孙雄华;白霞;阮长耿

    目的 研究3个以血液学改变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植物固醇血症先证者及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冈诊断.方法 光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豆固醇、二氢胆固醇及谷固醇的含量;PCR法扩增先证者ABCG5和ABCG8基因外显子和侧翼序列,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片段基因的检测;同时在正常人群中筛查以排除多态性.结果 巨大血小板、溶血性贫血、脾脏肿大及黄褐瘤是患者共同的表现.外周血涂片可见异形红细胞,如口形红细胞增多,血小板体积增大甚至达红细胞大小;血浆中植物固醇尤其是谷固醇的含量显著增高,是正常人30倍左右;基因分析发现4个突变:ABCG5 C20896T(R446X)、A20883G,ABCG8del43683-43724、del43866C-43867G/ins43866T,后3个是新的突变位点.结论 伴有巨大血小板和溶血性贫血的植物固醇血症是植物固醇血症一个特殊的亚型.对不能解释的巨大血小板,尤其是伴有溶血或(和)口形红细胞的患者应考虑植物固醇血症的可能.

  • 慢病毒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转染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邢宏运;刘霆;龚玉萍;周睿卿;杨曦

    1998年Thomson等[1]成功分离、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hESC)细胞系之后,有关hESC的研究得到迅猛发展.hESC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过程涉及到多种相关基因表达的活化或抑制,而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有效的转基因技术来完成.由于hESC的培养条件非常苛刻,外源基凶的转入通常较困难.常用的转基因方法如脂质体、电穿孔、磷酸钙共沉淀等不能有效地将外源基因转入hESC中.目前关于hESC的转基因研究报道较少,我们采用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成功地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凶转入hESC,建立了稳定表达EGFP的hESC细胞系.

  •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的几点商榷

    作者:张凤奎;张莉;郑以州;储榆林

    近,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了<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共识>),这一共识反映了我国临床血液学工作者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现代认识,其规范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共识>主要参考了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也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一些问题加以强调或提出新见解,如重申诊断再障时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和校正的网织红细胞比例,理清对于"网织红细胞升高"的模糊认识;非重型再障的初始治疗应用环孢素(CsA);以及输血依赖非重型再障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CsA治疗的时机等.但我们认为<共识>中有些意见尚值得商榷.

中华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