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2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抵抗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

    作者:沈智杰;陈骁康;王英杰;郭蔚;陈铁军;王肖龙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CYP2C19*2、CYP2C19 *3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3月采集229例ACS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扩增及测序,分别进行CYP2C19 *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分析,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基因计数法及单样本K-S检验,基因型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1) CYP2C19 *2基因多态性分布:CYP2C19 *2(A/A,突变纯合子)12例,占总病例数的5.2%;CYP2C19*2(G/A,杂合子)93例,占总病例数的40.6%;CYP2C19 *2(G/G,正常纯合子)124例,占总病例数的54.2%.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255.(2) CYP2C19*3基因多态性分布:CYP2C19*3 (A/A)0例;CYP2C19*3(G/A) 26例,占总病例数的11.4%;CYP2C19*3(G/G) 203例,占总病例数的88.6%.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056.(3)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CYP2C19*2基因突变纯合子较杂合子及正常纯合子更易出现氯吡格雷抵抗(R =0.30,P<0.01);CYP2C19*3基因杂合子与正常纯合子比较,同样易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R=0.34,P<0.01).(4) 229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心血瘀阻证33例(14.41%),气虚血瘀证51例(22.27%),气滞血瘀证92例(40.18%),痰阻心脉证1 7例(7.42%),阴寒凝滞证8例(3.49%),气阴两虚证1 3例(5.68%),心肾阴虚证5例(2.18%),阳气虚衰证10例(4.37%).(5) CYP2C19 *2基因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呈显著相关(R=0.26,P<0.01),突变纯合子和大多数杂合子患者均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结论 229例ACS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临床氯吡格雷抵抗关系密切,其发生率与CYP2C1 9*2、CYP2C19*3基因突变频次相关.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为ACS的主要表现证型,且气滞血瘀证型显著高于其余证型.CYP2 C19*2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气滞血瘀证患者多数存在CYP2C19 *2基因缺陷.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ADP诱导的RPA相关关系及两者对CHD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雪;李莹;张清禄;李龙龙

    目的 探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ADP诱导的血小板残余活性(RPA)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两者对冠心病(CH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于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就诊渭南市中心医院的204例CHD患者,其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维持)的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10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维持)的ACS患者104例.采用全血电阻法检测体内药物浓度稳定后的RPA,加入ADP或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采用CYP2C19基因检测试剂盒-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受试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平均随访12个月,记录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将观察对象分为发生缺血事件组和未发生缺血事件组.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分为高代谢组(EM,CYP2C19*1/*1)、中代谢组(IM,CYP2C19*1/*2或*1/*3)和低代谢组(PM,CYP2C19*2/*2,*2/*3或*3/*3)三组.绘制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低反应RPA界值预测CHD患者预后的ROC曲线,对ADP诱导的RPA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ADP诱导的RPA在EM、IM、PM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AA诱导的RPA在三组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发生缺血事件组RPA水平高于未发生缺血事件组,RPA水平与缺血事件发生显著相关(P<0.05).ROC分析示ADP诱导的RPA佳界值为7.58Ω,对主要缺血事件的特异度是92.8%,敏感度是69.6%;以AA诱导的RPA佳界值为5.96Ω,对主要缺血事件的特异度99.4是%,敏感度是82.6%.生存分析提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对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而是否为IM或PM及阿司匹林低反应性对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影响ADP诱导的RPA的水平,但其对CHD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无显著影响.而ADP诱导的RPA水平与CHD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质子泵抑制剂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抑酸效应的关系

    作者:牛春燕;罗金燕;木尼拉;王学勤

    目的: 研究奥美拉唑(OME)、雷贝拉唑(RAB)及埃索美拉唑(ESO)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抑酸效应及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和对照研究, 将消化性溃疡患者59例随机分为3组, 分别给予OME肠溶片(n = 19)、RAB肠溶片(n = 20)或ESO肠溶片(n = 20)各20 mg单剂量口服, 动态监测24 h胃内pH, 观察3种药物对患者的24 h和夜间抑酸效应及夜间酸突破(NAB)的影响. 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所有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并分为强代谢型(EMs)和弱代谢型(PMs).结果: OME组、RAB组及ESO组EM和PM的比例分别为16/3, 17/3及17/3. OME 24 h抑酸与夜间抑酸效应(胃内pH>4的总时间和时间百分比)在PMs和EMs中的差异有显著性[24 h抑酸: (胃内pH>4的总时间: 10.65±2.3 h vs 7.22±2.1 h, P<0.05;时间百分比: 48.9±15.5 vs 32.5±12.6, P<0.05);夜间抑酸: (胃内pH>4的总时间: 3.67±1.2 h vs 2.25±1.2 h, P<0.05;时间百分比: 38.3±20.6 vs 20.8±18.9, P<0.05)]. 而RAB及ESO组24 h抑酸和夜间抑酸效应在PMs和EMs中的差异无显著性. RAB及ESO组NAB持续时间较OME组短(3.08±2.12 h, 2.98±2.73 h vs 4.50±2.86 h, 均P<0.05), NAB的pH高于OME组(2.15±0.70, 2.45±0.65 vs 1.15±0.31, 均P<0.001). RAB与ESO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奥美拉唑的抑酸效应受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则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极小, 3种PPIs的日间抑酸效应强于夜间, 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优于奥美拉唑.

  • HPLC法对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血药浓度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调控机制

    作者:叶芳;颜胜

    目的 对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12-06/2015-08建德市中医院征集的300名志愿者,让这些志愿者各自服用20 mg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并在12 h后收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血药浓度;在此之后,分别对所有受试者的等位基因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并依据检测的基因型将志愿者分为不同的表现型组,再根据基因型和血药浓度研究不同表现型组中药动学参数存在的差异.结果 将300名志愿者的血药浓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基因型表现情况为:CYP2C19*1/*1(homEMs,60例)、CYP2C19*1/*2(hetEMs,200例)、CYP2C19*2/*2(P Ms,40例),无CYP2C 19* 17这一基因型,对药动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3组中的Tmax并无明显变化(P>0.05);任意两组进行对比,f1/2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homEMs、hetEMs和homEMs、PMs中,肠溶片参数AUC0-1、AUC0-∞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Cmax在homEMs、hetEMs两组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 HPLC法在研究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人体药动学方面具有简便、准确的优点;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的t1/2、AUC、Cmax均有影响.

  •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临床随访研究

    作者:郑振国;张妍;周旭晨

    目的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判明有无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异常,指导PCI术后选择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随诊观察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明确基因检测指导的治疗作用.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NSTE-ACS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486例,连续分为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治疗组(A组237例,若呈氯吡格雷低代谢,则用替格瑞洛替换治疗)与常规治疗组(B组249例,PCI术后常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MACE发生情况.结果 A组237例患者中,43例(18.1%)基因检测为氯吡格雷低代谢,改用替格瑞洛治疗.术后1个月时总体MACE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1.3%比5.2%,P =0.031),A组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3%比3.6%,P=0.041).术后6个月时,两组总体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比6.8%,P=0.210),但A组仍保持较低趋势.结论 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术后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对氯吡格雷低代谢患者进行针对性替换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这部分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MACE发生率,但是对于远期预后的影响需做进一步观察.

  • CYP2C19基因型检测在冠心病患者新型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

    作者:徐玲;赵威;崔鸣;高炜

    当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仍是造成国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双联用药已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大量血栓事件发生.有研究提示,人体对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是导致血栓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1],而肝中细胞色素酶CYP2C19的不同基因型通过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与冠心病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2].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低反应发生率的研究

    作者:吴龙梅;田新利;李俊峡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低反应(LCR)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时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血栓弹力图检查的冠心病患者205例,根据是否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分为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LOF)和非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no-LOF)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合并用药)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纳入患者中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发生率为60.0%。LOF与no-LOF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F组血栓弹力图提示氯吡格雷低反应(LCR)的发生率为53.6%,高于no-LOF组LCR的发生率(45.1%),但两组患者氯吡格雷LC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434,P>0.05)。结论 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患者LCR发生率稍高于CYP2C19非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 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CYP2C19*2等位基因型缺陷患者PCI术后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

    作者:陈淑霞;李俊晓;耿彦平;谷剑;安慧

    目的 比较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CYP2C19*2基因型缺陷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4年6月~2016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术冠心病患者458例,PCI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治疗,采用Taqman-realtime PCR法监测CYP2C19*2基因型,筛选出CYP2C19基因*2基因型缺陷2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标准抗血小板组(C组:n=46,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d);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D组:n=50,阿司匹林100 mg 1/d+氯吡格雷150 mg,1/d(1月后减量为75 mg,1d);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组(L组:n=59,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d+通心络0.26 g/粒,4粒×3/d);替格瑞洛组(n=57,T组:90 mg,2/d+阿司匹林100 mg,1/d),分别于PCI术后3 d、1个月、3个月时随访,用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的抑制率,记录患者PCI术后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术后1个月,与C组比较,D组、L组和T组血小板抑制率均增高,且T组>D组>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与C组比较,L组和T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增高,D组血小板抑制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T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增高(P<0.05);②与C组比较,D组、L组及T组患者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四组患者单一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出血情况,四组患者均为轻度出血.与C组比较,T组出血发生率高(P<0.05),L组、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CYP2C19*2基因型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PCI术后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疗效优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双倍剂量及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但其出血风险增加,但为轻度出血.②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较其他方案更容易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基因检测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李彦;胡永芳;周宏灏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能够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然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遗传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将基因检测应用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是指导个体化治疗的可行途径.

  • P2Y12受体拮抗剂类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董慧宇;陈献华;钟文英;吴彦卓;徐明波

    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备受关注.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反应,达到抗血栓的目的,因此研发P2Y12受体拮抗剂是治疗血栓疾病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主要用于临床的P2Y12受体拮抗剂有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和坎格雷洛,这些药物虽然在抗血栓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例如氯吡格雷抵抗、出血量增加风险、用途单一等.因此研发新颖的抗血小板药物显得尤为重要,ClopNPT作为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正在研究阶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药动学实验结果,充分显示出抗血小板方面的优势.本文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总结对比P2Y12受体拮抗剂类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阳清伟;陈星宇;陈良义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支架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患者术后第7天行头颅MRI检查,3个月随访是否新发脑缺血性事件.将患者分为术后新发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多因素分析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是否为新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104例脑动脉支架术患者,3月随访后未发生脑梗死87例,发生脑梗死患者17例.CYP2C19基因检测,104例患者中快代谢组90例,其中*1/*150例,*1/*230例,*1/*310例,慢代谢患者14例,*2/*211例﹑*2/*33例﹑*3/*30例.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除溃疡性斑块及动脉极重度狭窄之外,CYP2C19*2/*2和*2/*3位点基因型也是脑动脉支架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3,95%CI:5.40~47.0).结论 脑动脉支架患者如携带CYP2C19*2/*2和*2/*3位点的基因型可能增加术后新发缺血性事件的风险.

  •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鹃锋;何伟喜;刘志辉;王平

    目的 探讨CYP2C 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精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常规用药,观察组患者实施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用药,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主要出血事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精准治疗的效果显著,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

  • 支架内血栓与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孟帅;李红;金泽宁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入选2000~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其中,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组)40例,对照组80例为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未形成血栓.给予充分氯吡格雷治疗后,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CYP2C19*2基因分布(G/G、A/A、G/A)在ST组中为5例(12.5%)、30例(75.0%)、5例(12.5%),对照组为37例(46.2%)、42例(52.5%)、1例(1.3%);携带等位基因A突变率为87.50%比53.75%(P<0.05).CYP2C19*3基因分布(G/G、A/A、G/A)在ST组中为39例(97.5%)、1例(2.5%)、0例(0.0%),对照组为80例(100.0%)、0例(0.0%)、0例(0.0%);携带等位基因A突变率为2.5%比0.0(P> 0.05).ST组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与CYP2C19*2基因突变有相关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与CYP2C19*3基因突变关系尚不明确,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可以影响支架内血栓形成.

  • CYP2C19基因多态性联合血栓弹力图指导冠心病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崔永亮;苗立夫;李健;王丽丽;张之瀛

    目的 探讨CYP2C 19基因多态性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因冠心病(CHD)就诊并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168例,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24例.全部完成CYP2C 19基因型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根据基因型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正常代谢型(包括正常和超代谢型)和异常代谢型(包括中间和幔代谢型)两组.采用改良TEG法测定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根据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为氯吡格雷正常反应型(NCR,血小板抑制率≥30%)和氯吡格雷低反应型(LCR,血小板抑制率<30%).结合基因型及TEG的检测结果,将基因型为正常代谢型+TEG结果为NCR患者分为A组,正常代谢型+TEG结果为LCR或异常代谢型+TEG结果为NCR患者归为B组,异常代谢型+TEG结果为LCR患者为C组.A组及B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C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随访三组9~12个月内主要出血事件和不良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多支病变、支架植入数量、辅助检查(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及B组安全终点(主要出血事件,均为0)和疗效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靶血管病变再狭窄、再发心绞痛)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低于A组(P=0.042),C组靶血管病变再狭窄低于B组(P=0.046).与A、B组比较,C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未见增加(P=0.247;P=0.647).A、B组均未出现呼吸困难,C组出现2例呼吸困难(8.1%).C组未增加出血风险.结论 根据CYP2C19基因型联合TEG指导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对氯吡格雷基因型为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且同时合并ADP抑制率<30%的患者应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

  • 氯吡格雷抵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刘淑静;方芳;陈柯霖;周金;张国军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 基因多态性和血小板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北京天坛医院脑梗死患者474例.测定CYP2C19基因型,根据基因型分为野生型组、突变杂合型组及突变纯合型组.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DP%)和血小板反应性指标,并根据ADP%是否<3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组)和非抵抗组,比较两组患者CYP2C19基因型分布情况及血栓弹力图各指标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的474例患者中,根据CYP2C19基因分型分为3组:野生型组204例(43.04%),突变杂合型组204例(43.04%)及突变纯合型组66例(13.92%).CR组与非抵抗组CYP2C19基因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8,P=0.036).CR组血栓弹力图血凝块形成角[Angle(α)]值(68.87°±5.47°)和血栓弹力图大振幅(MA)值(66.77±6.25) mm均高于非抵抗组[(66.55±6.05)°和(63.30±5.66) mm],t值分别为2.199和3.387,P值分别为0.029和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gle(α)比值比(OR)为1.028,95%可信区间为0.929~1.137(P=0.595);MA OR为 1.561,95%可信区间为 0.785~0.970(P=0.012).结论 CYP2C19基因突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CYP2C19突变型等位基因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血栓弹力图中Angle(α)值和MA值是诊断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当患者的Angle(α)值和MA值升高时,提示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增高.MA值作为氯吡格雷抵抗的预测与筛查工具有一定的价值.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郭继红;耿小勇

    目的 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基因型检测分类.所有患者均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清学指标检测、心电图监测、肝肾功能检测,评价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中代谢型(IM)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2个月后疗效较慢代谢型(PM)和快代谢型(EM)显著〔临床疗效:95.6%(87/91)比80.5%(33/41)、93.2%(69/74),心电图疗效:95.6% (87/91)比78.0%(32/41)、94.6%(70/74)〕,同时血清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也较PM和EM 型 升 高〔TG(mmol/L):1.33±0.52 比 1.33±0.41、1.33±0.27,HDL(mmol/L):1.58±1.17 比 1.44±0.65、1.38±0.18〕,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均较PM和EM型降低〔TC(mmol/L):3.48±0.25 比 3.56±0.96、3.51±0.51,LDL(mmol/L):2.19±0.35 比 2.23±0.49、2.21±0.87, hs-CRP(mg/L):3.50±1.07比3.53±1.51、3.54±2.01〕.EM、IM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PM型明显降低〔6.8%(5/74)、9.9%(9/91)比31.7%(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关系密切,IM型老年患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老年冠心病患者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进行基因检测,充分考虑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采用个性化治疗,增效减毒.

  •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血液病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及血药浓度监测在侵袭性真菌病防治中的价值

    作者:曲洪澜;郭丹丹;徐婷;李正;尹佳;田孝鹏;孔丹青;朱霞明;缪丽燕;吴德沛;唐晓文

    目的 研究CYP2C 19基因型对血液病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并探讨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在侵袭性真菌病(IFD)防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接受伏立康唑静脉注射的65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临床资料.应用焦磷酸测序检测患者CYP2C 19基因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监测患者伏立康唑血清谷浓度.结果 65例患者中,CYP2C 19基因型伏立康唑快代谢型30例,中代谢型33例,慢代谢型2例,将中代谢型与慢代谢型归于非快代谢型组.共检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169次,快代谢型组患者伏立康唑血清谷浓度明显低于非快代谢型组[0.98(0.38~ 2.08) mg/L对2.19(1.53 ~ 4.27) mg/L,z=10.286,P<0.001].26例伏立康唑平均血清谷浓度< 1.5 mg/L患者,其治疗失败率(50.0%)明显高于伏立康唑平均血清谷浓度≥1.5 mg/L患者(20.5%)(P=0.052).5例伏立康唑平均血清谷浓度>5.5 mg/L患者中,4例出现视觉障碍;60例伏立康唑平均血清谷浓度≤5.5 mg/L患者中,4例(6.1%)出现视觉障碍,1例(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89,P=0.020).结论 CYP2C 19基因快代谢型患者伏立康唑血清谷浓度明显低于CYP2C 19基因非快代谢型,恰当的伏立康唑血清谷浓度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降低抗真菌治疗的失败率.

  •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玺宇;蒋学俊;冯高科;易欣;陈晶晶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6例,按照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快代谢型组47例、中代谢型组53例、慢代谢型组16例.3组患者均于PCI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150 mg/d维持治疗.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3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心肌肌钙蛋白I(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大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慢代谢型组与中代谢型组患者大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快代谢型组(P<0.05);但中代谢型组与慢代谢型组患者大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型为中慢代谢型可降低冠心病患者PCI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进而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6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