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이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0.7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8-879X
  • 国内刊号: 31-10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7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吴孟超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特布他林对映异构体

    作者:夏爱军;柴逸峰;刘长海

    目的:考察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中各种因素对β-环糊精衍生物分离肾上腺素类药物特布他林的影响.方法:采用CZE对特布他林的手性分离进行研究 .未涂渍熔融石英毛细管50 μm×58.5 cm(有效长度50 cm);温度20℃,操作电压20 kV, 正极进样5 kPa×3 s,检测波长204 nm.β-环糊精的两种衍生物作为手性添加剂.结果:2,3,6-三甲基-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使特布他林得到了基线分离,羧甲基-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却不能得到基线分离.特布他林在三甲基-β -环糊精环境下,分离度随pH变小逐渐增大,pH在2.5~4.0范围内变化明显;而在羧甲基-β -环糊精环境下分离度随pH变化不明显,且当pH>5.5时特布他林不能分离.环糊精体积分数从0.4%~1.6%时,环糊精与特布他林形成的复合体随环糊精的增加而增加,使该手性物质更容易拆分.结论:β-环糊精的类型、浓度以及缓冲液的pH是影响特布他林手性拆分的主要因素;肾上腺素类药物特布他林能得到完全分离.

  • 逆转录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12及白细胞介素2基因联合治疗大鼠肝癌

    作者:杨家和;范瑞芳;钱其军;尤天庚;薛惠斌;苏长青;曹惠芳;吴孟超

    目的:研究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12(mIL-12)和人白细胞介素2(hIL-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株对大鼠肝癌进行联合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构建携带mIL-12基因、hIL-2基因及mIL-12+hIL-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A317-GCIL12EXPN、PA317-GCXEIL2PN和PA317-GCIL12EIL2PN,分别与肝癌细胞CBRH3以1∶1混合接种于大鼠腹腔.观察其生存时间.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空载体对照组(PA317-GCXEXPN)和hIL-2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8.5±1.2) d、(8.3± 0.9) d和(16.7±1.7) d;mIL-12治疗组和mIL-12+hIL-2治疗组均长期存活.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与CBRH3的比例为1∶100混合时,mIL-12+hIL-2治疗组仍能长期存活,而mIL-12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5.7±1.8) d.腹腔接种CBRH3后1、3、5、7 d ,采用mIL-12+hIL-2治疗后 35 d生存率分别为100%、100%、30%、15%.结论:携带mIL-12和hIL-2基因的逆转录包装细胞株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早期治疗优于晚期治疗,联合基因治疗比单基因治疗更有效.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原发性肝癌中CDK4基因的表达

    作者:胡和平;满晓波;王健;唐亮;王红阳;吴孟超;邱秀华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CDK4基因的表达.方法:提取手术切除人肝癌和癌旁组织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观察人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K4的表达水平.结果:20例肝细胞癌标本中有18例肿瘤组织中CDK4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其中7例高出4倍以上.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准确定量测定基因的表达;CDK4基因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人生长激素基因组DNA在家蚕BmN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作者:张昕泂;胡惠民;董良;陆长德

    目的:探讨内含子对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作用.方法:直接将含有4个内含子和自身信号肽的1.5 kb全长人生长激素基因直接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然后利用脂质体转染家蚕BmN细胞,收取细胞上清,PAGE电泳和Western印迹分析鉴定表达产物;将全长基因序列、缺失第1内含子基因序列和cDNA序列的表达载体,分别转染细胞后检测各片段表达产物之间的差异.结果:测序结果表明人生长激素基因组DNA在细胞内正确转录、剪接.蛋白质电泳分析和免疫学检测证明转染细胞能够有效合成并分泌蛋白质.ELISA检测发现3种基因片段中 ,全长的基因序列在表达效果上要高于后两者(P<0.05),其中缺失第1内含子的序列表达效率较cDNA序列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家蚕细胞中能够正确表达带有自身内含子和信号肽的人源蛋白基因;推测基因的内含子在成体的外源基因表达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 多囊蛋白1胞内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作者:郑瑞英;梅长林;万谟彬;孙卫民

    目的:制备多囊蛋白1胞内区单克隆抗体,并用以观察多囊蛋白1在肾组织中的分布与表达.方法:以重组多囊蛋白1胞内段融合蛋白为抗原,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产生针对多囊蛋白1胞内区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利用所产生的单克隆抗体,采用标准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多囊肾组织、正常成人肾组织和胎肾组织进行染色.结果: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体且效价为1∶106左右的杂交瘤细胞株,传代至第50代仍能稳定分泌抗体,效价不变;多囊蛋白1在正常成人肾组织的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呈弱阳性表达,在胎儿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呈强阳性,在多囊肾组织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成功制备了多囊蛋白1胞内区单克隆抗体,为深入了解多囊蛋白1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 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软骨破坏的抑制作用

    作者:许倬;韩星海;管剑龙;闾坚强;蔡青;田野苹;施冶青

    目的:研究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软骨破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CIA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IA组和α-MSH注射组,每组8只 .于致敏建模当天起连续腹腔注射α-MSH或PBS,比较各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及X线放射学表现.收集CIA组牛Ⅱ型胶原(bCⅡ)诱导的大鼠淋巴细胞和LPS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α-MSH(10-12~10-6 mol/L)后,分别培养48 h和24 h收集上清, 应用ELISA法测定IL-1β和IL-10含量, MTT法测定TNF-α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α-MSH可改善关节炎大鼠病灶的病理及X线表现,抑制关节软骨破坏.给予α-MSH 后,CI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上清中IL-1β、TNF-α及NO水平明显下降,IL-10含量则明显升高.结论:α-MSH 对关节炎大鼠软骨破坏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及NO的水平有关.

  • 苯那普利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的作用

    作者:彭侃夫;孟建中;吴宗贵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高胆固醇饲喂的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破裂的影响.方法:34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成4 组,对照组(8只)饲喂普通饲料;高脂组(8只)饲喂1%胆固醇饲料;苯那普利组(8只)饲喂1%胆固醇饲料及苯那普利5 mg/d;斑块破裂组(10只),颈动脉球囊扩张损害后喂1%胆固醇饲料10周,造影证实斑块形成后,球囊扩张诱发斑块破裂,再随机分苯那普利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继续1%胆固醇喂养4周.实验前及实验后5、10、14周分别抽血测血脂、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实验末处死大白兔,计算主动脉斑块面积. 结果:苯那普利治疗组较动脉粥样硬化组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却明显减少(P<0.01),其血vWF浓度亦明显降低(P<0.01).斑块破裂组球囊扩张术前其血vWF浓度进行性增高(P<0.01),CEC增高不明显,但术后非治疗组CEC却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CEC、vWF较非治疗组明显减少(P<0.01 ,P<0.05).结论:苯那普利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功能有关;CEC、vWF特别是CEC对不稳定斑块破裂可能有预测作用,苯那普利可能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 可溶性TNFR-Fc融合蛋白对大鼠MODS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战;方国恩;杜成辉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的关系,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sTNFRp75-Fc)在MODS中的保护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 ,通过创伤+感染二次打击,建立"双相迟发"大鼠MODS模型,在模型基础上动物复苏时静滴0.4 mg/kg sTNFRp75-Fc作为给药组.采用Western印迹技术,对各组大鼠主要器官细胞膜表面TNFR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给药组动物主要器官损害指标明显减轻(P<0.05), MODS发生率(43.7%)和病死率(12.5%)与模型组(100.0%、50.0% )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sTNFRp75-Fc显著抑制血浆中TNF-α活性.正常组TNFR1 和TNFR2均为低水平表达,MODS模型鼠的两种TNFR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给予sTNFRp75-F c后各器官中两种TNFR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TNF-α及TNFR的表达在 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外源性sTNFR的应用可能减少细胞膜TNFR的表达.实验证明sTNFRp75-Fc可以对MODS模型动物起到明显保护作用.

  • 脊髓型颈椎病退变椎间盘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作者:项耀钧;沈洪兴;沈茜;周凯;李家顺;侯铁胜;贾连顺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中退变颈椎间盘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CSM中颈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收集25例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 ,取5例正常椎间盘组织作为对照,匀浆后取上清液,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的含量;随机取8例CSM患者的外周血作检测.结果: CSM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高于自身血清(P<0.05,P<0.01), 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P<0.01).结论:局部慢性炎症参与颈椎间盘退变过程,IL-1β、IL-6、IL-8、TNF-α水平的增高 ,使局部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起颈椎骨代谢异常;这可能是导致颈椎退变逐渐加重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

    作者:杨鹏远;芮耀诚;焦亚斌

    目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在喂食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 60万 IU/kg,喂食高脂饲料;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喂食基础饲料. 观察主动脉、心脏、肝脏的病理变化,并根据病变程度评分.结果:对照组大鼠未出现明显病变.实验组大鼠2周后未出现明显病变.4周后大鼠主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评分为0.50±0.39;冠状血管仅出现少量脂质浸润;心肌组织有少量脂质沉积;肝脏切片油红O染色呈强阳性.6周后主动脉斑块增多,病变评分为0.75±0.34;冠状动脉形成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病变评分为1.12±0.48;心肌组织脂质沉积严重,病变区心肌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量红染颗粒 .其发病病理过程与人类相似.结论:成功建立了快速简便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及药理研究.

  • 超低温冻存同种异体成骨细胞与异种脱钙骨复合异位组织工程化骨

    作者:章庆国;赵士芳;林鹤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经超低温冻存后在体内的成骨能力及其免疫反应.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提纯并传代至第3代时一部分作为对照组用;另一部分采用-196℃超低温冻存,24 h后复苏.将该两种第3代细胞分别与脱细胞并去抗原性的猪脱钙型松质骨(decalcified bone, DB)复合,将两种复合体和单纯DB分别植入SD大鼠背部肌袋内,各24只,4周后取标本,应用组织学、碱性磷酸酶测定、体视学及免疫学测定,观察成骨现象及免疫反应.结果 :经超低温冻存的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异体异位植入后,成骨量、成熟度明显优于未冻存成骨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亦低于未冻存细胞.结论: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经超低温冻存、复苏后,抗原性明显降低,未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仍具有成骨能力.

  • 综合性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管军;杨兴易;赵良;林兆奋;郭昌星;李文放

    目的:调查综合性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病死率和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本科综合性ICU中收治的97名机械通气超过48 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微生物学资料,并将患者分为VAP和非VAP组 ,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后退法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V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患者VAP的发病率为54.64%、15.60例/1 000机械通气日,病死率为47.42%.发生VAP者从人工气道建立到诊断的间期为(6.9±4.3) d.单因素分析提示留置胃管、激素、抑酸剂、第2代头孢、第3代头孢和(或)亚胺培南、非感染性肺疾患、肺外感染是VAP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留置胃管,抑酸剂、激素、第3代头孢和(或)亚胺培南、肺外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15.395(2.157~109.865)、4.421 (0.860~22.722)、15.521(2.046~117.731)、14.538(2.771~76.288)、19.379(2.41 3~155.601).结论:留置胃管、激素、抑酸剂、第3代头孢和(或)亚胺培南、肺外感染是VAP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利巴韦林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曹依群;李保春

    抗病毒药利巴韦林(ribavirin)被临床用于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利巴韦林与激素联用对SARS的疗效肯定,但亦有一定不良反应.本文对其临床使用方法、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作一综述.

  • 氯化钡烧伤合并中毒死亡一例报告

    作者:胥学冰;肖仕初;朱世辉;路卫;夏照帆;郇京宁;葛玲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6岁,因反应炉爆炸,600℃氯化钡、氯化钠和氯化钾混和物熔浆(其中氯化钡约 50%)喷出,溅至全身多处并引燃衣物,以少量冷水浇灭火焰后30 min来我院急诊.查体:神清,血压180/9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0次/min,呼吸18~20次/min,四肢无痉挛,无心悸和出冷汗.背部及四肢大片烧伤创面.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肾病综合征一例报告

    作者:刘明媛;李保春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于2001年6月发现脾脏肿大、体质量减轻.查外周血WBC 13.2×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予干扰素α(IFN-α)(30万U,隔日肌注)、羟基脲(外周血WBC高于正常时口服,1 g/d)治疗后,WBC基本维持正常,脾脏缩小.

  •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肾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报告

    作者:陶胜来;陈小松;蔡雄;吴桂珍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发热5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开始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8.8℃,体温升高多在下午,咳嗽、咯少量白色泡沫样痰,无其他伴随症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青霉素、头孢拉定抗感染治疗,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好转.

  • 急性白血病14年中二次复发化疗仍缓解一例报告

    作者:龚峻梅;吴必嘉;姜希林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1988年2月起反复皮下、牙龈出血伴月经量增多,于1988年4月28日入院,经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a),经HATP 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又先后13次予强化、巩固、维持治疗,方案分别为HOTP、HOA M、HAT、HTP、HATP等,至1989年7月18日中断化疗.1996年4月患者因面色苍白十余天再次入院,查骨髓象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a)复发.于AA(阿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化疗 3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后先后24次予HAE、NA、HA、VA、CAM、AE方案化疗,多次复查骨髓象均示完全缓解.患者于2000年12月12日再次中断治疗,2001年10月再次入院,复查骨髓象示:M2a复发,予AA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后9 次予AA、HAE、CAE等方案化疗,直至2002年8月仍坚持化疗.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合并大咯血一例报告

    作者:张维莉;单红卫;丁尔迅;董勤;樊民;李永生;罗祥基;宋滇文;汤朝晖;姚亚成;卢根娣;缪晓辉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因"发热伴全身酸痛、乏力15 d"于20 03年5月8日收入北京小汤山医院19病区.患者于4月2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5~40.5℃,伴全身酸痛和明显乏力,就诊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WBC)总数6.5×109/L,中性粒细胞0.896,淋巴细胞0.072,单核细胞0.030,血小板216×109/L;胸部正侧位片检查示:双肺可见散在絮片状阴影.既往体健.发病前10 d曾护理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

  • 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十二指肠乳头癌一例报告

    作者:聂小蒙;罗浩;杜奕奇;李兆申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反复寒战、高热1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002年6月2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高热,体温39.8℃,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 1 2.8 ×109/L,N 0.68,上腹部CT示胆总管下段略扩张,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7 月23 日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体温39.0℃,WBC 11.3×109/L,N 0.68;肝功能:TB 12 μmo l/L,DB 5.6 μmol/L,ALT 112 U/L,γ-GT 832 U/L,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

  • 应用概率方法预测遗传风险率

    作者:滕海英;祝国强;徐玲玲

    根据孟德尔定律,由表型可估算某种基因型的概率,若能掌握更多信息,如了解家系中其他人的遗传情况、得知某项测试的结果、已知发病与年龄的关系等等,则可使估算更合理,所预测的遗传风险率更准确 .本文运用概率论中的全概率和逆概率方法,不断完善家系的信息资料,逐步调整预测基因型的条件,从而得出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4例诊治体会

    作者:高秀丽;曲伸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原发于肾上腺皮质病变(肿瘤或增生)所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性疾病,是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临床上分3型,其中以腺瘤型多见,增生型及腺癌少见.现将长海医院内分泌科1996~2001年收治的14例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肝癌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孟龙;朱斌;杨甲梅;殷正丰;吴孟超

    移植后肿瘤复发是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1]. 我们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诱发大鼠肝癌,初步尝试建立肝癌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移植后肝癌的复发问题奠定基础.

  •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的阴转作用

    作者:王健;项桂菊;贾夫洋

    拉米夫定(lamivudine)商品名贺普丁,其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肯定疗效[ 1~3] .近年来,研究发现HBV除对肝细胞具有高度亲和性外,还可侵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C),这不仅是HBV肝外感染的证据,而且HBV可通过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而限制机体抗病毒免疫[4,5],使病灶迁延反复,是导致乙肝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关拉米夫定对血清中HBV-DNA疗效的报道较多,对PBMC内HBV-DNA的疗效尚未见报道.为了解拉米夫定对血清及PBMC内HBV-DNA的转阴效果,本研究选择81例血清及PBMC内HBV-DNA( +)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曲耀华;蒋杞英;符风英

    实验表明[1,2],雌激素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Bcl-2[3] 是凋亡抑制基因,在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中,主要在存活的神经细胞中表达,其表达峰值在缺血后24 h[4].本研究采用去卵巢雌性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阻断(MAC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雌激素对脑缺血时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阿达帕林凝胶联合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

    作者:顾军;李泉;郭志丽

    阿达帕林是新型的第3代维甲酸,具有较全反式维甲酸更强的抗炎作用和较低的皮肤刺激性,近年来多用于粉刺、丘疹较多或有脓疱的轻、中度痤疮患者.过氧化苯甲酰为一种局部抗菌药,具有抗痤疮棒状杆菌活性、中度角质松解和抑制皮脂的作用,临床亦用于寻常痤疮的治疗.我科于2001年3月~10月对0.1%阿达帕林凝胶联合应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观察,并与单用0.1%阿达帕林凝胶进行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 老年子宫内膜癌35例分析

    作者:惠宁;谢峰;崔英

    对1985年至1994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60岁(老年组)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岁(中青年组)24例作对照分析.全部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按FIGO分期标准进行分期.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Ⅰa期分别为4例(11.4%)和11例(45.4%),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1),中青年组无Ⅳ期的患者;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大于1/2的分别为42.9%(15/35)和20.8%(5/24,P<0.01);5年存活率分别为54 .3%和83.4%(P<0.05).提示老年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较中青年患者差,与临床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文俊;李保春;于凤海;许涛;管剑龙;耿利;曹依群;李刚;孙广滨;宋智钢

    对2003年5月10~28日收治的24例临床确诊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24例患者中男19例 ,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29.3±9.0)岁.有明确接触史者11例(45.83%).结果表明SARS具有强传染性,任何人群均易感,发热为首发表现,白细胞以降低和正常为主,肺部病变以右肺和双肺为主.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作者:李保春;管剑龙;张文俊;许涛;曹依群;李刚;耿利;于凤海;宋志钢;孙广滨

    为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时机、疗程和效果,对7例SARS 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31.3岁)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甲泼尼龙平均剂量为126 mg/d,平均疗程7.8 d;口服泼尼松平均疗程12 d.结果高热患者在治疗后2 d体温恢复正常,肺部进行性病变者在3~5 d内有所恢复,疗程结束时病灶明显吸收,无1例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提示糖皮质激素对改善SARS中毒症状,阻止病情进展有一定疗效.

  • 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作者:杨立利;苟三怀;贾连顺;李莉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15例急性SCI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表达的变化,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急性SCI 患者T细胞CD3、CD4和CD4/CD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这表明急性脊髓损伤后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可能与脊髓损伤后机体易受感染状态有一定联系.

  •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作者:李蜀豫;李兆申

    本文总结报告了3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ITCL)的诊治资料 ,并结合文献复习,发现ITCL多见于中年男性,以腹痛、血便、发热、体质量下降为主要症状,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病理改变以肠道溃疡形成为特点,溃疡形态呈多形性、多灶性、不规则,镜下瘤细胞明显异型、弥漫性浸润,中至大细胞多见.肿瘤细胞呈T细胞表型.ITCL临床少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故临床医师应重视对ITCL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型的研究,注意识别,促其早期诊治.

    关键词: 肠肿瘤 淋巴瘤 T细胞
  • 肠系膜动脉阻塞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方勇

    肠系膜动脉阻塞(MAE)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少见的外科急腹症.本文报道了2例MAE和3例MVT患者的诊治体会.患者主诉均为腹痛,2例MAE均获临床诊断,3例MVT均临床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均行肠切除术治疗,终经病理确诊.认为血管造影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及时手术切除病变肠管及术后抗凝治疗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关键.

  • 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徐志飞;赵学维;乌立晖;潘铁文;钟镭;吴彬;费月华;尤秀丽

    选用供心,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切除病心,进行原位心脏植入.围术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免疫抑制治疗,观察排斥反应.供心冷缺血时间180 mi n,受体主动脉阻断72 min,移植后心脏自动复跳,辅助循环30 min后,顺利脱离体外循环 ,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脏移植的成功取决于正确选择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良好的供心保护方法、术后早期的处理及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等方面.

    关键词: 心脏移植 手术期间
  • 扩大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梁进;陈景明;王卫国;张强;刘立峰;王平山;蔡锦方

    总结扩大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面积的方法,探讨该皮瓣血供特点及临床应用. 对17例大面积皮瓣(16 cm×10 cm~25 cm×16 cm)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该17例分别为小腿骨折术后骨外露并感染及骨不连,胫前皮肤溃疡长期不愈,踝关节开放骨折脱位并肌腱外露,足跟皮肤缺损跟腱断裂,足背皮肤缺损肌腱骨外露的病例.均采用逆行小隐静脉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经随访6~30个月,除1例远端边缘少许表皮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复发;骨不连愈合;外观恢复满意.分析认为,扩大面积的皮瓣血供可靠,不伤及重要血管,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合并小腿主要血管损伤时尤为适用.

  • 阿奇霉素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其心脏不良事件再发的影响

    作者:田学增

    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 (40例)给予常规治疗,Ⅱ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静脉点滴,0.5 g/d,连用14 d.于治疗后3、6、1 2个月统计两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及由此引起的再住院次数,并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用阿奇霉素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能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发生及再住院次数,降低CRP水平.

  • 辐射致癌分子机制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蔡建明;程天民

    辐射所致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与其他因素诱发肿瘤过程相比既有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其共性表现在肿瘤的形成均经历启动、促进、进展等几个阶段;其特殊性在于诱发肿瘤的分子机制可能有区别,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辐射造成细胞核DNA分子的严重损伤,使某些受照体细胞中特定的基因或染色体发生突变,其中涉及到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或突变,双链断裂容易引起细胞内DNA错配损伤修复反应,细胞增殖失控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研究表明辐射诱导的基因不稳定性、细胞质受到照射所致的突变以及辐照引起的细胞群旁效应等在肿瘤的发生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 由小汤山医院医务人员的零感染率谈SARS的个人防护

    作者:缪晓辉

    解放军小汤山医院从2003年5月1日至6月20日共收治SARS患者680例,占全世界发病人数的1/10,全国发病者的1/7.其中病危或病重者67例,死亡8例,病死率1.2%.在医院工作的1 383名医务人员无1例感染SARS病毒,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率"的目标.笔者曾经是该院专家组副组长,对于SARS感染的防护问题有着具体而深切的认识,以下从正反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人工胃液和肠液中的稳定性

    作者:叶盛英;王世岭;高申

    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分别加入到人工胃液(p H 2)、人工肠液(pH 6.8)和加胃蛋白酶的人工胃液、加胰酶的人工肠液中,定时取样,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不同时间内rhEGF含量.结果发现,rhEGF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1 h后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rhEGF浓度分别下降43.46%和21.91%;但在酶的存在下1 h后rhEGF浓度分别下降89.62%和79.52%.这表明rhEGF在人工胃、肠液中均比较稳定,但在酶的存在下rhEGF失活速度可明显加快.

  • 我校航海医学教研室研制潜艇舱室应急自动补氧系统进展顺利

    作者:

  • 我校药学院海洋药物研究中心在海洋生物中发现抗SARS病毒活性物质

    作者:

  • 60Co γ射线诱导的白血病小鼠中辐射致癌相关基因的筛选

    作者:高福;杨平;韩玲;蔡建明;黄越承;赵芳;李百龙;崔建国;孙顶

    目的:研究辐射诱导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组织中的辐射致癌相关基因.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60Co γ射线诱导的小鼠白血病胸腺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mRNA进行检测.结果:在8 000条目的基因中共发现显著差异的表达基因(差异在3倍以上)319条,其中表达上升的有1 11条,下降的有208条,这些基因涉及到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节、免疫球蛋白、DNA修复等功能.结论:辐射致癌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种类肿瘤相关基因的改变.

  • Fas、Bcl-2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李百龙;韩玲;蔡建明;黄定德;黄越承;赵芳;高福;孙顶;陈杞

    目的:观察Fas、Bcl-2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表达情况,以探讨辐射致癌的机制.方法:采用4次1.75 Gy γ射线全身照射BALB/c 小鼠诱发白血病模型,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照射后白血病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细胞中Fas 、Bcl-2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抗Fas抗体诱导细胞凋亡,进一步观察Fas、Bcl-2的表达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Fas表达较未癌变组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Bcl-2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明显耐受抗Fas抗体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Fas低表达、Bcl -2高表达导致了细胞凋亡受到抑制,这可能是辐射引起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机制之一.

  • p73在γ射线诱发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

    作者:黄越承;蔡建明;韩玲;高福;崔建国;孙顶;高建国;赵芳

    目的:观察p73基因在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胸腺和骨髓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探讨p73在辐射致癌中的作用.方法:用γ射线照射BALB/c小鼠诱发白血病,建立辐射致癌动物模型;分别应用Western印迹和原位杂交(ISH)技术,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小鼠胸腺和骨髓组织中p73基因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沉淀技术(IP)检测 P7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RT-PCR/DNA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和变异体的表达.结果:辐射后癌变组胸腺/骨髓中的P7 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和辐射未癌变组之间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原位杂交(ISH)结果显示癌变组织中p73阳性反应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癌变组织中发现P73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RT-PCR发现在癌变组中有p73变异体γ、δ过表达以及N末端缺失的突变体(DTA-p73)表达.结论:p73可能参与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用机制可能与变异体过表达及高磷酸化状态所致的活性改变有关.

  • P44/42MAPK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骨髓和胸腺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傅志超;蔡建明;韩玲;王凤玫;黄定德;黄越承;高建国

    目的:探讨P44/42MAPK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骨髓和胸腺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建立60Co γ射线体外诱发BALB/c小鼠白血病模型;分离白血病组辐射未癌变组和对照组小鼠胸腺和骨髓细胞总蛋白,应用蛋白印迹法分析各组细胞P44/42MAPK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白血病小鼠骨髓和胸腺细胞P4 4/42MAPK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未癌变组和对照组(P<0.05);在3组小鼠中,白血病小鼠的胸腺和骨髓细胞P44/42MAPK磷酸化水平高(P<0.05).结论:提示P44/42MAPK 可能在γ射线诱发小鼠白血病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作者:黄定德;陈杞;韩玲;蔡建明;傅志超;李百龙;黄越承;林亚华

    目的:探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总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方法:353 只BALB/c小鼠分为照射组及对照组,照射组经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后,病理证实出现白血病者为癌变组,未出现任何肿瘤者为未癌变组;对照组为正常BALB/c小鼠,未经γ射线照射,与照射组同步喂养.分离胸腺细胞,应用免疫沉淀法及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癌变组胸腺细胞中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总体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未癌变组,尤以相对分子质量(47.5~83)×103及32.5×103附近蛋白变化为明显;相对分子质量为35×103的蛋白在癌变组中酪氨酸磷酸化明显,而在对照组及未癌变组中未检测到磷酸化的发生.结论: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一些蛋白分子的酪氨酸磷酸化可能与辐射致癌的发生有关.

  • 60Co γ射线照射对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林亚华;潘真;韩玲;蔡建明;黄越承;赵芳;高建国;郁成雨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在电离辐射损伤和辐射致癌早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1.8、3.6、5.4、7.2 Gy照射组共5组,每组8只动物.照射后1个月用乙醚麻醉小鼠, 心脏抽血,再解剖取胸腺及骨髓细胞,抽提其总RNA.采用巢式RT-PCR方法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血液、胸腺及骨髓均未出现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不同剂量照射组中血液、胸腺及骨髓均有部分样品出现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2个或2个以上的 FHI T外显子.结论:电离辐射可引起FHIT基因的缺失,提示其可能参与辐射损伤和辐射致癌的早期过程.

  • γ射线诱发小鼠白血病模型中p16基因的改变

    作者:高福;杨平;黄越承;汤靓;韩玲;蔡建明;李百龙;崔建国;孙顶

    目的:研究γ射线诱发小鼠白血病模型中p16基因的失活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39例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和对照小鼠胸腺组织中p16基因第1、第2外显子,检测等位基因纯合性缺失;用限制性内切酶-PCR法检测p16基因的甲基化发生情况;并应用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银染方法检测p16基因碱基突变的发生.结果:[ HT5"SS 在白血病模型中,外显子2的缺失率为33.3%,甲基化的发生率为23.1%.结论:γ射线诱发的小鼠白血病模型发生、发展过程中伴有p16基因的改变,其失活以纯合性缺失和甲基化为主.

  • 60Co γ射线照射诱发小鼠恶性肿瘤

    作者:韩玲;蔡建明;李百龙;黄定德;黄越承;赵芳;孙顶;傅志超;陈杞

    目的:建立γ射线诱发小鼠恶性肿瘤动物模型.方法:BALB/c 小鼠经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每次吸收剂量1.75 Gy,吸收剂量率0.88 Gy/min,每周1次,共 4次.照后每隔1~2个月处死一批小鼠,分别取胸腺、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胃、生殖腺、肠系膜、盲肠、大脑等组织器官,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裸鼠致瘤实验.结果:照后15个月BALB/c 小鼠出现的肿瘤类型以白血病为主,并发现汗腺瘤及恶性卵黄囊瘤;白血病经病理学证实为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白血病及汗腺瘤的裸鼠致瘤实验已稳定连续传至第12代.结论:成功建立60Co γ射线体外诱发的小鼠恶性肿瘤动物模型.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心肌酶谱的观察及分析

    作者:宋智钢;李保春;张文俊;管剑龙;许涛;曹依群;李刚;耿利;于凤海;孙广滨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作者:曹依群;李保春;张文俊;管剑龙;许涛;李刚;耿利;于凤海;宋智钢;孙广滨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治疗体会

    作者:李刚;李保春;张文俊;于凤海;管剑龙;许涛;曹依群;耿利;宋智钢;孙广滨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住院患者的管理及其病房的消毒方法

    作者:孙广滨;李保春;管剑龙;张文俊;许涛;曹依群;李刚;于凤海;宋智钢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实验室检测分析

    作者:于凤海;耿利;李保春;张文俊;管剑龙;孙广滨;许涛;李刚;宋智钢;曹依群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轻型和重型病例的临床比较

    作者:许涛;李保春;张文俊;管剑龙;于凤海;曹依群;李刚;耿利;孙广滨;宋智钢

  • 血红素加氧酶与氧惊厥关系的研究

    作者:徐建平;练庆林;卢玲;徐伟刚;孙学军;蒋春雷

    目的:研究作为氧化应激蛋白的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HO)对氧惊厥发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惊厥组、Na2CO3处理组、锌卟啉(Zn-PP)处理4 h组和Zn-PP处理16 h组,观察应用HO特异性抑制剂Z n-PP后氧惊厥始发时间的变化,同时测定HO活性以及反映机体氧化损伤的指标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氧惊厥组HO活性为(3.4 36±0.490) μmol/(g*h),比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Zn-PP处理4 h组和Zn-P P处理16 h组HO活性分别为(1.169±0.122)、(1.591±0.191) μmol/(g*h) ,较氧惊厥组显著降低(P<0.01).Zn-PP处理4 h组,Zn-PP处理16 h组的惊厥始发时间分别为(40.47±4.62)、(30.15±4.59) min,较氧惊厥组显著延长(P<0.01) .Zn-PP处理4 h组MDA量较其他各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氧化应激引起的HO活性增强促进了氧惊厥的发生.

  • N-乙酰半胱氨酸预防大鼠模拟空气反复潜水后的免疫抑制

    作者:徐伟刚;郭明珠;王云霞;陶恒沂;孙学军;蒋春雷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模拟空气反复潜水后免疫抑制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添加NAC的饲料喂养大鼠6 d,第4天开始以700 kPa压缩空气反复暴露3 d,每天2次每次60 min(8:00~9:00,14:00~15:00).于暴露后次日晨断头取血及脾脏.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及脾淋巴细胞亚型,用3H-TdR掺入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以 ELISA法测定循环血浆及脾淋巴细胞经刀豆球蛋白(ConA)刺激后分泌的IL-2水平以及比色法测定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添加NAC的食物对外周血及脾淋巴细胞亚型变化无显著影响;食物中添加0.2%的NAC后,血浆及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后分泌的IL-2水平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率比正常食物组有明显提高(P<0.05,P<0.01),血浆抗氧化酶活力及GSH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 5),而MDA则显著减少(P<0.05).结论:食物中NAC对高压空气反复暴露引起大鼠的免疫抑制有一定预防作用.

  • 60 m模拟空气反复潜水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伟刚;王云霞;郭明珠;陶凯忠;吴海生;陶恒沂;蒋春雷

    目的:探讨60 m (700 kPa)模拟空气反复潜水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置动物加压舱内,暴露于700 kPa空气环境下60 min,每天2次(8:00~9:00, 14:0 0~1 5:00),连续3 d.于暴露后第1、3、5 天晨断头取血及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及脾淋巴细胞亚型,用3H-TdR掺入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ELISA法测定循环血浆及脾淋巴细胞经刀豆球蛋白(ConA)刺激后分泌的IL-2水平以及比色法测定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经高压空气反复暴露后,外周血及脾CD3+、CD4+CD3+细胞含量及CD4+CD3+/C D8+CD3+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P<0.01),CD8+CD3+细胞含量无明显变化;脾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P<0.01);血浆及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后分泌的IL-2均显著下降(P<0.05).淋巴细胞亚型变化在反复暴露后第3天即完全恢复正常( P<0.05,P<0.01),暴露后第5天仍维持于正常对照水平;脾淋巴细胞增殖率、血浆及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后分泌的IL-2水平在暴露后第3天均上升(P<0.05),至第5天恢复至对照水平.结论:60 m模拟空气反复潜水对大鼠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3~5 d后可恢复正常.

    关键词: 潜水 高气压 免疫
  • 离体大鼠脾淋巴细胞在高分压氧下产生羟自由基

    作者:徐伟刚;贾治伟;陈士明;练庆林;郭明珠;陶恒沂;蒋春雷

    目的:探讨高分压氧暴露时离体脾淋巴细胞是否产生自由基及其产生类型.方法:(1)在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 AT)和甲酸钠,置于压力舱内以400 kPa含1.5%CO2氧气培养4 h后,测定细胞经刀豆球蛋白(ConA )作用后分泌IL-2的能力;(2)在大鼠脾脏淋巴细胞悬液内加入自旋捕捉剂四特丁氮酮(PB N) ,在600 kPa含1% CO2的氧气下暴露1 h,以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检测自由基.结果:高分压氧暴露后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分泌的IL-2显著减少(P<0 .01),培养液中添加CAT和甲酸钠后,细胞分泌IL-2的能力恢复(P<0.01和P<0.0 5),SOD没有上述作用;ESR检测到淋巴细胞在高分压氧下产生自由基,其谱型为一组峰强度比约1∶2∶2∶1的四峰波谱,波谱学分析为 HO *加合物的谱线.结论:高分压氧体外暴露时,大鼠脾淋巴细胞产生自由基, HO *可能是主要的一种.

  • 高分压氧体外抑制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功能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预防作用

    作者:徐伟刚;郭明珠;陶恒沂;李润平;吴海生;孙学军;蒋春雷

    目的:观察高分压氧体外暴露对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预防作用.方法:分离成年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压力舱内以400 kPa氧气(含1.5% CO2)培养4 h.NAC预防组在培养液中加入30 mmol/L NAC.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亚型,3H-TdR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ELISA法测定细胞经刀豆球蛋白(ConA)刺激后分泌的IL-2水平.结果:经高分压氧处理后,脾淋巴细胞CD3+、CD4+CD3+及CD 8+CD3+比例均显著下降(P<0.01,P<0.05),CD4+CD3+/CD8+CD3 +比值未有变化;淋巴细胞增殖率及经ConA刺激后的IL-2分泌量显著减少(P<0.01,P<0.05).培养液中添加30 mmol/L NAC后,各指标值的下降程度均明显减轻(P<0.01,P<0.05).结论:高分压氧对离体大鼠脾淋巴细胞功能有直接抑制作用,NAC能部分预防该抑制作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