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이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0.7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8-879X
  • 国内刊号: 31-10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7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吴孟超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腺病毒介导蜂毒素基因转染对HepG2细胞生长及AFP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绍祥;文军慧;凌昌全

    目的:将蜂毒素基因置于甲胎蛋白(AFP)转录调控元件(rAFP)驱动之下,构件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生长及AF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蜂毒素基因置于rAFP之后,用细菌内高效同源重组法将目的基因重组入腺病毒质粒中,将腺病毒质粒用PacⅠ酶切线性化后,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进行腺病毒的包装.携有蜂毒素基因的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后,RT-PCR实验观察蜂毒素基因是否发生转录;MTT法测定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AFP.结果:RT-PCR实验表明蜂毒素基因转染肝癌细胞后可以被转录;蜂毒素基因在rAFP的控制下,可以特异性的抑制AFP阳性肝癌细胞的增殖,并降低其AFP的生成量.结论: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及AFP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其恶性度.

  • 氟伐他汀对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赵峰;戚好文;叶江枫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fluvastatin, Flu)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Fb)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肺Fb中,加入Flu,用计数法和MTT比色法观察并比较不同浓度的Flu对培养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对大鼠肺Fb分裂指数及分泌胶原的影响.结果:计数法和MTT比色法均显示,Flu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肺Fb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并呈剂量依赖效应,10-4 mol/L的Flu已可使培养细胞的增殖受到完全抑制.培养的大鼠肺Fb细胞分裂指数及胶原分泌量在Flu的作用下也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Flu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肺Fb的增殖及其胶原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被动吸烟诱发儿童哮喘的Meta分析

    作者:林志永;王媛;张宏伟

    目的:评价被动吸烟对儿童哮喘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通过中国3大科技文献数据库和美国MEDLINE数据库检索1994~2003年间发表有关本主题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8篇,应用Meta分析中的General Variance-Based方法对此8篇有关儿童哮喘诱发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被动吸烟的合并回归系数bG为1.101,OR值为3.007,χ2值为22.49,故P<0.001,说明被动吸烟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其他因素控制的情况下,儿童对香烟烟雾的过敏与发生哮喘成正比例关系;且被动吸烟的儿童发生哮喘危险性是没有被动吸烟的儿童的3.007倍.

  • 羟甲芬太尼对慢性缺氧大鼠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许欣;李强;孙学军;张殿尧;王成海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激动剂羟甲芬太尼(OMF)对慢性缺氧大鼠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慢性缺氧组,慢性缺氧模型由经尾静脉6次注射木瓜蛋白酶而建立.正常组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OMF(n=10)和同体积人工脑脊液(aCSF)(n=10).慢性缺氧组大鼠又随机分为:(1)侧脑室组,分别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NLX)(n=12)和OMF(n=12),同时另有两组均注射aCSF(n=12)作为对照;(2)孤束核组,分别微量注射OMF(n=9)和同体积aCSF(n=9).在注射后5、15、30、45、60 min测定各组大鼠呼吸频率(RR)和潮气量(VT).结果:正常大鼠侧脑室注射OMF后15、30、45、60 min,RR、VT均显著下降(P<0.05);慢性缺氧大鼠侧脑室及孤束核注射OMF后15、30、45、60 min,RR、VT均显著降低(P<0.01),侧脑室注射NLX后15、30、45、60 min,RR、VT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μ阿片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中枢相应受体降低RR、VT等呼吸指标,从而抑制慢性缺氧大鼠的呼吸功能.

  • 运用多重填补方法分析世界健康调查数据

    作者:曹阳;RITU Sadana;AJAY Tandon

    目的:解决世界健康调查(World Health Survey,WHS)数据中的数据缺失问题,进行更加有效的统计推断.方法:根据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MI)的原理,运用Amelia软件和Stata○R中的综合统计推断程序对WHS数据集进行处理.结果:由缺失数据造成的信息缺失得到了弥补,综合评价结果的质量得到了提高.结论:MI具有良好的特性,和针对特定问题但操作复杂的方法相比,MI是一种解决数据缺失问题的简单和近似的方法.

  • 内皮抑素对犬胃癌术后胃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作者:张国锋;罗芸葆;郭义君;王元和;王强

    目的:研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胃癌术后胃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28只犬行模拟胃癌根治术,术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对照组犬不予以药物;另3组于手术当天起,分别自腹腔注射:5-氟脲嘧啶(25 mg·kg-1·d-1, 5-Fu组),内皮抑素(15 mg·kg-1·d-1, 内皮抑素组),5-Fu与内皮抑素联合应用(5-Fu 25 mg·kg-1·d-1,内皮抑素 15 mg·kg-1·d-1, 联用组),共10 d.检测各组吻合口破裂压、羟脯氨酸含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胶原纤维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后第10天,所有动物再次剖腹探查,均无吻合口瘘的发生.对照组、5-Fu组、内皮抑素组、联用组的吻合口破裂压分别为(36.5±6.7)、(31.5±4.9)、(32.3±6.2)、(30.4±5.3) kPa;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5.3±3.7)、(14.7±2.9)、(12.9±3.1)、(13.1±3.8);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各组吻合口愈合良好,有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移行.电镜下,各组吻合口组织均见胶原纤维交叉紧密排列,其间有大量成纤维细胞.结论:内皮抑素对胃癌术后胃肠吻合口愈合无不良影响.

  • 血清抵抗素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血糖水平关系的比较

    作者:章建梁;邱健力;秦永文;郑兴;赵仙先;曹江;张乐之;邹大进;袁文俊

    目的:比较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抵抗素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血糖的关系.方法:71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浓度,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2型糖尿病(DM)组18例, 糖耐量低减(IGT)组26例,正常糖耐量(NGT)组27例.计算3组患者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和OGTT开始后30 min胰岛素和血糖变化的比值(ΔI30/ΔG30),根据Cederholm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采用酶免疫测定法测定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铜试剂显色法测定FFA水平.结果:DM组空腹血清抵抗素浓度为(29.8±12.1) μg/L,显著高于NGT组的(22.0±8.4) μg/L (P<0.05),略高于IGT组的(25.1±10.4) μg/L;空腹血清抵抗素浓度与AUCG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ISI及ΔI30/ΔG30呈显著负相关(P<0.05).DM组空腹血清FFA浓度为(1 048.7±481.6) μmol/L,显著高于IGT组的(744.5±313.3) μmol/L和NGT组的 (715.3±327.5) μmol/L (P<0.05),FFA浓度与AUCG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ISI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ΔI30/ΔG30无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抵抗素浓度影响AUCG的程度大于FFA.结论:高血压患者抵抗素、FFA均与糖代谢相关,但抵抗素与糖代谢的关系较FFA更密切.

  •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时血小板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活性

    作者:杨军珂;吴宗贵;郭延松;宋云凌;黑淑敏;姜小华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时血小板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特点和活性.方法:大鼠分为3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以普通饮食饲养;第2组饲以高脂饲料(不含维生素D3);第3组为维生素D3 3×105 U/kg一次肌内注射、球囊损伤主动脉内皮和饲以含维生素D3 1.25×106 U/kg的高脂饲料.90 d后检测大鼠血小板内NOS的表达和活性.结果:第2组和第3组大鼠血小板中内皮型NOS(eNOS)均较第1组表达减弱、活性下降(P<0.01),而第2、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诱导型NOS(iNOS)表达和活性在第2组与第1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第3组较前两组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结果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时血小板eNOS表达和活性受到抑制,而iNOS的诱导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有一定关系.

  • 新生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心肌梗死组织内移植的研究

    作者:董永强;殷桂林;易定华

    目的:观察新生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心脏功能、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及左室心梗面积等的影响.方法:取出生当天新生犬外周血,经分离纯化单个核细胞后直接注射进入成年犬前壁心梗区域,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基.分别于术中及术后30 d用8道生理仪测左室压力、收缩期压力上升大积分dp/dtmax和左室做功量.超声心动图(2.5 MHz)分别观察术中、术后30 d心脏功能变化.术后30 d测量心梗面积、毛细血管密度及心肌宽度.结果:术中两组均出现左室压力下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术后30 d,细胞移植组心肌内毛细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高(P<0.05),梗死面积缩小(P<0.05),心肌宽度小(P<0.05),左室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通过某种机制增加心肌内毛细血管密度,缩小梗死面积,明显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 核糖体S6蛋白激酶在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杨妙芳;谢渭芬;张新;强晖;孙田美;朱樑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级联信号通路的关键效应分子--核糖体S6蛋白激酶(ribosomal S6 kinase,RSK)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根据注射时间的不同,获取组织标本,行H-E和VG染色.明确纤维化分期后,进一步利用Northern 印迹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RSK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RSK在正常大鼠肝脏中,仅在中央静脉周围的肝血窦有少量表达,而随着纤维化的进展,其表达量进行性增加;在纤维化肝脏,RSK主要分布于汇管区间质中,肝细胞未见染色.结论:RSK在肝纤维化进程中持续上调,可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缺血和血管活性物质对肾脏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马骏;姜文霞;王慧芳;齐华林;林善锬

    目的:研究缺血、血管活性物质对肾脏Na+,K+-ATP酶活性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用左肾动脉灌注法制备肾缺血模型.按左肾动脉处理性质不同分以下7组:(1)正常组(n=7);(2)60 min钳夹组(n=5);(3)去甲肾上腺素(NE)灌注组(n=5);(4)NE加酚妥拉明(PH)灌注组(n=5);(5)内皮素(ET)灌注组(n=7);(6)ET+PH灌注组(n=7);(7)吲哚美辛(IND)静脉注射加ET灌注组(n=7).术中监测动物血压,术后迅速取肾组织制备匀浆,测定Na+,K+-ATP酶活性(μmol·mg-1·h-1).结果:实验中系统血压无大变化.正常组动物左右肾Na+,K+-ATP酶活性无差别(4.18±1.41 vs 3.63±1.22,P>0.05);钳夹左肾动脉60 min,其左肾酶活性较对侧明显下降(1.96±0.42 vs 5.33±0.77,P<0.001);左肾动脉灌注NE,左肾酶活力明显下降(2.59±0.49 vs 3.73±0.81,P<0.05);而NE与PH同时左肾动脉灌注时,酶活性无改变(3.80±0.40 vs 3.70±0.52,P>0.05);左肾灌注ET处理侧酶活性显著降低(2.35±1.05 vs 3.60±0.99,P<0.05),ET与PH同时灌注其结果同ET组,较处理侧酶活性也显著降低(2.35±0.88 vs 3.4±0.85,P<0.01),ET左肾动脉灌注前2 h,静脉一次性注射IND,见处理侧肾酶活性与对照侧无明显差别(2.7±0.89 vs 2.83±0.74,P>0.05).结论:肾缺血对Na+,K+-ATP酶活力影响依引发缺血因素不同而不同,IND影响ET对Na+,K+-ATP酶的活性的调节.

  • 应用放射性微球技术测定兔骨和肌肉组织中血流量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高堂成;孔令山

    目的:应用放射性微球技术定量检测实验兔不同骨骼和肌肉组织的血流量.方法:以蟾蜍红细胞经99mTc标记后制成放射性微球(1×106/ml),将微球注入10只新西兰兔体内,检测并计算其四肢长骨干、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以及肱骨不同部位组织的血流量.结果:以四肢长骨干血流量大,股骨血流量为(8.94±0.45) ml/(min·100 g);肱骨干骺端血流量为(7.73±0.68) ml/(min·100 g),明显高于骨干和骨骺部(P<0.01).肱二头肌血流量为(14.54±0.45)ml/(min·100 g),明显高于股四头肌(P<0.01).结论:应用放射性微球技术测量动物骨和肌肉组织血流量,是一种实用而又精确的方法.

  • 重组水蛭素对恒河猴长期毒性研究

    作者:陆国才;佘佳红;袁伯俊;黄矛;张晓冬;姜华

    目的:观察连续静注重组水蛭素 30 d对恒河猴的长期毒性.方法:健康雌雄恒河猴分别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0、3.0和6.0 mg/kg)和空白对照组.连续30 d静注给药.末次给药后处死一半动物做病理解剖,另一半停药后继续观察15 d.观察和检测项目包括:(1)一般症状; (2)心电图; (3)凝血时间(CT)等血液学指标; (4) 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血液生化指标; (5)尿液检查; (6) 抗体测定; (7) 骨髓检查; (8)病理检查.结果:动物连续给药后,d15及d30给药后30 min采集的血样中,与d0或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的CT、TT、aPTT明显延长,且有量效关系.d15及d30给药后24 h及d45采集的血样中,上述指标恢复正常.d30及d4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每组均有部分动物出现肝、肾淤血,轻度细胞水肿,可能系动物的隐性感染而非药物所致.d30各组均可见部分动物注射部位皮肤出现小灶性出血和局部炎症反应,d45注射部位病理变化消失.其余观察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重组水蛭素对猴血液系统有一定的药理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使高、中、低剂量组猴CT、TT、aPTT时间延长,且有量效关系.因此,重组水蛭素对猴药理毒理作用的靶器官为血液系统,其作用均是可逆的.重组水蛭素对猴的安全剂量为1.0 mg/kg.临床使用时应密切注意重组水蛭素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肥大细胞的改变

    作者:张敏敏;屠振兴;李兆申;龚燕芳;满晓华;曹冬梅;金晶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AP 3 h组和SAP 6 h组,每组5只.采用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诱发SAP,通过甲苯胺蓝染色以及Western印迹方法观察SAP大鼠胰腺组织MC数量及活性的变化.结果:SAP 3 h组,胰腺MC密度为(6.55±1.06)个/视野(×200),较假手术组[(2.60±0.16)个/视野]明显增多(P<0.05);SAP 6 h组的胰腺MC密度为(2.20±0.52)个/视野,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但较SAP 3 h组明显降低(P<0.05).假手术组MC类胰蛋白酶的条带灰度为106.3±5.6,SAP 3 h组MC类胰蛋白酶条带灰度为185.4±3.6,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SAP 6 h组胰腺组织的MC类胰蛋白酶的条带灰度为166.5±6.2,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但与SAP 3 h组无明显差异.SAP 3 h组的胰腺病变评分为6.4±0.5,SAP 6 h组为12.0±0.5,均较假手术组(0.0±0.0)明显增高(P<0.05).胰腺组织的病理改变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剧.结论:MC数量及活性变化是SAP的早期事件,参与SAP的早期致病作用.

  • 贲门失弛缓症下段食管壁顺应性和残余应力分布

    作者:张雷;朱樑;郭必胜;徐恩斌;谢渭芬

    目的:研究贲门失弛缓症下段食管的应力-生长关系.方法:将20只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贲门失弛缓症病变模型组,病变组于胃镜下在下食管括约肌(LES)处分4点环行注射苄基二甲基十四烷氯化铵(BAC)0.5 ml/点,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病变组于4、6、8周后,对照组于8周后,测LES压力(LESP)和食管体部收缩波幅.取食管下1/3段测不同拉伸比下的压力-容积,并以指数曲线拟合.将实验段食管垂直轴向剪成长度约2 mm的环状,扫描读取管壁厚度、内外周径,再径向剪开食管环,扫描张开角,计算其残余应力.结果:病变组在注射BAC后4、6、8周,LESP分别为(31.2±5.11)、(30.6±3.61)、(32.2±3.76) mmHg(1 mmHg = 0.133 kPa),较注射前显著增高(P<0.05、P<0.01和P<0.01),而对照组较注射前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动物食管体部收缩波幅均较注射前无显著变化.病变组4、6周后下段食管的顺应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以注射后4周小.病变组下段食管内壁的残余应力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小(P<0.05),但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接近对照组.结论:贲门失弛缓症食管下段的顺应性降低,并存在显著的异常力学特性.

  • 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连接两个独立表达基因构建重组腺病毒双表达载体

    作者:张燕;沈茜

    目的: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序列连接鼠TGF-β1和PLP-Ig 2基因,构建重组腺病毒双表达载体.方法:采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从Con A刺激的小鼠脾细胞和WT-1杂交瘤细胞抽提总RNA,克隆鼠TGF-β1基因和Ig重链Fc基因;将编码PLP139-151的DNA与信号肽设计在引物上,经过2次克隆,形成PLP-Ig.与TGF-β1以IRES序列相连接后,经穿梭载体与可调控性腺病毒载体骨架连接,鉴定后在HEK 293细胞包装.获得高滴度病毒后,采用ELISA方法鉴定TGF-β1基因的表达;Western印迹鉴定PLP-Ig的表达.结果:该双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经测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PCR等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病毒感染细胞分别经ELISA和Western印迹检测后证实TGF-β1和PLP-Ig得到了独立表达.结论:构建的可调控性鼠TGF-β1和PLP-Ig重组腺病毒双表达载体的独立表达,为后续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形成作用及其调控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黄清春;吴岳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的功能性蛋白,它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发挥生理功能:(1)促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2)增强血管通透性的功能.其活性的发挥受到多因素、多水平的调节,如:缺氧、癌基因、细胞因子、细胞间质成分等.本文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促血管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因素等方面对其生物学行为和特性作一综述.

  • Smad7对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及其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王琳;邓跃毅;陈以平

    TGF-β是肾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必需因子,Smad蛋白是TGF-β受体的胞内激酶底物,介导了TGF-β的胞内信号转导.Smad7是负反馈调节TGF-β功能的细胞分泌因子,其过度表达可能改变了R-Smads和I-Smads对TGF-β诱导纤维化的应答或阻断的病理生理平衡.深入研究Smads介导的TGF-β胞内信号转导,将有助于对肾脏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理解,为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开发临床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彩霞;魏锐利;蔡季平

    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边缘带淋巴瘤的一种,它通常作为一种局灶性病灶位于胃、唾液腺、甲状腺及眼眶附属器中, 目前正逐渐从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的角度得到认识.本文对MALT淋巴瘤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甲型肝炎合并肠炎沙门菌败血症一例报告

    作者:张金辉;陈志辉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发热、乏力、纳差8 d,尿黄5 d于2002年10月29日入长海医院.入院查体T 37℃,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及玫瑰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7 cm,质地中,肝区无叩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

  • 3月龄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破裂一例报告

    作者:徐明玉;汪隽瑛;蒋瑾瑾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个月,因"发热7 d(38.5~39.5℃),神疲软10 d,颜面、口唇发绀1 h"急诊收治入院.病程中曾有一过性全身散在充血性皮疹.入院前多次白细胞总数均高于正常(23.2×109/L、19.2×109/L),C反应蛋白(CRP)升高(30 g/L),胸片示"支气管炎".曾用头孢拉定、利巴韦林治疗,效果不佳.体检:体温38.1℃,发育正常,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160次/min,心音低钝,无早搏.

  • 伊曲康唑治疗结节性痒疹一例报告

    作者:朱元杰;温海;洪微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反复全身皮疹伴瘙痒4年余.患者于1998年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全身出现丘疹、结节,逐渐增多,伴剧痒,否认创伤史、明显虫咬史,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史.曾于上海多家三级医院诊断为"结节性痒疹",给予外用皮质激素、止痒剂、抗组胺药物及中药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00年初开始于我院就诊.查体:全身广泛密集结节、丘疹,半球形,黄豆大小,暗褐色,以四肢及背部分布多,头面部略少,伴抓痕、结痂.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给予普鲁卡因静脉滴注联合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地塞米松止痒霜,瘙痒明显缓解,2周后出院时皮损逐渐变小、变平.

  • 儿童巨大胃黏膜肥厚症一例报告

    作者:蔡斌;蒋玉淮;单琤琤;郭林芳

    1 临床资料患儿,女,9岁,因"间歇性上腹痛2年余"于2001年8月18日入院.患儿反复进食前上腹部疼痛,每次持续约数十分钟,多可自行缓解,无呕吐、呕血,无黑便.入院前1个月起出现纳减、乏力、消瘦,腹痛发作次数增多.

  • 心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恶变伴骨转移一例报告

    作者:何斌;韩林;郝家骅;蔡凯华;刘延玲;徐志云;张宝仁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0岁,因活动后心慌、胸闷伴剧烈咯血于2002年7月入院.术前心脏超声心动图发现左房壁团块状占位,基底部宽,活动度小,部分肺静脉回流受阻,二尖瓣中度反流,拟诊为"左房黏液瘤".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经房间隔探查,发现左房内充满灰白色鱼肉样肿瘤,与左房壁紧密粘连,并向右肺静脉及左上肺静脉内浸润性生长,侵及二尖瓣后瓣,瓣膜活动受限.

  • 乙胺丁醇致球后视神经炎一例报告

    作者:易伟华;蔡季平;魏锐利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因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拟行肾移植术,术前肺陈旧性结核复发,内科给予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 1.0 g/d,利福平0.6 g/d,异烟肼0.3 g/d口服治疗,用药40 d后自觉视力明显下降.眼科检查:双眼视力仅有光感,角膜透明,双瞳等大同圆,直径4 mm,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晶状体透明.眼底检查视乳头边界清、色泽尚正常,后极部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灶,黄斑中心凹反光存在.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P100潜伏期为125.6 ms,提示双眼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结合病史诊断为双眼EMB中毒性球后视神经炎.

  • 利用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克隆短芒大麦盐胁迫相关基因的ESTs

    作者:陆一鸣;李彦舫;白杰英;颜宏利;贺艳;孙树汉

    目的:获取短芒大麦盐胁迫相关基因的ESTs.方法:应用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进行筛选,并利用反向Northern杂交方法对差异片段进行快速鉴定以排除假阳性.结果:共获得32个与盐胁迫相关的cDNA序列,并获得GenBank 注册号.BLAST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3个与已知基因序列有同源性,19个为未知ESTs.其类型分别为:诱导表达型,22个;增强表达型,7个;抑制表达型,3个.结论:通过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获得了短芒大麦盐胁迫相关基因的ESTs,对它们的进一步研究将为短芒大麦耐盐分子机制的发现提供思路.

  • 冠状动脉部分血管闭塞发生心肌梗死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可超;郑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部分血管闭塞发生心肌梗死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56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部分血管完全闭塞的患者,将其按临床症状分为A组(有心肌梗死发生)和B组(无心肌梗死发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与临床心肌梗死相关的因素包括糖尿病、心绞痛病史、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吸烟史、长期规律性用药史及侧支循环情况、心电图改变等均为局限性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完全闭塞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有心绞痛病史(>6个月)、长期规律性药物治疗、血糖和血脂控制较好、不吸烟的患者临床上可发生无症状心肌梗死,可能与上述因素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缺血预适应机制等有关.

  • 小肠平滑肌肉瘤诊治分析(附10例报告)

    作者:毕建威;经纬;赵为国

    目的: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策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3~2001年收治的10例小肠平滑肌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小肠平滑肌肉瘤中,行根治性手术6例,术后生存短1年余,长8年6个月仍健在,1例肿瘤摘除术后生存4年余;行姑息性切除术3例,分别于术后1、2、3年死亡.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小肠平滑肌肉瘤较为少见,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放、化疗不够敏感,但亦有一定作用.

  • 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

    作者:张修礼;李文波;刘艳华;权启镇;孙自勤;王要军;江学良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组),9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血浆置换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其疗效.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325±124) vs (510±110) 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26±12) vs (38±11) s,P<0.05],但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不显著[(852±221) vs (795±195) U/L].血浆置换组存活率(7/11)高于对照组(3/9,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肝功能,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隋波;南方;李茂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冠脉3支或3支以上病变需行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12 导联多功能心电图监测仪,测定术前1 d、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1~7 d的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术前1 d的QTd平均为(56.32 ±2.25) ms,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 d内的QTd均比术前增加,以术后2 d高,为(63.28±2.80) ms(P<0.01),QTd在术后4 d开始下降,术后7 d QTd已低于术前水平,达(48.63±1.54) ms(P<0.01).结论:冠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心电图QTd增加可持续3 d,表明心室肌复极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同步性,术后4~7 d才趋于稳定.

  • 尼卡地平与拉贝洛尔控制腹腔镜手术中高血压的效果

    作者:孙继雄;唐淑蕙;王亚华;石学银

    目的:比较尼卡地平与拉贝洛尔对伴高血压的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期间的降压效果.方法:将30例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仅接受麻醉药;尼卡地平组诱导前3 min静注尼卡地平20 μg·kg-1·min-1,随后持续静注0.5~1.5 μg·kg-1·min-1;拉贝洛尔组诱导前3 min静注拉贝洛尔0.3 mg·kg-1·min-1,之后持续静注10~20 μg·kg-1·min-1.观察给药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及心率收缩压乘积的变化.结果:尼卡地平组、拉贝洛尔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卡地平与拉贝洛尔均可控制高血压患者腹腔镜手术中因吸收CO2引起的血压升高, 且可控性良好.

  • 一期前路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颈椎结核

    作者:王文良;吴梅英;许建中;杨柳;周仲安;马树枝;王序全;周强;李起鸿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刮除病灶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颈椎结核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随访1999~2001年严重颈椎结核患者10例,经一期前路刮除病灶、椎体间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结果:局部结核无复发,植骨融合,颈椎后凸畸形得到纠正,神经症状均有改善.结论:一期前路彻底刮除结核病灶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颈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复杂性状疾病

    作者:孙树汉;杨胜利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而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频率大于1%.SNPs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并通常以二等位基因的形式出现,便于进行大规模和高通量分析,因此是继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RFLP)和微卫星之后的第三代遗传标记.SNPs在生物学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叙述了SNPs与复杂性状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关系,以及SNPs在复杂性状疾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发病机制的阐明、个体化用药和药物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 辅酶Q10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作者:张仰眉;陈建明;高申;王巍;费红莉

    目的:建立自制辅酶Q10脂质体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负染法和TSM超细颗粒粒度仪,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辅酶Q10的含量;采用超滤器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结果:辅酶Q10脂质体粒径大小均匀,平均粒径0.184 μm;RP-HPLC法测定,在1.0~16.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100.5±0.65)%,低检测限1 ng;脂质体的包封率达95%以上.结论:本评价方法重现性好,符合质量测定要求.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organ protection
  • 小鼠Retn基因siRNAs的设计及其稳定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李雅慧;黎怀星;吴丹;施柯;蔡东联;孙树汉

    目的:设计小鼠Retn基因特异性的siRNAs,并构建一系列能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稳定表达这些siRNAs的表达质粒,以便为在体外研究Retn基因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1)设计并合成小鼠Retn基因特异性的一组寡核苷酸片段,并克隆到pSilencerEM1.0-Neo载体;(2)用电穿孔转染和G418筛选等方法建立能稳定表达相应siRNAs的一组3T3-L1细胞克隆;(3)诱导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并用RT-PCR分析这些脂肪细胞内Retn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设计并构建了4个小鼠Retn基因特异性的siRNAs表达质粒,并证明其中的2种质粒能在脂肪细胞内稳定表达相应的siRNAs,显著地抑制了这些脂肪细胞内Retn基因的mRNA水平.结论:本研究设计并构建出的小鼠Retn基因特异性的siRNAs表达载体,所表达的siRNAs具有较强的RNA干涉功能,为Retn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 无hMLH1/hMSH2生殖系突变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3家系报道

    作者:颜宏利;金黑鹰;陆一鸣;刘凡;刘飞;孟荣贵;孙树汉;崔龙

    目的:考察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LH1/hMSH2生殖系突变的情况.方法:选择13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中的先证者,利用DNA 测序检测hMLH1/hMSH2基因突变情况.对其中不携带hMLH1/hMSH2生殖系突变的HNPCC 家系,利用免疫组化检测hMLH1/hMSH2基因表达、PCR-SSCP检测先证者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果:13个HNPCC家系的先证者中有3例检测不到hMLH1/hMSH2的生殖系突变.3例无hMLH1/hMSH2突变的先证者中,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均为MSI-H,免疫组化检测hMLH1/hMSH2基因表达正常.结论:3个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中未发现hMLH1/hMSH2基因系突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基因突变导致该3个家系HNPCC肿瘤发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型的影响

    作者:杨波;陈蕊雯;段世伟;韩星海;蔡青;林懿;孙树汉

    目的:探讨TNF-α基因启动子-238和-308位点多态性对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性和临床表现型的影响.方法: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108例AS患者和100名正常对照者TNF-α -238和-30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疾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AS组TNF-α -238G/G基因型有106例(98.1%),-238G/A基因型有2例(1.9%),正常对照组两种基因型分别有95例(95.0%)和5例(5.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S组TNF-α -308.1.1(G/G)基因型有89例(82.4%),-308.1.2(G/A)基因型有19例(17.6%),正常对照组中-308.1.1(G/G)有85例(85.0%),-308.1.2(G/A)有14例(14.0%),-308.2.2(A/A)有1例(1.0%),两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AS患者根据X线判定的疾病严重程度在TNF-α -308位点G/G、G/A基因型之间有显著的不同,-308.1.2(G/A)基因型发病较轻(P<0.05).结论:在所研究的人群中未发现TNF-α基因启动子-238和-308位点多态性与AS的易感性相关,但TNF-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的多态性对AS的严重程度有影响.

  • 肿瘤坏死因子α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分析

    作者:陈蕊雯;段世伟;蔡青;杨波;林懿;陈琦;冯国鄞;韩星海;贺林;孙树汉

    目的:在中国汉族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中,检测TNF-α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方法:在107例AS患者和116名正常对照中,用直接测序法和实时动态荧光PCR结合等位基因特异扩增,对TNF-α基因中的3个启动子上的SNPs(-1 031T/C,-863C/A, -857C/T)和 2个内含子上的SNPs (内含子1的+123C/T和内含子3的+51A/G)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是否与AS相关.用单倍型推测软件计算上述位点单倍体型频率的分布,分析这些单倍体型是否与AS的发病有关.结果:在AS患者中,TNF-α的-857T和-863A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它们的基因型频率显著性地超过健康对照组,经Bonferroni校正后仍为阳性.对启动子上3个SNPs位点的两两和3个位点组合的单倍体型频率分析表明,其在AS 患者和对照组中也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在3个位点推测的单倍体型中,AS患者增加显著的是TNF-1 031T/-863C/-857T单倍体型.结论:TNF-α基因上2个SNPs及单倍体型与中国汉族AS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 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复杂性状疾病易感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陈蕊雯;孙树汉

    大多数常见病都是一些复杂性状的遗传病,致病机制是由多个遗传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目前认为一些常见的遗传变异,主要是指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与复杂性状疾病的易感有关.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SNPs与复杂性状疾病易感基因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学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1)SNP特点及其有关网上资源;(2)对直接测序法、单碱基延伸法、TaqMan法、基于实时动态荧光(动力学)PCR的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法和OLA/PCR 的SNPs基因分型方法的原理、通量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3)SNPs与复杂性状疾病易感基因关联研究的策略.

  •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谱及累计发病风险

    作者:金黑鹰;颜宏利;马修强;贺艳;丁义江;孟荣贵;阎于悌;崔龙;孙树汉

    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相关肿瘤谱和累计发病风险,为制定HNPCC诊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随访31个HNPCC家系中167例肿瘤患者,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估计各种肿瘤发生比例和累计发病风险.结果:167例HNPCC相关肿瘤患者的首发肿瘤中,结直肠癌135例(80.8%),胃癌10例(6.0%),子宫内膜癌8例(4.8%),卵巢癌3例(1.8%),膀胱癌、乳腺癌、肺癌和脑胶质瘤各2例(分别占1.2%),肝癌、胰腺癌和胆囊癌各1例(分别占0.6%).70岁时,大肠癌发生累计发病风险为93.3%,肠外肿瘤发生累计发病风险为56.1%.结论:中国人HNPCC肿瘤谱中,胃癌发生率较高;40~60岁大肠癌发生风险大,50岁后肠外肿瘤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 胃癌切除术后猝死(第46例)

    作者:刘伟强;冯菲;王建军

    1 病史摘要患者男,59岁,入院前2个月感中上腹持续隐痛,期间偶有恶心、呕吐、腹胀、黑便和发热.发病后胃纳差,体重减轻.查体:消瘦面容,中上腹轻度压痛、反跳痛和肌卫.胃镜提示为"胃底贲门癌",病理检查为"黏液性腺癌".于4月17日8:00于全麻下行贲门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瘤约7 cm×5 cm,位于贲门区并向小弯侧浸润性生长,未见转移.行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Y吻合术,手术于16:40顺利结束.术后患者无不适主诉,体温39℃,因伤口渗血较多,给予肝素1支,生命体征平稳.4月18日4:00患者主诉略有腹胀,腹腔引流物淡血性.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