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이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0.7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8-879X
  • 国内刊号: 31-10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7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吴孟超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亚低温与颅脑创伤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江基尧;朱诚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30~33℃亚低温对实验性脑缺血和实验性颅脑外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保护作用.大多数前瞻性临床应用研究结果也发现,亚低温能显著提高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但是,对有关亚低温治疗时程和时间窗仍有不同看法.亚低温方法应该列为临床治疗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重要辅助措施.

  • 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13例栓塞治疗

    作者:黄承光;白如林;陈左权;胡国汉;张光霁;卢亦成

    我院自1990年5月至2000年12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AVM)共13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16~58岁,平均29岁.其中颈部或腰背部疼痛5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肢体瘫痪7例,有括约肌障碍者7例.症状突然出现者9例,缓慢出现者4例.MRI检查有8例发现髓内异常血管影,5例因血肿掩盖无法看清异常血管.13例均经脊髓选择性动脉造影证实为脊髓髓内AVM,供应动脉多来自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或根软膜动脉(radiculo-pial artery),其中单根供血5例,2根或以上供血8例;弥散型4例,团块型9例,1例在供血动脉上有动脉瘤;位于颈段5例,胸腰段8例.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体会

    作者:赵文元;刘建民;许奕;洪波;周晓平;王永春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比较困难,我科自1998年7月至2000年3月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23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报告体会如下。

  •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赵文元;周晓平;刘建民;许奕;王来兴;孙志扬;岳志健;胡小吾;洪波

    有关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争议颇多.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9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内科治疗组和外科治疗组,外科治疗组(46例)统一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老年人特重型颅脑伤18例临床救治分析

    作者:于明琨;朱诚;卢亦成;江基尧;张光霁

    特重型颅脑伤由于脑干伤严重,脑内血肿发生率高,因而伤情重、病情变化快,脑疝发生率高,预后差,死亡率高,是神经外科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1].而老年人(≥60岁)特重型颅脑损伤更是临床救治的难题,文献报道尚无功能生存者[2].我科1995~1996年收治这类患者18例,现报告如下.

  • 帕金森病毁损术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关系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张鑫;侯炯;刘建民;王文仲

    近年来国内外帕金森病(PD)手术治疗进入了"复兴”阶段,对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治疗PD的疗效已达成共识.但对特定的患者,在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上还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总结.

  •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124例

    作者:白如林;陈左权;黄承光;张光霁;胡国汉;卢亦成

    我院1990年12月至2000年7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124例,其中12例巨大型脑AVM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加手术全切除,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丁学华;卢亦成;骆纯;胡国汉;楼美清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非肿瘤性良性病变,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0.4%~1%[1],其临床表现因部位不同而各异,对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报道不一.本文报告1978年至2000年6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囊肿33例,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2~58岁,平均25.6岁.20岁以下10例.病程1个月至11年,12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外伤至发病时间为2周至3年.1.2 病变发生部位幕上27例,其中位于外侧裂池18例,鞍区1例,大脑半球8例.位于幕下6例,其中位于桥脑小脑角池2例,枕大池4例.1.3 临床表现非进行性头痛、头昏,或伴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18例,抽搐发作8例,神经功能缺失症状5例,视力减退伴内分泌功能紊乱1例.1.4 辅助检查本组33例患者均行头颅平片检查,提示有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附47例报告)

    作者:许奕;范东;刘建民;洪波;赵文元;黄清海;周晓平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25%,急性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常可导致较严重的并发症及死亡.本组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47例,获得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 颅骨重建明显改善语言功能一例报告

    作者:侯立军;宋志俊;袁国梁;白如林;卢亦成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因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9个月,于2000年10月20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只能发音.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右侧肢体感觉减退,皮温凉,有坠铅感;肌力均Ⅰ级,腱反射亢进,髌、踝阵挛阳性,Hoffmann征(+)、Babinski 征(+).左侧肢体感觉和运动系统检查均正常.左侧颞顶区颅骨缺损约8 cm×9 cm,坐位时局部头皮轻度凹陷,张力低 ;卧位时局部头皮隆起超出骨缘约2 cm,张力中等.头颅CT及MRI均示: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软化灶,边界清楚,邻近脑室轻度扩张,左侧脑干多灶软化,中线结构居中,缺损区脑组织轻度膨出嵌顿.于10月24日在全麻下用 "凹壁配”颅骨修补钛片(美国强生公司生产)行颅骨重建术,手术顺利,塑形满意.术后第1、2天,患者处持续兴奋状态,欣快,易激动,言语较正常人多,语言明显改善,断续发音成句,答题确切,右侧肢体感觉轻快,肌力未见明显改善.术后第7天,自觉右侧肢体坠铅感消失,无欣快、激动,语言功能基本正常.复查头颅CT示软化灶同术前,无脑组织膨出嵌顿,邻近脑室无明显扩张,中线居中,钛网无伪影效应.

  • 垂体脓肿五例报告

    作者:余光宏;岳志健;周晓平;王文仲;洪波;孙志扬;卢旺盛

    1 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33~59岁,平均47.4岁;病程分别为4个月、1年、2年半、3年及20年.发病前均无明显发热或感染病史.1例为垂体瘤切除术后2年半发病,另1例有慢性鼻窦炎病史,其余3例均无相关既往史.临床表现为头痛4例,视力和(或)视野改变2例,出现内分泌功能改变3例,1例有杵状指.内分泌学检查1例有血泌乳素(PRL)升高.4例行头颅CT检查,2例鞍区未见异常,1例示低密度肿块影,1例示增强后明显的结节.5例均行头颅MRI检查,3例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边缘有T1、T2均呈等信号的包膜,增强后病灶呈环状强化;1例示T1等高信号、T2低信号;1例T1、T2呈均等信号.2例怀疑为垂体脓肿,另3例被误诊为垂体瘤.1例保守治疗,另4例行经蝶入路手术切除术,2例术中抽出脓液,诊断为垂体脓肿;2例术后病理示垂体脓肿,其中1例行腰穿示有颅内感染,考虑为垂体脓肿;另1例脓液行细菌培养示为假单胞绿脓杆菌,对阿米卡星等药敏感.3例术中行鞍底修复,1例未行修补.5例均予抗生素治疗,均恢复满意.

  • 斜坡及岩斜部位肿瘤的手术入路探讨

    作者:岳志健;周晓平;王文仲;刘建民;洪波;许奕

    斜坡及岩斜部位肿瘤处于颅底中间部位,位置深且重要结构多,手术较困难.我科自1987年2月至1999年6月治疗这类患者15例,现报告如下,并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

  • 头颅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作者:左长京;王培军;王敏杰;刘建民;马天顺;陈炜

    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作为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笔者分析我院240例头颅SCTA资料,探讨头颅SCTA的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 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某些技术问题

    作者:陈左权;白如林;黄承光;张光霁;卢亦成

    我院自1990年开展神经介入工作以来,共收治了57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患者,本文探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57例TCCF中遇到的某些技术问题.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57例中男38例,女19例.平均年龄35(12~56)岁.均为外伤致病,病程15 d至20年.1.2 临床症状 57例均有眼部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眼结膜充血、水肿和突眼.7例(12.3%)为双侧眼部症状.视力下降21例(36.8%),单眼失明7例(12.3%).动眼神经麻痹者46例(80.7%).鼻出血1例.

  • 急性硬膜下血肿动物模型的制备

    作者:姜正武;卢亦成;Bruce G Lyeth

    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临床较常见,发病率和致死率高,危害大.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种稳定的、模拟性好的ASDH动物模型.国外20世纪90年代后,制备了一种新的ASDH动物模型,将动物自身血在短期内注入硬脑膜下腔,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其模拟性和稳定性均较好.该模型不伴有脑挫裂伤及轴索损伤等临床颅脑损伤中常伴发的病理损害,因而可更好地单独观察由颅内血肿引起的病理改变.我们参照此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研究,现介绍如下.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

    作者:卢旺盛;王建军;周晓平;刘建民;岳志健;洪波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了40例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MMP-2、MMP-9的表达.结果:Ⅲ、Ⅳ级中MMP-2、MMP-9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Ⅰ、Ⅱ级,而正常脑组织无表达;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MMP-2与MMP-9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P-2、MMP-9蛋白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其高表达可能与星形细胞瘤的侵袭转移有关,并有可能成为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侵袭能力和预后的判断指标.

  • 眶上翼点入路处理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

    作者:卢亦成;丁学华;胡国汉;王驹;侯立军;楼美清;陈志刚;张光霁

    目的:总结近5年来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7例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大型鞍结节脑膜瘤9例和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8例.结果:大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的11例患者,术后4例明显好转,2例改善,4例无变化,1例较术前恶化.结论:眶上翼点入路在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处理中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江基尧;张浚;钟天安;高国一;于明琨;卢亦成;朱诚

    目的:探讨GCS评分、年龄、低氧血症、高热和颅内高压对84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84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恢复良好31.56 %、中残14.07 %、重残24.35 %、植物生存0.59 %、死亡29.43 %.GCS评分、年龄、低氧血症、高热、颅内高压与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P<0.01).结论:低氧血症、高热、颅内高压是导致患者死残的主要原因,防治低氧血症、降低颅内压、防治高热和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 TNF-α反义寡核苷酸对颅脑爆炸伤后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作者:侯立军;卢亦成;张光霁;朱诚;江基尧;白如林;丁学华;刘荫秋;李兵仓;赖西南

    目的:探讨TNF-α反义寡核苷酸对颅脑爆炸伤后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方法:18条犬随机分为人工脑脊液组(ACSF)、正义链组和反义链组,利用已建成的颅脑爆炸伤模型装置致伤,伤前经小脑-延髓池分别注入ACSF、TNF-α正义寡核苷酸和TNF-α反义寡核苷酸,比较3组动物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伤前经小脑-延髓池脑内局部应用TNF-α反义寡核苷酸组,颅脑爆炸伤后脑组织内含水量较ACSF组和正义链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TNF-α反义寡核苷酸可以减轻颅脑爆炸伤后脑水肿.

  • 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王来兴;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徐波涛;刘建民;王文仲;龚建国;金爱国;曾浩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经验.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24例临床表现为混合型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在术毕、术后1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综合评分对比,并跟踪随访1~17个月.结果:全部患者肢体活动灵活性、震颤在术毕即得到显著改善;随访1~17个月后症状维持稳定;术前和术后UPDRS评分显著提高.结论: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 rIL-2、TNF-α、IFN-γ与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的协同细胞毒作用

    作者:楼美清;卢亦成;王文仲;沈茜;黄强;朱诚;杨仕民;陆丽英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rIL-2、TNF-α、IFN-γ对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双抗)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双抗对人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方法:以人脑胶质瘤细胞株SHG-44为靶细胞,健康人或胶质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效应细胞,以18 h 3H-TdR掺入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活性,采用单比实验和联合作用等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各细胞因子(rIL-2、TNF-α、IFN-γ)对双抗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rIL-2、TNF-α、IFN-γ均可协同提高双抗对人脑胶质瘤的细胞毒作用(P<0.05).来源于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效应细胞活性较正常人低,rIL-2与双抗可协同增强其活性.结论:细胞因子rIL-2、TNF-α、IFN-γ可协同提高双抗对效应细胞的活化,充分激活效应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能力.

  • 扩大的经前颅底入路切除蝶筛窦及斜坡区肿瘤

    作者:周晓平;刘建民;岳志健;胡小吾;许奕;孙志扬;洪波

    目的:探讨采用扩大的经前颅底入路切除蝶筛窦及侵犯斜坡区肿瘤的临床应用.方法:自1997年6月至2001年3月采用该入路切除蝶筛窦及斜坡区肿瘤26例,其中肿瘤位于筛板8例,筛蝶窦8例,鼻筛窦5例,蝶斜坡区5例.结果:26例中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结论:该入路可充分暴露病变,术野开阔,对脑组织损伤小,适合作蝶筛窦区及侵犯斜坡肿瘤的手术方法.

  • 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nm23-H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姜秀峰;王建军;周晓平;王文仲;王竞

    目的:研究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nm23-H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nm23-H1反义cR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21例新鲜星形胶质细胞瘤标本中nm23-H1 mRNA,并采用鼠抗人nm23-H1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62例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中nm23-H1蛋白.结果:21例新鲜标本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低级别组星形胶质细胞瘤中nm23-H1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高级别组.62例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低级别组中nm23-H1蛋白的表达高于高级别组.nm23-H1 mRNA原位杂交结果与nm23-H1蛋白免疫组化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nm23-H1 mRNA及其蛋白低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瘤的高病理学分级有关,提示两者可作为临床判断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 IFN-γ基因修饰对G422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致瘤性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岳志健;洪波;曹雪涛;雷虹;周晓平;王文仲

    目的:观察鼠干扰素-γ(mIFN-γ)基因修饰的小鼠G422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致瘤性及免疫功能变化.方法:通过重组腺病毒以mIFN-γ基因转染G422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荷瘤小鼠的存活期,采用4 h 51Cr释放法检测荷瘤小鼠脾细胞诱导的NK、LAK、CTL的杀伤活性,对治疗后的肿瘤进行常规病理分析.结果:mIFN-γ基因修饰的G422小鼠胶质母细胞瘤体内致瘤生长明显抑制(P<0.01),其荷瘤小鼠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mIFN-γ组小鼠脾细胞的LAK、CTL杀伤活性显著增强,肿瘤组织有灶性坏死,炎细胞浸润.结论:mIFN-γ基因对胶质细胞瘤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强了宿主的局部和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

  • 外伤性中脑损伤早期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

    作者:叶春林;于明琨;江基尧;张光霁;卢亦成;朱诚

    目的: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研究外伤性中脑损伤早期局部异常代谢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在伤后早期,应用1H MRS 技术分别对19例中脑损伤及10例正常对照者中脑腹侧区域的代谢变化进行研究,测定胆碱(Cho)、总肌酸(Cr)、N-乙酰天冬氨酸(NAA)、Cho/Cr、Cr/NAA、Cho/NAA等指标,分别分析中脑损伤时波谱变化及与Glassgow 预后评分(GOS)间的相关关系,同时研究持续昏迷时间不同患者间波谱变化的不同.结果:中脑损伤组Cho、Cr、Cho/Cr及Cho/NAA明显下降;NAA、Cr/NAA及Cho/NAA与GOS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昏迷长于30 d患者局部Cho、Cho/Cr、Cho/NAA值明显低于昏迷短于30 d患者.结论:损伤局部Cho、Cr能反映中脑损伤的情况;NAA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中脑Cho、Cho/Cr、Cho/NAA下降程度与昏迷时间长短一致.

  • 脊髓髓内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42例临床分析)

    作者:卢亦成;丁学华;胡国汉;于明琨;骆纯;姜正武;张光霁

    目的:分析和评价脊髓髓内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胶质瘤42例的结果.结果:22例室管膜瘤中全切除19例(86.4%),20例星形细胞瘤全切除9例(45.0%),全组无手术死亡.32例随访3个月至5.5年(平均31个月).近一次随访结束时(失访者按出院前的神经功能评定):肌力改善15例(35.7%),不变21例(50.0%),加重5例(11.9%).结论:室管膜瘤应力争一期全切除,星形细胞瘤不应强调全切除而以手术减压为主.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改善脊髓髓内肿瘤的预后.

  • 端粒酶活性在脑胶质瘤中的检测

    作者:刘平;卢亦成;夏放;袁国梁;朱诚

    目的:通过检测脑胶质瘤中端粒酶的表达活性及肿瘤增殖标记抗原Ki-67的表达,初步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0例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标本、4例正常脑组织,通过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标本的增殖活性标记抗原Ki-67.结果:40例胶质瘤标本中有33例(82.5%)检出端粒酶活性,而正常脑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不同级别胶质瘤之间端粒酶活性水平有明显差异.端粒酶活性高低与Ki-67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45,P<0.05).结论:提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标记之一.

  • 经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垂体大腺瘤

    作者:岳志健;周晓平;洪波;刘建民;侯炯;孙志扬

    目的:探索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效果.方法:1993年3月至1999年6月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患者54例.结果:全切除36例(66.7%),大部分切除12例(22.2%),部分切除6例(11.1%).随访35例,随访时间7~34个月,其中31例视力视野恢复正常,MRI扫描鞍上结构恢复29例.主要并发症为尿崩症9例(16.7%)和脑脊液漏7例(12.9%).所有病例术后接受放射治疗.结论:经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大腺瘤是安全有效的,因为能迅速解除肿瘤对视神经和下丘脑的压迫.术后放疗效果有待长期随访证实.

  • 听神经瘤手术保留面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李建荣;卢亦成

    目的:观察面神经在脑桥小脑角、内耳道的显微外科解剖,为听神经瘤手术保留面神经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采用头颅标本20例,对40侧脑桥小脑角部位的面神经进行显微外科解剖观察.结果:在桥延沟,面神经运动根在前庭蜗神经根内侧稍上方(1.98±0.10) mm,展神经根外侧(8.76±1.42) mm,在舌咽神经根出脑干处的上方约(8.15±2.18) mm.在脑桥小脑池,40侧面神经共有62支营养血管,主要来自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内耳道有营养动脉17支,主要来自迷路动脉.结论:熟悉面神经在脑桥小脑角及内耳道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听神经瘤术中定位面神经,提高面神经保留率.

  •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和放射外科治疗前的栓塞治疗

    作者:黄承光;白如林;卢亦成;陈左权;张光霁;王驹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和放射外科治疗前栓塞方法的特点和效果.方法:21例在术前或放射外科治疗前均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进行栓塞,其中2例先以真丝线段栓塞以减慢血流,再以NBCA栓塞.结果:7例拟行手术患者和14例拟行放射外科治疗患者栓塞后畸形血管团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手术前和放射外科治疗前行畸形血管团的栓塞,可明显提高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和放射外科治疗的效果.

  • 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部后壁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玉海;卢亦成;王春莉;袁国梁;楼美清

    目的: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后部可磨除深度是4.52 mm;从后半规管后部到前庭小管可磨除深度是2.14 mm;从前庭小管到总脚可磨除深度是1.88 mm;从总脚到三角形的底可磨除深度是2.36 mm.结论: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岩部后壁的重要标志.

  • 皮质热凝家猫大脑皮质引起的病理学改变

    作者:杨建军;刘建民;周晓平;洪波;许奕

    目的:探讨皮质热凝治疗功能区癫的安全性.方法:以不同的功率、持续时间及时间间隔热凝猫脑运动区皮质,观察猫行为学改变,并于热凝后1 h、3 d、1周、1个月、3个月后观察脑皮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一弧形带,急性期神经元呈缺血性改变,慢性期为胶质增生.结论:适当功率的皮质热凝可有效地破坏皮质的水平纤维,但不影响皮质的主要功能.

  • 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王驹;丁学华;高春芳;王浩;蔡如珏;卢亦成

    目的:构建携带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 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建立connexin43蛋白高表达细胞株.方法:connexin43 cDNA在大肠杆菌中扩增后连入真核表达载体pED4,转染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用甲氨蝶呤(MTX)筛选得到connexin43基因高表达细胞.结果:酶切电泳结果显示载体pED4-Cx43按设计构建.经MTX筛选得到不同抗性的CHO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有connexin43蛋白的表达,但表达量有限.细胞间染料传递实验证实不同MTX抗性的CHO细胞间传递小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能力有差异.结论:利用载体pED4可以使connexin43基因在真核细胞内表达.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周晓平;倪宝英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23例157枚动脉瘤,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Hunt-Hess分级Ⅰ~Ⅱ级患者中,预后良好者(GOS>3分)为100%,Ⅲ、Ⅳ~Ⅴ级患者中分别为95.0%、76.0%;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大部栓塞率及部分栓塞率分别为92.4%、5.7%、1.9%,宽颈动脉瘤中分别为80.8%、13.5%、5.8%,大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动脉瘤.结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大小有关,还受瘤体大小的影响.而临床预后与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侯炯;刘建民;王文仲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1年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50例.其中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278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35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5例,行同期双侧PVP 11例,分期双侧PVP 8例,分期一侧PVP、另一侧Vim毁损术3例.对手术前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日常生活量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并进行门诊随访或家访.结果: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29.8%,"开”状态提高25.9%.UPDRS评分在"关”、"开”状态下,总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57.3%和33.4%,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50.8%和28.9%,日常活动改善率为59.1%和35.9%,运动功能改善率为58.2%和34.7%.结论:PVP对大多数症状均有效,但对震颤的效果不如Vim毁损术;对震颤明显、无明显僵直的患者可选择Vim毁损术;对震颤僵直型患者可行同期双侧PVP或同期PVP加Vim毁损术.

  • 硬膜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应用解剖

    作者:尹嘉;曹瑞华;丁学华;廖建春;张光霁;楼美清;骆纯;卢亦成

    目的:探讨一种可一次全切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方法:用22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床突间隙及周围结构直接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设计手术方案.结果:经硬膜内外联合切除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须经翼点开颅,磨除前床突暴露床突间隙后切开其内侧壁硬膜和鞍隔,可把颈内动脉从颈内动脉沟内牵开,形成海绵窦前内侧间隙,经此间隙入路可直视鞍底,联合经硬膜外的海绵窦外侧壁入路可达到一次全切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目的.结论:为硬膜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这一种手术方法提供了详细的解剖学依据.

  • X刀治疗脑血管畸形(附45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肖作平;刘永明;付少华;刘建民;洪波

    目的:总结X刀治疗脑血管畸形效果.方法:脑动静脉畸形(AVM)31例,脑海绵状血管瘤14例.AVM和海绵状血管瘤 X刀周边剂量分别为(22.6±3.8) Gy和(24.0±3.9) Gy.随访12~60个月,平均(35.35±17.60)个月.结果:AVM完全闭塞18例,部分闭塞11例,无闭塞2例.海绵状血管瘤X刀治疗后未发生脑出血,大多数癫发作缓解,但血管瘤无1例消失.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6例,均为AVM患者.结论:X刀是治疗脑血管畸形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剂量,防止脑水肿并发症发生.

  •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对人恶性脑胶质瘤细胞株体内外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建军;高莉;祝峙;李莉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 U251MG增殖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外源性NCAM-140质粒转入U251MG细胞株,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培养细胞增殖动力学方法比较转染前后细胞的细胞周期、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表达及群体增殖速度;在裸鼠颅内原位接种上述细胞,观察成瘤率及肿瘤大小.结果:NCAM 转染后细胞的体外增殖速度减慢(P<0.05),S期细胞减少, PCNA表达率下降;裸鼠颅内接种的成瘤率显著降低(P<0.01),肿瘤体积明显较小.结论:转染外源性NCAM在体外、体内均可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MG的增殖.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刘建民;周晓平;许奕;洪波;赵文元;王来兴;黄清海;王永春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55例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4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51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50个(80.6%),90%以上8枚(12.9%), 90%以下4枚 (6.5%).术中出血2例(3.6%),死亡2例(3.6%).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的靶点定位方法探讨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张鑫;金爱国;龚建国;曾浩

    目的:总结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靶点定位方法.方法:进行MRI扫描,前50例采用坐标定位法计算靶点坐标,记录微电极2~4个针道,平均2.6个针道;后191例采用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方法计算靶点坐标,每例记录1~2个针道,平均1.3个针道.结果:MRI图像能清晰显示苍白球各部分、髓板、内囊及视束等结构.微电极记录可确认苍白球内侧部上下界、视束等结构.前50例患者靶点X、Y和Z轴坐标调整的百分数均明显高于后191例患者,分别为40.0% vs 18.8%, 38.0% vs 15.2%和82.0% vs 62.3%.结论:MRI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减少了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使MRI定位更加准确.微电极记录技术是MRI定位方法的必要补充.

  • 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初步观察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许奕;周晓平;洪波;赵文元;何蓥

    目的:探讨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效果.方法:对88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血管造影、ECT判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11例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平均随访11个月,恢复良好10例,中度致残1例.无引流相关并发症.结论: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引流血管收缩物质,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及缓解痉挛程度.

  • 瘤体注射IL-2重组腺病毒基因治疗小鼠胶质母细胞瘤及其免疫机制的初步探讨

    作者:洪波;周晓平;曹雪涛;于益芝;刘建民;岳志健

    目的:观察瘤体直接注射IL-2重组腺病毒对G422皮下荷瘤的治疗作用,对体内基因转染效率及治疗的免疫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LacZ、IL-2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到皮下接种的G422胶质母细胞瘤瘤体,X-gal染色检测基因转染的效率,观察肿瘤的大小和荷瘤小鼠的存活期,采用4 h51Cr释放法检测荷瘤小鼠脾细胞诱导的NK、LAK、CTL的杀伤活性,对治疗后的肿瘤进行常规病理分析.结果:采用瘤体注射腺病毒具有较高的体内基因转染效率,瘤体注射IL-2重组腺病毒对皮下建立的胶质母细胞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肿瘤的生长受抑制,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显著延长,但没有长期存活小鼠.IL-2基因治疗组小鼠脾细胞的LAK、CTL杀伤活性显著增强,肿瘤局部出现更多的坏死和炎性浸润细胞.结论:采用瘤体直接注射IL-2重组腺病毒对胶质母细胞瘤皮下荷瘤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强了宿主的局部和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

  • 蝶窦的气化发育对蝶鞍区手术的影响

    作者:廖建春;胡国汉;卢亦成

    目的:了解蝶窦的气化发育对蝶鞍区手术的影响.方法:对50例成人头颅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观测蝶窦气化发育的情况,根据蝶窦向蝶骨体、蝶骨小翼及鞍背气化的程度进行分型分度.结果:100例蝶窦中属甲介型为4%,鞍前型为18%,半鞍型为18%,全鞍型为14%,鞍枕型为46%;蝶窦的横径左、右侧分别为18.48 mm和17.58 mm;前后径左、右侧分别为22.20 mm和20.82 mm;上下径左、右侧分别为21.02 mm和20.38 mm.蝶窦外侧壁至正中线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4.78 mm和15.18 mm.结论:蝶窦的气化发育及分型分度为经蝶鞍区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21世纪神经外科面临的挑战

    作者:朱诚;卢亦成;周晓平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神经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已从宏观转向微观,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影像学技术的创新和微侵袭神经外科的迅速发展,使得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日臻完善.

  •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汪业汉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代表,人们在寻找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在寻找外科方法来解决患者震颤和僵直的痛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PD外科治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1)基底节核团毁损术;(2)脑深部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3)脑组织移植与基因治疗.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外科手术
  •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简介

    作者:

    关键词: 军医大学 长征 医院
  •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简介

    作者:

    关键词: 军医大学 医院
  • 关于颅脑损伤临床救治中的六个环节

    作者:卢亦成

    随着我国社会和交通的迅速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尽管在严重颅脑损伤的诊断、监测和救治措施方面已有了许多进展,但其死亡率和病残率仍然很高,如何降低死亡率是当前的一个难题.严重颅脑损伤的救治是一个多环节综合治疗的过程,单靠某一种药物或某一种措施不能降低死亡率,整个治疗过程中任何环节的疏漏均可导致终治疗结果的不良,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我们把从急诊室到患者康复的整个治疗过程分为6个环节.把握每个环节的治疗内容,分清所有存在问题的主要矛盾,及时而正确地处理,就能大限度地减少救治中的不利因素,将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降到低水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