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이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0.7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8-879X
  • 国内刊号: 31-10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7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吴孟超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抗人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核酶高表达载体的构建及体外活性鉴定

    作者:汪滋民;吴建明;林子豪;江华;袁湘斌;赵耀忠;金由辛

    目的:构建特异性切割人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的锤头状核酶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体外进行活性鉴定,为应用于瘢痕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人组织TIMP-1 mRNA的锤头状核酶基因Rz182、Rz358和Rz412及相应的点突变核酶基因,将核酶基因克隆于可在体内高表达核酶的载体pBSKneoU6中,制备嵌合于U6 snRNA分子的核酶基因克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全长TIMP-1 mRNA基因片段并克隆至T载体.体外转录法大量制备以α-32P UTP 标记的核酶及靶RNA,进行体外切割实验.结果:核酶基因克隆制备正确,在体外成功转录出嵌合于U6 snRNA的核酶和靶RNA. 37℃的生理温度下,U6Rz182和U6Rz358成功切割了靶RNA,U6Rz182切割效率为49.23%,Km=29.7 nmol/L,Kcat=0.32 min-1.U6Rz358切割效率为55.21%.Km=39.6 nmol/L,Kcat=0.21 min-1.U6Rz412及突变核酶均未显示切割活性.结论:本研究中制备的U6Rz182和U6Rz358有良好的特异催化切割活性,有望在瘢痕成纤维细胞内抑制人TIMP-1的表达,成为新的抗瘢痕核酸药物.

  • 肝动脉灌注AdVEGF-tk治疗大鼠肝癌

    作者:王孟龙;殷正丰;吴宗娣;康晓燕;钱海华;夏少晴;吴孟超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灌注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启动子调控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系统(AdVEGF-tk)对大鼠肝癌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建立Wistar大鼠肝癌模型,将32只成瘤鼠随机分成AdVEGF-tk/GCV 组、Ad/GCV 组、AdCMV-tk/GCV 组和生理盐水/GCV组,每组8只.诱癌后第120天时经肝动脉分别给予重组腺病毒或生理盐水,次日起连续10 d每天腹腔内给予丙氧鸟苷(GCV)1次,剂量为50 mg*kg-1*d-1.停止注射后第10天剖腹测量肿瘤大小,比较各组间肿瘤评分变化及大鼠存活情况.结果:DEN处理第120天后,所有大鼠均有典型肿瘤形成,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经肝动脉灌注腺病毒载体或生理盐水后,AdCMV-tk/GCV组在腹腔内注射GCV开始后第5天陆续死亡,灌注后第20天时该组大鼠只剩下2只;其他3组大鼠均完全存活.肿瘤评分表明,AdVEGF-tk/GCV组处理前后肿瘤评分没有明显差异[(2.25±0.89) vs (2.25±0.76)],而Ad/GCV组[(2.00±0.93) vs (3.89±0.83)]和生理盐水/GCV组[(2.13±0.83) vs (3.75±0.89)]在处理后明显增高(P<0.01).到灌注后第90天时,AdVEGF-tk/GCV组大鼠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肝动脉灌注AdVEGF-tk/GCV可明显减缓肿瘤生长速度并延长荷瘤大鼠的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小.

  • 组织工程血管脱细胞支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抗原性的免疫组化观察

    作者:刘太华;张炎;姜宗来;李玉泉;刘波;张秀花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血管全生物支架的免疫原性的检测方法.方法:取猪颈总动脉,剥离外膜,剪成2 cm长的血管段,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脱细胞组和脱细胞加碱处理组,每组5段.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脱细胞处理前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的变化情况,并将检测结果作图像分析.结果:对照组血管壁MHCⅠ高表达,脱细胞处理后MHCⅠ明显减少.图像分析得出阳性颗粒面积与视场面积比:对照组为(24.09±6.09)%,脱细胞组为(6.71±2.18)%,脱细胞加碱处理组为(1.62±0.76)%,组间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MHCⅠ免疫组化方法可检测血管生物支架抗原.

  •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胰腺癌相关基因

    作者:金钢;胡先贵;应康;唐岩;刘瑞;张怡杰;景在平;谢毅;毛裕民

    目的:观察人胰腺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研究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基因,并探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在筛查肿瘤相关基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含有4 0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cDNA表达谱芯片,对9例临床切除的胰头导管腺癌标本组织抽提及纯化的mRNA进行芯片杂交,并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按差异显著阳性标准,从4 096个基因中筛选出在胰腺癌组织中共同差异表达基因184条,其中87条表达上调,97条表达下调,包括原癌及抑癌基因、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细胞外基质、细胞骨架和运动蛋白、转录因子、DNA损伤修复基因、凋亡相关蛋白以及核糖体蛋白等相关编码基因.其中有11条为尚未在GenBank登录的人类新基因.结论:运用cDNA表达谱芯片分析基因表达谱,能够快速筛查出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并高效率地对基因功能进行研究.

  • 增殖型腺病毒载体介导mIL-12基因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薛绪潮;方国恩;张琪;薛惠斌;毕建威;曹贵松;钱其军

    目的:观察增殖型腺病毒载体介导的mIL-12基因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利用携带mIL-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转染胃癌细胞株SGC-7901,通过病毒增殖实验、细胞病理效应、酶链免疫反应等分别观察病毒复制能力、病毒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mIL-12表达水平.结果:携带mIL-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转染胃癌细胞株SGC-7901具有肿瘤增殖型腺病毒ONYX-015的相似作用,可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增殖并杀死肿瘤细胞,而并不能在正常细胞内复制及增殖.该病毒在肿瘤细胞内的增殖能力是传统载体的近千倍.该载体携带的mIL-1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传统基因治疗的腺病毒载体体系,是传统基因治疗表达量的百倍.结论:CNHK200-mIL-12能在胃癌细胞中增殖并杀死胃癌细胞,并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为胃癌治疗提供一新途径.

  • 比那地尔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作者:姚小鹏;李强;钱卫珠;黄怡;白冲;董宇超;刘忠令

    目的:研究钾通道开放剂比那地尔(Pin)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通过非核素标记细胞增殖检测、3H-TdR掺入、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研究Pin对大鼠PASMC增殖和凋亡的作用.结果:25~500 μmol/L的Pin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大鼠PASMC的细胞数和DNA合成,500 μmol/L的Pin显著减少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增加G0/G1期细胞的比例.50~500 μmol/L的Pin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大鼠PASMC的凋亡率.结论:钾通道开放剂抑制大鼠PASMC增殖并促进其凋亡.钾通道开放剂可能成为今后预防和控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重建的有效药物.

  • Smac在TRAIL诱导人骨肉瘤Saos-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金军;赵健;李博华;张霞;张瑞萍;李晓东;钱卫珠;郭亚军

    目的:初步研究Smac在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诱导的人骨肉瘤Saos-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TRAIL作用的Saos-2细胞DNA片段,利用流式细胞术及细胞计数法比较Smac或Bcl-2表达不同的细胞的凋亡程度,同时以Western 印迹半定量检测细胞胞质内Smac表达水平.结果:Saos-2细胞在TRAIL的作用下出现典型的凋亡样改变.在TRAIL作用Saos-2细胞时,Smac在胞质中的含量明显增加.在TRAIL作用24 h后,Smac在Saos-2细胞中过表达,细胞凋亡率由12.7%增加到31.4%.TRAIL作用Saos-2细胞48 h后,转染Bcl-2的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Saos-2细胞相比,凋亡率显著降低(由24%降至15%),且胞质中Smac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在TRAIL诱导的凋亡中Smac起促进作用,Bcl-2可以通过阻止Sma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质中来抑制细胞凋亡.

  •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变异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相关研究

    作者:高从容;邹大进;梅小斌

    目的:探讨上海人群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64位点的色氨酸(Trp)密码子被精氨酸(Arg)置换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ELP技术,对上海地区50例非糖尿病正常对照者和19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β3-AR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脂、血糖、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1)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正常对照者的β3-AR基因Trp64Arg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糖尿病患者间也无差异;(2)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Arg64携带者组BMI、舒张期血压、血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非携带者组(P<0.05);(3)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DR组与DR组以及DR各亚组之间的β3-AR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与肥胖、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有关;该基因突变与DR的发生及发展无显著性相关.

  • 锌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锌转运体1和金属硫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秦海宏;沈慧;王福俤;郭俊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锌对锌转运体1(zinc transporter 1, ZnT-1)mRNA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1、2 mRNA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神经元锌内稳态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锌(0、50、100、125、150、175、200 μmol/L)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锌(0、50、75、100、125、150 μmol/L)对ZnT-1、MT1、MT2的mRNA表达的影响,检测100 μmol/L锌暴露不同时间点(0、2、4、6、8 h)对ZnT-1、MT1、MT2 的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培养基锌浓度大于125 μmol/L时,海马神经元存活率明显下降;锌浓度大于75 μmol/L时,ZnT-1 mRNA 表达成线性上升(P<0.05),MT mRNA表达同样明显上升(P<0.05),但在100 μmol/L后进入平台期;在100 μmol/L锌浓度条件下,ZnT-1 mRNA表达在2 h内达到峰值,MT mRNA在6 h达到其峰值.结论:虽然神经元可通过增加ZnT-1和MT的表达来应对高锌冲击,但两者的保护作用不同,ZnT-1外排作用发生在前且具有持续性,MT的络合作用发生在后且会饱和.

  • 恶性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现状

    作者:陈志刚;Broaddus WC;朱诚

    目前胶质瘤仍然是一个难以治愈的恶性疾病.近20年来,尽管在临床上对胶质瘤已经有了一系列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但胶质瘤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踞不下.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关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有一定价值的实验结果,并已经过渡到进行临床Ⅰ期研究.但在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仍然会遇到有关有效性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克服阻碍基因治疗的一些屏障和尽可能大程度地发挥基因治疗的生物学治疗作用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和全面地了解目前所开展的胶质瘤基因治疗工作情况,我们对有关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基本范畴和阻碍基因治疗的生理屏障作一综述.

  • 软骨移植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张兰玲;管剑龙;韩星海

    关节软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例,目前的治疗包括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膜或骨膜移植修复及软骨细胞移植修复.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使软骨移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就软骨移植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 成釉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中明;吕春堂;周中华

    成釉细胞是牙器官形成的关键细胞,国内外已成功离体培养出成釉细胞,成釉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釉原蛋白在釉质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成釉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本文就成釉细胞的离体培养、釉原蛋白的研究及影响成釉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因素作一综述.

  • 院校学员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

    作者:卞金陵;李俊;董娜

    乙型肝炎的危害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控制和预防乙肝流行的有效措施是普及乙肝疫苗接种.目前,每所学校都常规为集体生活的学生进行乙肝疫苗普种,由于种种原因每次都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全程接种,为了明确这部分人员的乙肝抗体产生情况,以及在校学员的免疫效果,作好学员队的卫生防病工作,我们对1999~2002年入校的788名新生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并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

  • 手部高压喷射伤的临床治疗

    作者:屈志刚;程国良;孙乐天;何旭;潘达德

    手部高压喷射伤(high-pressure injection injuries of the hand,HPIIH)是手外科一种少见的急症创伤,治疗不当常导致截指或截肢,所致的截指和(或)截肢率约为16%~48%[1~3],其早期症状常不严重,而致延误正确的治疗.我科在1998年2月至2001年10月,共收治手指高压喷射伤患者16例,采用广泛清创、引流、开放创口、重复扩创及二期闭合创口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经6个月至1年随访,患者的伤指均得以存活,功能恢复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 卡介苗对哮喘小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余衍亮;孙秀明;李翠莉;雷亿群;黎露刚

    变应性哮喘的主要特征是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在肺内募集导致的气道慢性炎症,其中CD4+辅助细胞在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研究[1,2]证明,卡介苗(BCG)有明显的防治哮喘的作用.本研究就哮喘小鼠淋巴细胞的凋亡与BCG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老年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

    作者:杨波;李卓朝;王晓山;姜丽萍;谷海燕;刘晓杰;韩彦博;齐月

    皮质醇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合成与分泌,是糖皮质激素中生理效应强的成分之一,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尤其在应激反应中,对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我们观察了54例老年男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现分析报告如下.

  • STI571联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加速/急变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两例

    作者:陈少谊;章卫平;王健民;许晓巍

    我科采用STI571[甲磺酸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Glivec)]治疗加速期及急变期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各1例,达临床缓解后,再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特报道如下.

  • 疟疾监测及早期预警系统

    作者:朱淮民

    对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常年监测是疟疾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疟疾早期预警系统(MEWS)通过收集、分析各种层次的环境因子以及疟疾流行的资料,如发病率和死亡率,评估危险因素,分析与疟疾传播潜势有关的相关资料如气候和降雨量预报等相互关系,预测疟疾流行区的疟疾流行潜势.

  • 疟疾疫苗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作者:潘卫庆

    疟原虫抗药性及疟蚊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迅速扩散迫切需要研究新的疟疾防治方法,以控制该传染病的流行.根据自愿者试验、动物模型及现场研究结果,研制疫苗预防疟疾是可行的.当前,全球科学家正在研制3种类型的疟疾疫苗--抗红内期原虫疫苗、抗红前期原虫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其中一些候选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并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由于疟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抗原变异和多种入侵途径,有效疫苗的研制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这种疫苗终究能够研制成功.

  • HPGFC-ELSD法测定商陆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

    作者:徐从立;陈海生;谭兴起;柳润辉;宣伟东

    目的:测定商陆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方法:将商陆多糖分离纯化,采用HPGFC-ELSD法测定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条件为TSK柱(G 2000 SW,7.5 mm×300 mm);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漂移管温度40℃;气体(N2)压力2.0×105 Pa.结果: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线性范围为10 000~170 000(r=0.973),测得商陆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6 896.4.结论:该法为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提供了简便实用的分析方法.

  • 牛初乳免疫球蛋白A的纯化与原子力显微镜观测

    作者:傅骁勇;谭璐;徐敬;朱国栋;李杰;王红阳

    目的:纯化牛初乳免疫球蛋白A(IgA)并在原子力显微镜(AFM)下进行观测.方法:应用逐级盐析、透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等生化手段,从牛初乳中提取IgA,SDS-PAGE鉴定纯化结果.应用AFM对吸附在新剥离云母或多聚赖氨酸(PLL)处理云母片基上的IgA进行空气相的结构观测.结果:考马斯亮蓝染色鉴定纯化的蛋白含有重链、轻链和分泌片;正常生理条件下的IgA以寡聚体结构为主,单体大约2.6 nm×18.0 nm×20.2 nm,与电镜结果基本吻合;IgA在PLL处理云母片基上的吸附呈现树枝状聚集,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聚集现象更趋明显.结论:结合生化方法和AFM观测,可对IgA等免疫球蛋白分子进行天然结构状态的微观探测,为研究其生理调控功能的结构基础提供有效的研究途径.

  • 金雀异黄素衍生物5-羟基-4'-硝基-7-取代氧基异黄酮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金永生;刘超美;戴阳;吴秋业;姚斌;张大志

    目的:寻找新型的以细胞信号转导为靶点抗肿瘤活性物质.方法:根据先导化合物金雀异黄素的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类金雀异黄素衍生物:5-羟基-4'-硝基-7-取代氧基异黄酮.以氯苄为起始原料,经取代、硝化、Friedel-Crafts反应和环合,再与各种卤代烃反应;采用MINI法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MDA-MB-435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结果:得到2类重要中间体:4'-硝基脱氧安息香和4'-硝基金雀异黄素(4-6)和 6个目标化合物,其中5-羟基-4'-硝基-7-甲氧基异黄酮(4-1)、5-羟基-4'-硝基-7-烯丙氧基异黄酮(4-2)、5-羟基-4'-硝基-7-对氯苄氧基异黄酮(4-3)、5-羟基-4'-硝基-7-苄氧基异黄酮(4-4)和5-羟基-4'-硝基-7-乙氧基异黄酮(4-5)为首次报道.除化合物(4-6)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外,其余化合物抗肿瘤活性都较弱.结论:在7位羟基上引入简单烃基不能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西司他丁钠+亚胺培南消除细胞培养中细菌污染的研究

    作者:江千里;王健民;江汕;许育;温丽敏;周虹;闵碧荷

    目的:研究西司他丁钠+亚胺培南(泰能)清除细胞培养中细菌污染的可行性.方法:将15批细胞培养中已发生细菌污染的细胞,用含泰能10~100 μg/ml的PBS洗涤3次(PBS用量逐次递增),第3次洗涤之前将细胞悬浮于含100 μg/ml泰能的完全培养液1.5 ml中37℃孵育30 min;然后细胞移入含100 μg/ml泰能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更换含100 μg/ml泰能的完全培养液1次/d,共3 d.结果:成功消除14批细菌感染,另1批加用万古霉素后亦获成功.结论:泰能可以有效消除细胞培养中的细菌污染,其剂型和包装等尚可改进.

  • 作者:

    关键词:
  • HBV基因疫苗诱导正常及HBV转基因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余宏宇;陈新龙;宋维;余永伟;张乐之;胡以平

    目的:用乙型肝炎病毒(HBV)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诱导正常小鼠及HBV转基因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以探讨其预防及治疗HBV慢性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将HBV S2.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S2.S(PS)和相应的空载体pcDNA3.0分别免疫正常C57BL/6小鼠及同一品系HBV转基因小鼠(n=5).每只小鼠肌内注射纯化质粒100 μg.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和抗preS2效价及HBV转基因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的水平.注射基因疫苗后第8周,活检取转基因小鼠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PS诱导正常及转基因小鼠产生了抗HBs及抗preS2,并且抗preS2的出现早于抗HBs约1~2周.PS免疫8 周后,转基因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为阴性.注射基因疫苗后第8周病理检查转基因小鼠肝脏组织,肝细胞出现程度不同的广泛浊肿和水样变性,而相应的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免疫前后肝组织内单个核淋巴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结论:研究表明HBV中蛋白基因疫苗能够有效诱导HBsAg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够清除转基因小鼠血清中的HBsAg和HBeAg;初步的实验结果为研制治疗HBV慢性感染的基因疫苗提供了依据.

  • 卡介菌基因组DNA和卡介菌多糖核酸免疫调控活性的比较

    作者:王静;胡振林;周凤娟;万斌;何晓文;凌亦凌;孙树汉

    目的:比较研究卡介菌(Mycobacterium bovis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基因组DNA(BCG-DNA)和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的免疫调控活性.方法:制备高纯度的BCG-DNA,小鼠脾细胞 (splenocyte)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别与BCG-DNA和 BCG-PSN共同培养72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 结果:所制备的BCG-DNA纯度较高,DNA含量达95.3%.琼脂糖电泳显示:BCG-DNA片断大小集中于200~250 bp.ELISA结果表明BCG-DNA与BCG-PSN均可显著激活小鼠脾细胞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效诱导IFN-γ的产生(P<0.01).当浓度达10 μg/ml以上时,BCG-DNA免疫调控作用优于BCG-PSN(P<0.01).结论:BCG-DNA 可显著诱导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产生,具有较强的免疫调控活性.

  •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两个重要候选抗原的相互影响

    作者:钱锋;张青锋;薛向阳;潘卫庆

    目的:分析恶性疟原虫红内期2个疫苗候选抗原PfAMA-1(Ⅲ)和PfMSP1-19的相互关系.方法:用ELISA和竞争ELISA检测蛋白和抗体的反应,一些抗体用特定的蛋白进行预吸附.结果:PfMSP1-19蛋白能去除恶性疟疾患者血浆对PfAMA-1(Ⅲ)的反应,这种能力是剂量依赖的,完全去除需要高的蛋白浓度;PfMSP1-19蛋白也能去除兔抗PfCP-2.9血清、兔抗PfAMA-1(Ⅲ)血清、亲和纯化的兔抗PfAMA-1(Ⅲ) IgG对PfAMA-1(Ⅲ)的反应.结论:酵母表达的PfMSP1-19重组蛋白能吸附PfAMA-1(Ⅲ)特异抗体.

  • 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在不同品系小鼠中的免疫特性

    作者:薛向阳;张青锋;邢金花;潘卫庆

    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在不同品系小鼠(BALB/ca、C57BL/6J、C3H/He、DBA/2J及昆明种)中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特性.方法:以ISA720为佐剂,PfCP-2.9抗原皮下免疫5种品系小鼠3次,间隔3周.以ELISA检测免疫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IgG抗体亚型及对融合抗原各组分的抗体水平,以间接荧光抗体实验分析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的识别情况.结果:5种品系小鼠均能产生针对PfCP-2.9的免疫应答,3次免疫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达105以上.PfCP-2.9所诱生的免疫血清不但能识别MSP1-19和AMA-1(Ⅲ)两个主要片段,而且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所诱导的4种IgG抗体亚型中,IgG1和IgG2a是免疫血清中主要的抗体类型.但特异性抗体水平及抗体亚型分布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异.结论:融合蛋白PfCP-2.9在5种不同品系小鼠中具有强的免疫原性,其抗体能识别疟原虫天然蛋白.

  • 重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结合抗原175功能区的制备及联合免疫

    作者:张冬梅;潘卫庆

    目的:全合成恶性疟原虫eba-175Ⅱf2基因并在毕氏酵母中进行高效分泌表达,用该重组蛋白与我室研制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PfCP-2.9进行联合免疫以观察是否存在竞争性免疫抑制.方法:采用不对称PCR法拼接合成eba-175Ⅱf2基因(959 bp),用电转化方法将合成基因导入毕氏酵母中并进行诱导表达,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EBA-175ⅡF2蛋白.结果:全合成eba-175Ⅱf2基因在毕氏酵母中高效分泌表达.重组EBA-175ⅡF2和PfCP-2.9联合免疫后,以ELISA 和IFA检测,针对2个蛋白联合免疫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2个蛋白单独免疫的滴度.结论:重组EBA-175ⅡF2和PfCP-2.9联合免疫时不存在竞争性免疫抑制,这2个重要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具有潜在联合应用前景.

  • 恶性疟原虫红前期多表位融合抗原基因的构建及其高效表达

    作者:张青锋;潘卫庆

    目的:构建一个恶性疟原虫红前期多表位融合抗原基因(PfCP-TCL),并在毕氏酵母中进行高效分泌表达.方法:选取了疟原虫红外期疫苗候选抗原CSP、TRAP和LSA-1中的一些重要T、B细胞表位,按一定的次序加以串联连接,并全合成该融合基因.在毕氏酵母中进行分泌表达,并纯化表达产物.结果:合成的基因在毕氏酵母中高水平分泌表达,产量达1 g/L以上.经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2步纯化过程,获得纯度在95%以上的重组蛋白.结论:全合成的多表位融合抗原基因能在毕氏酵母中高水平分泌表达,并产生一种工艺简易的纯化方法.大量获得该重组蛋白为探讨其免疫学功能及作为多价联合疫苗的成分提供了基础.

  • 转基因伯氏疟原虫的建立及报告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曹毅;张冬梅;李树玲;潘卫庆

    目的:通过转染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PbfMSP1片段的重组质粒,建立伯氏疟原虫转染技术和表达恶性疟原虫MSP-1 19 000片段(PfMSP1-19)的转基因伯氏疟原虫.方法:构建重组转染质粒PyrFlu/PbfMSP1.伯氏疟原虫ANKA株经培养和分离后用电转化方法转入重组转染质粒,药物筛选转化原虫后进行PCR检测,并于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报告基因GFP的表达.结果:构建了重组转染质粒PyrFlu/PbfMSP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绿色荧光的伯氏疟原虫.PCR检测显示转染伯氏疟原虫存在GFP和PbfMSP1基因.结论:重组质粒已成功转染伯氏疟原虫并表达了GFP报告基因,建立了伯氏疟原虫转染技术.

  • Annexin B1与磷脂酰丝氨酸的结合活性

    作者:王芳;张毅;颜宏利;高远舰;刘凡;贺艳;孙树汉

    目的:研究annexin B1与磷脂酰丝氨酸的结合活性.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annexin B1蛋白,经离子交换层析得纯品;选用U937细胞,以过氧化氢诱导凋亡,制备小鼠洗涤血小板,凝血酶激活;以异硫氰酸荧光黄(FITC)标记的annexin B1检测凋亡细胞和活化血小板.结果:FITC标记的annexin B1既能与凋亡细胞特异性结合,又能与活化血小板特异性结合,结合活性接近annexin Ⅴ.结论:研究表明annexin B1可结合于凋亡细胞和活化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PS),而非其他膜成分,也进一步阐明annexin B1的抗凝血功能是通过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干扰凝血过程.

  • 膜联蛋白A5 cDNA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作者:颜宏利;贺燕;刘凡;杨湘越;孙树汉

    目的:克隆人膜联蛋白A5 cDNA并在大肠杆菌系统内作表达.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人胎盘组织的总RNA扩增膜联蛋白A5的cDNA序列,将该基因插入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5T,在tac 启动子控制下,IPTG诱导表达GST融合蛋白.以亲合层析法纯化表达的融合蛋白,用KPTT法验证抗凝血活性.结果:凝胶电泳显示PCR扩增产物的长度为978 bp,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插入片段与人膜联蛋白A5的序列完全一致.在IPTG诱导下,K802重组菌高效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58 000的融合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6%.纯化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凝血活性.结论:成功克隆人膜联蛋白A5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

  • 修饰后日本血吸虫Sjc-97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作者:钱磊;张冬梅;庄英萍;邢金花;周爱国;潘卫庆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基因第3区域片段(Sjc-97f3)毕氏酵母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方法:根据毕氏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重新设计Sjc-97核苷酸序列,依据不对称PCR原理人工合成Sjc-97f3,并在毕氏酵母中表达.表达产物通过Ni-NTA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方法纯化,再分别与ISA720和Al(OH)3佐剂乳化后,免疫C57BL/6和昆明小鼠,通过尾蚴膜反应和ELISA反应检测特异性抗体.结果:Sjc-97f3基因在毕氏酵母中获得了高水平分泌表达,其表达产物能与日本血吸虫免疫血清进行特异性免疫反应.经与佐剂乳化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ELISA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可激发明显的抗体反应,但2种佐剂所诱导的抗体水平以ISA720佐剂为高; 该抗原在不同品系小鼠中的抗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昆明鼠的抗血清滴度远高于C57BL/6小鼠.小鼠免疫血清能识别日本血吸虫表面抗原,产生特异的尾蚴膜反应. 结论:密码子优化的Sjc-97f3在毕氏酵母中获得高效表达,其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 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作者:刘善奎;高申;钟延强;张洪英;孙树汉

    目的:研制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W/O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考察粒径大小、外观、载药量等理化特性;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12.03±6.9) μm,载药量可达5%, 包封率为56.0%;微球的体外释放速率与载药量呈正相关,与壳聚糖的交联固化度呈负相关.结论:海藻酸钠可以作为DNA疫苗微球的可生物降解辅料;乳化离子交联法的制备工艺简便,有利于DNA疫苗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海藻酸钠微球是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给药系统.

  • 猪囊尾蚴抗原cC1 DNA疫苗和蛋白质疫苗联合诱导小鼠免疫应答

    作者:吴丹;王庆敏;陈蕊雯;朱维佳;陈祖欢;孙树汉

    目的:观察cC1 DNA疫苗和蛋白质疫苗联合免疫对诱导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DNA疫苗组), 质粒DNA以10 d间隔免疫3次;B组(联合免疫组),质粒DNA以10 d间隔免疫 2次后以GST-cC1融合蛋白加强免疫1次;C组(蛋白质疫苗组),分别在第0、3 周免疫接种融合蛋白;D组(pcDNA3对照组),以10 d间隔,3次免疫接种质粒pcDNA3.ELISA法检测血清样品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实验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FN-γ和IL-4水平,以MTT法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C组可诱导相对较强的小鼠免疫应答,其特异性IgG和IgG1以及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免疫的类型以Th2应答为主.B组诱导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和A组诱导的免疫应答类型均以Th1应答为主.结论:以 DNA priming-protein boost的策略可有效诱导较DNA疫苗单独使用更高的特异性抗体应答,且以Th1型免疫应答为主.

  • 恶性疟原虫体外抑制实验方法的改进

    作者:曲莉;张晓莉;潘卫庆

    以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免疫兔血清为待测血清,将起始原虫率从1%降至0.2%~0.5%,采用2种方法作对比,即一组每24 h更换培养液、加入免疫血清,另一组72 h内不更换培养液也不加免疫血清试验方法.培养至72 h,涂片,油镜下计数,计算原虫感染率和抑制率.结果2组的抑制率相近,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测定不同剂量抗原免疫血清的抑制率,结果显示抑制率与免疫血清中特异抗体滴度呈正相关,2种方法的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通过降低起始原虫率可将常规体外抑制实验由需每天换液改为72 h不换液.

  • 幽门螺杆菌UreB核酸疫苗的构建

    作者:徐灿;李兆申;屠振兴;杜奕奇;孙波;杨骅;龚燕芳;满晓华;许爱芳

    目的:构建含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的核酸疫苗.方法:抽提Hp标准菌株CCUG17874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从基因组DNA扩增UreB基因,克隆入PUCmT载体,检测UreB基因序列.经过一系列酶切、连接反应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转入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通过PCR和酶切反应进行鉴定.通过脂质体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载体pIRES-UreB转染COS-7细胞,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pIRES-UreB表达UreB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扩增出长约1 700 bp的UreB基因,与基因库Hp UreB序列一致,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含UreB基因的Hp核酸疫苗pIRES-UreB,并且Western 印迹分析检测到特异性的蛋白条带.结论:构建了具有免疫反应性UreB基因的Hp核酸疫苗,为进一步探索其免疫作用奠定了基础.

  • 抗阿尔茨海默病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何颖;黄力;章亚男;黎怀星;陈蕊雯;孙树汉

    目的:将淀粉样蛋白N端的抗原表位基因以4种不同的组合与小鼠IgG重链区基因融合,构建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组质粒.方法:通过RT-PCR技术从小鼠脾组织中克隆IgG重链区cDNA,将柔性接头与抗原表位基因序列设计在5′端引物中,然后以克隆出的小鼠IgG重链区cDNA为模板,用PCR法克隆出由柔性接头将抗原表位和IgG重链区基因融合在一起的序列,并插入到pVAX质粒载体中.结果:扩增出来的4种不同组合的抗原表位基因和IgG重链区基因融合序列大小分别为999、1 020、1 005、1 026 bp,均与GenBank上登录的相符;pVAX重组质粒酶切结果表明融合基因正确地插入到pVAX载体中,全自动测序亦显示抗原表位基因和IgG重链区基因为所需基因,接头序列也完全正确.结论:成功构建了抗阿尔茨海默病的4种表位基因-IgG重链区融合表达的重组质粒,为探索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打下基础.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