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이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0.7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8-879X
  • 国内刊号: 31-10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7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吴孟超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夏斌;赵忠新;张玲珍;邵福源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和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8例,予巴曲酶3 d(20 BU)并予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18例,除未予巴曲酶外,余用药同巴曲酶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卒中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1b、CD18、CD62L、CD54的表达以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巴曲酶治疗组卒中患者在发病24 h后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下降(P<0.05),单核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8、CD62L、CD54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有限,提示降低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不是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 莪术油自乳化制剂处方研究

    作者:李国栋;许付;沈爱军;居红卫;钟延强;高申

    目的:寻找莪术油自乳化佳处方条件.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正交筛选和相图绘制,以形成乳剂的乳化程度和乳滴粒径大小为指标,对莪术油处方中的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溶剂进行筛选,寻找佳处方.结果:莪术油的自乳化的处方中油相为油酸乙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5,其佳比例范围为4∶6~7∶3.结论:自乳化莪术油处方比例为莪术油∶油酸乙酯∶吐温-85为6∶5∶5.

  •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吴坚;邹大进;刘保海

    目的:评估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48名伴有轻度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随机、双盲分成吡格列酮组(A组24例)、安慰剂组(B组24例),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放免法测定予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前后空腹血浆ET及血清胰岛素水平(FIns).结果:(1)治疗前A、B两组的空腹血浆ET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1);(2)A、B两组的空腹血浆ET水平与胰岛素成正相关(rA=0.635 1,rB=0.648 7,P<0.01);(3)治疗后A组空腹血浆ET、FIns、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均有降低(P<0.01).(4)A、B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均为8例.结论:(1)伴有轻度血管并发症T2DM患者空腹血浆ET水平升高;(2)吡格列酮可降低T2DM患者空腹血浆ET水平,有益于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3)吡格列酮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药物.

  • 下丘脑褪黑素受体亚型基因及蛋白表达的研究

    作者:陆祖谦;孙中安;刘志民;何金;刘会敏;彭树勋

    目的:应用P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人胚胎下丘脑褪黑素受体及其亚型的分布.方法:取人胚胎下丘脑组织,抽提总RNA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其mRNA, 扩增所得阳性产物用自动测序仪测序;石蜡包埋下丘脑组织,应用鼠抗人mt1和MT2受体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褪黑素mt1和MT2受体亚型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和结论:人胚胎下丘脑组织中存在mt1和MT2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及其蛋白的翻译,提示在该组织中有mt1和MT2两种受体亚型的表达.

  • 毛囊蠕形螨感染的皮肤病理学研究(附394例报告)

    作者:孙静;刘会敏;何金;余宏宇;叶忠;张佩华

    目的:探讨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近2年来的皮肤活检病理资料和乳腺癌根治手术标本的乳头,统计分析毛囊蠕形螨感染的好发部位、年龄以及与各种皮肤病、肿瘤的关系.结果:毛囊蠕形螨各部位感染率依次为乳头(48.89%,66/135)>头面部(29.21%,52/178)>外阴(17.14%,6/35)>其他部位(4.42%,8/181);各年龄段感染率:20~29岁为6.76%(5/74),30~39岁为9.21%(7/76),40~49岁为16.47%(14/85),50~59岁为23.33%(14/60),60~70岁26.26%(26/99);各皮肤病的感染率:上皮性肿瘤的感染率高56.41%>(22/39),其后依次是瘤样病变18.58%(34/183)、软组织肿瘤9.86%(7/71)、非赘生性病变2.97%(3/101).而上皮性肿瘤中又以基底细胞癌和外毛根鞘瘤蠕形螨的感染率为高(72.72%,16/22).结论:本组资料表明,(1)乳头是毛囊蠕形螨感染发生率高的部位,而非以往认为的头面部皮肤是毛囊蠕形螨易感染的部位;(2)毛囊蠕形螨感染与年龄有关,随年龄的增长感染机会增加;(3)上皮性肿瘤病变中毛囊蠕形螨的感染率高,尤以基底细胞癌和外毛根鞘瘤感染多.

  • 军人心理问题自我评估结果的分析

    作者:刘素珍

    目的:分析军人心理问题的自我评估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362名军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 (symptom checklist-90)独立评估自我躯体、情绪、认知、社会功能及精神等方面的状态.结果:(1)与中国成人常模相比,军人的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部分因子分值等结果中,认知和情绪问题比较突出;(2)文化程度、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和单亲家庭等是影响军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3)单亲家庭与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成长环境与强迫、人际关系,独生子女与人际关系、恐怖等因子具有显著性相关.结论:自评结果显示认知、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是军人主要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障碍与多因素相关,其原因可能与军人自身的某些特点以及军队的特殊性有关.

  • cagE在胃肠疾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灿;李兆申;屠振兴;龚燕芳;许国铭

    目的:研究cagE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不同胃肠疾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Hp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合成cagEU1-cagEU2和 cagE3-cagE4两组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145株临床分离培养的Hp菌株cagE片段.结果:Hp临床菌株的cagEU1-cagEU2 PCR产物总检出率为75.9%(110/145),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溃疡中检出率分别为69.4%、85.4%、76.5%、75.0%, 溃疡组略高于胃炎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agE3-cagE4总检出率为42.1%(61/145),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溃疡中检出率分别为38.9%,47.9%,35.3%,50%,差异无显著性(P>0.05); cagE总检出率为79.3%(115/145).结论:cagE在不同的消化道疾病患者感染的Hp中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无特异性,cagE尚不能单独作为与某种疾病相关的致病相关基因.

  • 自制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秦永文;赵仙先;徐荣良;郑兴;丁继军;曹江;毛红娟

    目的:探讨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缺患者,男、女各3例,年龄6~22(14.0±5.6)岁,均经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7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10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3~5(3.67±0.82) 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6~10(7.5±1.38) mm,6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心电监护无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应用自制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实验性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赵新;景在平;熊江;江少杰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大鼠正常动脉及腹动脉瘤模型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瘤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MP-3的表达. 结果:正常动脉壁组织MMP-3蛋白表达为弱阳性或阴性,而动脉瘤组织中MMP-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阳性率为8/8;MMP-3阳性染色主要位于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和外膜的炎症细胞,其中炎症细胞浸润的区域染色明显增强.MMP-3 mRNA在动脉瘤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在动脉外膜炎症细胞浸润的区域和小血管聚集区呈强阳性;对照组动脉组织未见MMP-3 mRNA阳性表达.结论:腹主动脉瘤组织中MMP-3蛋白及mRNA较正常动脉组织表达显著增高,尤其在炎症细胞浸润的区域表达明显增强;提示MMP-3可能在腹主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起始因子的作用.

  •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作者:刘沙勤;梅长林;孙田美;盛茂;李林

    目的:观察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在体外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外源性给予不同浓度的KGF(0~100 ng/ml),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在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KGF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地促进了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生,表现为细胞数量增多,S期细胞比率增高,细胞分裂活跃,增生的细胞形态尤其是细胞核较正常体积增大.结论:KGF可显著刺激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提示KGF可能参与ADPKD肾囊肿的形成和发展.

  • 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肾组织免疫原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世林;孙颖浩;许传亮;王林辉;廖国强;闵志廉;郑军华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肾组织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单肾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技术检测不同损伤程度的肾组织中共刺激分子B7、炎性细胞因子IL-2、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和缺血肾组织中B7、TNF-α、IL-2的mRNA表达处于极低水平,再灌注后肾组织中B7、TNF-α、IL-2的mRNA的表达开始逐渐升高,并于再灌注后72 h达高峰,缺血60 min再灌注组的B7、IL-2、TNF-α的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缺血30 min再灌注组(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共刺激分子B7、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2的mRNA表达升高,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移植肾免疫原性升高,炎症反应加强,这些均能促进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 瓣膜置换术患者不同呼吸状态下PetCO2与PaCO2关系研究

    作者:张富军;徐美英;杜健儿

    目的:研究瓣膜置换术患者由自主呼吸转变为机械通气后动脉血CO2分压(PaCO2)与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22例心功能Ⅱ级瓣膜置换术患者,观察全身麻醉前、后PaCO2 、PetCO2、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外周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肺泡死腔/潮气量(VD/VT,alv)的变化.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的自主呼吸相比,机械通气后PaCO2-PetCO2 差值、CVP、VD/VT,alv比值显著升高(P<0.01), PetCO2、CO、 PAP、 PAWP和MAP均显著下降(P<0.01和P<0.05),而PaCO2、SVR、PVR、碱剩余(BE)均无明显改变.自主呼吸下PetCO2、CO与VD/VT,alv 的相关性较差,而机械通气时PetCO2与CO 呈明显正相关(P<0.05),PetCO2、CO与VD/VT,alv比值则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PaCO2与PetCO2的关系随呼吸方式的变化而不同,自主呼吸时两者相关性良好,而控制呼吸时两者相关性较差.机械通气时PetCO2与CO明显相关,可通过改善循环功能而提高通气效率.PetCO2在循环状况不稳定时难以反映PaCO2,应行动脉血气分析来判断PaCO2.

  •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洪波;许奕;张永威;赵文元;张珑;辛涛;周晓平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颈动脉狭窄17例,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10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3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3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13个月(平均9.3个月),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10例患者均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维拉帕米阻断TGF-β1诱导的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的激活

    作者:周春华;梅长林;高春芳;孟建中;雷霞;杨君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对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人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重组体 pCOLH1.5、pCOLH2.5转染至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别经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维拉帕米处理后,ELISA法测定细胞CAT表达水平.结果:TGF-β1作用后,pCOLH1.5和pCOLH2.5的CAT活性明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498和1.551倍;维拉帕米对两个重组体的CAT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与单纯 TGF-β1组比较,维拉帕米加TGF-β1组pCOLH2.5的CAT活性明显降低(维拉帕米低浓度组 P<0.05,高浓度组P<0.01).结论:维拉帕米不仅直接抑制启动子的活性,而且还部分阻断TGF-β1诱导的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激活.

  • HLA系统检测预防肾移植超急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邱实;赵黎明;刘龙;向军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前HLA系统检测方法预防超急排斥反应(简称超排)的作用.方法:1 152例肾移植中有550例单纯行淋巴细胞毒抗体试验(简称淋巴毒),335例行淋巴毒试验和HLA血清学分型,在此基础上有267例增加PRA检测,观察每组超排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淋巴毒值≤10%和供受者HLA相同位点≥3时,超排发生率与淋巴毒值和HLA相同位点数无关.与单纯行淋巴毒试验比,肾移植术前HLA血清学分型能明显减少肾移植超排发生率,增加PRA辅助检测后肾移植超排发生率进一步下降.结论:在淋巴毒试验基础上,HLA配型结合PRA辅助检测可预防肾移植超排发生.

  •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形态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关系

    作者:黄聪;曹辉;秦永文;赵仙先;丁继军;郑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左心形态及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997~2001年间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589例住院患者,剔除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后,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心形态及收缩功能关系的分析.并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包进行数据的R×C表χ2检验、均值的t检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病变支数、病变分型与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EF)呈负相关,与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S)、左房舒张末期内径(LA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呈正相关(P<0.01).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中EF、FS均值较低,LADS、LADD、LVDS均值较高.而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及冠状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难度越高,EF、FS的均值降低及LADS、LADD、LVDS、LVDD的均值升高越明显.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可引起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及心脏扩大,并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加重;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收缩功能减弱的影响要高于对心脏扩大的影响.

  • 骨形态发生蛋白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健;石志才;蔡郑东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属于TGF-β超家族,在骨及软骨的形成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有16种BMP被分离和克隆,各BMP家族成员的性状、基因定位及缺失后表现均有较大的研究进展.在骨重建的过程中,BMP、靶细胞群、适宜的环境是成骨细胞趋化、有丝分裂、分化的必要条件.BMPRⅠ(包括BMPRⅠA和BMPRⅠB)及BMPRⅡ结合形成对BMP具备高亲和力的异四聚体,在一系列的磷酸化后激活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团2(OSF2)基因,完成整个信号转导通路.

  • 遗传标记RFLP、STR、SNP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基因连锁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张维莉;易建中;梅长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危害性很大,临床上可通过连锁分析早期发现,以隔断基因的遗传.而连锁分析需借助遗传标记进行研究,3代遗传标记RFLP、STR、SNP为ADPKD基因定位和疾病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本文综述了RFLP、STR、SNP在此病连锁分析中的应用.

  • 核因子κB及其在失血性休克时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作者:王少文;闻兆章;华积德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一种具有转录激活功能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当其接受特定的信号刺激后,转位进入细胞核,启动多种基因的转录.失血性休克时,可通过活性氧、内毒素(LPS)、TNF-α和IL-1β激活NF-κB,从而启动TNF-α、IL-1β、多种趋化因子、IL-8、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炎性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等黏附分子和E选择素(E-sel)等多种蛋白因子的基因转录,通过这些蛋白因子及二级炎性介质的作用,影响血液循环的各个环节.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与猝死

    作者:黄晟;景在平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是一种常见的主动脉病变,大量尸检结果提示猝死的原因为出现TAD.本文从TAD的临床病理生理的角度,概述了TAD引起猝死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 VEGF及IGF-1对Py-4-1细胞的增殖作用研究

    作者:唐震;周中华;徐晓刚

    Py-4-1细胞株是转基因小鼠血管瘤内皮细胞株,将其注入非转基因小鼠或裸鼠的皮下,会导致血管瘤的形成,并且内皮细胞可以从这些新建的血管瘤中被再分离[1].该细胞株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研究血管瘤的体外模型.为探讨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血管瘤内皮细胞是否具有直接的增殖作用,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我们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 腔内隔绝术中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假腔的DSA评估

    作者:赵珺;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冯翔;陆清声;冯睿;黄晟;洪毅

    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1].其治疗原理是通过股动脉将支架-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stent-graft,SG)导入至裂口附近,SG释放后将裂口封闭[2].术中准确判断相关解剖情况是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3].现将术中DSA评估假腔的价值探讨如下.

  • 残胃再发癌18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少文;王勇;闻兆章;华积德;肖诗铭

    残胃再发癌是指胃恶性肿瘤术后残胃上新发生的癌.残胃再发癌有别于残胃癌和胃癌术后复发[1].本文对1990~2000年长海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2 327例胃癌住院患者中发现的残胃再发癌18例(0.77%)作一临床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

    关键词: 胃肿瘤 胃残端
  • 氟康唑对新生隐球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刘卫兵;温海;岳喜昂;廖万清

    新生隐球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日益受到重视.黑素是新生隐球菌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在新生隐球菌黑素合成过程中,酚氧化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催化产生黑素的惟一酶类,并且酚氧化酶的含量影响着黑素的产生.有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酚氧化酶本身有保护新生隐球菌抵抗肺吞噬细胞的作用.这都说明了酚氧化酶对新生隐球菌的重要性.Liu等[1]报道在小鼠神经系统感染中酚氧化酶扮演了重要角色.氟康唑在体外有很高的抗菌活性,是治疗隐球菌病的有效药物,不易产生耐受性.本实验旨在揭示氟康唑对新生隐球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微血管密度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

    作者:李川;关卫清;马春山;张海生;鲁青;张培信;蔡全才

    恶性实体肿瘤的生长必须依赖新生血管持续不断地为其提供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很强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对血管生成的关键环节即血管内皮细胞持续增殖具有直接作用.而野生型P53抑制VEGF的表达,突变型P53则可以增加VEGF的表达[1,2].本实验选择4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标本,对其微血管密度及P53 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初步研究了食管癌血管形成与P53 蛋白表达的关系及病理学意义.

  • 全自动腹膜透析与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疗法的比较

    作者:郭志勇;李保春;袁伟杰;于蕾;张琴

    全自动腹膜透析(APD)的出现,为部分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不能达到治疗目标的患者提供了更为充分的透析,是相当安全而有效的替代治疗方式之一.本研究对CAPD和APD不同透析疗法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APD的临床应用价值.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并发胎儿宫内窘迫与一氧化氮的关系

    作者:胡电;古航;刘彦;曹立萍;穆燕;李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瘙痒和黄疸为特征的疾病,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胎窘),甚至胎死宫内.ICP胎窘发生率高达32%~65%,胎儿死亡率也比正常妊娠高4倍[1],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测定了ICP并发胎窘患者静脉血及脐血一氧化氮(NO)水平,以探讨NO在ICP并发胎窘中的作用.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夹层远端裂口的处理

    作者:熊江;景在平;汤敬东;陆清声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是胸主动脉常见的高危血管疾病,近年来针对Stanford B型TAD的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得以广泛开展[1,2].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Stanford B型TAD行EVGE时对夹层远端裂口的处理.

  • 儿童单眼眶内原发性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一例报告

    作者:陈静;魏锐利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岁.因右眼球突出5个月于2001年8月20日入院.患者2001年3月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眼下睑肿、右眼球突出.既往无头面部炎症及外伤史.在当地医院行头孢噻肟钠及泼尼松治疗,有好转.2001年5月右眼睑肿、右眼球突出加重,转入我院治疗.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眼肿瘤
  • 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一例报告

    作者:李慧;邹大进

    1 临床资料女性患者,69岁,因无诱因双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2年,左上肢无诱因骨折2个月,于2001年2月13日入院.外院曾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未予特殊处理.患者近1年来感下肢疼痛加重,并出现活动受限;夜尿增多(每晚3~4次),无肉眼血尿.胃纳差,有时感反酸,无呕血及黑便.

  • 双黄连对大鼠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作者:丛凤英

    双黄连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等3味中药提取的无菌粉针剂,近年来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抗菌疗效确切.为进一步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本实验观察了双黄连对大鼠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双黄连 血清溶菌酶
  • 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ATP酶的影响

    作者:黄才国;魏善建;姜华;贾瑞波;焦炳华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E)在临床上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是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的疾病之一,而且病因相当复杂,其中脑内细胞膜酶活性的变化也是造成细胞膜损害的原因之一.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损伤神经细胞具有修复作用,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本文研究NGF对HIE模型大鼠细胞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 猪主动脉瓣叶去细胞后种植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叶福林;徐志云;张宝仁;韩林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广阔的前景,天然生物源性支架因能为种植细胞提供一个黏附、生长的良好环境而受到重视[1].本研究采用胰酶-EDTA、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核酸酶作用于猪主动脉瓣,观察能否去除瓣叶组织中的细胞,以及在其表面种植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ovine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BAECs)的生长情况,探讨其用来构建组织工程瓣膜的可行性.

  • 巴布剂透皮给药系统的基质设计

    作者:刘成;胡晋红;朱全刚

    巴布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巴布剂对皮肤粘着性好,从皮肤剥下时干净利落无残留物,在温度、湿度变化的贮藏条件下软硬度适宜,不变质,稳定性高.此外,巴布剂对皮肤生物相容性、亲和性、透气性、耐汗性,重复揭贴性均好,特别适用于各类中药浸膏制剂[1].基质的性能是决定巴布剂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影响巴布剂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为出发点,制备了以药用高分子材料为基础的巴布剂基质.

  • 人肝癌SMMC-7721细胞热休克反应条件的确立

    作者:徐晓辉;王学敏;谭金兴;徐仁宝

    热休克反应在生物界广泛存在,热休克时细胞变化的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实验在热休克反应时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减少机制的研究中,确立了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热休克反应条件.

  • 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赵锴

    疫苗的概念在发展前期曾被简单地定义为针对疾病产生免疫力的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即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随着人们对病原体中致病因素认识的深入,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更为有效的疫苗,疫苗的定义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疫苗的现代定义应是:疫苗是致病原的蛋白(多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单一成分或含有效成分的复杂颗粒形式,或通过活的减毒致病原或载体,进入机体后能产生灭活、破坏或抑制病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病毒性疾病的疫苗也随着疫苗概念的变化而得到改进.

  • HBV adr亚型基因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余宏宇;景洪标;孙静;何金;戴益民;刘会敏;张佩华;胡以平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adr亚型基因疫苗pCMV-S2.S(PS),观察其诱导小鼠所产生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将PS注射于C57BL/6小鼠胫骨前肌内,应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抗HBs抗体以及采用51Cr释放实验检测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结果:注射基因疫苗1周后,血清中抗HBs抗体转阳,4周后抗体达到高峰,并以高水平维持至少8周;第12周时PS诱导小鼠产生了良好的HBV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P<0.05).结论:所构建的HBV adr亚型基因疫苗PS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 高密度培养大肠杆菌生产重组钩端螺旋体DNA疫苗

    作者:林懿;陈祖欢;郭瀛军;孙树汉

    目的:高密度、高质粒拷贝数培养大肠杆菌生产重组DNA疫苗pcD-flaB.方法:应用FUS-5L自控发酵罐,采用补料分批培养技术,控制补料的补加使溶氧控制在30%~60%,pH控制在7左右,培养中后期采用42℃培养以提高质粒拷贝数.结果:重组菌E.coli DH5α/pcDNA3-flaB发酵液光密度(D600)达到45.经纯化后终质粒DNA得率为50 mg/L.质粒没有发生丢失现象.结论:本实验为钩端螺旋体DNA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DNA疫苗
  • 大肠杆菌与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的Annexin32的抗凝血活性分析

    作者:张毅;杨湘越;陈蕊雯;孙树汉

    目的:比较大肠杆菌与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的Annexin32对凝血时间及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法体外检测凝血指标,并观察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种表达体系制备的蛋白对KPTT有明显延长作用,且1 mg/kg的蛋白均可显著抑制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结论:两种表达体系制备的Annexin32均有抗凝血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 猪囊尾蚴DNA疫苗在猪组织中的分布

    作者:郭瀛军;王庆敏;张洪英;陈祖欢;孙树汉

    目的:分析猪囊尾蚴DNA疫苗pcDNA3-cC1肌肉接种后在猪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分别于疫苗接种后1 d、7 d、4周、8周,提取猪骨髓、肾、肝、脑、性腺、肠系膜淋巴结、脾、胸腺、外周血及肌注部位的肌肉和皮肤的总DNA,通过PCR的方法检测疫苗质粒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疫苗接种后的第1天几乎所有组织中都检测到质粒;但随着时间的延续,仅在注射部位的肌肉和皮肤中检测到质粒的存在,并保持到8周以上.结论:肌注疫苗质粒后,实验猪组织中的游离质粒在短时期内就被清除.

  • Annexin32的酵母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作者:杨湘越;张毅;颜宏利;陈蕊雯;武圣明;孙树汉

    目的:在毕赤酵母中表达Annexin32并研究其功能.方法:用G418法快速筛选出的9个高拷贝转化子,经平板培养法(MD和MM)及PCR鉴定表型后,分别在BMMY、BMM、MM 3种培养基中以甲醇诱导表达,培养上清行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用(NH4)2SO4+PI法沉淀,过FPLC-Superdex75分子筛纯化蛋白并以此免疫小鼠.结果:有两个表型为Muts的高拷贝转化菌表达量较高,以BMMY为优,表达产物有两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3.8万和4万,占分泌总蛋白的80%以上,产物浓度为200~350 mg/L.Western印迹证实两条表达产物均具有天然Annexin32分子的免疫原性.动物实验证明,酵母表达的Annexin32的免疫原性明显高于原核表达者.结论: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了Annexin32,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 乙肝表面抗原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与宿主染色体整合的可能性分析

    作者:周凤娟;胡振林;戴建新;孙树汉

    目的:构建乙肝表面抗原DNA疫苗,并探讨其在实验动物体内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R法扩增乙肝病毒的S基因片段后装入pVAX载体,并以此为候选疫苗免疫(BALB/c)小鼠,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取其组织抽提基因组DNA,用PCR检测DNA整合情况.结果:构建了乙肝核酸疫苗pVAX-HBsAg.免疫接种该疫苗第3周时在小鼠肌肉、肝脏、脾脏、胸腺均有不同量的游离质粒存在;第6周除在股四头肌可检测到外,其余组织中均为阴性;第12、18周时检测所有组织中均为阴性.结论:构建的pVAX-HBsAg DNA疫苗在小鼠体内无染色体整合.

  • 猪囊尾蚴Annexin32的组织定位

    作者:王庆敏;胡振林;王中川;孙树汉

    目的: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猪囊尾蚴抗原Annexin32进行组织定位.方法:首先将Annexin32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表达的Annexin32蛋白经亲和层析、凝血酶切割纯化,以囊虫病病猪血清检测表达蛋白的抗原性;然后将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抗Annexin32的多克隆抗体;后将新鲜剥离的囊尾蚴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达的Annexin32蛋白可以被囊虫病病猪血清特异地识别.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40万.免疫组化定位结果显示,Annexin32主要在囊壁中表达,头节部表达较少;囊尾蚴周边肌肉组织也有表达.结论:Annexin32主要分布于囊尾蚴的囊壁,而且它可能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可以分泌到周围的肌肉组织中.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内漏的处理对策

    作者:赵珺;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冯翔;陆清声;冯睿;黄晟;洪毅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EVGE)中内漏的评估、处理和预防方法.方法:对116例接受EVGE的Stanford B型TAD患者术中出现的内漏采用单纯球囊扩张、增加延伸移植物(cuff)封堵和促凝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术中出现各种即时内漏17例(14.65%,17/116),10例采用球囊扩张,8例有效(内漏量减少),无治愈病例;10例采用cuff,均有效,治愈7例;4例采用促凝处理,有效、治愈各1例.术中处理后带漏9例(7.76%,9/116).内漏组死亡2例(10.50%),非内漏组死亡2例(2%).结论:对于TAD患者,单纯球囊扩张对EVGE术中内漏尤其近端内漏的治疗效果并非佳,cuff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对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陆清声;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冯翔;赵珺;冯睿;黄晟;熊江;廖明芳;赵新

    目的:通过对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后患者血压和肾功能变化的观察,初步探讨此术式对患者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共观察111例.以平卧位右上肢肱动脉无创血压为标准,术前和术后2周、3个月进行观察.术前、术后1周内每日、术后1个月检查患者血尿素氮和肌酐.测量患者术前、术后降主动脉真腔内径、肾动脉内径,了解肾脏真、假腔供血情况.结果:术前并存高血压82例,术后高血压改善34例(41.5%).术前肾功能正常者94例,术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术前肾功能异常者17例,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一过性加重.术后肾动脉内径增大2例,高血压均明显改善,肾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肾动脉恢复真腔供血9例中,6例高血压改善,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善.术后主动脉真腔明显增粗11例,7例高血压改善.结论:手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主要为在原有高血压基础上的改善.术后肾脏血供的改善、主动脉真腔增粗,血流阻力降低,可能是改善高血压的机制.手术对患者肾功能影响较小,主要依赖于患者本身肾功能情况.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移植物的选择

    作者:赵珺;景在平;赵志青;包俊敏;冯翔;陆清声;冯睿;黄晟;洪毅

    目的:为选择合适的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EVGE)的移植物(SG)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院116例手术经验、参考国外资料,对TAD进行EVGE术中应用不同SG的结构特点以及术后内漏和其他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应用了2类、3种SG系统.其中近端内漏12例,远端反流5例,肋间动脉反流1例,其他原因1例.6例出现背痛.中转手术1例,术后8 d内死亡4例,其中2例存在内漏.结论:用于TAD的SG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强度、良好的柔韧性及弹性;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较远时,适合直形SG;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较近时,弯曲SG更适合动脉解剖形态.裂口位于弓上或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cm时,更适用带分支的SG.

  • 建立犬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模型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汤敬东;景在平;熊江

    目的:探索建立理想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物模型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方法:以带刻度的软管及穿刺针为材料,设计并制作血管导入装置(造瘤器);在X线透视下,将造瘤器经实验动物(犬)髂总动脉或腹主动脉导入至胸主动脉中膜中,然后通过导管注入肝素、肝素化血液和弹力蛋白酶.结果:实验后即时、2周、1个月通过60%复方泛影葡胺造影下显示夹层动脉瘤形成,证明建模成功.结论:应用本实验方法可以较为方便地建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物模型.

  • 腔内隔绝术中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的变化

    作者:徐美英;张富军;包俊敏;朱文忠;赵志青;王利丽;景在平

    目的:了解腔内隔绝术中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为合理应用肝素、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对20例行腔内隔绝术的大动脉瘤患者,应用Sonoclot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监测仪(SCT),测定麻醉诱导后(T1)、肝素化后(T2)及血管内操作结束后(T3)3个时间点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血小板功能及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T1时点ACT、凝血速率、血小板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0.3~0.5 mg/kg肝素化后(T2时点),ACT延长至(289±61.1) s,凝血速率下降,血小板功能下降(P<0.01);T3时点虽然HCT和PLT分别从0.41±0.05和(183±50.8)×109/L下降至0.30±0.03和(95.0±28.0)×109/L(P<0.05),但ACT、凝血速率、血小板功能均恢复至血管内操作前,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腔内隔绝术患者麻醉后AC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正常,0.3~0.5 mg/kg肝素能防止血管内操作期间血栓形成,不增加出血量.血管内操作结束后,HCT和PLT下降,但凝血速率、血小板功能均可恢复.SCT监测可指导腔内隔绝术中的抗凝治疗.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假腔的判别

    作者:冯翔;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赵珺;陆清声;叶必远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方法:对11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A或MRA检查,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蔽重建、大密度投照、多平面重建.术中判断真假腔方法有: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导管沿途冒烟法,导丝从近端漂下法等.结果:左前斜45°造影时,81例夹层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外侧,35例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真假腔重叠,而在腹主动脉段,夹层真假腔的位置关系变化繁多.在端侧孔导管途中冒烟时发现2例导管从远端假腔经过夹层裂口进入夹层真腔.2例采用肱股导丝技术.全组116例除1例因移植物释放困难放弃手术外,其余均顺利恢复夹层远端真腔血流.结论: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认真做好术前、术中的每一步操作,可避免误判所致并发症的发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晟;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冯翔;汤敬东;陆清声;冯睿;洪毅;叶必远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和安全性.方法:20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随机分成2组,给药组(10例)术前3 d开始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1万U/d,皮下给药,连续应用10 d;对照组(10例)不给予rhEPO,其他处理同给药组.用药前,术后第1、3、7、14天观察患者红细胞及其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1天降至低值,但给药组较对照组回升加快,至手术后第14天时2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恢复至术前水平;而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仅手术后第3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及血压术后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用药期间未发现明显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术前应用rhEPO进行人红细胞动员,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失血和贫血程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