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이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0.7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8-879X
  • 国内刊号: 31-10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7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吴孟超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高纯度可溶性嵌合蛋白VEGI+的表达纯化

    作者:丁莉莉;魏锐利;蔡季平;李由

    目的:制备纯化的新型血管生长抑制剂可溶性嵌合蛋白VEGI+,为进一步研究其活性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方法制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EGI)与寡肽CTTHWGFTLC相嵌合的融合基因VEGI+,将PCR产物克隆至pGEM-T载体中,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重组,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0a-VEGI+,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诱导表达,纯化并鉴定表达产物.结果:成功扩增融合基因VEGI+,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0a-VEGI+酶切鉴定结果与预期一致,诱导后表达产物以包涵体为主.SDS-PAGE电泳及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复性纯化后的嵌合蛋白VEGI+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3 000,纯度约为90%.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的可溶性嵌合蛋白VEGI+.

  • 射频消融犬右肺静脉脂肪垫消弱Bezold-Jarisch反射

    作者:赵伟;廖德宁;夏阳;赵学;张家友;顾兴建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犬右肺静脉(RPV)脂肪垫对Bezold-Jarisch反射(BJR)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杂种犬麻醉后经右侧开胸,暴露RPV脂肪垫,测定基础状态下窦性周长(SCL)、动脉收缩压(SAP)、动脉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LVDP)、左心室平均压(MLVP);经左心室导管弹丸式推注藜芦定(每kg体质量10 μg)诱发BJR,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计算各指标的变化值(ΔSCL、ΔSAP、ΔDAP、ΔMAP、ΔLVSP、ΔLVDP、ΔMLVP);射频消融RPV脂肪垫后推注相同剂量藜芦定,再次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值.结果:8只犬顺利完成实验,左心室推注藜芦定后均诱发出BJR,表现为SCL延长,动脉压及左室压下降.与消融前推注藜芦定相比,RPV脂肪垫消融后ΔSCL(ms)显著减小(229.2±92.3 vs 39.3±14.1,P<0.01),ΔDAP、ΔMAP亦显著减小(P<0.05),其余变化值虽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射频消融犬RPV脂肪垫明显消弱了藜芦定诱发BJR时的心率下降,减弱了动脉舒张压及平均压的降低.

  • 大鼠液压脑损伤导致皮质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

    作者:曾军;卢亦成;骆纯;叶煦亭;仲人前

    目的:观察大鼠脑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利用液压脑损伤致伤仪制作SD大鼠左顶叶中度脑损伤模型,对照组埋打击管但不致伤.动物致伤后分别于伤后6 h、24 h和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和电子显微镜,对大鼠液压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动态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大鼠液压脑损伤后6 h左侧顶叶皮质神经细胞即可出现早期凋亡现象.伤后6 h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21.97%(P<0.01),伤后24 h达高峰,为65.90%(P<0.01),伤后48 h与伤后24 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电镜观察发现伤后24 h可出现早期凋亡.结论:大鼠液压脑损伤后6 h即可出现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较以往报道的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出现的时间更早.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切除术后复发和进展的风险预测

    作者:蔡晨;孙颖浩;许传亮

    目的:验证Sylvester等提出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危险评分系统用于我国汉族膀胱癌患者预后评估的可行性.方法:根据Sylvester等提出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危险评分系统,对长海医院泌尿外科10年间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预后风险评分.计算各评分等级膀胱癌1年、5年的复发率和进展率,并与Sylvester等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长海医院泌尿外科1992年1月到2002年1月10年间18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信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计算得0分组、1~4分组、5~9分组、10~17分组患者1年实际复发率分别为13.3%、21.0%、36.0%、58.8%,5年实际复发率分别为26.5%、44.0%、59.5%、82.4%;0分组、2~6分组、7~13分组、14~23分组患者1年实际进展率分别为0、1.4%、5.1%、15.6%,5年实际进展率分别为1.1%、6.7%、14.8%、53.1%.上述结果与Sylvester等的研究结果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我院研究人群中,Sylvester等所建立的危险评分系统可以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危险预测.其结果是否适用于我国汉族人群,有待于在更大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 犬面中份缝牵引成骨过程中骨形成蛋白-2的表达

    作者:金增强;刘昌发;马骁;柳春明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在犬面中份缝牵引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探讨缝牵引成骨的机制.方法:18只12周龄杂种犬随机分为牵引成骨组12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在牵引5、10、15 d,固定10、20 d,去固定1个月分别处死实验犬2只和对照犬1只,免疫组化法观察BMP-2在各骨缝的表达情况.结果:牵引期和固定期,BMP-2在实验犬各骨缝边缘大量增殖的未成熟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以及新生骨基质中呈阳性表达,对照犬也有少量表达.随着机械应力牵引, BMP-2在各骨缝表达量逐渐上升,在牵引15 d阳性表达强,以后逐渐下降,到去固定1个月时表达水平接近正常.结论:机械牵张力刺激可以导致内源性BMP-2产生,BMP-2可能在缝牵引新骨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新型免缝合人造主动脉弓移植物的实验研究

    作者:韩庆奇;徐志云;张宝仁;黄盛东;韩林;陆方林;孙志刚;周栋;刘鸿程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口径可调节的免缝合人造主动脉弓移植物并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方法:移植物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NOL)丝以"Z"形波纹形状串联构成主动脉弓主体骨架,NiTiNOL管镂空支架构成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骨架,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薄膜包覆移植物骨架.血管吻合方式为直接腔外结扎,无需手工缝合.应用该新型移植物施行猪主动脉弓手术并对其外科实用性和吻合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实验动物8只,其中6只完成主动脉弓手术.平均旁路循环时间10 min,除1只动物因移植物选择不当造成吻合口渗血量较多外,其余5只动物术后8 h内的渗血量均不足100 ml.结论:新型主动脉弓移植物具备较强的外科实用性和良好的吻合可靠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SKy骨扩张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

    作者:汤雪明;刘锦波;丁惠珍;陈伟;徐南伟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SKy骨扩张系统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共32个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2~90岁),应用新型器械SKy骨扩张器系统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2个椎体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120 min,骨水泥注入量每个椎体(4.8±1.1) ml(3.0~6.8 ml),骨水泥沿针道反流1个椎体,反流入椎旁静脉1个椎体,均无临床症状,无椎管内漏及椎间隙漏,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疼痛缓解,VAS术前平均为(7.6±0.8)分,术后第1天平均为(3.5±0.5)分,第7天平均(2.8±0.6)分,术后1个月平均(2.4±0.6)分;随访12~26个月,症状均显著改善且无反复.22个椎体高度明显增加.结论:SKy骨扩张器椎体后凸成形术能达到消除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 华中五味子酮对阿尔茨海默病样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区核因子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方;拓西平;吕建勇;陈海生

    目的:观察华中五味子酮(Schisandrone)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样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华中五味子酮对AD可能的防治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D模型组和华中五味子酮干预组3组,每组各10只.采用侧脑室立体定向注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 protein, Aβ)25-35的方法,建立AD的动物模型;华中五味子酮干预组采用华中五味子酮灌胃进行药物干预,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海马区NF-κB及iNOS 蛋白的表达.结果:华中五味子酮干预组大鼠短期学习记忆能力较AD样大鼠有明显改善(P<0.05),海马区NF-κB及iNOS 的表达较AD样大鼠明显减少(P<0.05),海马区NF-κB及iNOS 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空白对照组、AD模型组、华中五味子酮干预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9、0.656、0.682,P均<0.05).结论:华中五味子酮可能通过影响NF-κB信号转导通路而抑制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在AD发病中具有保护作用.

  • 二硫苏糖醇对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作者:彭亚军;耿宇;张军;谢伯林;李静;李闻捷

    目的:探讨自行配制的二硫苏糖醇(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 d的SD乳鼠(约25 g )行皮下注射Na2SeO3(0.2 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 μg),注射开始后6 d,将发生硒性白内障大鼠左眼设为对照组,右眼作药物干预组,滴眼4次/d(分别滴入生理盐水及25 mmol/L的DTT),每次1滴,持续用药3周;定时对大鼠双眼散瞳作裂隙灯检查,以游标尺测量大鼠眼晶状体核性斑块大直径变化.另取硒性白内障乳鼠分别设为DTT(n=89)、吡诺克辛(PDE,n=22)及吡诺克辛钠(PSED,n=24)干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45),分别使用25 mmol/L DTT、日本产吡诺克辛滴眼液、国产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滴眼4次/d(同组乳鼠左、右眼滴相同的药物或生理盐水),每次每只眼1滴(约40 μl),持续用药3周.定时散瞳后,用裂隙灯检查大鼠双眼皮质病变、混浊程度.结果:(1)DTT滴眼液可以明显抑制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核性混浊斑块的发展;(2)DTT滴眼液可以有效降低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伴发皮质混浊的发生率;(3)DTT滴眼液抗硒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效果优于其他临床常用的抗老年性白内障药物PDE和PSED.结论: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5'-非转录区序列改建提高毕赤酵母表达抗菌肽LL-37

    作者:陆建荣;王惠民;吴萍;黄松平;常秋月;凌勇武;倪晓蓉

    目的:探讨5'-非转录区(5'-UTR)序列改建对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LL-37的影响.方法:去除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质粒pPIC9 5'-UTR内GGATCCAA序列,转化E.coli DH5α,构建改良的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PIC9-EDIT;PCR鉴定及测序确认后与酵母偏爱密码子编码的LL-37基因片段连接,构建改良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9-EDIT-LL-37;原生质球法转化毕赤酵母GS115,PCR扩增鉴定后诱导LL-37表达,筛选佳表达条件,对表达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和Western印迹分析;比较转入pPIC9-EDIT-LL-37及pPIC9-LL-37后毕赤酵母表达产物的抑菌活性,间接测定改建前后LL-37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PCR鉴定及测序证实pPIC9-EDIT改建成功,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PIC9-EDIT-LL-37;转化毕赤酵母后表达产物PCR鉴定出LL-37基因,佳诱导甲醇浓度为0.5%,佳诱导表达时间为72 h,电泳及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表达产物为LL-37;改建后LL-37蛋白表达量提高了约35倍.结论:pPIC9 5'-UTR序列的改建能明显提高毕赤酵母表达LL-37蛋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应用于其他外源蛋白表达.

  • Th1/Th2平衡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变化

    作者:沈贤;柴琛;林富林;施俊义;方国恩

    目的:从Th1/Th2平衡角度出发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机制.方法:将体质量22~30 kg健康雄性家猪随机分为MODS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9只.采用失血性休克复苏+内毒素血症复合因素建立猪MODS模型.MODS组于放血前,内毒素注射前,内毒素注射后1、24、48及72 h留取血标本,动物死亡后留取脾脏标本.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点留取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含量变化;实时荧光PCR法测定脾脏IFN-γ、IL-4 mRNA水平及Th1/Th2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和GATA-3 mRNA的含量变化.结果:内毒素注射后1 h血清IFN-γ和IL-4浓度达到峰值,后IFN-γ浓度下降较快,内毒素注射后72 h IFN-γ/IL-4比值显著低于基础值水平(P=0.000);MODS组脾脏IFN-γ/IL-4 mRNA比值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0);脾脏T-bet/GATA-3比值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8).结论:MODS发生过程中存在Th1向Th2漂移现象.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肝胆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杨泽勇;孙玉明;俞卫锋;杨立群;吴飞翔;吕浩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S40)对肝胆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6例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HHS40注射液组(HHS,4 ml/kg)、羟乙基淀粉130/0.4组(HES,7 ml/kg)、复方醋酸林格液组(RL,7 ml/kg),于诱导前分别输入相应上述液体,于输注液体前、输液后10 min、诱导后5 min、插管后5 min、插管后10 min、插管后20 min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ABPm)、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室心搏作功(LVSW)、肺血管阻力(PV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输液前相比, 诱导后3组患者ABPm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0.01),但HHS、HES组患者变化幅度较RL组小.HHS、HES组患者输液后10 min CO值一过性增高(P<0.05或0.01),后逐渐下降,至插管后20 min与输液前无统计学差异;而RL组上升不明显,至插管后20 min明显低于输液前及同时间点的HHS、HES组(P<0.05).3组SV值、LVSW值变化与CO值类似.HHS组患者麻醉诱导后PVR逐渐下降,至插管后20 min,明显低于输液前,亦低于此时的HES、RL组 (P均<0.01).3组患者心率、肺动脉楔压(PAWP)、肺动脉平均压(PAPm)、全身血管阻力(SVR)、中收静脉压(CV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诱导期前输注HSS40注射液(4 ml/kg)能减少肝胆手术患者血压下降程度,加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循环阻力,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校正效应.

  • 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神经毒性反应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关系

    作者:邬蓉;陈万生;金晓玲;李瑞东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与原位肝移植(OLT)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间173例OLT术后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甲泼尼龙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监测其他克莫司血药谷值浓度,观察术后第7~30日的神经毒性反应(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比较发生及未发生神经毒性反应患者他克莫司平均血药谷值浓度.结果:术后早期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达43.9%,其中兴奋型占85.5%,抑制型占14.5%;92.1%发生在术后第7~21日.所有发生神经毒性反应患者及兴奋型、抑制型患者各自的他克莫司血药谷值平均浓度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神经毒性反应的患者(P<0.05).各种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中肢体震颤、兴奋失眠和多语症状的发生率高,且三者各自的他克莫司血药谷值浓度平均值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神经毒性反应的患者(P<0.05).结论: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高低是引起肝移植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 胆囊癌伴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一例报告

    作者:侯丽娜;梁开忠;高春芳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6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10余年,加重1个月,以"胆囊癌伴肝、肺多处转移"于2007年3月28日收治入本院.患者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无肩背部放射痛,不伴发热.疼痛以进食油腻食物后为重.

  • 精索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报告

    作者:卞琦;杨林军;傅国平;任媛媛;张颖一;李平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因"左下腹部胀痛不适4年余,加重1 d"于2007年7月14日入院.查体:左腹股沟下部可触及约3 cm×3 cm肿物,实性,平卧后包块不消失,表面光滑,质中,轻度压痛.

  • 回肠憩室内异位胰腺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一例报告

    作者:吴有军;单成祥;宗敏;仇明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5岁,反复便血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伴失血性休克,在我院消化内科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出院.入院前2 d再次便血,伴头晕、乏力,无呕血.查体:体温36.5℃,血压100/6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80次/min.

  • 大型未染色细胞百分比升高住院患者100例分析

    作者:李慧;侯丽娜;高春芳

    ADVIA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具有检测快速、参数多、准确性高、自动化等特点,在做好仪器、样本质量控制的情况下,能获得准确的结果,适合临床常规应用.大型未染色细胞(large unstained cell,LUC)百分比(LUC%)是ADVIA12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推出的一种全新参数,即LUC数与白细胞数之比,正常参考范围为0~4%.LUC系在过氧化物酶染色中未被染色的细胞,又称未染色大细胞,包括大淋巴细胞、浆细胞、各种原始和幼稚细胞.为探讨LUC%升高与肝胆疾病间的关系,我们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住院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LUC%大于6%的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 微穿刺造瘘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

    作者:任吉忠;徐丹枫;姚亚成;刘玉杉;高轶;阴雷;崔心风;车建平;闵志廉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肾结石的处理水平逐渐提高,但肾铸型结石的治疗目前仍是棘手的问题,对其的治疗包括开放手术及微创技术治疗.

  • 鳃源性囊肿及瘘管患者13例临床诊治经验

    作者:朱敏辉;郑宏良;陈世彩;刘锋;刘菲

    鳃源性囊肿及瘘管为先天性疾病,是由于胚胎发育期中鳃沟没有完全消失而形成的囊肿或瘘管,以第二鳃源性囊肿及瘘管为常见,第一、三较少见,第四鳃源性囊肿及瘘管极为罕见[1].此病发病率较低,临床上较易发生误诊、漏诊[2].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3例鳃源性囊肿及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本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 应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肿瘤(附88例报告)

    作者:马冰;李席如;王洋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是乳腺外科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初用于乳腺组织活检,目前已被逐渐应用于乳腺良性肿块的切除.

  •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附54例报告)

    作者:王文昭;赵忠新;夏斌;黄坚;赵瑛;黄流清;周晖;贺斌

    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肌张力障碍疾病,以往多采用药物封闭、针灸、埋线及手术矫形等方法治疗面肌痉挛,但疗效均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虽局部注射后能导致角膜炎、吞咽困难、面肌无力、眼泪增多或眼干燥等不良反应,但整体疗效较好[1-2].本研究应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 type A,BTXA)治疗54例面肌痉挛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直肠阴道瘘的病因和防治

    作者:王烈;陈少全;涂小煌;张华;王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lal excision, TME )近十年来已成为直肠癌切除的金标准[1].随着术前新辅助放疗的联合应用,吻合器和闭合器的普遍使用及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在行根治术的同时,保留了正常的肛门括约肌功能,但是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也有增加的趋势.

  •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真视手术临床分析

    作者:周永新;梅运清;尹晓清;王永武;蔡建志;孙益峰;胡大一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指在浅低温条件下,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保持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下行心内的直视手术.

  • 肺叶切除术后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效果比较

    作者:刘毅;许华;朱文忠

    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的应用大大缓解了患者术后疼痛.静脉镇痛由于无创且患者自控性好,成为许多麻醉医生首选的镇痛方法.尽管随着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出现,使得静脉镇痛效果不亚于硬膜外镇痛,然而许多资料显示,对于某些手术或某类患者硬膜外镇痛效果更好,并且能改善预后[1].本研究比较了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在开胸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初步探讨了2种镇痛方法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 人肺鳞癌细胞系CHLH-1建立

    作者:刘鸿程;黄盛东;龚德军;刘晓红;袁阳;徐志云

    目的:建立人肺鳞癌细胞系,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人肺鳞癌新鲜手术标本,经组织块体外培养并克隆建系,命名为CHLH-1.采用光镜、电镜、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异种移植瘤实验对细胞系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原位肿瘤、细胞系及移植瘤标本经光镜、电镜证实该细胞系具有鳞状上皮性恶性细胞特征,并观察了其体外生长曲线、倍增时间和分裂指数;染色体核型分析众数为60~68,为亚三倍体;裸鼠皮下异种移植形成移植瘤.结论:根据细胞系特征显示该细胞系是一新建的肺鳞癌细胞系.

    关键词: 鳞癌 细胞系
  •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N-糖组的表达分析

    作者:赵云鹏;高春芳;房萌;孙树汉;刘艳;陈冬梅;蔡美琳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与正常人血清N-糖组图谱比较分析,寻找异常峰,为寻求新的HCC肿瘤标志物奠定基础.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HCC患者(n=100)及健康献血员(n=130)血清,采用基于DNA测序仪的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每份标本中荧光标记的N-糖组分.结果:每份血清均得到具有11个峰的图谱,峰值经校正后量化,HCC组较对照组峰1、2、9、11升高,峰6、8、10降低(P<0.05);且部分峰值变化与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HBV DNA载量、临床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结论:HCC组血清N-糖组图谱较正常对照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变化有望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 原发性肝细胞癌828例临床实验室特征分析

    作者:赵云鹏;朱茜;高春芳;赵美芸;徐玉兵;方芳;赵琳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临床常用实验室指标,寻找与HCC诊断相关的指标.方法:收集828例病理确诊为HCC患者术前检查中的常用肿瘤标志物、血清学生化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HBV DNA滴度等临床实验室数据,分析其与肿瘤大小和肿瘤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28例中97.7%的患者有HBV感染,其中70.9%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HCC患者中肿瘤大小与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ALB/GL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ST/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α-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肿瘤分级多项指标有相关性,肿瘤的病理分级(分化程度)与前白蛋白(PALB)、GGT、肿瘤大小有相关性(P<0.05).结论:HCC进展与临床实验室多项生化、肿瘤、病毒指标存在相关性,综合应用这些指标对HCC的辅助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侯晓菁;梁艳;何凤春;陈洁;崔艳芳;仲人前;王皓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与e抗原(HBeAg)、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以评价Pre-S1抗原检测HBV复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采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363例,以ELISA法检测Pre-S1抗原,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eAg,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 DNA含量,并对Pre-S1抗原、HBeAg和HBV DNA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re-S1抗原与HBeAg值之间存在关联性(χ2=94.4,P<0.01),关联系数为0.45;Pre-S1抗原与HBV DNA亦有关联(χ2=198.58,P<0.01),关联系数为0.59.Pre-S1抗原阳性率随HBV DN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3时,Pre-S1抗原的诊断敏感度84.5%,特异性91.2% ,准确性87.0%,阳性预测值94.1%,阳性似然比9.6,优势比56.8;HBeAg诊断敏感度50.4%,特异性94.9%,准确性67.2%,阳性预测值94.2%,阳性似然比9.8,优势比18.9.结论:Pre-S1抗原与HBV DNA具有相关性,Pre-S1抗原较HBeAg能更敏感、更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三者联合检测互相补充,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 转录因子GATA4和甲胎蛋白在小鼠胎肝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对比及相关性

    作者:任传路;季健;沈红石;刘厚奇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4和甲胎蛋白(AFP)在小鼠胎肝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二者相关性.方法:获取小鼠孕10.5 d、孕13.5 d、孕15.5 d、孕17.5 d、出生后0.5 d的肝组织,半定量RT-PCR检测GATA4和AFP mRNA的表达,并以成鼠肝、正常肝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作为对照.将小鼠GATA4真核表达载体成功转染正常肝细胞并鉴定,将多柔比星作用肝癌细胞,然后均进行以下指标监测:半定量RT-PCR法检测GATA4、AFP和胎蛋白转录因子(FTF)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GATA4和AFP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AFP的含量.结果:随着胎肝细胞分化的不断成熟,GATA4和AFP的表达逐渐下降,至出生后0.5 d已降至成肝水平.GATA4、FTF和AFP在正常肝细胞不表达,而在肝癌细胞高表达;正常肝细胞转染GATA4后,FTF和AFP表达显著增高,其细胞上清液AFP含量亦明显增高.多柔比星作用肝癌细胞后,6 h内GATA4的表达首先降低;随着时间延长(≥12 h),FTF和AFP表达逐渐降低,细胞上清液AFP含量亦逐渐降低,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GATA4在胎肝组织和肝癌细胞中高表达并可能对AFP也有一定的上调作用.

  • 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璐;高春芳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也是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HCC的早期诊断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长期以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用于HCC诊断一直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甲胎蛋白(AFP)含量的检测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但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存在缺陷.寻找HCC特异性标志物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临床常用的多种HCC诊断相关分子.多种新分子的发现有望作为AFP的有效补充,从而提高HCC的诊断率.

  • 三种抗纤维化细胞因子对HepG2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

    作者:侯丽娜;高春芳;赵云鹏;孙小娟;陈建栋;江筱炯

    目的:观察抗肝纤维化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干扰素γ(IFN-γ)对含不同-509C>T基因型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上游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探讨细胞因子可能的抗肝纤维化机制.方法:以TGF-β1基因上游5'侧翼区启动子(-1328 ~ + 812)含有-509C>T 位点的片段作为靶序列,将其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组成重组体phTGF2.14C、phTGF2.14T,脂质体法转染至人肝癌细胞系HepG2,应用IL-10(4 ng/ml)、HGF(10 ng/ml)和IFN-γ(20 ng/ml)作用于转染后HepG2细胞,ELISA法测定报告基因的表达.结果:转染phTGF2.14C的HepG2细胞报告基因活性明显高于转染phTGF2.14T者(P<0.01).IFN-γ对转染phTGF2.14C、phTGF2.14T的HepG2细胞TGF-β1启动子转录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HGF对转染phTGF2.14C HepG2细胞的TGF-β1启动子转录活性具有促进作用(P<0.05),IL-10对两种情况下HepG2细胞TGF-β1启动子转录活性调控作用均不显著.结论:C等位基因可明显增强TGF-β1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IFN-γ可能通过抑制TGF-β1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抑制肝纤维化,而HGF、IL-10的抗纤维化作用可能与此途径无关.

  •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序列的优化、重组表达及功能研究

    作者:黄应峰;周飞国;高春芳;王皓;高致远;王坤;陈捷

    目的:体外重组表达人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并进行功能研究.方法:全基因合成ALR序列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入BL21菌内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过纯化后利用MTT法观察表达产物对人肝细胞的刺激增殖活性;利用小鼠急性四氯化碳损伤模型观察表达产物的肝功能保护作用.结果: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提示表达产物正确;纯化后表达产物具有明确的促进肝细胞增殖作用,并在中、低剂量具有降低小鼠急性化学性损伤后转氨酶水平的作用.结论:重组表达的ALR结构正确,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 人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肝硬化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赵云鹏;王皓;高春芳;房萌;王璐;杨再兴

    目的:研究人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肝硬化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在11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慢性肝硬化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中,用直接测序法对COL1A1基因启动子区3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是否与肝硬化相关,并用单倍型推测软件计算上述位点单倍型频率的分布,分析这些单倍型是否与肝硬化的发生有关.结果:在COL1A1基因启动子区的3个多态性位点中,-1662del/insT多态性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中均未发现,-1997G>T和-1363C>G多态性在疾病及正常组间没有差异,但-1997T/-1363C 单倍型分布频率在疾病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Ⅰ型胶原基因启动子区-1997G>T和-1363C>G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1896点突变、基因分型及其实验室特征分析

    作者:吉强;高春芳;赵云鹏;鲁莹;王爱华;陈思佳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基因突变与HBV基因型、HBV复制以及患者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HBV DNA阳性患者进行荧光扩增检测前C区1896变异、HBV DNA基因分型、HBV DNA定量检测,酶免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及HBeAb,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前C区1896变异者ALT水平为(109±111) U/L,比野生型者显著上升(P<0.05);1896位点变异与HBeAg、HBV基因型及HBV DNA水平无关;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C型显著高于B型(P<0.05).结论:HBV DNA前C区1896变异感染可能与肝细胞受损加重有关;基因型C型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B型,提示C型病毒复制更为活跃.

  • 1996-2005年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阳丹;肖宏

    目的:从文献计量的角度揭示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D)的国际研究趋势.方法:利用关键词Alzheimer*对1996-2005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Medline、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Thomson Data Analyzer、SPSS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6-2005年这10年间国际范围内AD研究科研产出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2-2005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美国仍然处于本领域领先地位.目前AD研究主要围绕"淀粉蛋白假说"展开,热点是β淀粉纤维、AD的诊断方法,AD与心脑血管之间的联系等.结论:AD研究领域受到的重视将越来越大,相应的科研产出量将持续增加,研究热点仍将围绕β淀粉纤维.

  • 注重肝癌诊断模式研究——肝纤维化诊断模式带来的启发和思考

    作者:高春芳;吴孟超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早期诊断目前仍然是临床一大难题,以甲胎蛋白(AFP)为代表的肿瘤标志物及多种肝脏酶学、细胞因子、糖蛋白等的检测对HCC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但实际应用中存在敏感性、特异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多种肝纤维化(硬化)实验诊断模型的成功建立和运用提示,大样本临床研究是建立多参数数学诊断模型的前提条件,所建立的模型在临床大样本及随访病例中经过验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行性.因此,在HCC实验诊断中,建议重视合理、综合利用现有的多种实验室指标,这样既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又能有效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是现阶段切实可行的提高原发性HCC诊断的有效手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