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중화예방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150/R
  • 国内刊号: 吕相征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m@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在大连市60岁以上人群生命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秦宇;张海瑞;朱丽娜;马莉;陈俊峰

    目的: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对大连市60岁以上人群生命质量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大连市4081名60岁以上人群进行入户式EQ-5D量表问卷调查,问卷可分为EQ-5D健康描述系统和直观式健康标尺(EQ-VAS),通过问卷中这两部分可计算研究对象EQ-5D指数和EQ-VAS得分,分析调查对象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女性生命质量5个维度有困难的比例分别为18.1%(373/2059)、12.6%(264/2059)、16.2%(334/2059)、32.0%(659/2059)、17.5%(371/2059),男性分别为13.3%(269/2022)、10.2%(218/2022)、12.5%(253/2022)、23.1%(467/2022)、13.7%(277/2022),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EQ-5D指数得分和EQ-VAS得分分别为(0.82±0.30)、(72.75±16.26)分,均高于女性[(0.79±0.33)、(70.79±16.64)分](P值均<0.05);在婚状态人群的EQ-5D指数和EQ-VAS得分较高,分别为(0.82±0.28)、(73.27±16.60)分;EQ-5D指数和EQ-VAS得分呈现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随着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P值均<0.05)。结论大连市60周岁以上人群生命质量状况较好,并受其性别、婚姻状态、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病等因素影响。

  • 我国四城市中学生视屏时间及其与身心亚健康状态关系研究

    作者:朱保成;陈晓荣;付继玲;万宇辉;陶芳标

    目的:调查中学生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及其亚健康现状,探讨中学生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方法于2011年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沈阳、重庆、新乡、广州市共调查了30个学校的288个班级的144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3817份。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视屏情况、亚健康状态。采用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被调查中学生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与亚健康状况的关联。结果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2h/d的比例分别为15.1%(2085/13817)、58.5%(8077/13817)。其中,男生学习日和周末的视屏时间>2 h/d的比例分别为17.9%(1187/6644)、61.3%(4070/6644),均高于女生[12.5%(898/7173)、55.9%(4007/7173)](χ2值分别为76.95、41.35,P值均<0.01)。躯体、心理、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分别为24.8%(3431/13817)、21.7%(2997/13817)、22.1%(3051/13817)。其中,女生的躯体、心理、身心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26.0%(1863/7173)、22.9%(1642/7173)、23.1%(1658/7173),均高于男生[23.6%(1568/6644)、20.4%(1355/6644)、21.0%(1393/6644)](χ2值分别为10.39、12.66、9.25,P值均<0.05)。高中学生的躯体、心理、身心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31.6%(2176/6884)、28.3%(1946/6884)、28.9%(1990/6884),均高于初中学生[18.1%(1255/6933)、15.2%(1051/6933)、15.3%(1061/6933)](χ2值分别为337.65、349.46、371.54,P值均<0.05)。调整人口统计学变量后,与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相比,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躯体、心理、身心亚健康风险的 OR (95%CI )值分别为1.39(1.25~1.55)、1.62(1.45~1.81)、1.59(1.43~1.78);与周末视屏时间≤2 h/d相比,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躯体、心理、身心亚健康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49(1.37~1.61)、1.81(1.66~1.98)、1.71(1.57~1.87)。结论2011年沈阳、重庆、新乡、广州市中学生时间>2 h/d比例和亚健康检出率均较高。视屏时间>2 h/d是身心亚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

  • 中国八省份一般人群血和尿中锰、钴、钼水平分布的研究

    作者:潘亚娟;丁春光;张爱华;吴邦华;黄汉林;朱醇;刘徳晔;朱宝立;许光;邵华;彭珊茁;姜先龙;赵春香;韩长城;姬红蓉;余善法;张晓曦;张龙连;郑玉新;闫慧芳

    目的:调查我国一般人群血和尿中锰、钴、钼水平,分析其人群分布特点。方法2009至2010年,在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8个省份的24个市县,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8120名6~6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别采集其静脉抗凝血样和尿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血样和尿样进行锰、钴、钼含量检测,通过统计学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血和尿中锰、钴、钼水平的分布。结果我国一般人群血锰几何均数为8.98μg/L,男性和女性血锰几何均数分别为8.14、9.88μg/L(Z=-18.84,P<0.01);尿锰几何均数为0.63μg/L,男性和女性尿锰几何均数分别为0.62、0.63μg/L( Z=-0.67,P>0.05);血钴几何均数为0.194μg/L,男性和女性血钴几何均数分别为0.166、0.225μg/L ( Z =-23.04, P <0.01);尿钴几何均数为0.282μg/L,男性和女性尿钴几何均数分别为0.260、0.307μg/L(Z=-7.35,P<0.01);血钼几何均数为0.25μg/L,男性和女性血钼几何均数分别为0.27、0.23μg/L(Z=-5.03,P<0.01);尿钼几何均数为27.7μg/L,男性和女性尿钼几何均数分别为29.8、25.6μg/L( Z=-6.31,P<0.01)。结论我国一般人群血和尿中锰、钴、钼水平存在性别及地区差异。

  • 杭州市2004-2011年戊型肝炎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作者:考庆君;孙昼;谢立;濮小英;杨旭辉;黄仁杰

    目的:分析杭州市2004-2011年戊型肝炎(简称戊肝)的流行特点以及戊肝病毒基因分型特点。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4-2011年杭州市戊肝的发病情况及患者的基本信息。于2011年在杭州市定点传染病医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实验室已确诊的戊肝患者65例,采集其血液标本60份及粪便标本18份;在全市范围内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杭州市1个城区及2个周边县区,选取该区生猪定点屠宰场及农户作为采样点,采集猪胆囊标本52份,采集散养猪和兔子的粪便分别为30和15份。对标本进行戊肝病毒检测,并进行基因提取和基因序列分析,将测得的核酸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戊肝病毒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绘制进化树。对2004-2011年杭州市戊肝发病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杭州市各年份及性别间戊肝发病率的差异。结果2004-2011年杭州市累计报告戊肝患者3490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9/10万(3490/60276338)。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52.38,P<0.01),其中2011年高,为8.10/10万(705/8700373),2005年低,为4.19/10万(304/7259008);男性[8.12/10万(2474/30450990)]高于女性[3.46/10万(1016/29384491)](χ2=558.45,P<0.05)。采集确诊患者血液及粪便标本共78份,检出阳性标本16份,阳性率为21%,采集猪胆、猪粪便、兔子粪便标本共97份,检出2份兔子粪便阳性标本,阳性率为2%。杭州市分离的戊肝病毒基因以Ⅳ型为主,同源性为91.8%~100%;与人戊肝病毒Ⅳ型毒株同源性为84.6%~96.7%;与猪分离的戊肝Ⅳ型病毒株同源性为82.6%~95.2%。结论杭州市戊肝发病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戊肝病毒基因型以Ⅳ型病毒株为主,在人群中与猪群中存在高度同源性。

  • 2012-2013年湖北省32所小学学生因伤缺勤情况的分析

    作者:谭莉;严薇荣;王迎;范允舟;江洪波;杨雯雯;聂绍发

    目的:分析2012-2013年湖北省小学生因伤缺勤情况,为伤害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省潜江市和沙洋县为研究地区,共监测32所小学,总监测人数为21493名;监测内容包括缺勤日期、性别、班级、初次(连续)缺勤和具体缺勤原因;伤害分类主要参照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0》;从监测系统中导出2012-2013学年期间共182 d(秋季学期98 d,春季学期84 d)的因伤缺勤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不同特征小学生每日缺勤率和伤害发生率的比较,并通过计算RR(95%CI)值分析小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结果2012-2013年湖北省32所小学学生因伤每日缺勤率为8.26/10万,秋季学期(9.16/10万)、潜江地区(9.63/10万)、村级小学(13.44/10万)、男生(9.57/10万)、1~2年级学生(10.41/10万)因伤每日缺勤率较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总发生率为0.46%(98/21493),农村小学学生(RR=2.32,95%CI:1.46~3.70)、男生(RR=1.88,95%CI:1.23~2.87)和3~4年级学生(RR=1.85,95%CI:1.10~3.09)分别较县(市)小学学生、女生和5~6年级学生易发生伤害。结论2012-2013年湖北省农村小学、男生及低中年级学生因伤缺勤率和伤害发生率较高,应针对此部分学生进行重点监测和防控。

  •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次相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

    作者:张越;阚海东;彭丽;刘媛;王伟炳

    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上海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市居民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同期上海市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分析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次间呈现“J”形关系,入院风险低温度为25℃。总人群低温时滞后30 d情况下呼吸系统疾病入院的超额危险度(ER)为3.00%(95%CI:2.54%~3.45%),男性为3.00%(95%CI:2.55%~3.45%),女性为3.02%(95%CI:2.51%~3.49%);总人群高温时滞后30 d的呼吸系统疾病ER为2.15%(95%CI:0.67%~3.66%),男性1.86%(95%CI:0.39%~3.34%),女性2.57%(95%CI:0.82%~4.36%)。<45、45~65、65~75、≥75岁居民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入院风险低温度分别为14℃、20℃、25℃和28℃。对于45岁以上人群,低温ER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于65岁以下人群的健康影响明显。结论低温和高温均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入院风险增加,存在滞后效应。低温影响持续时间更长且效应更大,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的气温效应存在差异。

  • 基因多态性对儿童肥胖和代谢异常的影响

    作者:张美仙;赵小元;席波;沈玥;吴丽君;程红;侯冬青;米杰

    目的:在中国儿童中验证肥胖相关基因多态性对肥胖及代谢异常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04年北京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 BCAMS)的3503名6~18岁学龄儿童,包括肥胖组1229名、超重组655名和正常体重组1619名。采用盐析法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DNA。使用ABI PrismsTM-7900实时荧光定量 PCR 仪对11个基因的多态性位点( FTO rs9939609、MC4R rs17782313、GNPDA2 rs10938397、FAIM2 rs7138803、BDNF rs6265、NPC1 rs1805081、PCSK1 rs6235、KCTD15 rs29941、BAT2 rs2844479、SEC16B rs10913469和SH2B1 rs4788102)进行分型检测。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BMI分类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采用多因素分析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期肥胖相关性状的影响。采用错误发现率( FDR)方法校正多重检验。结果控制年龄、性别和青春发育期的影响后,FTO rs9939609-A、MC4R rs17782313-C、GNPDA2 rs10938397-G和FAIM2 rs7138803-A等位基因增加儿童BMI(β=0.352~0.747)、体脂百分比(β=0.568~1.113)、腰围(β=0.885~1.649)和腰围身高比(β=0.005~0.010)的水平( P<0.01), BDNF rs6265-G等位基因增加儿童BMI (β=0.251,P=0.020)和体脂百分比(β=0.416,P=0.040)水平。校正多重检验后,除rs6265与体脂百分比的关联消失外,其余SNP与肥胖评价指标的关联仍有意义。 FTO rs9939609-A、MC4R rs17782313-C、GNPDA2 rs10938397-G、FAIM2 rs7138803-A和BDNF rs6265-G等位基因增加儿童肥胖风险( OR=1.386,95%CI:1.171~1.642;OR=1.367,95%CI:1.196~1.563;OR=1.242,95%CI:1.102~1.400;OR=1.154,95%CI:1.021~1.305;OR=1.156,95%CI:1.031~1.296);其中FAIM2 rs7138803仅增加男童肥胖风险( OR=1.234,95%CI:1.043~1.460)。校正多重检验后,上述SNP与儿童肥胖的关联仍有意义。同时, GNPDA2 rs10938397-G 等位基因还增加儿童胰岛素抵抗风险( OR =1.205,95%CI:1.069~1.359),但在控制BMI后关联消失。结论 FTO rs9939609-A、MC4R rs17782313-C、GNPDA2 rs10938397-G和FAIM2 rs7138803-A增加儿童肥胖评价指标( BMI、体脂百分比、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水平及肥胖风险,BDNF rs6265-G等位基因增加儿童BMI水平和肥胖风险;其中GNPDA2 rs10938397-G通过影响BMI可增加儿童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 北京市2012年常住人口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分析

    作者:张朱佳子;张合润;李仁清;曾阳;李晓梅;潘静彬;孙昊;王中战;郭舫如;张一华;王凤双;吴涛;彭兴慧;卢莉;庞星火

    目的调查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方法2012年在北京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健康居民1676名。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OPV)免疫史等信息,并采集静脉血5 ml,使用微量中和试验方法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对不同组别间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进行比较。结果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2%(1645/1676)、98.1%(1644/1676)、97.6%(1635/1676),抗体GMT分别为1∶130.2、1∶113.4、1∶79.7。<15岁年龄组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7%(664/666)、99.8%(665/666)、99.5%(663/666),均高于≥15岁各年龄组[分别为97.1%(981/1010)、96.9%(979/1010)、96.2%(972/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15岁年龄组Ⅰ、Ⅱ、Ⅲ型抗体GMT(1∶325.9、1∶250.5、1∶190.7)均高于≥15岁年龄组(1∶71.1、1∶67.2、1∶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免疫史信息来自于接种证和接种卡的人群各型抗体阳性率(99.0%~100%)和GMT水平(1∶128.8~1∶300.7)均较高,当记录中免疫次数达到3次时,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和GMT(1∶409.7~1∶636.7)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2012年北京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15岁以下免疫覆盖人群,建立了稳固的免疫屏障,可有效阻断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及疫苗衍生病毒的传播。

  • 北京市466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和538名学生维生素D营养状况

    作者:沙怡梅;赵耀;李红;陈竞;何宇纳

    维生素D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适宜的紫外线照射能将人皮肤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成为维生素D;二是膳食中供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维持血钙和磷的正常浓度,以及神经肌肉功能正常和骨骼的健全。维生素D是一个总称,由类固醇衍生而来,以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为重要。维生素D2来源于植物,维生素D3是动物细胞内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两者皆由日光作用而形成[1]。维生素D缺乏将引起钙、磷代谢异常,导致骨骼软化、变形的风险增加[2]。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维生素D营养状况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北京市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但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较少,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笔者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清维生素D等血液生化检查,了解北京市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母乳喂养对儿童哮喘的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刘玉芹;董光辉

    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甚至在许多发达国家呈下降趋势,但在发展中国家,其患病率却不断的升高[1]。儿童哮喘患病率的增加是由特异体质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相互刺激所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倾向于第二、三级的预防,即在哮喘发病后找出变应原,通过避免再次接触来预防发病。但有学者认为从婴儿期进行预防,防止其发展为特异质体质,促进免疫系统正常发育的一级预防更为重要,母乳作为婴儿早接触的暴露又含有众多免疫物质、抗感染因子等,被认为是儿童哮喘一级预防重要的措施[2]。许多研究都表明,母乳喂养是儿童发生哮喘及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3-4]。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不仅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影响,还可以增强或减弱其他环境危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5-7]。而目前关于母乳喂养对儿童哮喘的近期影响及远期效应仍在探索当中,本文就相关方面综述如下。

  •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的现状及展望

    作者:嵇红;毛群颖;王慎玉;朱凤才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在1969年首次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后( BrCr株,A型)[1],美国、日本、保加利亚、匈牙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韩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均曾报道过 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2-3]。 EV71属于小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4],其感染所致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不一,包括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偏瘫、急性呼吸道症状和心肌炎等[5]。EV71感染是引起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6-9]。手足口病的流行已成为我国及东南亚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造成极大的经济及社会负担[7-8,10-13]。

  • 气候变化下热浪对人群健康的风险及健康经济损失预估研究进展

    作者:李湉湉;杜宗豪;程艳丽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IPCC)第4次评估报告以及我国第二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均指出,预估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人群健康风险是制定适应性政策的重要基础[1-2]。2009年,《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21世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危害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3]。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频频发生,威胁了人群健康风险并且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健康经济损失[4-5]。世界灾害报告显示,从1999到2008年,全球有超过20亿人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2007年,全球发生极端天气约900起,直接导致死亡15000余例,直接经济损失约660亿美元[6]。 IPCC于2011年发布的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未来,气候变化不仅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并可能会引发史无前例的重大健康危害[4]。

  • 儿童肥胖遗传易感性研究现状

    作者:张美仙;米杰

    近30年来,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增长速度惊人[1]。2010年,美国和欧洲儿童青少年超重合并肥胖率分别为30%~40%和20%~30%[2]。2011-2012年,美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达17%[3]。在中国,2010年学龄儿童超重合并肥胖率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8.5%和10.6%[4]。儿童肥胖的危害较大,一方面超过50%的超重或肥胖儿童将持续发展为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5];另一方面,相对于非超重儿童而言,其较早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后者又导致早期死亡和机体残疾。导致儿童肥胖率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能量摄入、行为方式等随成长过程而变化,基因变异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了解儿童肥胖遗传易感性研究的现状,总结既往研究的特点,可为今后深入研究儿童肥胖的病因指明方向。

  • 新型毒品滥用状况及其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作者:王蓉蓉;何纳

    近年来,我国以冰毒、摇头丸和K粉等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滥用越来越严重。新型毒品滥用不仅可以使滥用者出现依赖症状及精神错乱等异常行为,还会造成艾滋病传播等公共卫生问题及违法犯罪等严重社会问题[1-2]。笔者对新型毒品的类型、滥用现状及其对艾滋病流行的潜在影响进行了综述。

  • 应用单基因组扩增法分析HIV-1准种基因变异

    作者:秦彦珉;王晓辉;孔东锋;张顺祥

    目的:探索应用单基因组扩增分析HIV-1准种基因变异。方法将深圳2010年6个基因测序出现重叠峰的样本RNA稀释至单拷贝,采用一步法RT-PCR套式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应用Mega 4.02多功能基因分析软件分析不同准种序列的基因距离,构建进化树模型。同时,测定样本的CD4+T淋巴细胞浓度和病毒载量。结果同一感染者体内HIV-1准种在进化树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簇,有些簇存在明显的亚簇,表明某些病毒株在复制中具有竞争优势。6个样本HIV准种的基因距离介于0.008与0.06之间,与感染持续时间和病毒载量有关。结论单基因组扩增法可以很好地分辨出HIV-1准种的基因变异,对于HIV-1准种基因距离的分析可以判断感染时间和分析免疫逃逸机制,其相关影响因素尚需更大样本的分析。

  • 世界卫生组织说:每8例死亡中有1例归咎于空气污染

    作者:

    2012年全球因空气污染导致死亡人数为700万,相当于这一年度每8例死亡病例中有1例归咎于空气污染。

  • 日均温度对美国5个城市居民肾结石患病率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作者:郑湃

    室外环境温度高是肾结石患病的危险因素,但这一说法尚缺乏有效的证据。近期研究者对于日平均温度与肾结石患病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Gregory 等使用了时间序列模型以及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了不同日均温度对肾结石患病的影响,并计算了之后20 d 的累积RR 值。本次研究共收集了2005至2011年来自亚特兰大、芝加哥、达拉斯、洛杉矶、费城5个城市的60433例患者的数据。结果表明,日均温度和肾结石患病率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多样的暴露-反应曲线。以日均温度为10℃时的患病率作为参考,日均气温达到30℃时,滞后20 d 的条件下,亚特兰大、芝加哥、达拉斯、洛杉矶、费城肾结石患病率的累积RR(95%CI)值分别为1.38(1.07~1.79)、1.37(1.07~1.76)、1.36(1.10~1.69)、1.11(0.73~1.68)、1.47(1.00~2.17)。同时在亚特兰大日均温度<2℃时以及芝加哥、费城温度<10℃时,肾结石患病率与温度联系较强。在日均温度为30℃,滞后时间≤3 d 的情况下,温度对肾结石的患病率的影响较大。

  • 中国北京2004-2008年空气污染对寿命损失年的负担:回顾性回归分析

    作者:

    为了更好的评价空气污染对死亡的负担,我们分析了北京空气污染对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的影响。采用2004-2008年间的北京死亡分类管理系统记录的80515个死亡病例(其中48802名男性,31713名女性)数据。在调整长期趋势、季节性、星期几效应和天气情况后,分析日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和NO2)与每日YLL 的联系,以及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风险。

  • 100000人的基因组信息将在开放性网站公布

    作者:《英国医学杂志BMJ中文版》

    本周一项雄心勃勃的基因组计划在英国启动,其目标是完成100000人DNA 测序并将此信息作为免费的研究资源公开共享。

  • 一篇伪造的研究论文被157个杂志接受

    作者:

    近日,一篇伪造的具有明显错误的医学研究论文被有意投稿至304种开放获取杂志,被其中超过一半的杂志接受。记着John Bohannon 在近期的Science 杂志中报道了此结果,他在文中谈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杂志从开放获取模式中获利,让作者而非读者承担出版费用,学术出版界的西部荒原正在出现”。

  • 只有小于1%的科学家能做到连续16年发表文章

    作者:郑湃

    近期斯坦福大学John 等在PLoS One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使用Scopus 数据库,统计了15153100名作者在1996-2011年的文章发表情况。然而,只有<1%的作者(150608名)在这16年期间每年都不间断的发表文章。这一小部分研究者的文章被引用次数远远高于其他人,他们的文章的被引频次占了所有文章被引数的41.7%,同时引用次数>1000次的文章中,87.1%有他们的署名。另外研究者统计了从1997-2012年每年连续发表文章的作者数,有16887名研究者符合要求,并有9763名科学家在1995-2010年期间每年连续发表文章。从这<1%的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和所处地域来看,医学研究者所占比例高,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研究者少,北美、欧洲的研究者多。

  • 戊型肝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传染病

    作者:陈直平

    病毒性肝炎为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是目前已被公认的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总称,除丁型肝炎(简称丁肝)主要分布于南意大利和中东等地区外,其余甲、乙、丙、戊四种肝炎(分别简称甲、乙、丙、戊肝)在我国广泛存在[1-3],每年均有大量病例被发现并报告。我国病毒性肝炎中以乙肝报告病例数多,占总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的80%左右[3],其次为甲肝。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由于食用受到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超过30万人感染而发生甲肝暴发流行,为此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甲肝、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戊肝由于报告发病数相对较少,社会各界和专业业务人员均未给予足够关注。随着乙肝、甲肝疫苗先后被研制使用并逐步纳入国家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儿童,乙肝、甲肝疫情得到遏制,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近年来,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数据显示,戊肝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不但死亡人数已远远超过甲肝,而且发病和死亡人数也超过霍乱、伤寒、菌痢等其他肠道传染病,其疾病负担也明显高于以上这些肠道传染病,其危害程度迫切需要引起大家重视[4-7]。

  • 轮班工作、昼夜节律改变与健康效应

    作者:谢立亚

    夜间轮班作业能够破坏正常的昼夜节律,引起昼夜节律生物钟的紊乱并引致疾病。正常昼夜生物节律的改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已逐步引起公众的关注。昼夜节律( circadian rhythms )源于人体本身,受控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hypothalamic suprachiasmatic nuclei , SCN ),在正常情况下以24 h制运行并与白天-黑夜的循环同步。当外源的节律与内源生物钟失谐( mismatch ),例如跨越不同时区或白班转夜班的轮班作业,昼夜节律就可能出现紊乱。研究认为,核心体温、可的松、褪黑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是衡量人体昼夜节律的4个主要指标,其中褪黑素的分泌节律被认为是评估人体生物钟节律的可靠的生物指标。除了测量血浆或唾液中的褪黑素浓度,人们也测量尿6-硫酸根褪黑素(6-sulphatoxymelatonin,aMT6s)的浓度变化状况来评估人体昼夜节律情况。在正常24 h制及昼夜同步的环境下,褪黑素的分泌高峰期是凌晨2:00-3:00,其后逐步下降,到早晨9:00-10:00将达到基础水平;而aMT6s的分泌高峰则比褪黑素的高峰期迟后约1h。一般来说,人们的睡眠起始于褪黑素开始分泌后的1~2 h,结束于褪黑素降至基础水平前的1~2h。生物钟昼夜节律是根据褪黑素分泌的起始时间、高峰及降至基础水平的时点来评定的[1]。

  • 乳腺癌细胞系 HCC1937和 MCF7在 DNA损伤修复反应时功能的比较

    作者:董超;张凤梅;赵锡鹏;郭公社;罗月;凤志慧

    目的:通过比较DNA损伤修复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1(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抑癌基因p53在HCC1937和MCF7两种乳腺癌细胞系中的功能状态及对DNA损伤修复反应的应答特性,研究两种细胞系在功能上的差异。方法应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两种乳腺癌细胞系中BRCA1和p53蛋白的表达,并检测了经过10 Gy电离辐射下1、4、8 h后BRCA1蛋白在MCF7、HCC1937和HCC1937野生型BRCA1(HCC1937 wtBRCA1)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同时用免疫荧光法观察BRCA1蛋白在MCF7和HCC1937细胞系细胞内的分布和焦点形成情况,并对电离辐射下的BRCA1、Rad51蛋白的焦点形成百分比进行计算。进一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细胞系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MCF7细胞中野生型的BRCA1和p53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这两种蛋白对DNA损伤反应有应答。10 Gy 8 h照射条件下,MCF7细胞系中BRCA1蛋白焦点形成百分比较无电离辐射高[(59.40±3.66)%比(11.80±3.51)%,t=16.26,P<0.05];MCF7细胞系照射组中Rad51蛋白焦点形成百分比较无电离辐射高[(73.90±8.66)%比(16.70±3.76)%,t=10.49,P<0.05],照射组p53蛋白[(82.54±1.04)比(23.75±0.51),t=87.90,P<0.05]和p21蛋白[(90.95±1.13)比(50.19±0.89),t=49.11,P<0.05]表达水平均较无电离辐射高,细胞在G1期蓄积。与MCF7细胞相比,在HCC1937细胞中的BRCA1和p53都产生了变异,在细胞核内两种蛋白较少。10 Gy 8 h照射条件下HCC1937细胞中无BRCA1蛋白焦点形成、p53和p21几乎无诱导表达以及细胞在G1和G2-M期无明显的蓄积。当恢复野生型BRCA1在HCC1937细胞内表达后,10 Gy 8 h照射条件下Rad51蛋白焦点形成百分比较无电离辐射高[(61.70±4.03)%比(6.22±2.27)%,t=20.78,P<0.05],细胞在G2-M期的蓄积增多。结论乳腺癌细胞系HCC1937和MCF7在应答DNA损伤修复反应时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

  • 纳米二氧化钛短期经口染毒对幼年大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

    作者:王云;陈章健;巴特;濮吉;顾永恩;郭健;贾光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钛灌胃染毒对幼年大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方法将28只清洁级雄性SD幼年大鼠(4周龄),按体重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7只),每天1次灌胃,分别给予0、10、50、200 mg/kg纳米二氧化钛[(75±15) nm,锐钛矿],染毒30 d后取骨髓细胞涂片,进行微核试验和γ-H2 AX免疫荧光检测。结果50 mg/kg纳米二氧化钛染毒组大鼠的γ-H2 AX焦点阳性细胞率[(37.4±10.0)%],明显高于对照组[(19.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7.59,P<0.01)。各染毒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与正染红细胞的比值( PCE/NCE)和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无明显变化。结论短期经口摄入纳米二氧化钛,可导致幼年大鼠骨髓细胞DNA双链断裂增加,但对骨髓细胞微核无明显影响。

  • 《癌症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作者:隋明爽;黄亚明

    《癌症流行病学》(Cancer Epidemiology)由Elsevier 公司出版,创刊于2002年,双月刊。

  • 《健康和位置》杂志简介

    作者:隋明爽;黄亚明

    《健康和位置》(Health & Place)是专注于卫生与保健相关领域的跨学科期刊,由Elsevier 公司出版,创刊于1995年,为双月刊。

  • 关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出论文中英文缩写的公告

    作者:

  •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解读

    作者:李黎;崔富强;张国民;王贵强;贾继东;庄辉

    我国自1990年起,在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独立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病例。为进一步规范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工作,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08年废除了1995年发布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同时发布《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要求将急性乙肝病例和慢性乙肝病例进行分类诊断。但《乙肝诊断标准》发布后,一直未在全国范围开展培训,基层临床医生掌握的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标准不统一,乙肝病例分类诊断的准确性较差,存在错报、误报、重报和漏报现象,严重影响乙肝监测数据质量。为促进临床医生对《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开展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提高乙肝监测工作质量,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中华预防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