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중화예방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150/R
  • 国内刊号: 吕相征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m@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肝癌高发区人群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肝癌的预防效果

    作者:王宇婷;陈陶阳;朱健;焦宇辰;曲春枫

    目的 探讨肝癌高发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肝癌的预防效果.方法 于1983—1990年设立启东乙型肝炎干预队列,创建队列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农村公社为基础单位,用单纯随机法决定母亲户口所在公社的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设立了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组共计纳入41182名儿童,其中40211名(97.64%)在出生后0、1、6个月完成了3剂5μg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28988名在10~14岁接受了1剂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对照组共41730名,在新生儿期无干预,其中23368名在10~14岁补种了3剂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1996—2000年以及2008—2012年分别在研究对象10~11和19~28岁时进行了血清学随访,采集血样、测定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通过中国肿瘤登记系统及全死因登记数据获得肝癌发病、HBV相关肝脏疾病死亡数据,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时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原发性肝癌(PLC)与其他肝病的HR值,并计算疫苗保护率.结果1996—2000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组对象HBsAg阳性率为2.16%(491/22689),低于对照组的9.08%(1126/12395)(χ2=896.61,P<0.001).2008—2012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组的HBsAg阳性率为1.83%(319/17386),低于对照组的6.77%(1222/18060)(χ2=518.05,P<0.001).1996—2000年新生儿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10~11岁人群HBsAg阳性的保护效率为79%(95%CI:76%~81%).2008—2012年乙型肝炎疫苗对19~28岁对象慢性HBV感染的保护率为74%(95% CI:71%~78%).对照组于10~14岁补种3剂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至成年期,HBsAg携带的保护率仅为21%(95%CI:11%~30%).截至2016年12月31日,疫苗组和对照组PLC发病例数分别为4和17例,新生儿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33岁以下人群PLC保护率为79%(95%CI:36%~93%).结论 在新生儿期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和肝癌的关键.

  • 中国四城市社区居民应对高温热浪的干预措施效果评估

    作者:李永红;汪庆庆;兰莉;罗书全;方道奎;和晋渝;杨超;丁震;程义斌;李成橙;吴珍;余淑苑;金银龙

    目的 评估四城市社区居民应对高温热浪的干预措施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哈尔滨、南京、深圳和重庆试点社区进行高温热浪和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基线调查,共调查1604名对象.2013—2014年夏季通过发布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人群进行干预性教育,2014年11月同一社区采用同样的方法和问卷再次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社区居民1640名.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及KAP的改变情况,并通过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别为(46.4±15.5)和(45.0±15.9)岁.四城市社区居民在干预前、后热浪知晓率分别为70.5%(1131/1604)、82.9%(1359/1640)(χ2=69.40,P<0.001),希望获得高温预警预报的居民由干预前的88.3%(1416/1604)增加到了94.6%(1551/1604),增加了6.3%(χ2=41.11,P<0.001).高温风险预警和健康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1192名接收到预警信息的调查对象中,92.7% (1105名)居民根据预警信息调整作息时间,在1323名知道社区开展过宣传活动的调查对象中, 93.0%(1231名)的居民认为宣传活动对应对高温保护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干预后,南京、重庆的男性热浪知晓情况高于女性,OR(95%CI)值分别为1.48(1.02~2.16)、1.45(1.04~2.03).4城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热浪KAP均高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为1.18~2.05,P<0.05);与不经常锻炼身体者相比,四城市经常锻炼身体(OR为1.39~2.70)是影响热浪KAP干预效果的主要相关因素(P<0.05).结论 早期预警和健康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高温热浪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

  • 气候变化背景下寒潮对广州市居民超额死亡急性健康风险预估

    作者:孙庆华;王文韬;王彦文;李湉湉

    目的 定量估算气候变化背景下寒潮对广州市居民超额死亡急性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09—2013年的死因和气象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计算广州市寒潮与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使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报告中的2个未来排放情景(RCP4.5、RCP8.5)和5个全球气候模式(GCMs),以1980—1999年(1980s)为基线,预估2020—2039年(2020s)、2050—2069年(2050s)、2080—2099年(2080s)的日均温度,并根据寒潮定义识别各个时间段的寒潮.后根据非寒潮日死亡数的日均值(2009—2013年)、暴露反应关系和未来年均寒潮天数计算1980s、2020s、2050s、2080s广州市由于寒潮导致的年均超额死亡数.结果2009—2013年广州市每日非意外死亡数均值为96例,日均温均值为22.0℃.寒潮日超额死亡风险为3.3%(95% CI:0.4%~6.2%).1980s寒潮导致的年均超额非意外死亡数为34(95% CI:4~64)例.在RCP4.5情景下:2020s年均寒潮超额死亡将比1980s增加0~10例;2050s比1980s增加1~9例;2080s比1980s增加1~9例.在RCP8.5情景下:2020s年均寒潮超额死亡将比1980s增加0~9例;2050s比1980s增加1~6例;2080s比1980s增加0~11例.结论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广州市寒潮所致年均超额死亡急性健康风险增加.

  • 中国六省份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糖蛋白M、L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牟君杰;齐梦缘;李崇山;郑焕英;陈萌;周剑慧;何吉兰;许文波;许松涛;许晓光

    目的 分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糖蛋白(g)M、L的基因特征.方法 依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病毒性病原监测项目,以2007—2015年北京(1例)、上海(5例)、吉林(2例)、青海(1例)、广东(2例)、四川(1例)监测到的12例VZV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疱疹液或咽拭子标本共12份.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标本VZV阳性情况,采用PCR扩增VZV阳性标本以及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v-Oka-BK和进口水痘减毒活疫苗Varilrix-1的gM、gL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采用BioEdit、MEGA 5.0软件,比对VZV阳性标本与疫苗株(v-Oka-BK、varilrix-1)以及GenBank的国外野毒株(41株)、亲本株(p-Oka)、疫苗株(v-Oka、varilrix、varivax)的核苷酸序列.结果12份标本均为VZV阳性.与疫苗株和亲本株相比,1份阳性标本gM基因在86686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并导致氨基酸突变,5份阳性标本在87844位点发生碱基突变,有30株国外野毒株在87844位点上也存在相同变异;1份阳性标本gL基因在101245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并导致氨基酸突变,6份阳性标本在101624、101625、101625位点上均发生了碱基缺失,国外野毒株在这3个位点均发生相同变异.与疫苗株相比,12份VZV阳性标本gM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2%~100%和98.2%~100%,gL的分别为99.3%~100%和98.6%~100%;与41株国外野毒株相比,gM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3%~100%和98.5%~100%,gL的分别为99.1%~100%和98.6%~100%.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分析显示,基于gM有7份VZV阳性标本与疫苗株及亲本株在同一分支上;基于gL,有12份VZV阳性标本均与疫苗株及亲本株在同一分支.结论12份VZV阳性标本gM、gL基因序列高度保守,抗原性稳定,存在减毒位点可能.

  • 早餐营养质量对青年脑力劳动者饱腹感的影响

    作者:唐振闯;刘爱玲;赵勇;栾德春;宋超;曾缓;韩令力;马冠生

    目的 分析不同营养质量早餐对青年脑力劳动者饱腹感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6月在沈阳和重庆招募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在25~45岁之间,从事脑力工作者,近期未经历重大变故者,能够遵从实验方案.共招募到278名受试者.采用三阶段交叉设计方法,每名研究对象均分别吃营养充分早餐1次,吃营养不充分早餐1次,不吃早餐1次,每周1次,1周后互换,连续3周.比较研究对象吃不同营养质量早餐后的饱感和饥饿感情况.结果 共有232名研究对象完成3次试验,年龄为(35.2±7.9)岁,其中男性113名(48.7%),25~35、36~45岁分别为118、114名.营养充分早餐、营养不充分早餐和不吃早餐组的饱感得分分别为63.5±14.7、53.1±10.2和36.4±7.2(P<0.05);营养不充分早餐组和不吃早餐组男性饱感得分均高于女性(50.9±10.5比6.6±9.4,35.2±8.3比31.8±5.4)(P值均<0.05);营养不充分早餐组和不吃早餐组中25~35岁研究对象饱感得分均高于36~45岁研究对象(51.3±11.0比45.6±12.1,34.1±6.8比32.5±7.9)(P值均<0.05).营养充分早餐、营养不充分早餐组和不吃早餐组的饿感得分分别为26.3±8.0、35.1±11.2和57.3±17.0(P<0.05).结论 早餐营养质量是影响青年脑力劳动者的饱腹感的主要因素;早餐营养质量越好,饱感得分越高,饥饿感得分越低;男性比女性,25~35比36~45岁研究对象更容易获得饱感.

  • 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评价

    作者:刘敏;倪文庆;徐健;徐建伟;吉宁;白雅敏

    目的 评估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方法2013年10—11月从深圳市福田区的115个社区中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个,从中筛查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1923名.根据社区来源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住宅型社区5个和城中村型社区3个)共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1338名,对照组(住宅型社区4个)共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585名.进行为期2年的干预和随访.干预组提供以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为主的健康管理,对照组不主动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活动.2015年11—12月共随访1563名(干预组1002名、对照组561名).分析干预后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转归及生活方式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转为正常人的占21.8%(219名),转为患者的占15.2%(152例),干预后对照组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转为正常人的占9.6% (54名),转为患者的占20.5%(115例),干预组健康状况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01).干预后,干预组正确使用油壶人群的比例从61.00%(61/100)提升至80.00% (280/350),采取控油措施人群所占比例由干预前的36.43%(365/1002)提升到干预后56.99%(571/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能够正确使用盐勺人群的比例由81.95%(109/133)提升至97.99%(342/349),采取减盐措施人群所占比例由45.61%(457/1002)提升到62.67%(628/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2年随访和干预,干预组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生活方式有所改善,干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2015年浙江省HIV-1新重组型毒株分子亚型特征分析

    作者:范钦;张文君;杨介者;何林;丁晓贝;张佳峰

    目的 了解浙江省HIV-1新重组型毒株的分子亚型特征和重组结构.方法 于2015年4—6月,按照感染途径,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省新报告的现住址为本省,且经实验室确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02例HIV感染者(不包括艾滋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性别、户籍地、婚姻状况、传播途径和报告地区等信息.采集HIV感染者至少8 ml静脉血,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感染者HIV-1毒株pol区基因序列,通过系统进化树筛选新流行重组型(CRF)毒株和独特重组型(URF)毒株,并对其进行分子亚型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302例感染者中,发现18例感染了新CRF毒株或URF毒株,其中男男性行为传播为15例(83.3%),异性性传播途径为3例(17.7%);感染新CRF毒株为8例(44.4%),分别是CRF55_01B亚型为5例(27.8%)、CRF67_01B亚型为2例(11.1%)和CRF69_01B亚型为1例(5.6%);感染URF毒株为10例(55.6%),其中6例在pol区序列为CRF01_AE亚型和CRF07_BC亚型组成的两段重组毒株,3例在pol区序列为该两种亚型组成的三段重组毒株,另外1例尚不能准确判断其重组结构.重组来源分析的结果显示,浙江省2015年新发现的重组毒株与广东、安徽、河北、云南、辽宁等省份检测发现的毒株有较高同源性,序列相似度为94.4%~98.0%.结论 浙江省新型重组毒株主要为CRF毒株和以CRF01_AE和CRF07_BC为重组结构模式的URF毒株,且均为外地流行传播引进,跨地区形成传播链.

  • 安徽省2011—2015年新诊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晚发现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金琳;程晓莉;秦义组;苏斌

    目的 分析安徽省2011—2015年新诊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晚发现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11—2015年新诊断报告且现住址为安徽省的HIV/AIDS者的基本情况、样本来源、传播途径、流动情况、性病史、死亡情况及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情况进行分析,共7073例.将选取的HIV/AIDS病例分为HIV感染晚发现和非晚发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晚发现相关因素.结果7073例新诊断HIV/AIDS病例的年龄为(38.5±15.0)岁,晚发现者占41.7%(2949例), 2011—2015年历年晚发现比例依次为59.7%(485/812)、46.5%(531/1141)、42.7%(587/1376)、36.1% (609/1686)、35.8%(737/2058).与0~19岁的HIV/AIDS者相比,40~59及≥60岁者HIV感染晚发现OR(95%CI)值分别为2.68(1.94~3.71)和2.18(1.53~3.10);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相比,文化程度为文盲和小学者晚发现OR(95%CI)值分别为1.74(1.36~2.22)和1.64(1.34~2.01);与其他样本来源相比医疗机构晚发现OR(95%CI)值为2.64(2.28~3.05);与流动人口相比常住人口晚发现OR(95% CI)值为1.80(1.53~2.11).结论 安徽省2011—2015年新诊断HIV/AIDS病例整体晚发现比例较高,晚发现主要与医疗机构发现、常住人口、40岁以上年龄组和低文化程度有关.

  • 中老年人群水果蔬菜摄入量与血脂水平变化的关系

    作者:李潇;李莹;李建新;陈祚;陈纪春;赵连成;武阳丰;顾东风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人群水果蔬菜摄入量与血脂水平长期变化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队列人群2004年和2007—2008年调查资料,纳入参加两次调查的不同地区10组城乡社区人群,共4495名,2004年时调查对象年龄为41~66岁.水果、蔬菜摄入量采用简易食物频数调查问卷获得.计算个体两次调查血清TC、TG、HDL-C、LDL-C变化百分比(ΔTC%、ΔTG%、ΔHDL-C%、ΔLDL-C%).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2004年不同水果及蔬菜摄入组与两次调查间各项血脂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 水果摄入<250、250~499、≥500 g/周组人数分别占24.0%、21.8%、54.2%;蔬菜摄入<500、≥500 g/d组人数分别占76.7%、23.3%.以水果摄入量<250 g/周组为参照, 250~499 g/周和≥500 g/周组ΔTC%的β(95%CI)值分别为-1.54(-2.71,-0.37)和-1.77(-2.79,-0.76), ΔLDL-C%的β(95%CI)值分别为-2.43(-4.39,-0.48)和-2.89(-4.59,-1.19);以蔬菜摄入量<500 g/d组为参照,≥500 g/d组ΔTC%的β(95%CI)值为-1.01(-1.95,-0.06),ΔLDL-C%的β(95%CI)值为-1.83(-3.41,-0.24).不同水果、蔬菜摄入量与ΔTG%、ΔHDL-C%无关(P<0.05).结论 中老年人群水果、蔬菜摄入量与血清TC和LDL-C水平长期变化均呈负关联,未发现与TG、HDL-C变化有关.

  • 某三甲医院2013—2016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马秀珍;姜倩倩;谈锦艳;张艳君;陈志强;薛晨;赵月秀;黄怡

    为防止因抗菌药物的临床滥用造成细菌耐药的传播蔓延,国家卫生计生委不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全国持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抗菌药物的使用目的有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其中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在外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清洁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普遍存在使用率高、给药时机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择档次偏高、联合用药欠规范等不合理现象[1],为了落实国家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规定,我院常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数据进行监测,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持续改进,现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总结分析,并与同期同类手术的SSI发生率对比分析,为今后更加规范的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 细菌耐药机制:内源活性氧分子的角色

    作者:李欣;钟永亮;冯友军

    近年来,细菌耐药现象日渐严重,给抗感染治疗带来重大挑战.携带MCR-1/2或NDM-1等耐药基因的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共性耐药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各类抗生素均诱导细菌代谢的变化,促进活性氧的产生,这些活性氧的水平及过氧化氢等分子的转化方向,决定了活性氧的作用是促进细菌损伤乃至死亡,亦或是诱导突变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本文讨论了抗生素诱导的活性氧的产生、转化及其对耐药发生发展的贡献,并阐述了抗生素诱导形成的间体膜囊通过携带大量过氧化氢外排,使细菌实现耐药的新途径.我们对活性氧参与细菌耐药机制的阐明,将提高抗生素处理的有效性,并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策略.

  • 队列研究在肿瘤预防和预后评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王灵;王硕;杨帆;曹广文

    恶性肿瘤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普遍被认为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然而,由于肿瘤异质性等生物学原因和利益驱动等社会因素,肿瘤诊治实践中存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问题.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关键在于鉴别何种癌前病变能够进展成为恶性肿瘤,何种早期肿瘤能够进展为侵袭性癌症,哪些预防、治疗措施能够使患者生存获益,这些均需通过流行病学队列研究进行准确评估.队列研究是明确暴露因素(干预因素)与癌症发生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靠的方法,并且能够为癌症的筛查和治疗指明方向.通过队列研究,研究者不但可以明确具有恶性转化潜能的癌症类型,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人群筛检,而且还可以准确判断临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的客观作用,纠正传统的临床经验导向.因此,在肿瘤的研究中,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空气介质中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菁;要茂盛

    全球正在面临着由于耐药细菌感染和抗菌药物短缺而导致的更多死亡,而其重要的空气传播途径未能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本文结合新文献,综述了耐药细菌和基因在不同环境空气介质中的丰度、分布、传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监测防控的相关措施.耐药细菌和基因在职业暴露场所及其周边空气中的丰度普遍高于普通室内与室外的空气环境.与其他环境介质相比,空气介质蕴含着种类更加丰富的耐药基因,且可以通过附着在空气颗粒物上进行扩散.可通过加强监测、研究其传播机制和生物毒性以及研发病原体快速甄别技术和新型绿色抗菌药物等,有效防控细菌耐药性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危害.

  • 遏制细菌耐药必须遵循"One Health"策略

    作者:陈君石

    一、全球公众健康复杂的威胁抗生素类药物的发现为保障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这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畜牧业、水产养殖方面的大量或不合理应用,甚至是误用(如治疗病毒性疾病、促进动物生长等),致使多重耐药菌大量涌现,甚至出现了对所有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超级耐药菌.

    关键词: 抗药性 细菌 Onehealth
  • 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

    作者:童世庐

    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监测资料显示,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85℃[1].人类生产生活等造成的持续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导致气候变暖并出现长期变化,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的影响.要限制气候变化要求大幅、持续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相应开展针对全球变暖的适应性研究才能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

  • 动物源细菌耐药: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吴聪明;沈建忠

    一、养殖使用抗菌药物与动物源细菌耐药抗菌药物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必需品.然而几十年来医疗和非医疗领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情况急剧恶化,引起人类感染加重和治疗失败,增加住院率、病死率和医疗成本,成为了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9月21日,联合国举行了细菌耐药问题高级别会议并发布宣言,193个成员国承诺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层面开展工作,以应对这一危及全球卫生、食品安全及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1].

  • 气候变化对弱势群体健康影响的社区干预

    作者:毕鹏

    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气温升高、降雨量变化等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1].对于传染性疾病来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一些媒介昆虫或啮齿类动物所致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等)和肠道传染病例(如沙门菌感染等)发病率的上升以及疫区的扩大[2-5].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肾脏、代谢系统的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6-9].不同人群对这些负面影响的反应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健康的影响更加严重,如老年人、婴幼儿、慢病患者、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的居民,以及高温天气下户外从事重体力活动的人(如农民工、建筑工人、军人、消防队员等).研究表明,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这些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显著增加,而气候变化会使上述情况变得更加严重[10].

  • 中国六省份零售整鸡中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特征研究

    作者:胡豫杰;赫英英;王晔茹;刘畅;王美美;甘辛;王伟;闫韶飞;白瑶;彭子欣;李凤琴;徐进

    目的 研究我国六省份零售环节整鸡中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特征.方法 于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从北京、广东、吉林、江苏、内蒙古和陕西6个省份的共7个监测点零售市场中,每月采集冷冻、冷藏和现宰杀整鸡共计20份整鸡样品,连续采集12个月,共计1680份样品,经PCR和生化鉴定获得2629株沙门菌.使用Luminex结合传统血清凝集方法鉴定血清型,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0类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环丙沙星(CIP)-头孢噻肟(CTX)-多黏菌素E(CT)耐药沙门菌相关耐药基因.结果2629株沙门菌中共检出17种血清群和58种血清型,B和D1血清群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34.7%(913株)和31.0%(815株);Enteritidis(30.8%, 810株)、Indiana(17.6%,463株)、Infantis(10.6%,278株)3种血清型为优势血清型.共检出224株CIP-CTX双重耐药印第安纳沙门菌,3株对CT耐药,其中1株中含有mcr-1基因且ESBL阳性,耐受本研究中9类11种抗生素.结论 中国六省份零售整鸡中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型较复杂,耐药性较严重;CIP-CTX双耐药沙门菌多为印第安纳血清型,该类沙门菌多重耐药严重且存在mcr-1阳性株.

  • 中国四省份禽肉中耶尔森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彭子欣;邹明远;徐进;关文英;李莹;刘丹茹;张淑红;郝琼;闫韶飞;王伟;余东敏;李凤琴

    目的 了解我国4省份禽肉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间型耶尔森菌和弗氏耶尔森菌的耐药特征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2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株中间型耶尔森菌和1株弗氏耶尔森菌来源于2016年全国污染物监测网,其中1株分离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3株分离自山东省,16株分离自河北省,5株分离自黑龙江省.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25株分离菌对14类25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将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ARDB)比对,对基因组中的耐药基因进行预测.结果25株耶尔森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唑啉全部耐药,其中2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对头孢西丁、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63.7%(14株)、22.8%(5株)、4.6%和4.6%(1株).25株菌全部耐3类及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株),耐4类及以上抗生素的比例为64.0%(16株),且4株分离自鸡肉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出现了中介耐药.25株菌株中有20株携带有相同的6种耐药基因(簇),分别为mdtG、ksgA、bacA、blaA、rosAB和acrB,有5株分离自新鲜鸡肉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还携带有耐药基因dfrA1、catB2和ant3ia.结论 我国部分地区生禽肉中耶尔森菌的耐药性严重,携带有多种耐药基因.

  • 食源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白瑶;王伟;闫琳;杨舒然;闫韶飞;董银苹;赵彬丞;赵洋洋;徐进;胡豫杰;李凤琴

    目的 分析食源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并评价分子分型方法.方法21株MRSA菌株来自2012年全国污染物监测网(凉拌菜分离3株,牛奶分离1株,糕点分离2株,米饭分离1株,凉面分离1株,酱牛肉分离1株,水饺分离1株,盒饭分离1株,沙拉分离1株,生猪肉9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并采用PCR方法对菌株进行扩增,获得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ST型)、spa分型,通过eBURST软件获得克隆簇(CC),登陆http://www.mlva.net网站获得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LVA,MT型)和MLVA复合体(MC);采用SmaⅠ-PFGE获得菌株的PFGE带型;应用Simpson区分系数(DI值),评价各方法的分型能力,以发现适合MSRA强分辨率的分型方法.结果 所有MRSA菌株均为多重耐药株(耐3类及以上抗生素),对苯唑西林、苄青霉素、克林霉素和红霉素均耐药,对四环素、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1.4%(15株)、47.6%(10株)、42.9%(9株)和28.6%(6株),此外有1株菌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利福平均耐药.21株菌株可分为6种ST型、7种spa型、9个MLVA型和19个PFGE带型,PFGE、MLVA、spa及MLST分型方法的DI值依次为0.99、0.80、0.73和0.61.分离自生猪肉的9株MRSA被识别为CC9-ST9-t899-MT929-MC2236,PFGE带型Ⅴ,为主要的MRSA流行克隆,此外,有2株MRSA被识别为CC59-ST338-t437-MT621-MC621,PFGE带型Ⅳ,不同的流行克隆具有特定的耐药谱.结论 食源性MRSA多重耐药普遍存在,不同流行克隆具有特定的耐药谱,MLVA可作为处理MRSA所致突食源性疾病的首选溯源分型工具.

  • 中国四省份规模化肉鸡生产全过程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和耐药特征研究

    作者:李薇薇;白莉;张秀丽;遇晓杰;唐震;毕振旺;郭云昌

    目的 分析我国4省份肉鸡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和耐药特征.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2年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和山东进行肉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基线调查,共设置238个采样点,共采集有效样品11592份,其中孵化环节为2090份,肉鸡养殖环节为1421份,屠宰环节为5610份,配送分销环节为2471份.根据Kauffmann-White表对选择性增菌后分离培养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根据菌株信息和PFGE谱型,抽取其中部分沙门菌,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0类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孵化环节样品包括种鸡粪便、种蛋和鸡苗粪便3类样品,共检出沙门菌阳性样品114份(5.5%),共分离123株沙门菌.养殖环节样品包括养殖场环境粪便、外环境土壤、饲料和工人标本4类样品,共检出沙门菌阳性样品114份(8.0%),共分离114株沙门菌.屠宰环节共采集宰杀前活体、褪毛后整禽、预冷后整禽、预冷池水样、分割刀具案板、分割后冷冻鸡肉样品和工人标本7类样品,共检出沙门菌阳性样品1395份(24.9%),共分离1438株沙门菌.配送分销环节样品包括运输车、配送后肉鸡产品、市售肉鸡产品和工人标本4类样品,共检出沙门菌阳性样品517份(20.9%),共分离551株沙门菌.肉鸡生产全过程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均为肠炎沙门菌(1229株)和印第安纳沙门菌(621株).1231株沙门菌中,耐受至少1种抗生素的菌株为1197株(97.2%),耐受3类及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为860株(69.9%).结论 规模化肉鸡生产全过程沙门菌污染严重;养殖场环境是污染的重要来源,屠宰过程存在交叉污染;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多重耐药普遍.

中华预防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