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중화예방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150/R
  • 国内刊号: 吕相征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m@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混配农药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甘文奇;陈曙旸;陶炳根;叶明宪;文保元;阎永建;许庆忠;贾建华;冒明建;丁伟

    目的查明混配农药中毒的发病水平和农药中毒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和山东省的3个乡随机抽取25个行政村,按大约1∶1的人数比例分为研究组(12个行政村)与对照组(13个行政村)。研究组施药员使用有机磷与菊酯类的混配农药,对照组施药员使用单一有机磷农药。在观察期内喷洒过农药的施药员均为调查对象。中毒病例经高年资职业病医师讨论核实后加以确认。结果研究组2 179名施药员,中毒率为10.10‰;对照组2 615名施药员,中毒率为2.29‰,研究组中毒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调整其他中毒危险因素后,使用混配农药的中毒危险是使用单一农药的3.45倍。农药中毒的其他危险因素还有:工间吸烟或进食、喷雾器发生故障或滴漏、施药后不能尽快清洗全身、个人防护不严密、长时间施药、女性施药和喷洒棉花。结论如果单剂农药混配后毒性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则混配用药发生农药中毒的危险增大。应加强对施药员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技术培训。

    关键词: 农药 中毒 危险因素
  • 缺氧冷损伤血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作者:钱令嘉;潘宁;弓景波;李凤芝;张亦红

    目的观察缺氧寒冷损伤血管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并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维生素C(VC)对这种变化的影响,为缺氧寒冷损伤的防治开拓新的思路。方法分离Wistar大鼠主动脉并使其暴露于缺氧或/和寒冷环境中,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管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Griess化学法观测血管NOS活性,以肾上腺素自氧化法测定血管SOD活性。结果缺氧和寒冷损伤使血管NOS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分别达18.2% 和19.1%,缺氧寒冷复合损伤更使血管NOS活性下降达25.9%;NOS的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并与相应血管培养液中LDH活性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缺氧或/和寒冷损伤血管SOD活性亦显著下降。当血管受到缺氧或/和冷冻后立即给与SOD(200 u/ml)或VC(50 mg/ml)可使缺氧或/和寒冷损伤血管NOS活性升高,SOD活性复升;对血管培养液中LDH的测定表明,SOD和VC对缺氧冷损伤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血管NOS活性的降低与缺氧冷损伤发生密切相关,可望通过抗氧化剂的使用,防止或减缓缺氧寒冷环境中机体损伤的发生。

  • 无机砷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作者:邓芙蓉;郭新彪

    目的探讨无机砷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技术,以荧光染料在细胞间的扩散作为评价缝隙连接通讯的指标,观察亚砷酸和砷酸对原代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结果亚砷酸可显著抑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间荧光黄染料的扩散,在0.005~5.0 μmol/L浓度范围内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砷酸也可明显抑制荧光黄染料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间的扩散,但剂量依赖关系不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亚砷酸可显著增高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胞膜和胞浆蛋白激酶C的活性,其中对胞膜蛋白激酶C活性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无机砷可显著抑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通讯,提示它们在癌症发生的促长阶段扮演重要角色。无机砷对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抑制可能与其引起细胞内蛋白激酶C的异常活化有关。

  • 轭型亚油酸对B(a)P诱导小鼠前胃癌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赟;邱隽;陈炳卿;刘瑞海

    目的研究共轭型亚油酸(CAL)的抑癌作用,并为进一步探讨CLA的抑癌机制提供线索。方法以B(a)P诱导建立小鼠前胃癌动物模型,观察CLA对小鼠前胃癌促长阶段的抑制效果,共分5组,即色拉油阴性对照组、CLA阴性对照组、B(a)P阳性对照组、B(a)P+CLA高剂量实验组和B(a)P+CLA低剂量实验组。整个实验期为23周,检测细胞增殖、Pan-ras P21蛋白表达和氧化还原酶等指标。结果短期给予CLA对B(a)P诱导的小鼠前胃癌促长阶段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a)P阳性对照组、B(a)P+CLA高剂量实验组和B(a)P+CLA低剂量实验组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60%和69%。其抑癌机制与其对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及对机体GSH-Px、GST和SOD酶活力的诱导作用有关,而并不依赖于对Pan-ras P21蛋白表达的调节途径。结论提示共轭型亚油酸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化学预防剂,其抑癌机制可能与影响机体氧化还原体系密切相关。

  • 农民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意向和结果告知范围的研究

    作者:刘宏杰;马志鑫;余文周;谢杰;Roger Detels

    目的研究农村居民接受艾滋病病毒(HIV)自愿检测意向和检测结果告知范围。方法运用两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调查1 057名15~49岁的农村居民,采用匿名问卷表,面对面和耳机听问题答卷的方式。结果在听说过HIV的653名调查对象中,575名(88.1%)有接受HIV检测的意向。其中,90.2%愿意将检测结果告知配偶,77.1%愿告诉其他家庭成员,54.8%愿告诉朋友,50.8%愿告诉邻居。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与接受检测意向有关联的因素为男性,HIV/AIDS知识水平较高者。结论HIV/AIDS知识知晓程度影响居民接受HIV检查意向,应开展HIV/AIDS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对AIDS的警觉性。

  • 硝基苯对肝癌细胞系的细胞毒性机制

    作者:韩春华;吴萍;王起恩;管增伟

    目的探讨硝基苯对肝癌细胞系的细胞毒性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硝基苯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 24 h,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毒性,同时加入活性氧清除剂观察对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周期分布;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测定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果浓度≥8 mmol/L硝基苯可明显引起细胞死亡(存活率<82%),加入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或甘露醇后可部分抑制硝基苯的细胞毒性(存活率分别为93.7%、96.6%和93.2%);硝基苯可影响肝细胞的细胞周期,表现为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多;硝基苯不引起肝细胞DNA链断裂。结论硝基苯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活性氧在其中起了部分作用,硝基苯是一种非遗传毒物,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而致癌。

  • 胃癌双Y核心家系地区与家庭聚集性研究

    作者:沈靖;王润田;邢厚恂;王心如;王滨燕;王理伟;李茂森;王建明;华召来;郭春华;徐希平

    目的探讨江苏省扬中市胃癌是否有地区和家庭聚集性。方法利用扬中恶性肿瘤发病登记报告资料和全新设计的双Y核心家系调查资料,对448个胃癌核心家系和437个对照家系,共5 242人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Poisson分布χ2检验显示,胃癌在扬中市内各乡镇的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91.07,P<0.001,以三跃、长旺、油坊3个乡发病率高,与低发病率地区可相差2.2倍;先证者同胞和父母胃癌患病率分别为5.42%和8.65%,明显高于配偶同胞(3.20%)和父母(4.94%);父母均患胃癌,其子女胃癌患病率高为22.58%;二项分布检验显示,发生胃癌的观察家系数与理论家系数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扬中市胃癌高发不仅存在地区聚集性,而且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初步认为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为探讨扬中市胃癌高发的遗传易感性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 组织原位杂交法研究输血传播病毒的致病性

    作者:阎惠平;郎振为;黄德庄;金荣华;罗朝霞;贺立香;周育森;王海涛

    目的根据肝组织中TT病毒(TTV)感染和复制状况探讨病毒的致病性。方法以重组质粒为模板、地高辛素为标记物、对称和不对称PCR法分别标记TTV双链探针和2条单链探针。原位杂交检测56例肝组织,其中6例TTV阳性者分别做单链探针杂交。结果 51例非甲~非庚型肝炎肝组织中TTV阳性率27.5%(14/51)。对照组5例杂交阴性。TTV DNA主要见于肝细胞核内,受染细胞的病变和坏死不十分明显;在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组织中均有检出。用单链探针检测病毒基因链的结果与双链探针杂交结果一致,杂交信号强度相仿;2例肝组织TTV基因链与互补链同时存在,信号强度较弱。结论TTV可能导致肝损伤,并在肝脏内有复制;但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肝炎病毒 原位杂交
  •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P53mt蛋白的表达

    作者:胡昌军;张爱华;黄晓欣;杨大平

    目的研究P53mt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根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癌变组(A组,18例)、癌前组(B组,11例)和一般病变组(C组,39例),P53mt蛋白的检测用免疫组化两步法。结果 A、B、C 3组P53mt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38.07±29.00、17.16±15.00和4.05±8.24,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A和C:P<0.01,A和B:P<0.01,B和C:P<0.05),而正常组未发现阳性表达;A、B、C 3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72.73%和25.64%(A和C:P<0.01,B和C:P<0.05);3组间阳性分级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Ⅱ、Ⅲ级占38.89%,而B、C两组仅分别为9.09%和2.56%。结论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癌变过程中,P53mt基因起一定作用。P53mt蛋白的检测可用于燃煤型砷中毒病变皮肤的良、恶性鉴别。

  • 镉致脾淋巴细胞功能抑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冯丰;薛彬;张铣

    目的采用体外作用的方式观察氯化镉引起的脾淋巴细胞功能抑制与镉诱导的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实验中选择了3.10、6.25、12.50、25.00、50.00 μmol/L共5个浓度的氯化镉,在体外与小鼠淋巴细胞共育不同时间后,采用MTT颜色反应法观察淋巴细胞转化,用DNA凝胶电泳法及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25.00和50.00 μmol/L氯化镉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并有剂量-反应关系,这两个浓度的氯化镉对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抑制率:刀豆蛋白A刺激组分别为50%和78%,脂多糖刺激组分别为39%和55%;同时12.50~50.00 μmol/L氯化镉可诱导脾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为30%~60%。在较高浓度下氯化镉还可以引起细胞存活率下降,并且氯化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与其抑制脾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相比,作用时间短、作用浓度低。结论氯化镉在体外可能以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作为其抑制脾淋巴细胞功能的一种机制。

  • 儿童血铅与胎儿期铅污染的关系

    作者:章斐然;陈雅芬;蒋新液;诸华;印永祥

    目的了解儿童血铅水平与胎儿期铅污染的关系。方法采集1~5岁儿童手指血和新生儿出生时的脐带血,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血铅浓度。结果 1 122例儿童血铅平均为(0.42±0.15)μmol/L,血铅值≥0.483 μmol/L的儿童占27.54%;127例新生儿脐带血铅平均为(0.16±0.12)μmol/L,血铅值≥0.483 μmol/L的新生儿占0.79%。结论儿童血铅水平高主要是环境污染和生活行为引起,儿童在胎儿期血铅的本底水平已较高,所以预防儿童铅中毒应从孕妇做起。

    关键词: 儿童 胎血 铅中毒
  • 中国七个少数民族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健康素质抽样调查协作组

    目的获得少数民族0~14岁儿童的体格发育资料。方法在朝鲜族、蒙古族、黎族、苗族、布衣族、侗族和藏族的聚集村分层随机抽样调查41 350人。结果比较身高和体重为主的体格发育指标水平,朝鲜族及蒙古族儿童较高,藏族及苗族儿童为中等,布衣族及侗族儿童较差。而黎族儿童的身高属中等、体重属下等。7个民族儿童的营养指数与按身高的体重值比较,蒙古族儿童营养评价高,即体型偏粗壮;而黎族儿童评价差,体型偏瘦弱。结论7个民族体格发育水平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在分析民族间差异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其中包括的地区差异。

  • 酒精对鼠胚胎神经胶质细胞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屈卫东;吴德生;翁贵武;谢芳莉;肖帮良;魏大鹏

    目的探讨酒精致脑发育异常机制。方法从孕19 d鼠胚胎脑组织分离培养星形、少突胶质细胞体外分别施不同剂量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二者作用不同时间对星形、少突胶质细胞原癌基因 c-fos 表达影响。结果酒精对星形、少突胶质细胞c-fos表达与时间和剂量有关。各剂量酒精、乙醛作用1 h既可影响两种细胞c-fos 基因表达,2 h表达至峰值,72 h恢复正常呈现特异时相性。结论酒精、乙醛均可致星形、少突胶质细胞c-fos表达增强。c-fos异常表达很可能在酒精所致脑发育异常担当重要作用。

  • 微粒载体在疫苗投递中的应用

    作者:王缚鲲;邹全明;任建敏;于长青

    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医学中已应用多年,过去主要用于可吸收性缝线、植入性软组织、骨固定材料的制造以及药物控释系统制备等方面[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专家先后将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微粒(microparticle)用作载体投递疫苗,并对其特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1.微粒载体研究的必要性:随着对微生物致病机制、机体抗感染免疫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重组DNA 技术、蛋白分子设计等新技术的引入,人类有望借助疫苗技术预防和治疗更多的疾病[2]。然而,由于投递系统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常用的许多疫苗,仍需要多次反复接种。这样,不仅使辍种率高达70%,也导致储运和医护开支高达疫苗总费用的80%~90%[3]。近年来,有人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微粒包裹并投递疫苗,初步研究发现微粒载体的应用可减少免疫次数,产生佐剂效应,增强免疫效果,提高免疫覆盖率。微粒包裹型疫苗将成为新一代疫苗剂型开发的方向[4]。

  • 青海省1994~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巴卓玛

    1994~1999年共报告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113例,其中年龄小的5个月,大的13岁,年龄不详者2例。4岁以下儿童 92例,占病例总数的82.9%;5~9岁12例,占病例数的10.8%;10~14岁7例,占病例数的6.3%。男性65例,女性48例,男女之比为1∶0.74。病例分布在全省30个县(区),占全省总县(区)数的63.83%。大通县14例,乐都县14例,平安县9例,互助县8例,湟中县7例,循化县6例。以地(市)为单位,病例相对集中在西宁市(26.55%)及海东地区(46.02%)。 1994~1999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21、21、22、22、23例,共113例,报告发病率(1/10万)分别为0.27、1.38、1.33、1.33、1.31、1.35,总报告发病率为1.17/10万。 除1994年外,1995~1999年共采集粪便标本109份,合格粪便采集率为74.3%。共分离出19株病毒,阳性率为17.43%,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6株,13株为其他肠道病毒。经国家实验室复核鉴定Ⅱ型、Ⅲ型为疫苗相关株,Ⅰ型为非本土野毒株。 我省虽然经过了4次强化免疫和常年的基础免疫,在这113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仍有14例从未进行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尽管我省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后的证实阶段出现了1名脊髓灰质炎野毒株(非本土)病例。这告诫我们,我省的计划免疫工作,在全面提高并维持高质量监测的同时,必须以高危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 社会因素与食管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丁建华;李苏平;高长明;苏平;吴建中;臧宇;刘燕婷;周学富;丁保国;王儒洪

    泰兴市 1996年食管癌死亡率为77.52/10万,占癌症死亡率的29.1%,本研究探索影响泰兴市食管癌死亡水平居高不下的有关社会因素。 1.材料与方法:病例选自有泰兴市常住户口,于1998年9月1日~1999年12月1 日发病并确诊为食管癌的新发病例。对照选取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与病例居住在同村或同一街道的非肿瘤居民。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项目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社会和经济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吸烟为每天吸烟,连续半年以上;饮酒为每周至少1次,连续半年以上) 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Epi-info 6.04版和SAS 6.12版统计软件进行。 2.结果:29~72岁的食管癌新发病例和相应对照各592例(男性359对,女性233对)。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意义的有:经济状况差(OR=1.35),不良嗜好(吸烟OR=1.27,饮酒OR=2.71),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三餐不按时OR=2.29,口味嗜咸OR=1.42,爱吃烫食OR=2.22,进食速度快OR=2.28)以及不良精神因素(受过强烈精神刺激OR=1.96,性格忧郁OR=5.52,精神压抑OR=2.79);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OR=0.73)则为食管癌的保护因素。此外还发现病例饮高度白酒的量与食管癌发生有剂量反应关系。多因素分析发现,性格忧郁(OR=3.25)与食管癌发生的关联大,其次为爱吃烫食(OR=2.06)、进食速度快(OR=2.18)和精神压抑(OR=1.94);人际关系良好(OR=0.67)对食管癌具有保护作用。3.讨论:经调查分析可知,泰兴市食管癌死亡水平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当地经济发达后社交频繁,使人群酒精消耗量显著增加;压力加剧,致使性格忧郁者受“负性事件”强烈刺激,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状态;以及生活节奏加快(三餐不按时),爱吃烫食和进食速度快等不良饮食习惯。因此控制酒精消耗,科学的疏导心理压力,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对控制当地食管癌至关重要。

  • 1990~1999年宁波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分析

    作者:吕兰秋;钱莹莹

    我们对1990~1999年宁波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资料来源于宁波5个市区妇保所的各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表,报表专人负责,为了数据的准确性,每年底进行汇总、检查、补漏工作。死因分类参考《ICD-9 损伤和中毒外因的补充分类》。 2.结果: (1)死亡率:1990~1999年共出生婴儿75 152人,其中男37 447人、女37 705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1 064人,其中伤害死亡人数209例,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19.64%,死亡专率为278.10/10万。 (2)年龄组分布:在伤害死亡的209例中,新生儿占7.66%,婴儿占38.28%,1~4岁儿童占61.72%。其中溺水、交通伤害、跌落均以1~4岁儿童多见,而窒息以婴儿多见。 (3)死因构成及顺位:溺水(42.58%)、窒息(22.49%)、其他(16.27%)、交通伤害(10.53%)、跌落(7.18%),其中溺水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窒息由原来的首位降至第2位。3.讨论:伤害死亡已成为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我市为沿海城市,江河较多,溺水的人数较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机动车增多,交通事故也日渐增多。应针对以上原因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1~4岁儿童的保护。

  •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生理性黄疸期延长的观察

    作者:涂嘉民;熊欣荣;余秋莲;饶文琴;袁世萍

    1998年5月~1999年8月,对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196例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做了随访观察。 1.对象与方法:观察组为1998年5月~1999年8月在本院产科出生、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足月、无窒息史、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深圳康泰公司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基因工程疫苗5 μg/针)的新生儿。在效区农村出生的216例未接受预防注射的新生儿作对照组。观察组男201例,女146例,低体重者3.04 kg,对照组男123例,女93例,低体重者3.02 kg。每天肉眼观察1次,观察组除28例有病理性黄疸,123例失去观察联系外,均完成了全程肉眼观察,有44例家属同意接受每3天1次测血胆红素。对照组除病理性黄疸23例和失去观察联系的43例,有150例完成了全程肉眼观察。21例接受测血胆红素。2.结果:见表1,2。

  • 云南省三个民族儿童血脂水平调查

    作者:倪林仙;马越明;张建英;徐华;樊茂;张倩

    为了解云南各地区民族儿童血脂水平状况,我们进行了以下调查。 1.对象与方法:随机群体抽取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丽江地区丽江县和昆明市城区的幼儿园和小学校4~12岁健康儿童共538名(男281名、女257名),其中剑川县白族儿童172名(男86名、女86名),丽江县纳西族儿童185名(男94名、女91名),昆明市汉族儿童181名(男101名、女80名)。于晨间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后贮存于-30 ℃冰箱冻存备检。仪器为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质控血清由美国伯乐公司提供,载脂蛋白apoAⅠ、apoB100带有校准品(德国宝灵曼公司提供)。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采用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采用直接法,apoAⅠ和apoB采用免疫比浊法,按说明书所提供7060型基本参数输入,进行仪器校准。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包(第2版)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3个民族儿童血脂水平见表1,均呈正态性分布,且同一地区男女儿童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族儿童的TC明显高于汉族和纳西族儿童;汉族儿童的TG和apoAⅠ明显高于纳西族和白族儿童;纳西族儿童的HDL-ch和LDL-ch明显低于汉族和白族儿童,但汉族和白族儿童间差异无显著性;汉族儿童的apoB明显高于纳西族和白族儿童,纳西族和白族儿童间差异无显著性。3.讨论:血脂水平在民族间存在的差异与其生活和饮食习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剑川县盛产牛乳、奶酪制品,其胆固醇含量较高;纳西族是一古老的民族,至今保留着古朴的生活方式,饮食较为清淡;昆明市汉族儿童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食含脂肪、油脂类食物较多,TG水平较高,与汉族和白族儿童相比较,纳西族儿童的血脂水平就较低。3个民族儿童的TC、TG、LDL-ch、apoB明显低于成人,而HDL-ch、apoAⅠ明显高于成人,这一血脂代谢特点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有利的,应深入动态观察。

  •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控制麻疹流行的效果

    作者:陈祖府;吴文富;潘昀熙;吴大维

    黔南州自使用麻疹疫苗(MV)以来,特别是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逐步深入,麻疹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90年下降到0.6/10万。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回升,并出现局部村寨点状爆发流行。为探索控制措施,我们于1997年10月选择1个县作为试点,开展MV强化免疫,并进行2年流行病学效果观察。 1.方法:全州共12个县,选择都匀市为试点,其余11个县市为对照。试点市1996年前2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27.44/10万,对照县市28.27/10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于1997年10月中旬对试点市所有8个月~7岁儿童,不论户籍和既往免疫史如何,均接种1剂MV,共接种35 881人,接种率90.6%。其间常规免疫照常进行。2年后观察试点与对照麻疹发病情况。观察期发生的病例均由县市卫生防疫站受训的专业医生按统一表格调查登记。确诊依据《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5)中的诊断标准。 2.结果:试点市1997年11月~1998年10月、1998年11月~1999年10月麻疹发病率分别为0.9/10万(4/44 456)和1.79/10万(8/447 819),较1996年同期下降了96.7%和 93.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对照县1997年和1998年同期麻疹发病率分别为19.0/10万(585/3 080 258)和28.0/10万(876/3 124 259),与试点市同期麻疹发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讨论: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是减少和消除易感儿童,进而降低或消除麻疹病毒传播的机会。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强化免疫,效果十分显著。无论是试点县强化免疫前后的比较还是与对照县的比较,麻疹2年内发病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说明MV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流行乃至消除的有效补充策略。我州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常规免疫薄弱。据抽样调查和麻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州MV常规免疫实际接种率约75%,MV平均保护率约80%。按此积累,每2~3年就将有一批易感人群,如得不到及时免疫,很容易发生爆发流行。因此,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同时,每2~3年应进行一次MV强化免疫。

  • 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的成本效益分析

    作者:傅继华;康殿民;张遵宝;阮玉华;张兴录;王克安

    作者分析了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灭活疫苗接种的成本效益。 1.材料与方法:根据近6年HFRS疫苗三期临床试验保护率约95%,推算在人群大面积应用时的保护率为90%,保护期为10年。病人经济损失3 160元,疫苗接种费用35元。 成本为疫苗接种费用,效益为接种疫苗后降低的疾病经济损失以及拯救生命年的经济价值,按山东省1996~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7 162元折算。各年龄组未来期望每年HFRS发病率为该年龄组的组中值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发病率,贴现为3%。采用一维灵敏度分析来观察有关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结果:山东省1996~1998年HFRS平均发病率为17.96/10万,平均病死率为0.38%。在此流行强度下,15~59岁人群平均效益费用比为0.30。各组效益费用比:15岁~组0.17,20岁~组0.28,25岁~组0.37,30岁~组0.38,35岁~组和40岁~组0.39,45岁~组0.31,50岁~组0.23,55~59岁组0.20。 在目前的发病模式下,当15~59岁人群平均效益费用比为1时,计算的成本效益平衡点的全人群HFRS期望发病率为59.18/10万;当全人群HFRS发病率为100/10万时,10~65岁人群的效益费用比为1.51。山东省HFRS高危人群相对危险度为2~5。相对危险度为3,25~44岁人群的效益费用比大于1;相对危险度为4,20~49岁人群的效益费用比大于1(表1)。

  • 华北油田医疗单位口腔器械消毒状况调查与分析

    作者:王力;杨英军;刘晓燕;鲍勇

    1997年3月对华北油田医疗单位口腔科器械消毒等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华北油田医疗单位25家口腔科,其中地区级4家,县级6家,乡镇级15家。调查口腔科常用器械的消毒方法,口腔科治疗室内治疗台、空气、地面的消毒情况。 2.结果:在25家单位中,采用多的是新洁尔灭,其次是戊二醛,再次是高压蒸汽、酒精擦洗、84消毒液,有的单位甚至不消毒;对治疗室主要用紫外线消毒,其次是煤酚皂、84消毒液等。近1/2单位不消毒。 3.讨论:据文献报道,新洁尔灭消毒液对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芽胞、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无杀灭作用,反而造成对其他浸泡器械的污染。因此,口腔科器械不应用新洁尔灭消毒。为降低由消毒不彻底引起的医源性污染,提出以下建议:①认真学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消毒工作制度;②卫生防疫机构要加强监督监测;③制订口腔科器械消毒规范,统一消毒方法。应主要采取高压蒸汽消毒,有条件的可采用一次性器械。 口腔科治疗室、治疗台、地面,必须每日用有效的消毒方法消毒。在用高速涡轮机磨牙后,室内空气中病原菌密度显著增高。我们认为口腔科每一治疗室内必须配备紫外线灯、排风扇,以及时消灭空气中的病原菌和排放出污染的空气。

  •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氰戊菊酯的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心如;金念祖;赵人琤;陈景衡;戴建国;何凤生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氰戊菊酯的浓度变化,以便从不同角度阐明氰戊菊酯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规律。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及其处理:体重200~250 g 的SD大鼠48只,由江苏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饲养环境1周后,按体重随机分成12个时间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实验前大鼠自由饮水,禁食12 h。将氰戊菊酯用色拉油配成11 mg/ml浓度,按55 mg/kg剂量给大鼠灌胃,分别在灌胃后0.25、0.50、1.00、2.00、3.00、4.00、6.00、8.00、16.00、20.00、24.00、32.00 h经大鼠眼眶静脉丛取血约5 ml。血液收集于肝素化试管中,离心(3 000 r/min)10 min后分离血浆,于-30 ℃保存备用。 2.药品和试剂:氰戊菊酯标准品,含量为98.4%,由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80%氰戊菊酯原药,由江苏省激素研究所提供,所用分析试剂均为AR级。 3.仪器和气相色谱条件:日本岛津GC14B气相色谱仪;3%SE-30玻璃柱2 m×2 mm,硅烷化101担体;电子捕获检测器;温控:柱温250℃,气化温度280℃,检测器温度310℃;载气:高纯度氮气,流速60 ml/mim;进样量2 μl。 4.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取血浆2.0 ml于具塞试管中,加入环己烷2 ml,振摇2 min后离心8 min,提取上清液;再在此血浆试管中加入环己烷2 ml,振摇2 min,离心后再提取上清液,将2次提取的上清液合并在同1个小试管中,用氮气吹干,然后用0.2 ml环己烷溶解小试管壁四周的提取物,作气相色谱法测定[1]。5.数据处理:用3P87药物动力学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模型选择,根据F检验和AIC值选择房室数和权重,并据此计算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 自腹泻患者标本中检出产硫化氢志贺1型菌

    作者:丁业荣;杨杰;时全;李朝阳;常宏伟;范玉珍

    1998年6月,我们由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1株产硫化氢(H2S)的革兰阴性杆菌,生化反应符合志贺菌属。 1.材料与方法:营养肉汤、GN增菌液、克氏双糖铁琼脂(KI)、伊红美兰琼脂(EMB)、SS琼脂等由杭州微生物试剂厂生产;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GYZ-15e由杭州微生物试剂厂产品,批号980112,其余自制;志贺菌属诊断血清21种由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80101,有效期2000年1月;庆大霉素等10种药敏纸片由杭州微生物试剂厂产品,在有效期内使用;鲎试剂由中国湛江海洋生物制品厂生产,灵敏度0.5 EU/ml,批号980424。 标本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按北京市卫生防疫站编《卫生防疫检验手册》程序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鲎试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豚鼠角膜试验执行《卫生防疫检验手册》程序。 2.结果: (1) 粪便标本接种GN增菌液,37 ℃4 h增菌培养的同时,直接划线SS和EMB琼脂做分离培养。次日在SS和EMB琼脂上呈现纯培养,无色、透明、较小的菌落。挑取可疑菌落。接种KI上,做初步生化反应, 37 ℃培养过夜,生长菌无动力,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但产生H2S。涂片染色为革兰阴性杆菌, 生化编码鉴定排除沙门菌、变形杆菌、枸椽酸杆菌等。用志贺菌属群、型诊断血清作凝集反应,初步鉴定为产H2S志贺1型菌,也是引起腹泻病的唯一病原菌。 (2) 产H2S志贺1型菌的微生物学性状: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长约2~3 μm,宽0.5~0.7 μm,无动力,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37 ℃ 24 h培养后,在营养肉汤和GN增菌液中均匀混浊,无沉淀、无荚膜。在SS琼脂上,为无色、半透明、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稍有凸起的较小菌落,直径0.5~0.8 mm;在EMB琼脂上,菌落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圆形,光滑,湿润,直径1.2~1.6 mm。该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甘露醇、卫矛醇、肌醇、侧金盏花醇、棉子糖、纤维二糖、木糖、鼠李糖和水杨素等。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靛基质、 VP 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利用枸橼酸盐、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均阴性,在醋酸盐中不生长。除产H2S外,生化反应符合志贺菌属。与志贺菌属4种多价和志贺1型诊断血清呈现凝集,与生理盐水和其他群型血清无自凝和交叉凝集现象。经安徽省卫生防疫站鉴定,确认为产H2S志贺1型菌。

  • 五种可食用性天然植物的致突变及抗突变实验研究

    作者:赵泽贞;魏丽珍

    环境中的一些致癌致突变物常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天然的抗癌抗突变物也可通过饮食摄入,发挥一定的拮抗作用。为发掘一些可食性天然植物的新用途,采用抗突变和致突变同步快速试验技术对新鲜月季花、黄菊花、茴香、山芋及蔓菁5种可食性天然植物的致突变及抗突变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试验中用大肠杆菌溶原性菌株GY5027和对特异性噬菌体敏感的指示菌GY4015,试验前对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符合原生物学特性。其反应原理是:当GY5027菌接触到致突变致癌物即发生SOS反应造成基因突变释放出噬菌体,导致对该噬菌体敏感的GY4015菌体溶解,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在各种对照剂的控制下,通过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同时显示出抗突变、致突变、阴性的实验效应。抗突变阳性对照剂为100 mg/ml维生素C;致突变阳性对照剂为0.05 mg/ml丝裂霉素C;既不致突变也不抗突变的阴性对照剂为0.85%生理盐水。菌种的活化处理、各种对照剂及检品的处理、加S9的试验及判断结果的标准均按抗突变和致突变同步快速试验常规进行。 经过加和不加S9的两种试验及重复试验,均在7 h后标准对照剂出现了判断标准的典型反应。结果5种被检物均未显示致突变毒性;山芋及蔓菁在加和不加S9的两种试验中显示对MMC的致突变毒性有拮抗作用;月季花、黄菊花、茴香未显示抗突变性。本试验结果提示山芋及蔓菁可能是有希望的防癌剂,值得进一步验证及研究。月季花、黄菊花及茴香虽未显示抗突变性,但也未显示致突变毒性,是较安全的,仍可按民间习惯食用。本课题采用GY5027和GY4015菌株以避免检品中组氨酸不同含量的干扰,增加了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志谢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95级实习生肖树海参加了部分试验

  •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5年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探讨

    作者:段晨辉;殷玉珍;万安静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江西省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发病遍及全省山区、丘陵、平原及湖滨地区,流行菌型分属12个群、24个血清型。1998年,江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钩体病为全省灾期、灾后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更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及流行,将我省1994~1998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来源:全省各地区疫情报告统计资料。 2.结果分析: (1)流行强度:1994~1998年全省共发病13 224例,年发病率4.96/10万~9.07/10万,死亡290人,死亡率0.12/10万~0.48/10万。1998年发病3 702人,发病率达9.07/10万,受洪涝灾害的影响,一些历史老疫区出现钩体病爆发流行。 (2)地区分布:1994~1998年全省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市,几乎均为历史上的老疫区。其中,宜春、萍乡、吉安3个地区流行较为严重。1998年上饶地区流行为严重,7~8月间该区横峰县由于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当地居民在农田打捞庄稼,接触疫水而引起钩体爆发流行。 (3)时间分布:发病高峰在7~10月份,所占比例平均为95.90%(12 682/13 224),5年中8月份发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62.13%(8 216/13 224)。这主要是由于夏秋季多为汛期,人们易于接触疫水。 (4)人群分布:13 224例患者中,男性9 054例,女性4 170例,男女发病之比为2.17∶1;农民5年发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8.12%(10 330/13 224),学生为14.19%(1 916/13 224);10~45岁年龄组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82.61%(10 924/13224),这也与青壮年尤其是男性农民易于接触疫水有关。

  • 气相色谱法测定保健用品中甲醇含量

    作者:张卫国;付家华;张明时

    目前国内测定保健用品中甲醇的方法是参照国家化妆品卫生标准 (GB7917.4-87)进行的。我们在实施该方法中,发现杂峰与甲醇峰重叠而造成误检现象,由于保健用品的组分比较复杂,绝大部分样品需蒸馏后进行分析,使方法繁琐费时,且准确度较差。为加强对保健用品市场的监督和监测,我们对保健用品中甲醇气相色谱法测定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实验部分 1.仪器与试剂:日本岛津 GC-9A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C-R6A 数据处理机,5 μl微量进样器。甲醇标准溶液(10 g/L)取色谱纯甲醇1.00 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入15 ml无甲醇乙醇,用纯水定容至刻度。无甲醇乙醇:取1.0 μl注入色谱仪,应无杂峰出现。 2.实验方法: (1)色谱条件:玻璃填充柱2 m×3.5 mm,407有机担体60~80目,FID检测器,空气流速400 ml/min,氢气40 ml/min,氮气50 ml/min,柱温120 ℃,检测器温度量200 ℃,进样量2 μl。 (2)标准系列及样品测定:取甲醇标准溶液(10 g/L)0.50、1.50、4.50、10.0 ml于50 ml溶量瓶中,加入10 ml无甲醇乙醇,用纯水定溶至刻度,此系列的浓度分别为0.10、0.30、0.90、2.00 mg/ml。准确吸取标准系列溶液2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各次的保留时间与峰面积,并绘制峰面积-甲醇浓度曲线。准确吸取样品溶液2μl注入气相色谱仪,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分离结果如图1所示。

  • 分子剂量(moleculardosimetry)

    作者:方福德

    利用生物分子(通常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作为指标,可以判断与之作用的其他分子发生一定效应时的量,此即分子剂量。通常应用于环境诱变和化学致癌等研究领域,指DNA或基因受化学物攻击后形成多种形式的永久性损伤、加合物和突变,通过测定它们的类型和发生频率等,可得出分子剂量数据。分子剂量与接触剂量不同,前者反映一个化学物真正起生物学效应的剂量,后者则不是。故分子剂量对于环境因子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生物标志物(biologicalmarker)

    作者:方福德

    能够反映致病因素或毒物从暴露到效应过程各个环节性质的特异性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酶、脂质、糖类等。生物标志物的确定和检测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因为这种确定和检测可被用来进行病因探讨、危险因素的评价、致病因子致病机理的研究、人群易感性评估、疾病流行规律的掌握、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和评估等。 生物标志物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表型和基因型的特点分为表型生物标志物和基因型生物标志物,前者包括蛋白质、多肽、脂质、糖类和其他在血清和体液中可检测到的特异性分子,后者主要包括基因类型及突变型、DNA加合物、DNA多态性等;另一类是根据致病因子作用机体的过程,可划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作用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深入发展,研究生物标志物的技术手段日趋先进、完善。现可用先进的核酸研究技术、蛋白质研究技术、酶学研究技术、免疫学研究技术等检测和研究生物标志物。

  • 人用布鲁菌104M冻干活菌苗免疫效果

    作者:孙养信;王丽

    1996年,陕西省发生一起历年来严重的布鲁菌病爆发流行。为迅速控制流行,在采取健羊免疫、病羊处杀、治疗患者、环境消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的同时,应用104M活菌苗,对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结合本项工作的开展,对该菌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1.材料与方法:布鲁菌104M活菌苗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接种组为疫区内的养羊户、皮毛乳肉加工从业人员及其他易感人群;对照组为疫区内因种种原因未进行免疫的上述重点人群。先进行皮肤试验,48 h阴性者方可接种。每人每个鼻孔滴入2滴,约含50亿菌体。试管凝集试验操作方法及判定标准均按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合编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进行。 2.结果: (1) 血清抗体阳转率:采集接种组不同免疫期限血清标本79份,以1∶50(++)为阳性判定标准。接种后2个月,血清抗体阳转率为68.75%,1年后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表1)。 (2) 菌苗保护率:3年来,接种组79人中发病3人,发病率3.8%;对照组91人中发病15人,发病率16.48%。菌苗保护率为76.9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7.19,P<0.01)。 (3)我省绥德、澄城两县是发病严重的地区,也是主要接种区,1996~1999年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绥德县发病率由1996年的134.33/10万下降至4.78/10万;澄城县由1997年的2.03/10万下降至0.35/10万。

  • 丙型肝炎病毒西安株2a型包膜蛋白E区部分cDNA的分析

    作者:霍艳英;徐德忠;赵小宁;李如琳;杨海;杨国琦

    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蛋白区(E区)基因是HCV基因组中变异大的部位,不同分离株的核苷酸差异可达40%左右[1]。作者对陕西省HCV地方株的全部E1,部分E2/ NSI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并与已发表的多个株做同源性比较。 1.材料和方法:HCV血清取自西京医院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经5′非编码区通用引物RT-PCR确认HCV RNA阳性,引物参照HC-J6设计[2]。序列分别为:R1(+)GTGGGTAA-GGTCATCGAT(695~712),R2(+)GCCGACCTCATGGGGTAC-(731~748),R3(-)ACCTAGTGCCAACTGCCATTGGT(1 586~1 603),R4(-)GTTGATGTGCCAACTGCC(1 592~1 609)。 用异硫氢酸胍-冷酚法一步提取HCV RNA,反转录成cDNA,用R1/R4,R2/R3进行套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产物纯化、回收,与PGEM-T载体连接,克隆并测序。 2.结果:将所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已报道的HC-J6,HC-J1,BEBE1,HC-J8,HCV-H,HCV-HB,HCV-T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从表1可见,在核苷酸水平上分离株E区与HC-J6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78.2%,与其他几株的同源性相对要低一些,与中国河北株HCV-HB的同源性低;在氨基酸水平上分离株E区与HC-J6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75.7%,与其他株的同源性低,与中国河北株HCV-HB的同源性低。 3.讨论:HCV 核酸存在广泛的异质性,其中E区不断发生变异,可能是使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的原因,其变异亦可能与疾病程度、对干扰与治疗的抵抗、引起慢性化及肝细胞癌等有一定相关,赵小宁等[3]已经用RT-PCR法从1例陕西地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并克隆和测定了5′NCR,C区的基因序列,分析同源性为2a型,本次研究用同一份血清,测定了全部E1区,部分E2/NSI区共878 bp的核苷酸序列,将所得序列与已报道的几株HCV序列比较后发现,我们的分离株同HC-J6的同源性大,同属于2a亚型。我国已有完整克隆的河北株、北京株和台湾株,但都属于HCV-1b型,本次对2a型的实验克隆对全面了解HCV基因组的结构及其变异,对HCV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 比数比可信区间的统计学核查方法

    作者:刘沛;王灿楠;舒华嵩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比数比(OR)及其可信区间(CI)是为重要的统计分析指标[1,2]。然而在实际工作和已发表的论著中,我们发现:比数比可信区间的计算错误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导致结论错误而未被研究者察觉[3-5]。作者提出一种可供研究者、审稿者、读者在不同阶段、不同已知条件下,对OR可信区间进行统计学核查的方法,以期减少这类错误的发生。  一、原理与方法   1.已知原始数据:计算OR值及可信区间的4个原始数据是:病例组暴露人数,病例组未暴露人数,对照组暴露人数,对照组未暴露人数,依次记为a、b、c、d。按Woolf法[1,2],比数比的计算公式为:OR=ad/bc。假定OR的对数近似服从以0为中心的正态分布,则经自然对数变换后的lnOR方差为:

  • 第一讲如何在研究设计中体现重复、对照、随机原则

    作者:徐勇勇;赵清波

    总编按语期刊质量特别是学术水平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期刊的生命。据两位作者分别分析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1985年与1995年发表的640篇和954篇论著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应用,发现其中多数文章属描述性分析。1985年的论著中横断面研究和病例报告占50%以上,临床试验的比例仅占5.6%,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比例为1.3%;到1995年临床试验的比例增至11.3%,随机对照试验的比例增至 4.2%。能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的文章在1985年只占22%,到 1995年增至4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所发表的论文在科研设计、统计学分析、结果解释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这表明,尽管在国内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具有较高的学术领先地位,仍在已刊出论文中存在不少的统计学方法误用问题,说明医学工作者对医学统计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水平急需提高。为适应这种需求,在本刊举办《医学研究统计方法应用》系列讲座,组织国内造诣较深的医学统计学者,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的实例为主,总结其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经验与问题,提出正确应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为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研究中正确应用统计方法提供参考。由于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实际,强调正确应用,因而涉及到一些实例,这是学术上探讨的需要。专题讲座的内容有研究设计的统计学原则、随机对照研究、样本的确定、数据类型与质量控制、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图表的正确应用、医学参考值范围的确定、重复测量结果的比较、随访资料分析、Meta分析、循证医学、统计结果表达与解释、常用数据库软件与统计软件介绍等。每篇后面还附有围绕中心内容的测试题,以辅助读者自学与掌握讲座的内容。这仅是一次尝试,由于组稿时间紧,经验不足,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广大读者和同道们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指出,帮助我们把讲座办得更有成效。第四军医大学徐勇勇教授对本讲座做了周密地构思,在此对徐勇勇教授和为本讲座做出贡献的医学统计学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研究设计的内容分专业设计和统计设计两部分。专业设计主要是选题,建立假说、确定研究对象和技术方法等。统计设计则是围绕专业设计,确定统计设计类型、样本大小、分组方法、统计分析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等。 医学研究按照有无人为施加的干预,又分为实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两大类型。观察性研究是以客观、真实的观察为依据,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实验性研究是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推论干预措施的因果效应。这两类研究在研究设计和统计结果的解释上有很大不同,一定要认真区别。研究设计必须遵循的统计学原则是“重复、对照、随机化”,即要有一定数量的重复观察样本、设立对照组、做到随机化分组或随机抽样。

  • 预防狂犬病佳方法的探讨

    作者:古其祥

    我们将多年总结出的预防狂犬病的佳方法介绍如下。 1.常见的发病和致死原因:未及时科学地处理伤口;未及时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RV);未联用或乱用抗狂犬病血清或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V质量有问题;接种部位不当;嗜烟、吸毒、酗酒、情绪不良或疲劳;未联用α-干扰素(α-IFN);首剂未加量;宣传教育不够等。 2.应做好以下工作:马上用浓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30 min,对深部伤口应用注射器插入其内反复冲洗,再用碘酊或75%酒清消毒伤口。一般应暂缓或不缝合不包扎伤口,除非伤及大血管。接着尽快到相应医疗机构注射RV和辅助药物等。 选用2-2-1或2-1-1-1程序免疫为佳。前者做法:于0 d和7 d用2支疫苗做两侧肌内注射,1支于14 d时做肌内注射。后者做法:于0、3、7、14 d注射,其中0 d接种2支疫苗。对头面部和上肢咬伤、深重咬伤或疑狂犬咬伤者推荐使用1(2支)、3、6、9、15、及30 d注射的7支免疫法,40 IU/kg,其中半量注射,半量经生理盐水稀释1~3倍后浸润注射伤口内和周围。同时联合应用抗狂犬病血清和α-IFN。后者只要开始时加注20~100万IU,免疫效果即明显优于单纯使用RV或加用抗狂犬病血清者[1]。如无α-IFN,也可同时注射卡介苗或重组白细胞介素-2。伤口深或脏时加注破伤风类毒素。 应保证RV质量,效价≥2.5 IU/支;有效期要长,冷藏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降低液体RV效价,冻结即丧失效价,除非冻干制品。应从正常途径带冰购进,用前摇匀。注射部位:成人应取上臂三角肌效果佳(实验证明臀部效果差),幼儿取大腿前内侧区。用7号针头和深层注射效果好。不应过快稀释冻干RV,不应与乙型肝炎疫苗或免疫抑制药物并用,以免影响免疫质量。在全程注射完RV 10 d后应检测抗体,如阴性应加强免疫1~3针,抗体均可阳转。 此外,应嘱患者在注射期间要乐观、安静,勿用浓茶、烟酒和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对过去咬伤但未及时注射RV者,仍要动员尽早补注。政府和单位应立法,做出限养、拴养、禁养、免疫犬和咬伤后谁出费用等规定。各单位应做好宣教及本单位的限、拴、禁养和免疫犬等工作,对高危人员进行暴露前免疫。生物制品厂和研究所应想法研制和推广应用免疫效果更好、副反应更小的新型疫苗和佐剂。

  • 毒理学生物标志的研究

    作者:徐厚恩

    毒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用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疾病(中毒)的生物学变化过程,特别是观察毒效应的生物标志。检测生物标志物方法学的更新,必将对毒效应产生新认识,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也随之带来新变革。回顾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基因突变、染色体损伤和DNA损伤检测在毒理学的广泛应用,致突变作用作为一种特殊毒效应已列入毒理学的篇章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近年来又有新的进展,由于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快速检出产生毒效应的一些易感基因,成为可供检测的易感生物标志(susceptibility biomarker),易感人群会获得保护;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毒理学实验动物模型的更新,例如Apo E基因缺陷小鼠的培育成功,使我们可以获得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动脉样硬化比较理想的模型,会进一步推动心血管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的发展;一些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例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生物材料中过量负荷的痕量元素可检出达10-9数量级,已用于研究稀土元素在骨髓、海马中的靶剂量,可供检测稀土在人体过量负荷的接触生物标志(exposure biomarker);关于外源性雌性激素污染物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国际上对体内雌性激素水平的了解,已从测定雌二醇含量,发展到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其代谢产物16α羟雌酮(不利于健康的)和2-羟雌酮(有利于健康的)的测定,这种和乳腺癌危险性密切相关的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被认为是指示早期功能变化毒效应的效应生物标志(effect biomarker)。以上说明生物标志的研究会因先进科学技术方法的发展不断更新,毒效应的观察也会不断深入。 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曾提出近期加强方法学研究学术交流的重点:①致癌性(包括转基因技术);②内分泌紊乱;③免疫功能。毒理学研究的信息与科技,会影响一个国家有关领域发展的步伐,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 基因组研究与预防医学

    作者:方福德

    生命科学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几乎已成科学界的共识。人类基因组、模式生物基因组和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进展在世纪之交形成飞跃之势,深刻地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和走向。那么,基因组研究对预防医学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1.基因组预防医学将逐渐成为主流医学。也许在21世纪晚些时候,许多人将拥有个人的基因组图(包括序列图、基因图、遗传图、转录图、基因和信息相互作用图)。医生会把基因组图所提供的全套生命信息与当时当地的环境、社会、心理状况结合起来,做出综合评估,以保障每个人做到无病时预防,有病时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治疗。基因组图信息还可用于医药咨询、社区医疗和保健、电子医疗和远程医疗,促进预防医学基因组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2.环境基因组学。人的健康和疾病状态,归根结底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机体与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性靶是基因组。不论环境因素是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抑或精神的,总是要通过一定的作用通路与特定的基因网络发生作用,进行动态的再平衡,如果平衡被打乱,则有可能诱发不良后果。因此,环境基因组学的兴起将会给人们一个新的视角,更新人们传统的研究环境对人体作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在目前,国际上已经采用DNA芯片技术进行环境基因组学的研究,并已形成热门分支学科。3.毒理基因组学。这是近2~3年来开拓出来的新领域,它以DNA微阵列为工具,以鉴定已知的和未知的毒物的作用机理为目的,对毒理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毒作用模式,剂量反应关系,化合物相关作用,化学混合物有害性的鉴定,人暴露剂量的推算及危险度评估等的解析将会产生重要影响。近来已有文献报道某些增塑剂、除锈剂、工业溶剂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诱导啮齿动物肝增生后,改变与生长控制有关的基因谱,对于在基因组大背景下了解毒物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 迎接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

    作者:邵瑞太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反映国民健康水平的各项综合指标发生明显改变。中国人口死亡率从大于20‰下降到约7‰,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初期的40.8岁提高到90年代后期的70.8岁;传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综合反映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可获得性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初期的200.0‰以上降低到目前的3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93年的55.2 ‰降至1998年的47.0‰;孕产妇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1998年的56.2/10万。以上指标反映出,过去曾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平均期望寿命得到延长,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与疾病模式转变、人口动力学的改变密切相关。50年里,我国已完成了由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到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人口转变过程。随着生育率的控制,低年龄组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全部人口的10%以上,标志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转型阶段。中国居民疾病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主要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发生变化。首先,居民死因顺位发生显著变化,曾经是居民主要死因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营养性疾病、妇幼疾病和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死因顺位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逐渐由前5位死因中退出。而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伤害等疾病在死因顺位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成为前5位死因,慢性非传染病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另一特点是影响居民健康的疾病更为突出,主要表现是前10位或前5位死因占所有死因的构成比明显上升,前10位从50%~60%上升到80%以上,前5位死因构成比从40%~50%上升到70%以上。其次,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患病率及位次变化与主要死亡原因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变化趋势的一致性。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患病水平持续下降,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伤害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内分泌、营养、代谢和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城乡居民疾病谱中的位次和重要性不断增加。城乡居民主要慢性非传染病的持续增加,与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等有关。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将会持续增加。中国不同地区疾病模式转变发展明显表现不均衡性,存在较大差别,大城市居民患病和死亡模式趋向发达国家,而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国贫困地区的居民疾病谱与死亡模式更接近不发达国家。中国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别,在卫生领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具有明显独特性。中国实现了疾病模式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城市地区与发达的农村地区处于第二阶段转变后期,接近于疾病流行变化的模式,贫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转变过程中,接近于疾病流行变化的迟缓模式,其他农村地区处于第二阶段转变期间。推动中国疾病模式转变的人口动力、各类死因和主要疾病变化仍将继续影响疾病模式发展方向和速度。中国既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和严峻挑战,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面临继续努力预防疾病爆发与流行、延长寿命和控制危险因素、减低残障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双重任务。正如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不会先处理完一种健康问题再去处理另一种问题,而是要同时着手处理两种健康问题。

  • 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

    作者:乌正赉

    一般认为,全科医学是综合生物医学、行为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专科,它与其他专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其特点是提供第一线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协调性的、整体性的、可及的、全程性(从围产期到临终)的、个体化的卫生服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重视、领导关怀、全科医学分会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发展、方兴未艾,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 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虽然在我国已有了较大发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①发展不均衡,机构设置不规范,缺乏统一要求和定型的模式。②认识有待深化,缺乏相应的经济补偿机制,没有相应的投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职能的正常发挥和持续发展。③在培养全科医生时,过分重视尚不成熟的全科医学理论讲授,轻临床技能和实习。④“六位一体”(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一时尚难全面推开。据统计,所有到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只有50%左右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治,而人群中80%~90%以上的基本健康问题可以由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来解决,有70%以上的居民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医疗保健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亟待改革。卫生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医疗中心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使我国的医疗设备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高效率、低消耗、富有活力的管理和运行体制,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得到适用、方便、价廉和优质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逐步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点决定我国的保健服务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同时,三级保健网在我国已存在数十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遍布各地,这又为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适应个体和社区对保健的需要,为人们提供适用、优质、经济有效、平等的保健服务,成为摆在政府部门、卫生当局、专业学会和医学院校面前的重任。

  • 社区健康教育促进高血压病康复的效果

    作者:秦德英;李慧萍;李雪鹏;苗永晟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内容之一。为了研究健康教育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对我院确诊的109例Ⅱ期以上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组,采用2种不同的护理方式,3个月后评估效果。  1.临床资料:1999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Ⅱ期以上的高血压患者109例,男70例,女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64.17±6.63岁,平均血压156.08/103.13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照组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63.60±6.22岁,平均血压155.25/97.95 mm Hg,采用常规护理。两组一般情况及相关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  2.实施方法:建立相应的治疗护理记录单,16项精神因素观察记录单及评估表见文献[1]。观察组建立高血压病健康教育卡,3个月后评估2组治疗护理效果。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血压监测指导,用药指导,心理调节,高血压病知识宣传教育内容等,同时要求两组患者“自我护理”的内容有:血压监测及记录,饮食搭配和禁忌。血压监测重点指导血压测量操作程序、要领、注意事项及记录方式,多次示教至家属(或患者)完全掌握。除常规用药教育外,重点指导用药剂量、时间、减量方法,做好记录。  对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面对面指导;通过电话将“家庭记录”反馈给负责护士,进行电话指导;护理人员按区域分组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或针对性指导。由护理部、家庭病床科护士护理。

  • 携手共创未来

    作者:邵隽一

    此时此刻,这本倾注了一代代办刊人心血、一代代新老读者殷切关爱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伴随着你我跨入了新的世纪。如果说,在上个世纪里这本刊物为我国的预防医学事业和预防卫生人员确确实实地做了些工作的话,这个世纪就是她新征程的开始。这时,我们办刊人对过去的成就不敢有丝毫的沉醉,有的只是更多的思考和更强烈的责任感。 上个世纪中叶,我国政府在内有贫困落后、百废待兴,外有国际帝国主义势力经济围困的艰难条件下,仍对预防卫生工作注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多种治理和治疗措施,对旧中国危害人民健康的多种传染病宣战,使我国人民摆脱了“东亚病夫”的耻辱。我们许多预防医学界的前辈们都是在这个时期看到国家的需要和预防工作的重要,由临床医务人员转向从事预防卫生工作的。当时在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多种肆虐的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破伤风和多种寄生虫病等都得到了有效遏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至今,预防卫生工作者对这些仍是记忆犹新。翻开这个时期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仍可以感受到这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为现代预防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如今,预防医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我国预防医学同步发展起来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会继续将促进预防医学发展,造福人民健康作为自己在新世纪的使命。展望这个世纪,预防医学在我国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转型期间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带来了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体力活动的减少,带来一系列“富贵病”;某些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告诫防疫工作者,在向非传染病宣战的同时,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日不可松懈;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带来了一系列躯体疾病以外的精神疾患;我国政府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对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讲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对生存质量的关注、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老龄人对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的增加……给预防卫生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个课题。给予广大群众正确的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教会他们如何自我保健,提高自我防护水平也是我们预防工作者的责任。未来的世纪里预防医学大有可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作为这一科技文化的载体,也大有可为。

中华预防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