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作者:张淳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虽然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但是必须以骨质疏松导致的临床表现为前提,即结合临床病史如骨关节疼痛、有无骨折,排除其他疾病,以及结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考虑.在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时,需进行相关的血液生化检查.首先介绍临床较为常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 北京市466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和538名学生维生素D营养状况

    作者:沙怡梅;赵耀;李红;陈竞;何宇纳

    维生素D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适宜的紫外线照射能将人皮肤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成为维生素D;二是膳食中供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维持血钙和磷的正常浓度,以及神经肌肉功能正常和骨骼的健全。维生素D是一个总称,由类固醇衍生而来,以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为重要。维生素D2来源于植物,维生素D3是动物细胞内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两者皆由日光作用而形成[1]。维生素D缺乏将引起钙、磷代谢异常,导致骨骼软化、变形的风险增加[2]。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维生素D营养状况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北京市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但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较少,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笔者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清维生素D等血液生化检查,了解北京市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专项健康教育对梅毒与丙肝患者血液生化检查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钟丽燕

    目的:探究专项健康教育对梅毒、丙肝患者血液生化检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100例梅毒、丙肝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指导,观察组则专门进行梅毒、丙肝专业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由健康教育小组负责患者的专项健康教育工作,突出健康教育的作用,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对生化检验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及血液生化检查的依从性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干预后在愿意多次检查、满意国家政策的心理态度上有明显转变,而观察组患者在愿意定期随访、愿意多次检查、满意国家政策、满意检验人员态度、愿意参与心理治疗的心理态度上均有.明显转变,且各项转变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实施干预后检查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能够提高梅毒、丙肝患者的认知,加速心态转变,提高患者血液生化检查的依从性,建议从管理方案人手,提高对健康教育项目的重视程度.

  • 婴幼儿原发阴道卵黄囊瘤一例

    作者:吕艳婷;熊伟;涂频;何燕;余波;石群立

    患儿女,7个月。发现阴道流少量洗肉水样液体3 d到当地医院就诊,初拟诊为“病理性月经”,建议回家观察。2d后从阴道自发排出黄豆大肉样组织一块。患儿哭闹时或解大便时阴道口可见灰红色肿物突出,可自行回缩。以后间断性自行排出大小不一的肉样物数次,均未就医及送病理检查。现又排出肉样物一块,遂就诊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并送检肉样物行病理学检查。查体:一般情况尚可。 B超检查示:子宫幼稚,于子宫颈外口处阴道内见一大小2.2 cm ×1.5 cm偏高回声光团,边界清,左侧卵巢大小1.0 cm ×0.7 cm,右侧卵巢显示不清。血液生化检查:甲胎蛋白( AFP):484.9μg/L(正常值0~13.6μg/L)。临床疑为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家长放弃治疗。约5个月后患儿再次入院,精神欠佳,贫血貌,易哭闹,食欲差,大便不.,常便秘。再次行B超检查示阴道内肿物较前次有所增大,约2.5 cm ×2.4 cm,腹腔未探及明显异常回声,提示阴道内实性肿块。家长再次放弃治疗,出院。

  • 谷氨酰胺、胆囊收缩素预防胃肠外营养期间胆汁瘀积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王盛江;刘立人;慕海峰;禹宏;孙大强;杨闯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胆囊收缩素(CCK),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期间预防胆汁瘀积的作用,分别阐明GLN和CCK在预防胆汁瘀积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新西兰纯种白兔做TPN模型,分为四组,Ⅰ组TPN,Ⅱ组TPN+GLN,Ⅲ组TPN+CCK,Ⅳ组TPN+GLN+CCK.每组各分半数分别观察至四周和八周二个阶段后处死.经过血液生化检查、胆汁成分分析、大体形态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扫描,对比观察各组每个阶段有否胆汁瘀积、胆囊形态变化及其程度.结果血液监测Ⅰ组GPT、AKP、直接胆红素和胆固醇在四周时较Ⅱ、Ⅲ、Ⅳ组有升高趋势,第八周时有明显升高.胆汁检验Ⅰ、Ⅱ组第四周时直接胆红素和胆固醇较Ⅲ、Ⅳ组有较明显升高.光镜、电镜扫描示工、Ⅲ组胆囊壁第四周时上皮呈矮柱状、着色逐渐加深、细胞内水肿、线粒体轻度肿胀,第八周时工、Ⅲ组胆囊壁在固有膜和肌层间出现了明显间隙,胞浆混浊,内有较大脂滴,内质网有空泡形成,而Ⅱ、Ⅳ组胆囊壁四周时呈正常细胞器官,八周时Ⅱ组有轻度改变,Ⅳ组仍为正常的细胞器官.结论TPN支持期间确能发生胆汁瘀积,而且时间越长其程度越严重.TPN+GLN可以保护维持胆囊壁组织细胞的完整和功能,但无直接预防胆汁瘀积作用.TPN+CCK具有明显缩胆和促进胆汁排泄作用,但若胆囊壁受损,CCK将失去其作用.TPN+GLN+CCK不仅具有保护和维持胆囊壁组织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而且还有明显的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证明是预防TPN支持期间胆汁瘀积的佳方法.

  • 腰椎内固定术后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

    作者:刘颜华;张学利

    患者女,51岁。2012年3月1日主因“腰痛7年,加重伴下肢痛1周”收住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性质为钝痛,程度较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由于未影响正常生活,未予系统治疗,但腰痛反复发作,曾于外院保守治疗,症状有所缓解,1周前腰痛突然加重,同时伴左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外院腰椎MRI示:腰椎L4/5滑脱(Ⅰ度),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腰椎滑脱症”收住院,入院后查体:体温36.5℃,腰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明显侧弯,腰腿痛症状明显,上肢肌力基本正常,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Ⅴ级,Babinski征阴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既往有糖尿病史多年,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腰椎内固定术”,术后患者返回病房,继续术后对症治疗,病情稳定,约1周后患者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并经躯干至上肢及胸部,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上肢肌力Ⅰ级,下肢肌力0级,经会诊后初步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随即转入ICU病房,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鼻饲饮食,脑脊液常规正常,脑脊液生化:葡萄糖6.53 mmol/L,蛋白1.01 g/L,脑脊液糖蛋白分离,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计数15.3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7.5%,血红蛋白97 g/L,红细胞数目3.35×1012/L,血细胞比容30%,C-反应蛋白16 mg/L,血液生化检查总蛋白57.9 g/L,白蛋白29.3 g/L, A/G 1,谷氨酰转肽酶60 U/L,钠129.3 mmol/L,氯92.5 mmol/L,余值正常。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神经治疗,给予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及血浆置换治疗,经综合治疗后,患者恢复基本良好。

  • 270例老年人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病因分析

    作者:何梅先;宿燕岗;梁伟

    植入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我们对270例首次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老年人植入起搏器的病因.一、对象与方法1987年1月至1998年12月首次植入(更换者除外)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共有725例,老年患者(60~94岁)493例,占68.0%.其中具有较完整病史资料的老年患者270例,年龄60~86岁,平均(69±8)岁.男性153例,占56.7%;女性117例,占44.3%,男女之比为1.3∶1.270例均有完整的临床病史、超声心动图、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X线胸片及各种血液生化检查,有6例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

  • 纤维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致十二指肠憩室穿孔一例

    作者:刘福进

    我院普外科自1996年10月,开展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及取石治疗,共626例,其中发生1例十二指肠穿孔,总结如下.患者男性,84岁.因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2个月由外地转入我院诊治.拟诊断为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于1999年8月2日收入院.入院查体:患者体温37.5℃,血压160/90 mmHg,血常规检查:红细胞4.2×1012/L,白细胞9.6×109 /L,分类N 76%, L 24%.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深压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血液生化检查:总胆红质6.2 mg,直接胆红质4.8 mg,腹部B超检查提示总胆管扩张,内有多块结石影.入院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行ERCP检查,见十二指肠降部乳头旁多个憩室,直径在0.5~1.0 cm之间,位于十二指肠乳头上下及左右,形成包围的形态.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3块,0.3~1.2 cm大小.与入院后第3天行经纤维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切开乳头1.5 cm,取出结石1块.术后患者无不适反应.5 d后行第2次取石,将其余结石完全取出.取石后4 h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体温37.5℃,体检:颈前、胸前及右肩部均出现皮下气肿,握雪感明显.右上腹轻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诊断"食管破裂"不除外,行上消化道造影及急诊胃镜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均未发现造影剂外溢和上消化道破裂迹象.结合患者病史及内镜操作过程,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穿孔导致纵隔及皮下气肿,因考虑患者为内镜下操作所致,且为空腹穿孔,故决定保守治疗.经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补液,对症治疗.病情得到稳定,第2天起皮下气肿开始减轻,第5天病情完全缓解,皮下气肿消失,体温正常,给予流食.术后第10天痊愈出院.

  • 柯萨奇病毒性肝炎一例

    作者:郎振为;沈冰;张亮;谢雯;石晓虹;马佩卿

    患者女,33岁,北京昌平人.发热,体温38℃~39℃,伴恶心、呕吐,尿色加深呈浓茶样12 d,自行口服"抗感冒药",症状无明显缓解.躁动、瞻妄、意识障碍6 d疑诊为"脑炎"入北京某院,颅脑CT、脑脊液及血液生化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于2005年10月27日转入我院.

  • 经主动脉无冠窦成功消融镜面右位心患者房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患者女,35岁,主因“阵发心悸1年”于2010年12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入院X线胸片检查示镜面右位心,余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镜面右位心,房室连接和大动脉连接未见异常;血管超声示双侧股动、静脉解剖关系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肝脾反位;血液生化检查未见异常.经食管心房调搏可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为长RP间期心动过速(RP间期190 ms,图1);心内电生理检查右心室心尖部S1500~ 300 ms程序刺激室房向心性递减传导,未见旁路传导;高位右心房S1S2500/260 ms时无AH跳跃诱发窄QRS波心动过速:周期366 ms,房室1∶1传导,心房为向心性激动顺序,His1-2A波出现早,His1-2电极VA间期155 ms、AV间期211 ms(图2A),心动过速时希氏束不应期内RS2刺激未改变心房激动顺序及心房周期,且心动过速可被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因此心动过速机制为折返且心室未参与心动过速折返环的构成,因经心内膜消融希氏柬旁可能会损伤希氏束导致房室阻滞,首先考虑至主动脉无冠窦标测.经右股动脉送7F Webster温控消融导管至主动脉无冠窦,在左前斜(LAO)30°、右前斜(RAO)45.透视下定位于主动脉无冠窦(图3),靶点处呈大A、小V波,局部A波碎裂且提前His1-2电极A波14 ms,AV间无希氏柬电位(图2A),设20W、55℃在心动过速时消融至8.71 s时心动过速终止,恢复窦性心律(图2B),靶点处巩固放电至120s,消融后原条件程序刺激心动过速不再被诱发,消融成功.电生理诊断:主动脉无冠窦消融成功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 双支右冠状动脉并右房瘘一例

    作者:黄兆铨;胡敏勇

    患者男,43岁.因"活动后胸闷、乏力、气急5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乏力、气急,休息后缓解.近1年来症状较以前明显加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2级"收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65/96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76次/min,心界稍向左扩大,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不传导,无震颤.辅助检查: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动态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胸片显示两肺纹理增粗,主动脉心影,左室增大;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轻度钙化,左室增大,左室顺应性减低,左室射血分数75.5%;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 胸椎管内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作者:戴哲浩;吕国华;康意军

    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其90%以上发生在颈动脉体和颈静脉球[1].副神经节瘤极少累及脊柱,而且绝大部分发生在马尾,我院曾收治1例胸椎管内副神经节瘤,报道如下.患者男性,16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2周"于2006年8月24日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70次/分,血压122/80mmHg,脊柱无明显压叩痛,剑突平面下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4级,直腿抬高试验(-),膝踝反射正常,提睾反射未引出,巴氏征(-).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胸椎及腰椎X线正侧位片及CT未发现明显骨质破坏.MRI矢状位(图1a、b)T6~T7椎管内可见3.0×1.5cm大小的长椭圆形边界清楚的稍长T2短T1信号影.

  • 肾移植术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

    作者:秦运升;倪一鸣;梁宏立

    病人男,51岁.反复发作性胸痛15年.3年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段局限性偏心性狭窄70%、中段不规则狭窄90%,行近中段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年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狭窄达95%,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轻度狭窄,行左前降支PTCA加支架手术.病人有慢性肾炎史33年,高血压史27年.5年前因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接受同种肾移植手术,移植肾功能良好.本次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放支架部位20%狭窄,第一对角支中段70%狭窄,回旋支远段95%狭窄,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全闭.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0.44.心绞痛CCS分级为IV级,心功能(NYHA)III级.血液生化检查:血肌酐138μmol/L,尿素氮7.53m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

  • 腹腔弥漫性胃肠外间质瘤一例

    作者:叶勇军;苏金亮;周利民;冯洁

    患者女,46岁。乏力伴全腹胀痛不适3个月,加重1个月。体检:腹部膨隆,自剑突至盆腔触及一巨大肿块,质地中等,位置固定,边界不清,双下肢水肿。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平扫示腹腔内弥漫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邻近肠管结构受压改变(图1)。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延迟强化,肿瘤内可见斑片状无强化坏死区(图2~4),冠状面、矢状面像示肿块上达肝下缘,下至盆腔(图5,6)。行腹腔肿物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腹腔穿刺组织)结果提示胃肠间质瘤。给予格列卫药物治疗2个月,腹部胀痛症状好转。复查CT平扫示腹腔内弥漫软组织肿块影较前明显缩小,局部密度欠均匀(图7)。

  • 利培酮分散片致持续性呃逆1例

    作者:王金亮;戴兢

    患者,男,53岁。系多疑、情绪不稳、孤僻、睡眠差20年,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9日入院。既往体健,家族史阴性,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胸透、肝功能检查均正常,血液生化检查示总胆红素20.4 mol·L-1和肌酸激酶221.0U·L-1,高于正常值。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入院后即给予口服利培酮分散片,中午、晚上各1mg,2日后调整剂量至中午1mg,晚上2mg,并肌内注射氟哌啶醇2.5mg,1日2次辅助治疗。10月14日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停用氟哌啶醇,继续利培酮3mg·d-1维持治疗。10月17日患者渐出现反复呃逆,不能控制。患者院外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排除胃部疾病所致,考虑利培酮分散片所致药物副反应,予以停用,改口服喹硫平继续治疗。呃逆持续约一周后,于10月25日逐渐停止。

  •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并甲状旁腺增生、原发性甲旁亢1例

    作者:顾菲

    患者女性,44岁.因烦渴、多饮、多尿伴腹胀、便秘5 a,近3周双下肢无力、骨痛于2000年8月12日入院.查体:神清,慢性病容.双侧甲状腺可触及结节,质中无触痛.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4次/min.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Ⅲ级.双肱二头肌腱反射对称引出,双膝腱反射未引出.双侧Babinskin征(-).胸骨、腰椎明显叩痛.血液生化检查:钙:18.3 mg/dl,磷:3.9 mg/dl,钾:2.6 mmol~2.8 mmol/L,甲状旁腺激素>2 000 pg/ml.影像学检查:颈部CT示左侧甲状腺外形不整,其下后方见一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大小约2.2 cm×2.0 cm,CT值44.9 Hu.增强扫描示肿块不均匀强化,强化区CT值199.2 Hu,与周围血管分界尚清晰,右侧甲状腺密度不匀(图1~2,封二).右侧甲状腺下方气管、食管旁沟内可见圆形肿块,大小约1.4 cm×1.0 cm,边界清晰,均匀强化(图3~4,封二).双侧肾上腺CT扫描示左肾上腺内枝肥大呈结节状,大小约0.8 cm×0.8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图5,封二).颈部超声检查示左侧甲状腺内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合并钙化,右甲状旁腺增大.患者于2000年9月2日和10月12日分别行左侧甲状腺、甲状旁腺大部切除术及右侧甲状旁腺肿物探查术.病理诊断:左侧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旁腺腺瘤样增生.右侧结节性

  • 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重度血糖升高一例

    作者:平宝红;陈琪;周淑芸;尹芳

    患者,男,41岁。因口腔血疱、皮肤出血点半月余,加重1周于2000年6月7日入院。该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时一般情况差,四肢及背部可见较密集的皮下出血点及散在瘀斑,舌面见一血疱,颌下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血液生化检查示血糖、肝功、肾功基本正常。外周血WBC 23×109/L,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43,BPC 34×109/L 。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巨核细胞三系受抑,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910(其中原始淋巴细胞占0.870)。经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查:CD10 、CD19、CD20均阳性。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在注意输血、补充血小板、止血等支持治疗的同时于6月8日行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方案化疗,化疗前3周过程顺利,肿大的淋巴结逐渐回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逐渐接近正常。在化疗第20天(6月27日)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前复查血糖、血淀粉酶、尿糖、尿淀粉酶均正常,在化疗第22天(6月29日)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1万U+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滴注前常规皮试结果阴性。在化疗第24天下午(应用门冬酰胺酶第3天)突然出现口渴、尿多、烦躁,急查血糖及尿糖,结果示血糖高至34.1? mm ol/L,尿糖(+++),立即停止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处理上兼顾以下几个方面:①为预防酮症酸中毒,输注50?g/L碳酸氢钠;②动态观察血糖、尿糖水平,根据血、尿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③注意补钾、钠、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及晶胶体平衡;④使用抗生素及酶抑制剂善得定,善得定皮下注射,每日3次,每次1?mg,预防胰腺炎的发生;⑤控制饮食。经以上处理,血糖水平进行性下降,口渴、尿多症状逐渐消失,7月12日停胰岛素,改为拜糖平维持治疗。7月11日行骨髓穿刺,结果为完全缓解。至7月28日血、尿糖恢复正常。7月30日予V DP方案巩固治疗,化疗过程中一直监测血、尿糖水平,至今未出现血糖、尿糖升高现象。 讨论:门冬酰胺酶为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其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一过性血糖升高及胰腺炎,但发生率低,临床表现较轻。该例患者应用门冬酰胺酶后突然出现严重的糖尿病症状,可能与门冬酰胺酶严重损害胰岛的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度下降有关。我们认为在应用门冬酰胺酶前应常规检查胰腺功能及血、尿糖水平,若有异常,应慎用。应用过程中一旦出现血、尿糖升高,及时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并在降血糖的同时应用胰酶抑制剂保护胰腺,避免药物诱发胰腺炎。

  • 急诊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张智慧;许素菊;白云;池永清;姚瑶

    急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诊疗的正确与否.因此,要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加强标本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临床送检的急诊血标本常存在一些质量问题而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现对此做一分析,并提出改进办法.

  • 加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质量控制的几种方法

    作者:高佩增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已在全国各级医院普及应用.但多数医院没有开展对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质控),检查结果的误差容易误导临床诊断.近年,我们在工作中采用多种质控法相结合,减少诊断误差,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现介绍体会如下.

  • 生化检验误差事例原因分析

    作者:张智慧;安黎云;张宏;张健

    生化检验是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化检验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影响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和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断总结和分析工作中出现误差的原因,有利于发现漏洞,确保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和真实的检验报告.现将我们近年生化检验工作中记录到的部分误差事例总结分析如下.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