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해부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202/R
  • 国内刊号: 章新生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ac@cmaph.org
  • 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江兵;孔荣;朱六龙;张文志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并分离、培养、扩增和建立诱导MSCs,将其和BCB复合.手术建立兔双桡骨干15mm骨骨膜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侧植入MSCs/BCB,对照侧植入BCB,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观察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得到骨性修复,对照侧则未能修复.结论:MSCs在体内能成骨,MSCs/BCB能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 外踝综合征的病因及解剖学基础

    作者:李洪恩;刘祥清;许屾;李伟元;李国建;张印峰;彭光军;高伟;杨荣;衡德峰

    目的:探讨外踝综合征所致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及足背外侧麻刺痛的病因、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张成人X线片的内外踝长度作了测量.内踝平均长15.26±1.56mm,外踝平均长27.56±3.14mm.从1989年7月~2004年7月,手术治疗外踝综合征51例56足,施行外踝尖部分切除51例56足;腓骨肌腱鞘及滑膜部分切除术45例49足(双侧4例);距跟骨外侧隆起的骨折块切除术18例19足;腓肠神经松解及跟外侧支切断术48例53足(双侧5例);外踝过长16例,手术修整过长过大的外踝及切除外踝骨刺9例,解除外踝碰撞和肌腱挤压,松解腓肠神经.结果:随访47例,随访期4个月~5年10个月,平均9个月,无一例感染,术后外踝步行痛消失,但跟骨骨折后创伤性扁平足未解决15例16足,非创伤性扁平足3例同时行距舟关节融合,恢复了足弓.结论:本病由于踝关节结构紊乱和外踝先天异常引起.以彻底解除病因为目的的手术治疗,简单易行,效果确实可靠.

  •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研究

    作者:崔虎;何先弟;汪华学;邓晰明;吴强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BI)的临床效果.方法:55例SBI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期间监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在伤后6个月根据GCS评分判定预后,结果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与死亡.结果:在发病后1周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亚低温组为39.29%、对照组为81.48%(P<0.005),外伤后癫痫发生率亚低温组为21.43%、对照组为48.15%(P <0.0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恢复良好者在亚低温组为46.43%、对照组为18.52%,亚低温组的病死率为21.43%、对照组为48.12%,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降低SBI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 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骆耐香;秦小云;周思;兰羚元

    目的:为临床行腕管内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用局部解剖法在50侧上肢标本上观察并测量腕管、腕横韧带、正中神经和腕管内容物等解剖参数.结果:腕管的左右径、腕横韧带的长度、正中神经距腕横韧带的垂直距离、腕管及内容物的横断面积以及面积比等均是近侧端大过远侧端,而腕管的前后径、正中神经的径线、腕横韧带的厚度等则为近侧端小于远侧端.结论:腕管是一个缺乏伸展性的骨-韧带管道,任何因素卡压正中神经均可导致腕管综合征.在对患者做正中神经松解治疗时,保守注射疗法一般应在掌长肌腱内侧进针,手术治疗时应在腕横韧带远侧端切开.

  • 动力髁螺钉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胡四生;俞胜宝;汪颖峰;李徽;方小明

    目的:分析动力髁螺钉(Dynitic Condylar Screw,DCS)临床应用中的失误及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减少失误、降低并发证发生率的具体措施.方法:采用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46例;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失误及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按Shelbourane评定标准,优26例、良12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3%.46例中,出现技术失误1例,系DCS主钉位置不当;产生并发症6例,包括1例螺钉松动、3例DCS钢板折断、1例术后感染、1例伸膝装置粘连.结论:(1)失误及并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操作、DCS自身设计、生物力学设计、手术时间的选择及术后功能煅炼不当.(2)减少失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策是严格掌握DCS适应证、规范的手术操作及重视术后康复指导.

  • 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晓林;路屹;李强;张郁文;陈齐鸣;屈洪党;吴国林;韦道祥;钱伟东

    目的:对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观察.方法:采用开放、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比较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49例脑卒中后患者进行治疗及血管性认知功能测试.结果:随访49例,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者39例(79.6%),其中30例为轻度认知障碍(76.9%).治疗前MMSE(25.41±3.10)分,治疗后4周及12周时MMSE分别为(26.84±6.18)分和(28.16±3.60)分,治疗前后MMSE分值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脑卒中后1~3个月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普遍存在,治疗效果显著.

  • 浓集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成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炎;孔荣;尚希福;朱六龙

    目的:研究自体浓集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复合物的成骨作用,以寻求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方法:中国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小牛脱钙松质骨(DBCB)作为载体,将一定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与不同浓度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单核细胞悬液复合,制成MSCs/BMP/DBCB复合物(MⅠ:1×106,MⅡ:1×105和MⅢ:1×104),分别回植在骶棘肌内.术后2、4、8、12周取材,对标本做放射影像学、大体观察、显微镜组织学观察.结果:MⅠ组新骨生成量多于其它组.结论:复合物具有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潜能,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 人工半肩关节置换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豪青;黄恭康;曹云;张明贵;王建东;何小文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12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64.8岁,1例为三部分骨折,1例为肱骨头劈裂性骨折,10例为四部分骨折,其中3例伴肩关节脱位,手术全部采用可调节式骨水泥型人工肱骨头假体.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1月,Constant评分平均为78.6分(46~92分).随访发现肱骨大结节上移、肩关节下方不稳定和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有效方法,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减少并发症、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 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友余;庞刚;石献忠;胡玉婷;孟庆玲;韩卉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关键词: 眼动脉 显微解剖
  •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附19例报告)

    作者:张少军;姜之全;马骏;孙辉;娄飞云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17 例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 例采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4 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及其它并发症;镜下肿瘤全切率78.9%,术后面瘫6例;肿瘤复发3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有效地保留面神经的功能.

  •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作者:王友华;纪标;吴菊;刘璠

    目的:探讨肘关节内侧副韧各组成成分在肘关节稳定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取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后束和斜束,随机分为5组,然后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分别观察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部分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对肘外翻角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临床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伴肘关节不稳定患者11例,随访其疗效.结果: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在肘关节屈曲过程中,在抗外翻应力方面起主要作用,而单纯后束或斜束损伤对肘关节内侧稳定影响不大;11例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经手术修复前束,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见遗留内侧不稳定.结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临床上当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应重点修复或重建前束以稳定肘关节.

  • 去睾丸大鼠骨形态计量学的研究

    作者:王宏芬;谢华;陈艳

    目的:探讨4月龄雄性大鼠去睾丸后骨量的变化,重点比较松质骨和皮质骨骨代谢的变化.方法:20只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和去睾丸组(B组),同等条件下饲养90d后,取腰椎和胫骨中段行不脱钙制片进行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去睾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腰椎松质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P<0.05),出现明显骨质疏松;皮质骨外膜的骨形成动态参数如矿化沉积率、骨形成率下降(P<0.05),内膜骨形成和吸收均有增加趋势.结论:去睾丸90d能使大鼠松质骨出现骨质疏松,皮质骨丢失不如松质骨显著.松质骨对去睾丸敏感性比皮质骨高.

  • 原发颈胸交界处非肺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祖义;刘学刚;唐震;史向前;刘以尧;李小军

    目的:总结采用半蛤壳状切口对原发颈胸交界处非肺源性肿瘤进行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5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应用半蛤壳状切口对8例颈胸交界处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资料收集包括肿瘤的病理类型与范围、切除的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结果:7例病人肿瘤完整切除,切缘阴性,其中5例成功地完成了肿瘤及其受累组织的En bloc切除,切除的受累组织包括肺(n=3)、心包(n=2) 、上腔静脉(n=1) 、迷走神经(n=1)、喉返神经(n=1)、壁层胸膜与星壮神经节(n=1).2例病人出现轻微的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期2个月~5年9个月,2例病人死于肿瘤复发.结论:颈胸交接处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肿瘤分类有利于术式的选择.采用半蛤壳状切口有利于肿瘤的暴露与切除,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 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亚明;高松学;张刚;周涛;丁克震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并同介入治疗时的DSA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7例中有53例癌灶由腹腔干供血,1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肝动-静脉漏 (AVS) 7例,肝动-门脉漏 (APVS) 5例,门脉主干癌栓7例,门脉分支癌栓21例.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价值,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众多有用的信息,指导介入治疗的实施.

  • 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显微解剖

    作者:张发惠;林松庆;郑和平;谢其扬

    目的:为踝管区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踝管区动脉穿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及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管区近侧筋膜穿支2支,外径(0.8±0.3)mm(0.4~1.3mm),中侧筋膜穿支0~2支,外径(0.8±0.2)mm(0.4~1.2mm),远侧筋膜穿支2~3支,外径(1.0±0.4)mm(0.5~2.0mm),共同构成踝管区浅深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在小腿内侧下1/3段,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1.1±0.3)mm(0.5~2.5mm),骨皮穿支1~2支,平均外径(1.0±0.3)mm(0.4~2.0mm).上述穿支形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管区筋膜穿支支数较多,与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吻合丰富,以踝管区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在内踝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足前部的软组织缺损.

  •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治疗

    作者:陶萌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保留生育功能的合理治疗.方法:对30例EM患者采用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术后口服醋酸甲羟孕酮作巩固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年,疼痛明显好转25例(83.3%),月经正常26例(86.6%),妊娠11例(36.6%);盆腔包块复发4例(13.3%).结论: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EM,对不同病例应个别化处理,但病灶切除要尽量彻底;术后巩固治疗推荐口服醋酸甲羟孕酮.

  • 不同剖宫产术式的手术疗效比较

    作者:陈利

    目的:探讨3种剖宫产术式的优缺点,寻找安全性大、优越性强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50例足月妊娠具有手术指诊的产妇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新式(Ⅰ组)、腹膜外(Ⅱ组)及子宫下段(Ⅲ组)剖宫产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病率等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Ⅰ组与Ⅲ组相比,手术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相比有差异(P<0.05);排气时间Ⅰ组与Ⅱ组相比无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病人疼痛轻,排气快,术后病率低.

  • 肝损伤39例诊治分析

    作者:李良;张军;赵炜

    目的:探讨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损伤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37例手术治疗,其中缝合法33例,清创性肝切除3例,腹腔镜止血、引流1例;2例保守治疗.治愈37例,死亡2例.结论:诊断性腹腔穿刺对于肝损伤的诊断至关重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疗效观察

    作者:张泽荣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6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禁食、补液、止吐、纠正酸中毒方法治疗;治疗组除采用对照组疗法外,加行穴位注射和拔火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63.3%、治疗组96.7%,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05).结论:穴位注射加拔罐结合西医治疗妊娠剧吐,疗效好、起效快、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陈树言;李超刚;刘逊;陈德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侧截肢小腿标本的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临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15例.结果:腓肠神经血管营养皮瓣血供来自腓肠浅动脉、腓动脉穿支;临床应用逆行岛状皮瓣15例,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运丰富,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 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及其预防的临床研究

    作者:魏磊;穆明

    目的:研究固定正畸术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60名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处理,实验组用75%氯化钠涂剂涂托槽周围牙面.正畸结束后观察牙面釉质脱矿情况.结果:对照组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6.8%,实验组釉质脱矿发生率为8.9%,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脱矿好发牙位是上前牙(48.3%),好发部位是托槽周围和牙颈部.结论: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在托槽周围涂布75%氯化钠具有显著的防脱矿作用.

  • 眶内壁骨折的CT诊断

    作者:王金勇

    目的:探讨眶内壁骨折的CT诊断价值.方法:50例眶内壁骨折均行常规眼眶轴位扫描,其中18例加行冠状位扫描.结果:CT显示右侧眶内壁骨折40例、左侧眶内壁骨折10例;其中直接显示骨折线及断端错位35例、断裂内陷15例.结论: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眶内壁骨折,并能显示眶周结构及软组织受损情况,是目前诊断眶内壁骨折有效的方法.

  •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切口组织愈合及粘连情况分析

    作者:刘美华;张书巧;马晓雯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各层次组织的愈合及粘连情况.方法:对2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行再次下腹部手术患者的一次手术后腹壁、腹膜、子宫切口愈合及粘连情况进行观察,据此分析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的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

    作者:殷圣银;陈仁春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对胸腰椎骨折的固定效果及术后神经恢复情况.方法:采用GSS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6例,其中胸椎7例、腰椎9例,伴脊髓损伤15例;全部行椎板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行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月,伤椎高度恢复尤其是矢状位生理曲度恢复,无脊椎侧弯,原突入椎管内骨块均已复位或去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B、C、D、E由术前的2、4、6、3、1例提高至1、1、3、4、7例.结论:GSS用于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具有安装简便、省时、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 羊膜移植在眼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炎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眼表烧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羊膜移植术治疗眼表烧伤患者19例21只眼.结果:21只眼中有19只眼手术成功,其中14只眼角膜恢复透明,5只眼形成角膜斑翳;失败2只眼,1只眼形成角膜白斑,另1只眼角膜上皮明显血管化.无睑球粘连,眼表稳定.结论:羊膜移植可有效应用于眼表烧伤的重建治疗,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格非;王玉荣;孙家明

    上世纪八十年代,穿支皮瓣在肌皮瓣和筋膜皮瓣基础上得到发展,逐渐成熟并在全世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对于肌皮皮瓣,无论是皮下肌肉或是皮下筋膜,都不是皮瓣存活的必要条件,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肉深部血管的主干发出肌皮血管进入肌肉前后所发出的血管穿支,穿支以接近垂直方向穿过深筋膜,再进入皮下组织和皮层,以供应肌肉浅面的皮肤.仔细解剖肌皮穿支血管,在没有以肌肉或皮下筋膜血管丛为载体的情况下,皮瓣也能良好的存活.通过选择性的切取皮肤而保留其下肌层,可以减少供区的组织缺损.

  • NO、NOS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宪霖;郑鸣

    内耳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内耳微循环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研究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理和病变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脑缺血不仅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还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导致的微小动脉病变相关.脑缺血可引起听觉传导功能障碍或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而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常可使原有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 肺内管道断层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刘树伟;王怀经

    有关肺的断层解剖,早就见诸于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但一直未引起重视.1970年以来,现代断层影像技术尤其是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肺断层解剖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纪元.充满气体的肺所产生的良好天然对比、极佳的密度分辨力和断层成像无影像重叠等优点,使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的解剖细节,因此在肺断层解剖学研究和肺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中,CT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

    作者:孔勇;温建机;汪祖来;陈坤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也称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sion,CCME),1982年由英国学者Bill Heald等首先提出.临床实践证明,TME对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以及提高长期生存率均有良好效果,目前正成为一种标准的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

  • 高位桡动脉1例

    作者:洪虹;唐洗敏;潘开超;刘志坚

    女尸1具,年龄约30余岁.在手术解剖其右上肢时,发现桡动脉从肱动脉高位分出,现报道如下.腋动脉行于腋窝深处,于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4.2mm.该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正中神经的内侧下行,至肱二头肌中上1/3、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1. 5cm处分为外侧的桡动脉和内侧的尺动脉(见图1).

  • HA人工骨治疗孤立性骨囊肿临床体会

    作者:张赟

    孤立性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样变,好发于青少年长管骨的干骺端,由于骨被破损占据,造成大量的骨缺损,大大降低骨骼的坚固性,在很轻微的外力下易造成病理性骨折,目前治疗多趋向于手术.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术后护理

    作者:李群

    脑出血起病急、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以往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无法有效控制血肿的扩大及对脑组织的压迫;而外科大开颅手术创面大,疗效较差.近年来开展的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具有损伤小,清除血肿迅速的作用.我科自1997年~2003年采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74例

    作者:胡永东;左方;李清春;雷建军;张战勇

    肱骨干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其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常规的切开钢板内固定等方法,但对粉碎性骨折很难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自2002年9月~2004年10月,我科使用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采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7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2例

    作者:林斌;石鑫;陈军

    1 病例介绍例1,男性,82岁.厌食、尿黄、明显消瘦,伴右上腹不适、间歇低热2月余.体检:T 37.4℃,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轻度深压痛,右肋缘下扪及肿大胆囊.

  • 外伤性鼓膜穿孔诊治33例体会

    作者:廖绍辉

    鼓膜虽位于外耳道的深部,但因其菲薄(厚度约0.1mm),故在耳部或头面部受伤时常被波及导致破裂穿孔.我科近2年来对33例外伤性鼓膜穿孔进行保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 新生儿窒息110例救治体会

    作者:曹小芳;张广兰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新生儿脑瘫、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及时有效的救治对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极为重要.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0月救治新生儿窒息110例,报告如下.

  • 颞肌筋膜骨膜剥离器在颞部开颅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旭明

    重型颅脑损伤由于颅内压高,病情发展快,要求迅速开颅手术治疗,术中每一步骤必须干脆利落.笔者自行设计制作的颞肌筋膜骨膜剥离器应用于剥离颞肌筋膜骨膜时符合此要求.自2004年1月~2004年6月,在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采用该剥离器于骨膜下剥离颞肌及其筋膜,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7例,现报道如下.

  • 影响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原因分析

    作者:吴利亚;蒋建萍;邱香焦

    鼻内窥镜外科技术旨在恢复鼻窦上皮功能形态以及上颌窦、筛窦和蝶窦的通气、引流功能.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9月~2004年9月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43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提高本手术疗效的方法进行探讨.

  • 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郭徐华;高宜录;金国华

    目的:为鞍区手术避免损伤动眼神经及其血供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0个尸颅的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毗邻结构及血供.结果:动眼神经海绵窦段下方与展神经,内侧与颈内动脉水平段、垂体、垂体柄,外下方与滑车神经、眼神经,外上方与颞叶毗邻.动眼神经海绵窦段30%既接受脑膜垂体干又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30%单独接受脑膜垂体干血供,40%单独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结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毗邻结构复杂,滋养血管细小;在鞍区手术时,应特别注意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及其滋养血管.

  • 股骨小转子方位角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魏波;李康华;陈日景;郑鸿

    目的:测量股骨小转子与股骨颈长轴的夹角,旨在为准确、迅速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54根防腐尸体股骨标本,测量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结果:所测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平均值为(43.22±4.86)°.数值离散度较小.结论:此角度可为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股骨小转子 测量
  • 影响经蝶进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有关解剖学问题

    作者:廖建春

    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该手术对垂体功能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轻微,不仅能切除垂体微腺瘤而且也可以切除垂体大腺瘤(直径≥1cm)及巨腺瘤(直径≥3cm).与经蝶窦入路相关的蝶窦与鞍区的解剖对手术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的临床分期及其治疗

    作者:李炳万;李中檀;李锐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的临床分期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将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划分为急性缺血期(24h以内)、挛缩期(24h~6个月)和畸形固定期(6个月以上),挛缩期又分为挛缩进行期(24h~1个月)和挛缩恢复期(1~6个月).急性缺血期5例均采用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挛缩期采用神经血管松解术16例,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畸形固定期19例均采用屈肌起点下移术治疗,其中5例曾于挛缩期做过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在畸形期做过肌腱延长术.结果:经2个月~20a随访,急性缺血期5例疗效均优;挛缩进行期7例中,优3例、良2例、可1例、差1例;挛缩恢复期10例中,优3例、良3例、可3例、差1例;畸形固定期19例中,优9例、良5例、可4例、差1例.结论:急性缺血期筋膜切开减压术、挛缩期积极的神经松解术及畸形固定期前臂屈肌起点滑移术是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不同临床分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作者:李中檀;李炳万;李锐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挛缩进行期7例行肘部神经、血管松解术6例,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挛缩恢复期10例均行神经松解术.结果:经5个月~20a随访,挛缩进行期7例中,疗效优3例、良2例、可1例,行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疗效差;挛缩恢复期10例中,优3例、良3例、可3例、差1例.松解术的优良率为68.8%(11/16).其中疗效较差的5例在晚期再行屈肌起点滑移术,疗效达优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经松解术和二期补充性手术,总优良率达87.5%(14/16).结论:积极的神经松解术是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有效的手术方法.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作者:李中檀;李炳万;李大村;李锐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病人行屈肌起点滑移术治疗,其中5例曾于挛缩期行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于畸形期曾行肌腱延长术.结果:经6个月~10a随访,19例中,优9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3.7%.结论:屈肌起点滑移术适用于轻、中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手术损伤较轻,术后可保留各指的独立运动,且对手指屈曲力量的影响轻.

中华解剖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3 04
2001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