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해부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202/R
  • 国内刊号: 章新生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ac@cmaph.org
  • 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应用尺动脉远端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许立;张旭阳;石荣剑;孙峰;寿奎水

    目的:探讨以尺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以其上行支和下行支为轴心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0年5月—2013年5月,采用以尺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以其上行支和下行支为轴心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修复11例手指复杂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43岁;机器挤压伤7例,撕脱伤3例,电锯伤1例;指脱套伤创面4例,相邻两指创面2例,一指两处创面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5 h ~8 d;创面范围2.0 cm ×5.5 cm ~6.0 cm ×9.0 cm,均伴有深部指骨、肌腱等外露。术后随访检测手指总主动活动度、静态两点辨别觉和患者自我评价等评价手指运动、感觉功能。结果术后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其余10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3.8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感觉恢复,供区瘢痕不明显,总主动活动度 TAM 130°~265°(健侧255°~270°),静态两点辨别觉2-PD 6.0~10.5 mm(健侧3.5~7.0 mm)。 TAM 评价优4例,良5例,可2例;2-PD 评价优1例,中10例;患者自我评价好9例,中2例。结论尺动脉远端穿支双叶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创面具有功能、外观、感觉恢复满意的优点,对指脱套伤、一指两处创面、相邻两指创面等复杂创面是一种可行、有效的修复方案。

  • 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疗效比较

    作者:杨新明;张磊;贾永利;胡长波;任义行;张振梁;成垚昱;康聪

    目的:评价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简称布病脊柱炎)优劣势,为各自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3年7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确诊且药物治疗无效的143例腰椎布病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 组76例,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45.1±2.4)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 C 级1例、D 级43例、E 级32例。 B 组67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44.2±2.6)岁;ASIA 分级 C 级1例、D 级39例、E 级27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 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脊柱后凸角度(Cobb 角)变化情况,观察植骨融合时间。结果2组1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布鲁杆菌病改变。 A 组76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脓肿清除不彻底行二期前路病灶清除8例;B 组67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病灶复发。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14~38个月,平均25个月。2组组内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的 VSA 评分、ASIA分级、Cobb 角、ESR 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组间比较: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18.514、42.627、11.801,P 值均<0.01);2组间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 VAS 评分、Cobb 角、ESR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而术后 ASIA 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61,P <0.01);2组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91,P >0.05)。结论2种不同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清除病灶,缓解或解除疼痛,维持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有利炎症控制。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少,且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优于一期前后路手术,但一期前后路手术在清除椎体周围脓肿方面优于单纯后路手术。对于脊柱后柱病变特别是椎管内脊髓神经受压者适合后路手术方式,而对于前柱结构骨破坏特别是伴有椎体周围脓肿者更适合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

  • 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伏祥;康德智;林元相;余良宏;吴喜跃;江常震;吴赞艺;苏兴奋

    目的:总结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4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29~74岁,平均(54.5±11.6)岁;均 CT、MRI、CTA 或 DSA 确诊。脑膜瘤23例,垂体腺瘤6例,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颈静脉球瘤各1例;伴发颅内动脉瘤共35个,其中颈内动脉瘤17个,大脑中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5个,大脑前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各2个,基底动脉瘤1个。32例患者中,脑肿瘤引起症状就诊23例,动脉瘤引起症状就诊5例,无症状检查发现4例。27例患者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脑肿瘤切除17例,单纯动脉瘤夹闭5例,脑肿瘤切除+夹闭动脉瘤4例,动脉瘤、脑肿瘤栓塞后行二期脑肿瘤切除1例;4例保守治疗;1例放弃治疗。结果32例中,29例获随访,其中手术治疗27例、保守治疗2例;随访时间2个月~11年,平均2.5年。随访期间,2例保守治疗者无临床症状,复查头颅 CT无出血。27例手术者,2例肿瘤复发,无动脉瘤破裂岀血;余患者情况良好。结论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以脑膜瘤为常见,首发症状多由脑肿瘤引起。对于脑肿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 DSA 或头颅CTA 检查。对于确诊的患者,应根据患者首发症状、脑肿瘤和动脉瘤的大小、两种病变相对位置、动脉瘤破裂风险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 波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宁仁德;姚涛;孔令超;吕飞飞;周业金

    目的:观察波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胫骨平台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手术后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波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0~54岁,平均33.8岁。其中 SchatzkerⅠ型2例,Ⅲ型3例,Ⅳ型3例,Ⅴ型7例,Ⅵ型2例;单纯后柱骨折4例,后柱+外侧柱骨折4例,后柱+内侧柱骨折2例,后柱+外侧柱+内侧柱骨折7例。单纯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或合并内侧柱骨折者,采用膝关节后方倒 L 切口进行暴露及固定;胫骨平台后柱合并外侧柱骨折以及后柱同时合并外侧柱和内侧柱骨折者,采用膝关节后方倒 L 切口联合膝关节前外侧切口进行暴露及固定。术后膝关节 X 线片检查并测量胫骨平台的内翻角及后倾角,并以膝关节 Rasmussen 功能评分方法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骨折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平均为86.27°±0.35°、术后1年平均为86.39°±0.32°(t =0.940),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后倾角平均为9.15°±0.34°、术后1年平均为9.17°±0.34°(t =0.6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术后1年患者膝关节Rasmussen 功能评分总优良率16/17。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理论对波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术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单纯膝关节后方倒 L 切口或辅以膝关节前外侧切口能够对绝大部分波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很好地暴露及固定,术后疗效满意。

  •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中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耿阳;刘学刚;施超;张雷;李小军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患者与未发生 LCOS 的患者间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8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81例患者均采用 CABG 治疗,采集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中心静脉血液标本,采用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快速法检测血浆 T-AOC 水平。根据术后是否发生LCOS 将患者分为 LCOS 组与非 LCOS 组,观察2组患者年龄、桥血管数、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留观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血浆T-AOC 变化情况。结果81例患者中,9例(11.11%)患者发生 LCOS,72例(88.89%)患者未发生LCOS,LCOS 组与非 LCOS 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 LCOS 组患者与非 LCOS 组患者年龄和桥血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0.444、-0.164,P 值均>0.05)。而 LCOS 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 ICU 留观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多于非 LCOS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5.524、-8.120、-9.526、-4.589、-5.787,P 值均<0.01)。术前2组患者血浆 T-AOC 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46,P >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中、术后 T-AOC 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值分别为431.679、126.474,P 值均<0.01);LCOS 组患者术中、术后 T-AOC 均低于非 LCOS 组,尤其以术后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5.442、12.942,P 值均<0.01)。 T-AOC 的 ROC 曲线面积约为0.879,显示利用血浆 T-AOC 含量推测是否发生 LCOS 有较高的准确性,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7.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实施CABG 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浆 T-AOC 的降低,且术后发生 LCOS 的患者 T-AOC 降低的更明显,这可能与术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或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在冠心病患者实施 CABG 术中常规检测血浆 T-AOC的变化情况,可能对潜在性的 LCOS 起到早期评估和预警作用。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炎;孔雷;孔荣;李钟奇;于洋;马锐祥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术中的应用进展。方法以椎间孔镜和脊柱、微创为关键词,检索2011年1月—2014年10月 PubMed、CNKI、CBM 数据库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疾病临床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卧床时间长、脊柱稳定性下降,促使微创手术成为脊柱疾病治疗当前的研究方向。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脊柱疾病,特别是椎间盘突出症,技术成熟,手术安全、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术中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疗效确切。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骐;周洪语

    目的:总结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及研究现状。方法使用关键词“deep brain stimulation”、“epilepsy”在 PubMed、Ovid Medline 数据库查阅2000—2014年国外有关 DBS 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DBS 治疗癫痫的机制可能为电刺激大脑深部组织结构,调节大脑整体或局部电活动从而达到抗癫痫目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常选择电刺激丘脑前核、海马、丘脑中央中核、尾状核等核团,可用于治疗全面性癫痫、多灶性癫痫、不能耐受传统手术及致痫灶位于功能区而无法切除的癫痫患者等。与传统切除性手术相比,DBS 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结论对于不适合传统切除性手术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DBS 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发作频率,疗效值得肯定。

  • 剖宫产瘢痕妊娠子宫动脉开口位置与骨性标志关系的 CT 血管成像与DSA 研究

    作者:熊浪;王进华;孙进;邓美香;郑伟增;肖新兰

    目的:利用 CTA 与 DSA 技术,采用骶髂垂直分段定位法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患者子宫动脉开口位置与骨性解剖标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91例 CSP 患者的临床资料和 CTA、DSA 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23~44岁,平均(32.7±4.2)岁。在骶髂关节骶骨面中,以骶骨的高点(如左侧 A 点)与髂骨左右两侧的低点(a、b)为骨盆骨性解剖标志。采用骶髂垂直分段定位法连接 a、b 两点做一水平线 ab,从 A 点向 ab 水平线做一垂线,交点为 D 点,B、C 等分 AD,将骶髂垂直等分为 AB、BC、CD 和 D点远端4段,在患者 CTA 与 DSA 图片上,观察统计患者双侧子宫动脉开口位置在各段的分布情况。结果91例182支子宫动脉中,3支子宫动脉已结扎,CTA 与 DSA 均未见其显示;179支子宫动脉显影,子宫动脉开口位置左侧低于右侧,左侧在 AB、BC、CD 及 D 点远端的比例为0%(0)、3.3%(3/90)、70.0%(63/90)及26.7%(24/90),右侧的比例为0%(0)、11.2%(10/89)、85.4%(76/89)及3.4%(3/89),左右两侧均以 CD 段所占比例多,两侧在各段分布构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18,P <0.01)。结论 CSP 患者子宫动脉开口位置在骶髂各段中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当 CSP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无法准确判断子宫动脉开口位置时,利用骶髂垂直分段定位法可为介入治疗提供新的影像学指导和参考。

  • L4/5椎间盘前方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及腹腔镜下手术应对策略

    作者:刘金伟;管明强;李卫;丁自海

    目的:观察 L4/5椎间盘前方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测量相关数据并尝试分型,为腹腔镜下手术提供应对策略。方法收集2002年11月1日—2007年5月1日南方医院骨科住院的257例患者的 L4/5椎间盘节段的 MRI 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观察 L4/5椎间盘前方腹主动脉分叉、髂总静脉汇合情况并进行分组、组合。考虑到腹主动脉已分叉且髂总静脉未汇合( i +α组合)病例手术入路的复杂性,重点对此组合进行观测、分析,观察“血管间窗”(IVW)两侧血管构成及其他间隙情况,在 L4/5椎间盘上下界中央的轴位图像上,分析 IVW 值是否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将轴位图像上椎间盘垂直4等分,根据这3条分割线与椎前大血管的关系将椎前可操作间隙定量,并根据操作间隙大小及位置将此组合分为4型,其中 A、B1、C1型可通过椎前间隙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手术。后,参考 Kleeman 的入路分型,提出各组合及各型的手术应对策略。结果在 L4/5椎间盘水平,腹主动脉已分叉者82.49%(212/257),髂总静脉未汇合者43.58%(112/257), i +α组合43.58%(112/257)。 i +α组合中 IVW 两侧髂血管构成,左侧髂总静脉94.64%(106/112);右侧髂动脉93.75%(105/112),IVW 的大小为(0.42±0.70)cm。 IVW 值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29, P >0.05),在年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 P >0.05)。形态分型提示仅39.29%(44/112)的病例(A 型、B1型、C1型)可以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 L4/5椎间盘手术,其 IVW的大小为(1.03±0.79)cm;8.93%(10/112)在左髂总动脉与左侧缘存在可操作间隙;51.78%(58/112)不适合前路手术操作。结论应用 MRI 轴位图像等影像学资料对腰椎前方血管进行观测、分型,可以较好地进行术前评估,为腹腔镜下手术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I 特征比较

    作者:章婷婷;刘斌;钱银锋;黄国权;余永强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的 MRI 特征,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 HPC 和95例脑膜瘤患者的 MRI 资料,MRI 征象分析包括肿瘤边缘及形态、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内囊变坏死、有无硬膜尾征、肿瘤增强的程度和强化方式。结果颅内 HPC 大径为(5.40±1.72)cm,脑膜瘤大径(4.43±1.3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51,P <0.05)。 MRI 在显示颅内 HPC 和脑膜瘤肿瘤边缘、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内囊变坏死、强化方式、硬膜尾征等特征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883、24.680、16.580、11.296、11.530,P 值均<0.05);两者在增强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8, P >0.05)。结论MRI 对肿瘤边缘及形态、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内囊变坏死、强化方式、硬膜尾征等具有特征表现,对颅内 HPC 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双能量 CT 血管成像与 DSA 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化疗栓塞术中的协同应用

    作者:孙奕波;殷世蒙;李铭;陈武飞;毛定飚;孙荣跃;杨皓;吴勘华;陆芳;滑炎卿

    目的:探讨双能量 CT 血管成像( DECTA)与 DSA 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术中协同应用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采用 TACE 术治疗的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28例,年龄47~84岁。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在 TACE 术前不行 DECTA 检查;观察组50例,在 TACE 术前行 DECTA 检查,并行 VR、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对2组患者术中查找肿瘤供血动脉数量、术中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剂量辐射乘积和超选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8例均完成检查和 TACE 术。2组TACE 术的超选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查找肿瘤供血动脉数量上,观察组(2.72±0.89)条多于对照组(1.88±0.74)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和剂量辐射乘积方面,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对腹腔动脉变异及肝外寄生血管为肿瘤提供血供的显示,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出现手术并发症,而对照组中有4例术中出现上腹部急性疼痛。结论 DECTA 与 DSA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是合理、可行的操作方案。

  • 头静脉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才新;张影;林毅;颜赫;时晓迪;金利新

    目的:观察头静脉注入位置及注入角度,为临床经头静脉穿刺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0%甲醛固定的实验解剖标本38例(76侧),充分解剖暴露头静脉,观察其走行与注入部位,测量其注入角度及管径。对不同性别、侧别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静脉注入腋静脉有37例共70侧,占92.11%(70/76),其中倒“Y”型占67.14%(47/70),平均角度为59.22°±13.13°;“彝”型占25.71%(18/70),平均角度为87.29°±5.67°;“h”型占7.15%(5/70),平均角度为110.40°±10.14°。跨过锁骨注入颈外静脉有5例共6侧,占7.89%(6/76),平均角度为117.20°±15.66°。左右侧别及性别差异。结论头静脉的注入位置及角度存在变异,大多数注入腋静脉,少数注入颈外静脉。

  •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张天东;顾九君;魏瑜周;梁伟东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涉及关节内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3年7月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6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66例中,男26例,女40例,年龄45~78岁;闭合性骨折43例,开放性骨折23例;左侧19例,右侧23例。术前掌倾角-31°~14°(平均8.7°),尺偏角-9°~22°(平均9.5°),桡骨短缩2~9 mm(平均4.8 mm)。均行切开复位,取同侧髂骨填充骨缺损,支撑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其高度及平整性,同时恢复掌倾角、尺偏角,然后分别采用小 T 形锁定加压钢板或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随访期间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活动范围,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矫正情况,应用 Garland and Werley 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5~10个月(平均5.5个月);无畸形愈合,无正中神经炎及背侧肌腱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后 X 线片检查示:64例掌倾角-5°~15°(平均10°),尺偏角-14°~25°(平均19°);桡骨远端短缩矫正至0~2 mm,平均1.0 mm;另2例,掌倾角7°、9°,尺偏角15°、18°,桡骨远端骨缩至0.3 mm。腕关节功能优31例,良26例,可8例,差1例,优良率为86.3%(57/66)。结论采用掌侧入路复位关节面,矫正掌倾角、尺偏角,并根据骨折类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或植骨,是治疗涉及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 正中动脉变异伴掌浅弓缺乏1例

    作者:齐东旺;宋良涛;张宇;余学刘;李二军;陶伟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正中动脉变异伴掌浅弓缺如,为积累解剖资料,现报道如下。

  • 胃植物性结石胃镜下碎石术后并发肠梗阻1例

    作者:朱东波;任开祥;姚运河;朱波;冯亮

    患者女,47岁,因“上腹不适伴疼痛2个月、恶心呕吐10天”收住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患者约2个月前连续空腹吃柿子多个,随后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偶有恶心,在当地诊所经抗感染、输液及口服助消化药物处理,病情无明显缓解,渐渐出现阵发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胀、腹痛可以缓解,但进食后再次出现阵发性腹痛及呕吐。患者恐惧进食,每次仅进食少许流质食物,患者渐渐出现乏力及消瘦。至当地医院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降部受压;全腹部 CT 示:部分肠管扩张伴液平面,少量腹水,右侧胸腔少量积液。为进一步诊治,至我院门诊,胃镜检查示:胃底可见一褐色椭圆形巨大胃结石约13 cm ×7 cm,胃体散在多发性溃疡。即刻在胃镜下用胃石碎石器将结石切割成2块(图1),用鼠齿镊反复撕咬切割后的结石,并取出多枚小块胃结石,但仍然残留较多结石残渣。因为结石大而硬度高,患者耐受能力低,拟分次取石,将患者收住入院。入院体检:神志清楚,精神差,剑突下轻度压痛,腹部无肌卫及反跳痛,肠鸣音稍活跃。入院即予禁食、补液、应用胃黏膜修复剂、口服碳酸饮料等处理,于第2天静脉麻醉下再次胃镜下碎石。胃镜下见:胃底有一7 cm ×8 cm圆柱状褐色胃结石,幽门见0.5 cm ×1.0 cm 大小溃疡,胃体见多发性溃疡。用胃石碎石器切割后,用圈套器分10余次圈套切割,并用异物钳、鼠齿镊反复撕咬至小块(图2),用圈套器及异物钳取出较多结石后(图3),胃内仍然残留较多撕咬后的结石残渣。术后返回病房,继续禁食、应用胃黏膜修复剂、补液及口服碳酸饮料等治疗。再碎石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呕吐较频繁,阵发性腹痛。体检:腹部可见胃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全腹部 CT:小肠胃石梗阻,小肠腔内见大块状混杂密度影,其上段肠管扩张并积气积液,盆腔内见片状积液密度影。诊断:小肠梗阻。患者转诊至普外科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小肠切开取异物术。术中在小肠距离 Treitz 韧带100 cm 处见结石梗阻,近端小肠扩张,水肿明显,远端小肠空虚。在梗阻部位远端2 cm 处纵型切开小肠,取出结石2枚,分别约5 cm ×4 cm、4 cm ×4 cm 大小,质硬。取出结石后排气减压,缝合肠壁切口,关腹。术后病理检查为植物性结石。术后1周患者治愈出院。

  • 肾上腺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作者:李淼;魏雪栋;袁和兴;侯建全

    患者女,40岁,因“阵发性腰背部酸痛2月余”于2014年3月18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等疾病史。腹部 B 超:右侧肾上腺部位见一无回声区,大小约6.4 cm ×5.0 cm ×1.5 cm,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图1A),考虑肾上腺囊肿可能。腹部 CT平扫可见右侧腹膜后一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影,CT 值10 HU,边界清楚,大小约6.8 cm ×5.3 cm ×1.7 cm;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图1B、1C)。拟诊右侧腹膜后淋巴管瘤。术前血、尿、粪常规、血液生化、血电解质以及肾上腺全套(肾上腺素、血浆醛固酮、血浆皮质醇、血浆儿茶酚胺)、尿香草扁桃酸均未见异常。患者于2014年3月20日行腹腔镜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肾上腺中部,大小约6 cm ×5 cm ×1 cm,囊实性。距肿瘤边缘约0.5 cm 处完整切除肿瘤。标本送检病理(图2):梭形细胞 Vimentin、抗平滑肌抗体阳性,Desmin 散在阳性,S-100小灶阳性,Melan-A,CD34, HMB45、Ki-67均阴性。诊断:右侧肾上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

  • 兔髓核摘除术后施术椎间隙的组织学与影像学变化观察

    作者:张振海;周建生

    目的:观察兔髓核摘除术后施术椎间隙的组织学及影像学改变,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原因,以期为临床预防术后复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均经左后外侧入路用注射器抽吸 L4/5椎间隙的髓核组织,L3/4椎间隙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4、8、12周3个时间点按数字表法随机抽取6只实验兔行数字化 X 线摄影检查、MRI 检查,观察 L3/4、L4/5椎间隙高度指数(DHI)、手术前后 DHI 变化(DHI%)以及改良 Thompson 分级的变化情况;然后处死动物,取出 L3/4、L4/5椎间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染色法,显微镜下观察椎间盘中Ⅰ、Ⅱ、Ⅲ、Ⅵ型胶原纤维改变情况及4种胶原纤维的视野阳性率。将18只兔 L4/5的各项指标观察数据纳入观察组,L3/4的各项指标观察数据则纳入对照组,并对不同时间点2组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数字化 X线摄影检查:观察组、对照组 DHI%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观察组=46.292, F对照组=4.251,P 值均<0.05);观察组各时间点 DH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5.961、6.660、9.122,P 值均<0.05)。(2)MRI 检查:观察组椎间隙信号强度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对照组椎间隙信号强度改变不明显。按改良的 Thompson 分级标准,观察组椎间隙信号强度分级呈逐渐升高趋势,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 =9.142,P <0.05);而对照组内不同时间点改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c =0.611,P >0.05);对照组各时间点椎间隙信号强度分级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227、2.667、3.090,P 值均<0.05)。(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Ⅰ、Ⅲ、Ⅵ型胶原纤维在术后4、8、12周视野阳性率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8、9.451、10.620, P 值均<0.05),而Ⅱ型胶原视野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8, P >0.05)。结论兔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施术椎间盘异常的组织修复会导致施术节段脊柱不稳、椎间盘退变及椎间隙抗压能力下降,这些变化均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术后症状复发密切相关。

  • 面侧方宽度与眶外距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卜祥斌;张俊;付洪海;王芳

    目的:测量成人干性头颅标本颅面骨相关数据,探讨面侧方宽度和眶外距之间的相关性,为双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精确恢复面侧方宽度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2010年1月—2014年6月选取成人干性头颅骨标本100个,男、女各50个,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颅骨颧点(zy)到头颅正中矢状面(MSP)之间的距离(zy-MSP ),眶额颧点(fmo)到鼻根点(n)之间的距离(fmo-n),观测不同性别组间相关解剖学参数,分析相同性别组内解剖学参数的相关性,建立zy-MSP和 fmo-n 的回归方程。结果男性组 zy-MSP 为74.27~59.54 mm、平均(67.55±2.45)mm,fmo-n 为55.67~46.40 mm、平均(50.80±1.93) mm;女性组 zy-MSP 为69.29~60.02 mm、平均(65.04±2.12)mm,fmo-n 为53.41~46.19 mm、平均(49.64±1.66)mm。男性组 zy-MSP 和 fmo-n 均大于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同性别组内,男性、女性面侧方 zy-MSP 与 fmo-n 均高度相关(R男性=0.821,R女性=0.809,P 值均<0.01);zy-MSP 和 fmo-n 的回归方程,男性组为^Y =1.046X +14.413(P <0.01),女性组为^Y =1.035X +13.662(P <0.01)。结论相同性别间 fmo-n 与 zy-MSP 具有高度相关性,利用 fmo-n 与 zy-MSP 的回归方程,为双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重建面侧方宽度提供有效的解剖学参数。

  • 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显微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文龙;赵刚;高顺红;于志亮;张云鹏;张净宇;胡宏宇;董慧双;于俊

    目的:通过对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解剖学观察,总结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走行、吻合规律,探讨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2014年5月,对10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回顾性分析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同期以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供血的指背皮瓣分别修复示指、中指、环指、小指指端皮肤缺损共49例58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示指指端缺损21指,中指皮肤缺损12指,环指皮肤缺损16指,小指皮肤缺损9指;合并骨折10例12指,合并肌腱断裂或缺损12例16指,合并血管神经损伤6例7指。同指修复31例36指,邻指修复18例22指;皮瓣切取面积10 mm ×8 mm ~22 mm ×18 mm。结果显微解剖观察显示,示指、中指、环指、小指指固有动脉中节远端背侧支位于中节指骨颈部,即终末背侧支位置恒定。临床应用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供血皮瓣修复指端缺损49例58指,皮瓣均成活,其中47例55指获6~29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皮瓣外观及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皮瓣感觉恢复平均达 S3+,两点辨别觉6~9 mm,平均7.4 mm。供区无并发症。结论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血管发出位置恒定,以终末背侧支供血切取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效果满意,是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一项基本的保髋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

    作者:罗殿中;张洪

    1960年以来,随着髋关节置换技术的日臻完善,非置换的保髋工作进入低谷[1];但髋关节置换在年轻患者的远期疗效不尽理想,使用年限较短、翻修率较高、不能参加活跃活动及中重度体力劳动[2-3]。随着髋关节镜技术[4]、MR 关节直接造影技术[5]、新的超声成像技术的成熟和普及[6],以及近年对股骨头血液供应深入的临床解剖学研究[7],对年轻患者髋关节疾患的认识程度愈发深入和准确。为了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保留自身关节功能、推迟或避免关节置换的目标,保髋工作再次得到关注。特别是髋关节外科脱位手术技术的出现[8],给保髋工作提供了新的、非常有效的手段。现将髋关节外科脱位手术技术及应用介绍如下。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相关问题

    作者:杨惠林;李茂;王根林;孟斌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自1998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因其具有创伤小、缓解疼痛效果好等优点,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常见并发症是骨水泥渗漏,文献报道渗漏率在7%~14%[1-3],但有学者认为,临床上骨水泥渗漏率是被低估的,实际渗漏率要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4]。多数情况下,骨水泥渗漏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是,骨水泥一旦渗漏到硬膜外或椎旁静脉则可能引起神经损伤、肺栓塞等灾难性后果。本文就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问题作一简要探讨。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成骨性胸腰椎转移癌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昊;刘彬;谭成龙;周峰;孟斌;杨惠林;姜为民;陈亮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成骨性胸腰椎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9年9月—2015年1月采用 PKP 治疗成骨性椎体转移癌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48~74岁,共累及19节椎体(9节胸椎和10节腰椎),原发灶为乳腺癌5例、肺癌4例、前列腺癌4例、胃癌1例。在术前及术后第3天、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获得随访3个月~4年,平均(22±13)个月,所有患者主诉术后胸背部疼痛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VAS 评分为(8.4±0.5)分,术后随访 VAS 评分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术后第3天(2.4±0.8)分,术后1个月(1.7±0.6)分,术后3个月(1.5±0.5)分,末次随访(1.4±0.6)分。术前 ODI 为75.0±10.7,术后第3天34.6±10.9,术后1个月25.9±8.5,术后3个月25.6±7.8,末次随访27.5±9.3。术后不同时间点的 VAS 评分和 ODI 相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所有患者无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和椎体骨折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KP 可以明显缓解成骨性椎体转移癌患者的疼痛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外科手术技术。

  • 新型分段式双球囊撑开器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赵敏;周江军;罗飞;刘达;吕仁发;杨俊;史柏娜;付美清;肖春;林雷雪;余专一;程球新

    目的:探讨新型分段式双球囊撑开器(NDSDS)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区组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收治的40例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08椎)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53椎),采用 NDSDS 于术中撑开;对照组20例(55椎),采用传统球囊撑开器于术中撑开。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 Cobb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法(VAS)评分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以评价临床效果,并记录平均单个椎体手术时间。结果40例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平均(14±3.4)个月。观察组术前 Cobb 角56.05°±9.58°、术后1周差值29.25°±4.84°、24周差值26.80°±4.65°,术前疼痛 VAS 评分(7.80±0.62)分、术后1周差值(5.10±1.21)分、24周差值(5.35±1.13)分,术前 ODI 76.9±3.34、术后1周差值54.5±10.58、24周差值52.7±5.82;对照组术前 Cobb 角57.05°±10.49°、术后1周差值31.00°±6.91°、24周差值28.75°±6.77°,术前疼痛 VAS 评分(7.97±0.76)分、术后1周差值(5.20±1.24)分、24周差值(5.50±1.14)分,术前 ODI 79.7±4.17、术后1周差值62.6±5.03、24周差值58.6±5.58,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单个椎体穿刺时间为(15.04±5.03)min,对照组为(20.39±10.09)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 PKP 手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应用 NDSDS 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因此,该方法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珠链式椎体内扩张器对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牛国旗;杨惠林;王遥伟;王根林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PKP)和珠链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arl-PKP)3种术式在成人正常胸腰椎标本实验中的骨水泥渗漏率,并探讨其临床预防策略。方法选成年人尸体正常胸腰椎标本6例共60椎(T8~ L5),均经大体及放射学检查排除骨折及肿瘤等疾病,且骨密度(0.764±0.108)g/ cm2、T 值<-2.5的骨质疏松标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PVP 组、Balloon-PKP 组、Pearl-PKP 组,每组20椎。3组均在 C 形臂 X 线机监测下进行手术操作并灌注骨水泥,术后 CT 扫描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统计分析3组之间的差异。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自变量椎序、操作方法(组别)、骨水泥量、骨密度对两分类反应变量骨水泥有无渗漏的影响。结果 PVP 组术中骨水泥渗漏率为65.0%(13/20),高于 Balloon-PKP 组的15.0%(3/20)和 Pearl-PKP组的2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0, P <0.01),Balloon-PKP 组与 Pearl-PKP 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PVP 组、Balloon-PKP 组和 Pearl-PKP 组的骨水泥渗漏与不渗漏椎体的平均灌注剂量分别为(3.9±1.1)mL 和(5.3±1.4)mL、(5.0±1.7)mL 和(4.4±1.7)mL、(5.4±1.7)mL 和(4.2±1.4)mL,除 PV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4, P <0.05),其他两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0.564、1.298,P 值均>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操作方法、骨水泥灌注量对骨水泥渗漏有影响(P 值均<0.05),而椎序、骨密度等对骨水泥渗漏无影响(P 值均>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椎体内扩张有助于预防骨水泥渗漏,Balloon-PKP 较 PVP 渗漏明显降低;Pearl-PKP 与传统 Balloon-PKP 一样能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

  • 显微镜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观察

    作者:种衍学;李明;刘涛;朱中蛟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通道行椎管减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微创组29例,采用显微镜下椎管减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传统组31例采用传统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分别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评估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记录手术前后 C 反应蛋白(CRP)及肌酸激酶(CK)水平、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前 CRP、CK、ODI 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与传统组比较,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术后1、3、5天切口 VAS 以及术后1天 CRP、CK 水平低,下地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组患者手术后1、3个月 OD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显微镜下椎管减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无差异,且具有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及更加微创的优点。

中华解剖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3 04
2001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