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作者:唐育才;张秀玲;李建全;张秀英;石临静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有效护理.方法:对30例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进行护理观察.结果:护士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操作方法,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减少和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使胸腔积液的患者康复迅速.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血管损伤少、患者感觉舒适、拔管方便、创口感染机会小等优点.

  • 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给药对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治疗研究

    作者:张瑞娥;张崎;鲁宏武;党丽云;曹思哲

    目的 评价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局部给药配合全身化疗对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纤支镜导至病灶区或相应的段支气管,清除病灶分泌物后,再注入4%碳酸氢钠、丁胺卡那霉素(A)、氧氟沙星(O)、异烟肼(H)注射液,配合全身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44例,与单纯全身化疗3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经纤支镜给药治疗组满9个月时痰菌阴转率93.2%,病灶有效率90.9%,空洞闭合率40.5%.均显著高于单纯全身化疗组的60.0%,56.7%及16.1%(P<0.01,P<0.05). 结论 经纤支镜给药配合全身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全身化疗,而且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和毒副反应.

  • 选择性肺隔离技术在右开胸非高段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春;刘伟;耿万明;高广阔;翟文婷;史志国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肺隔离技术在右开胸非高段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胸科医院骨科因胸椎6以下结核择期行胸椎结核后路内固定+右开胸前路病灶清除术或右开胸前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术的患者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侧肺通气组(OLV组)和选择性肺叶隔离组(SLB组)各19例.OLV组患者采用35号(女)或39号(男)左双腔气管导管,SLB组患者采用ID 7.5(女)、ID 8.0(男)加强单腔气管导管加支气管阻塞器行选择性右中下肺叶隔离.分别于左侧卧双肺通气10 min(T1)、单侧肺通气或肺叶隔离30 min(T2)、恢复双肺通气15min(T3)记录各时点的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顺应性(Comp),收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术者评价术野暴露情况.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各时点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2时点,SLB组的PaO2高于OLV组[分别为(189.4±58.2)mmHg(1mmHg=0.133kPa)、(145.6±50.4)mm Hg;t=4.28,P=0.00];SLB组的SaO2高于OLV组[分别为(99.6±0.3)%、(97.5±1.0)%;t=8.21,P=0.00].T2时点,SLB组的Ppeak低于OLV组[分别为(18.1±3.2)cm H2O(1 cm H2O=0.098 kPa)、(20.5±4.1)cmH2O;t=2.15,P=0.04];SLB组的Pplat低于OLV组[分别为(16.3±3.2)cm H2O、(20.2±2.4)cm H2O;t=3.94,P=0.00],SLB组的Comp高于OLV组[分别为(34.8±14.5)ml/cm H2O、(26.4±15.2)ml/cm H2O;t=6.07,P=0.00].术野暴露情况,OLV组18例优,1例良;SLB组17例优,2例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P=0.55).结论 选择性右中下肺叶隔离技术可明显改善右开胸非高段胸椎结核前路手术患者氧合和呼吸力学指标,并不影响胸椎手术的术野暴露和手术操作.

  • 高浓度大剂量局部灌注给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

    作者:张耀亭;杨柳;张清华;杨妙枝

    目的探讨经纤支镜高浓度大剂量药物灌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耐多药肺结核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强化期第1月经纤支镜高浓度大剂量左氧氟沙星(0.2%,60~120mL)病灶灌注加全身化疗,对照组强化期第1、2月经纤支镜常规浓度剂量左氧氟沙星(0.1%,10~20mL)病灶灌注加化疗.结果强化期结束时,治疗组痰菌阴转率96.7%(29/30),病灶显著吸收率8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和53.3%(16/30)(P均《0.05).痰菌阴转平均时间治疗组32.5 d,比对照组56.5 d明显缩短(P《0.01).结论经纤支镜高浓度大剂量局部灌注给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优于常规灌注,且疗程短、费用低、无并发症,安全可行.

  • 术中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8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云霞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85例行中心静脉置管者,其中61例经右颈外静脉置管,14例经左颈外静脉置管.结果:穿刺成功率88.2%,无1例出现穿刺并发症.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法,操作简单,体表标志清楚,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在临床上值得作为首选置管方法推广.

  • 经股动脉穿刺导管灌注化疗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爱菊;唐育斌;石生武;张俊驰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导管灌注化疗的整体护理体会.方法:各种恶性肿瘤患者112例,做好介入治疗前的健康教育,加强术中及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结果:112例肿瘤患者经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肿瘤较前有明显缩小.结论:加强对经股动脉穿刺导管灌注化疗中的整体护理措施,不但可以保证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 留置静脉导管治疗迟发性心包积液

    作者:李靖凯;刘长明

    心包是一层纤维浆膜囊,包裹整个心脏和大血管根部,具有保护和润滑心脏的作用.心包分为脏,壁两层,之间为心包腔.正常状态下,此腔为一个潜在的间隙,内有约20mL左右淡黄色浆液.若心包积液(或血)急性增加50~100mL,则可能压迫心脏引起心包填塞症状.但若慢性积液,则甚至多达1000~2000ml,也不产生压迫症状.依据UCG诊断按Weitzman提出的方法划分[1],即查心包腔内大舒张期暗区(<10mm时为少量积液,10~19mm为中量积液,>20mm为大量积液).

  • 艾洛松软膏联合艾灸治疗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致皮肤湿疹30例

    作者:吴小飞;应灵妹;谈伟芬;詹晓雁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作为可以长期留置的静脉通路,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在患者带管期间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局部湿疹发生率高[1],高达23.08%~24.1%[2-3].浙江省中医院中心静脉置管维护中心自2014年起采用艾洛松软膏联合艾灸治疗PICC致皮肤湿疹30例,现报道如下.

  • 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

    作者:王守东

    目的 为肿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减少PICC置管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2月,102例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患者,对PICC置管术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进行观察.结果 8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7.8%(8/102).结论 为避免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引起的静脉炎,应早发现,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提高生活质量.

  •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作者:陈明明

    对790例PICC置管患者穿刺静脉的评估,穿刺血管的选择、置管方法、注意事项、术后护理及不良反应的原因与护理,以保证PICC置管后的护理质量,达到置管的长期使用.

  • 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应用效果的比较

    作者:谢景远;刘永芳;彭璇;刘志刚;孟庆涛;夏中元

    目的 比较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200例拟行全身麻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龄17~83岁.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改良组、传统B超组、改良B超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穿刺法、B超引导传统穿刺法和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改良组穿刺总成功率为98.0%(49/5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45/50),高于传统组的94.0%(47/50)和64.0%(32/50);改良组穿刺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法组,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改良组、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P值均<0.01).(3)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改良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明显,其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更加安全高效,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定位相关解剖参数的CT研究

    作者:李从蕊;陈炼;夏喜斌;胡平胜;毕锋;于小平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头端定位的相关解剖参数,以指导PICC头端影像学定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34例患者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患者右主支气管起点、右锁骨内侧头上缘、气管隆突与心包返折及房腔交界之间的间距(解剖参数绝对值)。测量T6椎体上缘平面至T7椎体上缘平面之间距( T6单元高度),将各解剖参数绝对值除以T6单元高度,计算出解剖参数相对值。记录房腔交界和心包返折所对应椎体位置。结果82%(274/334)的患者房腔交界位于T6~7水平、79.3%(265/334)的患者心包返折位于T5~6水平。气管隆突—房腔交界间距、气管隆突—心包返折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房腔交界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心包返折间距、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房腔交界间距及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心包返折间距的绝对值分别为(38.4±8.8)、(21.9±9.2)、(50.7±9.1)、(34.2 ± 9.4)、(110.2 ± 15.9)、(93.7±16.3)mm,相对值分别为(1.85±0.43)、(1.05±0.44)、(2.44±0.45)、(1.64±0.45)、(5.30±0.75)、(4.50±0.7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解剖参数绝对值与患者身高有相关关系(P值均<0.01);而相对值与身高相关性明显减弱,并且部分解剖参数相对值与身高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起点用于PICC头端定位的可靠性相对较好;而心包返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利用影像学标志推断心包返折的位置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 双能量 CT 血管成像与 DSA 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化疗栓塞术中的协同应用

    作者:孙奕波;殷世蒙;李铭;陈武飞;毛定飚;孙荣跃;杨皓;吴勘华;陆芳;滑炎卿

    目的:探讨双能量 CT 血管成像( DECTA)与 DSA 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术中协同应用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采用 TACE 术治疗的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28例,年龄47~84岁。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在 TACE 术前不行 DECTA 检查;观察组50例,在 TACE 术前行 DECTA 检查,并行 VR、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对2组患者术中查找肿瘤供血动脉数量、术中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剂量辐射乘积和超选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8例均完成检查和 TACE 术。2组TACE 术的超选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查找肿瘤供血动脉数量上,观察组(2.72±0.89)条多于对照组(1.88±0.74)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和剂量辐射乘积方面,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对腹腔动脉变异及肝外寄生血管为肿瘤提供血供的显示,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出现手术并发症,而对照组中有4例术中出现上腹部急性疼痛。结论 DECTA 与 DSA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是合理、可行的操作方案。

  • 经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对比

    作者:刘安成;张俊生;胡涛;张伟

    目的 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 ~ 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溶栓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 cm周径差)、溶栓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导管溶栓组膝上15 cm周径差为(1.78±0.59) cm,较系统溶栓组的(2.69±0.83) cm明显缓解;导管溶栓组溶栓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溶栓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溶栓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溶栓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溶栓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溶栓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溶栓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 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并发症患者分析

    作者:殷利;黄玉清;郭琴;江群;宋阳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并发症的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分析其发生原因,为临床完善急救措施及防范对策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2012年在某院发生的15例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并发症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了解拔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各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3321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15例发生拔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05%。拔管并发症类型包括导管拔出困难12例,占80.0%;异常出血2例,占13.3%;呼吸心跳停止1例,占6.7%。12例导管拔出困难的患者经按摩局部、改变体位和热敷后完整拔出导管,1例拔管意外综合征患者经积极抢救呼吸心跳恢复,2例异常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出血停止。结论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是未掌握正确的拔管方法,发生拔管意外综合征时要积极进行抢救以挽救患者生命,严格规范拔管操作可以防止拔管并发症的发生。

  • 危机干预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孙晓文;王锦航;刘珊珊;李军涛

    目的 探讨基于危机理念的干预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河南省肿瘤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PICC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危机理念的干预措施,采用危机干预分类评估量表(TA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TAF情感、认知、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4.11±1.65)、(5.14±0.31)、(5.32±0.54)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9、8.933、5.290;P<0.01).观察组抑郁、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评分分别为(1.47±0.46)、(1.02±0.89)和(1.13±0.2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90、3.039、11.264;P<0.01).结论 基于危机理念的干预措施能改善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的负性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 护患互动自护教育对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作者:谷小燕;罗向红;陈艳;谢华琴;陈嘉莉

    目的 探讨护患互动自护教育对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11例晚期肿瘤合并恶性胸水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述方式进行自护知识教育,观察组通过互动讲堂进行自护教育.患者胸腔置管后1周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ESCA)评价其自护能力,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胸腔置管后1周ESCA评分,对照组患者自护技能总分为(78.5 ±9.2)分;观察组患者自护技能总分为(118.6±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0.401,P<0.01);对照组发生并发症9例,观察组仅1例出现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1,P<0.01).结论 互动讲堂可提高胸腔置管患者自护能力,降低胸腔置管并发症.

  • 超声引导下行上臂贵要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评价

    作者:徐勤;谢小华;朱雁;齐莉;陈娟萍;苏虹

    目的:探讨减少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行上臂贵要静脉PICC置管的并发症。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接受PICC置管患者400例,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6例采用普通方法于肘窝处贵要静脉置管,观察组204例采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上臂贵要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过程疼痛感、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9.50%,对照组为8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6,P<0.01)。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16%、静脉血栓为1.16%、导管破裂为0.5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1,7.76,7.89;P <0.01);对照组患者留置导管6个月期间平均维护、治疗费用为(1706.21±210.20)元,观察组为(1368.44±190.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47,P <0.01)。结论超声引导下上臂贵要静脉PICC置管能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并发症、节约导管维护和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 PDCA循环法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蔡丽;张研;申芳;冯喆

    目的 探讨 PDCA循环法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专项技术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的147例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未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的136例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置管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提高、导管堵塞发生率降低、导管移位或脱出发生率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PDCA循环法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规范管理中对提高置管率、降低置管并发症、保证静脉输液安全起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 高龄患者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

    作者:李春梅;杨晶;鞠斐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 总结31例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治疗护理方法,包括肢体制动抬高,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皮下注射抗凝药物8~30 d,抗凝期间严密观察有无出血、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表现,配合局部物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分2或3次拔管.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拔管,未发生断管、出血、血栓脱落.结论 掌握拔管时机可有效防止断管、栓塞;老年、卧床、意识不清患者是预防和观察的重点人群;部分患者发生血栓后无症状,因此对高龄、置管时间长的患者有必要定期行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拔管前应行超声检查,确保安全拔管.

1404 条记录 1/71 页 « 12345678...707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