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해부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202/R
  • 国内刊号: 章新生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ac@cmaph.org
  • 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一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双膝骨关节病

    作者:李昌顺;陆州;张朝春

    目的:探讨一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双膝骨关节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双侧膝骨关节病患者16例,其中一期手术8例(Ⅰ组),分期手术8例(Ⅱ组).结果:16例均得到随访1~3a,平均16个月.Ⅰ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日,明显低于Ⅱ组(P<0.05);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一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双膝骨关节病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 输尿管与生殖股神经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汤华军;周正丽;范光碧;陈同良

    目的:为临床输尿管手术中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1具42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的位置关系、在髂嵴高点平面和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交叉点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左侧(2.93±0.14)cm、右侧(3.61±0.19)cm;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左侧(2.14±0.83)cm、右侧(1.87±0.85)cm;生殖股神经穿出点位于输尿管内侧占80.95%.②在髂嵴高点平面,生殖股神经位于输尿管外侧占71.43%,其平均距离在左侧为(1.09±0.71)cm、右侧(1.36±0.62)cm.③在髂总血管分叉水平面,生殖股神经全部行于输尿管的外侧.④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80.95%发生交叉,交叉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在左侧为(0.73±0.21)cm、右侧(0.56±0.16)cm;交叉点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在左侧为(1.66±0.42cm)、右侧(1.65±0.38cm).结论:在输尿管起始段手术应从其后外侧分离较安全;在输尿管第2狭窄附近的手术应从后内侧分离较安全.

  • 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魏思奇;李保良;王兴水;王建民;王虎;孙永建;谭建文;孙景福

    目的:通过对寰枢椎的解剖观测,为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5例经防腐处理头颈部标本上模拟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术并进行体表定位,术中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经皮撬拨齿突、寰椎侧块的进钉点及进钉方向,在X线片和断层标本上测量撬拨针通道及深度.结果:测出经寰椎侧块撬拨齿突进针点位于乳突下方1.5cm(1.3~1.7cm),乳突前方1.2cm(1.0~14cm);进针方向与正中矢状线的夹角约为60°(55°~65°)、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5°(3°~7°);进针深度7cm(6.2~6.8cm)等体表定位参数.实验5例经寰椎侧块对齿突撬拨,未发生损伤神经、血管及撬拨针滑入椎管损伤颈髓等情况.结论:寰枢椎骨折具备经皮撬拨复位、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作者:王远松;周建生;刘振华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骶管内蛛网膜囊肿14例,其中囊肿完全切除术8例、大部分切除术6例,并对其临床表现以及CT、脊髓造影、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5例均见骶管内有软组织阴影;脊髓造影显示硬脊膜有不整齐的充盈缺损或造影柱受压移位、甚至中断5例;MRI显示囊肿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表现为长T1和长T2像,信号与脑脊液一致.14例术后随访1~6a,手术优良率为85.71%.结论: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目前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手术切除囊肿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为佳.

  • 肘内侧入路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意义

    作者:罗滨;吴东保

    目的:为肘内侧入路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教学用的固定尸体标本24具(男18女6)48侧,按手术入路层次,对肘内侧入路的相关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臂内侧皮神经于臂中部的内侧面浅出,直径为(1.05±0.35)mm;前臂内侧皮神经于臂内侧中下1/3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贵要静脉浅出,直径为(1.50±0.55)mm.(2)尺神经干在肘部发出1~3肘关节支、1~4尺侧腕屈肌支和1~4指深屈肌支.(3)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从肱动脉的起点处至尺神经垂直距离分别为(1.65±0.35)cm、(2.43±0.54)cn、(1.86±0.41)cm;与尺神经伴行至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4.38±1.82)cm、(4.51±1.16)cm、(5.91±0.67)cm.肘部附近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与尺侧上副动脉在尺神经外膜相吻合.结论:(1)肘内侧入路浅层必须寻找和保护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2)肘内侧入路保护尺神经血供及其肌支是临床手术成败的关键.

  • 小儿腘动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应志国;卢洪煊;史晓龙

    目的:积累小儿腘血管的解剖学体质资料,为临床小儿腘动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5例30侧学龄前儿童下肢防腐标本上,观测腘动脉及其与腘静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应用HP8500GP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幼儿园中班儿童60侧腘动脉及腘静脉等.结果:(1)腘窝上段腘动脉位于腘静脉和胫神经的内侧;超声诊断仪显示腘动、静脉呈内外侧、深浅关系,两者重叠1/2以上者占83%.在腘窝中、下段上述结构逐渐移位,至下段由浅而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2)腘动脉暴露在腘窝中横线上2~3cm水平,邻近半腱肌、半膜肌的外侧.(3)腘动、静脉的内径分别为(3.60±0.34)mm、(3.39±0.31)mm,皮肤表面至腘动脉前壁的距离为(1.60±0.19)cm.结论:小儿腘动脉穿刺在腘窝上段较安全,在腘窝中、下段有可能伤及腘静脉和胫神经.

  •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余松涛;汤晓敏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s患者螺旋CT表现.结果:平扫33例中,瘤体呈均匀等密度10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略低或不均匀低密度23例.增强扫描16例中,病灶区呈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并可见囊状改变4例,病灶中央大片状坏死伴周边部明显强化3例.33例中良性9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且呈圆形、类圆形,规则,边界尚清楚;恶性24例,直径多大于5cm,多数向腔外生长,边界不清楚,5例肿块中有坏死出血,4例发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检查对GISTs诊断虽无特异性,但可以准确定位,发现转移灶,显著提高GISTs的检出率,弥补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GISTs术前定位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0例

    作者:黄彧禾;徐清华;桑宏飞;李晓强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刘永刚;连俊勤;邹起瑞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0例OSAHS病人随机平均分为3组,综合组采用上气道狭窄部位手术加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减肥等行为疗法进行综合治疗,手术组采用上气道狭窄部位手术治疗,通气组采用单纯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以治疗前后睡眠紊乱指数(AHI)和低血氧饱和度(LSaO2)等作为疗效判定指标,对比观察3组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87.5%;手术组有效率62.5%;通气组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综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手术组和通气组(P<0.01).结论:采用手术解除上气道狭窄病变,配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减肥等综合治疗OSAHS,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颈椎自锁ZEPHIR钢板在外伤性颈椎失稳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保良;王虎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内固定在外伤性颈椎失稳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外伤性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并对术后植骨愈合、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观察.结果:15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椎间植骨均在术后3个月内临床愈合,所有病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级别恢复.本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ZEPHIR钢板具备优良的植入物设计和力学性能.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无需附加牢固的外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 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Cx43表达的时空变化

    作者:徐振平;陈凤曾;郭志坤

    目的:探讨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的时空变化.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测胎小鼠、出生1d、6d、2月和14月小鼠心肌细胞Cx43的表达.结果:1、胎小鼠和出生1d小鼠心肌细胞Cx43呈斑点状遍布于心肌细胞侧-侧连接和细胞质内,闰盘处极少.2、出生6d时Cx43开始向端闰盘处聚集,2月和14月小鼠心室肌细胞Cx43已经典型分布于闰盘处,而心房仍分布于细胞侧面连接处和细胞质.3、分布密度总规律是:胎小鼠<出生1d<6d>2月>14月.结论:小鼠心肌细胞Cx43分布随心脏发育逐渐向闰盘处重排,其密度逐渐下降.心房肌Cx43的表达与分布具有一定的幼稚性.

  • 异丙酚与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比较

    作者:许向辉;高蕾

    目的:比较单纯异丙酚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人流术160例分两组,每组80例,分别使用单纯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观察效果.结果:两组在麻醉起效、恢复及离院时间,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中出血及术后宫缩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镇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扩张宫颈方面复合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具有镇痛完全、宫颈扩张效果好的优点.

  • 简易立体定向置管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王卫东;孙明龙

    目的:探讨简易立体定向置管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易立体定向置管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1例.结果:111例中,101例血肿3天内残留血量占原来血量15%以内;7例残留血量≥50%;经再穿刺置管抽吸治愈;3例再出血,予小骨窗手术清除血肿后2例存活,1例死亡.随访1~3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ADL1 21例;ADL2 38例;ADL3 44例;ADL4 7例.结论:简易立体定向置管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设备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

  •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儿童OSAHS

    作者:张建耀;廖建春

    目的:探讨采用扁桃体、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治疗儿童OSAHS的疗效.方法:应用美国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对双扁桃体、腺样体进行低温消融术治疗儿童OSAHS 25例.结果:经手术治疗除1例效果不佳外,20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例明显好转,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扁桃体消融、腺样体消融能有效扩大鼻咽、口咽部通气截面积,解除上气道阻塞因素,是治疗儿童OSAHS的有效方法.

  • 阑尾肿瘤8例误诊分析

    作者:李军;权红光;欧敬明

    目的:分析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5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粘液囊肿5例、类癌2例、腺癌1例,术前皆误诊,8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结论:阑尾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多需术中仔细探查和冰冻病理检查方可做出正确诊断.

  • 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玉辉;吕玉江;肖巍;刘澍;任玉柱

    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34例Pilon骨折患者按Ruedi-Allgower骨折分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分成两组,A组14例,为Ⅰ型及Ⅱ型软组织损伤较轻者,采用切开复位三叶草形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20例为Ⅱ型及Ⅲ型软组织损伤严重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结果:34例中有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27.5个月.32例均骨性愈合.A组Ⅰ型、Ⅱ型优良率分别为85.7%、80%,B组Ⅱ型、Ⅲ型优良率分别为77.8%、63.6%.结论:根据骨折具体情况及软组织损伤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及手术时机治疗Pilon骨折疗效满意.

  • 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张朝春;林叶青;林松庆;徐皓

    目的:总结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我院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4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中,一期内固定同时探查并吻合血管40例,内固定术后4h行血管探查8例;后者中6例行筋膜切开减压、制动、解痉治疗,另2例行血管移植治疗.结果: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占62.50%(30/48),其余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占37.50%(18/48).48例中,治愈47例(97.92%),另1例血管移植治疗失败,二期截肢.结论:肘关节周围骨折,尤其是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发生率高(50%),应早期诊断、及时探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临床治愈率.

  • 应用(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第1、2足趾创面13例

    作者:赵风林;李宗宝;王文德;吴德富;王鑫;赵亮

    目的:探讨足趾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游离健侧(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患侧(足母)趾创面10例;用带蒂的(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同侧第2足趾创面3例.结果:13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皮瓣耐磨,外形与功能均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结论:(足母)趾侧腹皮瓣是修复足趾骨外露创面一种较好的方法.

  • 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分析

    作者:董平;疏仁义;郭荣利;周先明;李应生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提出选择病例的要点.方法:采用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1198例.平均工作电压15KV,冲击次数300~2500次.结果:3月内总排净率86.8%,肾结石76.3%,输尿管结石90.3%.结论:经合理选择后ESWL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疗效满意.

  • 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钱利海;黄相杰

    近年来,生物活性材料在医学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中对骨缺损如何填充和修复一直是生物材料的研究热点.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简称CPC)是一种自固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1985年由Brown和Chow首先研制出用于骨移植和修复.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生物安全性、能任意塑形、缓慢降解、在固化过程中放热量低,CPC适应了临床修复骨缺损的需要.随着对CPC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展开,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就目前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侧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新进展

    作者:马莉;郑鸣

    颅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剖区域,特别是侧颅底因为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相毗邻,因而在以前此区域许多病变都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治疗的[1],颅底外科曾经是一门由少数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才能胜任的极富危险性的专业学科.近几十年来,随着颅底显微解剖学、手术器械、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外科技术、脑神经监护技术、导航技术以及颅底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颅底外科成为具挑战力和有活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然而,选择何种手术径路能安全有效的实施手术,依然是现代颅底外科为关注的课题.侧颅底手术径路变化较多,描述术语经常混淆,手术径路之间有大量的重叠交错.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侧颅底手术发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个关于侧颅底手术径路合理应用的概念框架.

  • 糖尿病诱发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

    作者:孟秋领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右小腿肿胀,疼痛1d,加重2h就诊.患者系一教师,每天骑自行车8公里到学校上班,入院前一天,患者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后感觉右小腿疼痛,未引起注意,之后,右小腿肿胀并疼痛加重,遂来诊.

  • 婴儿前、后囟穿刺术解剖学标本制作

    作者:黄海龙

    婴儿在疾病诊疗中常需静脉采集血标本以供检查,当自四肢、头皮或颈部浅静脉采集难以成功时,常改用前、后囟穿刺取血.为适应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我们设计、制作了前、后囟穿刺术解剖学标本,清楚地显示了穿刺部位、方向、角度和层次.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 自体骨髓经皮注射治疗四肢骨不连24例疗效观察

    作者:张元生

    骨不连是骨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除病理性骨折外,创伤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很多).人为因素所致的骨不连如能及时发现并妥当处理,骨不连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其它许多复杂因素所致的骨不连治疗方法很多,但直接有效的方法乃是患者自体骨组织的移植[1].自1997年~2005年,笔者用自体骨髓经皮注射治疗骨不连24例,现将疗效总结如下.

  • 组合中药换药治疗创伤后软组织溃疡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保凤;严宗湄;王秀清;谢德花;张文坚;胡旺阳;陈伟;孙旭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能损伤的增多,临床上创伤后软组织溃疡日渐增多,如皮肤软组织的挤压伤、脱套伤、碾压伤等.急性皮肤软组织挫裂伤是由于外伤中复合力所致的急性损伤,是擦伤和挫伤的合并症,亦属于溃疡的范畴[1].这些损伤通过普通西药换药很难达到一期愈合,可出现组织坏死、渗出、糜烂、感染等病理变化,有些甚至需要行植皮、皮瓣转移等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年7月-2005年12月治疗创伤后软组织溃疡患者112例,分别采用组合中药换药及普通西药换药治疗,并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 改良鼻前孔填塞法治疗老年性下鼻道后端出血

    作者:朱新华

    我科自2003年8月~2005年9月门急诊收治50例老年性下鼻道后端出血患者,通过改良鼻前孔填塞,50例均获得较好疗效.

  • 延长两种皮瓣蒂长度的切取方法

    作者:王谦军;孙海燕;王成琪

    在利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时,常遇到蒂短需血管移植的情况,而血管移植增加手术难度、大大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血管危象发生率,如何减少血管移植情况发生,是显微外科较实际的问题.股前外侧皮瓣和胸脐皮瓣经理论、实践和解剖研究等证明是应用多、较理想的两种皮瓣.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和参考有关论著,分别设计了延长这两种皮瓣蒂长度的切取方法,供同行参考.

  • 改良环氧树脂在肢体管道铸型标本中的应用

    作者:黄海龙;周立

    用环氧树脂填充剂灌注成人脏器(如肝、肺),效果较理想,具有充盈饱满、支撑力强、精细美观、收缩率低等特点.但由于其柔韧性差,特别应用于分支多且细的管道(如四肢),细小分支易折断,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们在原环氧树脂填充剂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四氯乙烯(增韧剂)进行改良,以增加铸型的柔韧性.经过多次实验,现制作出-批高质量的肢体铸型标本,支撑力和柔韧性都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 喉切除术相关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敏才;胡振武;胡圣望

    目的:为喉切除手术提供相关血管神经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解剖观测喉的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及分布.结果:喉上动脉的入喉处在甲状软骨上角前下方左侧(14.91±3.83)mm、右侧(15.96±3.56)mm;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入喉处在甲状软骨上角前下方左侧(12.80±4.42)mm、右侧(13.24±3.68)mm;喉下神经入喉处距离甲状软骨下角左侧(5.38±1.57)mm、右侧(5.69±1.78)mm.进行左右比较时,表现为右侧优势.结论:本研究对喉切除手术以及其他颈前区手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喉切除 血管 神经 解剖
  • 改良4-VO法在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作者:张更;柯荔宁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且易操作的活体脑缺血动物模型用于进一步研究脑缺血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防治.方法:采取腹背侧双重入路(Ⅰ组)的大鼠四血管阻断法(4-VO)法及单纯腹侧手术入路(Ⅱ组)即改良4-VO法,经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从形态学组织切片上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变化.结果:经比较Ⅱ组动物的手术创伤明显减小,死亡率大幅下降,术后恢复好.行为学改变和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变化方面二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4-VO法能大幅下降实验动物的死亡率,并能保证传统方法导致的动物行为学和形态学双重改变.

  • 颊颈部皮肤固位结构的解剖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的意义

    作者:冯越蹇;梁伟中;张海明

    目的:探讨颊颈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颊颈部皮肤,观察局部的组织构成和特殊的固位结构.结果:面颊部和颈部浅筋膜的膜层在骨缘、深筋膜和肌肉间隔处和深筋膜紧密愈着,形成颧弓下缘、颧骨下缘、腮腺前缘、腮腺前下缘、腮腺下缘、下颌缘和第一颈横纹等处皮肤固位结构,面颊部和颈部的皮肤通过这些结构而被固定在局部.结论:本文提出面颊部和颈部的固位结构是浅筋膜的膜层在特定的部位和深筋膜紧密愈着,其纵向纤维相应增厚,从而将皮肤固定于局部,这为临床上解释皮肤老化现象及手术方法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额部皮肤固位结构的解剖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的意义

    作者:梁伟中;张海明;冯越蹇

    目的:探讨额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的额部,观察额部皮肤固位结构;并切取颅顶部到眉区之间全层组织,HE染色,观察浅筋膜的膜层在颅骨膜的附着位置.结果:额部皮肤固位结构与浅筋膜的膜层有密切的关系,该部位的皮肤固位结构主要是眉内侧固位结构、额固位韧带、额肌下致密区、额骨颧突固位结构、眉区滑动结构,这些结构是限制额部皮肤上提的主要因素,它们的松解在额部皮肤上提术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上述皮肤固位结构的发现,为临床上额部皮肤老化、眉下垂矫正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 颞颧部皮肤固位结构的解剖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的意义

    作者:梁伟中;张海明;冯越蹇

    目的:探讨颞颧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的颞部及颧部,用大体解剖的常规方法,逐层分离颞颧部皮肤、浅筋膜(包括脂膜与膜层)、深筋膜或骨膜,观察该处的固位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颞颧部的固位结构主要由浅筋膜膜层在上颞线、颧骨缘和表面、眼轮匝肌深面形成,主要有颞部固位结构、颧骨眶部固位结构、眼轮匝肌外侧和下部固位结构.结论:上述皮肤固位结构的观察,为临床上研究颞颧部皮肤结构老化的机理和颞部及颧部老化矫正方法的改进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中华解剖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3 04
2001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