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해부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202/R
  • 国内刊号: 章新生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ac@cmaph.org
  • 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作者:同志超;周海振;陈博;邵宇雄

    目的 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GC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评估影响复发的因素及辅助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7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收治的154例四肢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75例;年龄16~68岁.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Ⅰ级16 例,Ⅱ级106 例,Ⅲ级32 例. Enneking外科分期:1 期56 例、2 期61例、3期37例.根据患者年龄、GTC病灶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病灶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 A组)64例、病灶刮除+辅助治疗+植骨/骨水泥填充(B组) 48例、病灶段切除+缺损部位重建(C组)42例.观察患者术后骨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病灶转移、复发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 MSTS)制定术后重建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χ2检验分析GCT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伤口一期愈合,围手术期未出现异常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80~24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150~800 mL,平均350 mL. 154例患者随访10~84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随访X线片示植骨病例均融合,融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植物松动、断裂以及内植物周围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未发现肺转移者.局部复发16例(10. 4% ,16/154),复发时间为术后6~36个月,平均18个月. A组复发率10. 9% (7/64),B组复发率10. 4% (5/48),C组患者复发率9. 5% (4/42).不同性别、年龄段、肿瘤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采用辅助治疗的B组与无辅助治疗A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8, P>0. 05).术后6个月按MSTS术后重建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84例,良43例,中19例,差8例,满意率94. 8% (146/154).结论 根据Enneking外科分期以及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治疗四肢GCT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及手术方式不能准确预测GCT患者术后病灶是否复发,术中辅助治疗的必要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 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程;王庆贤;周亚斌;赵士猛

    目的 报道1例少见的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探讨距骨后突周围解剖、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25岁男性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数据库中,以"距下关节脱位/subtalar dislocation"和"距骨后突骨折/posterior process fracture of talus"为关键词,检索2017年10月前有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相关文献,共纳入6篇6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英文文献报道和1篇1例中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文1例青年男性因车祸伤致右足内翻畸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正侧位X线平片示右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后踝游离骨块,急诊行右距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急诊术后X线片示距骨外旋,CT平扫示距跟关节间隙增宽、距骨后突骨折、足舟骨撕脱骨折,择期行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择期手术后距下关节及距骨后突复位良好,随访6 个月患者踝关节活动可,未诉疼痛.结合文献报道的7 例,共8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男7例、女1例,年龄17~52岁,均表现为伤后足内翻畸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X线示距胫关节稳定,足内翻、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后踝存在游离骨折块;治疗以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手术方式;距骨后突解剖复位并石膏固定者术后功能恢复好,无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当足遭受跖屈内翻暴力时距下关节可发生内侧脱位,同时距骨后突遭受距跟韧带的牵拉暴力形成撕脱骨折.距下关节脱位合并无移位或移位≤2 mm的距骨后突骨折可保守治疗,合并距骨后突骨折移位>2 mm应手术治疗,有症状的陈旧性骨折可在关节镜下切除骨折块.

  • 关节镜手术在顽固性跟痛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孙官军;叶永杰;银毅;王志强;彭旭;李清山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跟骨骨刺切除、跖筋膜松解、射频消融及跟骨减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7例(47足)顽固性跟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开放手术治疗21例21足(开放组),接受关节镜下骨刺切除、跖筋膜松解、射频消融及跟骨减压术治疗26例26足(关节镜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及1、2、3、6个月疼痛和功能分别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半年根据患者在主观满意度评价疗效.结果 4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 2个月.开放组出现并发症8例(38. 1% ),其中皮瓣发黑、伤口延期愈合4例,足内侧或外侧麻木4例;关节镜组出现并发症3 例(11. 5%),均为足外侧麻木;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209, P >0. 05).开放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5. 0 ± 4. 9)d和(9 647. 3 ± 1 039. 7)元,关节镜组分别为(9.3±2.2)d、(1 1557.6 ±1 099.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944、6.066,P 值均 <0.01).VAS:切开组患者术后1个月开始疼痛明显缓解(P<0. 05),关节镜组从术后1周开始疼痛明显缓解(P<0. 05)、术后3 个月达稳定状态,关节镜组术后1 周达到切开组1 个月时的疼痛缓解程度.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切开组术后3个月开始明显提高,关节镜组术后1个月开始明显提高( P<0. 05)、3个月达稳定状态,关节镜组患者术后1个月达到切开组3个月功能改善程度.随访半年时,关节镜组VAS、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仍优于开放组.切开组患者满意率为85. 7% (18/21),关节镜组为96. 2% (2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 542, P>0. 05).结论 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较开放手术而言,住院时间短、疼痛缓解快、功能恢复快,但仍存在部分患者术后患足麻木及疗效不佳的缺陷,需进一步研究局部神经解剖及支配,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 改良左胸入路在Siewert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晖;汪子书;朱金海;彭德峰;王岩岩

    目的 探讨改良左胸入路在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 EGJA)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83 例Siewert Ⅰ、Ⅱ型EGJA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3 例、女20 例,年龄37~79岁.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组:65例为改良组,选择左胸第8、9肋间进胸,切口前方位于胸肋关节处,后方至正对肩胛骨下角处;18例为经腹组,取上腹正中切口,经腹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纵隔淋巴结清扫比例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改良组和经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6. 40 ± 19. 45) min 和(172. 67 ± 21. 73) min,清扫淋巴结分别为(16. 55 ± 2. 42)枚和(12. 06 ± 2. 88)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 585、7. 553,P值均<0. 05).改良组和经腹组患者的纵隔淋巴结清扫率分别为100. 00% (65/65)和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 511,P<0. 01).两组输血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 改良左胸入路适用于Siewert Ⅰ、Ⅱ型EGJA的手术治疗,具有术野清晰、手术过程相对简便的优点,能满足胃周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需要.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钱利海;梁清宇

    目的 总结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促进腱-骨愈合的生物学因素以及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 "腱-骨愈合""生物学技术""生长因子"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7年12月国内外有关ACL重建术后促进腱-骨愈合生物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 081篇,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终纳入44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篇和英文文献40篇. ACL重建术后通过调整重建止点周围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环境可以促进腱-骨愈合.大量的研究证实生长因子、干细胞、自体骨膜、富血小板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等方法均对腱-骨界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有自体骨膜、富血小板血浆、他汀类药物、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以及中医药等,且临床效果较确切,操作简单.结论 使用生物治疗技术可以促进腱-骨愈合,若将基础研究结果广泛应用于临床,还需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才可确定其疗效.

  • 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特征分析

    作者:丛振杰;王彬;董成功;王龙江;徐永忠;张国伟;姜茂竹;迟作强;张光辉

    目的 探讨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15 例肺内淋巴结患者的影像与临床资料.其中男6 例,女9例;年龄38~69(55. 6 ± 10. 03)岁. 15例患者均行肺低剂量CT平扫及肺结节高分辨CT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增强检查.观察肺内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影像学特点及伴随病变.结果 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共发现19枚肺内淋巴结,直径4~10(5. 53 ± 1. 50)mm. 14枚肺内淋巴结位于右肺,其中右上叶1枚,中叶5枚,下叶8枚;5枚肺内淋巴结位于左肺,均在下叶. 15枚肺内淋巴结发生在肺外带或叶间胸膜附近,病灶距离相邻胸膜的垂直距离3 ~16 mm,平均9 mm;4 枚紧贴胸膜下.17枚边界清晰、锐利,2枚部分边缘毛糙. 17枚密度均匀,2枚密度不均,但未见钙化或囊变.轴位图像上11枚肺内淋巴结呈类圆形,2枚呈三角形,6枚呈不规则形. 12枚肺内淋巴结在轴位或冠矢状面重建图像上可见一条或多条均匀致密线状影与病灶相连. 3例3枚淋巴结CT增强扫描,2枚无明显强化,1枚表现为渐进性强化. 4例同时伴发同侧原发肺癌.结论 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表现特点,多数可在术前做出明确诊断.

  • 基于CT影像的经皮椎间孔镜腰椎体间融合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凯辉;徐宝山;董潇蔓;郭林;杜立龙;张维昊;许海委

    目的 探讨在椎间孔区域的神经根与邻近组织的CT影像学的解剖学关系,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融合手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因腰背部不适行腰椎CT检查的110例患者CT影像资料. 110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图像经AW46图像工作站后处理,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选取L2/3~L5/S1节段椎间盘三维重建旋转冠状面可见神经根走行的层面以及相应节段椎间盘横断面图像,对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出口神经根到脊髓硬膜囊的短距离(Js、Ji),出口神经根到椎弓根内、中、外侧的距离( Pa、Pb、Pc),以及出口神经根到骨性关节突和关节突关节面的短距离(Gs、Gi)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L2 3节段~L5/S1节段,Js和Ji数值均逐渐增大,且Ji均>Js,其中L2 3节段Js的数值小为(6. 71 ± 2. 10) mm,L5/S1节段Ji的数值大为(22. 05 ± 3. 96)mm;每一节段出口神经根-椎弓根的距离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减小,Pb及Pc值逐渐减小,以L5/S1节段为小(3. 86 ± 1. 93)mm;下缘层面的Gi均大于上缘层面的Gs.结论 在L3/4以上节段置入宽度为10 mm的椎间融合器较为困难;术中镜下磨除部分或全部上关节突,可以扩大安全区域,避免损伤神经及周围重要结构,利于融合器的置入.

  • 回肠造瘘术在新生儿重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穿孔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杜俊鹏

    目的 总结回肠造瘘术在新生儿重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肠穿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54例行回肠造瘘术的重症NEC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治愈率、死亡率,记录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54例患儿住院时间为(23. 52 ± 5. 32)d.其中49例治愈(90. 74% ),5例死亡(9. 26% ).死亡5 例皆是腹腔感染严重患儿,其中2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3例在肠管暂时性造瘘后病情加重,均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 49例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患儿体质量为5. 7~13. 1(7. 01 ± 1. 36)kg,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 回肠造瘘术治疗重症NEC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高NEC患儿治愈率;但要重视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进而提高患儿生存率,帮助新生儿尽早恢复健康.

  • 第四脑室肿瘤显微外科治疗37例临床分析

    作者:尤宇;李小旭;王重韧;赵明;徐欣;韩磊;赵四军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肿瘤行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9 月—2015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37 例患者中,男22 例、女15例,年龄3~72(29. 64 ± 5. 27)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外侧区8例,位于第四脑室底近中线下半部分24例,第四脑室顶部和侧壁5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个月采用卡氏功能状态标准(KPS)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37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全切除34 例(91. 89% ),次全切除3例(8. 11% ).术后患者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并发颅内感染4例,呛咳1例,颅内积气1例,皮下积液1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 37例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随访期间,31 例生活正常,6 例原位复发,后者中2例死亡.术后3、6个月KPS评分60、70、80、90、100分的患者分别有4、17、11、5、0例和1、7、20、7、2例,3、6个月功能状态正常率分别为43. 24% (16/37)和78. 38(29/37).结论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运用良好的手术技巧、正确处理并发症,可增强第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 左胫前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一例

    作者:李春民;任华亮;王克勤;张望德

    患者男,49岁,以"胫前包块1年"于2017年7月12日入院.患者4年前骑摩托车时跌倒,左侧小腿受压,当时局部无破损、出血、淤血,无明显疼痛,未经特殊诊疗.1年前患者偶然发现受伤部位皮肤隆起,局部形成一2cm×1cm×1cm大小包块并缓慢增大,触摸有轻微搏动感,无红肿热痛及瘙痒等.既往患高血压7年,近2年常规服用降压药,入院血压控制在120/80mmHg(1mmHg=0.133kPa)水平.

  • 垂体腺瘤患者视野缺损一例解剖学病因分析

    作者:车鹏;赵悦

    患者女,42 岁,主诉"双眼视物模糊半年,进行性加重1个月",于2017年4 月6 日至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裸眼视力3. 0、右眼2. 0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示左眼生理性盲点扩大(图1A),右眼鼻下视野缺损(图1B).头颅MRI 示鞍区占位,大小约 1. 4 cm ×0. 9 cm × 2. 0 cm,考虑垂体瘤(见图 2).

  •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鳞状细胞癌一例

    作者:张小伟;陈艳;吴爱姣;蒋阳平

    患者女,79岁,发现左侧颈前肿块1个月,无疼痛,无高代谢及压迫等,自觉肿块缓慢增大,于2015年8月29日入住东阳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甲状腺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左侧腺体内可见一个低回声结节,约31mm×22m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余腺体回声均匀;左侧颈部可探及多枚大小不等低回声团块,较大一枚约11mm×10mm,形态不规则;部分淋巴门未显示,皮髓质结构消失,血流显像显示团块内血供丰富.

  • 小切口治疗髋部钙化性肌腱炎一例

    作者:朱正亚;郑欣;赵凤朝;郭开今

    患者女,44 岁,"左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20 d"入院.患者发病前自感左髋部不适,活动后加重,20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髋关节针刺样剧痛,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遂转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进一步治疗.患者平素体健,无严重基础疾病,否认外伤史.体格检查:左髋部皮肤温度、颜色正常,左下肢肌力Ⅳ级,左腹股沟点深压痛阳性,左髋关节各方向主动、被动活动明显受限,以外展为著.左腹股沟疼痛 VAS 5 分.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 6. 8 ×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0. 59,淋巴细胞比例0. 36,红细胞沉降率63 mm/1 h,C反应蛋白20. 40 mg/L.影像学检查: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示左髋臼缘骨皮质欠光整,局部斑片状骨密度影(图1A);髋关节CT三维重建示左侧髋臼前上缘骨质形态不整,股直肌起点部示结节状骨样密度影,边缘示小片状高密度影(图1B、1C);髋关节MRI平扫示左侧髋臼前上方骨质示斑片状短T2信号影,临近软组织示片状长T2信号影(图1D).初步诊断为:左髋部钙化性肌腱炎.于2017年3月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髋关节钙化灶清除术.于左髂前上棘下2 cm处作一3. 5 cm斜切口,逐层剥离软组织,在左髂前下棘前下方见一1 cm×2 cm灰白色钙化灶,用髓核钳取出并送病理检查.术后第3天复查髋关节正位X线片,未见左髋关节钙化灶(图1E).病理检查结果:软骨组织内见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内见多量钙化小体(图1F).术后第2天,患者左髋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可自主行走,VAS 2分;术后第3天,局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8个月随访,左髋部主动活动正常,活动后髋关节无疼痛感.

  • Gerdy结节撕脱骨折误诊为Segond骨折一例

    作者:杜伟斌;胡云根;沈福祥;曹国平;王利祥

    患者男,58岁,因左膝部肿痛伴活动受限 2 d, 2016 年7月10日收住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骨科.患者于2d前不慎摔倒,导致左膝部内翻内旋,肿痛伴活动不利,当地医院X线检查示"左胫骨平台外侧撕脱性骨折",并以过膝长腿石膏固定患肢,为进一步治疗,转至我科.查体:左膝肿胀明显,浮髌试验、左膝前外侧压痛、内翻应力试验均阳性,前抽屉试验与Lachman试验均弱阳性,研磨试验因疼痛患者无法配合;患肢肢端血运可,末梢无明显麻木等感觉异常症状.影像学检查:X线和CT检查示左胫骨平台前外侧撕脱性骨折;MRI示左膝内侧半月板损伤,前交叉韧带及外侧副韧带损伤,左胫骨平台前外侧撕脱性骨折.见图1A~1H.术前诊断:左Segond骨折伴内侧半月板、前交叉韧带及外侧副韧带损伤.入院第3 天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手术.首先,行左膝关节镜探查术,见左膝内侧半月板损伤、前交叉韧带约1/3撕裂,稳定性尚可,予以修补.然后,在左膝外侧作一约6 cm切口行平台前外侧撕脱性骨折内固定术,术中见髂胫束止点断裂,骨折块附着于止点处,周围附属组织(外侧副韧带、腘肌腱、股二头肌腱)连续性均可,以带线锚钉修复患处.见图1I、1J.术后重新读取膝关节CT 3D重建影像,通过对比双侧Gerdy结节,发现骨折块来源于Gerdy结节外上角(图1G、1H),证实本病例为左膝Gerdy结节撕脱性骨折;MRI显示:左侧髂胫束屈曲,止点处高信号影,证实骨块由髂胫束撕脱(图1F).术后终诊断:左髂胫束止点撕脱性骨折( Gerdy结节撕脱性骨折)伴髂胫束、内侧半月板、前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损伤.术后抗感染、抗凝、消肿等对症治疗,可调支具固定患肢.

  • 脊柱显微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亟待重视

    作者:梁裕

    相传,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是在科学研究中使用显微镜的第一人.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改进,到20世纪20年代,瑞典医生首次将手术显微镜用于中耳手术,并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以此为发斩,近100年来,显微技术先后被应用于外科领域的各亚专科,如手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和器官移植等,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脊柱
  • 三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胡炜;阚顺利;曹泽岗;张学利;朱如森;徐天同;乔攀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MSLD)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三种微创方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MSLD、PETD或PEID治疗的2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MSLD组85例、PETD组65例和PEID组77例.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例数,观察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6和12个月的腿痛VAS、ODI、生活质量状况(SF-36)评分、肌酸激酶水平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和PEID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MS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1、6和12个月MSLD组VAS分别为(7. 0 ± 1. 8)、(2. 4 ± 1. 5)、 (2. 3 ± 1. 1)和(1. 6 ± 0. 7),ODI 为33. 6% ± 7. 9% 、11. 3% ± 2. 6% 、7. 0% ± 2. 5%和4. 8% ± 2. 4% ,SF-36 评分为( 47. 6 ± 19. 5)、(50. 2 ± 19. 8)、(51. 3 ± 20. 2)和(54. 3 ± 19. 4)分;PETD 组VAS分别为(7. 2 ± 2. 2)、(2. 2 ± 1. 3)、(2. 1 ± 1. 3)和(1. 5 ± 0. 5)分,ODI为32. 3% ± 8. 6% 、10. 8% ± 3. 6% 、6. 6% ± 2. 6%和4. 7% ± 3. 5% ,SF-36 评分为(48. 4 ± 20. 0)、(51. 3 ± 20. 2)、(51. 3 ± 21. 9)和(53. 4 ± 18. 6)分;PEID组VAS分别为(6. 9 ± 1. 7)、( 2. 0 ± 1. 4)、(2. 0 ± 1. 4)和(1. 5 ± 0. 9)分,ODI为32. 6% ± 9. 7% 、10. 6% ± 2. 7% 、6. 2% ± 1. 9%和4. 7% ± 2. 8% , SF-36评分(47. 4 ± 18. 24)、(52. 4 ± 22. 91)、(52. 2 ± 19. 9)和(54. 0 ± 20. 9)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VAS、ODI及SF-36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24和48 h,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MSLD组术后复发2 例,PETD组6 例,PEID组8例,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051, P<0. 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MSLD组优65例、良8例、中7例、差5例,PETD组优50例、良6例、中6例、差3例,PEID组优58例、良8例、中7例、差4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 442, P>0. 05).结论 三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均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三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外科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为恰当的术式,以达到佳的治疗效果.

  • 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手术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姜畅;杨群;刘阳;王博;张锐;杨军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采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36例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8岁.病变节段:L3/47例,L4/519例,L5/S110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 ± 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 mL,术中平均X线机透视3次.患者术后腰腿痛,肌力减退、感觉减退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3、6个月腰痛VAS分别为(5. 8 ± 1. 2)、(1. 8 ± 0. 8)、(1. 2 ± 0. 6)、(0. 6 ± 0. 3)和(0.5±0.3)分,腿痛评分分别为(7.8±1.2)、(2.8±0.6)、(1.7±0.4)、(0.7±0.2)和(0.6±0.1)分;术前及术后1、3、6 个月ODI分别为52. 57% ± 9. 21% , 34. 27% ± 7. 58% , 24. 45% ± 6. 78%和12.56% ±5.21%;术前与术后各时点腰VAS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4. 4% (34/36).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 显微镜辅助后路经肋横突入路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术16例

    作者:张吉涛;陈佳;王文涛;李政;郝定均;单乐群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后路经肋横突入路切除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安全性、疗效及优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行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 例、女6 例,年龄20~69岁. 16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7例行术前穿刺活检术.术中均取后路经肋横突入路显露病变节段,显微镜下切除病变侧椎板、小关节、横突及肋骨,之后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减压节段.观察手术前后感觉、运动障碍恢复情况,统计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观察术后血气胸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继发畸形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2例,黑色素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神经根性疼痛以及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术前及术后3 个月、末次随访 ASIA 感觉评分分别为(179. 75 ± 90. 45)分、(194. 87 ± 36. 75)分和(209. 50 ± 19. 25)分, 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 25 ± 32. 75)分、(90. 56 ± 15. 75)分和(94. 56 ± 13. 75)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ASIA感觉和运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术后均无血气胸发生,未放置胸腔闭式引流,随访期间无一例肿瘤复发,无脊柱继发畸形发生.结论 采用显微镜辅助经肋横突入路手术可以一期切除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同时避免开胸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并降低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手术安全有效.

  •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鹏飞;张文志;贺瑞;李旭;段丽群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手术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8~86(58. 2 ± 7. 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显微组35例行显微镜下减压内固定术,开放组35例行常规开放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 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显微组和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 13 ± 11. 06) min、(26. 14 ± 16. 36) mL、(26. 42 ± 15. 37) mL、(1. 09 ± 0. 60) d 和(74.86 ±10.57)min、(45.36 ±18.05)mL、(51.23 ±16.42)mL、(1.11 ±0.58)d,显微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显微组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JOA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但在术前及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术后1、3个月显微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开放组(P值均<0. 01),而术后6个月、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显微组术后1、3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但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手术相比于传统颈前路开放手术,具有减压精准、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国内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显微镜辅助下寰枢关节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改良Goel术式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军;王钟;靳宇飞;金怀剑;王颖博;刘明永;范伟力;刘鹏;赵建华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实施寰枢关节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改良Goel术式)的可行性及技术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上颈椎手术治疗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8~71(35. 1 ± 16. 9)岁;陈旧性齿突骨折不愈合所致的寰枢关节不稳定13例,新鲜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后脱位、不完全脊髓损伤4例,新鲜齿突骨折合并寰椎枕骨化的寰枢关节可复性脱位6例.患者均接受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寰枢关节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术中在2~20倍显微镜下精细解剖寰枢关节后方的神经血管丛,显露并直视寰椎侧块、枢椎峡部全长、寰枢侧块关节后方,并以其为解剖标志直视下确定进钉点、建立钉道,然后植入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峡部螺钉.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以及螺钉位置和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的寰枢前间隙(AADI)、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结果 23 例手术顺利实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2. 8 ± 0. 8) h,出血量(80. 4 ± 17. 8)mL.术后第2天复查CT示枢椎峡部螺钉均位于骨内,位置满意.术后3个月AADI(屈曲位)以及JOA评分分别为(2. 5 ± 0. 8) mm和(11. 8 ± 1. 8)分,较术前的(8. 8 ± 2. 6) mm和(9. 2 ± 1. 5)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352、12. 058, P值均<0. 01).随访6个月CT示植骨融合良好.未见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结论 术中使用显微镜辅助放大与照明,实施改良Goel术式比裸眼下施术具有更好的可行性;通过对后方神经血管丛的精细解剖,使相关解剖标志可被直视,从而提高了该手术安全性与规范性.

  • 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阳;姜畅;杨群;马凯;李利南;王博;杨军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8~77(46. 49 ± 6. 60)岁;病变节段L2/33例, L4/524例,L5/S116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均采用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末次随访时应用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判定.结果 4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14. 49 ± 1. 98)个月,无脑脊液漏、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按照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本组疗效优16例、良23例、可4例,优良率为90. 7% (39/43).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而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 显微镜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微创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张永峰;张世磊;袁斌;王哲;罗卓荆;闫铭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微创手术(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160名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 例行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TLIF)为对照组, 80例行显微镜辅助下 MIS-TLIF 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X线照射时间、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 (3. 7 ± 0. 8) cm和(8. 2 ± 1. 5) cm ,手术出血量分别为 (63. 2 ± 30. 3) mL和(170. 6 ± 21. 4) 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 (22. 1 ± 10. 7) mL和(80. 2 ± 20. 3) mL,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 (26. 1 ± 3. 7) s和(16. 5 ± 4. 2)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 680、25. 902、22. 651、15. 343, P值均<0. 0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 年VAS分别为(0. 68 ± 0. 41)分和(1. 95 ± 0. 64)分,ODI分别为7. 29% ± 3. 60%和12. 70% ± 4. 2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 950、8. 664,P值均<0. 01).观察组的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 25% ( 1/80 )、 0、 0,低于对照组的13.75%(11/80)、10.00(8/80)、11.25%(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7、6.447、7.535, P值均<0. 05);而椎间植骨融合率100. 00% (80/80)则高于对照组的83. 75% (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057, P<0. 01).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好、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锋;张文志;段丽群;李旭;贺瑞;黄炎;葛畅;蔡海平

    目的 探讨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 PCF)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PCF手术治疗的3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节段稳定性.结果 30例患者平均切口长度为(2.2 ±0.2)cm,手术时间为(50 ±4.8)min,术中出血量为(80. 5 ± 18. 6)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 6(12~25)个月.上肢疼痛VAS术前、术后1天、术后1年分别为(7. 83 ± 2. 10)、(1. 80 ± 0. 41)、(1. 20 ± 0. 81)分;上肢疼痛VAS术后1天及术后1年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NDI由术前的30. 23 ± 4. 81降至术后1年时的2.40 ±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12.28° ±8.34°,末次随访时为14. 32°± 4. 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2 ±1.28) mm、(5.34 ±1.1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颈椎失稳患者.结论 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中华解剖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3 04
2001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