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해부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202/R
  • 国内刊号: 章新生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ac@cmaph.org
  • 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异常肌肉反应与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邓大丽;牛朝诗;刘会林;喻廉;李冬雪;丁宛海;姜晓峰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 MVD)治疗面肌痉挛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在MVD术中行异常肌肉反应( AMR)和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 Facial-MEP)监测的76例面肌痉挛患者资料,并分别在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不同AMR监测结果(消失、波幅下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后疗效及Facial-MEP监测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差异。结果76例患者术中发现单个责任血管60例,多个责任血管16例;患者均记录到典型的AMR波形,术后1周和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5.5%(65/76)、92.1%(70/76)。其中AMR消失组的有效率高于AMR波幅下降组,但无论近期还是远期疗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MR消失组和波幅下降组的近、远期有效率均优于AMR无变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 血管内支架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马强;余朝文;任佩;孙喆

    目的:荟萃分析血管内支架在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并收集国内外关于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2年1月—2014年7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并对血管内支架与单纯性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率、闭塞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检索策略进行系统的检索后,依照纳入标准,终纳入6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共计534例病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单纯性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闭塞结果进行合并,异质性检验显示有明显的异质性(χ2=15.821, P<0.05, I2=6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合并的RR值为0.63(95%CI:0.21~1.88, P>0.05),血管内支架与单纯性球囊扩张在术后近、中期再狭窄、闭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采用血管内支架与单纯性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近、中期再狭窄、闭塞率无差异,对于单纯性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或需多次扩张的患者可考虑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

  • 石黑法治疗伴撕脱骨折的急性闭合性锤状指畸形

    作者:杨寅;张延平;曹军军;梁晨

    目的:观察石黑法治疗伴撕脱骨折急性闭合性锤状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西安市中心医院骨二科收治的6例伴撕脱骨折的急性闭合性锤状指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37岁,右手4例、左手2例。应用石黑法进行治疗,术后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评价术后患指功能。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针道感染和骨折再移位。6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4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8周,平均6周。术后末次随访时,6例锤状指畸形均已矫正,手指外观满意。按Dargan功能评价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石黑法治疗伴撕脱骨折急性闭合性锤状指畸形,手术微创,固定可靠,方法简单,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结合唤醒麻醉下电刺激在语言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博;牛朝诗;程伟;丁宛海;鲍得俊;邓大丽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 fMRI)与纤维束重建,联合术中超声和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技术对于语言区定位及有效保护语言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12月—2015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多模态MRI神经导航技术治疗的28例语言区附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1~66岁,均为右利手者。术前进行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激活语言区皮层,弥散张量成像( DTI)示踪技术重建弓状束,利用计算机融合后生成3D图像。术中进行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语言区阳性位点,予以标记保护,结合超声判断病灶切除范围。术后复查 MRI评估病灶切除程度并观察患者语言功能。结果28例患者中,25例术中定位出语言功能区,与术前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影像结果比较,19例(73.1%)基本重叠,6例(23.1%)较为接近;1例刺激后未发现阳性区域;另外2例患者唤醒后配合不满意。术后DTI重建显示所有患者弓状束形态保留完好。6例术前有言语障碍的患者中4例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27例患者语言功能得到完好保留,1例无好转。结论多模态MRI作为无创定位的有效方法,联合实时超声、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技术的应用,在准确直观地保护语言功能的同时,能够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有关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人脑神经心理功能的DTI研究

    作者:何冠勇;刘远健

    目的: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 DTI)技术在记忆、学习、语言、音乐及思维活动相关脑区白质纤维的研究进展。方法在 Medline 和 Embase 数据库,以“diffusion tensor imaging”与“memory”、“study”、“language”、“music”、“cognition”等为关键词,检索2015年6月之前发表的MR DTI技术研究有关心理神经功能的文章进行分析总结。对检索到1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以近5年发表在较权威期刊者优先纳入,主要文献32篇。结果人脑白质纤维通过记忆、学习、语言、音乐及认知活动可发生重塑性改变。结论 MR DTI技术作为一种能无创显示活体内脑白质纤维变化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认知训练及神经心理功能研究。

  • 人类杏仁核与情感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传余;徐胜春;李光武

    目的:探讨杏仁核与人类情感调节之间的关系。方法在 Pubmed 及CNKI 数据库系统分别以“amygdala, emotion control”和“杏仁核、情感调节”为关键词查阅1999年9月—2014年9月有关杏仁核与情感调节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杏仁核是恐惧形成和表达的关键中枢,是情感调节的基础,杏仁核可能通过递质释放达到调节情感的作用。人类的杏仁核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附着在海马的末端,与人脑各部分间形成广泛的联系。在伴随情感变化的疾病中,杏仁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参与人类情感的调节。临床上可以通过调节杏仁核的功能影响情感的调节,指导相关疾病的治疗。结论人类杏仁核是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情感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杏仁核的功能的深入了解,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理论基础。

    关键词: 杏仁核 情感 调节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抗血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洪翠;李肖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TIPS)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方法分别以“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门脉高压”为关键词在Pubmed 及CNKI 数据库检索1994年1月—2014年6月关于TIPS治疗及术后评估的相关文献,分析TIPS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抗血栓治疗的意义及策略。结果 TIPS术后分流道内血栓影响TIPS的疗效。抗血栓治疗可以提高支架通畅率,为保证TIPS手术疗效起关键作用。结论 TIPS术后抗血栓治疗可以减少分流道血栓形成,对维持分流道通畅极为重要。

  • 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面神经管影像测量中的对照研究

    作者:车子刚;孟玮;彭新桂;储成凤;葛洪;张庆宇;龚单春;张庆翔;于振坤

    目的:探讨MSCT容积扫描在评估先天性外中耳畸形面神经管各段影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4年10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病变组)和无颞骨病变患者(对照组) MSCT资料各18例(26耳),两组均常规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和面神经管曲面重建( CPR)。在MPR图像斜矢状面、斜横断面测量面神经管各段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并比较两组差异。在MPR和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是否遮盖前庭窗。结果病变组面神经管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长度分别为(3.38±0.44) mm、(10.07±1.23) mm、(9.25±2.44) mm,第Ⅰ膝及第Ⅱ膝角度分别为65.10°±9.14°、103.52°±8.79°。对照组面神经管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长度分别为(3.72±0.30) mm、(11.4±0.55) mm、(9.92±1.67) mm,第Ⅰ膝及第Ⅱ膝角度分别为65.62°±6.30°、112.10°±5.84°。病变组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鼓室段长度、第Ⅱ膝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面神经管乳突段长度、第Ⅰ膝角度测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MPR与CPR显示面神经管遮窗的发生率均为46.15%(1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P>0.05)。结论 MSCT及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测量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面神经管各段长度及角度,并对面神经管病变进行准确评估,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 股骨颈疝窝与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相关解剖学异常的多层螺旋CT研究

    作者:黄耀渠;李均洪;梁振华;陈卫国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与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FAI)相关解剖学参数或结构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CT室352例无髋关节症状行MSCT检查,扫描范围包括髋关节的患者的MSCT资料,其中诊断股骨颈疝窝且髋关节存在疝窝者(观察组)63例79髋(双侧16例,单侧47例),诊断股骨颈疝窝但髋关节不存在疝窝者(对照组)47例47髋,在余下的242例患者中按性别、年龄匹配63例非股骨颈疝窝且双侧髋关节均无疝窝患者为阴性对照组。测量各髋关节的股骨颈α角、股骨头颈偏距率、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颈交界部宽径、股骨颈上部宽径、髋臼前倾角、前髋臼角、后髋臼角及髋臼凹陷指数等参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髋关节的各解剖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头颈交界部宽度、股骨颈上部宽度及股骨颈α角均大于阴性对照组,股骨头颈偏距率则小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的股骨头直径、髋臼前倾角、前髋臼角、后髋臼角及髋臼凹陷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股骨颈疝窝患者存在股骨近端的形态异常,可能与Cam型FAI相关。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与CT增强扫描在下咽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秦茂林;刘业海;姚长玉;吴开乐;高潮兵;童步升;赵益;吴静;李亦凡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 PET-CT)和CT增强扫描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诊断或疑似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及术后随访为金标准,统计并对比PET-CT和增强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PET-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大于增强CT。在下咽癌原发灶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7.44%(38/39)、3/5和93.18%(41/44),PET-CT则分别为100.00%(20/20)、1/1和100.00%(2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颈部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3.91%(17/23)、52.38%(11/21)和63.64%(28/44),PET/CT的分别为16/16、4/5和95.24%(20/21),两者比较除特异性外,其他观察指标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远处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2/4、97.50%(39/40)和93.18%(41/44), PET-CT则分别为5/5、16/16和100%(21/21),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ET-CT在诊断下咽癌的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方面,优于单纯的颈胸部联合增强CT;在原发灶与远处转移方面的优势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提示PET-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PET-CT的敏感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CT增强扫描。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原发性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汪春荣;沈比先;刘远健;谭四平;贾飞鸽;彭珂文;高德宏;钟文新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FNH)、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及肝血管瘤( HA)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北大深圳医院做MSCT血管成像的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FNH 19例(21个病灶)、HCC 19例(21个病灶)和HA 17例(22个病灶),采用MS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肿瘤血管进行3D重建,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动静脉瘘、门脉癌栓、引流静脉、供血动脉进入中心低密度及包膜影等影像学特征,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NH、HCC 和 HA 均多有供血动脉增粗表现,显示率分别为95.2%(20/21)、100.0%(21/21)、77.3%(17/22),3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A除了供血动脉增粗外,均未见包膜影、门脉癌栓及动静脉瘘影等特征性表现,包膜影多见于FNH (66.7%,14/21)和HC(71.4%,15/21)。 FNH引流静脉、供血动脉进入中心低密度及低密度分隔影的显示率分别为61.9%(13/21)、38.1%(8/21)、61.9%(13/21),均明显高于HCC的9.5%(2/21)、0(0/21)、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8、7.560、18.828,P值均<0.05);FNH中未见动静脉瘘和门脉癌栓,而HCC常见动静脉瘘(19.0%,4/21)和门脉癌栓(28.6%,6/21)。结论 MSCT血管成像对于FNH、HCC和HA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有助于指导外科医生选择治疗方式。

  • 腹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显露的临床体会

    作者:吴宝强;江勇;刘胜勇;杨雨;朱峰;孙冬林

    目的:探讨腹腔镜甲状腺手术( ET)中喉返神经的显露和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59例行E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ET术中喉返神经显露的入路及保护方法。结果 ET术中采用从甲状腺下方打开后包膜,自下而上显露喉返神经的入路,所有患者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80.2±15.5) min,术中出血量(35.6±10.5)mL,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者4例,均在2周~1个月恢复。结论从甲状腺下方打开后包膜显露喉返神经的入路实用性和操作性均较强,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 改良鼻丘径路额窦鼻内镜修正手术在难治性鼻-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怀德;戴俊;徐敏;曹影;王海旭;殷敏;程雷;汪守峰;宋红毛;别同武

    目的:探讨以改良鼻丘径路额窦开放为主的鼻内镜修正性手术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 RR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156例既往多次手术及药物治疗无效,并经CT及鼻内镜检查确诊的RR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患者。观察组行以改良鼻丘径路额窦开放为主的鼻内镜修正性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充分围手术期处理、术后严格遵医嘱随访等系统治疗;对照组常规手术方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1.03%(71/78),对照组为71.79%(5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30,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9%,6/78)和复发率(3.85%,3/78)均低于对照组(17.95%,14/78;12.82%,10/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81,4.372, P值均<0.05)。结论应用改良鼻丘径路额窦鼻内镜修正性手术联合中鼻甲切除、充分地围手术期准备、规范随访等综合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效果较为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桡神经起点变异及背阔肌异常肌束1例

    作者:吕美玲;曲永松;李顺见;丁丽华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右侧桡神经的起点变异,且右侧背阔肌存在异常肌束,现报道如下。
      尸体标本来源于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解剖实验室,为成年男性,60岁左右,身长172 cm。标本经10%甲醛常规固定处理,保存7年。使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1 mm)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

  • 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缓释水凝胶的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修复犬脊椎骨缺损

    作者:全仁夫;谢尚举;李强;曹国平;庄伟;张亮;邵荣学;严世贵;杨迪生

    目的:研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壳聚糖水凝胶的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并观察其修复beagle犬椎体骨缺损的能力。方法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水凝胶作为rhBMP-2的缓释载体,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微观形态,检测其载药量、包封率及缓释速率。将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复合rhBMP-2壳聚糖水凝胶,构建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将12只beagle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均采用手术造成半径9 mm、高23 mm的半圆柱状L4椎骨缺损模型,其中A组植入复合rhBMP-2壳聚糖水凝胶的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B组植入复合空白干燥壳聚糖的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C组植入实验犬自体髂骨。术后6、12、24周对实验犬行大体观察、X线影像学观察;术后24周取实验犬椎体标本行离体Micro CT新生骨量检测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制备所得壳聚糖水凝胶扫描电镜下呈3D网状结构,内部均匀分布壳聚糖微球,其负载 rhBMP-2后包封率达91.88%±1.53%,载药量为(39.84±2.34) ng/mg;释放率第1天为28.32%±3.01%,第3天为48.92%±6.27%,第12天为74.40%±6.29%。术后6周C组动物平均活动度恢复较A组和B组快(P值均<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周B组与C组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12、24周X线影像学观察显示,A组椎体置换术后骨痂生成逐渐增多,植入材料与宿主骨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至24周时人工椎体周围新生骨与自体骨融为一体;C组在24周时出现明显非承重部位的骨吸收,出现较快的自体骨塑形;B组椎体置换术后人工椎体与自体骨的融合速度慢于A组和C组。术后24周标本Micro CT新生骨量检测结果显示,A组(145.38±18.52)mm3,B组(86.30±15.60)m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9, P<0.01)。术后24周A、B、C组手术节段椎体标本抗压强度分别为(14.03±1.67) MPa、(8.62±1.24) MPa、(13.79±1.43) MPa,A 组和 C 组椎体极限抗压强度均高于 B 组(P 值均<0.01),而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rhBMP-2壳聚糖水凝胶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能有效修复脊柱骨缺损,有望代替自体髂骨移植运用于临床骨缺损的修复。

  • 外踝骨折外侧和后侧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作者:刘磊;周建伟;梁钟鸣;胡玉平;张亮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采用外侧和后侧钢板内固定方式时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选择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复旦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新鲜冷冻成人下肢踝关节标本24侧,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1、A2、B1、B2共4组,每组各6侧。 A1、B1组制造成冠状面斜形骨折, A2、B2组制造成矢状面斜形骨折。A1、A2组采用腓骨外侧钢板固定, B1、B2组采用腓骨后侧钢板固定。选用液压材料测试系统测试不同固定方式下踝关节腓骨远端的强度、轴向压缩刚度和踝关节的扭转力学性能、接触力学等指标。结果在外踝冠状面骨折中,B1组轴向压缩强度、剪切强度、轴向压缩刚度、扭矩和扭转刚度、接触面积均明显大于A1组,而接触压力小于 A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076、3.468、3.212、2.084、2.162、2.365、2.282,P值均<0.05);在外踝矢状面骨折中,B2组轴向压缩强度、剪切强度、轴向压缩刚度、扭矩和扭转刚度、接触面积小于 A2组,而接触压力大于 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342、2.147、2.876、3.616、3.248、2.015、2.146,P值均<0.05)。结论外踝冠状面骨折,后侧钢板固定较外侧钢板固定效果好;而矢状面骨折,外侧钢板固定较后侧钢板固定效果好。

  • 大鼠蓝斑核内神经激肽1受体阳性神经元与γ-氨基丁酸和 P物质样阳性终末的联系

    作者:祁健;徐岩;赵廷宝

    目的:观察大鼠蓝斑核内神经激肽1(NK1)受体阳性神经元与γ-氨基丁酸(GABA)、P物质( SP)样阳性终末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250~300 g雄性SD大鼠40只,分别采用免疫荧光双重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免疫前包埋电镜双重染色方法,观察 GABA、SP样阳性终末与大鼠蓝斑核内NK1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联系。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GABA、SP样阳性终末与NK1受体阳性神经元之间形成密切接触。在电镜下可见二氨基联苯胺( DAB)反应产物标记的GABA阳性纤维和终末与免疫金颗粒标记的NK1受体阳性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之间形成以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DAB反应产物标记的SP阳性纤维和终末与免疫金颗粒标记的NK1受体阳性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之间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结论蓝斑核内GABA和SP能终末与NK1受体阳性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提示蓝斑核内的NK1受体阳性神经元可能接受GABA或SP样阳性终末的调控。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鞍上区操作空间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嵩;张丙杰;王晨;盛志国;万晨光;李牧

    目的:了解神经内镜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的内镜解剖特点,以及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和鞍上区的可操作空间,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选用新鲜成人尸头10具,红色与蓝色明胶分别灌注动、静脉血管,75%医用乙醇浸泡保存5 d,经CT薄层扫描和重建影像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应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和30°硬质内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模拟手术过程,采用双鼻孔扩大经鼻入路对尸头进行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内镜下解剖,重点观察该入路中重要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以及颅底可暴露面积及鞍上区手术可操作空间。结果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安全、清晰地暴露前颅底面积平均(6.43±0.7) cm2,中颅底面积平均(3.43±0.5) cm2,后颅底面积平均(8.31±1.1) cm2;由于脑池提供了自然空间,因而可以充分地暴露鞍上区,并具有较宽裕的手术操作空间。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较广泛地暴露颅底中线区,为鞍上区手术操作提供了宽广、清晰、多角度的手术视野和空间。内镜经鼻入路不仅是临床治疗颅底中线区和鞍上区病变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微侵袭手术方法,而且是具有发展前景且不可替代的手术方式。

  • 第1、2跖跗关节关节面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春光;俞光荣;张代松;李华;李兵;杨云峰;张明珠

    目的:观察螺钉贯穿第1、2跖跗关节关节面对关节面的损伤情况,为临床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1年6—12月选取新鲜成年人足部标本20例进行研究。将足部标本从跖跗关节之间离断,确保跖跗关节面的软骨的完整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足部离断标本随机分成A、B组,每组10例。 A组用1.0 mm导针由跖骨向楔骨方向贯穿第1、2跖跗关节1次,拧入4.0 mm空心钉固定;B组分别用1.0 mm导针和4.0 mm空心钉以同样方向贯穿第1、2跖跗关节2次。观察2组标本跖跗关节面的损伤情况,测量第1、2跖骨底关节面和楔骨远端内侧、中间关节面的面积,计算螺钉贯穿造成第1、2跖骨底以及楔骨远端内侧、中间关节面损伤的面积占相应关节面面积的比例。结果20例标本的第1、2跖骨底关节面及楔骨远端内侧、中间关节面的面积分别为(3.13±0.32)cm2、(2.15±0.31)cm2、(3.44±0.40)cm2、(1.70±0.30)cm2。 A组10例标本的第1、2跖骨基底关节面和楔骨远端内侧、中间关节面损伤范围均为螺钉造成的孔洞,损伤面积占相应关节面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11%±0.26%、7.44%±0.86%、4.65%±0.58%、9.41%±0.45%,孔洞周围关节面良好、无骨折。 B组中10例标本的第1跖骨基底关节面、楔骨远端内侧关节面和6例标本的第2跖骨基底关节面、楔骨远端中间关节面损伤范围为螺钉造成的孔洞,2次螺钉贯穿造成关节面损伤的面积占相应关节面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0.22%±0.67%、9.30%±0.32%、13.32%±0.38%、17.48%±0.84%,孔洞周围关节面良好、无骨折;另外4例标本的第2跖骨基底和楔骨远端中间关节面损伤范围较大,螺钉孔洞周围关节软骨面出现裂隙、骨折,2次螺钉贯穿造成关节面损伤的面积占相应关节面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45%±0.57%、20.07%±0.55%。结论楔骨内侧关节面的面积略大于第1跖骨底关节面,楔骨中间关节面的面积略小于第2跖骨底关节面。跖跗关节2次植入导针及螺钉,可加大对关节面的破坏范围。

  • 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位置关系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对比观察

    作者:李秋焕;常青林;于子龙

    目的:探讨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的位置关系及鼓环平面作为该段面神经解剖标志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月—10月选取4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1例(22侧颞骨),鼓膜表面涂碘海醇注射液,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3D容积重建(3D-VR)技术重建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应用显微解剖技术将对应颞骨的鼓环、面神经垂直段轮廓化,并行数据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3D-VR技术成功重建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的位置关系,11例22侧标本鼓膜均显影清晰。其中12侧鼓环平面8点(右耳)或4点钟方向(左耳)距面神经垂直段近,显微解剖与3D-VR观测其平均距离均为3.58 mm;显微解剖显示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上段成角平均为39.14°,3D-VR观测其为39.41°。显微解剖与3D-VR测量数据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鼓膜后下象限,3D-VR 和显微解剖分别发现有63.64%(14/22)和68.18%(15/22)的面神经垂直段由鼓环平面内侧转向外侧,其中同时又伴有面神经垂直段前移者分别为10/14侧和10/15侧。3D-VR与显微解剖两种方法判断面神经前移、外移情况,经Kappa检验,结果呈较好一致性(κ=0.899、0.874)。结论鼓环平面是面神经垂直段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鼓膜后下象限区域是外耳道操作时面神经易损部位,3D-VR较为真实地反映鼓环平面与面神经垂直段之间的位置关系。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解剖
  • 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

    作者:廖建春

    鼻咽血管纤维瘤(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NA)是一种鼻咽部良性肿瘤,虽然组织学为良性,但是其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骨破坏和通过自然孔与裂缝传播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且有10%~20%的肿瘤侵入颅腔[1]。 NA常发生在青春期男性,故又名青春期纤维血管瘤(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也可见于女性[2]及成人,占鼻咽部良性病变的0.05%,印度、埃及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要高[3]。一般认为,NA占头颈肿瘤的0.05%~0.5%,在25岁以后可能停止生长,发病原因不明。因NA源于颅底鼻咽部,且富含血管,生长扩张能力强,可侵袭至鼻腔、鼻窦、颞窝、颞下窝、颅内,易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发展后期结局严重,所以临床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该疾病的诊治。对临床手术进路及相应的解剖学研究也日益重视。本文就NA的临床特点及相应手术入路解剖进行讲解。

中华解剖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3 04
2001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