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해부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202/R
  • 国内刊号: 章新生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ac@cmaph.org
  • 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21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屈庆喜;邴卫东;白霄;孟祥斌;赵鑫;孙文宇;宋光民;毕研文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4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个月~74岁、平均27.8岁。21例患者均经心脏彩超或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13例在体外循环下行经心腔或肺动脉冠状动脉瘘修补术,3例行介入封堵术,5例无症状、瘘口较小(1.5~3.5 mm)且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及并发症患者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结果16例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或心、脑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术后发现1.5 mm残余瘘,予相应处理后均痊愈出院。15例手术患者和5例保守治疗患者获0.7~9年(平均3.9年)随访。15例手术患者术后心脏彩超检查示冠状动脉瘘异常分流均消失,其中1例残余瘘患者瘘口闭合,1例患者冠状动脉近端出现迂曲瘤样改变;5例药物保守治疗患者中2例患者瘘口自然闭合,1例患者瘘口较前减小,2例患者瘘口无明显变化,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疗效确实可靠;对无症状、不合并其他需手术处理的心脏畸形、瘘口<4 mm者,可采取保守治疗,部分患者可自然愈合。

  • 支撑喉镜下环咽肌形态与咽喉反流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红光;李进让;赵丹恒;刘娅;赵晶;刘亮;彭莉莉

    目的:探讨显微喉手术中支撑喉镜下环咽肌呈现出的形态与咽喉反流症状间有无关联。方法连续采集2013年8月—2014年10月海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显微喉手术治疗的14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其中男96例、女51例,年龄15~71岁(中位年龄47岁)。根据反流症状指数量表( RSI)和反流体征量表( RFS)评分并分为2组:同时满足RSI>13分和RFS>7分者58例为反流组,其余89例为非反流组。在支撑喉镜下喉部手术结束时,将喉镜插入环后,暴露环咽肌,观察并按分型记录患者环咽肌形态,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47例患者中,3例环咽肌未暴露,其中反流组1例、非反流组2例;其余144例患者环咽肌暴露良好,反流组环咽肌暴露良好的57例中,半槛型36例(63.16%)、全槛型12例(21.05%)、平坦型9例(15.79%);非反流组环咽肌暴露良好的87例中,半槛型63例(72.42%)、全槛型11例(12.64%)、平坦型13例(14.94%)。两组患者环咽肌的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0, P>0.05)。结论显微喉手术中支撑喉镜下观察环咽肌呈现出的形态与咽喉反流无关。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许鹏;史建刚;叶晓健;史国栋;许国华;郭永飞;侯洋;袁文;贾连顺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TLIF )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 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152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80例)和PLIF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采用腰痛VAS和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TLIF组和PLIF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8±225)mL和(772±32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34, P <0.01);手术时间分别为(3.84±1.00)h和(3.94±0.99)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 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0、-0.770,P值均>0.05),但术后3个月时TLIF组VAS评分(3.6±1.4)分较PLIF组(4.3±1.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1, P<0.05)。两组间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22、0.522、-1.070, P值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TLIF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腰痛恢复更快的优点。

  • 一期开放手术加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效果观察

    作者:张良;于存涛;赵电彩;常谦;罗新锦;孙晓刚;魏波

    目的:评价主动脉缩窄( CoA)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7月阜外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6例CoA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5~63岁,平均39岁;上肢收缩压165 mmHg(1 mmHg=0.133 kPa),上下肢压差51 mmHg。36例患者均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使用Y形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治疗,其中主动脉瓣替换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6例,Bentall's术15例,Wheat's术7例。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留观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上肢血压和上下肢压差,以及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及再手术率。对手术前后上肢收缩压及上下肢压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9~223 min,平均144 min;术中出血量250~700 mL,平均400 mL;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留观时间18~43 h,平均35 h;住院时间9~15 d,平均11 d。术后早期无死亡病例,无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术后第5天1例患者右侧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其余患者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术后第5天上肢收缩压(132±26) mmHg,上下肢平均压差(10±3) mmHg,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2、3.193,P值均<0.05)。术后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5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上肢收缩压110~135 mmHg,上下肢压差5~12 mmHg,治疗有效率100%,无外科再干预。术后6~12个月行主动脉CTA复查,35例患者双侧人工血管血流通畅;1例术后即出现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无明显变化,无新发血栓形成。结论 CoA合并心脏疾病患者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安全有效,是治疗CoA合并心脏疾病的一种选择。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作者:夏曦;唐绍锋;曹志武;王辉;姚女兆;王文军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5岁,平均37.5岁;L5~S1节段病变。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3周,待全身状态改善后均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系统常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VAS评分以及ODI。结果术后30例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结核复发、下肢放射痛及麻木症状。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8±1.7)、(1.7±0.6)、(1.5±0.5)分,ODI 分别为71.20%±18.24%、13.41%±5.82%、10.22%±4.28%,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37.8±15.2)、(11.6±3.7)、(10.3±3.3)mm/1 h,C反应蛋白分别为(26.4±8.2)、(6.8±2.9)、(6.4±2.1) mg/L。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上述观察指标在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全身标准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能够直接安全进入病灶,彻底清除病灶并重建腰骶椎的稳定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 三柱理论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朝亮;黄素芳;朱涛;孙雪生;康颂科;李新霞;申立林;蔺楚;王英振;周东生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4年5月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21~58岁,平均36.7岁。根据影像学表现出的病理解剖特点及受伤机制,将踝关节按形态分为三柱;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时,三柱均累及,其中外侧柱损伤54处,中间柱韧带损伤26处,中间柱撕脱骨折28处,内侧柱韧带损伤31处,内侧柱骨折23处。54例患者根据损伤的不同柱别选择入路行内固定治疗,其中固定两柱26例,固定三柱28例。术后6个月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后综合评价采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估标准。结果5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13.6周),疼痛VAS评分为0~6分(平均1.4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 AOFAS 踝-后足评分:82~100分,平均96分。综合疗效评定:优52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踝关节骨折三柱分型是一种既简单又全面的分型理论,三柱损伤后固定两柱可以达到稳定下胫腓联合的目的。

  • 肝癌肝切除术的合理选择

    作者:徐伟;李高峰;吴越;屈淑平;吴东

    目的:探讨肝癌肝切除术合理选择研究的新进展。方法在PubMed、万方数据库以“肝癌”、“肝切除术”等为关键词,检索2009年1月—2015年1月有关肝癌肝切除术治疗的相关文献,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对肝切除术的合理选择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肝切除术目前是肝癌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需对肝脏的残余功能进行详细评估。但临床上对于肝切除术的合理选择仍存在争议,其中包括肝硬化肝癌、单发巨大肝癌、多发性肝癌及肝癌合并癌栓的手术选择等,这些争议的存在往往会对患者的疗效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完善而全面的术前评估、个体化地选择合理术式及以肝段为基础的肝切除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 MR弥散张量成像在脊柱脊髓疾病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超;晏铮剑;邓忠良

    目的:探讨 MR 弥散张量成像( DTI )在脊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在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弥散张量成像、脊髓疾病、椎间盘”关键词,查阅2003年1月—2014年12月有关MR-DTI在脊髓疾病应用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MR-DTI体现脊髓病变早期组织空间组成和各组织成分之间水交换功能的改变,并能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反映脊髓束功能的完整性。 MR-DTI已逐渐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脊髓损伤时期的判断和腰骶椎神经根病变的诊断以及腰椎间盘退变的早期诊断。 DTI应用于脊髓疾病的诊断时,由于存在脊髓体积过小、扫描时间过长、运动伪影等不足,阻碍其在脊髓疾病诊断领域的发展。目前,随着并行成像技术、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结论DTI已在脊柱脊髓领域发挥出常规MR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影像学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及经验的丰富,DTI应用存在的阻碍必将得到解决,DTI在脊髓疾病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 膝横韧带和板股前、后韧带的MRI观测及其在外侧半月板“假撕裂征”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康成为;黄克;李林;蔡敏;郑泽文;丁可

    目的:探讨膝横韧带( TLK)和板股前、后韧带( aMFL、pMFL)的MRI影像解剖学特征,及其对鉴别膝关节外侧半月板真假撕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行膝关节MRI检查,且关节镜排除半月板真性撕裂的10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0例,女41例,平均年龄42(18~75)岁。行MR多序列、多平面扫描,观测TLK、aMFL、pMFL的出现率、中点径、走行方式及“假撕裂征”出现率等,应用χ2检验对“假撕裂征”出现率行性别及侧别间比较。结果 TLK的出现率为67.3%(68/101),横断面多呈卵圆形、圆形,其平均中点矢状径(1.88±0.35)mm、冠状径(1.79±0.60)mm,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征”出现率为2.9%(2/68)。 aMFL、pMFL的出现率分别为13.9%(14/101)、77.2%(78/101),横断面呈卵圆形、扁平形及不规则形等多种形状;aMFL平均中点矢状径(1.53±0.39) mm、冠状径(2.8±0.92) mm,pMFL平均中点矢状径(2.04±1.03) mm、冠状径(3.10±1.08) mm;板股韧带于外侧半月板后角“假撕裂征”出现率为18.5%(17/92)。外侧半月板“假撕裂征”出现率在性别、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膝关节MRI检查中,外侧半月板有时显示“假撕裂征”;通过对TLK及aMFL、pMFL进行影像形态学研究,根据其在MRI上的形态、走行及外侧半月板假撕裂的方向、位置,可鉴别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的真假属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 正常引流肺静脉解剖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作者:李国照;高明;谢明伟;张帆;曾伟科;段小慧;沈君

    目的:探讨正常引流肺静脉的解剖变异率及其变异形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220例两侧肺静脉均引流至左心房患者的胸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资料,对肺静脉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大强度投影(MIP)及VR重建,观察段以上肺静脉引流区域,以及双侧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模式。两侧肺静脉分别以上、下肺静脉独立开口于左房,右中叶肺静脉回流至上肺静脉者为正常肺静脉引流模式;一侧单支或多于两支肺静脉引流、跨叶引流者为肺静脉解剖变异。结果220例正常引流肺静脉中,左右肺静脉总变异发生率22.7%(50/220)。右肺静脉解剖变异38例(17.3%,38/220),共见8种变异模式,分别为:(1)上、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中叶静脉汇入下叶肺静脉4例(1.8%,4/220);(2)上、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上叶后段汇入下叶肺静脉2例(0.9%,2/220);(3)上、中、下叶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16例(7.3%,16/220);(4)上叶后段、尖前段、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中叶静脉汇入尖前段肺静脉4例(1.8%,4/220);(5)上叶、下叶背段、下叶基底段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中叶静脉汇入上叶肺静脉2例(0.9%,2/220);(6)上叶、中叶内段、中叶外段、下叶肺分别静脉汇入左心房6例(2.7%,6/220);(7)上叶后段、上叶尖前段、中叶、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2例(0.9%,2/220);(8)上叶、中叶、下叶背段、下叶基底段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2例(0.9%,2/220)。左肺静脉变异12例(5.5%,12/220),共见2种变异模式,即上、下叶肺静脉组成共干汇入左心房8例(3.6%,8/220),上叶、舌叶、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4例(1.8%,4/220)。220例患者中,左右肺静脉解剖变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3,P<0.01)。结论 MSCTA上正常引流肺静脉解剖变异常见,右肺静脉解剖变异发生率显著高于左肺静脉,且变异模式多样。

  • 成人寰枢正中关节间隙正常值的CT多平面重组测量

    作者:林令博;林立勋;韩梅;熊春梅;孔祥荣;肖连祥;王道才;刘凯

    目的:测量MSCT影像成人寰枢正中关节间隙( MADI)的正常值范围,探讨MADI值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4年7月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18岁以上行寰齿关节MSCT扫描的700例患者影像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排除外伤、累及上颈椎各类疾病者,按年龄分为18~24岁、25~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7组,每组入选100例。对寰齿关节正中矢状位CT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并测量寰椎前后结节中点连线经过寰齿关节间隙的长度,即MADI。计算不同年龄组患者MADI值,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MADI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7组由低至高不同年龄患者的MADI值依次为(1.77±0.39)mm、(1.61±0.37)mm、(1.58±0.36) mm、(1.41±0.29) mm、(1.34±0.28)mm、(1.31±0.29) mm、和(1.06±0.47)mm,MADI随年龄增加而递减(r=-0.511, P<0.01)。男性MADI(1.50±0.36)mm,女性MADI(1.38±0.34)mm,MADI 在不同性别之间无相关性(r=0.000, P>0.05)。结论在MSCT正中矢状位上MADI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性别无关。

  • 成人大骨节病膝关节生物力学及形态学数字X线摄影评价

    作者:陈国华;贾润慧;高长泰;廖永建

    目的:探讨成人大骨节病( KBD)与原发性骨关节炎( OA)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及X线形态学指标的差异,为成人KBD患者膝外科矫形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9月,甘肃省疾病控制中心地方病科确诊的326例成人KBD患者的膝关节数字X线摄影( DR)正位片资料,并作为 KBD组。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甘肃省中医院影像中心和武威市中医院放射科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接诊的271例原发性OA患者膝关节正位DR片( OA组),测量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正位DR片中软骨下骨硬化厚度、游离体数、骨赘数,以及股骨角、胫骨角、股骨胫骨角、关节间隙角、股骨内外侧髁高度/宽度参数。结果 KBD组326例患者中182例(55.82%)软骨下骨硬化厚度为2.1~4.9 mm,171例(52.45%)关节腔游离体数为1~2个,173例(53.07%)骨赘数≥4个。OA组271例中107例(39.48%)软骨下骨硬化厚度为2.1~4.9 mm,123例(45.38%)关节腔游离体数为1~2个,145例(53.50%)骨赘数≥4个。两组患者DR片上软骨下骨硬化厚度、游离体数、骨赘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7、3.503、4.029,P值均<0.05)。 KBD组关节间隙角、股骨内侧髁高度/宽度比值均大于OA组,股骨胫骨角小于O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464、24.174、30.539,P值均<0.01);而两组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外侧髁高度/宽度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43、1.763、0.551,P值均>0.05)。结论成人KBD患者膝关节软骨下骨硬化程度、游离体数、骨赘数均高于OA患者。成人KBD患者和OA患者下肢力线均向内侧髁倾斜,但前者倾斜程度比后者严重。

  • 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

    作者:胡长青;郭淑芹;连勇;陆芳;张欣;白晓亮;刘智伟;蒋美超;王杰;杨朔;张红新

    目的:探讨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8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跟骨骨折术后出现钢板及跟骨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均行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旋转点选择外踝上7~9 cm处的腓动脉外踝上第2穿支,术后观察皮瓣成活率及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皮瓣均成活。全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1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耐磨,伤口一期愈合,无骨感染发生。其中12例皮瓣经过二期修整后外形美观,满足穿鞋等要求,感觉恢复达S2级;3例行腓肠外侧皮神经移位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达S3级,但无明确的两点分辨觉。结论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创面,其手术方式安全、可靠,皮瓣修薄后外形美观,适合穿鞋袜等日常要求,可一定程度恢复浅感觉。

  • 两种不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作者:伍先林;方小飞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安徽省无为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9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 DHS 组和 PFNA 组。DHS组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龄68~89岁、平均(75.28±5.47)岁;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13例,Ⅲ型13例,Ⅳ型8例,Ⅴ型2例。 PFNA组48例,男16例、女32例,年龄65~91岁、平均(75.29±5.62)岁;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18例,Ⅳ型12例,Ⅴ型4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2组91例患者中,8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5.5个月。 PFNA组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早于DHS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019,χ2=3.028, P 值均<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 PFNA和DHS组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证;而应用PFNA治疗的患者能更早下地行走、更少出现并发症,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上更显优势。

  • 伴有副大脑中动脉的脑梗死1例

    作者:杨海华;周晓梅;刘立斌

    患者男,27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4 d 于2014年8月6日来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入院前4天安静状态下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持物力弱,能站立行走;持续约10 min左右缓解,肢体无力症状能完全恢复。每天发作1次,共发作4次,每次发作症状相似。患者右利手,有吸烟史。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老年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例

    作者:吴士礼;张恒;刘进军;邵素云;朱艳华;李晓红;吕宏安;施超;王洪巨

    患者女,72岁,因反复发作呼吸困难8年,加重1月于2016年2月18日入院。8年来患者症状反复发作,曾在多家医院诊治,内科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劳动耐力逐渐下降,动辄气喘、胸痛。入院查体:血压160/70 mmHg (1 mmHg =0.133 kPa);颈静脉搏动正常;双下肺少量湿罗音;心界左下扩大,心率80次/min,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收缩期4/6级喷射样杂音,向颈部传导,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四肢外周动脉搏动正常。心电图检查:心房颤动, ST-T改变。经胸和食道超声检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0.6 cm2)伴中度关闭不全,左心扩大;主动脉瓣前向血流大速度4.2 m/s,大跨瓣压差62 mmHg,左心室射血分数40%。入院诊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老年退行性改变)、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欧洲心脏风险评分为21.3%(>20%为外科手术高危),美国心胸外科学会评分系统提示手术的病死率为8.25%。经院内多学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心脏外科、放射科、心脏超声科等科室)联合会诊讨论,一致认为外科手术风险极高危,不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建议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

  • 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急性阑尾炎伴全内脏转位1例

    作者:杨治;席红卫;段文强;崔强强

    患儿男,9岁,因“间断性腹痛2 d伴发热、呕吐、腹泻”于2015年1月8日急诊入山西省儿童医院普外科。患儿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阵发性,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发热(高39.7℃),伴腹泻,呈水样便,7~8次/d。当地诊所拟诊胃肠型感冒,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患儿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查体:心尖搏动位于右侧第5肋间隙与锁骨中线交界内侧0.5 cm,听诊心音位于右侧;腹平坦,右下腹及下腹部肌略紧张,压痛、反跳痛阳性,以下腹部为甚,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1~2次/min。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0.13×109/L,中性粒细胞0.81;C反应蛋白190.82 mg/L;红细胞沉降率42 mm/h。

  • 骶管囊肿内子宫内膜异位1例

    作者:刘福云;韦良魁;班振英;牛学强

    患者女,25岁,因“双足畸形2年”于2014年10月8日入院。患者出生后2个月因腰骶部有一直径约4 cm肿物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脊髓脊膜膨出,于1990年1月20日行“脊膜膨出修补术”。术后有大便干结、2~3 d1次大便,小便频繁等后遗症。患者13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28~30 d,经期4~5 d,月经量中等,月经规律,无痛经。2年前患者于结婚后逐渐出现双足内翻、足弓增高,右足较左足严重,右下肢进行性无力,肌力Ⅳ级,右足跟部、会阴部皮肤痛觉过敏,伴有右下肢放射痛,同时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性腰骶部酸痛,未进行检查及治疗。患者婚后1年足月剖宫产,无流产、引产史。

  • 低弹性模量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股骨粉碎性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周江军;赵敏;易蕊;刘达;杨俊;程球新;余专一;付美清;史柏娜;雷雪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观察低弹性模量Ti2448的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 NALCP)固定股骨粉碎性骨折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1名健康成年男性股骨进行层厚为5 mm(拆薄图像层厚0.625 mm)扫描,获得股骨CT数据,通过Mimics 10.0、Geomagic studio 12.0等逆向工程软件获得股骨有限元模型,模拟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分别采用Ti-6Al-4V(普通弹性模量,为110 GPa)及Ti2448(低弹性模量,为30 GPa)两种弹性模量方案钢板模拟手术固定,加以缓慢行走单腿股骨载荷及扭转载荷,分析两种弹性模量钢板及股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两种载荷情况下,两种固定方案钢板应力分布变化趋势均匀,骨折断端周围为应力集中区域,大应力集中点位置均位于滑槽钢板与主钢板锁定孔,两种方案主钢板应力变化不大。与Ti-6Al-4V钢板方案相比,Ti2448滑槽钢板大应力在缓慢行走载荷和扭转载荷下分别减少了20.6%和15.2%,而骨折块轴向大应力则分别增加了95.8%和95.7%。结论低弹性模量 NALCP既能够为股骨干32-C2.1型骨折提供坚强的力学稳定性,又能增加骨折断端力学刺激,并能有效固定骨碎块。

  • MR横向弛豫时间测定技术对激素诱导兔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的定量影像分析

    作者:潘振宇;李楠;顾华;翟仁友;杨晋才

    目的:定量研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 SANFH) MR横向弛豫时间在造模不同时相的变化规律,探讨所反映的骨髓组分及微结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大白兔60只,采用随机区组抽样方法分为空白对照(8只)及造模2、4、6、8周组(各13只)。制作模具小管并行MR T2 mapping序列MR扫描,评价所得参数即T2值的稳定性。参照Yamamoto的方法对模型组进行造模处理。造模开始前对空白对照组进行MR扫描,各模型组分别在造模后满2、4、6、8周时行MR扫描,将横向弛豫原始图像数据传至GE 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计算各像素T2、T2*值,创建相应参数的彩色编码图,对股骨头区、骺下区及髓腔骺端进行测量域感兴趣区的特征参数值;扫描完成后将实验动物处死,切取股骨头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剔除实验期间死亡动物及无效图像资料,MR检查并获得有效数据的空白对照及造模2、4、6、8周组实际样本量分别为8只(16髋)、10只(20髋)、9只(18髋)、9只(18髋)、10只(20髋)。各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T2值(F=51.601, P<0.01)、T2*值(F=36.889, P<0.01)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各组T2、T2*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造模早期(2周)出现明显下降,4周降至低,6、8周出现部分恢复;各解剖区域间T2( F=86.274, P<0.01)、T2*(F=53.172, P<0.0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区T2、T2*值高于骺下区及髓腔骺端,骺下区高于髓腔骺端(P值均<0.05)。组织形态学变化:造模早期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减少及脂肪细胞增生,髓内微血管血栓及出血,4周为显著,之后出现骨组织坏死,骨小梁变细、部分消失,间质反应(充血、水肿、出血)及纤维化。结论 MR横向弛豫时间可敏感地反映SANFH模型骨髓组分及骨小梁微结构特征性改变,为此病早期诊断及病程监控提供了重要的定量影像学方法。

  • 国人正常肝静脉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蕻潮;徐浩;王德广;陈启鸿;周文杰;王猛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正常肝静脉( HV)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57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肝左静脉( LHV)、肝中静脉( MHV)及肝右静脉( RHV)汇入下腔静脉( IVC)的开口类型、开口的水平位置关系、开口上缘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比较LHV、MHV及RHV开口直径的大小及其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观察膈肌裂孔形态及其与IVC之间的组织结构,比较膈肌裂孔长径、短径的大小。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57例肝脏标本HV的开口类型有4种:IVC壁有2个HV开口(LHV+MHV,RHV)占73.68%(42/57),有3个HV开口(LHV、MHV、RHV)占17.54%(10/57),RHV开口旁存在直接开口于IVC的肝右上静脉占5.26%(3/57),RHV开口处被条索样结构分隔占3.51%(2/57)。 LHV、MHV及RHV开口的直径分别为(9.25±1.84)mm、(8.94±1.52)mm及(14.29±2.84)mm,RHV直径大于LHV及MHV直径(P值均<0.01)。49例LHV或共干(LHV+MHV)开口上缘高于RHV,占85.96%(49/57);8例与RHV开口上缘等高,占14.04%(8/57)。39例RHV和37例LHV、MHV开口位于膈肌裂孔下方,2例LHV+MHV共干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位于膈肌裂孔下方的LHV、MHV及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短距离分别为(3.19±0.74)mm、(3.62±0.81)mm及(9.03±3.02)mm,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大于LHV、MHV至膈肌裂孔的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膈肌裂孔的长径和短径分别为(26.94±3.47) mm及(19.62±2.80) mm,裂孔长径大于短径( t=10.242, P<0.01),HE染色显示膈肌裂孔处的IVC管壁外分布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正常成人HV汇入IVC的开口类型中以LHV及MHV共干多见,其开口水平位置多高于RHV开口,少部分RHV开口被条索状结构分开;LHV及MHV开口至膈肌裂孔的距离更近,少部分LHV及MHV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IVC与膈肌裂孔之间间隙由纤维结缔组织所充填,而非膈肌中心键直接附着。这些解剖特点将有助于HV流出道疾病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 非透视下确定顺行股骨髓内钉大转子进钉点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云飞;高生;张秋琴;沈宝良

    目的:探讨非透视下确定顺行股骨髓内钉大转子进钉点的技术方法。方法2007年12月—2008年6月选取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髋部湿标本8具,男5例、女3例,观察股骨大转子解剖特征,标记大转子上臀中肌、梨状肌的附着情况,观察股骨大转子嵴拐点凹陷、髓腔中轴线与梨状窝的解剖关系。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收治的44例股骨转子间及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25~85岁,平均(66.9±15.7)岁。患者均行顺行髓内钉固定术,术中根据标本解剖中发现大转子嵴拐点凹陷和梨状窝的关系,非透视下通过手法触摸确定髓内钉开口位置。结果尸体标本解剖研究发现,股骨大转子在与股骨颈结合部形成一个向外侧凸出类似“C”形的山嵴样结构。股骨大转子嵴呈后方高、前方平坦下降似斜坡样结构,中间凭借手指就可以感觉有一个类似拐点的凹陷切迹。臀中肌附着在大转子嵴的外侧部分,梨状肌腱附着在大转子嵴拐点切迹的内侧部分。梨状窝就是梨状肌附着点的骨质凹陷,梨状窝基本位于髓腔中轴线上、大转子嵴拐点凹陷的内侧。44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中无法满意确定骨折近端髓腔朝向,开口过程中采用X线透视检查髓腔开口器的方向;43例均在非透视的情况下将髓内钉导针置入髓腔,髓内钉均置入良好。术后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8.4个月;除1例股骨干骨折愈合迟缓,动力化后愈合外,其他患者均愈合良好;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髓内钉松动、股骨头切出等并发症。结论在股骨干和股骨转子区骨折采用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术中,非透视下通过手法触摸,可以利用大转子嵴拐点凹陷切迹代替梨状窝参考定位,确定髓内钉开口位置,避免反复透视,降低辐射损害。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微信平台上线

    作者:

    关键词: 解剖 临床杂志 平台
  • 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作者: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今年发生多起国内部分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撤稿事件,对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端正学风,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重申和明确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同研究制定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根据中央领导意见,现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 关于图表的格式要求

    作者:

    关键词: 图表
  • 关于来稿中统计学方法描述的要求

    作者:

    关键词: 统计学 方法
  • 本刊2016年可以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作者:

    关键词: 医学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作者署名规范

    作者: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关键词: 医学会 杂志社 论文
  • 关于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作者:

    关键词: 论文作者 单位名称
  • 岩尖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手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

    作者:廖建春

  • “奇正”杯优秀英文论文比赛征稿通知

    作者:

    关键词: 英文论文 比赛 征稿
  • 第二十一届全国骨盆髋臼与髋部骨折诊疗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骨盆髋臼与髋部骨折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定于2016年7月1—3日在哈尔滨市举行。

中华解剖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3 04
2001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