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下胃窦黏膜下涎腺异位切除病例1例

    作者:张霞;王雷

    病历资料患者,男,16岁,未婚,因"餐后反酸、恶心2年,加重1周"为主要症状于2009年7月20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餐后反酸、恶心,无烧心、吞咽困难、呕吐及胸骨后疼痛,无腹痛、腹泻.经口服药物(具体药物不详)后好转,上述症状呈反复发作.到当地医院检查:乙肝标识物表面抗体阳性,肝功能正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胃窦良性占位性病变.患病以来,精神尚可,食欲差,睡眠及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平素体健,无手术及外伤史,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无异常.患者及家属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诊治,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隆起性病变(黏膜下可能);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胆汁返流.腹部B超提示:肝胆胰脾双肾超声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左偏.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大小便正常.超声内镜探查提示: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呈均匀低回声改变,提示黏膜下病变.并于2009年7月21日在内镜下行胃窦固有肌层占位剥离术,术中常规进镜,于胃窦小弯后壁见一包快样隆起,表面光滑,注射后用针刀和HOOK刀进行剥离,切除物1.4cm×2.0cm,局部形成一约1.8cm×2.5cm创面,手术顺利,术后手术创面愈合良好.切除组织物病理活检提示:胃窦部黏膜下涎腺异位(符合颌下腺异位).

  • 胃植物性结石胃镜下碎石术后并发肠梗阻1例

    作者:朱东波;任开祥;姚运河;朱波;冯亮

    患者女,47岁,因“上腹不适伴疼痛2个月、恶心呕吐10天”收住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患者约2个月前连续空腹吃柿子多个,随后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偶有恶心,在当地诊所经抗感染、输液及口服助消化药物处理,病情无明显缓解,渐渐出现阵发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胀、腹痛可以缓解,但进食后再次出现阵发性腹痛及呕吐。患者恐惧进食,每次仅进食少许流质食物,患者渐渐出现乏力及消瘦。至当地医院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降部受压;全腹部 CT 示:部分肠管扩张伴液平面,少量腹水,右侧胸腔少量积液。为进一步诊治,至我院门诊,胃镜检查示:胃底可见一褐色椭圆形巨大胃结石约13 cm ×7 cm,胃体散在多发性溃疡。即刻在胃镜下用胃石碎石器将结石切割成2块(图1),用鼠齿镊反复撕咬切割后的结石,并取出多枚小块胃结石,但仍然残留较多结石残渣。因为结石大而硬度高,患者耐受能力低,拟分次取石,将患者收住入院。入院体检:神志清楚,精神差,剑突下轻度压痛,腹部无肌卫及反跳痛,肠鸣音稍活跃。入院即予禁食、补液、应用胃黏膜修复剂、口服碳酸饮料等处理,于第2天静脉麻醉下再次胃镜下碎石。胃镜下见:胃底有一7 cm ×8 cm圆柱状褐色胃结石,幽门见0.5 cm ×1.0 cm 大小溃疡,胃体见多发性溃疡。用胃石碎石器切割后,用圈套器分10余次圈套切割,并用异物钳、鼠齿镊反复撕咬至小块(图2),用圈套器及异物钳取出较多结石后(图3),胃内仍然残留较多撕咬后的结石残渣。术后返回病房,继续禁食、应用胃黏膜修复剂、补液及口服碳酸饮料等治疗。再碎石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呕吐较频繁,阵发性腹痛。体检:腹部可见胃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全腹部 CT:小肠胃石梗阻,小肠腔内见大块状混杂密度影,其上段肠管扩张并积气积液,盆腔内见片状积液密度影。诊断:小肠梗阻。患者转诊至普外科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小肠切开取异物术。术中在小肠距离 Treitz 韧带100 cm 处见结石梗阻,近端小肠扩张,水肿明显,远端小肠空虚。在梗阻部位远端2 cm 处纵型切开小肠,取出结石2枚,分别约5 cm ×4 cm、4 cm ×4 cm 大小,质硬。取出结石后排气减压,缝合肠壁切口,关腹。术后病理检查为植物性结石。术后1周患者治愈出院。

  • 同期双原发食管鳞癌贲门腺癌一例

    作者:王帅;张帆;张威

    患者男,79岁,2015年2月26日,以“吞咽困难20余天”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以咽下坚硬食物时明显,食用冷凉食物时感胸闷,可自行缓解。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嗜酸细胞百分比0.6%、血红蛋白125 g/L、红细胞比积38.1%;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9.7 s、PT比值0.78、PT国际标准化比值0.75;肝肾功能和急诊生化:肌酐109μmol/L、胱抑素C 1.23μg/L、K+3.38 mmol/L、Na+131.2 mmol/L;甘油三酯2.40 mmol/L;粪常规:潜血阳性。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双肾实质回声增强、左肾囊肿;心脏彩超: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胸腹片:考虑主动脉粥样硬化、考虑左中肺陈旧性病变;上消化道造影:考虑食管下端占位,建议胃镜检查;胃镜:食管距门齿约32~38 cm处可见肿物生长,表面糜烂,触之易出血,活检4块,质脆硬;贲门开闭欠佳,E-G线清楚,翻转镜身后可见糜烂性肿物生长,触之易出血,活检4块,质脆硬;多层螺旋CT示:食管下端占位性病变、考虑左肺上叶前段纤维硬结灶,左肺下叶背段肺大泡、胆囊底壁钙化、双肾多发囊肿,请结合临床。病理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图1)、贲门原位腺癌(图2)、浸润癌待排。多原发性癌的诊断标准有3条:(1)肿瘤必须是恶性;(2)每类肿瘤都有其独特的病理形态;(3)必须排除其他器官肿瘤的转移。用常规X线片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常规内镜加活检确诊。结合以上临床表现和检查终确诊为:双原发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原位腺癌。诊断明确后,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治疗方案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双原发癌,在该院胸外科行食管中下段及胃近端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下端端吻合并胃套食管2 cm。术后病理诊断:食管下段低分化鳞癌侵及肌层,贲门部低分化腺癌侵及肌层,断端未见癌组织,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恢复顺利,未行放疗及化疗,4周出院,已随访2个月,自觉无特殊不适,全身营养状况改善。

  •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作者:覃峰;申国光;龙行安;陈巨坤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根部压迫十二指肠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候症群.较为少见,易漏诊或误诊为慢性胃炎等疾病.收集1997-06~2002-06经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为SMAS 46例X线分析,结合临床表现,探讨其漏诊或误诊的原因.

  • 谈医学生涯中部分难忘的病例(三十九)

    作者:陈在嘉

    病例78吞咽诱发房性心动过速
      男性患者,58岁,部队干部,于1986年时来本院门诊,因一个多月来觉进食出现阵发性心跳快,曾在部队门诊检查心电图发现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觉心慌,平时无不适,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无心绞痛症状。查体:血压、心率正常,心脏不大,未闻杂音,心律齐,肺清晰。患者带来饼干,当场试吃饼干,吞下后,听诊到阵发性心动过速。予患者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左膈食管裂孔上方见有4.5 cm×3.5 cm柱形影,两侧有对称性切迹(食管-胃环),且有粗大胃粘膜至膈上,穿过膈肌,食管直径增宽达3 cm,俯卧腹部加压时才易显示。建议患者至消化科诊治食管裂孔疝,并予口服心律平,房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较长时可试服150 mg,数月后患者家属告知,经消化科治疗进餐时已无心慌症状。食管裂孔疝与吞咽引发房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尚不清楚。食管裂孔疝可影响食管括约肌张力松弛,此外,卧位时裂孔疝的部位有存水的作用,容易促使食管反流现象,并有迷走功能异常,不知诱起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是否与此有关。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钛夹致十二指肠穿孔一例

    作者:吴国忠;杨敖霖

    患者,女,60岁.因发作性右上腹部疼痛不适5年,症状加重2个月收治于我院.伴有肩背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烧及黄疸.经过入院后检查,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入院后常规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见:胃、十二指肠无异常.在持续硬脊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壁厚,胆囊与前腹壁、网膜及十二指肠球部炎症粘连严重.经仔细分离粘连后见胆囊颈部无结石嵌顿,胆囊张力一般,胆囊内为脓性胆汁.胆总管无异常.胆囊管长1.5cm,直径0.3cm,胆囊管无结石嵌顿.逆行法切除胆囊.胆囊管留置中号钛夹1只,胆囊动脉留置中号钛夹2只.术后恢复顺利,3d出院.术后患者无不适主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觉右上腹部闷痛不适,放射至心前区,偶而有胸闷气短,进食后症状有所加重,伴有恶心、无呕吐,无腹泻,无发烧及黄疸等症.复查B超见:肝、胆道、胰、脾无明显异常.在外院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金属异物",又来我院复查时在胃镜下用鳄鱼钳将十二指肠球部金属异物取出,为一枚中号钛夹(图1~3).患者经过留院观察2d无不适,安全返家.出院后随访16个月,患者无不适.2003年9月复查胃镜:胃、十二指肠无异常.

  • 胆道开口远端的肠梗阻致梗阻性黄疸二例

    作者:高洁贤;黄时杰

    例1 男,57岁.因右侧腹痛3个月,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入院.黄疸逐渐加重,尿如浓茶色,大便无异常,无畏寒发热和呕吐.4年前因胃窦部低分化癌在我院行根治性胃次全切除术,胃周淋巴结无转移,术后定期随访未发现胃癌复发或转移.1年前因横结肠低分化腺癌(Dukes B期)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实验室检查:ALP 437.9 IU/L,总胆红素94.5 μmol/L,直接胆红素73 μmol/L,CEA正常,血清淀粉酶569.5单位(正常100~1 200单位),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全胃切除间置空肠重建消化道28例

    作者:罗云生;王立明

    我科自1990年以来,选用间置空肠重建消化道2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年龄特征: 28例患者,男18例,女10例。大年龄76岁,小年龄21岁,平均年龄48岁。  2.病理类型: 胃恶性淋巴瘤8例,胃平滑肌肉瘤6例,胃底腺癌8例,胃体腺癌6例。  3.手术方式: 全胃切除后,在屈氏韧带下15~20cm处切断空肠,游离长约20~25cm一段带血管蒂的空肠,通过横结肠左侧系膜无血管区的开孔拉到横结肠上方,将间置空肠的近端与食管对端吻合,间置空肠远端与十二指肠对端吻合,后将切断的空肠远近端对端吻合,完成消化道的重建。胃管置入间置的空肠腔内,膈下放置乳胶引流管,冲洗,关腹。  4.术后情况:28例术后3d持续胃肠减压,禁食,输液,肛门排气后进无渣流质饮食,术后8d进半流,2周后普食。全组病例术后恢复好,无吻合口狭窄及瘘发生,无手术死亡。  5.随访情况:28例患者均随访1~9年,其中存活8年8例,存活5年5例,存活4年5例,存活3年4例,存活2年2例,死亡4例(冠心病、肾衰致死),其中2例术后1年半死亡,2例1年3个月死亡。全组术后均无贫血,血色素11~14g。都能参加轻体力劳动,部分患者能参加重体力劳动。术后半年每顿进食150~200g,餐后无胸骨后灼痛,无吞咽困难,无胆汁返流现象。所有患者术后半年常规作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均提示食管与空肠、空肠与十二指肠两吻合口无狭窄,粘膜光滑(图1,2);间置的空肠代偿性扩张,大直径约5cm,3h后钡剂完全排空,无潴留及返流现象(图3)。

  • 老年男性巨大胰腺囊性淋巴管瘤一例

    作者:赵学凯;梁自乾;张宪发

    患者男性,64岁,因“发现上腹部肿物2年、上腹部疼痛不适2个月”于2010年4月25日入院.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上腹部稍隆起、可扪及一个15 cm × 15 cm×10 cm大小肿物,质中,活动度差,无压痛,肝脾未及肿大.化验检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和血尿淀粉酶均正常.超声检查提示胰头部囊实性包块,内有分隔且回声不均匀;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圈增大,结合临床考虑胰头占位(图1).

  • 全内脏反位合并食管癌与胆结石一例

    作者:傅红;夏长华;朱忆斯;沈磊;顾伟刚;陈国斌;史向军

    者女性,60岁,进食梗噎1个月。胃镜检查距门齿25 cm中段食管可见3 cm×2 cm×2 cm蕈伞状肿块,表面渗血,活检病理检查为中分化鳞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显示:中段食管3 cm充盈缺损,粘膜中断,右侧胃。CT、B超检查显示:完全性内脏转位,中段食管癌,胆囊多发结石。心电图检查显示右位心。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正常。术前诊断:中段食管癌、内脏全转位、胆囊结石。患者在全麻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第6肋间进胸,探查左肺为3叶,心脏及胸主动脉转位,肿瘤位于中段食管(3 cm×2 cm×2 cm)。经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腹腔脏器,发现腹腔脏器完全转位。脾位于右上腹,肝及胆囊位于左上腹,胃大弯在右侧,十二指肠曲在左侧(图1~5)。行食管次全切除,肿大淋巴结清扫;经左胸将胃提至右颈行颈段食管-胃吻合术(3切口),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2周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检查为:(1)食管中分化鳞癌,浸润粘膜

  • 巨大食管息肉一例

    作者:丁静民;王胜;王家顺;翟伟;王建军;杨秀萍

    患者男性,5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半,平卧后气喘半年,呕血1 d,于2004年10月入院.查体:消瘦,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上消化道超声内镜检查:食管黏膜下层巨大新生物;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道扩张,考虑为黏膜下病变(平滑肌瘤)?食道内容物?磁共振成像检查示食管显著增粗,迟缓,黏膜下壁内巨大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食管黏膜下占位性病变,拟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沿右第6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见胸段食管扩张,管壁增粗、饱满.纵行切开食管壁,见食管腔内一约18 cm×7 cm×7 cm息肉(图1)自食管腔内膨出,粗条索形,质软,壁光滑,可触及蒂部位于胸廓入口处,以腔内切割缝合器(型号ETS-45,美国强生公司生产)从蒂部切除息肉.术后行胃肠减压,禁食水,抗炎营养支持治疗,10 d后患者恢复良好,吞咽困难完全缓解出院.病理诊断:(食管)炎性息肉伴糜烂,主要为纤维脂肪组织并伴有黏液变(图2).

  • 食管平滑肌肉瘤1例

    作者:芦小根

    病人男,28岁.进食后梗噎2月余,伴胸骨后不适.查体及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10.6cm长充盈缺损,食管膨大,诊断食管中段占位.胃镜见距门齿30cm处索条状肿物,长约6cm,从顶部观察表面光滑质地较硬,肿物中下段表面可见糜烂.

  • 食管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作者:赵龙;朱宪明;刘志平;邱能庸

    病人 男,53岁.进食梗噎感1个月.查体:消瘦,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见一充盈缺损,食管黏膜中断,管腔狭窄,管壁僵硬,钡剂通过受阻(图1).胃镜检查距门齿29~35 cm处食管左后壁紫红色新生物凸出,约4 cm×5 cm大小,基底处黏膜唇样隆起,质脆.活检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

  • 小儿胃石症的胃镜下激光微爆破碎石治疗八例

    作者:毛永平;刘庆森;卢忠生;范开春;朱建国;顾英;黄英才

    1990年9月至2000年12月,我们采用胃镜下激光微爆破碎石术治疗8例胃石症患儿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组8例均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在外院经服用中西药物或内镜下机械碎石治疗无效而来我院诊治.男5例,女3例,年龄8~12岁,平均10.5岁.病程2个月至1年.

  • 腹段食管癌漏诊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房俊飞;李文武;刘桂芬;陈鸿

    腹段食管又叫食管胃前庭区,该区长约3 cm~5 cm,由于该区的特殊结构及功能,在日常食管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中时常发生该区癌变漏诊的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 胃腺肌瘤一例

    作者:张旻;李惠章;潘纪戍

    胃腺肌瘤为少见的良性病变,笔者见到1例,经手术证实,兹报道如下.患者女,63岁.因右上腹阵发性疼痛伴腹胀、恶心3 d入院.无呕血、黑便.体检: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腹部CT检查见胃体小弯侧后壁贲门下方占位性病变,大小约3 8 cm×3 9 cm,呈囊性,囊内见分隔,其内为水样密度,CT值8 HU.壁厚度均一,无结节样隆起,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均匀强化,CT值平扫为30 HU,增强后为58 HU,囊内容物无强化(图1,2),考虑为良性病变,胃重复畸形不除外.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见胃体小弯侧充盈缺损,大小约5 0 cm×4 5 cm,表面光滑锐利,无分叶,黏膜无破坏,诊断为黏膜下肿物,良性.手术行胆囊切除术、胃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胃体小弯侧后壁贲门下一4 cm×4 cm囊性肿物.大体标本见肿物直径约3 cm,表面有黏液,为囊实性,囊大小约0 5~2 0 cm,囊内有清亮液体及黏液,小部分为实性区域;镜下见类似于幽门腺的腺体,周围平滑肌束包绕,并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4).病理诊断为胃腺肌瘤.

  • 十二指肠腔内憩室一例

    作者:金恩浩;偰光华;安光哲;李哲浩

    患者男,66岁.因2个月来反复出现上腹部胀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4 d入院.体检:上腹部压痛及轻度反跳痛,余无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近段明显扩张,远段肠腔内钡剂充盈不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反复的机器臂按压后,钡剂缓慢充盈十二指肠升部及空肠,并显爪跨越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的充满钡剂的囊袋状结构及其周嗣的边界光整的线样透亮线既风向袋征(图1).腹部增强CT扫描:示十二指肠降部肠腔内约2.0 cm大小软组织密度影,轻度不均匀强化.

  • 医用透视机的辐射剂量学性能评价

    作者:齐雪松;程玉玺;周启甫;葛丽娟;侯长松;尉可道

    在医用X射线诊断中,带影像增强器的透视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摄影、钡餐造影研究、外科矫形和介入放射学等一些复杂的X射线检查,它对全民的集体剂量贡献已占据全部X射线诊断检查的25%~40%。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作者通过对16台不同类型透视机的剂量学性能检测,讨论了在透视检查中建立诊断参考剂量值的问题。  一、材料和方法  选择4家医院16台透视机,调查研究了3种剂量学性能参数:①影像增强器入射表面剂量率(IIESDR);②模体入射表面剂量率(典型值ESDR和大值ESDRmax);③病人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中的剂量面积乘积(DAP)。

  • 肝源性溃疡25例分析

    作者:孟玉君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也称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HU),指继发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消化性溃疡,实际上是慢性肝病的肝外表现.其发病机制、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等某些方面不同于一般人群的消化性溃疡.HU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我们对2001年至2003年收治的13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HU 25例,报告如下.

  • 门静脉海绵样变误诊一例

    作者:李楠;刘金华;冯然

    [病例] 男,44岁.因腹胀、乏力3月余,门诊拟诊"肝硬化”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史.查体:体温36℃,脉搏80/min,呼吸18/min,血压116/74 mmHg.发育正常,营养好,意识清楚,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4~5 cm,表面光滑,质中;脾大,左锁骨中线左肋缘交点至脾下距离约20 cm,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远点的距离约24 cm,脾右缘与前正中线距离约6 cm,边缘清楚,质韧,无压痛;腹水征阳性,右侧腹壁静脉显露,血流方向向上,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粪隐血阴性.红细胞沉降率、尿素氮、肌酐,血钾、钠、氯、钙均正常;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44 U/L,总胆红素8.8 μmol/L,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的比例为1∶1,乙肝病毒标志物、甲肝及丙肝抗体均阴性.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均正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未见异常;B超检查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下腔静脉、肝后肝静脉异常血流频谱,脾大,厚8.3 cm,左肋下达髂嵴上连线,右缘近腹中线;骨髓穿刺示增生明显活跃Ⅱ,M/E=0.85/1,红细胞系中晚幼阶段比值稍高,部分细胞大小不均,成熟红细胞较多见,血小板成堆分布,易见细胞团(不明细胞),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行门静脉分流术.术后给予保肝、利尿等对症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消失,临床症状好转出院.门静脉高压病按病因Wihipple分类分为肝内型、肝外型,其中肝外型的病因中门静脉先天性闭塞伴海绵状变性是一主要原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是一团细小的静脉聚集成海绵样瘤,不是真正的海绵状血管瘤.有人认为是由于血栓性门静脉炎后重新沟通的无数侧支循环网,但一般认为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本病多见于儿童,但近年来成人发病趋于增多,可以出现门静脉高压和侧支循环.X线脾门静脉造影时,在门静脉的部位出现无数细小的血管网,类似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由于引起门静脉阻塞的因素均可导致静脉海绵样变的发生,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上由于肝静脉回流受阻,有肝大、迅速出现的大量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等表现,同时有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腹壁曲张静脉向上回流的特点.本例以脾大为主,骨髓穿刺诊断符合脾功能亢进,B超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下腔静脉肝后肝静脉异常血流频谱,支持本病诊断.本例门静脉高压症明显,但肝功能轻度异常,极易与各种原因所致的脾大相混淆.对一般状况好,肝功能正常,可较好耐受侵袭性治疗者应考虑分流手术;若门静脉高压症状表现不明显,亦可保守治疗.

6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