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해부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202/R
  • 国内刊号: 章新生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ac@cmaph.org
  • 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髓芯减压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杆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田润;李越;王坤正;党晓谦;杨佩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 本实验为前瞻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2009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4例(84髋),采用信封法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组(治疗组,29例38髋)及髓芯减压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组(对照组,35例46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VAS及其变化,随访终点时临床及影像学失败率,并应用生存曲线分析两组髋关节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HH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终点时,治疗组VAS、HH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与术前比较,两组随访终点VAS、HHS评分有显著改善(P值均<0.01).两组除Steinberg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HHS评分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1、2.242、4.435,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除Steinberg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VAS评分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33、2.119、3.513,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在随访期内治疗组髋关节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经Log-rank检验提示两组之间髋关节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53,P<0.05).治疗组影像学失败率为21.05%(8/38),低于对照组的45.65% (21/46);临床失败率23.68% (9/38),亦低于对照组的52.17% (2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71、7.081,P值均<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法可以显著缓解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并阻止股骨头塌陷.由于本手术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可能与其Steinberg分期有关,推荐将该方法应用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

  • 不同受伤机制Pilon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策略

    作者:王朝亮;黄素芳;王仲秋;孙雪生;蔺楚;李强;王英振

    目的 探讨不同受伤机制Pilon骨折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64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骨折类型的影像学特点,将病例分为内翻、外翻、背伸、跖屈和垂直压缩5种损伤类型,其中内翻型18例、外翻型15例、背伸型12例、跖屈型10例、垂直压缩型9例.采用后内侧入路6例、前正中入路9例、前外侧入路12例、后外侧入路18例、前内侧入路19例,分别应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或1/3管型接骨板支撑固定压缩骨块.术后6个月采用Burwell-Charnleys标准评估关节面复位质量;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采用改良Baird和Jackson的主观和X线评价标准进行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6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 ~ 48个月(平均3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3 ~ 18周、平均(15.54±0.2)周,平均AOFAS评分(85.82±0.2)分,综合疗效优52例、良12例.内翻型中,关节面获得解剖复位9例、较好8例、一般1例,AOFAS评分(87.52±0.2)分,综合疗效优15例、良3例;外翻型中,解剖复位6例、较好7例、一般2例,AOFAS评分(86.41±0.1)分,综合疗效优12例、良3例;背伸型中,解剖复位7例、较好4例、一般1例,AOFAS评分(85.34±0.4)分,综合疗效优10例、良2例;跖屈型中,解剖复位5例、较好3例、一般2例,AOFAS评分(85.25±0.1)分,综合疗效优8例、良2例;垂直压缩型中,解剖复位2例、较好4例、一般3例,AOFAS评分(84.63±0.3)分,综合疗效优7例、良2例.内翻型浅表感染1例、皮肤坏死1例,外翻型浅表感染3例、深部感染1例,背伸型浅表感染1例,跖屈型创伤性关节炎1例,垂直压缩型深部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论 不同受伤机制Pilon骨折有其临床特点,根据骨折移位方向采用合适手术入路直接暴露骨折块,支撑接骨板固定,临床疗效肯定.

  • 经Dolenc入路治疗颅内复杂部位动脉瘤17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相名;喻乐保;黄正;邵军师;张东

    目的 探讨采用Dolenc入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复杂部位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Dolenc入路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的17例颅内复杂部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41~72岁,包括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4例、眼动脉段动脉瘤8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例、前循环合并后循环多发动脉瘤2例(均一次手术夹闭).结果 17例患者完全夹闭动脉瘤;除2例患者术后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其中1例患者出现同侧额叶梗死灶外,其他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门诊复诊,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未见手术后遗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平均为4.8分.结论 对于颅内一些特殊部位动脉瘤的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入路方式,Dolenc入路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的安全性高.

  • 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

    作者:张文龙;高顺红;于志亮;张净宇;胡宏宇;张云鹏

    目的 探讨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5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采用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修复24例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9 ~56岁(平均38.4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交通伤15例,矿石砸伤8例,高处坠落伤1例.急诊手术行骨折外固定架固定、肢体血运重建,负压封闭式吸引术;二期行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以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供血;三期行植骨内固定或骨延长术.软组织缺损8 cm×12 cm~22 cm×36 cm;切取皮瓣12 cm×15 cm ~25 cm ×40 cm,其中对侧股前外侧皮瓣12例,背阔肌皮瓣9例,胸脐皮瓣3例.通过对皮瓣愈合、皮瓣外形、皮瓣温度、皮瓣感觉、供区瘢痕等5个方面的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4例皮瓣成活并保肢成功23例,伤口一期愈合;另1例因严重多重耐药菌感染行截肢.20例获得12~66个月随访(平均31个月),肢体可负重行走,足底有保护性感觉,皮瓣颜色好,外观无臃肿,未出现肢体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及难治性感染等并发症,疗效评分7~10分,疗效满意.结论 利用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能有效修复小腿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陈仁智;檀素娟;闫宏亮;赵美萍

    目的 探讨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情况及其血流流速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1.5T或3.0 T MRA证实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头晕等症状门诊就诊、头颅MRA显示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且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实验对象的基底动脉直径在MRA原始图像上使用MR扫描仪自带VolumeView软件远、中、近三段中点截面进行测量;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并对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98 ±0.20) mm、(3.40 ±0.47) mm,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分别为(36.0±5.6)cm/s、(56.0±7.0)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02、-14.788,P值均<0.01);观察组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20.0% (8/40),高于对照组的1.9%(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48,P<0.05).结论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导致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慢,致使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升高,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 肩袖损伤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汪新华;钱军;翁习生

    目的 阐述肩袖损伤的解剖学研究进展,为肩袖损伤的临床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以“肩袖损伤”“冈上肌”“肩峰下间隙”“肩胛盂”等为中文关键词,和以“rotator cuff injury”“supraspinatus”“sub-acromial space”“scapular glenoid”等为英文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14年12月以前有关肩袖损伤的文献,对肩袖损伤解剖学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肩袖损伤的相关解剖因素众多,主要有肩峰和肩胛盂形态异常,肩峰下间隙减小、肩袖间隙损伤以及冈上肌本身的结构特点等原因.结论 在肩袖损伤的治疗康复中需要综合考虑相关解剖因素,以达到佳的治疗康复目的.

  • MRI评估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天宇;王健东

    目的 总结MRI评估肝细胞癌(HCC)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疗效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以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磁共振成像为关键词,检索1990年1月-2016年3月有关HCC患者TACE术后疗效评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MRI技术种类丰富,可进行平扫、增强扫描和各种功能成像,通过监测水扩散、血供、代谢和血氧水平等多种形式,评估HCC患者TACE术后疗效.但各种MR成像序列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结论 MRI在评价HCC患者TACE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多种成像序列联合使用效果会大大增加.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技术的进步,MRI在评估HCC患者TACE术后疗效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研究进展

    作者:狄亚龙;韩长旭;任逸众

    目的 总结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分别以“膝关节”“前外侧韧带”“前外侧关节囊”“Segond骨折”为关键词,检索1980年1月-2015年10月与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力学及其损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前外侧韧带近端起源于股骨外侧髁腘肌腱止点附近,远端止于Gerdy结节外侧,经组织学研究显示前外侧韧带符合韧带组织的特征.前外侧韧带对维持膝关节内旋稳定有重要作用.前外侧韧带损伤应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诊断不仅依靠影像学检查,还要结合临床查体;手术方式一般为关节外肌腱固定.结论 前外侧韧带是与Segond骨折相关的韧带结构,有助于维持膝关节内旋稳定性.目前对其损伤后的手术治疗方式尚无统一定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直接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辉;叶山山;何春耒;陈震东;刘承鸿

    目的 探讨直接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分别以“直接前侧入路”、“股外侧皮神经”为关键词在PubMed及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5年1月-2016年5月关于直接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原因及损伤方法和相关文献,对终筛选出的28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直接前侧入路、Heuter间隙、股外侧皮神经的的解剖学特点,以及术中预防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方法.结果 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是直接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术中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9%~3.4%.通过Heuter间隙所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符合微创手术的标准,作直接前侧入路皮肤切口分离皮下软组织时常常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可以通过改良手术切口位置、精细化手术操作、纵向牵引拉钩及肌间隔穿支动脉这一定位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标志,来降低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概率.结论 直接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理论上有较小的软组织损伤,虽然仍会在术中造成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但是存在降低损伤率的方式.

  • 胎儿标本胸12椎体水平椎管发育的CT影像研究

    作者:苗明明;林祥涛;崔志洁;彭伟;赵慧;张忠和;谢辉辉;石岩

    目的 CT影像测量胎儿标本胸12椎体(T12)水平正常椎管的形态、大小,并分析其随胎龄增长的发育趋势.方法 利用64排螺旋CT对30例23 ~ 40孕周脊柱发育正常的胎儿标本进行扫描,并以T12椎体中份水平为中心进行3D重建,在T12椎体中份水平横断面图像上观察T12椎管的正常形态,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管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计算出各胎龄所测径线的平均值,并对所测数据和胎龄作回归分析,分析其随胎龄增长的发育趋势.结果 T12水平椎管可以清晰显示,呈类圆形,并随胎龄逐渐增大,其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随胎龄呈线性增长,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椎管前后径(mm)=0.126+ 0.26×X胎龄(周),R2 =0.857,P<0.01;(Y)椎管左右径(mm)=-0.411 +0.274×X胎龄(周),R2=0.822,P<0.01;(Y)管面积(mm2)=-52.09+ 3.43×X胎龄(周),R2=0.911,P<0.01.结论 CT可清晰显示胎儿T12椎体水平椎管形态;T12水平椎管各径线的大小与胎龄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评估胎儿脊柱发育.

  • 基于容积CT增强扫描的胃结肠静脉干解剖学研究

    作者:苏建伟;杜静波;满凤媛;赵鹏飞;傅顺斌

    目的 探讨容积CT增强扫描观察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67例,年龄19 ~ 75岁,平均50.5岁.所有受检者行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容积重建门静脉期图像.观察胃结肠静脉干位置、走行,测量胃结肠静脉干长度、管径;观察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的分型、走行以及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汇入点;参照国内动脉血管显示效果评价标准对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进行评级.结果 124例患者中,117例(94.3%)形成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位于横结肠系膜内,紧贴胰头前缘走行,均于胰头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其中,胃结肠静脉干向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走行者占61.54%(72/117),右前方走行者占36.75%(43/117),前方和右上方走行者各占0.85% (1/117);胃结肠静脉干长度为2.6 ~21.9 mm,平均(8.6±3.7)mm;管径为3.2~7.0 mm,平均(5.1 ±0.9)mm;胃结肠静脉干属支中胃结肠干型16例、胃胰干型23例、胃胰结肠干型78例.124例中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101例,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40例,汇入右结肠静脉43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4例,直接汇入胃结肠静脉干14例.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评定: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显示效果均达到3级,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显示效果1级33例、2级61例、3级7例.结论 容积增强CT能够在活体状态下较清晰显示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细节,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价值.

  • 门静脉癌栓与门静脉血栓的多层螺旋CT影像研究

    作者:言伟强;刘远健;黄嵘;孙立柱;罗文彬;郑广丰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癌栓与血栓的MSCT影像特点及病变解剖部位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5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2013年8月-2014年8月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经临床诊断的1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癌栓组)和12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血栓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SCT平扫,以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3期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5 mm厚度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对门静脉行3D重建.观察门静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特征、分布情况及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情况,比较癌栓和血栓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各时相的密度差异.结果 癌栓组中,CT平扫12例呈低密度并血管增粗,6例呈等密度;CT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癌栓均呈不均匀强化、15例可见滋养血管影,门静脉期4例呈稍高密度、5例呈等密度、9例呈低密度,延迟期均呈低密度;18例门静脉癌栓均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仅6例累及门静脉主干.血栓组中,CT平扫3例呈等密度,3例呈低密度,6例呈稍高密度;CT增强扫描血栓均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血栓部位无对比剂充盈;12例中,11例门静脉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6例血栓延伸至左叶或/和右叶门静脉分支.门静脉癌栓和血栓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延迟期密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癌栓密度明显高于血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癌栓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的概率明显高于血栓,而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的概率明显高于癌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结合MSCT平扫及3D重建技术,能客观显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癌栓与门静脉血栓的影像特点及其累及范围,能为病变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下胫腓联合解剖参数的多层螺旋CT测量

    作者:禹铭杨;孙强;于晓光;菜兆成;赵德伟;于海波;崔大平;苏云

    目的 利用MSCT扫描图像观察正常下胫腓联合的形态以及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精确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5例行双踝CT检查的单侧踝关节外伤患者的健侧踝关节影像资料.取距离胫距关节面9~11 mm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分析下胫腓联合形态,并测量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及胫腓骨前缘距离,分析各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45例下胫腓联合CT影像显示其形态有3种,其中为半圆形14例(31.11%),新月形15例(33.33%),矩形16例(65.56%).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和胫腓骨前缘距离分别为(2.69 ±0.19)cm、(2.45±0.46) mm和(8.48±2.30)mm,新月形的分别为(2.82±0.17)cm、(2.74±0.90) mm和(6.80± 1.62)mm,矩形的分别为(2.89±0.25) cm、(3.15±0.8)mm和(6.86±1.89) mm.其中,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中心距离和胫腓骨间隙宽度均较矩形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3.722、3.602,P值均<0.05);而半圆形胫腓骨前缘距离较矩形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3.217,P<0.05);但是,新月形的相关参数分别与半圆形和矩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国人的下胫腓联合在CT影像上可分为半圆形、新月形和矩形三种形态.以下胫腓联合前后缘的切线作为测量基线,可提高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为进一步研究国人下胫腓联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解剖型垂直双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髁间粉碎骨折32例临床分析

    作者:宗双乐;苏立新;梁卫东;赵小明;王爱军;郑秋涛;王振旺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行解剖型垂直双钢板治疗老年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二科收治的32例老年肱骨髁间粉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60 ~75岁,平均66.5岁.患者均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行解剖型垂直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MEPS)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 24个月,平均15.5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个月.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皮肤坏死、鹰嘴截骨不愈合、内固定失效、骨髓炎等并发症.4例患者术后发生肘关节异位骨化,功能恢复可.末次随访时32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70°~120°,平均为95.0°;肘关节功能优16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4.4%.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可以充分显露肱骨髁间粉碎骨折块及关节面,解剖型垂直双钢板固定牢固可靠,术后可及时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改良Cordis圈套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向东;赵家宁;李云松;李亮;刘华琴;张彦荣;张英泽

    目的 探讨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失败时,使用改良Cordis圈套器进行滤器回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8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并回收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16~87岁,平均(48±8.1)岁.患者均首先采用Cordis圈套器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对于回收失败者采用改良Cordis圈套器进行下腔静脉滤器回收.观察改良Cordis圈套器进行滤器回收的临床效果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8例患者中,98例采用Cordis圈套器成功回收,30例回收失败患者采用改良Cordis圈套器后,全部成功回收.使用Cordis圈套器与改良Cordis圈套器患者术中、术后均无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Cordis圈套器克服了Cordis圈套器支撑力弱的缺点,对被血栓包埋的回收钩有切割作用,为Cordis圈套器回收失败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法.

  • 经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对比

    作者:刘安成;张俊生;胡涛;张伟

    目的 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 ~ 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溶栓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 cm周径差)、溶栓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导管溶栓组膝上15 cm周径差为(1.78±0.59) cm,较系统溶栓组的(2.69±0.83) cm明显缓解;导管溶栓组溶栓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溶栓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溶栓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溶栓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溶栓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溶栓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溶栓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 大粗隆重建加翻修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周国进;曾有文;钟声涛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重建加翻修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9月江西省进贤县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9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1例,年龄78 ~95岁.均采用2枚克氏针加钢丝环扎技术重建股骨大粗隆结构,翻修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术后随访观察关节假体和大粗隆愈合等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59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打入假体过程中出现股骨近端劈裂骨折,予环形钢丝捆扎,长柄假体置入.手术时间80 ~120 min,术中失血量200~400 mL,术中、术后输血300~600 mL,术后下床时间3~6d,住院时间12 ~18 d.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1例于术后4个月死于慢性多器官衰竭.术后1、3、6个月X线片示假体位置好,无松动塌陷,无髋关节脱位;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疗效优23例,良30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1.38% (53/58).结论 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大粗隆重建加翻修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式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 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D2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效果的对照研究

    作者:郑光辉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D2根治术两种术式中对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肿瘤科2013年3月-2016年3月行根治术的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腹腔镜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2~56岁;开腹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33~56岁;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和开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恢复进食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19.32±1.42)枚和(20.01±3.22)枚,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15.82±8.23)枚和(16.93±9.12)枚,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4.83±0.23)枚和(4.92±0.63)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两种术式的腹腔淋巴结清扫效果基本无差异;但腹腔镜辅助手术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腹腔干分支变异1例

    作者:褚成龙;刘学敏;牛权;吕超然;张丛俏;张辉

    经10%甲醛固定的成年女性尸体标本1具(来源于长治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全身皮肤未见手术瘢痕.通过常规方法解剖,观察腹腔干及其分支的起止、走行、分布等情况.测量工具为直尺和游标卡尺(精度0.02 mm),所测数据均为体内测量的压扁径.肝固有动脉自肝总动脉发出,其管径3.14 mm,分为左、右支,其中右支发出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及胆囊动脉均在门静脉和肝总管前方入肝门.在肝固有动脉走行中,单独发出1支胆总管营养支,营养胆总管.胆总管营养支全长41.52 mm,管径2.74 mm,向右水平走行,止于胆总管右后方(图1).

  • 副股中间肌1例

    作者:郭礼平;金光哲;王凯;朱宇;巨积辉

    患者女,52岁,因车祸伤致左足毁损、畸形,于2016年7月21日收住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左足残端部分皮肤坏死,于2016年8月4日行右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左足创面,术中按照股前外侧皮瓣的体表轴线原则设计皮瓣位置及大小.切开皮瓣的外侧缘,在阔筋膜与股外侧肌肌膜表面,向内分离至股外侧肌与股直肌间隙,在此间隙里发现一变异肌.进一步深入剥离,见此变异肌位于股中间肌浅表.

    关键词: 遗传变异 股中间肌
  • 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化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钱增辉;梁径山;汤可;李一鸣;刘爱华

    目的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 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 c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 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 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 ±2.13) 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 168.00 ±12.90)mm3、(26.43±1.71) 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 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 411.00± 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 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 海绵间窦的解剖与临床意义

    作者:谢金华;王守森

    海绵间窦(intercavernous sinus)是环绕在垂体周围的硬脑膜静脉窦,经鼻蝶入路手术需经过海绵间窦;由于其解剖的特殊性,术中海绵间窦易出血,甚至大出血.近年来对海绵间窦的研究甚少,仍有学者对其不熟悉.为减少经鼻蝶手术中海绵间窦的出血,现将其研究历史、解剖学、影像学及手术的初步处理原则整理如下.

中华解剖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3 04
2001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