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

    作者:宋建华;常宝生;武政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骨膜移位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短肌腱移位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骨骼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1%(P<0.05).结论 骨膜移位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愈合时间短、治疗有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

    作者:范青松

    目的:探讨分析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8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术后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结果:采用Mazur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效果进行评估,其中有55例为优,有23例为良.没有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等并发症.结论:针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期间,不仅需要对患者内踝和外踝进行固定,还需要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情况,在完全恢复内外侧结构之后才能够逐渐恢复踝关节和下胫腓的生物力学环境,在此情况下,即使不将下胫腓进行固定处理,也能够促进下胫腓联合稳定.

  • 开放性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手术治疗观察

    作者:陶铸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开放性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开放性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固定手术组与二期固定手术组,观察比较急诊一期清创内固定组与清创后二期内固定住院治疗时间、伤口感染、软组织并发症、治疗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一期固定组甲级愈合显著高于二期固定组,且感染、坏死概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二期固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清创一期复位固定治疗治疗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少伤口感染及软组织并发症,恢复患者踝穴稳定性,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 价值分析

    作者:刘敏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疗效,并分析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方法 选择该院在2012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组方式为计算机表法,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非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应用钢板螺钉的方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优11例,良9例,治疗及格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优5例,良6例,治疗及格率为63.33%),(χ2=7.9542,P=0.004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高于研究组,且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65.1±4.6)d快于对照组(85.2±4.8)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95、16.5594,P=0.0000、0.0000).结论 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应用钢板螺钉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且能够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 手术治疗踝部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6例

    作者:苏永宾

    自1992~1999年间,我们共对26例踝部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例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鹏程;王世松;杨健

     对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进行手术治疗,能精确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维持踝穴的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我院自1995年2月~1998年6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67例,对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1例采用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 踝部旋前一外旋型骨折的治疗

    作者:张颖平

    踝部旋前一外旋型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多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我院从1990年~1996年共收治此类骨折3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6~70岁;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13例,砸伤8例.Ⅰ°7例,Ⅱ°6例,Ⅲ°10例,Ⅳ°7例.

  • Maisonneuve骨折手术治疗13例

    作者:赖选魁

    Maisonneuve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踝部旋前外旋型骨折,包括下胫腓联合分离,内踝骨折,腓骨高位螺旋型骨折,位置可高达腓骨颈.我院自1994年至今共手术治疗1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大48岁,小21岁.扭伤5例,交通事故6例,运动损伤2例.受伤到就诊时间30分钟~6天.2 治疗方法本组13例全部采用连硬外麻醉下,行手术切开复位.先固定腓骨,再固定下胫腓联合,后固定内踝.8例腓骨骨折端重叠超过5mm,用4孔或5孔钢板固定;5例骨折端重叠移位在3mm以下,行克氏针固定.用1~2枚螺钉固定分离的下胫腓联合和胫腓下段,内踝骨折用1枚螺钉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周,8周开始拄拐逐渐负重锻炼,10~12周取出内固定物.

  • 部分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解剖学基础

    作者:黄建新;谢汉国;黄晓冬

    目的:为部分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长肌腱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 cm处,腓骨长肌腱上长(16.0±1.6)cm,下长(13.4±2.7)cm,腓骨前后径为(2.1±0.5)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长肌腱距腓骨外缘(1.4±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内缘(5.3±0.4)cm.结论:部分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 踝关节骨折中的腓骨损伤

    作者:王宏业;何引飞

    腓骨的外踝参与踝关节的组成,而在踝关节的骨折中,由于力的传导,会引起腓骨不同部位的损伤,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认识:1 腓骨的作用为了踝关节有良好的功能,腓骨必须有:①正常的长度;②腓骨在胫骨沟内有正常的位置;③通过胫腓下韧带有效的固定于胫骨[1]。在维持踝关节的功能上,是整个腓骨参与,而不仅仅是外踝,腓骨通过杠杆作用维持着外踝的位置,腓骨的损伤会引起踝关节功能的改变。有实验证明单独切断三角韧带不引起踝关节的不稳定[2],当切断内踝及上胫腓联合前后韧带在应力试验下,对踝关节的影响也不大,当切断外踝及下胫腓联合前后韧带在应力作用下,则出现踝关节的不稳定和外踝移位,外踝的移位则导致距骨向外移位[3],有表明:距骨向外移位1mm,可造成接触面积减少42%,接触面积减少后每单位负重面积所受压力就增加,1~2mm距离的移位,即可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另据国内外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腓骨同样是负重骨,其截面积是胫骨的20%,承受约15%~20%的载荷。当腓骨由于短缩或切除致承受力减少时,胫骨受力增加,腓骨部分全切除时,胫骨受力、踝部受力增大30%~40%,如破坏了腓骨的连续性,后期会导踝关节疼痛,外踝上移,下胫腓联合分离,骨质疏松,不能远行及跛行等并发症[4]。

  • 踝部骨折的治疗

    作者:郭戍

    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其损伤机制较为复杂.如临床处理不当,容易引起严重的踝关节功能障碍,临床骨科医师应高度重视.近年我院共完成躁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35例,现就有关问题分析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5~68岁,开放性骨折脱位3例,闭合性损伤32例,均为新鲜骨折,双踝骨折伴下胫腓分离5例,三踝骨折3例.

  • 下胫腓联合解剖参数的多层螺旋CT测量

    作者:禹铭杨;孙强;于晓光;菜兆成;赵德伟;于海波;崔大平;苏云

    目的 利用MSCT扫描图像观察正常下胫腓联合的形态以及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精确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5例行双踝CT检查的单侧踝关节外伤患者的健侧踝关节影像资料.取距离胫距关节面9~11 mm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分析下胫腓联合形态,并测量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及胫腓骨前缘距离,分析各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45例下胫腓联合CT影像显示其形态有3种,其中为半圆形14例(31.11%),新月形15例(33.33%),矩形16例(65.56%).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和胫腓骨前缘距离分别为(2.69 ±0.19)cm、(2.45±0.46) mm和(8.48±2.30)mm,新月形的分别为(2.82±0.17)cm、(2.74±0.90) mm和(6.80± 1.62)mm,矩形的分别为(2.89±0.25) cm、(3.15±0.8)mm和(6.86±1.89) mm.其中,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中心距离和胫腓骨间隙宽度均较矩形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3.722、3.602,P值均<0.05);而半圆形胫腓骨前缘距离较矩形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3.217,P<0.05);但是,新月形的相关参数分别与半圆形和矩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国人的下胫腓联合在CT影像上可分为半圆形、新月形和矩形三种形态.以下胫腓联合前后缘的切线作为测量基线,可提高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为进一步研究国人下胫腓联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和未固定的疗效比较

    作者:洪亚栋;陈利明;陈军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和未固定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予以螺钉固定60例( A组)和未用螺钉固定55例( B组),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后不同时期的下胫腓间隙( TBCS)和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术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踝关节功能康复质量。结果 A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5.00%,B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0.91%,差异无显著性( P ﹥0.05);A组术后12个月的TBCS为(3.41±0.31)mm、TBOL为(8.61±0.59)mm, B组术后12个月的TBCS为(3.46±0.32)mm、TBOL为(8.92±0.54)mm,两组术后12个月的TBCS、TBO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2个月,A组Baird-Jackson评分为(92.15±4.85)分,B组Baird-Jackson评分为(93.62±4.57)分,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给予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和未固定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临床上需根据踝关节稳定结构恢复情况确定下一步是否开展螺钉固定程序。

  • 带袢钢板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基础研究

    作者:彭永岳;黄燕峰;罗轶

    目的 探讨带袢钢板固定下胫腓分离这一新型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特性,与皮质骨螺钉、可吸收螺钉修复固定方式相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12具,分为3组:A组为带袢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组;B组为一枚皮质骨螺钉固定组;C组为一枚可吸收螺钉修复固定组,运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和压敏片技术,测量不同内固定术式的远端胫腓骨刚度和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带袢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在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优于传统手术固定方法,胫骨A组的轴向刚度高于B、C两组,分别高13%和16%,腓骨分别高15%和20%,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带袢钢板内固定后,胫距关节其接触面恢复到(4.78±0.34)cm2,接触压为(104.60±7.85)N/cm2,与正常标本比较相差7%~8%,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B、C组固定,接触压力分别相差13%~19%和15%~20%,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带袢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在固定后的稳定性具有优于传统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是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一种可替代术式.

  • 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

    作者:祖罡;韩雷;王辉;胡钢锋;毕大卫

    目的 探讨采用螺钉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自2012-05-2014-06,采用2枚螺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8例.取2孔1/3管形钢板,在距胫距关节约2 cm及3 cm处各用1枚螺钉经钢板固定,由腓骨后外侧向胫骨前内侧约30°斜形钻孔,攻丝后置入2枚直径3.5 mm皮质骨螺钉,分别固定3或4层皮质.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下胫腓关系正常.治疗效果根据患者主观感觉、功能检查、X线片评定:优7例,良1例.结论 2枚螺钉及钢板固定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简便易行,可更好地分担轴向及旋转应力而大限度避免断钉的发生.

  • CT在三踝骨折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朱仲庚;董斌;方镇洙;秦涛;麻文谦;王逸群;徐小彬

    目的 探讨CT在三踝骨折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4年2月~2008年1月收治58例,三踝骨折,术前均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和CT检查,分析二者的检查结果,根据CT确定手术方案.结果 根据CT术前作出修正诊断6例,更改手术方案13例.58例平均随访17个月,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良率达87.9%.结论 CT能够清楚显示后踝骨折块的部位、大小和下胫腓联合的情况,对三踝骨折的诊断、佳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踝关节损伤中下胫排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孙建皖;朱晨;方诗元;孔荣;李守民

    目的 探讨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用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 共治疗踝关节损伤中下胫滕联合分离26例.结果 本组26例随访3个月~8年3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优15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4.6%.结论 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 普通皮质螺钉与可吸收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比较

    作者:黄三明;曹鲁军;吴琼

    目的 比较普通皮质螺钉与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 对3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分别采用普通皮质螺钉(15例)或可吸收螺钉(15例)内固定治疗.结果 30例均获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可吸收螺钉组术后疗效(优良率86.7%)优于普通皮质螺钉组(优良率73.3%).结论 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可避免3个月后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较好方法.

  •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和未固定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述才;杨晶;杨广忠;买合木提·亚库甫;程永涛;王亚磊;张海洋;赵岩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41例,骨折固定后下胫腓联合采用螺钉内固定22例(固定组),未用螺钉固定19例(非固定组),比较2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及术后1年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41例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2组术后初期、末次随访时TBCS、TBOL及术后1年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时是否固定下胫腓关节取决于术中踝关节稳定结构的恢复程度.

  • 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

    作者:王静成;陶玉平;王以进;王强;蒋百川;冯新民;虞堂云;顾德毅

    目的观察并总结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Hook-plate fixation,HPF)治疗16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0月~2003年3月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16例,根据应用改良Mazur评价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16例中优良15例,可1例,优良率93%.结论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生物力学性能佳,也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下段骨折的好内固定方式之一,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164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