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陈仁智;檀素娟;闫宏亮;赵美萍

    目的 探讨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情况及其血流流速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1.5T或3.0 T MRA证实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头晕等症状门诊就诊、头颅MRA显示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且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实验对象的基底动脉直径在MRA原始图像上使用MR扫描仪自带VolumeView软件远、中、近三段中点截面进行测量;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并对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98 ±0.20) mm、(3.40 ±0.47) mm,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分别为(36.0±5.6)cm/s、(56.0±7.0)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02、-14.788,P值均<0.01);观察组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20.0% (8/40),高于对照组的1.9%(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48,P<0.05).结论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导致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慢,致使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升高,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

    作者:田锦林;杜亚辉;郭跃辉;王伟;李云松;李春雷;陈硕飞

    患者男,47岁,主因"左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4个月"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眼球突出,无搏动性,球结膜充血水肿.既往高血压病10余年,糖尿病史3个月,白血病史1年余,经治疗,入院时血液检查正常.眼科检查:左眼球突出,运动轻度受限,结膜血管增粗,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视盘区界欠清,静脉充盈、纡曲,视野正常;听诊左眶周、颞区、枕区及耳后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眼眶CT:左眼球突出,眶内静脉增粗、纡曲.左颈外动脉造影:左脑膜中动脉增粗,分支与早期显影的脑膜静脉相通(图1),静脉引流部分入海绵窦,眼上静脉逆行充盈并见对比剂滞留(图2),另一部分静脉引流汇入直窦;左颈内动脉造影示:眼动脉发出脑膜返支,动脉早期见细小、紊乱的血管团显影,汇入海绵窦(图3).诊断:

  • 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

    作者:庞军;韩长利;吕品;戴世鹏;戴景儒

    目的 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采用3.0T超高场磁共振的SWI及常规MR序列(包括自旋回波T1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及体液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诊断为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22例患者,对SWI及常规MR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常规MR序列中,8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较低信号.FLAIR呈低信号,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呈较高信号.12例T1wI、T2WI及FLAIR呈等信号而未能发现病变.在SWI中,所有22例患者均显示了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典型SWl影像特征.除4例病变局限性于桥脑外,其余累及基底节区、小脑、丘脑及大脑皮层下区.结论 磁敏感加权成像是检出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为敏感的序列.

  • 基底动脉发育不全患者的脑干MR灌注成像

    作者:石俊英;张道培;尹所;祁佩红

    目的 应用MR灌注加权成像(PWI)分析基底动脉发育不全(BAH)患者的脑干血流动力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BAH患者51例和非BAH患者79例,全部患者完成MRI、3D-TOF和PWI检查,经后处理获取磁共振血管成像,并测量桥脑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TTP).结果 BAH组rCBF值[(17.10±6.52) ml/(100 g·min)]低于非BAH组[(29.06±13.32) ml/(100 g·min)] (P<0.05);BAH组rCBV值[(1.41±0.26) ml]低于非BAH组[(2.62±0.82) ml](P<0.05);BAH组rMTT值[(6.14±1.31)s]高于非BAH组[(5.39±1.08)s](P<0.05);BAH组TTP值[(20.78±3.48)s]高于非BAH组[(19.01±2.39)s](P<0.05).TTP是脑灌注损伤敏感的指标,BAH组TTP延长发生率为41.18%.结论 PWI能及时发现BAH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为在脑缺血区域尚未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前及时进行治疗提供依据.

  • 头颈联合CTA在椎基底动脉变异中的应用

    作者:蒋明迎;欧阳寄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变异的CTA表现,提高对椎基底动脉血管变异的认识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1 6排CTA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起源、行径、管径异常、重复或开窗畸形、永存胚胎性血管的变异特征,以及是否合并颅内血管畸形或动脉瘤改变.结果:1 268例行头颈联合16排CT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椎基底动脉变异85例,其中椎动脉开口起源变异18例,行径变异25例,管径异常19例,重复或开窗畸形2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永存胚胎性血管3例.结论:16排CTA能快速、立体、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变异及颅内畸形血管合并症.熟悉椎基底动脉变异的CTA特征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 SW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志章;黄勇华;王勇;杨思福;李雯;郭绮

    目的:探讨SWI在常见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3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MRI资料,其中海绵状血管瘤5例、动静脉畸形3例、出血性脑梗死18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4例、脑出血8例. 与常规MRI序列进行比较,分析SWI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临床价值.结果:SWI序列所观察到的海绵状血管瘤、脑血管畸形、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的数量均明显优于常规MRI序列. 结论:SWI能够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微小出血灶,应成为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序列.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艳芳;卢洁;李坤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对比技术,采用高分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进行扫描,并应用完全流动补偿、射频脉冲扰相等技术,在对其生成的磁矩图像及相位图像进行相应处理后,可明显增强静脉的显示,其强调的是不同组织和物质的磁敏感性差异,对于静脉血管内的脱氧血红蛋白和血管外血液成分极其敏感[1].SWI技术早期主要着重应用于显示脑内小静脉.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及高场强磁共振仪的应用,其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拓展.作为一项新兴技术,SWI具有充分显示血管畸形和微小出血的能力,对诊断脑血管畸形、出血、血栓形成等一系列脑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我们就SWI在脑血管疾病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伽玛刀治疗血管母细胞瘤临床分析

    作者:王恩敏;张南;王滨江;潘力;周良辅;陈红;戴嘉中;蔡佩武

    目的探讨伽玛刀(γ刀)对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作用. 方法应用γ刀治疗血管母细胞瘤17例.12例为单发肿瘤,5例为多发肿瘤,肿瘤总数29个;肿瘤直径6~55 mm,平均16 mm.照射肿瘤的中心剂量为21.0~50.0 Gy,周边剂量为12.0~24.0 Gy. 结果 17例患者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46个月.5例患者症状改善肿瘤缩小;5例症状无明显变化;3例分别于γ刀术后18、22、25个月死于肿瘤发展、开颅手术和肾癌;4例分别于γ刀术后3、4、29和48个月因症状加重开颅手术切除肿瘤.γ刀对血管母细胞瘤的局部控制率:1年为92%;2年为88%;3年为80%;4年为75%. 结论当肿瘤周边剂量为16.0~20.0 Gy,γ刀能有效控制中小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介入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鸿祺;柳江;王建生;支兴龙;张鹏;卞立松;何川;叶明;王志潮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共治疗104例SDAVF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26例进行栓塞治疗.男性22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5.5:1;年龄34 ~81岁,平均55.9岁.SDAVF分别位于胸段10例、腰段9例、骶段7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进行性麻木无力和大小便障碍,病程1~ 156个月,平均17.1个月.栓塞材料使用ONYX-18液态栓塞剂或Glubran-2外科胶,未完全栓塞的患者,择期行手术治疗.治疗后3个月行脊髓功能评价和MRI检查,6个月行脊髓功能评价、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5例达到即刻完全栓塞的影像学标准.使用ONYX-18栓塞20例,14例完全栓塞;应用Glubran-2栓塞6例,仅1例完全栓塞.10例胸段患者中仅3例获得完全栓塞,16例腰骶段患者中,12例完全栓塞.未完全栓塞的患者2周内均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例于术后3和6个月复查MRI,6个月复查DSA.完全栓塞患者症状术后即刻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6个月随访时肌力和大小便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MRI显示脊髓水肿消失,蛛网膜下腔的迂曲血管影消失.复查脊髓DSA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所有经过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结论 部分SDAVF,尤其病变位于腰骶部的患者,适宜栓塞治疗,栓塞的材料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脊髓血管畸形中的表达

    作者:王亚冰;凌锋;张鸿祺;张鹏;陈凌;腾梁红;杨洪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s)、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Ms)患者畸形血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SAVMs患者31例、CMs患者17例.取10例尸体解剖正常脊髓标本做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VEGF的表达.结果正常脊髓组织血管未见VEGF阳性表达;SAVMs和CMs畸形血管壁VEGF阳性细胞分别为75.6%和53.3%.术前近期有出血者VEGF表达较未出血者增强,P<0.05;术前行畸形血管团栓塞可造成VEGF表达增强.在SAVMs中,血管内膜与中膜VEGF表达较外膜明显,P<0.05;类动脉和类静脉中均有VEGF表达,类动脉壁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多于类静脉.结论VEGF在SAVMs与CMs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出血和栓塞可以影响VEGF的表达.

  • 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脑膜微循环变化的动态观察

    作者:张鹏;凌锋;李萌;张鸿祺;支兴龙;缪中荣;宋庆斌;王玉林

    目的 观察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脑膜微循环的变化,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生的机制.方法 将11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5只,对照组25只.实验组大鼠闭塞其上矢状窦和左侧横窦,同时行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造成静脉窦高压.然后分别在术后7、14、21、28、40、60、90 d取实验组大鼠3只和对照组大鼠1只观察硬脑膜微循环,并计量上矢状窦旁开1 mm,分别与上矢状窦平行和垂直的1 mm直线上所能观察到的直径≤10μm的血管数目和直径的变化.结果 在静脉窦高压7 d,大鼠硬脑膜未见血管增生;14d后硬脑膜才出现血管增生.90 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数目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大鼠硬脑膜中可观察到毛细血管网中动静脉直接通道的开放,血液经该通道进入静脉的路径直而短(21 d).第28天时实验组大鼠可观察到动静脉瘘形成,而且其形态和结构与正常动静脉短路类似,但连接的血管增粗,不再是毛细血管.结论 静脉窦高压形成初期,硬脑膜血管增生活跃,后期血管增生减弱或消失.从瘘口的位置和结构分析,瘘口很可能是由原来存在的血管薄弱部位逐渐演化而来.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

    作者:马驰原;史继新;王汉东;杭春华;谢伟;孙康健;吴伟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术中应用ICG显示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评价术中ICG造影在手术中的作用. 结果 本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其中脑动静脉畸形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例.5例患者均接受了脑血管畸形切除术.2例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中在切除畸形团前进行了术中ICG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出畸形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中应用ICG造影确定了瘘口的位置,成功地阻断瘘口.患者术后复查DSA,证实畸形血管均被完全切除,正常血管得到保留. 结论术中ICG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术者明确脑血管畸形的状况,指导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研究支持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常规应用ICG脑血管造影.

  • 大脑半球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褚纯;张东;李德志;赵元立

    目的 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intracranial capillary telangiectasia,IOT)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认识不足.本研究拟通过对临床上2例可疑病例的分析并结合文献回顾,提高对ICT的认识能力及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0~2007年我院收治的2例可疑大脑半球ICT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结合术前影像学资料、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符合ICT表现.结论 CT与核磁共振(magnetic rssonance imaging,MRI)在IC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辅助作用,终诊断应结合病理.有症状的大脑半球ICT可考虑手术治疗,应一期全切除,不宜活检及部分切除.

  • 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诊断家族性多发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价值

    作者:刘学伍;SU Li-jun;董国庆;王树华;WANG Sheng-jun;赵秀鹤;WU Wei;迟兆富

    目的 探讨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 T2*-WI)诊断家族性多发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FCCM)的价值.方法 对FCCM患者的2个家系26名成员进行颅脑CT、常规MRI(T1WI、T2WI、T2FLAIR、DWI及SE)及GRE T2*-WI检查.结果 GRE T2*-WI检查发现FCCM患者12例,均为多发病灶,平均检出病灶23个,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其次为皮质-皮质下、丘脑、小脑和脑干.病灶呈特异的高低混杂信号,周边围有一圈黑色低信号环,极具特征性.常规MRI检出脑内病灶数目(平均病灶数5~17个)、疑诊或确诊为FCCM患者的例数(平均例数3~9例),由多至少依次为SE、DWI、T2FLAIR、T1WI和T2WI,均较GRE T2*-WI少.而颅脑CT仅对病灶较大、合并有钙化或出血的3例患者疑诊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结论与CT和常规MRI相比,GRE T2*-WI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为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颅内发育性静脉异常伴海绵状血管畸形三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刘建军;熊葶;李尊波;李盛彧;贾颐

    目的 探索颅内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并发海绵状血管畸形(CCM)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分别以癫痫、头昏、头晕发病的3例患者行头颅MRI磁敏感成像(MRI-SWI)或T2快速梯度回波(T2FFE)、钆喷酸葡胺增强、MRA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MRI-SWI或T2FFE可见边缘低信号、中心为不同强度混杂信号的爆米花样或网格状的病灶,分布于额叶皮质及皮质下,提示CCM;在MRI增强及全脑血管造影中可见水母头样表现,提示有DVAs.在分析DVAs和CCM的关系中发现CCM病灶均发生在DVAs区域,可见引流静脉与CCM病灶呈成角弯曲.结论 DVAs可并发CCM,影像学可提供有特征性的改变,DVAs血管因素可能是CCM形成的原因之一.

  • 脑血管开窗畸形135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吴萱;朱纪婷;陈新元;陈群林;李智文;林艾羽

    目的 探讨脑血管开窗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以及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脑血管开窗畸形患者135例的磁共振与CT影像学资料,分析开窗血管的部位、形态、合并其他血管性病变情况,并对其中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现开窗畸形135个,检出率为1.1% (135/12 232),其中动脉开窗129个,静脉开窗6个.动脉开窗中以基底动脉开窗为常见,占53.3% (72/129).28例(20.7%)患者合并其他血管畸形,其中动脉瘤15例,烟雾病2例,静脉畸形5例,动静脉瘘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有9例患者合并脑梗死,其中5例为开窗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例为隐源性卒中.5例合并开窗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接受了规范抗血小板、他汀治疗,随访期内未再次出现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结论 脑血管开窗畸形常发生于基底动脉,可能同时合并其他血管畸形.规范抗血小板、他汀治疗适用于合并开窗畸形的脑梗死患者.

  • HEMA/NIPAAm栓塞颅底血管网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肖福顺;宁志芬;李牧;陈光;冯学泉;王嵩;刘文广;代凤英

    目的 探讨温度敏感型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N-异丙基丙烯酰胺(HEMA/NIPAAm)嵌段共聚物栓塞AVM的动物模型的可行性;评价其栓塞效果及病理改变.方法 选取实验用猪16只.应用微导管超选择性导入猪的颅底血管网(RMB).注射1:1浓度的HEMA/NIPAAm嵌段共聚物、欧乃培克混合物直至RMB完全不显影为止.于术后急慢性期进行造影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结果HEMA/NIPAAm嵌段共聚物在畸形团内弥散和铸型良好,无粘管.血管造影复查未见血管再通.病理检查可见血管团的血管结构消失,周围有异物巨细胞浸润.结论 HEMA/NIPAAm嵌段共聚物栓塞AVM具有弥散佳、无粘管、容易控制、不受注射时间限制、无再通等特点.可以作为临床应用.

  • 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及预后

    作者:李达;吴震;郝淑煜;汤劼;肖新如;张力伟;张俊廷

    目的 探讨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7例手术治疗的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评价.结果 27例患者共出血48次,术前KPS评分为(64.1±9.7)分.经三角区入路18例,胼胝体入路4例,其他入路5例.病灶全切26例,近全切1例.平均随访(48.7±43.2)个月,肢体力弱(53%)、肢体麻木(61%)、行走困难(25%)和视力(67%)等症状较术前改善,而言语表达无明显改善.随访KPS评分为(81.1±15.8)分,其中22例改善,5例稳定.术前KPS评分>70分(P=0.04)和女性(P=0.028)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手术治疗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可取得良好预后.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价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价值和限度

    作者:陈爽;祝瑞江;冯晓源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脊髓血管畸形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1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全部行多层螺旋CTA和DSA检查,其中6例脊髓DSA结果正常,另5例脊髓DSA证实为脊髓血管畸形[1例硬膜内髓周动静脉瘘(AVF),4例硬膜AVF].采用16层螺旋CT,多相扫描模式,冠状面和矢状面重组,并与DSA相对照,分析CTA上正常和异常脊髓血管表现.结果 与DSA对照,6例脊髓DSA检查阴性者中,CTA上可辨认的血管为脊髓前正中静脉或脊髓前动脉.5例脊髓DSA证实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中,CTA均显示了异常血管,1例硬膜内髓周AVF,CTA上清晰显示了供血的脊髓前动脉与髓周静脉的直接交通,表现为扩大、发夹样、扭曲状的血管影,另4例硬膜AVF,CTA上异常血管与DSA上的扭曲引流静脉相符合,在静脉期上表现更为明显,但供血的根软膜动脉或软膜动脉在CTA上没有显示.结论 多层螺旋CTA能够区分脊髓正常或异常血管,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用来筛选是否有脊髓血管畸形,并可以作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手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引流静脉损伤和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方兵;李铁林;段传志;王义荣;汪求精;赵庆平

    目的 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AVM)过程中引起引流静脉损伤的后果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BAVM患者NBCA栓塞前后的脑血管造影图像,比较治疗前后引流静脉改变情况,分析引流静脉损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结果 189例中有23例发生引流静脉系统损伤,其中轻度损伤10例、中度损伤6例、重度损伤7例.共发生术后出血并发症6例,4例为引流静脉损伤所致,其中中度和重度引流静脉损伤所致出血各2例.4例引流静脉损伤所致出血者3个月后评估,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1例术后遗留重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遗留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NBCA栓塞治疗BAVM致引流静脉损伤是发生出血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并可导致严重的后果.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