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风(中经络)的中医护理体会

    作者:何素梅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病位在心、脑、肝、肾.多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加之饮食、情志、劳倦等所致.西医学脑出血、颅内血栓形成、颅内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痉挛及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等病均属中风范畴.中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病后多留后遗症.因此,良好的护理对病情的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中风(中经络)的中医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研究

    作者:胡翠娥;蔡小红

    目的:调查了解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方法设计用药依从性量表及用药情况问卷,对1995—2015年在出院的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种类及依从性随访。结果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5.28±10.01)岁,用药依从性“佳”者占2.5%,依从性“差”者占97.5%。按总分累计用药依从性“良好”者60.0%,“中等”者40.0%。患者出院后主要用药种类为口服降糖药及(或)胰岛素、他汀类、阿司匹林及(或)氯吡格雷、降压药,平均用药4.2种,1年内与1年以上组间、男性与女性患者间用药种数无显著差异。各类药物不依从率5.0%~56.2%,降糖药及(或)胰岛素、阿司匹林及(或)氯吡格雷、他汀类、降压药的用药依从率分别为95.0%、82.5%、80.0%、43.8%,不依从率高的是降压药。1年内与1年以上组间降压药用药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较差,不依从率较高,说明患者对长期用药预防脑血栓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宣教,提高用药依从性。

  • 脑静脉血栓形成12例分析

    作者:李志平;李文涛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发病率远较脑动脉血栓形成低,因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误诊率高达50%[1].我们自1996年至今收治脑静脉血栓形成12例,分析如下.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 围产期脑静脉血栓形成11例分析

    作者:杨风桢;邢宝恒;王勇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发生在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大脑深静脉,大脑浅静脉的一种少见特殊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妊娠和产褥期是常见的危险因素,2003-01/2007-06我们先后经治11例,现分析如下.

  • 主动脉瘤附壁血栓、扩张形态和位置的 CT血管成像表现及其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丽荣;郝晓东;牛娟琴;韩月东

    目的:利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主动脉瘤附壁血栓、主动脉瘤位置和扩张形态,并对其相关性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行320排动态容积CTA检查诊断为主动脉瘤的患者49例,总结分析其CTA表现特点及附壁血栓与主动脉瘤的位置及不同瘤体形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组49例中,升主动脉瘤23例,降主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24例;瘤体大径1.02~9.60 cm,平均(5.68±1.49)cm;病变范围5.00~14.10 cm,平均(7.46±3.38)cm;主动脉瘤合并附壁血栓19例,主动脉瘤合并附壁血栓与腹主动脉瘤肾动脉下型[OR(95%CI)值17.484(2.280,134.093),P=0.006]和瘤样扩张[OR(95%CI)值7.792(1.455,41.728),P=0.016]相关。结论腹主动脉瘤肾动脉下型和瘤样扩张与附壁血栓形成关系密切。

  • α-纤维蛋白原基因Thr312Ala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陈旭;谢晓玲;刘新峰;袁利;朱培红;李钢;杜伟;张玉平;张野

    目的探讨α-纤维蛋白原基因Thr312Ala多态性及其与脑血栓形成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15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梗死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8例内科住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检测Thr312Ala多态性,用Stadtman1改良法和磁珠法测定其血浆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分析基因多态性、血浆胆固醇水平、FIB水平和脑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等位基因和1/1基因型在脑梗死组中的分布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等位基因与脑梗死有显著的负相关;2等位基因与脑梗死有显著的正相关;脑梗死组的胆固醇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hr312Ala基因型分层,1/1型和1/2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2型脑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α-纤维蛋白原基因Thr312Ala多态位点的1等位基因可能对抑制脑梗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这种作用可能通过影响血浆FIB水平的途径来实现的.2等位基因关联于脑血栓形成.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小板活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丽丽;张津华;刘辉;赵春水;周凤琴;韩新生;李政国;张东晖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血栓烷B2水平及相互关系,从而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H Hcy)血症促进脑梗死发生的机制.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66例,再将脑梗死组分为HHcy患者345例和非HHcy患者121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62例为对照组.检测Hcy、P选择素、血栓烷B2水平,比较Hcy与P选择素、血栓烷B2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P选择素、血栓烷B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非HHcy患者比较,HHcy患者P选择素、血栓烷B2水平明显升高(P<0.05);脑梗死组、HHcy患者Hcy与P选择素、血栓烷B2呈正相关(r=0.223,r=0.195,r=0.227,r=0.151,P<0.05);非HHcy患者Hcy与P选择素、血栓烷B2无相关性.结论 HHcy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它可能通过激活血小板的途径导致血栓形成.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凌志鹃;曹海涛;朱沂;党辉;沙晶;艾山江;李建;景燕

    目的 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发病原因.方法 选取头颅MRI提示有明确PCCI病灶的患者356例(PCCI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另选前循环脑梗死(ACCI)患者853例(ACCI组),比较2组病因分型的差异.结果 PCCI患者临床症状中占前3住的分别为言语不清105例(29.5%),头晕/眩晕98例(27.5%)、肢体无力86例(24.2%);远段梗死是PCCI常见的梗死部位(45.8%),累及部位常见为丘脑20.2%;PCCI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较ACCI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CI的临床表现复杂,PCCI常见的梗死部位为远段,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为PCCI常见的发病原因.

  • 腔隙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茅茅;李小玲;王拥军;梁德君;梁宪红

    目的选择性损伤大鼠脑穿支动脉内皮细胞,导致微小动脉内原位血栓形成,从而建立大鼠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模型.方法100μg月桂酸钠于实验第1、3天注入SD大鼠右侧颈内动脉内,采用组织病理学和3种行为学试验对脑缺血性损害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第1次注入月桂酸钠后5 h,光镜下大鼠脑片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显示,纤维蛋白丝阻塞注药侧穿支动脉.电镜下显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星形细胞肿胀及神经元固缩,注药侧大脑中动脉内皮未受损.第2次注入月桂酸钠后72 h大多数鼠表现有行为学异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勒克司坚牢蓝-HE染色显示,大脑皮质、海马、丘脑有多发小梗死灶.结论模型的建立对临床研究穿支动脉闭塞所导致LI的病理生理和潜在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艳芳;卢洁;李坤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对比技术,采用高分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进行扫描,并应用完全流动补偿、射频脉冲扰相等技术,在对其生成的磁矩图像及相位图像进行相应处理后,可明显增强静脉的显示,其强调的是不同组织和物质的磁敏感性差异,对于静脉血管内的脱氧血红蛋白和血管外血液成分极其敏感[1].SWI技术早期主要着重应用于显示脑内小静脉.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及高场强磁共振仪的应用,其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拓展.作为一项新兴技术,SWI具有充分显示血管畸形和微小出血的能力,对诊断脑血管畸形、出血、血栓形成等一系列脑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我们就SWI在脑血管疾病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老年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微颗粒、表面膜糖蛋白Ⅱb-Ⅲa、聚集率的检测

    作者:王传新;卢振铎;邓小梅;韩恩吉;徐广润

    目的检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微颗粒(PMP)的变化,研究其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关系,同时检测血脂水平,探讨其在脑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脑血栓形成患者PMP、GPⅡb-Ⅲa的表达和PAgT,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结果脑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前PMP 、GPⅡb-Ⅲa 、PAgT、TC、 TG、LDL[(223±54)/104Plt、(77.98±14.22 )%、(69.78±16.93) %、(5.12±0.85) mmol/L、(1.78±0.28) mmol/L、(3.49±0.66) mmol/L]与治疗后PMP、GPIIb-IIIa、PAgT、TC、TG、DL[(136±18)/104Plt、(40.71±11.64) %、(58.12±12.51) %、(4.84±0.73 )mmol/L、(1.43±0.33) mmol/L、(3.03±0.62 )mmol/L]水平对照组[(66±17)/104Plt、(10.23±3.44) %、(49.42±14.83) %、(4.28±0.53)mmol/L、(1.07±0.31) mmol/L、(2.77±0.54) mmol/L],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 <0.01);PMP与GPⅡb-Ⅲa 、PAgT存在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86,P <0.01和r=0.71,P <0.05). 结论 PMP可作为血小板体内活化的特异性指标对脑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高脂血症可以促进血小板在动脉硬化过程中活化.PMP、GPⅡb-Ⅲa、PagT可作为脑血栓形成患者疗效观察指标之一.

  • 围产期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

    作者:黄启涛;钟梅;宋天蓉;潘石蕾;邓佩瑛;林晓萍;汪丽萍;张敏;冷灵芝

    目的 探讨围产期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 以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和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围产期CVT病例为研究对象.CVT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制定的CVT诊断与管理指南,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血栓发生部位、影像学检查、辅助检查、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1)发病率及临床表现:符合本研究CVT诊断标准的孕产妇57例,发生率0.48‰(57/119 963).57例中,妊娠晚期和产褥期发病者分别有20例(35.1%)和33例(57.9%),53例(93.0%)未规律产前检查,33例(57.9%)年龄<22岁,33例(57.9%)血栓发生于上矢状窦,临床表现为头痛、抽搐、恶心呕吐者分别为39例次(68.4%)、27例次(47.4%)和25例次(43.9%).(2)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及高危因素:合并重度子痫前期42例(73.7%),子痫33例(57.9%),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计数综合征21例(36.8%),胎盘早剥12例(21.1%),抗凝血酶Ⅲ缺乏15例(26.3%).(3)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的直接征象为静脉窦内血栓显像,间接征象为血栓导致的脑内继发病生理表现.眼底检查示43例(75.4%)视神经乳头水肿,35例(61.4%)视网膜动脉痉挛.实验室检查示7例(12.3%)血小板计数>300×109/L,48例(84.2%)D二聚体阳性,17例(29.8%)纤维蛋白原>4 g/L.(4)治疗及预后:11例合并脑出血者预后不良.46例未合并脑出血者予以抗凝治疗,其中32例痊愈(69.6%,32/46),14例存留功能障碍.(5)分娩情况及围产儿结局:3例妊娠早、中期患者引产,1例妊娠中期患者行剖宫取胎术.20例妊娠晚期患者行紧急剖宫产术终止妊娠,1例新生儿出生时死亡,19例存活新生儿Apgar评分3~7分.结论 孕产妇合并CVT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和产褥期,当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规律产检、年龄<22岁、具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出现头痛、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警惕CVT发生的可能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规范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 重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宿英英;王坤;王淼;陈卫碧;叶红;高岱佺;张艳;张运周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80例重症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按结局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例重症CVT患者出院时生存65例(81.2%),死亡15例(18.8%);预后良好49例(61.2%),预后不良31例(38.8%).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颅内出血、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高钠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0项因素)是死亡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疝(OR=54.05,95%CI:3.40~ 859.55;P<0.01)、高钠血症(OR=22.50,95% CI:2.72 ~ 185.92;P< 0.01)、低钾血症(OR=17.30,95% CI:1.54 ~ 193.55;P=0.02)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年龄、性别、昏迷、GCS≤8分、病变累及≥3个静脉窦/静脉、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肺炎、呼吸衰竭、高钠血症、低钾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2项因素)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45岁)(OR=9.47,95% CI:1.71 ~52.46,P=0.01)和呼吸衰竭(OR=19.64,95% CI:3.06 ~ 126.02,P=0.00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脑疝、高钠血症、低钾血症是重症CVT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和呼吸衰竭是重症C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作者:温宏峰;杜继臣;李继来

    目的 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 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 mg/24 h,持续3 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年;B组(血管内治疗组,20例),行静脉内局部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其中12例采用了球囊扩张,2例行支架置入,1例联合动脉溶栓.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3 d及3、6、12个月)的不同时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头痛,通过目测类比法(VAS)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行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 ①在治疗后3 d,A组患者VAS评分为8.2±2.3,B组患者为3.5±1.6;治疗后3个月时,A组患者VAS评分为4.9±1.4,B组为2.2±1.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在治疗后3 d及3、6、12个月时,A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7±2.0、10.4±1.4、9.5±1.9和7.1±1.2;B组患者评分分别为9.0±0.8、7.0±1.7、6.1±2.2和5.5±2.1.同时间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较单纯抗凝治疗,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相关栓子脱落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丽丹;缪中荣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伴或不伴支架置入)和内膜切除术.有文献报道,血管成形术的疗效和内膜切除术相当,但血管成形术在术中、术后都有栓子脱落的风险(栓子可来源于斑块或继发于血栓形成),并可能栓塞远端血管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余友;李淮玉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与致残率都非常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过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多采用药物治疗,近20年来,随着血管内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治疗器材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治疗已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被广泛应用.

  •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动脉急性血栓形成二例

    作者:程琼;戴璇;叶明;缪中荣;张鸿祺;焦力群

    患者1 女,43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于2010年7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病史10余年,但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史.入院时体检: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平时口服华法林4.5mg,1 次/d.入院第3天在射频消融术中,突发意识障碍、左侧肢体无力.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作者:江涛;张鸿祺;支兴龙;何川

    微弹簧圈栓塞已成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其相应并发症也逐渐显现.血栓形成导致缺血发作是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术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栓塞术中出现脑血栓并急诊行术中溶栓的患者,对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的溶栓措施及并发症进行探讨,以提高在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对血栓形成的认识与治疗水平.

  • 妊娠及产褥期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

    作者:杨金波;吉训明;凌锋;罗玉敏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已引起了重视[1],但对妊娠及产褥期脑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研究.而妊娠及产褥期既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也是妊娠及产褥期妇女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2-4].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往往延误诊断.而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为此,对15例妊娠及产褥期并发脑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八例

    作者:彭亚;宣井岗;陈荣华;朱旭成;杨伊林

    目的 探讨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中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1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发病时间为4~7 h的急性MCA闭塞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 例因术中造影显示M2段中的一分支动脉显影不佳,使用尿激酶20万U.结果 ① 8例均获取栓成功,造影显示MCA再通;从微导管进入导引导管到血管重新开通时间为 (25±5)min.其中使用尿激酶的1 例患者术后有左侧颞、顶叶梗死,其余7例术后MRI或CT灌注虽显示病侧有小梗死灶,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脑出血.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4.7±1.2,与术前的14.9±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3,P<0.01).② 5例患者出院后 1个月采用CT血管成像(CTA)和CT 灌注随访,CTA显示取栓侧MCA均通畅,CT灌注显示2例的取栓侧血流量仍较正常侧差,3例的取栓侧血流量和正常侧相比,基本恢复正常.③ 出院后1~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评分,其中0分为4例,1分为2例,2分为2例.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技术缩短了闭塞血管的开通时间,提高了开通率,减少甚至不用溶栓药物;而且治疗急性MCA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9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