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烟碱对新生牛脑微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机制

    作者:徐江平;程玉芳;孙莉莎;李琳

    烟碱是使人们吸烟成瘾的主要物质,已有研究表明,烟碱对心脑血管等组织和器官有直接损伤作用.本研究采用新生牛脑组织,分离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观察烟碱作用于内皮细胞后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探讨了烟碱对脑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 颅底骨折神经血管并发症

    作者:罗志毅;毋江

    目的:总结颅底骨折神经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统计本院近5年来颅底骨折神经血管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与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2002年7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颅底骨折共135例,神经血管并发症23例,脑血管损伤6例(4.5%),其中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漏TCCF2例,颈内动脉闭塞1例,急性鼻腔大出血3例;神经损伤17例(12.6%),其中单纯一侧动眼神经损伤12例,一侧动眼神经伴外展神经损伤1例,嗅神经损伤2例;一侧视神经损伤1例,面神经损伤1例.经治疗后20例恢复良好,永久性动眼神经损伤1例,失明1例,死亡1例.结论:颅底骨折时应注意神经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 钝性脑血管损伤临床处理指南

    作者:李强;张茂

    美国创伤住院患者中钝性脑血管损伤(BCVI,包括颈血管和椎血管)在不采用标准方案进行筛查时的诊断率只有0.1%.事实上,大部分此类损伤只有在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的症状出现后才得以诊断,后果是神经系统病变率达80%、死亡率高达40%.

  • 双源Flash扫描模式CTA结合迭代重建诊断脑血管病变

    作者:王建明;毛俊;陈海东;许卫国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Flash扫描模式CTA结合迭代重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接受双源Flash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脑血管CTA的疑诊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资料.以3D-DSA为金标准,计算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3D-DSA与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差异,计算双源Flash扫描模式CTA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结果 105例中,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60例共73个脑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24个;诊断13例脉动静脉畸形(AVM);检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静脉畸形2例,脑动脉狭窄9例,烟雾病6例.以3D-DSA为金标准,CTA误诊微小动脉瘤2例,漏诊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远端区域的AVM.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8.94%(93/94)、81.82%(9/11)、97.89%(93/95)、90.00%(9/10)和97.14%(102/105),辐射剂量为(231.9土13.2)mGy·cm,对比剂用量为(49.32±2.54)ml.结论 脑部Flash扫描模式CTA结合迭代重建可快速、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同时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少.

  • 护士主导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流程的优化及效果评价

    作者:张琳;朱晓萍;刘贤亮;吴茜;孙晓;曾莉;姜金霞;施雁

    目的 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再通流程进行优化,缩短脑卒中患者院内治疗延误时间.方法 成立多学科小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再通流程,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healthcare failuremode and effect,HFMEA)对流程步骤进行失效分析,制订并实施管理方案.结果 实施流程优化方案后,患者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从88(42,140) min缩短至45(37,59) min(P<0.001);DNT≤60 min的患者比例从20.0%上升至87.7% (P<0.001);入院至动脉血管再通的时间从207(169,227) min缩短至165(155,185) min(P<0.05);脑血管再通率从7.81%提高到13.64% (P<0.05),实施前后患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HFMEA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再通流程,可有效地减少院内治疗延误时间.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无症状性脑血管损害的研究

    作者:徐燕;李永杰;高旭光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无症状性脑血管损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24 h尿蛋白滤过率(UAER)测定结果,将162例EH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U)组101例和MAU组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头颅MRI评价腔隙性脑梗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IMT增厚和腔隙性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EH患者中MAU的阳性率为37.7%;与NAU组比较,MAU组颈动脉IMT明显增厚[(1.00±0.26) mm vs (0.86±0.20) mm,P<0.01],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62.3% vs 44.6%,P<0.05);MAU与颈动脉IMT增厚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OR=2.639,95%CI:1.240~5.615,P<0.05及OR=2.369,95%CI:1.156~4.856,P<0.05).结论 MAU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和颈动脉IMT增厚的一个预测指标,可作为判断无症状性脑血管损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

  • 高血压大鼠脑血管功能损害的临界关闭压评价

    作者:高庆春;邵延霞;易咏红;陈颖贤;黄如训

    目的通过临界关闭压(CCP)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与形态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对照组和高血压组大鼠各80只,在高血压形成术后的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脑血管CCP、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LICA)和脑血管形态变化.结果高血压组大鼠的CCP逐渐升高,到14、16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CP的升高与平均动脉压、微动脉中膜厚度及LLCA呈正相关(P<0.05),并且在血压升高初期和血压较高后变化明显,呈倒"S"形改变(P<0.05).结论高血压大鼠脑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明显增强,是微动脉中膜增厚的功能表现,并且在血压升高初期和血压较高后改变比较明显.

  • 血管损伤与修复研究进展

    作者:陶军;杨震

    据近期WHO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血压患病人群为2亿,每年新增病例数1000万例.每年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死亡的人数已经高居我国人口病死率的首位.因此,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的相关机制和修复策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 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治(附三例报告)

    作者:彭定伟;涂悦;赵明亮;薛德友;高培龙;张子良;张博;张赛

    目的 探讨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例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均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其中行保守治疗1例,行去大骨瓣减压+内减压术2例.结果 随访时间为5~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Ⅳ级1例,Ⅲ级2例.结论 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发病率低,易误诊,常导致大面积脑梗死,预后较差.合理应用MRI、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早期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血管内治疗以及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本病患者预后的关键.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引流静脉损伤和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方兵;李铁林;段传志;王义荣;汪求精;赵庆平

    目的 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AVM)过程中引起引流静脉损伤的后果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BAVM患者NBCA栓塞前后的脑血管造影图像,比较治疗前后引流静脉改变情况,分析引流静脉损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结果 189例中有23例发生引流静脉系统损伤,其中轻度损伤10例、中度损伤6例、重度损伤7例.共发生术后出血并发症6例,4例为引流静脉损伤所致,其中中度和重度引流静脉损伤所致出血各2例.4例引流静脉损伤所致出血者3个月后评估,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1例术后遗留重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遗留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NBCA栓塞治疗BAVM致引流静脉损伤是发生出血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并可导致严重的后果.

  • 颅底骨折神经血管并发症诊治策略

    作者:罗志毅;毋江

    目的 总结颅底骨折神经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统计本院近5年来颅底骨折神经血管并发症的种类,发生平与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2002年7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颅底骨折共135例,神经血管并发症23例,脑血管损伤6例(4.5%),其中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类漏TCCF2例,颈内动脉闭塞1例,急性鼻腔大出血3例;神经损伤17例(12.6%),其中单纯一侧动眼神经损伤12例,一侧动眼神经伴外展神经损伤1例,嗅神经损伤2例;一侧视神经损伤1例,面神经损伤1例.经治疗后20例恢复良好,永久性动眼神经损伤1例,失明1例,死亡1例.结论 颅底骨折时应注意神经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 早期头颅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疗效观察

    作者:许树兰;仝照磊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症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亚低温治疗组24例,均于病后40 min~24 h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并进行设定治疗温度为32~35℃.对照组22例行常规治疗,观察亚低温对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两组治疗1周后并发症、临床症状观察对比,两组治疗4周后总的生活能力比较.结果:亚低温治疗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治疗期间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出血、脑疝、意识障碍以及中枢性高热明显改善.死亡率下降.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阿尔茨海默病退行性病变和血管因素复合损伤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

    作者:韩娜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临床和基础方面的各项研究均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血管病变,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而且是以血管功能失调为特征的血管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除了具有血管生成作用外,还具有神经保护及营养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缺乏,导致低灌注和神经元变性,表明它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损伤相关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用于正常脑组织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周立霞;杨天祝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主要包括伽玛刀和X-刀等治疗手段,通过利用高能射线以立体定向的方法照射颅内靶病灶,使之发生放射性毁损.由于靶区与周围正常脑组织间有非常陡峭的剂量梯度,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周围正常脑组织受到的损伤很小,并可使患者免受开颅的痛苦,因此较手术治疗更安全.但是,SRS治疗对靶区周围及脑内正常脑组织并非全然没有影响,在治疗靶灶的同时,仍会引起正常脑组织产生放射生物学反应.本文就SRS治疗对正常脑组织的放射生物学效应进行综述.

  • 二十二碳六烯酸对大鼠氧糖剥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Ang-2和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小波;余艳丽;方海滨;夏中元

    目的:评价二十二碳六烯酸对大鼠氧糖剥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促血管生成素2( 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8):对照组( C组)、氧糖剥夺组( OGD)组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组( DHA组)。OGD组和DHA组采用无糖、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DHA组加入二十二碳六烯酸40μmol,在1%O2?5%CO2?94%N2低氧培养箱中孵育;C组在常糖和常氧条件下培养。培养时间为24 h。采用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液Ang?2、VEGF、前列腺素E2( PGE2)和前列腺素I2( PGI2)的浓度;RT?PCR法检测细胞Ang?2和VEGF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环氧化酶?2( 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OGD组和DHA组细胞凋亡率升高,上清液Ang?2、VEGF、PGE2和PGI2的浓度升高,细胞Ang?2、VEGF的mRNA和COX?2蛋白表达上调( P<0.05);与OGD组比较,DHA 组细胞凋亡率降低,上清液 Ang?2、VEGF、PGE2和 PGI2浓度降低,细胞 Ang?2、VEGF的mRNA和COX?2蛋白表达下调( P<0.05)。结论二十二碳六烯酸可抑制大鼠氧糖剥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Ang?2和VEGF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其机制与降低COX?2蛋白表达有关。

  •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阶段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

    作者:庞燕;刘红卫;崔志杰;邹晓莹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病程阶段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ghy,TCD)变化,探讨糖尿病病程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病程分为2组,A 组(病程≥10年)40例,B 组(病程﹤10年)40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C 组)。行 TCD 检查,比较3组左右两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及左右两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ulseindex,PI)。结果 A 组和 B 组左右两侧 MCA 及左右两侧 VA 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明显高于 C 组(P ﹤0.01),A 组左右两侧 MCA 及左右两侧 VA 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明显高于 B 组(P ﹤0.01);A 组左右两侧 MCA及左右两侧 VA 的 PI 值明显高于 B 组和 C 组(P ﹤0.01),B 组左右两侧 MCA 及左右两侧 VA 的 PI 值与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具有一定的关系,TCD 检查提供了脑血管功能状态的重要信息。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张洪霞;朱宗红;王小凤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由于脑静脉回流堵塞或血流缓慢所引起的一类不常见的闭塞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卒中的1%,可表现为单纯颅内压增高,也可以突发、罕见的致死性脑卒中为表现,常见诱因包括手术、外伤、脱水、恶病质、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心脏病、妊娠、围产期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1-3].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5例CVST,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性颅内动静脉瘘合并血管狭窄及动脉瘤一例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

    1 病例资料男,30岁.主因颅脑外伤15 d入院.15d前左头颈部被钝器击伤,当即意识丧失,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颈部CT检查示左颈部肿胀明显,气管及食管受压明显,给予气管插管和胃管置入.入院4d后意识好转,第6天拔除气管插管,随后意识不清,呼吸困难,饮水呛咳,入院第15天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入笔者所在医院.

  •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与血管性痴呆

    作者:雷小峰

    血管性痴呆( VD)是指由脑血管损伤引起的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我国VD的患病率为1.1%~3.0%,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 AD)的第二常见的痴呆类型。缺血-再灌注是VD脑损伤的重要机制。ATP敏感性钾通道( KATP)的开放在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内质网应激( ERS)在介导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神经损伤中起重要作用。KATP通道通过抑制ERS反应而保护缺血再灌注的脑损伤,能阻止 VD 的发生发展。本文就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与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脑-胃肠综合征的预见性护理

    作者:李敏

    脑-胃肠综合征(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AGML)是脑血管损伤后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继发胃、十二指肠等处黏膜糜烂、溃疡,即急性胃黏膜改变.AGML发病率为7.7%~26.5%,可分为急性期出血(即原发病发病72h之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和恢复期出血(发生在1周以上病情趋向平稳者)[1].通常认为患者在昏迷、脑出血量大、破入脑室及脑干损伤时容易合并AGML.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