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低剂量联合iDose4迭代重建在 头颈部CTA中的应用

    作者:林观生;马周鹏;付文兵;邓君启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联合iDose 4迭代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拟行头颈部CTA检查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双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每组34例.A组:管电压80 kV,对比剂用量55 mL,采用iDose4-5迭代重建;B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用量85 mL,行滤波反投影重建.两组均用300 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以5.0 mL/s流率注射,并以相同流率追加30 mL生理盐水,其余扫描条件均相同.分析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动脉CT值、噪声、SNR、CNR、CTDIvol、DLP、ED的差异.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差异(P>0.05),A组噪声稍高于B组,不同层面动脉CT值、SNR、CNR均高于B组(P均<0.05);A组的CTDIvol、DLP、ED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74.15%,碘摄入量减少35.29%.结论 双低剂量联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行头颈部CTA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减少对比剂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容积CT首过灌注与延迟扫描诊断不典型肺结核的可行性

    作者:张长柱;李强;马献武;王宏宇;宋丽娜;刘名宇;王莹

    目的:建立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与延迟扫描一站式CT检查技术并研究其用于不典型肺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75例CT平扫疑似肺结核而终临床明确诊断为肺结核或肺癌的患者,年龄25~82岁(男48例,女27岁),行320排CT首过容积灌注(0~30s)及延迟(55s)扫描.利用肺部双入口(双重供血)CT灌注软件获取病灶的灌注参数:肺动脉血流量(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PF)及灌注指数(PI).测量动脉及延迟期病灶的CT净增值(NE),病灶NE<20,20==40分别记录为轻度,中度,显著强化.对肺结核和肺癌的灌注参数(AF,PF和PI)及动脉、延迟期强化净增值(NE)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肺结核病灶动脉、延迟期均为轻度或中度强化,病灶AF(55.5±38.5)ml/min/(100ml),PF(9.9±9.8)ml/min/(100ml),PI(75±24)%.病灶的AF值均大于PF值(P<0.05)且病灶的PI>0.51;肺癌病灶动脉、延迟期轻度、中度及显著强化均可见,但以中度或显著强化为主,病灶AF(37.2±25.7)ml/min/(100ml),PF(76.5±50.8)ml/min/(100ml),PI(34±9)%.病灶的AF值均小于或接近于PF值(P<0.05)且病灶的PI<0.44.结论:本研究基于320排CT建立了一种可行的肺部双重供血CT灌注与延迟期扫描的技术方案,在获得常规CT形态学资料的同时可以一站式定量肺部病灶的双重供血和动脉、延迟期CT强化值,对不典型肺结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影像特征

    作者:曾铁生

    目的: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描述和分析10例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结果:1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生的异位的部位均在腹膜后,其中有1例既有双侧肾上腺原发性灶,同时在腹主动脉旁也有异位发生.多数瘤体超过3cm,有完整的包膜存在,在发生病变的边缘多数呈现出分叶状,其多见内坏死囊变而少见钙化,经过增强后全部呈现为多房性强化.结论:对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以按照CT、MR改变和典型的临床表现,然后对其的定位和定性作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 多层螺旋CT在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王长征

    目的:回顾性研究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密度值和对比剂廓清率对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鉴别诊断作用.方法:8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1例嗜铬细胞瘤、31例腺瘤和19例转移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先进行CT平扫,注入对比剂后1分钟和15分钟进行双期增强CT扫描.测量肿瘤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密度值、延迟期对比剂的廓清率.结果:CT平扫腺瘤的平均密度(5±16HU)显著低于非腺瘤(即肾上腺皮质腺癌、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P<0.001.尽管CT增强扫描1分钟时腺瘤的平均密度显著低于非腺瘤(P<0.001),但是二者之间密度值较平扫的重叠范围更大.CT增强扫描15分钟时腺瘤的平均密度也显著低于非腺瘤(P<0.001).使用60%绝对廓清率和40%相对廓清率的阈值鉴别腺瘤和非腺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8%和94.7%、93.5%和92.1%.结论:多层螺旋CT在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肿块的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 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亚明;高松学;张刚;周涛;丁克震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并同介入治疗时的DSA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7例中有53例癌灶由腹腔干供血,1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肝动-静脉漏 (AVS) 7例,肝动-门脉漏 (APVS) 5例,门脉主干癌栓7例,门脉分支癌栓21例.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价值,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众多有用的信息,指导介入治疗的实施.

  • 18F-FDG PET/CT显像定量参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作者:张艺阳;陈威宇;崔应谱;高欣然;胡锦心;李臻臻;胡凯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定量参数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容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及其他临床因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初治且病理诊断为DLBCL患者的临床及PET/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方案一线治疗,均于化疗前及化疗中期(2-4个疗程后)行18F-FDG PET/CT扫描,分别计算获得患者的SUVmax、MTV及TLG.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各自佳分界值,Pearson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相关参数对PFS的判断价值.结果:年龄、B症状、Ann Arbor分期及结外主要器官受累均与疾病复发或进展显著相关(P<0.05),SUVmax相关参数与预后关系无统计学意义,MTV0、MTV1、TLG0及TLG1预测疾病复发或进展的佳分界值分别是172.20 cm3、4.32 cm3、1043.33 g及14.07 g,低MTV及低TLG组PFS均有延长且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症状、MTV1和TLG1是疾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及治疗中MTV和TLG以及NCCN-IPI均与患者预后相关,SUVmax相关参数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而治疗中MTV及TLG是DLBCL独立危险预后因素,比NCCN-IPI更具有预后意义.

  • CT扫描在鼻咽癌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

    作者:高雪梅;周鹏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且经放射治疗的45例鼻咽癌前后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45例患者放疗前后CT影像学对比分析,鼻咽部肿块有不同程度缩小.放射治疗中有15例出现副鼻窦放射性反应;28例口腔黏膜反应.结论 鼻咽部CT扫描对鼻咽癌的诊断,特别是对鼻咽癌放疗后的疗效观察是很有效的方法,对确定鼻咽癌侵犯部位及范围是必不可少的,对放疗照射野的选择以及局部肿瘤复发和转移检查亦有很高的价值.

  • 颈椎损伤的X线与CT诊断

    作者:黄金龙;周鹏;高雪梅

    目的 探讨常规X线和CT扫描对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X线和CT诊断为颈椎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50例,受损椎体共60个.低位颈椎骨折并(或)脱位27例,寰椎骨折9例,寰枢椎脱位8例,枢椎骨折6例.X线平片显示椎体后缘联线异常24例,CT片根据脊柱三柱结构诊断不稳定骨折28例,椎管0度狭窄22例,1度狭窄17例,2度狭窄8例,3度狭窄3例.外伤性颈椎间盘脱出10例.结论 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应常规行X线和CT扫描检查,以利于为临床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息.CT能对颈椎损伤做出较全面、准确的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作为颈椎损伤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的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 透明隔囊肿的CT表现和临床治疗

    作者:冯柏林;李伟东

    目的:研究透明隔囊肿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透明隔囊肿的CT和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眩晕、癫痫和精神异常等.结果:透明隔为两片神经胶质薄版,位于两侧室额角间,透明隔囊肿(SPC)可分为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ASPC)和症状件透明隔囊肿(SSPC).结论:透明隔囊肿临床表现取决于CT类型、与是否伴有颅内其他畸形密切相关.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透明隔囊肿方法具有微创、高效、损伤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螺旋CT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栋;武志峰;鄂林宁;孟辉强;王凯;吴山

    目的 分析囊性肾癌螺旋CT的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28例病例的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 28例囊性肾癌中,病灶位于右肾者11例,病灶位于左肾者17例;其中单囊13例、多囊15例;囊壁局限性增厚19例;囊内伴壁结节25例,有分隔者15例,伴钙化者4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增强14例,中度增强6例,轻度增强3例.本组病例见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见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形成.结论 囊性肾癌的螺旋CT表现相对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及术前准备有一定价值.

  • 大脑中动脉钙化影像与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相关性

    作者:杜利勇;华扬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CT显示大脑中动脉(MCA)血管壁钙化影像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55例怀疑MCA钙化患者(110支MCA)行头颅CT扫描,经1 mm影像重建后,采用钙化分析软件计算钙化数目及钙化积分,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钙化组23支血管,非钙化组87支血管.于CT检查后1周内行TCD检查,记录双侧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p)、舒张期流速(Vd)、血管搏动指数(PI),计算MCA狭窄的检出率.结果 (1)钙化组与非钙化组的Vp和Vd分别为(114.4±43.3)cm/s、(42.6±22.7)cm/s与(94.1±14.5)cm/s、(35.4±8.7)c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6);(2)钙化组Vp与钙化积分呈正相关,随钙化积分的增加而相对升高(r=0.422,P=0.025),而PI与钙化积分无相关性(r=0.045,P=0.820);(3)钙化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6.1%(6/23),非钙化组的发生率3.4%(3/87),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3).结论 TCD可以客观评估CT提示MCA钙化性病变的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

  • 急性胰腺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芳军;陈卫昌;郭亮;方向明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胰腺CT灌注的变化以及CT灌注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临床常用病情指标的关系,以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08/2008-01 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入院后2-3 d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因患者移动等致胰腺CT灌注成像失败.30例对照组,其中3例健康志愿者,27例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患者.利用螺旋CT自带软件P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BF(血流量)、BV(血容量)、TTP(峰值时间)、PS(表面通透性)等.结果:急性胰腺炎组BF、BV较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110.57±60.04 VS 133.55±25.70,156.68±65.11 VS 193.78±27.01,均P<0.05),TTP、P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重型急性胰腺炎与轻型急性胰腺炎相比,住院时间延长(11.51±8.46 d VS 20.91±8.40 d,P<0.05),而腹痛缓解时间离散度大,虽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胰腺炎CT灌注参数BF、BV与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总时间、局部并发症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血流灌注降低,灌注参数Bv、BF与AP临床常用病情指标存在相关关系,CT灌注成像在AP病情评估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鼻咽癌CT与MRI诊断结果对比及临床价值

    作者:崔保刚

    目的:对鼻咽癌向周围一些临近的结构出现侵犯之后在 CT以及MRI中的表现和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希望能够对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经过病理证实的20例鼻咽癌患者的CT和MRI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对CT以及MRI对于鼻咽癌的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在20例鼻咽癌患者中,T1WI等信号有13例(65.0%),T2WI高信号有17例(85.0%)。 CT同MRI对于鼻咽癌以下结构浸润率的显示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完全茎突后间隙以及海绵窦的P值分别为0.014、0.016。对于副鼻窦的检出效率方面两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MRI来对鼻咽癌患者进行影像学的检查可以取得良好的诊断结果。此外,MRI还可以对肿瘤的侵犯范围进行更加准确的了解,因此已经成为了临床上检查鼻咽癌的首选影像学方式。

  •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蓉辉;李宝山;刘卫刚;陈英敏;张新船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3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行CTA检查.扫描层厚5 mm,螺距1.15 mm,重建层厚1.0 mm,重叠30%.造影剂剂量90~100 ml,注射速率3 ml/s,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 s,对全部图像进行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103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动脉闭塞64例,动脉狭窄32例,动脉瘤4例,3例未见异常.40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现与CTA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 CT测量成人正常耳廓相关夹角的研究

    作者:殷之平;李国良

    目的探索一种客观、准确地测量耳廓夹角的方法。方法于30例成人正常耳廓(共60只),采用CT作经眶—耳平面的断层扫描,绘制成图后测量常用的3个夹角的角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成年人正常耳廓的颅—耳角为(45±14)度,颅—耳甲角为(83±13)度,耳甲—耳舟角为(92±4)度。左右对称。男女之间,女性的颅—耳角大于男性,颅—耳甲角、耳甲—耳舟角无显著差异。结论用CT测量人类耳廓的相关夹角是一种无干扰、方便、准确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进展期胃癌和胃淋巴瘤的MSCT影像学鉴别

    作者:郭兴;韦建林;崔惠勤

    目的: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进展期胃癌和胃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6例进展期胃癌和34例胃淋巴瘤患者的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种肿瘤在胃侵犯部位、胃壁胃黏膜及胃腔改变、周围组织及器官的浸润或转移、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进展期胃癌组多部位侵犯14例,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28例,胃黏膜中断、破坏24例,胃腔狭窄、近侧胃腔扩张14例,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转移18例;胃淋巴瘤组多部位侵犯24例,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7例,胃黏膜中断、破坏5例,胃腔狭窄、近侧胃腔扩张3例,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转移23例;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进展期胃癌组和胃淋巴瘤组在胃壁厚度、肿瘤外侵和器官转移、平均淋巴结转移的部位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进展期胃癌和胃淋巴瘤的侵犯部位、侵犯程度的不同,对于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 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鞠海星;田培林;李德川;丁国军;陈贵平;冯海洋

    目的:评价螺旋CT(SCT)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58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SCT检查,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比,观察SCT对直肠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性.结果:SCT术前分期总的准确率为65.5%(38/58),T分期的准确率为81.0%(47/58),N分期的准确率为67.2%(39/58),评价肿瘤侵犯外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9%(46/47)和63.6%(7/11),评价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1.1%(27/38),特异性为60.0%(16/20).结论:SCT对直肠癌术前判断外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有重要价值.

  •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胞核核因子κB表达的变化及灯盏生脉胶囊的干预作用

    作者:毛德军;唐咏春;郭瑞友;臧云华;侯荣耀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PCI)患者各期病程中外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erum 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胞核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表达率的变化及灯盏生脉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起病24 h以内的100例AP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选择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对照组,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常规组和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hina Stroke Scale,CSS),常规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梗死灶体积、外周血清sCD40L水平及PBMC胞核NF-κB p65表达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SS和梗死灶体积的进展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和试验组患者各期病程中外周血清sCD40L水平及PBMC胞核NF-κB p65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各期病程中外周血清sCD40L水平及PBMC胞核NF-κB p65表达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CD40-CD40L信号通路及PBMC胞核NF-κB表达的过度上调而介导的炎症、凋亡机制可能是APCI的分子生物学因素,灯盏生脉胶囊能通过下调此分子生物学因素而改善其预后.

  • 尸头标本血管灌注成像技术在神经解剖中的应用

    作者:朱军;付爱军;肖海龙;刘刚;刘清军

    目的探讨将神经外科解剖与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技术结合的方法,并评价该方法在解剖学研究以及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价值.方法选择适当的造影剂与彩色乳胶灌注剂混合,用5具新鲜尸头标本应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血管灌注,灌注后进行CT扫描,结果在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选择76%泛影葡胺与彩色乳胶按1:8比例混和,能固化进行解剖研究并使血管有较高CT值与周围软组织区分开.3D-CTA处理后可以取得研究区域的三维立体图像.经解剖比较血管位置及走行与CTA相符.结论3D-CTA在神经外科解剖中的应用丰富了解剖学研究的内容,有助于颅内血管病及颅底肿瘤手术入路的设计.

  •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CT检查对眼眶眼球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龙君;杜晓光;李志刚;谢新立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检查对眼眶及眼球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眼眶及眼球恶性肿瘤33例(41眼).病程1月~5年,行18氟-2-氟-2-脱氧-D-葡萄糖(18F-2-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 PET-CT肿瘤代谢全身体层融合显像.结果 术后病理学证实眼眶眼球恶性肿瘤33例,其中淋巴瘤1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7例,视网膜母细胞瘤4例,眼眶转移瘤6例.17例在眼眶或眼球局部或在其外的皮肤、淋巴结、骨骼、内脏等组织器官有18F-FDG高代谢灶,明确提示为眼眶或眼球恶性肿瘤或转移瘤,3例未能给予明确提示,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确诊.13例提示术后或化疗后改变,其中4例可见18F-FDG放射性浓集灶,提示恶性肿瘤术后残留、复发或转移,9例未见18F-FDG浓聚,提示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PET-CT肿瘤全身断层融合显像通过人体组织的分子功能及CT复合影像,对眼眶及眼球肿瘤的良恶性质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对肿瘤术后有无残留、复发和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306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