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旋股外动脉穿支体表定位中的研究

    作者:冼景霞;孙永红

    皮瓣转移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创伤外科等,对皮瓣的大小成活率要求越来越高,超声彩色多普勒在检查皮瓣中所含血管性质进行客观评价及定位,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已能很好的显示0.5mm 左右的微小血管,并根据 CDFI 迅速判断该血管是否为动脉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能准确在体表做出定位,对设计皮瓣及手术中游离血管提供非常大的帮助,缩小了手术时间,提高了皮瓣成活率,本研究采用 CDFI 超声对旋股外动脉(LCFI)下降支的多个穿支为观察对象,确定管径大于0.5mm 的穿支数目,做出体表定位,测量血管管径,长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血流速度,阻力指数,频谱类型,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个穿支的特点,选出适合临床皮瓣转移的穿支。

    关键词: 皮瓣 穿支血管 CDFI
  • 血管区理论对经穴结构研究的启示

    作者:刘斌;李玉华

    经穴和血管区是两个分属不同医学体系且时隔千年的概念.以血管区概念比较《黄帝内经》的经穴结构特征,发现血管区和经穴均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部位,同为复合组织立体结构,其关键结构均为运行血液的血脉且相关脉管的分级亦均存在对等关系.经穴和血管区均呈节段性分布,其中穿支血管和经穴在数量上非常接近.通过分析表明二者在人体结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进而发现对血管区的研究成果不仅有益于对经穴传统文献的解读,而且有利于使用现代科技对经穴的结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 孙络与穿支血管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斌

    通过考证孙络相关条文及穿支血管相关文献,从定义、解剖层次、数量、气血流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两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其相似性.认为《内经》孙络和现代医学的穿支血管是对于人体同一结构的不同称谓.提示联合中医孙络相关理论和西方医学穿支血管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人体皮肤相关的细微结构,对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研究发展均有裨益.

  • 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格非;王玉荣;孙家明

    上世纪八十年代,穿支皮瓣在肌皮瓣和筋膜皮瓣基础上得到发展,逐渐成熟并在全世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对于肌皮皮瓣,无论是皮下肌肉或是皮下筋膜,都不是皮瓣存活的必要条件,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肉深部血管的主干发出肌皮血管进入肌肉前后所发出的血管穿支,穿支以接近垂直方向穿过深筋膜,再进入皮下组织和皮层,以供应肌肉浅面的皮肤.仔细解剖肌皮穿支血管,在没有以肌肉或皮下筋膜血管丛为载体的情况下,皮瓣也能良好的存活.通过选择性的切取皮肤而保留其下肌层,可以减少供区的组织缺损.

  • 微血管成像技术探查BI-RADS 4类乳腺肿块内穿支血管的价值

    作者:詹嘉;陈璐;万敏;王慧芳;陈悦

    目的 探讨SMI在探查BI-RADS 4类乳腺肿块穿支血管的价值.方法 对已行常规超声检查且诊断为BI-RADS 4类的48个乳腺肿块,分别行PD、ADF及SMI检查,比较三种血流显像技术对乳腺肿块内穿支血管显示的差异.结合病理结果,分析SMI对BI-RADS 4类乳腺肿块中穿支血管的诊断价值.结果 SMI对乳腺肿块内穿支血管显示数量与PD、ADF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PD与ADF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SMI对BI-RADS分类校正前后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和0.82,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BI-RADS 4类乳腺肿块,SMI能够提高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度.

  • 脐旁游离皮瓣乳房再造术

    作者:王涛;戴传昌;董佳生

    1984年,Taylord等[1]证明依靠脐周的穿支血管就能供养大面积的皮瓣.1983年,锦州铁路中心医院刘九洲应用下腹壁深动脉穿支,制成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肢体缺损, 与王炜商榷取名脐旁腹壁皮瓣,并被邀请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4年举办的中法显微外科学术交流会上交流,或许这是先报告的脐旁游离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

  • 邻近角形穿支筋膜皮瓣在躯干部的临床应用

    作者:姚文德;李小静;宁金龙;李心怡;陈钊;唐茂林;崔怀瑞

    目的 探讨采用邻近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躯干部中小面积缺损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①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10具(20侧),行解剖观测躯干部体表血供的来源以及血管走行、分支与分布及交通吻合情况.②在解剖学基础上设计应用邻近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躯干部皮肤缺损创面15例,修复缺损范围5 cm×5 cm~13 cm×13cm,切取的皮瓣面积10cm×6cm~35 cm×15 cm.结果 躯干部体表皮肤供血主要为甲状颈干、胸廓内动脉、肋间后动脉、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腰动脉等17组源动脉.胸部、腹部和会阴部、上背部、腰部外径大于0.5 mm的穿支数分别约为20、40、24、6支.临床应用15例邻近角形穿支筋膜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创口愈合良好,经1个月至2年随访,色泽、质地、外形恢复较好.结论 根据躯干部缺损的部位、大小设计相应的邻近角形穿支筋膜皮瓣,其设计灵活,手术创伤小,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无需植皮,是修复躯干部较大面积缺损的一种有效、优质、简便的方法.

  • 带穿支血管的胸三角扩张皮瓣在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商子寅;赵宇;王帮河;汪春兰;吴丽丽;孙伟

    1965年Bakamjian等~([1])首先报道胸三角皮瓣并用于面颈部创面修复取得较良好效果,但因皮瓣较厚、臃肿、切取的面积与供区修复矛盾限制其应用.为此,我们应用带有穿支血管的胸三角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2000至2008年共完成手术1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 逆行单一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跟底中小面积缺损

    作者:陈雪松;肖茂明;王元山;管力;黄敢;张黎明;周晨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已广泛运用于足踝部创面修复,但逆行转位时存在蒂部臃肿、静脉回流障碍,甚至远端部分坏死等并发症.带穿支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一大改进[1,2],张发惠等[3]报道了低旋转点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依据,但腓动脉终末穿支缺如、纤细等变异并不少见.我院自2005年以来,应用逆行单一腓动脉主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跟底负重区中小面积皮肤缺损6例,效果良好.

  • 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转移修复足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志强;汤峰;邢晓东

    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带皮穿支血管的远端蒂皮神经筋膜皮瓣交腿转移修复足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效果满意。1 一般资料本组共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 ~ 45岁,平均32岁,均为电烧伤。软组织缺损范围:7 cm×6cm ~13 cm×11 cm。皮瓣大小: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面积25 cm×13 cm~17 cm×9 cm;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面积29 cm×12 cm~18 cm×7 cm。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临床分类及意义

    作者:刘柳;杨磊;赵民朝;毛驰

    1989年Koshima等[1-2]首先提出穿支皮瓣概念,并于1993年首先报道了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s flap,ALTPF)的临床应用[3].该皮瓣具有如下特征:①可在阔筋膜以浅切取;②保留阔筋膜、不携带股外侧肌、不损伤股神经分支;③大腿供区直接缝合而不需植皮.其血管蒂较长,质地较薄,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2].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于2002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5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采用ALTPF移植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根据术中所见,对ALTPF的穿支血管进行分类.

  • 穿支血管蒂皮瓣在臀区多部位难愈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肖海涛;李永林;钱汉根;祁强;林伟

    目的 探讨利用臀区穿支血管设计穿支蒂皮瓣,修复骶尾部、坐骨部、大转子部难愈性创面的效果. 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6~21 d,术前以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血管位置,根据血管位置设计舌形、双叶、三叶旋转皮瓣或V-Y推进皮瓣修复臀区创面. 结果 自2005年以来,共利用穿支皮瓣修复14例共18处臀区创面,其中骶尾部11处,坐骨部5处,大转子部2处.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2~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溃疡无复发. 结论 穿支血管蒂皮瓣可修复臀区多部位难愈性创面,供区损伤小,皮瓣血运可靠.

  • 穿支皮瓣之浅见

    作者:高建华;姜平

    自1988年Kroll和Rosenfield[1]首先报道以背阔肌和(或)臀大肌脊柱旁肌皮穿支血管为蒂的皮瓣,局部移位修复腰骶部软组织缺损以来,穿支皮瓣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和认可.由于该皮瓣具有对供区继发损伤小、设计灵活等优点,也逐渐广为临床应用.然而,有关穿支皮瓣的概念、命名和临床应用等相关问题还存在较多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深入讨论、求同存异是十分必要的.

  • 颅内支架置入对穿支血管的影响

    作者:李吻;刘建民

    随着支架技术及介入治疗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动脉狭窄已经成为临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1-3].而支架置入后对大动脉分支血管的影响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因为脑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瘤大多数发生在动脉分叉部或分支动脉发出点,正常无病变的分支也经常接近病变处,支架置入难免覆盖这些分支血管.

  • 穿支皮瓣在头颈部的应用

    作者:张彬

    一、穿支皮瓣定义穿支皮瓣是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有独立的穿支血管供血,这些穿支血管从其所属主干发出后从深部组织(主要是肌肉)当中或之间穿出并供应浅面的皮瓣.2002年在台北市举办的第六届国际穿支皮瓣短训班上,对各种穿支皮瓣的定义,命名和分类进行了简化和讨论[1].首先,穿支血管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后者又根据穿支血管是穿越肌肉或肌间隙分为肌(皮)穿支和肌间隙(皮)穿支;前者仅仅穿过深筋膜(图1).

  • 谿谷结构的现代解剖学印证

    作者:刘斌;尤海燕;李玉华

    谿谷是《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人体结构概念,被用于阐发几乎各种骨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谿谷的结构特征可以总结为:谿谷肉会、毗邻孙络、连属于骨3方面。但是谿谷及其结构特征在后世文献中鲜被提及,由此现代中医研究者对此术语的解读多含糊其辞。1987年澳大利亚学者Taylor 基于解剖学发现提出了“血管区”理论,在其论文中提到类似谿谷的结构。两者结构特征惊人的相似,如皮穿支血管在深筋膜紧系于骨的部位穿出其外层,这一特征在肌肉交汇的部位更易于发现,表现为肌肉周缘的沟和谷。中西医学在谿谷结构上的相互印证是偶然也是必然。血管区理论的相关启示有益于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深入理解并进一步探索谿谷结构,从而更好地运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 皮瓣穿支血管二维及三维超声探查

    作者:何发伟;姜颖;戴晴

    目的 观察皮瓣穿支血管的二维、三维超声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特点.方法 应用高频二维(2D)和三维(3D)探头对20例正常人、3处皮瓣部位、共47支皮瓣穿支血管进行2D和3D超声成像,观察穿支血管的解剖位置、走行特点、可显示长度、内径,并测量各穿支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超声成像探查穿支血管小内径可达0.5mm;其走行方式有:斜行59.6%(15°~75°)、垂直17%(>75°)、螺旋17%、平行浅出6.4%(<15°);2D成像中4支(8.5%)穿支血管显示分支,显示的穿支血管长度均值为8.1±1.3mm,3D成像中33支(66%)显示分支,显示长度均值为11.7 ±0.8mm,3D超声成像显示穿支血管长度及分支数与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结论 高频2D和3D超声成像可有效探查到内径r≥0.5mm的微细穿支血管,并能准确显示其解剖位置、走行、长度及管径,并可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3D较2D超声可更准确地显示穿支血管的走行方式、长度及分支情况.

  • 穿支皮瓣修复舌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卓姗姗;刘晓楠;岳玖玲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日趋成熟,穿支皮瓣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穿支皮瓣不携带供区肌肉组织,对供区损伤小,适于在形态和功能上修复舌缺损.因此,近年来穿支皮瓣在修复舌缺损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经典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形式趋于多样化,胫前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等各种新类型的穿支皮瓣不断涌现,其设计和应用也趋于灵活,为舌功能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方向.

  • 超声造影及三维重建对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的探索性研究

    作者:陆林国;徐智章;刘吉斌;徐秋华;宋树良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血管,全面获取穿支血管的解剖信息,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术前导航.方法 在常规超声基础上运用超声造影对43例乳房重建患者行DIEP穿支血管检查,并在超声造影状态下行三维重建.除定位穿支血管出肌点外,力求更清晰、直观地显示穿支的走行、与主干的关系以及穿支在皮瓣内的分支、分布情况.结果 超声造影清晰地显示和定位了40例(93%)DIEP穿支血管,并能明确其在肌层的走行、与主干的关系;对41例(95%)DIEP穿支进行重建图像获得较为满意的三维图像,可更全面直观地显示穿支血管的空间结构.所有病例均在术中证实超声所见,术后皮瓣均存活.结论 超声造影和三维重建技术能在常规超声基础上更全面、准确地定位和显示穿支血管,为DIEP穿支血管术前和术中发挥重要的导航作用.

  • 眶外侧锁孔入路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微血管解剖研究

    作者:马草原;刘希光;李爱民;张洪伟;孙勇

    目的 研究眶外侧锁孔人路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的供血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模拟眶外侧锁孔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供应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的穿支血管的起源、数量和分布特征,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经眶外侧锁孔入路观察,视神经、视交叉上方的穿支血管平均5.2支,其中起源于前交通动脉的(0-2支)占视神经、视交叉上方穿支总数的16.7%,起源于大脑前动脉A1段的(1-4支)占83.3%;颈内动脉床突上段(C2段)每侧发出1-3支不等的穿支血管供应视交叉侧方,平均每侧1.7支,属于视交叉侧方的专线动脉;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结论 熟悉供应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注重眶外侧锁孔手术治疗鞍区疾病时加以保护,对于减少视觉传导通路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84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