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锻造"力量美女"

    作者:郭勇

    背部训练动作:俯立划船A重点锻炼部位:背阔肌中上部肌群.B开始位置:两腿微屈分开站立,两腿自然伸直,挺胸塌腰体前屈,两手臂伸直正握住橡皮筋两端.

  • 背阔肌肌皮瓣在重建肩外展功能中的应用

    作者:杜远立;胡少华;邓忠富;梁杰;谭晓毅;向选平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皮瓣移位代替瘫痪的三角肌,术后肩外展90°、前屈30°位固定,4~6周后去除外固定.结果:本组18例肌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移位肌肉肌力达3级以上,肩外展90°5例,80°8例,70°4例,60°1例.结论: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移位代替三角肌是一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抱膝而坐缓解腰痛

    作者:李玉

    很多人一天工作下来,总是感到腰酸背痛,其原因可能与项背肌筋膜炎、背阔肌劳损、大小菱形肌劳损、颈椎及胸椎关节紊乱等有直接关系.腰酸背痛看起来好像不是什么病,但它会使人精力不能集中,烦躁不安,影响工作和生活.

  •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作者:娄伟钢;沈万祥

    我院自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利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共12例,全部成活,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均为男性,年龄8~50岁,平均36岁,均为单侧损伤,软组织缺损位于小腿、踝关节、足背等区域.覆盖皮瓣大34cm×22cm,小8cn× 3.5cm,平均22cm×10cm.

  • 推拿手法加拔火罐治疗急性上背痛98例

    作者:刘清

    急性上背痛是指相当于第一至第七胸椎之间及两肩胛区局部急性肌肉、筋膜等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疼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患者有感受风寒史,多侵犯肩胛提肌、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其主要疾患有急性上背部肌纤维织炎、棘上韧带肌炎、胸椎后关节紊乱症等.此病除上背局部有酸、痛、沉、僵症状外,亦常伴有颈项、肩、臂、前胸等部位的牵扯酸痛症状.患处肌肉僵硬,压之酸痛或可触及条索状物,多无肌力改变,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通过推拿手法加拔火罐治疗本病98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手雷式体外负压吸引器在乳腺癌改良术中应用体会

    作者:陈志强;李秀霞

    我科2009年5月引进了手雷式体外负压吸引器进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引流.它比传统式一次性(圆柱形简体状)负压器的更方便,因其体积小、体重轻,深受乳癌患者喜爱.现将其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我科采用了山东省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300ml18Fr、20Fr手雷式体外负压吸引器.2临床应用中的方法:手术结束后,自腋窝沿背阔肌前缘放置20Fr引流管一根,自锁骨下窝沿胸骨旁放置18Fr引流管一根.

  • 保留胸肌切口在胸外科的应用

    作者:顾江魁;陶立伟;葛阳

    目的:探讨保留胸肌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结果.方法:对42例胸部疾病的患者施行剖胸手术时,采用保留背阔肌和前锯肌的胸部切口,于第5或第6肋间径路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病人因胸腔广泛粘连而改为标准后外侧切口,其余病人均能顺利完成手术.结论:保留胸肌切口行普胸外科手术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背阔肌的神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方玖;薛黔;刘茂生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神经解剖学资料.方法:观察60侧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分支类型并定位神经入肌点.结果:(1)91.67%的胸背神经分出两支(一级分支),即内上支和外下支,其中内上支分出2~3支(二级分支),外下支分出3~5支(二级分支),外下支的分支多见集中型或羽状型.(2)胸背神经内上支与外下支的入肌点距肩胛骨下角下缘的直线距离分别为(5.38±0.36)cm、(6.70±0.41)cm.两神经入肌点之间的距离为(2.17±0.32)cm.结论:背阔肌有较恒定的神经分支分布及入肌点定位,对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右上肢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1例

    作者:李清春;左方;胡永东;张战勇;雷建军

    我院于2006年5月收治右上肢车祸伤后右上肢后侧皮肤组织大面积缺失,右肘关节脱位伴骨质外露1例患者,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桡神经起点变异及背阔肌异常肌束1例

    作者:吕美玲;曲永松;李顺见;丁丽华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右侧桡神经的起点变异,且右侧背阔肌存在异常肌束,现报道如下。
      尸体标本来源于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解剖实验室,为成年男性,60岁左右,身长172 cm。标本经10%甲醛常规固定处理,保存7年。使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1 mm)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

  • 1例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两次修补手术的护理

    作者:盛华英;罗顺英;董自立

    支气管胸膜瘘是支气管与胸膜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结核性脓胸、大叶性肺炎、肺脓肿及术后感染,其形成是由于慢性脓胸的脓液腐蚀临近肺组织后穿破支气管,或因肺内病灶直接侵袭胸腔或破溃至胸膜形成瘘管,也有因胸腔穿刺或手术切除脓腔感染造成.脓液可从支气管咳出,严重时大量脓液被吸进支气管,可使患者窒息而死.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常选用带蒂大网膜或带蒂背阔肌作为修补组织来源,行支气管瘘口修补.而术后的病情观察、护理对手术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科在2003年4月收住1例肺癌患者,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行带蒂大网膜修补失败后又行带蒂背阔肌修补,现报道如下.

  • 超长蒂背阔肌一期矫治面瘫的手术配合

    作者:王雪岩;刘蕊;王艾

    单侧面瘫的患者无法控制表情,在生活中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 骨骼肌能源在心脏辅助循环中的发展现状

    作者:李冰一;蔺嫦燕

      辅助循环是用机械或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泵功能,以维持良好的全身循环 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装置包括全人工心脏(TAH)和心室辅助(VAD)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辅助装置逐渐向小型化、完全植入化发展,相应的也要求它的能源能量密度高、 体 积小,发热少、损耗小,并且可植入体内,能长期使用。由于能源的特殊要求,心脏辅助装 置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利用自体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能量来驱动辅助循环,可以摆脱外部的能 源装置、支持它的电池组、经皮传递线圈、能量控制器等,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辅助方法。目 前 ,骨骼肌刺激电极及能量转换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得以改进,效率得以提高,并且 随着外科技术的成熟用骨骼肌包裹心脏也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长期的电刺激使骨骼 肌细胞内外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了它的长期运动功能,骨骼肌的纤维化、收缩功能的变化也 阻碍了它的发展,这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骨骼肌能量三种利用方法(线性骨骼 肌能量转换系统、“插入型”骨骼肌激励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一、线性骨骼肌能量转换系统  1959年Kantrowitz[1]和他的助手们首次报道了在实验研究中使用骨骼肌作为辅助 循环的能源,以代替被损害的心肌,以后逐渐有人研究和改进。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 者们研究表明骨骼肌经过长期电刺激,它的超微结构、新陈代谢、生理特性等都发生变化, 骨骼肌转变为一种耐疲劳的状态,并论证了使用狗的背阔肌(LDM)增加心脏功能的可行性 [2]。  在对骨骼肌的起、止端的选择上及骨骼肌能量特性,研究者们也作了比较分析。Vinay B [3]等人把狗的背阔肌的起、止端分别连接在同一能量转换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 。当背阔肌起端在前负荷为23.4 N时,每千克肌肉大的能量输出约47.1 W;止端在前负 荷为26 N时,高的能量输出约59.9W。因此,研究者大都选用骨骼肌的止端连接能量转换 装置。目前全人工心脏系统需要的能量为12~15 W,一些可植入的心室辅助装置(VAD)据报 道小到4~8W[4]。如果按照所提供的数据,成年人的背阔肌重量约为220 g[ 5],肌肉能量为60 W/kg时,通过线性能量转换系统则转换为12 W的能量。假定转换中 有50%的损失,使用单侧或双侧的背阔肌也能够驱动循助循环。这样用自体骨骼肌作为能源 ,可使我们摆脱外部的能源,避免了感染和排斥反应。  早期的报道都是使用线性的骨骼肌激励器,把背阔肌的一端和复杂的能量转换系统相连,用 体内电极刺激胸背神经使背阔肌收缩,带动能量转换系统,驱动辅助循环装置。随后转 换系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效率也得到提高。如使用推杆式金属板泵的线性 转换系统[6]作为人工心脏的能源激励器。把背阔肌的止端与泵背部的摇臂相连, 通过凸轮、滚筒、曲柄等把肌内收缩的能量传递给金属板泵,整个系统可以完全植入。在前 负荷为10 mmHg(1 mmHg=0.133 kPa)后负荷为75 mmHg的模拟实验研究中,泵的输出 流量为 0.8~2.0 L/min,肌肉的输出能量为2.5~5 mW/g,当肌肉收缩长度为4 cm时激励器输出 约 为25 ml/每搏量,整个系统的效率约为50%。还有通过机械-液压能量转换器把背阔肌收缩的 能量提供给辅助循环装置[7,8]。Farrar和他的助手们把麻醉的山羊的背阔肌止端 连接在机械部分的活塞上,肌肉收缩带动液压活塞,改变液压激励器的压力。随着肌肉前 负 荷的增加,能量转换器输出功线性增加,此线性关系的斜率成为肌肉收缩特性指数,相当于 心 脏前负荷和每搏输出功的关系,研究表明肌肉缩短2.5 cm时,输出功为1 J,液压能量转换 器的压力约为760 kPa,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液压能量转换器的活塞面积使LDM提供给辅助循环 的能量达到优化。

  • 一例骨骼肌辅助右心房的远期效果

    作者:解士胜;仲京

    我们应用背阔肌行泵化右心房手术,已随访10年,效果满意.

  • 背阔肌肌皮瓣移位术在上臂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军;张晓军;刘勇;段家渡;苏利国;樊利军;张会勇

    目的 探讨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上臂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上臂大面积皮肤缺损9例,术后根据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9例随访时间6周~4年,术后皮瓣完全成活8例,1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结论 该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应作为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治疗的首选.

  •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作者:白广起;于长久;付志民;王林

    外伤性小腿软组织缺损是导致小腿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小腿包裹的软组织较少,失去皮肤及肌肉导致骨外露.长期骨外露可致骨髓炎、骨坏死、使小腿失去功能且治疗难度较大.自2003年始我简直对两例右小腿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患者,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后不仅恢复了右小腿屈伸行走功能,而且发送了小腿外形,疗效满意.

  • 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高压电烧伤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杨淑萍;司亚楠;房彩丽

    目的 对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高压电烧伤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接受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的高压电烧伤患者,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对患者分组,给予观察组患者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皮瓣存活率、伤口Ⅰ期愈合率以及护理满意率更高(100.00%vs 89.58%、100.00%vs 85.42%、100.00%vs 83.33%,P<0.05),观察组的皮瓣远端坏死率、SAS以及SDS评分低(P<0.05).结论 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术成功的关键,值得推广使用.

  • 腰三角径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2例报告

    作者:刘先夺;韩应武;李坤;窦恩斌

    我们自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采用腰三角径路行输尿管取石术3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68岁,平均43岁.结石位于上段21例,中段11例.合并同侧肾盂结石2例,双侧输尿管结石1例.结石高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低位于L5横突水平,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肾积水.约7~9 cm,探查腰三角.腰上三角入路:在腹内斜肌和下后锯肌相对缘与骶棘肌外缘的中间以大弯血管钳分开腰上三角,纵形切开腰背筋膜后,拉钩牵拉肌肉,即进入腹膜后间隙.腰下三角入路:在背阔肌前缘与腹外斜肌后缘之间分开腰下三角,钝性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同法进入腹膜后间隙.触摸到结石后,于结石上方用细尿管提拉输尿管以防结石移动,常规方法行输尿管切开取石后,腹膜后间隙放置胶管引流,7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及肌膜.

  • 夹心式修补法治疗上腰三角疝一例

    作者:程强;姜从桥;葛思堂;乐正宏

    患者,女,65岁,因左腰背部可复性包块2年入院,2年前患者首次无意中发现左侧腰背部1无痛性肿块,质软、约鸡蛋大小,站立时出现,俯卧位或右侧卧消失,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腹泻,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期间未就医求治。今因肿块增大约苹果大小,伴麻木、胀痛就诊。既往有腰椎手术、左侧腰部受伤史。查体:腰椎(L3-4)左侧可见陈旧性瘢痕,站立位时左侧腰背部可见1肿块(上方为12肋下缘、左侧距腰椎5~6 cm),呈椭圆形,大小约4 cm×5 cm ×6 cm,质软、界限不清、表面光滑、无压痛,俯卧位或右侧卧位消失,以指尖压迫,嘱站立并咳嗽,指尖有冲击感,且放开手指后包块复现。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腰部异常低回声(疝),大小约4 cm×6 cm。腰部 CT 平扫示:左腰部脂肪疝(图1)。术前诊断:左上腰三角疝。确定采用夹心式疝修补术,具体步骤如下:(1)右侧卧位,腰部垫高。(2)取平行于第12肋骨下方2 cm 从脊肋角开始斜切口约12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发现背阔肌、腹外斜肌较松弛、薄弱,有萎缩迹象。沿腹外斜肌与背阔肌下缘间隙将背阔肌下缘向内侧牵拉,发现约3 cm×4 cm 脂肪组织自十二肋下方脱出,无疝囊被盖(图2),其上界为第12肋骨和下后锯肌下缘,内界为骶棘肌,外界为腹内斜肌上缘,底部为非常薄弱的腹横肌及其腱膜,证实为左上腰三角疝。游离疝块至疝囊颈部,将肾周脂肪组织放入腹膜后,发现疝环口约3 cm×3 cm(图3)。结合上述探查情况,确定采取夹心式双层补片上腰三角疝修补术。沿疝环周围向四周潜行分离腹横筋膜前间隙,将约6 cm×6 cm 聚丙烯补片平铺在腹横筋膜前间隙内(图4),将补片周缘与腹横筋膜、肌肉用普理灵线间断缝合固定以防移位,可吸收线在腹外斜肌与背阔肌下缘稍拉拢固定数针,考虑背阔肌及腹外斜肌背阔肌、腹外斜肌较松弛、薄弱,有萎缩迹象于其上方再次铺平10 cm×12 cm 聚丙烯补片(图5),周围与背阔肌、腹外斜肌及髂嵴普理灵线固定,形成夹心式上腰三角疝修补,补片上方置1个负压引流管,缝合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手术顺利。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恢复顺利,术后4 d 下床活动,1周后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腰背部无麻木、胀痛及包块复发。

  • 腋部前后皱襞蹼状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体会

    作者:祁永章;李毅;吴贞天

    腋窝位于全身灵活的肩关节下方,在上臂与胸壁之间,其周围有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等多块肌肉.在早期烧伤治疗中,腋部烧伤常合并其他部位烧伤,治疗须服从于全身的治疗,然而临床工作中往往忽略腋部制动或未将肩关节固定在外展位,腋部暴露不充分,控制感染或手术植皮受影响,防止腋部瘢痕形成与挛缩时有一定困难,造成腋部瘢痕挛缩畸形,限制肩关节活动.

182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