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帝内经》“孙络”探微

    作者:王朋;杨明会;李绍旦;霍旺

    “孙络”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总结整理《内经》中有关孙络的条文论述,指出孙络是络脉的细小的分支,它分布于皮肤腠理之间,具有参与营血的生成和输送、交通营卫、抗御病邪等生理功能,在病理条件下可以传递病邪,产生瘀血、积聚等病变.孙络乃机体之门户,具有自身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于维持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有重要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孙络与微血管相关性探析

    作者:王朋;杨明会;李绍旦;霍旺

    孙络是络脉的细小分支,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终末结构,历代医家有关"孙络"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微血管极为相似.本文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不同角度探讨分析了孙络与微血管的关系,阐明二者在结构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具有密切相关性."孙络-微血管"相关性的提出和深入挖掘,是对"脉络-血管系统"理论向微观层次微循环真实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和求证,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很好的切入点.今后应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大力开展"孙络-微血管"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测诊治,以期为众多微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孙络 微血管 络脉 络病
  • 基于《气穴论》探讨气穴、孙络、谿谷关系

    作者:刘斌

    气穴又称腧穴,是中医人体结构理论和针灸治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素问·气穴论》是《黄帝内经》中专门讨论这一概念的篇章.通过整理分析原文,对气穴和孙络、谿谷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讨论:气穴的结构特征由该部的孙络、谿谷共同组成,气穴是功能性概念,孙络是实体性概念,谿谷是结构性概念.气穴所处部位,其内在为谿谷肉会层次,有孙络往来其间,由是则气穴以谿谷为枢浅及皮、深至骨,籍孙络联通经络,和合中焦、冲脉之灌渗,汇行荣卫,进而与全身的气血循环相联系.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气穴的结构特性,说明《黄帝内经》对气穴的认识总结是在一个完整系统的人体结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明确气穴的这一结构特征,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现代医学视角重新解构,进而在新的理论水平高度重组人体腧穴的物理、数学模型,是中医经络腧穴学术发展的新方向.

  • 试论经络的"阴阳相贯"

    作者:孙永显

    论述了络脉,尤其是孙络,是经络系统"阴阳相贯"的重要部位,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目前对传统意义上的十二经脉阴阳相贯说的解释存在的缺憾不足之处.认为在教学、科研、临床上和经络标准化研究中对以上两个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 血管区理论对经穴结构研究的启示

    作者:刘斌;李玉华

    经穴和血管区是两个分属不同医学体系且时隔千年的概念.以血管区概念比较《黄帝内经》的经穴结构特征,发现血管区和经穴均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部位,同为复合组织立体结构,其关键结构均为运行血液的血脉且相关脉管的分级亦均存在对等关系.经穴和血管区均呈节段性分布,其中穿支血管和经穴在数量上非常接近.通过分析表明二者在人体结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进而发现对血管区的研究成果不仅有益于对经穴传统文献的解读,而且有利于使用现代科技对经穴的结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 孙络与穿支血管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斌

    通过考证孙络相关条文及穿支血管相关文献,从定义、解剖层次、数量、气血流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两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其相似性.认为《内经》孙络和现代医学的穿支血管是对于人体同一结构的不同称谓.提示联合中医孙络相关理论和西方医学穿支血管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人体皮肤相关的细微结构,对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研究发展均有裨益.

  • 经穴区理论及应用

    作者:张宝增;张剑锋

    "经穴区"应用理论,包含"经脉区"和"腧穴区"两方面内容,是五绝指针疗法在应用经络穴位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延伸的应用技术学说,是对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全面应用经验的总结,主要涉及到了对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的认识、探讨与应用等问题.

  • 脉络学说营卫交会生化理论探讨

    作者:常成成;李红蓉;刘红利;吴昊天;常丽萍;魏聪

    营卫理论是构成脉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络作为脉络的小构成单位,是营卫二者相互贯通交会生化的场所.综合分析脉络学说及营卫的基本概念、孙络在营卫交会生化过程及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脉络学说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的提出,既有着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着现代医学的有力佐证,同时在临床治疗及体内外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也证明了该理论的科学性及临床实用性.

  • 从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机

    作者:张军芳;魏聪;王宏涛;常丽萍;王磊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疗效难以提高,而脉络学说中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则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和有效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此确立心力衰竭治疗的“气、血、水同治分消”治则和芪苈强心胶囊组方.基础研究证实,该药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标本兼治的干预特色,以中医理论指导组方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并与临床循证研究相结合,为创新中药研究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思路.

  • 经络体系之“孙络”刍议

    作者:霍旺;杨明会;李绍旦;王朋

    有关孙络的论述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以后先贤各家对其理论不断补充和丰富,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在总结各代医家有关孙络理论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孙络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内容,以期使孙络理论更加系统而清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临床的作用.

  • 脉络学说“孙络-微血管”概念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常成成;魏聪;吴以岭

    “孙络-微血管”是脉络学说基于脉与血管、脉的分支脉络与中小血管、脉络末端之孙络与微血管、微循环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提出的概念.“孙络-微血管”作为维持脉络末端营卫交会生化的基本功能单位,当其发生病变时可引发营卫交会生化异常,孙络损伤不通,成为多种脉络病变的重要因素且贯穿脉络病变的始终.基于此,从保护“孙络-微血管”角度切入探讨通络治疗心系疾病及其他脉络病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浅谈中医对眼底新生血管的认识

    作者:郑燕林;王万杰;王明芳

    眼底新生血管是目前严重威胁视力的疾病,本文从中医络脉理论的角度探讨眼底新生血管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认为眼底新生血管属孙络范畴,眼新生血管性疾病多属于孙络疾病.与脏腑和经络的虚衰有关,从而采用络虚通补,活血理气及辛味通络之法.

  • 谿谷结构的现代解剖学印证

    作者:刘斌;尤海燕;李玉华

    谿谷是《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人体结构概念,被用于阐发几乎各种骨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谿谷的结构特征可以总结为:谿谷肉会、毗邻孙络、连属于骨3方面。但是谿谷及其结构特征在后世文献中鲜被提及,由此现代中医研究者对此术语的解读多含糊其辞。1987年澳大利亚学者Taylor 基于解剖学发现提出了“血管区”理论,在其论文中提到类似谿谷的结构。两者结构特征惊人的相似,如皮穿支血管在深筋膜紧系于骨的部位穿出其外层,这一特征在肌肉交汇的部位更易于发现,表现为肌肉周缘的沟和谷。中西医学在谿谷结构上的相互印证是偶然也是必然。血管区理论的相关启示有益于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深入理解并进一步探索谿谷结构,从而更好地运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 《黄帝内经》孙络相关特性辨析

    作者:刘斌;尤海燕

    孙络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从属于五体“脉”的范畴,是络脉的分支结构。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直接出现“孙络”和“孙脉”的相关条文,对孙络的相关特性进行总结阐述。孙络位于五体“肉”的层次;孙络数量众多,并在肉分的部位相互交会,融汇人体的气血,并由此向各个结构流注,尤其与谿谷和皮肤关系密切;孙络参与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气血循环,同时还接受中焦营气的渗入,是经络系统接受水谷精微补给的重要位点。初步的分析结果揭示《内经》关于孙络体系的复杂性和在人体气血循环中的特殊性,提示其在相关疾病的诊疗,以及时间医学的研究中有潜在的实用价值,深入探讨孙络系统的结构特性和流注特征对于经络系统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具有宏观指导价值和深远意义。

  • 对络脉及其气血循行规律再探讨

    作者:向丽华;张治国;陈彦静;王筠

    文章通过对《内经》相关章节的复习,重新认识了络脉及其气血的循行规律.首先,认为孙脉是从经脉别出的,别出点为经脉上的气穴,孙脉散布并参与肌肤筋骨的组成,其气血渗灌营养肌肤筋骨,孙脉收集肌肤筋骨的表阳之气后汇入络脉,汇入点是十五络脉上的气穴.十四经脉和十五络脉各有孙脉出入的三百六十五气穴,为气的门户,可能是所谓的气口.气口的开合和孙络的开闭调节经脉内气血的分布.孙脉横行,分布具有节段性,每一孙络从节的相交处渗灌营养相邻节段.其次,认为脏腑之络也是从经脉别出的,脏腑之络参与脏腑的组成,收集脏腑产生的气血津液后汇入大络,转注入经脉,再由孙络将其气血津液送达肌肤筋骨,濡养周身.再者,认为十五络脉从络穴别出后大部分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四肢末端分布,在附近别入它经,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起沟通阴阳经脉的作用;另一部分行程较长并与本经伴行,走向头、胸、腹等部位汇入经脉,这部分络脉可称为大络或主络.十五络脉络收集孙络气血,大络与经脉均是运行气血的主干.后,经络中的气血由五谷生化而成,营卫气血相随,而且可互相转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经络中气血的循行特点.

  • 关于络脉概念的几点认识

    作者:王进

    目前的中医学教科书认为,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别络有十五条,故称为十五络或十五别络.这种观点对认识络脉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易生偏差,对别络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晰;忽视了对<内经>"阴络"、"五脏六腑之大络"的探讨,忽略了对络脉深层次结构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影响了络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试对络脉概念或内涵进行探讨,并与同仁商榷.

  • 《黄帝内经》孙络体系及其“治血”思想探析

    作者:冯宇;杨明会;李绍旦;张俊修;蒲香蓉

    《黄帝内经》中对孙络的论述已成体系.孙络是交通营卫重要的部位,并且是营血生成和抵御外邪的场所.瘀血是孙络重要的病理变化,治疗孙络瘀血的主要原则有:活血为主,或兼破血;尽早治疗,不得拖延;预防为主,防微杜渐.以“孙络-微血管”理论为桥梁,就《内经》中“治其孙络血”思想进行探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其对冠状动脉微栓塞诊治的指导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黄帝内经》浅刺法探析

    作者:余楚岚;易玮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及中医文献中有关浅刺的论述,认为浅刺法之效应机制与其特殊的针刺部位及细微的针刺刺激量相关.浅刺之位在十二皮部、孙络,刺十二皮部可调卫外,刺孙络可调气血,循经络系统逐层达病所.以浅刺之量,刺激关阖枢部位,调整气机枢纽,沟通阴阳,促使气之出入升降于表里上下,达到阴平阳秘、调和气血、祛邪扶正的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