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结肠及阑尾多发憩室并结肠憩室穿孔一例

    作者:张会霞

    患者男,64岁.因腹痛、发热2天入院.查体:体温38.4℃,急性病容,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腹部透视提示双膈下游离气体,疑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乙状结肠多发性憩室并一憩室穿孔,修补后行肠外置术. 治疗1个月后,腹痛等症状消失.外置伤口无红肿,无压痛,大便正常.拟行肠外置术复位 ,术前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X线表现:乙状结肠迂曲,位置固定于左前腹壁(手术所致),肠管通畅,未见狭窄.乙状结肠两侧排列多个突出于肠腔外的窄颈圆形囊袋影,大小不一,直径在0.2~1cm之间(图1). 升结肠、盲肠及阑尾体部也见类似囊袋状突起(图2),结肠各段蠕动及粘膜正常.诊断:乙状结肠、升结肠、盲肠及阑尾多发性憩室. 讨论结肠憩室是由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疝入肌层向外膨出而形成, 分为颈和囊两部分.常为多发,老年人多见,4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患者有便秘、腹胀等不典型症状.发生憩室炎时,常有腹痛、发热、白细胞升 高等症状,少数憩室炎急性发作可引起穿孔.本病例除结肠多发憩室外,阑尾亦见多发憩

  • 输尿管盲端型囊肿一例

    作者:赵静;汤建中

    患者男,2岁.主因排尿不畅、尿流中断4 个月就诊.查体无阳性发现. CT平扫: 右肾区未见肾影,于右下腹可见囊状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达6.5cm×2.5cm. 其下方可见迂曲扩张的低密度影,直径约1.2cm;再向下经膀胱右后壁一宽1.0cm缺口进入膀胱内,直径4.0cm.膀胱壁不均匀增厚(图1).左肾增大,形态正常.CT 诊断:①右输尿管盲端型囊肿并输尿管扩张,肾囊性变;②膀胱炎;③左肾代偿性增大. 静脉尿路造影: 右肾、输尿管未显影.膀胱下后方可见一直径4.0cm充盈缺损(图2). 手术及病理所见: 右肾呈囊性改变,壁菲薄,镜下未见正 常肾脏结构.右输尿管扩张,直径1.2cm.打开膀胱见右输尿管口位置有一直径4.0cm囊状物,压迫后尿道开

  • 腹膜后巨大淋巴管瘤二例

    作者:李艾帆;李宏兵;赵国营;武宏;黄学民;窦惠民

    例1 男,46岁.半年前自觉腹胀,间断发热 ,恶心、呕吐,平卧时呼吸困难,当时未诊治.10天前出现间歇性腹痛,来我院就诊.查体 :腹部膨隆,左上、中腹可扪及一巨大肿块,边界清,表面不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小, 腹部叩诊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左上腹可见一巨大无回声区,上界至剑突,下界平脐,其内可见强光带分隔,周边似可见包膜.CT平扫:自肠系膜根部突向腹腔巨大多房囊性肿块,大小约17cm×13cm×10cm,呈哑铃形骑跨于被拉直的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之上,囊内容物CT值5HU左右,囊壁显示不明显(图1).增强扫描:囊内无强化,囊壁及囊内分隔轻度强化,厚约2mm,整个囊肿周边有线条状包膜强化(图2).CT诊断:腹膜后多房囊性占位,考虑淋巴管瘤.

  • 胃十二指肠动脉瘤栓塞治疗一例

    作者:李荣富;李伟雄;裴云;王大健

    胃十二指肠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性疾病.国内少有报道[1],国外报道亦不多[2~5].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51岁.因车祸肝挫裂伤后40天,术后黑便、发热伴黄疸2 0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黄染,血压16/9kPa,脉搏98次/分,腹部见一条长约20cm的手术疤痕,上腹部压痛. 造影检查:入院后行急诊造影检查,分别作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仅有胃十二指肠动脉不显影,其余血管未见异常.由于患者诊断不清,出血不止,半月后再次造影示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部见一6mm×8mm的囊袋状局部向外隆起,其周围见有大量对比剂外渗到十二指肠内(图1).造影诊断:胃十二指肠动脉瘤并外伤性破裂出血. 栓塞治疗:用薄壁导管送到胃十二指肠动脉开口部,送入微导管至动脉瘤内,将弹簧圈放在机械手后,送入瘤内并将弹簧圈释放,总共放入弹簧圈4个,直到将动脉瘤完全栓塞为止. 栓塞后再次造影示动脉瘤已经完全栓塞,亦未见对比剂外渗(图2). 讨论胃十二指肠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创伤、感染、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先天因素等有关.Eckhauser等[4] 认为30%的胃十二指肠动脉瘤系由胰腺炎所引起.

  • 髓腔造影引起下肢强直一例

    作者:张仲伟;童国海;陈克敏;丁蓓;陆勇

    患者男,51岁.因双下肢麻木及行走困难多年,拟椎间盘突出和椎管内病变来本院行胸腰段髓腔造影.患者取侧卧位,略呈头高足低位.采用22G腰穿针从L4~5棘突间进针,穿刺顺利,患者无异样感觉.见脑脊液流出后,先推注1ml欧乃派克(Omnipaque 300mgI/ml,挪威奈可明药厂),询问患者无不适后,再缓慢推注9ml,透视下见对比剂位于蛛网膜下腔.然后分别作正、侧、左右斜位摄片,约10 分钟.在摄片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结束后,患者即诉双下肢酸胀及疼痛,且进展迅速,于15分钟达到高峰.此时患者已不能忍受,自诉"双下肢如断裂一般疼痛".当时体检发现双侧大腿及小腿肌张力明显增高,呈强直状,双足跖屈,双下肢不能运动.L1水平以下皮肤针刺感觉消失,未见明显之病理征.发作过程中,患者神志清楚,无头痛、恶心、呕吐及皮疹,上半身感觉、运动正常,无二便失禁,无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高时达120 次/分.当时即开放静脉,10mg地塞米松加入500ml生理盐水静脉点滴.强直大约持续1小时 ,随后双下肢肌张力逐渐减低,但仍不能屈曲,L1水平以下皮肤针刺感觉渐渐恢复,与L 1水平以上部位仍有差别.针对此情况,经过讨论,即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2500mg和胞二磷胆碱等神经营养剂静脉点滴.6小时后,双下肢强直消失,腰部也无疼痛,足趾可背曲及跖屈;发病18小时后,双下肢活动自如;24小时后,行走如常.

  • 胶样囊肿一例

    作者:魏乐勋;张士明;柳峻峰;吴增军

    患者男,52岁.头痛3年余,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有时呈发作性体位性疼痛,恶心、呕吐、头晕、视力障碍,查体为视乳头水肿,共济失调. MR扫描所见: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区见大小8mm×9mm圆形的T1WI呈高信号,T2WI大部分呈低信号,其左上外缘呈弧形略高信号的肿物.侧脑室明显扩张,在两侧脑室前角的外侧见有条状的长T1、长T2的异常信号区(图1~3).MRI诊断: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区胶样囊肿,伴梗阻性脑积水. 行CT导向立体定向囊肿抽吸术,其内容物为黄绿色粘稠样物质.组织学检查:细胞碎屑,上皮分泌物,粘性分解产物.病理诊断:胶样囊肿. 图1、2 横轴位及矢状位T1WI示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区见大小为8mm×9mm圆形高信号肿物,其边缘光滑图3 冠状位T 2WI示肿物大部分呈低信号,其左上外缘呈弧形的稍高信号,侧脑室明显扩张讨论胶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颅内病变.国外文献报告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占颅内肿瘤的0.3%~1.0%[1,2],国内统计占0.09%[3].CT和MRI 检查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CT检查对高密度的胶样囊肿诊断较为容易,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物,边缘大多光滑,锐利,密度多较均匀[4].有些呈等或低密度的胶样囊肿CT则难以显示.MRI由于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力,还可根据病变的信号特征来判断其组织成分,因此MRI较CT有许多优势.

  • 左侧上颌窦曲霉菌感染一例

    作者:陈玉辉

    患者男,30岁.反复鼻塞流脓5年,色黄, 味臭,伴头晕头痛,多次抗炎治疗无效.查体:鼻前庭糜烂,鼻中隔左偏,鼻道见脓性分泌物,双上颌窦压痛,扁桃体Ⅱ°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 CT表现: 左上颌窦腔内见液面,并见漂浮之链状高密度影,边缘清楚,窦腔无扩大,窦壁骨质无破坏(附图).CT诊断:左侧慢性上颌窦炎伴腔内出血. 手术所见: 左上颌窦腔内充满豆渣样病变组织,粘膜充血水肿,即清除病变组织.病理诊断:左侧慢性上颌窦曲霉菌感染伴出血. 讨论曲霉菌病可见于健康人,以女性居多,大多为单个窦腔发病 ,好发于上颌窦,亦可见于筛窦及蝶窦.常为隐蔽缓慢进展,症状轻微,以间歇涕中带血就诊,按一般抗炎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CT一般表现为受侵窦腔环形粘膜增厚及软组织

  • 乳腺瘢痕癌一例

    作者:曹志坚

    患者女,50岁.1993年3月行左乳房手术(乳腺小叶增生).术后第2年瘢痕即开始变粗大,并长出一暗红色小结节,逐渐增大,无痛感. 1998年9月因乳腺普查就诊.体检:左乳外上象限见长约8cm的粗大瘢痕,乳房向外侧明显皱缩变形,皮肤凹陷纠集,无破溃.瘢痕上有一肉红色乳头状外凸肿块,约2.0cm×1.8cm×0. 5cm,质硬,表面似草莓样凹凸不平,有轻挤压痛.其基底部与乳腺内3cm×2cm不规则肿块紧密相连,肿块质硬,边界不清,与胸壁粘连固定,无触痛.右乳(-),双侧腋淋巴结无肿大. 钼靶X线摄影: 左乳外上部内陷变形,外凸肿块皮下部分呈锥形.外上象限有一2cm×2cm不规则肿块,边缘不整,有毛刺,密度增高无钙化.其外缘与外凸肿块基底部呈"V"字形相连,分界不清.皮肤增厚,乳头向外侧偏斜、轻凹.X线诊断:左乳瘢痕癌(附图). 手术所见: 左乳内肿块2.5cm×1.7cm×1.0cm,其外侧瘢痕处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致密,与肿块分界不清.术中冰冻切附图左乳MLO位外凸肿块(粗箭)约2cm,外上象限肿块2cm×2 cm(▲),密度增高无钙化,边缘不整,有毛刺.外凸肿块皮下部分与乳腺内肿块分界不清.弯曲粗条状影为乳房皮肤瘢痕.乳头偏斜,凹陷(细箭)

  • 颅内巨大表皮样囊肿一例

    作者:张解港;冯永章;何平

    患者男,42岁.出生后发现枕部有一杏仁核大小肿物,质软,位置固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物逐渐增大.近来感头晕、四肢无力2个月 .查体:神清语明,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头颅枕部见一直径约20 cm半球形包块,表面覆盖皮肤及毛发,肤色正常,基底部宽阔,中间有5cm×3cm颅骨缺如. 头围大径77cm,前后径25cm,横径22cm.包块表面尚平整,未触及明显搏动. CT扫描: 颅骨前后径明显增大,颅骨骨板厚薄尚均匀,枕部见一直径约14cm圆形混合密度区,其内部分为与脑组织等密度的软组织影,其余为斑片、团块状钙化影,其前缘见一线状

  • 家族性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的MR诊断三例

    作者:杨天和;蔡国祥;叶水龙;王月琴

    Von Hippel Lindau(VHL)综合征较罕见,1895年首先由Vo n Hippel报道,1926年Lindau又报道本病同时累及小脑的病例,1964年Melmon和Rosen报道了一个VHL家族,并命名为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国外报道较多,国内仅见少数个案报告.现将笔者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家族遗传性VHL报告如下. 例1 男,65岁,系例2及例3之父.主述双侧腰腿痛2年伴左下肢跛行1年.曾行L3~4、L4~5及L5~S1髓核摘除术.MR检查见C6水平及T 9~10水平脊髓内大小分别为1.5cm×2.0cm×1.6cm、1.8cm×2.5cm×1.6cm,呈等T1、T2信号的占位病灶,增强扫描均呈显著强化,同时合并广泛脊髓空洞症( 图1、2).腰椎图1 例1,T1WI增强扫描,C6水平见脊髓内长约2cm的类椭圆形异常强化灶,边缘清楚,其以下脊髓中央管明显扩大图2 与图1同一患者,T1WI增强扫描,T9~10水平见脊髓内长约2.5cm、前后径1.6cm的异常强化病灶,边界清晰,其上下脊髓中央管均明显扩大.T11水平以下椎管内见较粗大的、范围较广的血管流空信号图3 例2,T1WI增强扫描,L1水平见脊髓内长3.5cm、前后径1.8cm的明显异常强化病灶,边界清晰,信号均匀.病灶上下方脊髓中央管均明显呈腊肠样扩大.L3水平椎管内亦见粗大的血管影图4 例 3,T2WI见右小脑半球0.7cm×1.0cm的类椭圆形囊样高信号灶,周围见呈长T2信号的水肿区

  • 髓外硬膜内巨大炎性肉芽肿一例

    作者:桂东川;唐敬;桂东风

    患者男,26岁.以腰腿痛、酸胀不适伴双下肢无力7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7年前无诱因出现腰部疼痛,酸胀不适,同时伴双下肢疼痛、酸胀,尤以左下肢为重.夜间疼痛明显,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 查体:L2~3、L3~4、L4~5棘间及L2~4棘突、椎旁压痛、叩击痛(+),以L2~3间隙处叩击痛明显.并向左右大腿后外侧放射至窝处.左小腿肌肉稍萎缩,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双下肢肌力Ⅳ级.X线摄片示:L1~2椎间隙稍变窄,L2椎体后上缘有骨质缺损征象.L1~2、L 2~3椎间孔扩大. CT扫描示:平L1椎体上缘至L4椎体下缘,椎管内为密度均匀软组织影充填,椎管截面积扩大呈椭圆形,邻近椎体、椎板及椎弓根骨质压迫吸收,L2~3椎体后缘骨质缺损, 缺损缘光整,椎体及椎弓根变薄变细.肿物充满椎管,并从L1~2、L 2~3、L3~4 图1 椎管扩大,内为密度均匀软组织影充填,椎体后缘骨质缺损,边缘光整,两侧椎板及椎弓根骨质吸收变薄图2 CTM示:椎管内为软组织充填,并由椎间孔突向椎管外(细箭),未见对比剂,但在椎体左侧见由其他椎间弥散出的对比剂(粗箭)

  • Reye综合征一例

    作者:于坤银;慕革非;余力

    Reye综合征,又称脑病-脂肪肝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急性脑病、肝功能障碍以及随病情发展的多方面、进行性代谢异常疾病.1963年由Re ye等首先报道,故名.我院收治1例,并经尸检证实,报告如下. 患者男,20岁.因头晕、恶心1小时就诊.查体:神智清楚,双侧瞳孔同圆等大,对光反应灵敏,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70次/分,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区无杂音,肝脾未触及,膝腱反射正常,巴氏征阴性.急诊心电图示:房颤,频发室性早搏.既往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后血生化检查示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7IU/L(正常4~40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38IU/L(正常5~40IU/ L),虽经输液、脱水、维持酸碱平衡等综合处理,但病情不能控制,反而进一步加重.于病后7小时,患者神智不清,呼吸浅漫,瞳孔呈针尖样,双肺闻及湿罗音,双侧巴氏征阳性,血气分析示低氧血

  • 输尿管息肉一例

    作者:钟红霞;唐善真

    患者男,44岁.右侧腰部胀痛不适10余年, 小便偶为淡红色,近月来病情加剧.查体:右侧腰部压痛,右肾区叩痛,小便镜检:红细胞 (+).影像学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中、下盏多发结石并右肾积水.右侧输尿管上段轻度迂曲,显影欠佳.右侧尿路逆行造影示导管前端置于右肾盂内,注入对比剂后,见右肾小盏杯口消失,呈圆钝状改变.右侧输尿管上端与肾盂移行处可见一椭圆形负影,约2.5cm×1.0cm ,边界光整(附图),透视下负影随呼吸运动稍有改变.X线拟诊:①右侧输尿管上端带蒂之良性占位性病变;②右肾中、下盏多发结石并中度积水.

  • 骨平滑肌肉瘤一例

    作者:詹利平

    患者女,24岁.左髋关节疼痛8月余伴功能障碍2月余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骨科检查:双下肢等长,外观无畸形,无静脉怒张.左侧髋关节皮温较右侧稍高.左髋关节深压痛,未扪及肿块.内收内旋活动受限."4"字征阳性. X线表现: 左侧股骨颈内侧份约5cm×3cm大小溶骨性破坏区,边缘模糊,其间未见高密度钙化影.股骨颈内侧份骨皮质消失.未见骨膜反应征象.破坏区外侧份及上份正常骨松质内, 有小点状及条状钙化影(附图). 手术及病理: 左侧股骨颈内侧份约6.0cm×3.5cm×4.0cm骨质缺损,内侧骨皮质消失,其缺损区内充填无包膜、质硬的灰白色组织.病理:经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骨平滑肌肉瘤.

  • 宫颈癌的MRI表现及分期判断

    作者:夏建东;江新青;彭国晖;梁志伟;郑力强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MRI表现及分期 ,并评价MRI对宫颈癌的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宫颈癌患者MRI分期.所有患者均行轴位T1WI SE,轴位及矢状T2WI TSE,冠状SPIR,以及Gd-DTPA增强后的三维扫描. 结果 (1)在T2WI中,宫颈癌肿瘤组织通常呈不均匀中等信号,与正常宫颈组织(低信号)及宫旁结构(明显高信号)之间具有良好的对比噪声比(CNR ),对判断肿瘤大小及侵犯范围价值大.(2)宫颈癌多向宫旁侵犯,而较少向阴道侵犯,56 例MRI分期分别为Ⅰb 2例,Ⅱa 2例,Ⅱb 32例,Ⅲa 2例,Ⅲb 7例,Ⅳa 9例,Ⅳb 2例. 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宫颈癌肿瘤的侵犯范围(尤其是有无宫旁侵犯),分期客观准确,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无放射性检查方法,建议对宫颈癌患者常规MRI检查.

  • 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诊断门脉受侵的价值

    作者:吴东;周康荣;陈祖望;陈惠明;陈刚;陈锦

    目的评价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诊断门脉受侵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 75例患者于肝脏术前进行了螺旋CT门静脉成像,总共评价了225支门静脉主干、左支及右支的受侵情况,包括包埋、闭塞和癌栓形成 ,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相对照. 结果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发现了43支受侵中的42支和182 支无受侵中的180支,SCTP判断门静脉受侵的总敏感性为97.7%,特异性为98.9%,阳性预测值为95.5%,阴性预测值为99.4%. 结论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诊断门静脉受侵中有很高的准确性.

  • 螺旋CT胆道造影显示阻塞性黄疸患者尾状叶胆管

    作者:陈元新;江波;高剑波;李荫太

    目的观察螺旋CT(HCT)胆道造影对胆道系统,特别是尾状叶胆管的显影效果. 材料与方法临床23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及常规直接法胆道造影检查,然后将5%泛影葡胺经引流管注入胆管内行螺旋CT 扫描及2D、3D重建. 结果 HCT胆道造影2D、3D图像显示胆管级别平均为3.69 ±0.56、3.64±0.63,显示尾状叶胆管73支,高于常规胆道造影,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HCT胆道造影胆管显示较好,对尾状叶胆管显示能力强.

  • 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罗明月;周康荣;姚礼庆

    目的研究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 al colonoscopy, CTV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应用螺旋CT对102例患者行容积扫描,包括结、直肠癌64例,结、直肠息肉26例,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各3例,脂肪瘤2例,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脾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结肠、类癌和子宫内膜异位各1例,憩室7个病灶.除憩室外,均经手术和/或常规结肠镜(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CC)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在工作站应用Navigator软件获取CTVC图像. 结果 CTVC能够显示>4.0mm的癌结节和溃疡、>3.4mm 的息肉,癌肿分型判断正确率为92.2%;结合原始横轴面、2D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 rmation, 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 有助于病变定位、定性. 结论 CTVC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为结、直肠病变的检查开创新的途径.

  • CT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爽;张晓龙;冯晓源;沈天真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静脉畸形中的价值与限度. 材料与方法 5例经DSA证实的颅内静脉畸形病例,幕上1 例,幕下4例.分别在动脉期(CTA)和静脉期(CTV)扫描采样,运用SSD和MIP进行重建. 结果 CTA显示所有病灶,但没有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 海蛇头"即引流静脉影像特征,而CTV不仅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了引流静脉"海蛇头" 影像特征. 结论静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V)是诊断和随访颅内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优于动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A).

  • 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作者:钱丽霞;刘起旺;张锁旺;梁力;孙少杰

    目的提高对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 诊断水平. 材料与方法对14例脊髓多发性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处脊髓形态、MR信号及强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脊髓多发性硬化的特征性MRI表现为:主要发生在颈段脊髓,病变平均为5个椎体长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变呈斑片状,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病变呈斑片状或边缘强化.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变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强化. 结论 MRI不仅有助于脊髓多发性硬化的诊断,而且有助于与其他脊髓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 脑结核瘤的磁共振成像

    作者:李文方;马立公;鲍海华;张云亭

    目的分析颅内结核瘤的磁共振表现. 材料与方法对12例脑结核瘤MRI表现及Gd-DTPA强化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T1WI和T2WI信号强度与正常脑灰质进行比较. 结果 3例粟粒样脑结核瘤呈脑内散在的多发等或略长T 1、长T2信号,结节样均匀强化或伴有少量小环状强化.9例31个成熟结核瘤由环壁和坏死的核心两部分组成,环壁呈等T1、短T2信号(5个病灶)和等或略长T1、等或略长T 2信号(26个病灶),单环或花簇状环状强化;14个未成熟结核瘤呈结节样等或略长T1、长T2信号,均匀强化.成熟结核瘤的核心部分因组织病理学的差异可有多种信号.颅内结核瘤以1个主灶伴多个小灶为其主要表现形式(77.8%,7/9). 结论 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轻度不均匀等或略低信号,不均匀单环或花簇环状强化是结核瘤的主要MRI表现.而病灶的多发性符合脑结核系血行播散所致的发病机理,对确立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肺动静脉畸形的综合影像评价

    作者:柳曦;孔祥泉;许林锋;冯敢生;周承凯

    目的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各种影像学检查的表现,胸片、肺动静脉造影11例,CT平扫7例(增强4例),MR扫描2例(PA MRA) ,并计算各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 结果肺动静脉造影发现病灶29个,病灶呈瘤样扩张的血管,有1条供血动脉和数条引流静脉,引流静脉和左房早期显影.胸片表现为肺内局限结节样影且有异常血管与肺门相连,其敏感性为79.3%(23/29).CT表现为病灶密度均实,边界光整,并有典型的"血管蒂"征,增强扫描示病灶与肺动脉同步强化,多平面重建(MPR)有助于认识其相关血管,检查敏感性为94.4%(17/18).MR扫描敏感性为80.0%(4/5),对比增强肺动脉MR成像(CE MRA)可弥补常规序列的不足,有助于显示病变全貌,图像堪与肺动脉造影相比. 结论胸片可作为筛选方法,而肺动脉造影是诊断的" 金标准";CT可以提供与肺动脉造影相同的诊断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取代肺动脉造影;MR 特别是动态增强MRA不仅可以在形态上确认病灶,还可用以评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评估预后 .胸片与CT是佳的治疗后随访手段.

  • 螺旋CT三维成像在颈椎损伤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郑金龙;韩萍;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李友林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MPR、S SD)在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经X线和/或螺旋CT证实的颈椎损伤15例, 行螺旋CT扫描,并作MPR和SSD成像,13例扫描参数为层厚3mm,床速4.5mm/s,重建间距1.5m m;2例为层厚5mm,床速5mm/s,重建间距2mm.SSD低阈值选择150~180. 结果椎体及附件骨折10例,其中6例伴环齿关节脱位, 1例椎体滑脱.椎体旋转脱位4例,成角滑脱1例.15例中3例椎管狭窄并硬脊膜受压.MPR结合轴位图像可完全明确骨折、脱位及椎管情况.SSD对颈椎表面骨折、椎体旋转及成角脱位显示良好,立体感强,但对椎体内骨裂或骨折、椎管内病变显示差. 结论颈椎损伤应首选CT检查.轴位图像、MPR及SSD联合应用,能明确病变性质,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表现

    作者:段晓岷;孙国强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患儿的骶髂关节的CT影像特征. 材料与方法搜集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儿,行骶髂关节CT检查.年龄6~14岁. 结果骶髂关节间隙的CT表现为正常、增宽及宽窄不均 ,未见变窄及强直征象.骶髂关节面的改变主要为:髂骨面的改变包括关节面的模糊、不规则,骨皮质的不连续、变薄、增厚;关节面下囊变,骨破坏,骨质缺失和骨硬化.骶骨面的改变明显较髂骨面少.左侧关节改变较右侧重且发病率高.按国际标准分级,本组病例为0 ~Ⅲ级. 结论影像学特点初表现为周围关节炎征象,而无典型中轴关节受累征象.骶髂关节炎是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确诊的重要标志.

  • 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CT及MRI表现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鲜军舫;田其昌;兰宝森;徐爱德;徐德永;刘吉华;丛德宽

    目的探讨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2例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均行CT扫描,其中6例行MRI检查. 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眼.常见部位为眼眶外上壁、上壁及外壁.HRCT表现均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但无硬化,伴大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 1WI均呈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同),T2WI呈等或高信号.CT及MRI显示病变中~重度强化. 结论 HRCT可清楚显示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骨质改变,能帮助临床诊断;MRI可准确判断病变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 正常成人眼球眼眶位置关系的CT研究

    作者:谭琦瑄;周义成

    目的建立本地人群眼球突出度的正常参考值;探讨评价眼球突出度的其他方法以及眼球突出度与眼球大小、眼眶容积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对无眼部症状、体征且CT检查眼部、颅内正常者70例(男40例,女30例)的CT资料作了分析.CT扫描平面与视神经平面平行,以同时显示晶体中心和视神经眶内段全程的层面为测量层面.测量眼球突出度、眼球斜向突出度、眼球各方位直径及眼眶有关径线.作眼球突出度与眼球、眼眶大小比值的相关分析. 结果眼球突出度、眼球斜向突出度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男13.47~18.57mm,7.12~11.82mm;女12.39~18.11mm,6.75~12.15mm.眼球大小与眼眶前部容积之比值与眼球斜向突出度有直线相关关系,由此计算出眼球突出系数,正常参考值:男7.50~11.00,女6.30~10.88. 结论在估计异常眼球突出时,眼球斜向突出度与目前通用的眼球突出度有相似的价值.在需要对异常眼球突出作更精确估计时,眼球突出系数可作为补充参数.

  • 关节软骨的MR成像

    作者:楼海燕;王仁法;王承缘

    MRI已广泛应用于关节的检查.其多平面、高空间分辨率的成像使组成关节的骨骼、韧带、半月板的正常结构和病理改变得以很好显示.但对这些结构敏感的常规序列并不能很好显示关节软骨,而临床却需要影像学的检查能够明确在关节外伤、退变性和感染性关节疾病中软骨的损伤程度,以及对关节置换术、移植术或软骨保护药物治疗后的软骨恢复情况作出综合评价.笔者在复习关节软骨的正常结构和MRI的基础上, 介绍常见软骨疾病的MR表现及MR技术的进步对关节软骨的检查由形态学向分子水平定量、定性的发展前景.

  • 门静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郑卫权;张雪林

    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是一种精确的、非损伤性血管成像检查方法[1].既往MRA主要应用于颈动脉和脑动脉等血管成像.由于X线血管造影显示静脉常常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静脉磁共振血管造影越来越受到影像工作者的关注,尤其对于腹部静脉成像[2].笔者拟对门静脉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1 门静脉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流动的血液在MR图像上的表现与静止组织有显著的差别.根据成像技术的不同,在MR图像上 ,血液信号可以表现为"白"血,也可以表现为"黑"血.自旋回波序列是"黑"血成像的经典序列.在该序列中,由一对(90°,180°)层面选择射频脉冲来产生MR信号.如果在连续射频脉冲的间歇期,血流流出采集层面,就会导致血液信号的丢失,形成流空现象,因此血管通常呈现为黑色.薄层采集、长回波时间(echo time,TE)、预饱和、去相位梯度及预反转脉冲等可以加强流空现象.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由于在一系列180°射频脉冲中需要使用长回波链,流出效应(washout effects)显得更为重要[2,3].

  • 暂时阻断肝静脉后肝脏的血流改变及其意义:CT影像学研究

    作者:牟玮;巫北海;周代全;陈洁;吴光明;张永克

    目的研究犬肝静脉阻断后肝脏血流改变,并评估该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6只犬行肝静脉球囊导管阻断,应用螺旋 CT行肝脏双期扫描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肝静脉受阻肝叶密度明显低于未阻肝叶,二者形成明显的分界,门静脉逆行增强显影;受阻肝叶肝实质及门静脉增强的平均峰值时间明显滞后于未受阻者. 结论暂时阻断肝静脉后受阻区域总的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变缓,门静脉变为引流静脉.暂时阻断肝静脉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局部高温固化疗法是一项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技术.

  • 腹膜后或腹腔转移性淋巴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消融治疗

    作者:王培军;左长京;田建明;吕桃珍;王敏杰;杨继金;邵成伟;张火俊;陈炜;郝强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消融疗法对腹膜后或腹腔转移性淋巴结的治疗价值. 材料与方法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27例,腹腔淋巴结转移 51例,其中单发肿块136例,2个或2个以上肿块42例.男125例,女53例,年龄32~76岁,平均51岁.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38例在治疗前经化疗、放疗,但转移淋巴结仍继续增大,疗效不佳.仅接受1次CT引导下经皮穿刺淋巴结酒精消融治疗153例,接受2次治疗17例,接受3次治疗8例. 结果治疗后1、3、6、12、16个月,经CT和/或MRI随访评价,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完全坏死并缩小者97例,绝大部分坏死者18例,完全消失者63例. 在首次酒精消融治疗后10~17个月,12例由于原发癌恶化而死亡.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消融疗法对后腹膜或腹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费用低,并可进行重复治疗,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 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秋艳;高煜;李文华;范国平;金彪;刘明;冯谮;虞凌崴;吴湘如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CT 表现及特点.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脏恶性肿瘤,其中Wilms瘤45例,肾透明细胞肉瘤3例,肾细胞癌3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各1例. 结果 45例Wilms瘤中76%呈实质性肿块,4%为囊性,20% 为囊实性;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囊壁及间隔有强化;9%见斑点或斑片状钙化.肾脏恶性非 Wilms瘤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晰或模糊的类球形、密度欠均匀的实质性肿块,增强后轻~中等度强化,8例中5例(63%)见斑点或斑片状钙化.肾恶性横纹肌样瘤见实质内点状及条索状强化血管影.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肾实质及肾盂内分叶状实质性肿块,侵犯肾门及输尿管上段,肾周见新月形低密度的包膜下积液. 结论 CT对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提出随访方案上有一定帮助.

  • CT定位微创抽吸术治疗130例脑出血分析

    作者:王文献;周国兴;岳恒志;段建航;韩文杰;范辉;王福林

    采用CT定位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治疗术,具有定位准确、损伤轻微、操作简便、清除积血彻底等特点,是目前治疗脑出血的佳方法之一.我院自1995 年开展对自发性脑出血,幕上血肿量>40ml,行颅锥穿刺引流治疗130例.笔者就其操作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30例患者,男102例,女28例,年龄29~78岁,平均52岁.全部病例在起病6小时~7天内行头颅CT检查证实.出血量按多因氏公式计算均≥40ml.高血压性脑出血120例,原因不明的脑出血10例. 穿刺抽吸方法:备皮及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后,采用Picker-IQ型全身CT机,用简单体表画线法,即在CT机上借助扫描窗指示灯投射到头颅上的定位光线,用紫药水画出血肿大层面在体表上的投影标志,然后在同一层面上测出血肿中心到前额或后枕的距离,这样即可在体表上定出佳穿刺点,并避开皮层大血管及重要功能区,从体表穿刺点到血肿中心的距离 ,即为进针的深度(图1~3).对体表定位部消毒、铺洞巾、局麻后用颅钻(三棱形、带切口) 行颅骨钻孔,将颅骨及硬脑膜钻开后,用颅穿针按所测之的深度和方向穿刺,缓慢拔出针芯后,多可见到陈旧性血液流出,证明穿刺成功.用10ml空针行反复抽吸,尽可能将血肿内液体抽出.如血肿尚未完全溶解(3天以内),可于反复抽吸后经穿刺针注入尿激酶1万单位,对引流管夹闭1~2小时后,将其接虹吸管持续负压引流,其负压<0.4kPa.为防止引流后出血周围压力降低,凝血块溶解再出血,同时使用大剂量抗纤溶止血剂,并CT复查便于及时处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CT示血肿残留<10ml,方可拔管(图4~7).

  • 肝脏孤立性局灶型脂肪浸润的CT诊断

    作者:刘雨成;何银;周胜利;颜怀新

    孤立性局灶型肝脂肪浸润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易被误诊为肝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笔者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本病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1 材料与方法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31~56岁,平均42岁.5例无症状,体检时B超发现;1例因右上腹部不适B超诊为胰腺炎,同时发现肝内病变.所有患者B超结论均为肝占位性病变.AF P均为阴性,其中4例行彩超检查,先显示肝内病灶,然后取CFM状态显示病灶内有无彩色血流,并测量其流速和阻力指数.6例均作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平扫层厚和间隔均为10mm,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对比剂为离子型泛影葡胺80ml,流率为3ml/s.扫描取病灶大层面, 固定层面延迟多期扫描,机器为岛津4500全身扫描机.

  • 植物性胃石症临床X线诊断与消溶治疗(附12例报告)

    作者:邹一砖;徐达君;姚伟根;邵刚炯;陈迎;杨汉卿;陈林军

    植物性胃石症在南方较为少见,笔者遇到12例,通过X线钡餐检查确诊后用药物消溶治疗,经复查与随访疗效良好.现就植物性胃石症的临床X线表现和消溶治疗方法总结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1~84岁,平均38岁.全部病例均以上消化道症状来院诊治 ,通过X线钡餐检查确诊.12例均有食柿子、山楂史.食量在250~500g以上,多者一次食鲜山楂约750g.大部分在食后当日至3天后出现症状.患者均有上腹饱胀、反酸、呃逆及不同程度疼痛与食欲减退,3例食后有呕吐.查体时5例上腹部摸到肿块,其中4例肿块活动度

  • 用普通摄像头代换东芝影像增强器摄像管

    作者:宋莹;周世富;夏平

    我院1994年在东方红F99-IA500mA X线机上加装了成都电视设备厂生产的DSX-V影像增强系统.该系统配有日本原装东芝9英寸影像增强器的专用摄像管.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其影像增强效果渐渐降低,影像分辨率每况日下.1年以后,监视器上只有光栅,没有图像.经拆下摄像管检测,在其灯丝两端加上6.3V直流电压,在暗室条件下,10分钟以后才出现肉眼可见的微弱辉光,证明灯丝严重老化.经与生产厂家维修部门联系,称只有更换摄像管. 改装由于该摄像管为日本原装,进口该管所需资金近 30 000元.由于工作需要,经多方论证,我们从摄影器材商店买回1套1/4英寸CCD摄像头,其分辨率为250线,额定电压12V直流为自带变压器所供,再加装12mm镜头,适当延长焦距.然后将增强器尾部铁壳内原装摄像管及各种电路板拆除.买回的摄像头装入后,将其视频线与监视器视频输入接头连接,待图像调至清晰后固定摄像头即成. 效果用普通摄像头代替专用摄像管之后,监视器上图像清晰.在

  • 兔肝动脉插管技术的改进及DSA表现

    作者:贾洪顺;刘亚洪;全显跃

    兔是影像学基础研究中较为常用的实验动物,目前,关于兔肝动脉插管技术的研究及肝动脉正常DSA表现虽然已有不少文献进行了报道,但都不是很详细,因此很难为欲从事此项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直接的指导作用.笔者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本科室实验条件且切实可行的兔肝动脉插管技术,并结合文献对兔腹腔动脉正常解剖进行了描述. 1 肝动脉插管技术将兔成功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兔固定架上,同时经耳缘静脉建立静脉通道,0.9%生理盐水缓慢滴注.去除右股内侧及腹股沟区兔毛,常规消毒后铺上孔巾.根据股动脉搏动确定股动脉位置和走行方向,沿股动脉走向纵行切开皮肤,暴露股动脉鞘.股动脉鞘内可见并排走行的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管径由粗到细.分离出股动脉后,两端用丝线套起,结扎远端. 提起两端丝线,于暴露的股动脉中间段垂直方向小心剪开一横行切口,将4F管鞘向股动脉近端插入,动脉外留有2.5cm管鞘即可,利用前端丝线将管鞘固定,就可以进行插管操作.

  • 数字化X线诊断设备概述

    作者:包爱国;田明;张强

    数字化X线设备分两类:一类是间接数字化X线设备,另一类是直接数字化X线设备.1 间接数字化X线摄影这类设备的成像是采用X射线影像经X线胶片或影像增强器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方法.X线影像被胶片记录后,经数字化扫描仪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可进行计算机处理.X线通过人体被影像增强器接收后,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此方式可进行数字透视(digital fluorescopy, DF)、数字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数字点片 (digital spottmaging, DSI)、数字减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ies, DSA)等处理.这些设备的模拟数字转换还是建立在影像增强器和摄像机之后进行的,其工作原理见图1.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