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肾肉瘤样癌一例

    作者:韩雪;朱佳;樊树峰

    患者 男,59岁,因左侧腰部胀痛伴血尿8个月,再发6天就诊.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腰胀不适,无他处放射,伴肉眼血尿,为鲜红色,无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畏寒发热等,于外院查腹部CT示“左肾占位”,当时未予诊治.6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肉眼血尿,性质同前,至本院查泌尿系B超示“左肾实质性肿块,建议进一步检查”.KUB+ IVP示“左肾及左输尿管未显影,右肾功能良好”.

    关键词:
  • 肾脏后方阑尾黏液囊腺瘤CT表现一例

    作者:刘文慧;钱银锋

    患者 男,78岁.于1年前出现大便不规律,无大便带血及大便变形,未予治疗,1个月前在洗澡中发现腹部一包块,无红肿及疼痛.病程中无其他异常.患者平素身体健康,于2年前行“前列腺增生”手术.体检:右中中腹可扪及一肿块,约10.0 cm ×5.0 cm,边界尚清楚,活动度不大,无触痛,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肿瘤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右侧中腹部可见范围16.0 cm×7.2 cm的混合回声区,边缘尚清楚,形态不规则,以低回声为主,CDFI: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关键词:
  • 肝门部少见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黄小全

    患者 男,58岁,因外院体检发现肝脏占位,遂来本院就诊.患者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体检:T 36.9℃,P 72次/分,R 19次/分,BP 151/91mmHg.腹平软,未触及腹部包块,无压痛,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扪肿大.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99及CA-125等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生化检查未见异常.

    关键词:
  • 小脑蚓部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一例

    作者:杨联培;程敬亮;韩晶;刘俊宏;林晨

    患者 男,1岁,以“频繁性呕吐伴行走不稳1月余”为主诉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频繁性呕吐,具体次数不详,呕吐物为进食奶粉,量中等,呕吐后患者哭闹减轻,发病后患者精神差,饮食一般,曾多次就诊外院,以“胃肠疾病”诊治(具体不详),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后于外院行头颅MRI示:小脑蚓部占位伴梗阻性脑积水.

    关键词:
  • 成人小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熊霞;赵会传;彭婕

    患者 女,63岁.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腹部隐痛,不伴向他处放射,不伴恶心呕吐,精神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体力下降.体格检查:腹部平坦,无明显胃肠型,肌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全腹无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侧肾区无叩痛,Mushy征阴性,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5.5g/L,前白蛋白168.3 mg/L,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 儿童后颅窝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一例

    作者:李成龙;张欣贤;李钱程;李炯

    患者 女,18个月,主诉不能独走1月余,余无特殊异常.影像所见:平扫:后颅窝中心区类圆形混杂信号占位,境界清晰,大小(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约40.8 mm×36.8mm×52.8 mm,大部为长T1、等T2信号(图1、2),T2 FLAIR等信号为主(图3),DWI高信号为主(图4),ADC低信号为主(图5),ADC值0.46×10-3mm2/s,其内见斑片状出血及坏死灶,四脑室腔受压向前移位,肿块上界达三脑室后方,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幕上脑室扩张积水,脑室周围见片状水肿灶;增强扫描:肿块中度不均匀强化,中心区强化为主(图6).

    关键词:
  • 卵巢结核误诊一例

    作者:黄华清

    患者 女,44岁.腰背部不适,发现盆腔包块2天入院,平素月经规则,无呕吐及畏寒发热,体检:心、肺未见异常.神清,精神稍差,腹隆起,无压痛及反跳痛.妇检:外阴发育正常,已婚经产型,阴道通畅、伸展;宫颈肥大;因大量腹腔积液,子宫及双附件区触及不清.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332 g,/L,白细胞4.77×109/L,血小板239×109/L,中性粒细胞68.1%,淋巴细胞19.3%,CA-125:362.32 IU/ml.

    关键词:
  • 肝脏纤毛前肠囊肿一例

    作者:许建兴;郑建刚

    患者 男,69岁.1周前当地医院体检发现肝占位.无肝炎病史.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平扫示肝左叶第Ⅳ段胆囊窝旁可见类圆形等密度区(CT值43 HU),密度均匀,局部向肝外凸出,边界欠清(图1);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边界较平扫清晰,大小约2.2 cm ×1.9 cm(图2),矢状面重组显示病灶与胆囊壁分界不清(图3);MRI扫描清晰显示病灶位于肝包膜下,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图4),DWI呈高信号(图5),增强后病灶未见强化(图6);肝内血管显示完整,未见癌栓形成,肝内胆管系统无异常.

    关键词:
  • 嗜酸性膀胱输尿管炎一例

    作者:宣建新;孙伟明;李唯;朱士铭;刘哲峰

    患者 女,71岁.间断尿频、尿急、尿痛2年,加重伴间断发热半个月,T 37.0℃,未见明显肉眼血尿.自述有盗汗及进行性消瘦.既往结肠癌病史.实验室检查:尿常规WBC 3077.70/μL,LEU3+,肌酐93.1μmmol/L.尿沉渣未找到嗜酸性粒细胞.血常规WBC6.4×109/L,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血钾2.89 mmol/L.肿瘤标志物正常.免疫球蛋白、补体、抗核抗体、ANCA均阴性.

    关键词:
  • 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的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年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丹卉;时惠平;赵志强;李继元;宋宏涛

    目的 分析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扩散峰度成像(DKI)相关参数与年龄相关性变化趋势.方法 将67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3组:A组(15 ~30岁,n=26),B组(31~50岁,n=20),C组(≥51岁,n=21).对所有志愿者行MRI常规序列扫描及DKI扫描,应用扩散峰度模型分析得出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前列腺外周带左、右两侧各参数之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ANOVA)及LSD法对各参数在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外周带中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各参数与年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MK、MD和FA值在左、右两侧前列腺外周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外周带的MK值分别为0.714±0.058、0.682±0.057、0.584±0.046;MD值分别为(1.781±0.183)、(1.937±0.234)、(2.323±0.314) μm2/ms;FA值分别为0.207±0.033、0.183±0.016、0.154±0.026,不同年龄组外周带的MK、MD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周带MK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811,P<0.05),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691,P<0.05),而MD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785,P<0.05).结论 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的MK、MD和FA值与年龄相关,随年龄的增长,MK、FA值呈降低趋势,而MD值呈升高趋势.

  • CT能谱成像在胃癌与高度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夏婉;高剑波;柴亚如;陈岩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在胃癌与高度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能谱成像双期增强扫描的30例胃癌及24例高度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GSI Viewer分析软件获得病灶能谱曲线,分别计算40~70、70~ 140、40~140 keV各能量区间的能谱曲线斜率.同时测量病灶的碘浓度(IC)、水浓度(WC),并计算标准化后的碘浓度(NIC)(病灶碘浓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碘浓度的比值).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能谱参数差异.结果 静脉期,胃癌组的IC (23.78±6.85)(100μg/mL)、NIC(0.54 ±0.15)均大于相应期相高度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组(16.87 ±2.67)(100μg/mL)、(0.34±0.04)(P<0.05),两组的WC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胃癌组在40 ~ 70、70~140、40 ~140 keV各能量区间的能谱曲线斜率(4.64±1.28、0.68 ±0.21、1.87 ±0.53)均大于相应期相胃间质瘤组(3.35 ±0.52、0.48±0.11、1.33 ±0.20)(P<0.05).动脉期胃癌组与高度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组的IC、NIC、WC及各能量区间的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和高度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具有不同的能谱成像参数,可以借助能谱参数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

  • 拉伸指数模型DWI在鉴别肾乏脂性错构瘤与乳头状肾细胞癌临床价值

    作者:李浩杰;梁丽丽;李安琴;胡瑶;胡道予;李震

    目的 评估拉伸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在鉴别肾脏乏脂性错构瘤与乳头状细胞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乏脂性错构瘤(n=21)与乳头状肾细胞癌(n=26)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3.0 T MRI采用多b值DWI(b =0~1700 s/mm2)进行扫描.基于拉伸指数模型计算相应的定量参数[扩散分布系数(DDC),扩散异质性(α)]值.在两者之间鉴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统计评估.结果 与肾乏脂性错构瘤[DDC=(3.061 ±2.729)×10-3 mm2/s]相比,肾乳头状细胞癌中DDC明显降低[DDC=(0.953±0.417)×10-3mm2/s,P<0.001],而α值(α=0.776±0.113)明显高于乏脂性错构瘤(α=0.412 ±0.088,P<0.001).拉伸指数模型DWI定量参数值在两者之间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和佳截止值分别为:α:0.998、96.3%、100.0%、0.595;DDC:0.882、91.3%、74.1%、1.202×10-3mm2/s.结论 肾乏脂性错构瘤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不同的拉伸指数扩散定量参数值;α值在鉴别两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直肠癌扩散加权成像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铮;苏丹柯;赖少侣;金观桥;谢东;康巍;赵阳;阳君

    目的 探讨直肠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盆腔MRI平扫、增强及DWI检查.根据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明确肿瘤的部位及范围,观察病灶DWI(b=800 s/mm2)信号,测量肿瘤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小ADC值.比较病理分级不同组间肿瘤实性部分平均ADC值、小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诊断高、低分化直肠癌的佳临界值及其效能.结果 低、中、高分化直肠癌肿瘤实性部分平均ADC值分别为(0.984±1.206)×10-3 mm2/s、(1.135±1.423)×10-3 mm2/s、(1.219±0.347)×10-3mm2/s;低分化组平均ADC值低于中、高分化组(P<0.05),平均ADC值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rs=-0.09,P>O.05);小ADC值分别为(0.869 ±0.103)×10-3mm2/s、(1.021 ±0.169)×10-3mm2/s、(1.120±0.165)×10-3mm2/s,低分化组小ADC值均低于中、高分化组(P<0.05).小ADC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s=-0.301,P<0.05),以≥1.052×10-3mm2/s为阈值,小ADC值诊断高分化直肠癌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5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5;以≤0.967×10-3mm2/s为阈值,小ADC值诊断低分化直肠癌的敏感度为67.7%,特异度为81.8%,ROC曲线AUC为0.747.结论 直肠癌DWI肿瘤小ADC值有助于术前预判肿瘤病理分级.

  • 直肠癌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高b值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孟闫凯;张翀达;张红梅;叶枫;欧阳汉;赵心明;徐凯;周纯武

    目的 对直肠癌高b值(> 200 s/mm2)进行初步的优化,观察高b值变化对直肠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参数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22例直肠腺癌患者.由一名从事消化道肿瘤影像诊断专业10年的医生,选取全部16个b值(A组:0、10、20、30、40、60、80、100、150、200、400、800、1000、1200、1500、2000)后,在b值=800的IVIM序列图像上选取肿瘤实性成分大的层面用于测量.保持感兴趣区(ROI)不变,分别再次重新选取14个b值(B组:0、10、20、30、40、60、80、100、150、200、400、800、1000、1200)和12个b值(C组:0、10、20、30、40、60、80、100、150、200、400、800),软件分别自动生成相应的IVIM参数图及参数,同样的步骤间隔一周后由同一医生分别再重复测量一次.取每次测量的平均值用于分析.采用Bland-Ahman图对同一医生间隔1周前后两次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进行分析.对A、B、C三组IVIM参数的平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同时进行Bonferroni 组间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三组间比较,D*值95%一致性界限在A、B组和A、C组组间波动相对较大.ADC、D值95%一致性界限组间波动均不明显.ADC、D、D*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A、B、C三组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组间比较,D、D*、f值在A组和B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随着高b值数目的减少,ADC、D、D*值及标准误增加,f值变化不明显.结论 直肠癌IVIM成像高b值变化对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影响不明显.b值>1500的选取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胰腺外伤和相关并发症及其在随访复查中的MSCT表现

    作者:段正凡;黄进帮;张诰;杨龙刚;吴金星;李珊

    目的 总结胰腺外伤和相关并发症及其在随访复查中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确诊的胰腺外伤患者MSCT检查资料,参考美国创伤外科学分会(AAST)提出的分级标准,对胰腺损伤进行分级诊断,观察胰腺不同损伤等级和相关并发症及其在随访复查中的MSCT影像表现.结果 首诊时漏诊3例,25例首诊时可见胰腺损伤的直接征象而明确诊断,28例可见胰腺损伤间接征象.Ⅰ级损伤8例,Ⅱ级损伤6例,Ⅲ级损伤7例,Ⅳ级损伤5例,V级损伤2例.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胰腺损伤范围及断裂带,断裂带超过50%者术中可见主胰管断裂伤.胰腺损伤相关并发症包括假性囊肿9例,胰周血管损伤6例,腹腔或胰周感染2例,胰腺萎缩3例.结论 MSCT能及时发现胰腺损伤,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胰损伤诊断的阳性率,更准确地评估胰腺损伤程度及分级.MSCT随访可观察胰腺恢复情况,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囊肿的大小变化、腹腔或胰周感染、胰腺萎缩等并发症,为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MSCT肝包膜侵犯征象对肝癌微血管侵犯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李强;赖少侣;张卫;金观桥;王琛;苏丹柯;谢东

    目的 探讨MSCT肝包膜侵犯征象对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肝癌13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将MSCT肝包膜侵犯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肝包膜侵犯征象与病理肝包膜侵犯、肝癌MVI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0.01);MSCT肝包膜侵犯征象诊断肝癌MV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3.3% (40/48)、67.9%(57/84)、73.5%(97/132).结论 MSCT肝包膜侵犯征象可以作为评估肝癌MVI的一种依据.

  • 子痫前期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作者:麦慧;董天发;江魁明;钟熹;陈展航;谭昱

    目的 应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MRI)测量子痫前期(PE)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PE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与脑MRI正常患者间BA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 对34例PE患者进行常规头颅MRI扫描,根据常规MRI结果分为PRES组和脑MRI正常组,对两组行BA PCMRI扫描,在工作站上利用流体定量(QFLOW)软件进行后处理,T1-FFE幅度图像上沿BA边缘绘制感兴趣区,软件自动分析得到心动周期内BA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及时相-流速曲线,记录BA的血管断面面积、平均流速(MV)、平均流量(MF)及血流阻力(RI).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BA血流动力学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PRES组BA的RI低于脑MRI正常组(t=5.61,P<0.05),血管断面面积、MV、MF均显著大于脑MRI正常组(t血管断面面积=4.54,tMV=6.53,tMF=8.41;P值均<0.01).结论 PE PRES BA血流灌注呈“低阻高排”特征,BA血流高灌注与PRES的发生密切相关.

  • 基于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改良脑卒中风险评分模型对脑卒中患者再发风险的预测研究

    作者:曹代荣;肖泽彬;林禹;刘碧英;佘德君;郑颖彦;张宇阳

    目的 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模型基础上,结合颈动脉高分辨MR成像技术,建立改良脑卒中风险评分模型(RSRS).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缺血性脑卒中(AIS)初发和再发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MR序列成像,对比初发及再发AIS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的差别,并进行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逐步构建分层方案,联合ESRS形成改良的RSRS,利用ROC曲线评估ESRS及RSRS预测卒中再发的准确性.结果 (1)再发组与初发组AIS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标准化管壁指数(NWI)、斑块内出血(IPH)比例、破裂的纤维帽(FCR)比例、富含脂质坏死核心(LRNC)大面积/指数和IPH大面积/指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DL-C、IPH、FCR、NWI值及LRNC指数是AIS患者发生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3) ROC曲线显示,ESRS及RSR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和0.912,当RSRS评分=6分时,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结论 ESRS和RSRS均对AIS再发有明确的预测价值,但改良后的RSRS预测价值更大;RSRS评分=6分可作为预测AIS再发风险的分层方案.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肿瘤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陶乙宣;范国光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手术前后不同级别脑肿瘤与邻近白质纤维束关系的变化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于术前3天、术后1个月行常规MRI及DTI扫描.利用各向异性分数(FA)图测量肿瘤邻近白质纤维束在手术前后及健侧相同位置纤维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及FA.重组肿瘤邻近白质的纤维束示踪(DTT)图,对比手术前后白质纤维束的位置、形态及完整性并判断患者预后.结果 低级别脑肿瘤对邻近白质纤维束的影响以推移、挤压为主,与健侧纤维束比较FA值升高、ADC值减低(P<0.05),术后纤维束形态、位置逐渐恢复正常,FA值及ADC值趋同于健侧,大部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明显改善;高级别脑肿瘤对邻近白质纤维束普遍存在浸润、破坏,术前纤维束的FA值减低,ADC值明显增高(P<0.01),术后虽将肿瘤大部切除,邻近纤维束的FA值及ADC值仍无明显改善,中断、破坏的纤维束亦无恢复,患者的预后明显较低级别组差(P<0.05).结论 DTI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地显示肿瘤与邻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对不同级别肿瘤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 DTI及1H-MRS对肝豆状核变性脑组织微观结构损害的定量研究

    作者:张发平;陈其春;郑穗生;邹立巍;李欢;单艳棋

    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评估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脑灰质核团及白质的微观结构损害.方法 选取HLD患者26例及正常对照组20名行DTI及1 H-MRS成像,比较两组不同脑区部分各向异性值(FA)、平均扩散系数(ADC)、扩散张量本征(E1、E2、E3)值及NAA/Cr、Cho/Cr、NAA/Cho比值的差异.结果 HLD患者双侧壳核及丘脑的FA及ADC值高于正常组,其中壳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丘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额叶白质及胼胝体压部FA值降低,ADC值升高,与正常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LD组各兴趣区本征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双侧壳核E1、E2、E3值、双侧丘脑E1值、双侧额叶白质及胼胝体压部E2、E3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LD组双侧壳核、双侧丘脑及胼胝体压部的NAA/Cr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结合1H-MRS技术可以提供HLD患者脑实质的代谢及扩散量化指标,更真实地反映脑实质损害的程度.

  • 基于MRI常规序列信号、强化程度以及ADC值鉴别不同亚型脑膜瘤

    作者:刘杨颖秋;尚劲;王微微;田诗云;孙博;宋清伟;苗延巍

    目的 基于MRI常规序列信号、强化程度以及扩散特征,探讨大增强比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上皮型、纤维型及血管瘤型三种亚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3例上皮型、32例纤维型与11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术前MRI资料,量化三者的T1 WI、T2 WI信号强度及大增强比值,测量瘤体实质、瘤周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8.0版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亚型脑膜瘤之间的T1WI、T2WI信号评分.应用两样本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亚型脑膜瘤的肿瘤实质与瘤周区、对侧正常脑实质之间的AD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亚型脑膜瘤间的大增强比值及ADC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来确定大增强比值及ADC值对不同亚型脑膜瘤的诊断能力.结果 纤维型、上皮型和血管瘤型脑膜瘤的大强化程度依次增高(0.94 ±0.26,1.23 ±0.48,2.19 ±0.92),三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06,P=0.007,P<0.001);血管瘤型脑膜瘤瘤体实质平均ADC值[(11.60±1.04)×10-10m2/s],显著高于上皮型、纤维型[(8.75±1.78)×10-10 m2/s、(8.55 ±2.11)×10-10m2/s] (P <0.01;P=0.001);利用ROC分析结果,以ADC值10.5×10-10m2/s、10.6×10-10m2/s为阈值鉴别血管瘤型与上皮型、血管瘤型与纤维型脑膜瘤的曲线下面积(AUC)较大增强比值大,分别为0.927、0.94.结论 与上皮型、纤维型相比,血管瘤型脑膜瘤具有明显不同的大强化程度,且显著增高的ADC值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 胸部细胞性神经鞘瘤的临床及CT表现

    作者:王亚丽;朱慧媛;江森;孙希文

    目的 探讨胸部细胞性神经鞘瘤的临床及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细胞性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男4例,女3例.年龄38 ~ 66岁,中位年龄52岁.4例出现胸痛、咳嗽等症状,3例无任何症状,体检偶然发现.肿瘤位于后上纵隔2例,中纵隔1例,胸壁4例.7例细胞性神经鞘瘤在CT上主要表现为孤立性软组织密度肿块,囊实性2例,实性5例;大小4.3 ~7.8 cm,中位直径5.6 cm;6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例不规则,沿肋骨方向延长,边缘有分叶.平扫1例呈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强化程度不一,轻至中度强化.邻近肺组织受压2例;肋骨受压弧形切迹2例;骨质破坏2例,其中1例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CT可以清楚显示胸部细胞性神经鞘瘤的形态学特征和周围结构受累情况.结合病史和临床资料,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 双源CT在单心室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

    作者:吴健;于铁链

    目的 探讨双源CT对单心室(SV)诊断、分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双源CT诊断并经手术、超声等方法证实为SV的病例资料.通过节段分析法分析内脏-心房关系、心房-心室连接、心室-大血管连接等内容,对SV进行分型并确定解剖畸形.结果 10例SV均经双源CT正确诊断,超声诊断正确9例.双源CT对10例SV按心室形态结构分型分为A型8例、B型1例、D型1例,按主动脉与肺动脉位置关系分型分为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5例.双源CT确诊合并其他解剖畸形共19种55处.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与双源CT结果对比漏诊永存动脉干、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误诊房间隔缺损1例.结论 双源CT对SV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对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吸烟者小气道的MDCT呼吸双相定量分析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苏维维;夏艺;管宇;范丽;刘士远;肖湘生

    目的 定量分析吸烟人群在多排螺旋CT(MDCT)呼吸双相扫描下的气道径线,并探索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58例吸烟者,经肺功能检查证实其中14例为COPD患者,另纳入39名不吸烟且肺功能正常的人群作为对照组,97名受试者均接受肺功能检查和MDCT呼吸双相扫描.测量所有受试者3~6级气道吸气末的管壁厚度(I-T)、管腔面积(I-LA),管壁面积占横截面积的百分比(I-% WA)及腔面积的呼吸气末比值(E/I-LA),及各参数与肺功能指标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及一氧化碳/肺泡扩散量(DLCO/VA%)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人群气道径线中I-LA3 ~5,I-T6,I-% WA5,E/I-LA3 ~6以及肺功能参数中FEV1、FEV1/FVC、DLCO/VA%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COPD组I-T与DLCO/VA%、E/I-LA与FEV1/FVC,I-% WA6与FEV1/FVC均呈明显负相关性,且I-T与DLCO/VA%相关性随3~6级气道减小而增大;I-LA4与FEV1/FVC呈正相关.吸烟非COPD组的FEV1与I-LA4、I-% WA4及E/I-LA3,FEV1%与I-% WA6、DLCO/VA%与I-LA6均呈明显负相关性,且FEV1与E/I-LA4的相关性较E/I-LA3,I-LA4增大.不吸烟对照组的I-T与DLCO/VA%,I-% WA4与FEV1,E/I-L4与FEV1呈明显负相关性.结论 MDCT双气相扫描能有效评价吸烟者小气道改变,且较肺功能检查能更早的发现吸烟者小气道的异常.

  • 冠状动脉CTA联合节段心肌功能评价冠心病临床价值

    作者:熊青峰;马小静;陈险峰;陈鑫;张雪莲;双东思;许娟;成庆;彭志远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功能相关血管病变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267例,筛选出经CCTA及冠状动脉造影(ICA)诊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单支病变(狭窄程度≥50%),经导管法测量LAD血流储备分数(FFR)病例73例.以ICA为标准,分别以50%、70%的管腔狭窄为界值,评价CCTA诊断准确率.测量CCTA心脏短轴前壁心肌相对CT值、心肌增厚率、心内膜运动幅度及室壁增厚率,以侧壁心肌作为对照,以低于平均值2个标准差定义为功能减低.以FFR作为标准,按照FFR≥0.80为非功能相关血管病变,FFR< 0.80为功能相关血管病变,分别分析CCTA联合心肌功能方法与ICA判断功能相关血管病变准确率,并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心肌功能分析显示,LAD供血区域的总体节段心肌较侧壁心肌功能减退.以ICA 50%为标准,CCTA诊断LAD病变72例,准确率98.6%;以ICA 70%标准,CCTA诊断LAD病变45例,诊断准确率仅61.6%;以FFR 0.80标准,单纯CCTA判断功能或非功能相关血管病变33例,准确率45.2%,ICA判断功能或非功能相关血管病变59例,准确率80.8%,而CCTA联合节段心肌功能时,CTA判断功能或非功能相关血管病变67例,准确率91.8%,与ICA比较,P>0.05.结论 CCTA单纯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临床价值不高;CCTA联合心肌节段功能,可明显提高评价冠心病准确性,为临床精准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良恶性椎体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卢莹莹;吴春根;申玉兰;杜悦;李松华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良恶性椎体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临床随访和病理资料将29例椎体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良性组(15例)为急性良性骨折,恶性组(14例)为病理性骨折,对所有患者进行脊柱DWI检查,分别记录病灶和正常椎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包括大值、小值和平均值,计算其差值(da、di、de),分析比较两组的ADC值、差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恶性组较良性组的ADC大值(1.55×10-3mm2/svs.1.99×10-3mm2/s,P<0.01)、ADC小值(0.55×10-3mm2/s vs.0.79×10-3mm2/s,P<0.05)、ADC平均值(1.08×10-3mm2/s vs.1.47×10-3 mm2/s,P<0.01)及大值差值da(1.08×10-3mm2/s vs.1.58×10-3mm2/s,P<0.01)、小值差值di(0.52×10-3mm2/s vs.0.78×10-3mm2/s,P<0.01)、平均值差值de(0.93×10-3mm2/s vs.1.32×10-3mm2/s,P<0.01)要低.绘制ROC曲线后,病灶ADC大值、小值、平均值及其与正常椎体ADC的差值da、di、d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9,0.791,0.864,0.821,0.824,0.880.结论 定量分析ADC值有助于鉴别椎体良恶性骨折,差值de的鉴别诊断准确性高,病灶ADC平均值其次.

  • 脊柱区良恶性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张立华;刘艳;袁慧书

    目的 探讨脊柱区良恶性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21例临床病理确诊的神经鞘瘤和16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影像特点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例神经鞘瘤和16例MPNST分别位于颈椎(12例,57.1%;9例,56.3%)、胸椎(5例,23.8%;2例,12.5%)和腰骶椎(4例,19%;5例,31.3%);21例神经鞘瘤均伴骨破坏,19例边界清晰,14例伴硬化边形成,19例伴骶孔或椎间孔扩大;16例MPNST中13例伴骨破坏,4例边界清晰,2例伴硬化边,8例伴骶孔或椎间孔扩大;二组肿瘤在边界(x2=4.7,P=0.001)、硬化边(x2 =10.9,P=0.001)、骶孔或椎间孔扩大(x2=7.5,P=0.006)存在统计学差异;MRI信号及增强特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鞘瘤和MPNST均可伴骨破坏,其骨破坏特点存在一定差异;MRI信号及增强特点相似,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意义有限.

  • DTI联合DTT对外伤致胫神经损伤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小娟;潘征;韩峰;殷嘉季;赖丙林;吕国士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扩散张量纤维示踪(DTT)技术在外伤致胫神经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不同程度胫神经损伤患者(损伤组)及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膝关节DTI资料,定量分析两组膝关节胫神经各向异性(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FA值、ADC值差异;进一步分析FA值及ADC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胫神经损伤诊断的准确性,并采用DTT对胫神经进行纤维示踪,评估神经纤维走向、形态.结果 损伤组FA值为0.51 ±0.05,对照组FA值为0.58 ±0.05,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4.509,P<0.05);损伤组ADC值为(1.43 ±0.07)×10-3mm2/s,对照组ADC值为(1.35 ±0.10)×10-3mm2/s,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725,P<0.05);FA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ADC值的ROC曲线AUC为0.724.结论 DTI技术可以定量分析胫神经损伤的损伤程度,并且在对中等以及重度神经损伤的诊断上FA值较ADC值具有较高诊断效能,但其不能从形态学上对胫神经予以显示.DTT技术则可清晰显示胫神经损伤后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纤维形态变化.两者联合可大大提高对胫神经损伤诊断的正确率,并且能够对胫神经损伤后修复等进行随访和评估.

  • 定量DCE-MRI对鼻咽癌化放疗疗效评估的价值

    作者:赵灿灿;翟建;王芳晓

    目的 探讨鼻咽癌化放疗前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及Ve)值的变化情况,从功能学角度评估鼻咽癌化放疗疗效.方法 搜集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初诊患者26例,分别于治疗前和诱导化疗加放疗50 Gy后行常规及DCE-MRI检查,应用后处理软件测量感兴趣区的DCE-MRI定量参数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治疗前肿瘤区和健侧翼外肌的DCE-MRI定量参数进行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治疗前和诱导化疗加放疗50 Gy后肿瘤区DCE-MRI定量参数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方法分析治疗前鼻咽癌DCE-MRI各定量参数与诱导化疗加放疗50 Gy后肿瘤消退率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鼻咽癌肿瘤区的Ktrans、Kep及Ve值均高于健侧翼外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鉴别鼻咽癌肿瘤区与健侧翼外肌时,Ktrans诊断效能大.诱导化疗加放疗50 Gy后肿瘤的Ktrans和Kep值降低,而Ve值升高,且与治疗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Ktrans、Kep值与肿瘤消退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4、0.395,治疗前Ve与肿瘤消退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定量DCE-MRI能够从功能学角度量化评估鼻咽癌化放疗疗效,且治疗前的Ktrans、Kep对预测鼻咽癌对化放疗的敏感性有价值,其中Ktrans较好.

  • 动态增强MR定量分析对眼眶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王焱钧;胡昊;吴飞云;钱雯;许晓泉;苏国义;施海彬;刘虎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分析对眼眶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眼眶肿块64例,其中良性35例、恶性29例.DCE-MRI数据采用改良Tofts双室模型进行处理,获得定量参数:容量转运常数(Ktrans)、返流速率常数(Kep)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组定量参数的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法分析各参数诊断眼眶恶性肿块的效能.结果 眼眶恶性组Kep值高于良性组(P=0.015),Ve值低于良性组(P=0.007),两组间Ktran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00).ROC曲线分析提示以Ve≤0.233诊断眼眶恶性肿块,可以获得优的诊断效能(AUC 0.741;敏感度65.5%;特异度80.0%).结论 DCE-MRI定量分析对眼眶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为肿块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 宫颈癌MR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孟欢

    宫颈癌确定诊断主要依赖妇科检查及细胞病理学,但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和疗效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效果评估中显示出其独有优势[1-3].1常规MRI常规T2 WI平扫可以显示ⅠB期以上的肿瘤,而增强后对ⅠA期以上肿瘤诊断敏感性达95%[3].若使用阴道内线圈则发现较小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6%、59.0%,其中36%肿瘤体积≤1 cm3[4].

    关键词: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参数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楠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评估胰腺癌的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方法,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作为一项新的功能磁共振技术,使得MRI不仅能进行形态学评估,更能从分子水平上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的运动状态,从而间接反映病变内部结构和病理变化.体素内相位不相干运动(the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是一种先进的DWI技术,它能将由水分子产生的扩散运动和微循环产生的灌注效应分别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
  • 乳腺MRI背景实质增强研究进展

    作者:王红莉

    在MRI图像上,注入对比剂后,正常的乳腺组织和异常的乳腺病变均增强.正常乳腺实质的增强称为背景实质增强(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BPE).依据美国放射学院提出的2013年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and reporting data system,BI-RADS)标准[1],于注入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后大约90 s评估BPE水平和分布,BPE水平可划分为4类:极少、轻度、中度和重度,BPE分布可分为对称和非对称.据文献报道,不同女性乳腺BPE的表现不尽相同[2-5],而且乳腺BPE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4,6 ~22].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乳腺BPE可能会影响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和评估[23~25].此外,乳腺BPE可能与同侧乳腺癌的复发相关[26,27].本文综述乳腺BPE表现、影响因素、对MRI诊断和评估乳腺疾病的影响以及与同侧乳腺癌复发的相关性,提高乳腺放射科医生对BPE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 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自适应迭代算法重组技术在肠系膜上动静脉图像质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殷小平;左紫薇;徐英进;王佳宁;刘怀军;梁广路

    目的 探讨应用能谱CT佳单能量成像联合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ASIR)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及静脉图像质量的优化.方法 搜集临床腹部能谱CT检查的25例腹部疾病患者资料,应用能谱分析软件,得出能谱CT成像中佳单能图像,分别采用70 keV、佳单能量、佳单能量+40% ASIR模式进行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重组,比较70 keV、佳单能量、佳单能量+40% ASIR 3组肠系膜上动静脉的CT值、背景噪声(SDn)及背景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并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肠系膜上动脉及静脉佳CNR单能量水平集中在55 ~ 62 keV左右,平均为60 keV.佳单能量组(60 keV)、70 keV单能量组、佳单能量(60 keV) +40% ASIR组肠系膜上动脉的CNR分别20.41±7.66,17.16±6.79,22.85±8.24;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24±0.35、3.86-0.19和4.25 ±0.36.肠系膜上静脉CNR分别为5.80±1.99、4.37±1.22和7.27 ±2.51;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8±0.35、3.46 ±0.27和3.81 ±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keV +40% ASIR组CNR、SNR均高于70 keV组及60 keV组;60 keV +40% ASIR组主观评分高于70 keV组(P<0.05),与60 keV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 能谱肠系膜上动脉及静脉成像中佳单能量(60keV)+ 40% ASIR图像较70 keV及60 keV图像成像质量有所提高,可以在临床血管成像方面广泛应用.

  • 水化联合小剂量利尿剂预防高危患者对比剂肾病的研究

    作者:沈虹;江开航;梁秀梅

    目的 探讨水化联合小剂量速尿对高危患者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 搜集2015年1月至9月接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且CIN发生风险评分系统评分≥11分的患者80例.研究组40例,应用对比剂前、后6h持续给予生理盐水1 mL·kg-1 ·h-1静脉输注行水化治疗,检查结束5 min后,缓慢静脉推注速尿20 mg(推注时间>30 s).对照组40例,仅给予相同的水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肌酐(SCr)浓度变化和CIN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7.5%)和10例(25%)患者发生C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在水化期间,对照组有4例患者发生心功能恶化1级以上,明显多于研究组(0例)(P=0.04).结论 与单纯水化治疗相比,水化联合小剂量速尿不但可以有效减少高危患者CT冠状动脉成像术后CIN的发生,而且还能预防水化治疗期间的心功能恶化.

  • 倍增时间在磨玻璃结节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付金花;陈武飞;滑炎卿

    目的 探讨肿瘤倍增时间(DT)在肺内磨玻璃结节(GGN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华东医院诊治的78例肺内GGNs的影像学资料,结节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微浸润性腺癌(M IA)和浸润性腺癌(IAC).根据密度差异将初诊结节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及混合性磨玻璃结节(mGGN),采用体积倍增时间(VDT)计算,不同类型结节的DT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78例GGNs中共有pGGN40例,mGGN 38例,术后病理:MIA 38例,IAC 40例.pGGN的平均DT为845天,mGGN的平均DT为538天,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设定DT≤730天、1095天、1460天,分别作为MIA和IAC的诊断阈值,pGGN诊断为MIA敏感性分别为67%、78%、73%,特异性33%、50%、29%,准确性50%、60%、56%.设定DT≤365天、730天、1095天,分别作为MIA和IAC的诊断阈值,mGGN诊断为MIA敏感性分别为25%、27%、24%,特异性50%、88%、89%,准确性33%、59%、58%.结论 mGGN较pGGN增长快速,随访中应缩短随访间隔及随访时间;初诊为pGGN时,以DT≤1095天作为手术点有较高的价值;初诊为mGGN时,以DT≤730天作为手术点有较高的价值.

  •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高频热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邹佳华;汪飞;王赤华;王娴;余昭胜;韩秀文;胡汉楚;周娜;龚长志;赵祖来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深部高频热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2例盆腔复发性宫颈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125I粒子植入联合高频热疗,对照组采用单纯125I粒子植入,观察两组肿瘤消退情况,此外进行疼痛缓解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评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治疗后2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96.2%)高于对照组(73.1%)(x2=8.35,P<O.05),疼痛缓解率(88.2%)高于对照组(38.9%)(x2=5.33,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急性放射损伤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9,P>0.05).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高频热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近期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 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5cm肝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作者:陈奇峰;贾振宇;杨正强;吴文涛;施海彬

    目的 对比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与单独MWA治疗≤5 cm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辅以人工检索国内外关于TACE+ MWA与单独MWA治疗≤5 cm肝癌效果对比的临床对照试验.纳入分析患者生存率和肿瘤复发及并发症.视情况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二分类变量的Meta结果,包括合并的比值比(OR)值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 符合条件的5篇文献268例患者纳入分析,148例接受TACE+ MWA治疗,120例接受单独MWA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TACE+ MWA组1、2年生存率优于单独MWA组(OR 1-year=2.65,95% CI:1.26~5.56,P=0.01;OR2-year=2.16,95% CI:1.16 ~ 4.02,P=0.02),1年复发率低于单独MWA组(OR1-year=0.43,95% CI:0.21~ 0.86,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CE+ MWA组3年生存率(OR3-year=1.64,95%CI:0.81~3.31,P=0.17)及2、3年复发率(OR2-year=0.36,95%CI:0.11 ~1.13,P=0.08;OR3-year=0.75,95%CI:0.38~1.47,P=0.40)和单独MWA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MWA对于≤5 cm肝癌的治疗近期效果优于单独MWA治疗,远期疗效尚无优势.

  • 腹内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表现(附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宋殿行;岳振营;郭鹏;杨新国;庞闽厦;卜庆敖;孙勇军

    目的 探讨腹内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F)的CT表现.方法 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型DF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结果 4例均为单发病变,分别位于小肠系膜、回结肠系膜、大弯侧胃壁、肝脏;均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轮廓清晰,体积较大,大径线8.0 ~15.0 cm,平均10.3 em;平扫时3例相对骨骼肌呈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不均质、轻-中度强化;1例相对肝实质呈混杂略低密度,内见斑片状更低密度区,动脉期片絮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呈持续强化,强化范围逐步扩大,强化区密度均匀,夹杂有裂隙状低密度区.结论 腹内型DF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诊断,确诊仍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 外耳道闭锁患儿鼓室段面神经管遮窗CT研究

    作者:李建明;刘鸿圣;钟建文;吴慧莹;艾斌;田金生;徐文彪

    目的 分析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症鼓室段面神经管遮窗的原因.方法 对23例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儿(闭锁组)和36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耳部行CT扫描,测量鼓室段面神经管的宽径(Φ)、第二弯曲角度(a°)、缺裂口长度(D),神经管管壁上缘与外半规管下缘间的距离(d1)及前庭窗下缘与面神经水平段的垂直距离(d2),分析各测量值与面神经管低位程度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闭锁组a°和d2变小,d1增大[闭锁组(107.98 ± 14.20)°、(0.64 ±0.45) mm、(1.25±0.32)mm,对照组(118.43 ±11.65)°、(0.94 ±0.30) mm、(1.08±0.28) mm,P均<0.05];两组中、D值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遮窗程度d2≤0.4 mm:闭锁组8耳(17.4%,8/46),其中2耳遮窗程度d2≤0(4.3%,2/46);对照组遮窗程度d2≤0.4 mm2耳(2.8%,2/72).(3)在闭锁组中,a°、d1与d2呈负相关(r分别为-0.44、-0.49,P均<0.05),中、D及耳部并发其他畸形的数目与d2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症面神经管低位遮窗主要因鼓室段下行所致,d1的增大为重要征象.

  • 左眶占位病变——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许珂;张勇;程敬亮;汪卫建

    患者 男,41岁,以“左眼疼、胀、凸出5个月”为主诉入院.体检:右眼睑无水肿,眼球无凸出、震颤,左眼睑水肿,眼球凸出,结膜无充血、水肿、出血,巩膜无黄染、斑点,角膜无云翳、白斑、溃疡,右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调节反射正常.MRI检查:平扫示左侧眼球凸出,形态失常,左侧玻璃体后缘欠光整呈波浪状改变.左侧眼球后方可见与眼外肌相比团块状T1WI混杂等信号(图1)、抑脂T2WI混杂高信号(图2、3),病变与眼肌关系密切,左侧视神经受包绕,左眼睑肿胀,DWI高b值未见明显扩散受限(图4).增强扫描:左侧眼球后方病变可见明显均质强化,病变大小约为3.7 cm×2.8 cm ×2.4 cm(图5).

    关键词: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