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左胫骨骨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庞建鑫;汪秀玲

    患者女,22岁.因“左踝疼痛3年余,加重3天”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踝关节疼痛,疼痛间断发作,活动后加重,休息时减轻,曾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天前疼痛症状加重.体检:右踝关节压痛、稍肿胀、活动受限,皮温正常.四肢肌力及感觉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一例

    作者:曹国平;邓小毅;王洪松

    患者女,68岁.反复腹胀半年,加重伴胸闷气急1个月就诊.体检:既往高血压病史二十余年,血压控制不详,无烟酒嗜好;入院体检:血压150/90 mmHg(1 mmHg =0.133 kPa),心率95次/分,未及病理性杂音、心包摩擦音、额外心音.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关键词:
  • CT诊断不典型药物性肝损害一例

    作者:向志雄;梁华波;刘晓红;李旭峰

    患儿 男,4个月.因CT发现肝内多发“占位”病变来我院就诊.体检:患儿营养中等,面色可,呼吸较均称,双肺闻及少许干性哕音,肝肋下3 cm,质中硬,肝肾功能在正常值范围.外院CT片示:双上肺后段及下肺见条片及不规则结节状影,边缘稍模糊(图1);肝脏体积增大,多叶段见团片及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密度欠均,较大者约2.8 cm×2.0 cm,双期增强扫描片示肝内病灶前期多为团状强化或厚壁环形强化,后期扫描病灶仍见持续强化,中央低密度影减少或消失(图2A~C).

    关键词:
  • 右大腿滑膜肉瘤一例

    作者:江进;宛红娥;贾景磊;傅明花;赵云辉;王玉兰

    患者 女,42岁.2011年8月发现右大腿上段内侧鸡蛋大小包块,不痛,未在意.肿块进行性生长致右髋屈曲受限入院.专科检查:轻度跛行,右侧大腿上段前内侧触及直径约15 cm软组织肿块,质韧,表面光滑,不能推动,上界达腹股沟,表面见静脉充盈,皮温稍高,轻度压痛.右髋因包块阻挡,屈曲呈90°,后伸及内入旋转、内收外展正常,右下肢肌力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末梢血运良好.

    关键词:
  • 颅骨板障内蛛网膜囊肿一例

    作者:李永华;李彦;毛毳;刘国红

    患者女,67岁.主因“阵发性头痛5年,近期发作频繁并逐渐加重2个月余”来院就诊.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史.体检:患者诉近5年来枕部经常不适、胀痛呈阵发性,发作时无恶心、呕吐,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枕骨粗隆略偏右侧软组织轻度肿胀伴压痛,患者否认颅脑外伤史.

    关键词:
  • 肺内髓脂瘤一例

    作者:徐青青;殷信道;黄文斌;孙军;武新英;卢铃铨

    患者女,57岁.间歇热13天(高温度达38.6°),伴寒颤,无咳嗽咳痰.当地医院CT提示右肺下叶结节及右下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服用感冒药及抗生素后,来我院复查CT.CT表现:轴位CT图像示右肺下叶内基底段一个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的结节,结节密度稍不均匀,大小约1.5 cm× 1.4 cm.测量结节内的CT值,平均值为-46 HU(-30 ~-68 HU).结节毗邻于右肺下静脉分支.结节无钙化或骨化密度影(图1,2).邻近的肺组织见囊状支气管扩张改变(图3).

    关键词:
  • MR诊断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一例

    作者:孙永青;陈为军;杨益;张林医

    患者女,68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疼痛不适1个月入院,呈间断性发作,无肩背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寒战、高热,无咳嗽、咳痰,无腹泻,无反酸、烧心乏力等症状.体温36℃.专科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式呼吸存在,腹软,未触及包块及肿块,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征(-),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关键词: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MRI表现

    作者:梁文华;陆菁菁;冯逢;金征宇;史宏晖;郎景和

    目的 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检查结果.结果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累及子宫骶骨韧带、阴道、子宫直肠凹、直肠,输尿管等亦可受累,其MRI主要表现为信号和结构紊乱、受累部位不规则增厚或结节形成、相邻组织和器官的变形牵拉,本研究中9例累及子宫骶骨韧带,12例累及阴道,3例位于子宫直肠凹,6例侵犯直肠,2例位于输尿管.结论 对于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MRI不但能准确定位,还能显示病变范围,是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

  • 3.0T MRI在良、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申敬东;许春苗;陈学军;曲金荣;黎海亮

    目的 分析良、恶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68例良、恶性GTN的MRI征象.结果 良性24例,均位于子宫腔内,肿块直径均较大(4 ~ 16 cm),边界清楚,呈蜂窝状改变,增强后多轻度强化;恶性44例(16例位于子宫肌层,28例位于宫腔内),肿块直径均较小(2 ~6cm),边界多不清楚,内部出现出血及坏死,信号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或宫旁可见增粗扭曲的强化血管.结论 仔细分析3 T MRI征象可以提高对良恶性GTN的诊断准确性,并为其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为临床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

  • 肝硬化上腹部多器官CT灌注表现初探

    作者:李芃;赵建农;韩福刚;唐光才;舒健

    目的 探讨全肝各叶、胰腺各部位CT灌注血流特征及肝硬化时肝脏血流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周围上腹部实质脏器灌注的影响.方法 采用320排容积CT对45例肝硬化组及45名正常对照组进行上腹部容积灌注扫描,通过Body perfusion软件后处理得到不同肝叶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动脉灌注分数(APF)、胰腺不同部位及脾的动脉灌注量(A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肝左外叶HAP、APF高于肝右前叶、右后叶(P分别为0.006、0.012、0.002、0.004),HPP低于肝右前叶、右后叶、左内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2、0.007、0.03).肝硬化组HAP、HPP、APF在各肝叶间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组和对照组之间HAP、HP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6.12,31.71,61.37;P =0.000).正常对照组胰头、胰体、胰尾部AP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组胰体、胰尾部的AP低于胰头部(P =0.000).肝硬化组胰腺各部位、脾的AP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4.836、8.467、8.548、7.854,P<0.01).结论 正常人各肝叶灌注情况不尽相同,正常胰腺各部位灌注均匀,肝硬化时肝内灌注差异消失,胰腺、脾的灌注降低.

  • 化脓性输卵管炎的MRI诊断

    作者:陈振松;孟志华;刘干辉;胡卫忠;黄伟

    目的 探讨化脓性输卵管炎脓肿型与肉芽肿型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输卵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42例中10例为双侧发病,共计52个病灶.结果 52个病灶根据输卵管积脓扩张与实性成分分为两型:(1)输卵管扩张的脓肿型:41个.MRI表现为附件区“管状结构”,呈迂曲管状、腊肠状或多房状41个,管壁分层强化3个,管腔内不完全间隔15个,T2WI见液液平面7个,囊液T1WI不均匀稍高信号17个.6例行DWI检查,结果8个病灶均呈高信号;(2)以实性为主且输卵管扩大较轻的肉芽肿型:11个.MRI表现为附件区软组织肿块11个,细管状影10个,3例行DWI检查均呈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病灶位于肿块内侧,肿块远侧显示多个小囊状影6个.42例盆腔内均见不同程度炎性渗出、组织增厚及脏器水肿、粘连等征象.结论 化脓性输卵管炎MRI诊断可分为脓肿型与肉芽肿型.脓肿型特征性表现为“管状结构”与管腔内脓液信号特点;肉芽肿诊断要点为肿块内弯曲短管状影与病灶远侧包裹卵巢,结合盆腔内炎性渗出、粘连,以及临床症状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动态增强MRI评估子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

    作者:余小多;林蒙;黄曼妮;欧阳汉;陈雁;安菊生;周纯武

    目的 探讨3.0T动态增强MRI(DCE-MRI)对子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于本院行同步放化疗的子宫颈鳞癌患者共88例,测量疗前、疗末肿瘤及子宫肌层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DCE-MRI半定量参数并计算相对值.分别比较各参数在疗前、疗末及疗末不同疗效组间的差异.结果 疗末相对大下降斜率(rMSD)、相对大信号增强比率(rSERmax)及达峰时间(TTP)较疗前升高,相对15 s的SER(rSER15)、相对30 s的SER(rSER30)较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31及0.001).疗末肿瘤完全缓解组(n=56) rPEI、rMSI、rSER60及rSERmax均高于部分缓解组(n=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15、0.008及0.003).结论 DCE-MRI半定量参数能够反映子宫颈鳞癌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鉴别肿瘤完全缓解及残留情况,为肿瘤疗效评估提供新的方法.

  • 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汪国余;吴玉林;刘红宇;吴仙荣

    目的 探讨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14例卵泡膜纤维瘤患者的CT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密度特点并与手术病理学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14例患者共发现17个病灶,3例多发;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径约32~142 mm,平均71.9 mm;14个病灶边界清楚,3个病灶边界模糊不清.7个病灶呈实性,密度均匀,CT平扫较子宫肌层呈相对低密度改变,10个病灶密度不均,各有2个病灶内见絮状或囊状低密度区,6个病灶内二者共存,增强扫描实性病灶或病灶实性部分轻度持续强化,1个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絮状低密度区可有轻度延迟强化,囊状低密度区无强化.手术病理:所有病灶均见完整包膜,8例大体病灶内见多发囊性坏死区;肿瘤细胞呈类圆形,细胞浆丰富,未见明显核分裂,呈漩涡状排列,周围伴大量胶原纤维,局部组织间隔广泛玻璃样变性,间质弥漫性水肿、黏液样变;盆腔积液9例,胸腔积液1例.结论 轻度强化和絮状低密度灶为卵泡膜纤维瘤的主要CT表现,CT检查能较全面显示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邢庆娜;张小安;赵鑫;姚晓宾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MRI平扫成像结合增强成像与MRI平扫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于术前分期判断的差异,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同时比较正常内膜组与内膜癌组及不同分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从而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对于内膜癌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于内膜癌的准确分期,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后,Ⅰ期的诊断准确率提高至85.3%,Ⅱ期的诊断准确率提高至94.1%,比单纯的MRI平扫加增强成像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正常子宫内膜ADC值(1.44 ±0.10)×l0-3mm2/s明显大于内膜癌ADC值(0.98±0.14)×10-3mm2/s(t=10.03,P <0.05);ADC值在内膜癌不同分期之间的比较:Ⅰ期和Ⅱ期无统计学差异(P=0.373),Ⅲ期ADC值小于Ⅰ期和Ⅱ期(P =0.001,P=0.008).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准确分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ESWAN相位图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朱跃强;白人驹;腾飞;叶兆祥;刘佩芳

    目的 探讨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相位图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性病变(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8例、其他囊性病变18例)患者的常规MR及ESWAN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其他囊性病变T1信号强度比率(T1SIR)、T2信号强度比率(T2SIR)及校正相位(CP)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1 SIR、T2SIR及CP值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效能,并确定诊断阈值.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其他囊性病变的T1 SIR分别为1.78 ±0.74和0.69 ±0.41,T2SIR分别为2.03 ±0.90和3.57±1.17,CP值分别为2027.79±11.66和2056.90±8.9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91、-5.76和-10.74,P值均<0.01).T1 SIR阈值为0.90,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9.3%;T2SIR阈值为3.46,敏感度为71.9%,特异度为92.9%;CP值阈值为2048.37,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89.3%.结论 ESWAN相位图能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能力.

  • 卵巢甲状腺肿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分析

    作者:刘冬;沈海林;付芳芳;孙羽;尚海龙

    目的 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6例,分析其发生部位、病变形态、密度和信号特征以及肿块的实性成分、囊壁及间隔的强化方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卵巢甲状腺肿发生于左侧附件4例,右侧附件2例;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例为完全囊性,1例病灶含有脂肪组织,2例含有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性成分、囊壁及间隔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未见强化;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为多囊状肿物,主要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囊液未见强化.3例盆腔内可见少量积液,其中1例合并右侧胸腔积液.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结合病史和临床检查,基本可以实现诊断;对于不典型的病例终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 原发性失眠患者基于局部一致性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研究

    作者:梁敏杰;周全;杨晓玲;汤忆;方进

    目的 通过比较静息状态下原发性失眠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局部一致性(ReHo)差异,初步探讨原发性失眠神经功能特点.方法 对20例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态BOLD-fMRI扫描,利用SPM软件进行ReHo分析,获得两组之间各脑区局部一致性的差异.结果 原发性失眠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左侧桥脑、右侧海马旁回、左侧距状沟皮层、左侧岛叶皮层、双侧前扣带回、左侧楔前叶;ReHo值减低的脑区:双侧前额叶内侧回、双侧楔叶、右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结论 原发性失眠患者存在ReHo异常的脑区,且较多发生在边缘系统,提示这部分脑区可能存在功能障碍或损伤;失眠的患者可能出现昼夜节律系统的紊乱,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失眠患者过度觉醒导致网状系统的功能损害是主要原因.

  • 利用VBM技术测量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全脑灰质体积的变化

    作者:王晚千;赵建农;郭大静;张维;周治明;吴媛;周红俐

    目的 利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VBM)分析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全脑灰质体积变化的特点.方法 16例MHE患者及17名正常人,用3.0T磁共振对其进行高分辨率三维T1WI扫描,利用VBM软件对扫描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运用VBM对MHE组和对照组的全脑灰质体积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E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双侧小脑后叶、双侧豆状核、双侧颞中回、双侧中央后回、双侧海马、右侧舌回、左侧苍白球、左侧前扣带回、左楔叶等区域的灰质体积下降,双侧丘脑、双侧脑干灰质体积有所增加[P<0.05(AlphaSim校正)].结论 VBM技术能够显示MHE患者全脑灰质的改变,对早期诊断MHE及探究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基于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急性颈髓外伤的评估

    作者:苏佳佳;吴光耀;刘玉林;陈宪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其纤维束示踪(FT)技术对急性外伤性颈髓损伤的评估.方法 37例急性期(<3天)颈椎外伤患者及统计学资料匹配正常志愿者行3.0 T MRI常规和DTI扫描,统计分析病变区和对照部位感兴趣区(ROI)相关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组FT图,并根据颈髓T2WI信号将损伤组分为高信号组和阴性组.结果 20例颈髓T2 WI高信号组ADC值为(1.20±0.20)×10-3mm2/s,明显高于正常组(0.95 ±0.18)×10-3mm2/s(P =0.004),FA值(0.50±0.04)明显低于正常组(0.66±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17例T2WI阴性组ADC值为(0.80 ±0.19)×10-3mm2/s,低于正常组(P<0.001),FA值(0.41±0.06)亦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这二组之间比较,前者ADC值高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后者FA值低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4).颈髓损伤组FT技术显示病变区颈髓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稀疏、移位、扭曲或断裂等征象.结论 DTI能早期发现隐匿性颈髓损伤,ADC值和FA值能定量评估颈髓损伤程度及其范围;FT能直观显示病变区白质纤维束细微损伤.

  • 磁共振成像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傅迎霞;郭莉莉;柏根基

    目的 探讨MRI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垂体瘤(其中侵袭性垂体瘤43例,非侵袭性垂体瘤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特征、生长方式及侵袭特点等.结果 侵袭性垂体瘤中垂体大腺瘤或巨腺瘤38例,发生率较高(88.4%),明显高于小腺瘤5例(发生率11.6%)(P<0.05);生长方式以多方向生长为主31例(发生率52%),明显高于单一方向生长12例(发生率18.5%)(x2=13.72,P<0.05);侵袭性垂体瘤中坏死和(或)囊变及出血14例(发生率32.5%)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6例(发生率7.3%)(x2=13.372,P<0.05).侵犯方式以蔓延和包绕为主,其中海绵窦受侵21例,蝶窦内受侵22例,视交叉受累32例,第三脑室变形5例,脑实质受侵3例.MRI判断侵袭性垂体瘤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93.7%,阳性预测值为67%,阴性预测值为94.7%.结论 MRI可以诊断侵袭性垂体瘤及明确对邻近结构侵犯的方式和范围,从而有助于手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 拟诊为肺脓肿的肺癌的CT特征及病理对照

    作者:周震;吕岩;谢汝明;周新华;贺伟;徐金萍

    目的 探讨表现为酷似肺脓肿的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影像表现酷似肺脓肿的肺癌患者资料,另随机选取22例肺脓肿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有详细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观察病变主体及周围病灶的影像特点,两组计数资料行x2检验.两组病例影像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2例周围型肺癌,均表现为肺内圆形、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团块状影,周围肺野散在片絮、磨玻璃影,病变主体密度不均匀,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液化区,7例见空洞,增强扫描病变实质不均匀强化,病变主体境界清楚者9例(75%),周围病变与邻近肺组织交界面周径的1/3~ 1/2境界清楚者8例(66.7%).22例肺脓肿病例,病变主体境界清楚者4例(18.2%),与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P<0.05),周围病变与邻近肺组织交界面周径的1/3~1/2境界清楚者5例(22.7%),与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P<0.05).抗炎治疗后病变主体肺癌组均无明显变化(100%),肺脓肿组1例(4.5%)未见明显变化,余21例(95.5%)均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病例空洞及液化区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及P=0.003,P<0.05).周围病变肺癌组中8例(66.7%)与肺交界面周径的1/3 ~ 1/2境界清楚病灶未见明显变化,两组其余周围病灶均缩小,病变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l).结论 影像表现酷似肺脓肿的肺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病变主体境界及周围病灶与相邻肺组织交界面周径的1/3~ 1/2是否清楚,对肺癌及肺脓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抗炎治疗对于两种疾病的鉴别亦是十分必要的.

  • 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结合灌注血池容积技术评价急性肺栓塞的初步研究

    作者:沈起钧;彭志毅;单嫣娜;陈文辉;周合山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结合灌注血池容积(PBV)技术评价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临床诊断肺栓塞患者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PA)及PBV成像,所得图像以肺叶及肺段为评价单位,分别对CTPA血管内栓子数量及栓塞程度,PBV灌注缺损区平均CT值及碘含量值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48例患者除3例有不同程度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或胸腔积液,双肺表现为弥漫灌注降低,未纳入统计;其余共有225个肺叶和肺叶动脉,720个肺段和肺段动脉纳入分析.其中78个肺叶、171个肺段内有栓子存在.以肺叶为评价单位,PBV共检出灌注缺损或降低75个,CTPA检出相应的血管栓塞78个,符合率为96.2%;以肺段为评价单位,PBV共检出156个肺段有灌注缺损或降低,与CTPA检出171个栓子的符合率为91.2%,病变区域的PBV图(包括CT值及碘含量)与肺栓塞的有无及栓塞的程度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结合PBV技术有助于提高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正确率.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

    作者:胡粟;张妤;诸伟;黄瑾瑜;叶爱华;胡春洪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X线及CT资料,观察病灶部位、形态、边界、大径、强化程度及病灶内部特征等.对术前定性诊断错误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肿瘤发生于左上肺6例,左下肺4例,右上肺2例,右下肺5例,右中肺1例,同时发生于左上肺及右下肺、两上肺各1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16例,边界清楚锐利15例.大径0.5~3.6 cm不等,平均(2.14 ±0.93) cm.平扫CT值平均约(35.45±10.55) HU;增强后均匀强化7例,边缘强化4例,CT值平均约(72.45±26.80) HU.贴边血管征4例,尾征2例,空气新月征1例,肺动脉为主征l例;胸膜凹陷征2例,血管集束征2例.X线发现病灶13例(81.25%),另有3例(18.75%)X线漏诊.CT术前定性诊断正确10例,误诊为错构瘤2例、肺癌4例、多发转移瘤2例、慢性感染1例、巨淋巴结增生1例,CT误诊率为50.0%(10/20).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孤立、边界清、密度均匀、明显强化的结节,伴或不伴一些特征性征象(如贴边血管征、尾征等).但少数表现不典型者(如境界不清、多发病灶等)易造成误诊,临床工作中需仔细观察病灶周围征象,尤其增强及多平面重组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性.

  • 吸气相与呼气相高分辨CT定量评估甲型H1N1流感肺部后遗损伤

    作者:李平;季诚;陈铟铟;郭亮;李勇刚

    目的 采用吸气相与呼气相高分辨CT定量评估甲型H1N1流感患者肺部后遗损伤程度并观察其演变规律.方法 35例甲型H1N1流感肺部合并症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危重组8例,重症组27例.所有患者出院后6~7个月行胸部吸气相与呼气相高分辨CT扫描,其中24例患者接受了肺功能检查.19例患者于出院后18个月再次复查高分辨CT,其中危重组7例,重症组12例.对患者胸部CT异常征象进行定量评分,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影像学评分与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危重组住院期间、出院后6~7个月及18个月复查胸部CT评分平均得分分别为17.75分、12.38分及11.14分.重症组住院期间及二次复查平均得分分别为8.59分、3.67分、3.67分,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磨玻璃影、间质性病变及实变影首诊阳性率分别为62.9% (22/35)、42.9% (15/35)及40%(14/35).6个月后复查,阳性率分别为14.3%(5/35)、54.3%(19/35)及0.18个月后复查阳性率分别为5.2%(1/19)、63.2%(12/19)及0.空气储留征6个月后及18个月后复查阳性率分别为54.3%(19/35)、68.4%(13/19).6~7个月复查,24例患者肺一氧化碳扩散量(DLCO)值与肺部病变影像定量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8.结论 甲型H1 N1流感肺损伤早期多表现为磨玻璃影,晚期后遗损伤主要表现为间质性病变及空气储留征,吸气相与呼气相高分辨CT定量评分能反映甲型H1N1流感肺部后遗损伤程度.

  • 腹外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析

    作者:郑红伟;祁佩红;薛鹏;陈勇;漆剑频;胡道予;胡秀荣

    目的 探讨腹外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腹外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MRI检查11例,增强10例;CT检查5例,增强4例.结果 13例位于四肢、胸壁、颈部及臀部软组织内,2例位于骨内.形态上,13例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2例呈不规则斑片状影,10例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5例边界尚清.肿块直径较大,平均直径约9.7 cm.CT显示,5例病灶均呈略低于肌肉的低密度灶,其中1例伴囊变、坏死;MRI显示,11例病灶与肌肉比较均呈不均匀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内均伴条片状长T1、短T2信号,其中1例伴囊变、坏死.MRI增强10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CT增强4例,3例略不均匀轻度强化,1例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静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病理镜下瘤细胞呈长梭形,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呈侵袭性生长,浸润周围的横纹肌及脂肪组织,伴胶原纤维增生及程度不等的透明变性、黏液变性.结论 腹外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MRI对手术切除范围的判断具有优势.

  • MRI及3D-STIR序列联合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

    作者:李勇;孔祥泉;杨帆;龙茜;刘定西

    目的 探讨MRI及三维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3D-STIR)序列神经成像联合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分别用MRI常规扫描与3D-STIR序列神经成像技术诊断责任椎间盘病变及受压的脊神经根,评价两种技术的敏感性和正确指数,并采用配对x2检验、Kappa检验比较两种技术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x2检验比较两种技术对诊断责任椎间盘病变脊神经根受压的敏感性和正确指数的差异.结果 MRI常规序列、3D-STIR序列神经成像对责任椎间盘病变脊神经根定性诊断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cNemar值分别为观察者一1.000、0.388,观察者二0.424、0.388).MRI常规序列、3D-STIR序列神经成像敏感性观察者一94.9%,89.8%,观察者二88.1%、84.7%,正确指数分别为:观察者一89.8%、79.6%,观察者二76.2%、69.4%,MRI常规序列与3D-STIR序列神经成像联合应用,对责任椎间盘病变定性诊断的敏感性、正确指数分别为观察者一96.6%、93.2%,观察者二91.5%、86.4%,但三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者一x2 =2.52,P=0.284;观察者二x2=1.297,P=0.523).结论 3D-STIR序列神经成像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腰骶部脊神经根走行及受压情况,与MRI常规序列联合应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磁化传递率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研究

    作者:何杰;康志雷;李晓娜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磁化传递率(MTR)与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mann分级的关系.方法 96例腰腿疼痛患者,行腰椎间盘MRI常规序列及质子密度磁化传递(MT)扫描,对其进行改良Pfirrmann分级,测量并计算L1~S1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的MTR值.用Pearson法分析髓核、纤维环MTR值与改良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纤维环较髓核有较大的信号饱和度,减影图像上可以很好地显示纤维环与髓核之间的分界.髓核MTR值男性为(7.00±2.74)%,女性为(7.94±2.75)%;纤维环MTR值男性为(11.25±2.86)%,女性为(10.69±2.72)%.纤维环的MTR均值高于髓核.髓核MTR值与改良Pfirrmann分级及年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 =0.201,0.177,P<0.01).结论 髓核的MTR值随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增加而增加,MT作为定量MRI的一种特殊检查技术,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方法应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

  • 3D CE-MRA对颈部静脉系统的影像解剖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琦;翟冬枝

    目的 通过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颈部静脉系统的解剖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搜集行颈部动脉3D CE-MRA的受检者,对静脉显影良好、无病变的中老年人108例,男、女各54例,分40~55岁、56~70岁和>70岁3个年龄组,每组36例,年龄40~82岁.利用工作站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三维成像,观察横窦(TS)及颈内静脉(IJV)的引流优势、颈内静脉球(JB)的走行形态、正常IJV影像解剖测量,分析侧别、性别和年龄因素在IJV各部位内径测值差异性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108例受检者中,右侧JB 62例为隆起型,占57.4%,46例为平坦型,占42.6%;左侧JB 55例为隆起型,占50.9%,53例为平坦型,占49.1%;(2)随着年龄增长,UV内径值逐渐增大;IJV内径多数右侧宽于左侧,男性宽于女性居多,左右两侧IJV各部位内径测值中除了小值,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性别间比较无差异(P >0.05);(3)108例受试者中,59例为TS右优势型,占54.6%,17例为左优势型,占15.7%,32例为对称型,占29.6%;65例为IJV右优势型,占60.2%,18例为左优势型,占16.7%,25例为对称型,占23.1%.(4)右侧JB走行形态与IJV的引流优势有关联性(P<0.05),左侧JB走行形态与IJV的引流优势无关联性(P>0.05),TS与IJV优势引流相关联(P<0.05).结论 3D CE-MRA可以清晰显示IJV的解剖学全貌,此项技术应用于中老年人群,为疾病诊断、临床应用及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叶酸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成像及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中领

    叶酸(FA)是一种天然B族维生素,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辅酶形式是四氢叶酸的一些衍生物,在一碳单位的代谢中起作用.还可以参与嘌呤及核糖核酸的合成,减少胎儿神经管发育畸形等.作为介导肿瘤靶向的物质,叶酸与单克隆抗体等相比,化学性质较简单,无免疫原性等一些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叶酸受体(folate recetor,FR)是一种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lycoSyl phoSphatidylinositol,GPI)连接的膜糖蛋白,分子量较小,对叶酸及类似物有较高的亲和力,且具有饱和性、特异性及可逆性等特点.主要包括FR-α及FR-β两种亚型,FR基因表达具有很强的组织及基因特异性.Wu及Lanza等[1,2]报道FR-α在超过90%的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肝癌、结肠癌及肺癌中高度表达,而FR-β主要在非上皮来源的肿瘤及粒细胞白血病中高表达,也有研究证明在关节炎及肝脏炎症同样表达.它们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较弱或不表达,这为FR介导的肿瘤靶向成像及药物靶向于肿瘤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 心外膜脂肪组织不同影像学定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作者:祁荣兴;田国才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沉积在心脏表面的内脏脂肪组织,19世纪早期就已被发现,但被长期忽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都将焦点集中在这一腹部以外的内脏脂肪上[1,2].近研究表明EAT是内脏型肥胖的重要标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3,4].本文就EAT的解剖学、生理生化、分泌脂肪细胞因子的特性,各种定量评估方法及临床意义等问题作一综述.

    关键词:
  • 低心率及心率变异下前门控CT冠状动脉造影中重叠时间设置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磊;王娟;王泽锋;刘挨师

    目的 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TCA),探讨重叠时间(PT)设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拟行CTCA检查的患者160例(心率≤55次/min,心率变异≤5次/min),依据患者体重指数选择管电流(270~ 800 mA)、管电压设置为120 kV.PT设置范围在0~150 ms,每间隔10 ms纳入10例患者.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推断不同PT设置下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性的切点.采用x2检验比较切点前后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差异;分析心率与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2257支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冠状动脉评分(4.55 ±0.66)分;ROC曲线显示不同PT设置下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性的切点为40ms,<40 ms与≥40 ms者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比较:96.2%% vs 99.2% (x2 =23.751,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T设置与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在低心率及心率变异度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将PT设置修改为40 ms可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 头颅CT平扫100 kV结合SAFIRE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付雨菲;何波;韩丹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头颅100 kV平扫联合应用迭代算法原始数据域迭代重建(SAFIRE)的可行性.方法 60例头颅平扫的患者,分为常规剂量120 kV组30例和100 kV低剂量组30例,其他扫描参数相同.机器自动生成滤波反投影(FBP)图,100 kV组再行SAFIRE 1~5重建.图像质量评分采用5分法,颅底伪影的评价采用4级.对两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颅底伪影的评价,平均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辐射剂量[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及SAFIRE S1~5重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0 kV低剂量组ED较常规剂量120 kV组下降18%.两组的噪声、SNR、CNR、图像质量及颅底伪影主观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平均CT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SAFIRE 1~5重建后,100kV组FBP、S1 ~5与120 kV组FBP比较噪声、SNR及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及颅底伪影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S3图像质量评分高.100 kV组噪声为S5低,且为除S4和S5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之外,其他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头颅CT平扫100 kV联合SAFIRE重建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保证图像质量,以SAFIRE 3图像质量评分高.

  • 640层CT 20ml对比剂肺动脉成像

    作者:王彬;高芳琴;徐玉红;黄婷婷;张雪林

    目的 探讨640层CT肺动脉造影检查20 ml对比剂应用、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 方法 搜集临床上疑为肺栓塞患者40例进行640层CT肺动脉造影,所有患者心功能无异常.根据扫描技术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采用肺动脉层面跟踪阈值触发技术,使用60 ml对比剂,B组20例,采用右心房层面跟踪阈值触发技术,使用20ml对比剂,智能毫安low dose扫描模式,足-头方向扫描.对各组的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同层面肺动脉、肺静脉CT值测量并对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优于A组,且辐射剂量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右肺下叶和左肺上叶肺动、静脉CT值差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0层CT肺动脉造影使用20 ml对比剂和智能毫安扫描技术可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

  • 64层MDCT共轭采集技术和图像多平面重组对听骨链细节显示分析

    作者:毛建强;赵光明;夏进东;刘凯

    目的 采用64层MDCT共轭采集技术和图像多平面重组(MPR)的方法对正常听骨链和其维系结构进行成像,以改善对听骨链细节的显示.方法 25名(50耳)正常成人志愿者参与本研究.使用64层MDCT共轭采集技术,ADW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MPR.骨窗进行大密度投影,软组织窗进行平均密度投影分别用以显示骨性听骨链和其韧带及肌肉.结果 64层MDCT共轭采集技术结合MPR方法清晰地显示了正常听骨链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锤骨、砧骨及镫骨的显示率均为100%(50/50),鼓膜张肌的显示率为96%(48/50),锤骨外侧、上韧带显示率为70%(35/50),鼓膜显示率为62% (31/50).结论 共轭采集技术增加了Z轴空间分辨率;结合MPR、窗技术和不同密度投影可以明显改善对听骨链细节的显示.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局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建新;朱晓黎;刘一之;倪才方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局部动脉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中晚期肝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改变、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8例,予TACE联合局部动脉内恩度治疗;对照组28例,予常规TACE治疗.分别于术前1周内及术后3、7、28天检测血清VEGF及甲胎蛋白(AFP)水平、术前1周内及术后1个月患者增强CT或MRI图像比较两组治疗实体肿瘤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7天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12.9±5.23) ng/ml、(13.1±4.26) ng/ml,对照组术后7天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t=-4.39,P=0.000),而试验组术后与术前血清VEGF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前血清AFP分别为:(601.3±372) ng/ml、(800.5±190.34) ng/ml.术后3~4周AFP分别为:(606.3±332.76) ng/ml、(656 ±313.19) ng/ml,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实体肿瘤缓解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9.3%,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00);试验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2.9个月,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14.9个月.TACE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栓塞后综合征发生,未发现试验组有明确与恩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TACE联合局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安全可靠,对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较传统单纯TACE组为优.

  • 经颈股静脉双入路取出回收钩贴壁的OptEase下腔静脉滤器

    作者:刘振生;王家祥;孙勇;匡雄伟;周龙江;王苇;李澄

    目的 评价经颈股静脉双入路取出回收钩贴壁的OptEase下腔静脉滤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对5例常规圈套技术无法成功取出的OptEase腔静脉滤器行经颈股静脉双入路法取出.具体过程如下:下腔静脉造影证实滤器回收钩贴壁而常规法无法取出后,行右侧颈静脉入路,鹅颈抓捕器与导丝从滤器不同网眼进入滤器并抓捕导丝软头拉出体外.将导丝两端套入8F导引导管内并将导引导管送至滤器近心端收紧,前推或后拉导引导管使滤器回收钩与下腔静脉壁分离,同时经股静脉入路常规法套取滤器回收钩并回收滤器.术后即刻造影及6~12个月的临床随访观察有无出血或血栓形成.结果 5例经颈股静脉双入路取出回收钩贴壁的OptEase下腔静脉滤器均获成功,其中1例出现滤器金属丝焊接点断裂及髂静脉部分血栓形成.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6~12个月未见出血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颈股静脉双入路取出回收钩贴壁的OptEase下腔静脉滤器安全有效,可提高下腔静脉滤器回收成功率.

  • CT引导下使用角度定位器与徒手穿刺人体模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毛毳;李永华;刘国红;曹尚超;杨义;索红娜

    目的 通过模拟人体穿刺,进行自制角度定位器与徒手在CT引导下经皮胸腹穿刺一次性成功率的比较.方法 应用相同的A、B两副自制人体模型,并在每副模型内设计了相同数量、体积及深度的模拟病灶,在CT机的引导下进行穿刺.终比较A、B两副模型一次穿刺的成功率.结果 使用角度定位器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远高于未使用角度定位器的徒手穿刺.在每个模型的30个模拟病灶中,使用角度定位器的A模型,其成功率比未使用角度定位器的B模型的徒手穿刺高出20个,成功率增加了86.7%.结论 利用机械原理设计的CT引导下经皮胸腹穿刺角度定位器,设计原理简单,造价低廉,角度定位准确,有较高的临床实用及推广价值.

  •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CT及MRI表现

    作者:黄爱娜;韩希年;陆健;张学琴;缪小芬;张涛;李敏达;杨道华;刘胜楠

    目的 提高对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3~61岁,平均49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包膜、钙化、CT密度、MRI信号、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与程度、肾周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并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位于左肾,1例位于右肾;均呈类圆形,长径1.5~7.5cm,与肾组织分界清,3例有假包膜.CT平扫1例呈稍高密度,1例呈稍低密度,3例呈等密度,其中2例有钙化,1例有囊变.2例行MRI检查者,T1WI上1例呈稍低信号为主伴有更低信号,1例基本呈等信号,T2 WI上1例呈稍高-高信号,另1例呈稍高-高信号为主夹杂少许低信号.CT、MRI三期增强扫描肿瘤强化均明显低于肾皮质,3例皮髓期、实质期其内见点状或小片絮状轻度强化,2例皮髓期、实质期呈较均匀轻度强化,排泄期均呈持续性强化.5例均无肾周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皮髓期、实质期其内小点状及片絮状强化及排泄期持续性强化的强化方式可能对它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盆腔孤立性纤维瘤的螺旋CT表现

    作者:刘衡;柏永华;史军丽;余洪;廖大伟;曾林;骆科进;李邦国;张体江

    目的 探讨盆腔孤立性纤维瘤(PSFT)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FT的CT表现,5例患者均同时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 5例PSFT均为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大小约2.5 cm×3.0cm~10.5cm×12.5 cm.所有病灶内部均未见钙化.CT平扫5例肿块密度不均匀,伴有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静脉期肿块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肿块持续强化,且强化范围扩大,呈“快进慢出”型均匀一致强化.3例肿块表面可见供血血管.结论 CT表现单发、椭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动、静脉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期持续均匀一致强化,应该考虑到pSFT可能.

  • CT容积漫游技术诊断无名动脉压迫综合征

    作者:陈琬;郭翠萍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漫游(VRT)及重组技术对无名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郑州市儿童医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间临床有喘息、喉鸣、呼吸困难、反复呼吸道感染,高度怀疑气道受压患儿7例,行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VRT、VR透明化重组,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7例中4例为无名动脉起源正常,无名动脉发出后走形异常,上升支偏左,压迫气管,2例为无名动脉起始点偏后,压迫气管,1例为右位主动脉弓,无名动脉位于左侧;其中4例伴发先天性心脏病,1例为动脉导管未闭,2例为室间隔缺损,1例法洛四联症.结论 VRT及VR透明化重组可立体显示畸形血管的构造及走行,气管、支气管狭窄部位、范围、程度,具有良好对比度及锐利度,且解剖结构更易于辨认,用于无名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是佳选择.

  • 纵隔占位病变——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安东立;全昌斌;李红

    患者 男,2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部疼痛不适感半月余.当地医院胸片及CT检查示纵隔占位.遂来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尚可,专科查体无异常发现.CT:左前纵隔主动脉弓旁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约2.1 cm ×3.5 cm ×4.0 cm大小,边缘光滑,内侧缘与纵隔宽基底相连,分界欠清,其密度尚均匀,内部可见散在斑点状钙化影,平扫CT值约为37HU,增强呈较均匀明显强化,CT值约为72 HU(图1~4);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心脏、大血管及胸膜等无特殊.

    关键词:
  • 儿童少见部位卵黄囊瘤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路涛;陈加源;吴筱芸;印隆林;李迎春;陈光文

    目的 探讨儿童少见部位卵黄囊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确诊的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 2例卵黄囊瘤,l例发生于宫颈,l例发生于右侧膈肌,CT表现均为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影,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诊断为卵黄囊瘤.结论 卵黄囊瘤是少见的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发生于少见部位的卵黄囊瘤影像诊断更为困难,其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