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累及双侧泪腺一例

    作者:樊斌;张荣胜

    患者女,22岁.因发热、咳嗽就诊.患者智力低下,双眼球轻度外突,左眼睑下垂.躯干及四肢皮肤有多发咖啡色结节样突起,直径0.5~2.0 cm,光滑,质软(图1).胸部X线片示左上肺占位性病变.CT平扫示左上纵隔一直径约12 cm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突向胸腔,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中度强化,气管及纵隔大血管受压推移(图2).眼眶CT扫描示双侧泪腺区0.8 cm×1.5 cm软组织影,边缘不清,眼球轻度外推(图3).

  • 颅内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一例

    作者:王啸;余永强;钱银锋;柏亚

    患者男,63岁.间歇性头晕10年,左耳耳鸣、听力下降2个月.体检:左侧额纹消失,左眼视力下降,双眼右侧凝视时有震颤,口角右歪,伸舌右斜,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临床检查尿本周氏蛋白、骨髓细胞学检查及全身骨骼X线检查等均为阴性,排除了多发性骨髓瘤.

  • 上颌窦脓囊肿一例

    作者:向志雄;刘正义;陈艳丽;罗琼

    患者女,67岁.鼻塞、流脓涕4个月.体检:左侧鼻腔外壁向内侧隆起,抵及鼻中隔,质软,鼻腔见脓性分泌物,面部触及左上颌窦前壁隆起,压痛(+).临床疑诊:左上颌窦新生物可能.

  • 膈肌神经鞘瘤误诊一例

    作者:郑海军;徐宏刚;汤嘉泉;王向日;陈华平;张新保

    患者男,56岁.突发胸闷、气促3个月,加重1个月.无咳嗽、咯血、畏寒、发热症状.专科检查:胸廓对称无畸形,左下肺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左侧背部第11、12肋间可扪及一肿块,大小约3.0 cm×9.5 cm,边界欠清楚,质地较软,有压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 致密性骨发育不全二例

    作者:赵静品;丁建平;史云恒;刘杰;王溱

    致密性骨发育不全(pycnodysostosis)是一种罕见的骨发育障碍,笔者遇到2例,报告如下.例1 女,17岁.自己发现脊柱胸腰段肿物1年,4年来身高停止生长,双下肢活动好,指甲自幼发育不良.16岁来月经.智力无明显异常.体检:身高123 cm,坐高70 cm,指间距107 cm.血红蛋白13 g/dl,血钙9.8 mg/dl,血磷4.8 mg/dl,碱性磷酸酶24单位.父母非近亲婚配,兄妹5人,未见异常.

  • 心包海绵状淋巴管瘤一例

    作者:王思云;杨有优;黎志勋

    患者男,15岁.8个月前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结核",予抗痨治疗3个月症状无缓解.5个月前出现胸闷,偶胸痛.抗炎治疗稍好转.半月复查胸片提示心影增大,遂来我院进一步检查.

  •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柏祝英;汪继辉;王高潮;陈长清

    患者男,48岁.外伤后来院就诊.体检:神清.头颅左后顶部稍显隆起,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触之稍疼痛,外表无红肿.心肺、心电图及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 胃间质瘤并胃十二指肠套叠一例

    作者:王慧荣;何以一;张翔

    患者女,52岁.上腹部疼痛3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 d进餐后出现上腹疼痛,为持续胀痛,疼痛不向腰背部放作者单位: 30017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放射科射,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无缓解.体检:上腹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胃镜:胃大弯侧前壁黏膜下肿物.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一例

    作者:李智勇;王克礼

    患者男,76岁.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绞痛,含硝酸甘油不缓解.1 h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急诊心电图未见异常.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0余年,血压180/125 mmHg.体检:全腹软,无压痛.体温37.0℃.WBC 13.48×109/L.

  • 前胸壁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龙建新;徐小平;林予惺

    患者男,18岁.体检发现右纵隔肿块,无胸痛、咳嗽、发热.X线胸片:右下纵隔近膈面可见一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考虑前纵隔肿瘤.CT平扫:右侧心膈角旁可见一巨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CT值25~70 HU,边缘较清,大小8.1 cm×6.5 cm×8.0 cm.

  • 肋骨髓外造血毛刷状骨针一例

    作者:项劲驰;谢荣泽;罗天友;方维东

    患者女,35岁.3岁时即确诊为地中海贫血,本次因左下肢溃疡就诊,胸部无明显症状.血常规提示贫血.腹部B超显示肝脾肿大.临床诊断为左下肢溃疡,贫血.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误诊为骨肉瘤一例

    作者:李玉清;高静;吴文娟

    患者男,12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小腿近端阵发性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好转.无夜间痛.于外院行活检检查,病理报告不详.1个月前活检的切口处长出一巨大的菜花样肿物,遂来我院治疗.体检:右小腿近端外侧一隆起性肿物,呈菜花样,约8 cm×5 cm大小,质软,边缘不清,表面光滑,有压痛,无活动.局部皮肤有破溃,表面渗血,皮温高,表浅静脉怒张.实验室检查:血沉20 mm/h,碱性磷酸酶增高.

  • 左髂股静脉平滑肌瘤一例

    作者:王俊梅

    患者男,43岁.左下肢肿胀3月余入院.体检:左下肢肿胀明显,触之皮温较左侧略高,髌骨上10 cm处左侧大腿较对侧周径增粗4 cm,膝下5 cm处增粗约2 cm,左足背动脉搏动尚可.下肢静脉超声(外院):示左下肢髂静脉血栓形成.左侧髂股静脉造影:(正位片)于髂外静脉远端、与股静脉交界处管腔内可见一直径2 cm左右类圆形充盈缺损,边界清,对比剂可从侧旁通过,呈杯口样改变,示静脉腔内肿物(图1).侧位片示髂股静脉腔呈鸟嘴样充盈缺损改变.

  • 胰尾部巨大囊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一例

    作者:张媛;张芳

    患者女,33岁.体检时发现上腹部肿物,入院前2天因弯腰拾物时突发左上腹针刺样疼痛就诊.体检:左上腹可触及一约8 cm×9cm大小包块,质韧,表面光滑,可移动.B超示:胰尾、脾、左肾之间可见一大小约9.6 cm×7.6 cm的类圆形混合型回声,边界清晰,似有包膜,内部回声不均,胰尾受挤压上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其周边及内部未见明确血流信号.CT平扫示:胰尾部囊实性病灶,大小约9.2 cm×8.1 cm×9.2 cm,密度不均,其内可见絮状稍高密度灶,囊壁可见斑点状钙化及壁结节.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呈中度强化,边界清晰(图1、2).

  • 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一例

    作者:邢焕英;周文花

    患者女,60岁.发现左乳肿物半年、胰尾肿物3 d入院.B超示:胰尾正常结构显示不清,相当于胰尾区见混合性回声,大小约9.8 cm×8.1 cm,外形欠规则,边界较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血流信号较少,肿物后方紧邻腹主动脉.腹腔内未见游离液体影.

  • 多层螺旋CT与钆贝葡胺增强MRI对肝癌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刘敏;周翔平;刘荣波;杨汉丰;朱捷;孙昌进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19例同组患者依次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MR平扫及Gd-BOPTA动态、延迟扫描.比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MR平扫+Gd-BOPTA动态扫描及联合MRI 3种方法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及对肝癌病灶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3组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及对肝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以联合MRI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d-BOPTA增强MRI对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及肝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优于多层螺旋CT.

  • 中央腺体内前列腺癌3D 1 H-MRSI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希明;白人驹;孙浩然;赵新;郭亮

    目的应用3D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3D 1 H-MRSI)研究中央腺体(CG)前列腺癌(PC)的代谢特点,并初步探讨3D 1 H-MRSI对CG内P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16例PC的3D 1 H MRSI表现,16例PC中2例源于CG,14例肿块较大同时累及外周带和CG.测量CG内PC及BPH的CG体素(Cho+Cre)/Cit比值及Cho/Cre比值,并分别对PC与BPH体素的两组代谢物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CG内PC波谱主要表现为Cit峰明显下降甚至消失,Cho峰显著升高,两者波峰可呈现倒置.CG的腺体增生组织主要表现为Cit峰高耸,Cho峰次之,Cre峰低,基质增生者Cit、Cho峰均降低;CG内PC体素(Cho+Cre)/Cit比值显著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体素存在部分重叠(29/133,21.8%).CG内PC体素的Cho/Cre比值明显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之间重叠较多(105/133,78.9%).结论 CG内PC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其(Cho+Cre)/Cit明显高于BPH的CG,但与BPH有部分重叠,综合Cit峰降低、Cho峰升高、Cho/Cre增大有助于CG内PC的检出.

  • 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MRSP)对肝脏占位病变的检出及其表现

    作者:钟群;张雪林;张玉忠;苍鹏;郭涛

    目的将磁共振介入方法--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MRSP)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并观察分析病灶的表现.资料与方法肝脏占位性病变1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4例,肝脏转移瘤6例,炎性假瘤3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应用Turbo-FLASH序列进行肝脏的平扫、门静脉期、实质期、延迟期扫描,测量各期肝脏实质、病灶实质及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比较各期肝实质-病灶对比噪声比(CNR),分别描述各病变的MRSP表现.结果门静脉期CNR大(均值为18.04±5.65);平扫期小(7.26±3.20);门静脉期与其他各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细胞癌、转移性肝癌、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在MRSP各期中表现不同.结论肝脏占位性病变在MRSP门静脉期能突出显示而检出;并在三期动态扫描中有不同的表现,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评价皮髓交界早期和皮髓交界期的价值

    作者:周建军;丁建国;周康荣;陈祖望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皮髓交界双期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和各自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31例,术前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早期、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对比剂1.5~2.0 ml/kg体重,流率为5 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31例均为单个肾细胞癌.21个病灶皮髓交界早期强化为显著,6个病灶皮髓交界期强化为显著,4个病灶实质期强化显著;三期扫描强化不均匀依次为23、12和7例.平扫+皮髓交界早期发现29个病灶,定性诊断26个;平扫+皮髓交界期发现25个病灶,诊断21个;平扫+皮髓交界早期+实质期发现30个病灶,诊断28个;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发现30个病灶,诊断23个.结论与皮髓交界期相比,皮髓交界早期可以发现更多的病灶,显示肾细胞癌更多的恶性征象,因而定性价值更高.我们建议采用平扫+皮髓交界早期+实质期扫描取代传统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扫描,而平扫+皮髓交界早期+皮髓交界期+实质期扫描更能充分显示肾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

  • 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

    作者:葛湛;韩浩;黄斌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对27例经临床证实的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常规进行平扫,肾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及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镜(VE)等重组及三维重建.结果术前CT对25例肾盂输尿管移行上皮癌做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92.59%,对肿瘤分期准确率84%.三维重建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使得病灶形态显示更为全面和直观.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于肾盂输尿管移行上皮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肿瘤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腹腔脓肿的CT诊断价值

    作者:阳红艳;许乙凯;刘文源;曹国洪

    目的分析腹腔脓肿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腹腔脓肿的CT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对22例患者中29个腹腔脓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6%)个脓肿壁为均匀强化的不规则厚壁,厚度约为0.1~1.0 cm;12(41%)个脓肿内见到少量气体影或气-液面;所有病例均未见到钙化.结论 CT对腹腔脓肿定位诊断准确,均匀完整的脓肿壁强化和内部见到含气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 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CT与MRI特征

    作者:方雷;余永强;钱银锋;柏亚;王万勤;肖景坤;谌业荣

    目的分析颅内多发性胶质瘤(MCG)CT与MRI特征,探讨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G 15例,其中CT检查4例,MRI检查7例,CT+MRI检查4例.对其临床及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共检出病灶34个,病灶主要分布于额叶、颞叶、顶叶.CT平扫病灶大多呈低密度或等密度,MR T1WI大多表现为低或等信号(96.1%),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100%);瘤周多为轻度或中度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大多表现为明显不均匀或花环样强化.结论 MCG具有一定的CT与MRI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其在影像学诊断上仍需与转移瘤、多发性硬化、多发性淋巴瘤鉴别.

  • 脑(脊)膜瘤MRI表现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易自生;刘一平;郭文彬

    目的探讨脑(脊)膜瘤MRI表现与病理分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搜集有病理分型的脑(脊)膜瘤37例.纤维型10例,上皮型13例,血管瘤型3例,血管外皮型3例,非典型2例,砂粒型2例,过渡型2例,血管母细胞型1例,间变型1例.回顾性分析其MRI特点.结果纤维型:T2WI肿瘤中央明显极低信号,周边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周边明显强化,病灶内T2WI极低信号区轻度强化;上皮型:肿瘤与皮质等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颅内血管瘤型、血管母细胞型及血管外皮型呈长T1长T2信号,血管母细胞型及血管外皮型可出现周围大范围水肿,增强后非常明显强化.过渡型表现可类似其某单一类型.非典型及间变型可信号不均匀、囊变、出血,间变型周围明显水肿.结论不同类型脑(脊)膜瘤有一定的特征性MRI表现,特别是纤维型、血管外皮型、血管母细胞型脑膜瘤具有明显MRI特征.

  • 侧脑室肿瘤的CT、MR诊断

    作者:罗泽斌;符有文

    目的分析侧脑室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对侧脑室各种肿瘤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的CT与MRI表现,其中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1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25例中,脑膜瘤6例,室管膜瘤5例,星形细胞瘤4例,转移瘤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中央性神经细胞瘤、室管膜囊肿各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瘤1例.CT显示肿瘤钙化较佳,MR定位准确性高,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及邻近情况.结论不同种类的侧脑室肿瘤与发病部位、患者年龄有一定的关系,结合发生部位和年龄特征,可提高诊断率.

  • 纯音听觉优势半球--fMRI和脑磁图联合研究

    作者:耿左军;张云亭;张权;孙吉林;李素敏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脑磁图(MEG)观察正常人在纯音刺激时听觉中枢的兴奋情况及两侧半球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BOLD-fMRI研究对象为30名正常听力志愿者.BOLD-fMRI采用组块设计.声音刺激用140 dB 1 kHz纯音,持续时间500 ms,刺激间隔1 s,刺激施加频率1 Hz.MEG检查共有10名正常受试者,采用90 dB 1 kHz纯音刺激,持续时间8 ms,刺激间期1 s.用等电流偶极(ECD)描述皮质兴奋并将其与自身MRI图像叠加.结果在BOLD-fMRI研究中,纯音刺激激活两侧听觉中枢和其周围邻近脑区,右侧半球听觉中枢的激活强度明显大于左侧.MEG检查中纯音刺激诱发的主要磁反应波为M100,M100 ECD位于初级听觉中枢颞横回.右侧半球M100 ECD比左侧半球偏前、潜伏期短、强度高.结论纯音刺激激活听觉中枢和周围脑区,右侧半球为纯音刺激时听觉的优势半球.

  • 脑外伤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功能影像学研究

    作者:张冬;冯晓源;吴惺;朱剑虹

    目的探讨脑外伤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脑功能变化.资料与方法对2例脑外伤患者行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及移植后1个月、3个月,分别行去氧葡萄糖正电子断层扫描(FDG-PET)及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检查.结果移植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FDG-PET、fMRI均提示原受损功能区的功能得到恢复.结论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神经功能,FDG-PET及fMRI是分析神经功能改善的重要手段.

  • 肺血来源于冠状动脉瘘的肺动脉闭锁的造影分析

    作者:王诚;赵世华;蒋世良;黄连军;凌坚;徐仲英;郑宏;吕建华

    目的探讨心血管造影对肺血主要来源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经心血管造影诊断并为外科手术证实,分别成功行择期根治术及分流术.造影显示肺循环血供均来自冠状动脉,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结论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为肺循环主要供血来源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罕见畸形,术前确诊的"金标准"仍是心血管造影.

  • 多层螺旋CT评价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

    作者:史河水;Martin HK Hoffmann;韩萍;孔祥泉;冯敢生;童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患者的MSCT和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CCA)资料, 对比两者在显示和诊断此病中的差异.仿真内镜技术用于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邻近正常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多平面重建、曲面多平面重建、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等重建方法则用于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结果 4例患者变异的冠状动脉全部为MSCT造影所显示并明确诊断.MSCT显示3例患者的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近段,其中1例在CCA中左主干仅近段局部显影,未能明确诊断,另2例左冠状动脉虽显影,但较淡.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的末端,CCA则误为起源于回旋支.MSCT显示2例异常开口冠状动脉的近段狭窄,3支异常冠状动脉穿过主动脉根部和肺动脉或右室流出道的间隙,1支绕主动脉根部后方走行,而CCA均不能明确诊断.结论 MSCT显示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明显优于CCA,凡疑及冠状动脉变异的患者,可首选非创伤性的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康复患者骨坏死与骨髓转化的MRI研究

    作者:牛金亮;孔祥泉;冯敢生;韩萍;王峻;苏晋生;谢维娜

    目的采用MRI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患者骨缺血坏死和股骨骨髓转化,分析SARS骨坏死的MRI特征及骨髓转化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112例SARS患者行股骨MRI检查,检查序列为SE T1WI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骨髓转化系数(MCI)值为T1WI干骺端信号强度与大转子信号强度的比值.结果 112例SARS患者中23例发生骨坏死,双侧股骨头坏死13例,双侧股骨头坏死合并双侧股骨干远端骨梗死1例,单侧股骨头坏死2例,干骺端骨坏死6例,双侧膝关节骨坏死1例,MRI显示坏死区均含黄骨髓.21例无骨髓水肿的骨坏死患者MCI值高于年龄相似的无骨坏死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激素的总量及日平均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 SARS康复患者骨坏死发生于黄骨髓含量高的部位,MCI对骨坏死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 内耳骨迷路畸形的HRCT表现

    作者:王飞;王振常;鲜军舫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耳骨迷路畸形的高分辨率CT(HRCT) 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8例(56耳)先天性感音性耳聋的内耳骨迷路畸形患者HRCT表现.结果 Michel畸形1耳,囊状耳蜗-前庭畸形(IP-1畸形)8耳,Mondini 畸形(IP-2畸形)17耳,耳蜗未发育4耳,耳蜗发育不全6耳,共腔畸形4耳,前庭-外半规管畸形8耳,前庭导水管扩大8耳.结论 HRCT可显示先天性内耳畸形表现,为内耳畸形的诊断和人工耳蜗植入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 临床孤立综合征的MRI研究进展

    作者:段云云;于春水;李坤成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患者首次发作时多数被诊断为急性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s,CIS).CIS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脱髓鞘事件的急性单次发作,此前没有脱髓鞘事件发作史,包括单侧视神经炎、脑干综合征和脊髓综合征,经初步检查除外其他可疑诊断.因为诊断MS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相关实验室和MRI等检查,必须具备时间和空间多发性的证据,所以,当首次发生脱髓鞘事件时,尚不能确诊为MS[1].新MS诊断标准(McDonald标准)明确提出,可以利用MR技术确定时间多发性或空间多发性,强调了MR的作用.一项对新、旧标准的对比研究证明:新标准能大大提高MS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2].因此,常规MRI及其新技术(如:磁化传递成像、扩散成像、波谱分析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已广泛用于CIS患者的研究.

  • 扩散张量成像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爱红;朴常福;李坤成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它利用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的原理,从多个方向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反映活体组织的细微结构和功能改变[1].癫痫是神经内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高发疾病,致痫灶及其发作时脑内的异常神经元放电,均可导致脑组织的代谢和生理变化,进而引起水分子扩散改变.DT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应用已日趋成熟,可以显示癫痫所致的异常改变.

  • MR多技术扫描检测活性心肌及其影像学对比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海云;田建明;王莉;曾浩;黄盛东;徐驯宇

    目的评估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测活性心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10头,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和后1~2月进行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201Tl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201Tl 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18F- PET)检查,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7头动物顺利完成所有检查,负荷磁共振电影扫描见10个(8.93%)节段为梗死心肌,6个(5.36%)节段为缺血心肌;心肌灌注扫描见34个(30.35%)节段缺血,心肌活性扫描见12个(10.71%)节段坏死.LDDSE检查见8个(7.14%)节段为梗死心肌,9个(8.04%)节段为缺血心肌.SPECT检查见9个(8.04%)节段为梗死心肌.PET检查见17个(15.18%)节段为梗死心肌.TTC染色见14个(12.50%)节段为梗死区.MR电影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455, Kappa=0.8100);MR活性扫描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略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73, Kappa=0.9130).LDDSE检出的坏死节段较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40, Kappa=0.7000);PET检出的坏死节段多于磁共振活性扫描(P=0.0253, Kappa=0.8028)和MR电影扫描(P=0.0082, Kappa=0.7079)并有统计学意义;亦多于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P=0.0833, Kappa=0.8879),但无统计学意义;SPECT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253, Kappa=0.7590).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MRI电影、MRI活性扫描、LDDSE、SPECT 、PET检出无活性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3%、100%; 85.71%、100%;57.10%、100%;64.29%、100%;100%、96.94%.结论 MR多技术扫描可结合形态、功能及灌注多种方法检测活性心肌,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并可对左室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且价格相对PET便宜;磁共振和PET、病理结果均有较高一致性.PET高估心肌坏死范围,且不能判断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SPECT和LDDSE低估心肌活性,而且亦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

  • 经阴道彩色能量多谱勒超声在子宫肌瘤栓塞中的作用

    作者:郭文波;李丽娟;杨建勇;陈伟;庄文权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能量多谱勒超声在子宫肌瘤栓塞治疗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通过对2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并应用经阴道彩色能量多谱勒超声在栓塞前、栓塞后当天、第5 d、栓塞半年内每次月经干净后第3~4 d内及栓塞后每年进行检查,追踪随访34~58个月.结果栓塞前月经量过多19例,术后3个月内月经量恢复正常18例.监测发现,栓塞前肌瘤部分血流信号丰富22例,一般2例,稀少但肌瘤周边有环状血流信号2例和无血流信号1例;子宫肌层血流信号均丰富.26例栓塞后超声发现肌瘤一直无血流信号,子宫肌层血流信号在术后第5 d后的每次复查均丰富.栓塞术后症状无改善1例,术后第5 d和1个月发现肌瘤血流信号较丰富与术前相近.栓塞前均可探测典型的子宫动脉频谱,栓塞后子宫动脉频谱消失,在栓塞后半年到2年内子宫动脉复通.随访期内出现临床症状的再发肌瘤2例,没有临床症状但超声检查发现再发肌瘤2例.子宫体积缩小率(50.89±1.63)%(t值3.921,P<0.001),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率(56.76±7.94)%(t值4.643,P<0.001),半年后肌瘤和子宫的体积维持稳定,没有变化.结论术前对子宫肌瘤进行血流信号的检测有利于术前对肌瘤栓塞疗效的判断;术后对子宫和肌瘤的短期(栓塞后1周内)动态监测有助于对肌瘤栓塞疗效的分析;术后定期对肌瘤行超声检查有利于子宫肌瘤再发的监测.

  • 子宫肌瘤栓塞术两种栓塞材料的对比研究

    作者:郭文波;杨建勇;陈伟;庄文权

    目的评价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混合液和聚乙烯醇在子宫肌瘤栓塞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将11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栓塞治疗,其中A组(51例)采用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混合液作为栓塞剂,另外B组(59例)采用聚乙烯醇(直径300~700 μm)作为栓塞剂,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36±6)个月],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A组月经量过多症状改善48/49,B组45/45;A组压迫症状改善13/13,B组11/11,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A组栓塞后子宫体积减少(50.92±2.78)%;B组子宫体积减少(51.87±3.12)%,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t值1.688,P>0.05).A组栓塞后肌瘤体积减少(65.12±5.68)%;B组肌瘤体积减少(62.94±7.23)%,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t值1.769,P>0.05).两组栓塞前后性激素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栓塞后一般轻度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A组出现永久性卵巢性闭经3例,膀胱误栓1例,栓塞2年后肌瘤再发2例.B组栓塞2年后肌瘤再发2例.结论从中长期追踪观察来看,碘油、平阳霉素混合液和聚乙烯醇两种栓塞剂在子宫肌瘤栓塞中,疗效和栓塞后一般并发症发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由于碘油的液体特性,一旦发生误栓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在子宫肌瘤栓塞中该栓塞材料需谨慎选择.

  • 13例儿童脑膜瘤病理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陈兵;金国宏;蔡磊;刘娜嘉

    目的探讨儿童脑膜瘤临床及病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颅内脑膜瘤13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影像学所见,研究与成人脑膜瘤相同点与不同之处.结果 13例脑膜瘤,常见临床症状为颅内压增高9例,颅神经麻痹6例,阵发性抽搐5例,自幼智力发育较同龄儿童落后2例.纤维型4例,血管瘤型1例,移行型3例,合体细胞型2例,沙粒体型2例,脊索瘤样型1例.肿瘤位于大脑凸面4例,鞍区2例,天幕2例,脑室内3例,右颞叶、额叶实质内各1例.CT平扫多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病变多呈明显强化.肿瘤囊变3例,1例见蛋壳样钙化.MRI呈等或长T1和稍长、长T2异常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儿童脑膜瘤较少见,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大部分与成人相似,肿瘤囊变与发生于脑实质有别于成人.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