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Lindau's综合征(附一家族二例报告)

    作者:褚玉静;李好刚;逄铭源;王文刚;全世杰

    Lindau's综合征是指发生于小脑或脊髓的血管母细胞瘤伴胰腺、肾脏囊肿或肾脏的良性肿瘤等疾病.笔者遇到2例,发生于同一家族姐妹俩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 Neuroform支架联合生物活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二例

    作者:陈志;朱刚;冯华;吴南;王宪荣

    随着新技术及新材料的进步,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仍然十分困难,单纯的弹簧圈栓塞难以闭塞动脉瘤,还有导致载瘤动脉闭塞的风险.近年来,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微弹簧圈栓塞使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成为可能.我科采用新型的Neuroform Ⅱ型专用颅内支架结合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2例宽颈动脉瘤,报告如下.

  • 股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

    作者:张文生;陈刚;李栋;饶瑞

    患者男,6岁.于入院前1 d摔伤后自觉左大腿疼痛,呈持续性钝痛,不能站立.体检:左大腿轻度肿胀,皮温较高,压痛明显,左髋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左下肢纵向叩击痛(+).X线片示:左股骨上段有一约3 cm×8 cm大小的溶骨性病灶,病灶处骨皮质膨胀变薄,呈肥皂泡样改变,于股骨大转子下约2.5 cm处有一横行骨折线,无明显移位(图1).MRI检查:左股骨上端膨胀性分隔性骨破坏,约3 cm×8 cm大小,与股骨长轴平行.

  • 儿童重症创伤术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一例

    作者:刘三军;钱新初;彭梦明;彭志远

    腹腔间隙综合征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CT表现国内尚未见报道.近期笔者发现1例儿童ACS,报告如下.

  • 磁共振钆对比剂引起过敏性休克一例

    作者:祝红线;郭英;杨华;张挽时

    在日常工作中,对CT成像碘对比剂有高危因子或禁忌证者常建议改做磁共振增强扫描,由于钆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易被忽视.文献报道[1],有碘过敏病史者在注射钆对比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是无碘过敏史者的3.7倍.笔者报告1例有碘过敏史患者在做钆增强扫描时发生过敏性休克,以期引起关注.

  • 右肩胛骨巨大骨软骨瘤一例

    作者:肖文斌;黄金龙

    患者女,32岁.右肩背部包块23年,不伴疼痛.体检:右肩内上方见一约8.0 cm×8.0 cm大小包块,触之无活动,右肩关节活动功能尚可.

  • 回肠系膜海绵状淋巴管瘤一例

    作者:孙永青;任金武

    患者 男,22岁.阑尾炎术后2个月余,近来发现腹部膨隆,腹胀不适伴恶心、呕吐20d.

  • 巨结肠术后直肠盲袋闸门综合征一例

    作者:查二南

    患者女,31岁.近10 d无明显诱因骶尾部疼痛不适.平时大便不畅,时有便秘,服通便药后可改善.月经周期规则,量较多.妇科检查发现盆底肿块.3岁时曾有巨结肠手术史,术后无异常体征出现.CT:示子宫右后方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大小7.9 cm×6.7 cm,肿块周边密度低,CT值46.1 HU,其中心处还见有更低的点状低密度影,CT值-118 HU,自耻骨联合平面向上,直肠内充满对比剂逐渐进入肿块内.肿块位于子宫直肠隐窝间,子宫、直肠受压分别向左前方及右后方移位(图1、2).

  • 颅内脑膜瘤合并隐球菌性肉芽肿一例

    作者:李滢;隋庆兰

    患者女,54岁.2年前出现头晕,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走路不稳,未行任何治疗.20 d前因右手指间断性麻木就诊.体检: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WBC 5.6×109/L,N 0.73,L 0.19.

  • von Hippel-Lindau病合并胆管类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晓燕;李子平;许达生

    von Hippel-Lindau病(视网膜及中枢神经血管瘤病)又名Hippel综合征,血管母细胞瘤病,小脑和视网膜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是神经、皮肤病(neurocutaneous)综合征的一种,较罕见.1895年首先由von Hippel报道,1926年Lindau又报道本病同时累及小脑的病例,后被称为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为全身性疾病.国外1991年统计有500余例,国内仅见少数病例报道.国外文献报道VHL病合并胆囊类癌1例[1],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VHL合并胆管类癌的病例.笔者报告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VHL病合并胆管类癌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飨读者.

  • 右侧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李强;张峻;孟静

    患者女,41岁.右鼻涕中反复带血月余,量少,色暗红.专科检查:双侧鼻腔通气良好,各鼻道未见明显积脓及新生物.鼻咽部未见异常.

  • 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作者:刘小维

    患者女,71岁.无明显诱因反复腹痛3个月.无呃逆、反酸、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疼痛无放射,呈阵发性发作,可自行缓解.中上腹及左下腹压痛,未触及包块.颈和锁骨上以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RBC 3.22×1012/L,Hb 103 g/L,WBC 9.0×109/L,L 1.8×109/L,M 0.9×109/L,N 6.3×109/L,PLT 224×109/L.

  • 上颌骨牙源性纤维瘤伴牙齿吸收一例

    作者:牡丹;刘白鹭

    患者女,50岁.左上颌骨肿物3年余,肿物逐渐增大.

  • 功能性肾上腺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王娜;刘荣波;朱捷

    患者女,59岁.B超发现左腹膜后包块5 d入院.无特殊不适.既往体健.体检:Bp:150/70 mmHg,双肾区无叩痛.实验室检查:去甲肾上腺素386 ng/L(参考范围:174~356 ng/L),肾上腺素425 ng/L(参考范围:60~104 ng/L),血钾5.03 mmol/L(参考范围:3.5~5 mmol/L),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

  • 肺癌压迫喉返神经致杓状会厌襞麻痹松弛误诊为声门上型癌一例

    作者:周展新;贺泽民;姚友仕

    患者男,62岁.声嘶、咽部不适3个月,逐渐加重及吞咽稍受阻1个月余,偶有咳嗽、咳痰但无痰中带血及胸痛.外院胸片报告未见明显异常.

  •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作者:陈俊源;徐晔

    患儿男,3个月.因发热4~5 d,拒乳伴呼吸困难1 d就诊.体检右胸部叩诊浊音,呼吸音明显减低;左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B超示右侧胸腔积液.

  • 结直肠癌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灿辉;孟悛非;李子平;彭李青;陈应明;许达生;严朝贵;徐巧兰

    目的探讨螺旋CT(SCT)灌注成像方法在结、直肠癌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37例,术前先行结、直肠肿块范围的平扫,选定靶平面后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靶平面中肿瘤组织和靶血管感兴趣区(ROI) 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癌灶的强化峰值(PH)、对比剂峰值时间(PT)、强化比值(CER)、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癌灶的灌注量(PF).采用Dukes分期法,将SCT灌注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Dukes分期、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比较. 结果结、直肠癌癌灶PH值为(29.04±11.93) HU,PT值为(27.26±4.11) s,MTT值为(32.01±4.81) s,CER值为(10.29±3.06)%,PF值为(39.74±10.82) ml·min-1·100g-1.各灌注参数在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随着Dukes分期的期别升高有下降趋势. 结论 SCT灌注成像可反映结、直肠癌的血流灌注状况,有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Bouveret综合征的CT诊断

    作者:伍兵;闵鹏秋;李志辉;孙家瑜;刘再毅;陈楠

    目的分析Bouveret综合征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Bouveret综合征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探讨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关系. 结果 Bouvere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疼痛,缺乏特异性.CT显示胃肠道梗阻3例,胆管积气4例,异位胆结石4例.由于对比剂的良好对比和气体的显示,3例胆囊-十二指肠瘘道经CT正确诊断. 结论 CT检查能明确Rigler三联征和胆-肠瘘道的存在,对诊断Bouveret综合征有重要价值.

  •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史丽静;田建明;李晓兵;李树平;陈炜;左长京;王敏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37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志愿者(正常组),1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再按其肝硬化程度分为两组:9例为轻中度肝硬化(轻中度肝硬化组),8例为重度失代偿肝硬化(重度失代偿组).计算各例的各项灌流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 ml·min-1·ml-1与(0.60±0.16) ml·min-1·ml-1,P=0.045;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HPP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重度失代偿组肝硬化HAP较轻中度组明显升高[分别为(0.48±0.16) ml·min-1·ml-1与(0.25±0.07) ml·min-1·ml-1,P=0.002],HPI亦明显升高(分别为0.54±0.10与0.32±0.07,P=0.0001),PPI则明显降低(分别为0.46±0.10与0.68±0.07,P=0.0001),提示不同程度肝硬化其灌注指标存在差异,灌注改变与肝硬化程度有关. 结论肝脏CT灌注测量可以反映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值的变化也能够提示肝硬化的程度.

  • 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

    作者:李卉;曾蒙苏;周康荣;张利军;缪熙音;陆怡;许红莲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三期增强扫描,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 资料与方法 40例无胰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5 ml/s;B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90 ml,注射流率为3 ml/s.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胰腺、肝脏实质及胰周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后分别绘制时间-密度曲线. 结果两组胰周主动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3.2±3.8) s(A组)及(40.1±3.8) s(B组),而20 s(A组)及25 s(B组)时胰周动脉CT值多可达200 HU;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2.7±3.3) s(A组)及(46.8±4.5) s(B组);胰周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7.5±4.8) s(A组)及(53.3±4.8) s(B组);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9.2±4.7) s(A组)及(64.2±4.5) s(B组). 结论在不同的注射条件下,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三期增强扫描的时间窗的设定并不相同.笔者推荐,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5 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0 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45 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 s;对比剂总量为90 ml,注射流率为3 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5 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50 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 s.

  • 脑室型囊虫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作者:张勇;程敬亮;杨运俊;任翠萍;张焱;赵艺蕾

    目的探讨MRI对脑室型囊虫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52例脑室型囊虫病的MRI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16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32例有脑CT扫描对照. 结果 52例中,单纯性脑室型囊虫28例(53.8%),混合型24例(45.2%).其中第四脑室32例,侧脑室10例和第三脑室7例,2个及2个以上脑室混合存在3例.52例共计脑室内囊性病灶77个,其中单发囊性病灶37例,多发囊性病灶15例.77个囊性病灶中,41个(53.2%)病灶内可见囊虫头节,其在T1WI上显示清楚;头节信号在T1WI上与脑实质信号相近,而在T2WI上信号复杂,可表现为低于、等于或高于脑脊液(CSF)的信号.32例行脑CT扫描者,CT仅诊断脑室型囊虫10例. 结论 MRI是诊断脑室型囊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脑室型囊虫病的诊断优于CT.

  •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作者:张晓丹;金征宇;张燕;徐健

    目的评估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7例均行常规MR扫描,应用T1、T2加权序列作轴面、矢状面扫描,且均应用T1WI SE作轴面、矢状面、冠状面增强扫描. 结果 7例肿瘤在T1WI上呈等信号、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后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其中5例伴有脊髓空洞,4例可见血管流空效应,2例伴有瘤周水肿. 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还有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外科治疗计划的制定.

  • 鞍区胶质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彭旭红;张雪林;许尚文;杨波

    目的分析鞍区胶质瘤的CT和MRI特点及临床发病特征. 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胶质瘤8例,其中7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鞍内.3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 结果鞍上胶质瘤体积较大,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光滑锐利,基本没有瘤周水肿,瘤内偏上方多发囊变,无明显钙化及出血,少数可沿视觉通路生长,CT平扫稍低或等密度,MRI检查T1WI呈稍低、低信号,T2WI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可见显著强化.此外,临床上这些患者就诊时多有眼部症状,而均无下丘脑及垂体内分泌异常症状.鞍内胶质瘤位置偏后,瘤周无水肿,瘤内可有多发微囊变,无明显钙化及出血. 结论鞍上胶质瘤有比较典型的CT和MRI特点,结合患者临床发病特点,有助于提高其术前诊断率;鞍内胶质瘤易误诊,对有多发微囊变的位置偏后的鞍内肿瘤,应考虑到本病可能.

  • 结节性硬化症的CT和MRI诊断

    作者:吴耀贤;孔祥泉;刘晓斌;高兴军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TS)的CT和MRI表现特征,提出TS的影像学分型.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和手术确诊的TS患者影像学资料,根据脑内钙化或非钙化结节的位置及是否合并脑内或其他脏器病变进行影像学分型. 结果Ⅰ型8例,结节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室管膜下;Ⅱa型9例,结节分布于室管膜下和大脑皮层,Ⅱb型7例,结节分布于室管膜下和白质区;Ⅲ型4例,其中2例合并肾脏错构瘤,1例合并脑内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合并小脑蚓部血管畸形. 结论对TS进行影像学分型是必要的,影像学发现的结节位置及合并症是TS预后的决定因素.

  • 多平面重建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振光;马大庆;王新莲;陈疆红;杨学东;贺文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DCT)多平面重建(MPR)对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67例经临床确诊表现为肺内弥漫性病变的病例进行MDCT扫描和薄层冠状位MPR,并与轴位高分辨率CT(HRCT)比较.图像分析共分3组,2人3次完成阅片. 结果轴位HRCT和冠状位MPR评价磨玻璃密度影、气腔样实变和小结节等高密度病灶和含气病灶的敏感度分别是100%和87%~100%,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100%,差别无显著性.HRCT和MPR图像在显示肺内细网状影、线样影和牵张性细支气管扩张的敏感度分别为92%~100%和71%~100%,特异性分别为88%~100%和90%~100%,差别无显著性.HRCT和MPR图像在评价肺弥漫性病变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观察者对MPR评价磨玻璃密度影、气腔样实变和蜂窝影、肺气肿、肺大泡的满意度较高(95%~100%);对线样影、细网状影、小结节或微结节、牵张性支气管扩张等的满意度较低(10%~68%),差别有显著性(P<0.05). 结论目前采用1.25 mm准直的MDCT扫描所得的MPR图像在评价磨玻璃密度影、肺实变、蜂窝影和肺气肿、肺大泡等病变的能力等同于轴位HRCT;评价线样影、细网状影及牵张性支气管扩张和微结节等病变的能力不及轴位HRCT.

  • 多层CT及后处理技术检查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价值比较

    作者:罗明月;单鸿;徐川;胡冰;李露芳;张建生

    目的比较研究多层CT(multislice CT,MSCT)及后处理技术检查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31例可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患者进行HQ方式薄层扫描,回顾性重建原始数据后形成重建数据.在AW工作站,应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容积再现(VR)和仿真支气管镜(VB)对重建数据行后处理技术重建得到MPVR、VR和VB图像.从肿瘤形态、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三方面将MSCT原始图像、MPVR、VR和VB图像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MSCT原始图像、MPVR、VR和VB图像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肿瘤形态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9%、100.0%、74.2%和64.5%,以MPVR好,MPVR与MSCT原始图像、VR、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显示肿瘤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6%、100.0%、100.0%和74.2%,MPVR和VR均佳,MPVR、VR与MSCT原始图像、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显示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9%、100.0%、100.0%和80.6%,MPVR和VR也均佳,MPVR、VR与MSCT原始图像、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MSCT原始图像是基础;MPVR图像能够准确显示肿瘤形态、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但缺乏三维立体感;VR图像可以三维地准确显示肿瘤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但肿瘤形态显示较差;VB图像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X线平片、CT、MRI研究

    作者:陈应明;江波;马玲;孟悛非;黄兆民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平片、CT、MRI诊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12例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均有X线平片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CT检查,其中3例有增强扫描. 结果 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颈椎1例,胸椎7例,腰椎2例,胸腰椎受累2例,共有30个椎体受累.附件受累4例,软组织肿块10例,椎管内、硬膜外肿块6例,病理性骨折3例.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弓根影消失、椎体压缩性骨折.CT示椎体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平扫肿瘤为中等密度,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MR T1WI上肿瘤呈略低及等信号,T2WI上呈低、等、高多种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 结论 (1)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2)肿瘤可侵犯相邻多个椎体,软组织肿块常较大且极少坏死,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 (3)MR T2WI上肿瘤信号较低可能与肿瘤细胞密集和含较多纤维组织有关; (4)肿瘤较易侵入椎管内沿硬膜外向上、下呈袖套状生长; (5)X线平片对发现病变及定性诊断价值有限,MRI显示骨内病灶较CT更敏感.

  •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及CT、MRI诊断

    作者:刘芳;孔祥泉;韩萍;梁波;刘定西;田志梁

    目的分析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PNET)的临床特点和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 结果原发于上肢pPNET 1例,头面部2例,腹膜后2例,脊柱旁3例.初诊时2例有骨转移,1例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灶体积较大,呈浸润生长,推压邻近结构,并可凸入椎管.肿瘤密度/信号不均,CT为软组织密度,轻至中度强化;MR T1WI肿块与肌肉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花环状或蜂窝状强化.1例有钙化,3例邻近骨质破坏,呈溶骨性破坏伴骨膜反应. 结论 pPNET是好发于青少年的少见恶性小圆形细胞肿瘤,预后差.CT、MRI征象无特异性,但对评价肿瘤的可切除性、治疗效果和制订治疗方案非常有价值.

  • 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影像学表现

    作者:王敏;李勇刚;张景峰;王仁法;吴翠环;李小明;张伶;夏黎明;王承缘

    目的研究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资料与方法搜集5例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影像及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 结果 5例中,胸椎2例,胸壁、股骨、胫骨各1例.1例胸壁病变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并推移周围组织.2例脊椎病变破坏椎管内外骨质及软组织.2例四肢长骨病变呈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有软组织肿块.5例均未见病变内钙化及局部淋巴结肿大.MRI对显示病变组织成分及侵袭范围较X线和CT好. 结论溶骨性骨破坏和巨大软组织肿块是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常见影像学表现,病灶内钙化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少见.MRI对显示病变组织成分及侵袭范围较好.本病终诊断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耳硬化症CT表现

    作者:常青林;王振常;鲜军舫;满凤媛

    目的探讨耳硬化症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4年9月经手术证实的耳硬化症24例,均行水平位及冠状位HRCT扫描,层厚、层间距1 mm,窗位700 HU,窗宽4 000 HU. 结果左耳13例,右耳12例CT显示前庭窗前方低密度影;左耳7例,右耳7例耳蜗周围可见低密度影;6例镫骨底板增厚,其中左侧3例,右侧3例;5例镫骨底板塌陷,左侧2例,右侧3例;4例前庭窗扩大,左侧2例,右侧2例;6例前庭窗狭窄,左侧2例,右侧4例. 结论耳硬化症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变累及耳囊各部,前庭窗前方近鼓岬处为好发部位,活动期表现为密度减低影,前庭窗状似"扩大",底板"塌陷",成熟期表现为前庭窗变窄,甚至封闭;耳蜗周围尤其环绕底转常可发现异常病灶,"斑点"状或"弧线"样,典型表现为"双环征".CT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其程度,对明确诊断及随诊有很大帮助.

  • 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MRI诊断

    作者:张兰芳;黄生富;郭震;沈文荣;顾仲义

    目的探讨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原发于咽淋巴环NHL的CT和MRI表现. 结果 149例中,B细胞来源98例(65.8%),外周T和NK/T细胞51例(34.2%).单发于扁桃体者多见(56例,37.6%),其次为鼻咽、扁桃体等多部位受累(43例,28.9%).肿块型81例,浸润型36例,溃疡型7例,混合型25例,以肿块型多见(54.4%).肿块型轮廓境界光整,密度和信号均匀,以B细胞NHL多见;浸润型病变范围较弥漫,境界欠清晰,部分密度信号不均匀,以NK/T细胞多见;溃疡型少见,均为NK/T细胞NHL.各型病变多局限于咽黏膜间隙内,咽旁等深部间隙及颅底骨质侵犯少,仅12例(8%).78例伴有颈淋巴结受累,受累率约52.3%,其中在B细胞NHL中为65.3%(64/98),在外周T和NK/T细胞NHL中为27.5%(14/5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χ2=19.14,P<0.01). 结论多部位多中心起源、大肿块或咽壁弥漫浸润性增厚、颅底及深层结构侵犯少是咽淋巴环NHL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同的免疫表型又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征有助与该部位常见的鳞状上皮癌的鉴别.

  • 关节软骨修补术后的MR成像

    作者:施万印;余永强

    许多骨关节疾病都能影响到关节软骨,针对关节软骨的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修复软骨缺损的新技术,为软骨缺损的治疗带来了曙光.与此同时也对放射医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及时、准确地对术后软骨的修复情况作出评估.MRI以其优越的软组织分辨率,成为评价软骨修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有效工具.笔者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软骨修复术及术后MRI表现作一综述.

  • 锰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

    作者:黄劲柏;徐海波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近十余年来在传统的磁共振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不同的是,fMRI能够确定人脑在执行某项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大脑的哪些区域被激活.

  • 二氧化碳用于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初步实验研究

    作者:崔立明;韩萍;梁波;冯敢生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作为阴性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肺栓塞(PE)中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 6只用明胶海绵建立了PE模型后的犬分别用CO2作为阴性对比剂、碘对比剂作为阳性对比剂行MS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得两组图像进行比较. 结果 60 ml CO2可使肺动脉充分显影,CO2 CT血管成像和碘对比剂CT血管成像都显示了肺动脉内的栓子,栓子在前者图像上比后者更清晰. 结论用CO2作为阴性对比剂行MSCT扫描对诊断PE是可行的.

  • 小鼠移植瘤模型对SPIO增强MRI信号变化原因的初步研究

    作者:许卫国;黄力;陈汉芳;蒋光愉

    目的建立小白鼠肝脏原位移植瘤模型,初步探讨临床上影响肝癌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信号变化的因素. 资料与方法 (1)对25例肝病患者行SPIO增强MRI扫描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相关资料进行分析;(2)给小白鼠注射H-22肝癌细胞建立肝脏原位移植瘤模型40只;(3)成瘤后给小鼠进行MRI平扫及SPIO增强扫描;(4)所有的瘤鼠做HE及普鲁士蓝铁染色并进行相关病理学分析. 结果 (1)25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及肝硬化结节1例,DSA及介入治疗有典型肝癌表现者2例.(2)肝脏移植瘤组在SPIO增强后的T2WI上有10个移植瘤的信号未见下降;普鲁士蓝铁染色3只瘤鼠的瘤灶呈阳性,内见枯否细胞;7个瘤灶与肝组织明显呈浸润生长. 结论 SPIO能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率,但存在SPIO增强MRI信号变化与病理机制不相符的现象;在少数纯瘤株移植瘤结节内及周边可见枯否细胞,成为影响肝癌的SPIO增强MRI信号变化的重要原因;移植瘤的生长方式成为影响肿瘤的SPIO增强后信号变化的相关因素.

  • 经皮甲状腺外缘入路介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彭志康;刘亚洪;俞志坚;陈建华

    目的探讨经甲状腺外侧缘与颈总动脉间入路经皮穿刺切割抽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15例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全部采用经甲状腺外侧缘与颈总动脉间入路经皮穿刺抽吸治疗. 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11例症状、体征全部消失,3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 结论甲状腺外侧缘与颈总动脉间入路经皮穿刺切割抽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出血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表现

    作者:余国容;徐晔;蔡金华;余世才;王衷众;包飞

    目的分析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搜集30例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患儿的骨骼X线片和临床资料,分析其X线表现. 结果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表现主要包括:(1)四肢长骨对称性的干骺端炎、骨膜炎和骨干炎.干骺端炎主要表现为临时钙化带增浓、模糊或增宽,骨质破坏和骨质缺损;骨膜炎主要表现为骨膜增厚;骨干炎表现为虫蚀状骨质破坏.30例中干骺端炎29例,骨膜炎12例,骨干炎3例.(2)其他如髂骨、锁骨、椎骨、肩胛骨和手足小骨均有干骺炎或骨皮质下透亮带和皮质虫蚀样破坏,以髂骨(10/23)和手足小骨(17/27)改变为常见.(3)6例有四肢软组织肿胀,为对称性,其程度与骨破坏不一致. 结论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作为先天性梅毒的诊断手段之一,对诊断为先天性骨梅毒的患儿,应常规行四肢长骨及骨盆和手足等X线摄片.

  • 东芝增强器故障一例

    作者:李常涛

    故障现象:国产500 mA双床双球管X线机,后加装日本东芝增强器电视系统.近日显示屏右上部出现半月形增亮区,并有不定时的闪动.

  •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晓兵;秦明明;罗健君;史晓唏;张继兵;许建铭;汤建英;刘仁坚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 FLASH),对32例临床疑血管疾病患者行3DCE-MRA,重建方法为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并对两种方法进行评价. 结果 32例3DCE-MRA均获成功,其中26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3D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范围;在显示血管病变方面,MIP及MPR各有其优势. 结论 3DCE-MRA快速、安全、有效,有利于血管疾病的检出,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 通知

    作者:

    关键词:
  • 书讯

    作者:

    关键词:
  • 《临床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临床放射学
  • 第八届全国临床放射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