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一例

    作者:朱先进;王武

    患者女,31岁.B超发现腹膜后脊柱旁囊性回声肿物,腹部MRI检查示:腹膜后巨大不规则囊性病变,包绕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向下越过腹主动脉分叉处进入盆腔,以左侧为明显,团块大小约为25.7 cm×12.6 cm(图1),未进行治疗.近年来呼吸困难,逐步加重,并出现痰中带血,乳糜性胸腔积液反复发作等症状,入我院治疗.

  • 胸髓内神经纤维瘤合并部分星形细胞瘤样变一例

    作者:刘莉丽;陈东;韩福刚;邱丽华;武艳君;傅家庆

    患者女,59岁.曾因左下肢无力入院,临床及MRI诊断为T5~8椎管内室管膜瘤可能性大,手术及病理结果示:"T5~8髓内"神经纤维瘤.现因出现双下肢乏力、麻木1个月余再次入院.体检:腹壁反射迟钝,双下肢痛温觉丧失,深感觉及触觉迟钝;双下肢肌力减低,双下肢生理反射迟钝.MRI平扫示:T5~8平面脊髓内见条状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STIR为等信号,其内可见点、片状长T1、短T2异常信号影,STIR为高信号;病灶边界欠清,相应胸髓膨大 (图1、2).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图3、4).考虑:"神经纤维瘤术后"复发可能性大.

  • 多脾综合征一例

    作者:于勃;冯平勇;石建成;薛秀斌

    患者女,18岁.自幼无明显诱因间断脐周痛,时伴恶心、呕吐,无心慌气短.体检:双肺呼吸音清,心区听诊未闻及杂音,脾区空虚,右肝下缘边界不清.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股静脉破裂外科修补失败后的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韩新巍;刘冰妍;管生

    患者男,23岁.因左股部刀刺伤40 min入我院急诊科就诊.体检:T 37.2℃,P 155次/min,R 35次/min,Bp 60/40 mmHg(1 mmHg=0.133 kPa).烦躁大汗,意识模糊,脉搏细速,左腹股沟下方有一长约4 cm的刀口,暗红色血液持续溢出(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明显改变;ALT 131 U/L,AST 57 U/L,白蛋白30.6 g/L.

  • MRI诊断胆总管囊肿癌变一例

    作者:郝粉娥;牛广明;韩晓东

    患者男,54岁.因反复上腹憋胀痛伴肩背痛10年余,加重1周就诊,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入院.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剑突下及右肋缘下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39.8 U/L,谷草/谷丙转氨酶0.35 U/L,γ谷氨酰转肽酶827.0 U/L,总胆红素23.25 μmol/L,直接胆红素6.15 μmol/L,间接胆红素17.10 μmol/L.

  • 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一例

    作者:梁继飞;李恒国;康举龄

    患者男,49岁.20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颈前一突起肿物,伴声音嘶哑,无其他不适.体检:甲状腺右侧Ⅱ度肿大,质软,界清,大小约3 cm×2 cm,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 左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一例

    作者:孙振中;唐小锋;李文乐

    患者男,12岁.因经常左下腹疼痛伴呕吐在当地医院检查,B超发现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并左肾轻度积水,遂来我院诊治.体检:双肾无叩压痛,下腹无压痛,输尿管行径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碱性磷酸酶及总胆红素略增高;尿液检查发现红细胞数和结晶数量超出正常范围.

  • 臀部刀伤大出血急诊臀下动脉金属弹簧圈栓塞一例

    作者:韩瑞晻;李润根;毛全芳;吴勐;庞瑞峰

    患者男,28岁.因左臀刀刺伤20 min流血不止急诊入院.体检:血压57/26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32次/min、呼吸26次/min,嗜睡,贫血貌,左臀部见约5 cm长开放性伤口.抢救20 min后测血压100/50 mmHg、心率114次/min、呼吸24次/min,自觉左臀疼痛、麻木.入院后摄骨盆平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7.2×109/L,RBC 3.06×1012/L,HGB 89 g/L,PLT 173×109/L,HCT 0.302.PT 18.0 s,APTT 40.8 s.入院诊断:(1)左臀刀刺伤并血管、神经损伤;(2)失血性休克.行急诊全麻下清创、血管、神经、肌腱吻合探查术,术中见左臀外侧约5 cm伤口,延长为弧形切口长约20 cm,钝性劈开臀大肌,伤口至坐骨小孔,梨状肌大部断裂,臀下动、静脉断裂,近端缩入盆腔,臀下神经部分断裂,冲洗后结扎血管远断端,纱布填塞止血效果不佳,急送我科行血管造影及栓塞术.

  • 耻骨骨巨细胞瘤一例

    作者:尹桂秀;吴有森;胥瑾

    患者女,28岁.发现下腹部进行性增大的肿块半年就诊.体检:下腹可触及约20 cm×20 cm的肿块,质硬、活动度差,压痛阳性,耻骨联合处压痛明显,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 右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张秋芳;韩丹;沈进;王春红

    患者女,52岁.因右肩背部肿块伴疼痛3个月就诊,体检:右侧后胸壁肩胛下角下方见一大小约5 cm×6 cm肿块,质稍韧,活动度可,边界欠清,余无特殊.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均正常.B超示:肝右后叶上段紧贴肋膈角处探及一大小约11.0 cm×8.7 cm×7.9 cm的实质均质性稍低回声肿块,边界尚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其周边及内部少许血流信号,诊断意见为:(1)肝右后叶与右肾上腺区实质性肿块(来源于肝脏或右侧腹膜后);(2)脂肪肝.CT检查:(1)右侧后胸壁肿块,境界清晰,多考虑良性肿瘤;(2)脂肪肝;肝右后叶与肝肾间隙肿块,大小约8.4 cm×7.3 cm×7.5 cm,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其内密度尚均,CT值为37~41 HU(图1),增强后病灶逐渐为对比剂填充(图2),考虑肝右后叶血管瘤.行剖腹探查术所见:开腹后见肝胆与腹腔内腹膜、结肠及十二指肠广泛粘连,肿块位于右肝下,大小约10 cm×9 cm×9 cm,质软,有囊性感,来源于右侧肾上腺.病检检查:肿瘤由许多不规则形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管壁为单层内皮细胞,病理诊断:(右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图3).右侧后胸壁肿块病检为弹力纤维瘤.

  • 脑膜结核MR表现一例

    作者:周志强;朱龙

    患者男,56岁.因头痛、恶心呕吐1个月余,右手抽搐,握力下降,不能持物数天就诊.体检: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侧病理征可疑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血沉均正常.胸片:未见异常.

  • 肝脏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张禹;徐军

    患者男,41岁.发现上腹部肿块伴胀满不适1个月余.CT平扫:肝脏体积增大,肝内可见一巨大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内夹杂大片高密度出血以及更低密度囊变或坏死区,病灶占据肝脏右叶前段、左叶内侧段以及部分肝脏右叶后段(图1、2),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界欠清,门静脉右支的分支明显受压散开且管腔变窄(图3~5).门静脉主干及其左右支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肝门及脾门区未见侧支循环血管,腹腔内未见积液.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细胞学检查:恶性黑色素瘤(图6).

  •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作者:谈瑞生;殷于磊;唐平;滑炎卿

    患者女,45岁.体检X线片发现左肺占位,临床疑肿瘤.偶感左侧胸痛,余无明确临床症状和体征.胸部CT检查:左上肺与胸壁交界处见一大小约30 mm×28 mm×25 mm结节灶,边缘光滑,与胸壁形成较宽基底,紧贴局部肋骨,密度欠均匀,平扫CT值25~40 HU,增强后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强化密度不均,CT值110~189 HU(图1~3).

  • 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血清VEGF与CT灌注参数间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陈光斌;邹文远;张自力;石思李;张桂华;顾永丽;蔡庆和;李金科;聂森;唐先志;王家宁;郭凌云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CT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对17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天及术后7~10天测量血清VEGF水平,同时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 结果 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HBF、H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VEGF与HBF、HAF、HAP呈正相关. 结论 血清VEGF水平及CT灌注可帮助评价肝癌TACE疗效.

  • 64层CT VR技术在活体肾移植供体血管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彭谦;范淼;郭燕

    目的 探讨MSCT血管造影容积再现(VR)技术在活体肾供体术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55例供体术前的肾脏血管结构的MSCT VR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19例可见25支副肾动脉、2例可见肾动脉过早分支、2例可见单侧双肾静脉、1例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肾静脉.合乎临床要求的供肾46例. 结论 MSCT VR可较好地显示供体术前的肾脏血管结构.

  • CT血管造影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冯仕庭;崔敏毅;彭振鹏;李子平;孙灿辉;孟悛非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对27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中小血管CTA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5例小肠缺血中3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小肠Crohn病CTA均表现为肠管的动脉远端分支迂曲扩张,6例出现"梳样征";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11例消化道肿瘤的CTA可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及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结论 CT血管造影能直观显示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血管情况.

  •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诊断

    作者:文智;蒋黎;阿里甫;赵艳萍;努尔兰

    目的 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对1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10例均为单侧等密度肿块,4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6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4例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增强后1例强化,9例强化不明显.卵泡膜细胞瘤伴腹水4例、子宫肌瘤4例、囊腺瘤1例. 结论 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

  • 主-髂动脉闭塞侧支循环形成的CTA表现

    作者:何岸苇;万业达;张琳;孙东辉;李玥巍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 资料与方法 分析9例主-髂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的MSCTA表现. 结果 9例主-髂动脉完全性闭塞,CTA显示侧支血管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通路吻合:下位肋间后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吻合、腹壁上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以及肠系膜下动脉(IMA)远段通过迂曲扩张的Riolan动脉弓与肠系膜上动脉(SMA)形成吻合. 结论 MSCTA可显示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主要侧支血管情况.

  • 正负性情绪图片编码加工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王海宝;谌业荣;余永强;张诚;张达人

    目的 探讨正负性情绪图片加工所涉及的相关神经机制. 资料与方法 对20名健康自愿者(男女各10名,年龄20~25岁,视觉呈现彩色负性、正性、中性情景图片)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并进行后处理. 结果 与中性图片加工相比,正负情绪激活杏仁核、前额叶不同亚区、扣带回、颞中回、颞上回等共同脑区.负性图片显著激活双侧杏仁核、右侧前额叶眶回、左侧海马、丘脑和梭状回等脑区;正性图片激活右侧杏仁核、左侧前额叶背侧和右侧海马等脑区. 结论 正负性情绪加工涉及共同的和相对特异的神经机制.前额叶和杏仁核等是情绪加工中的重要结构,前额叶参与情绪加工符合情绪效价假设.

  • 侧脑室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潘志立;余永强;钱银锋;王海宝;周勇;殷敏敏;宫希军

    目的 探讨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 结果 25例侧脑室肿瘤中,星形细胞瘤9例,其中3例(3/9)位于侧脑室三角区,3例(3/9)位于侧脑室体部;脑膜瘤6例,其中4例(4/6)位于侧脑室三角区,6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室管膜下瘤3例,2例位于侧脑室前角和室间孔区,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轻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 1例位于侧脑室前角,1例位于侧脑室体部;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1例. 结论 侧脑室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

  •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MRI特征分析

    作者:张冬;邹利光;冯晓源;戴书华;王文献;孙清荣

    目的 分析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MRI特点. 资料与方法 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2例位于大脑半球,其余4例分别位于脑干、小脑、鞍上及丘脑区.2例表现为囊性肿块,增强后囊壁强化并有明显强化的瘤结节.6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8例为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成分强化. 结论 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无特征性,但颞叶均匀强化的肿块并不伴明显瘤周水肿或囊性肿块伴明显强化的瘤结节提示本病.

  • 创伤性肺假性囊肿的CT表现

    作者:钱新初;刘三军;彭梦明

    目的 探讨闭合性胸外伤中创伤性肺假性囊肿(TPPC)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分析65例TPPC的99个病灶的CT表现并进行CT分型. 结果 不伴大量血气胸的局灶型TPPC51例(78.5%),仅行保守治疗,平均住院17天;伴有大量血气胸的复杂型TPPC14例(21.5%),均实施了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术治疗,其中开胸手术1例(7.1%),平均住院68天. 结论 TPPC的CT分型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 支气管扩张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么恩亮;张翔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证实和临床确诊的支气管扩张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结果 29例MPR均显示扩张的支气管,其中柱状型11例,囊状型5例,静脉曲张型3例,混合型10例.行仿真内镜的21例中,15例显示支气管黏膜炎症、管腔内黏液栓、血块、环状软骨不完整及管腔扩张.采用肺透明技术重建的29例中,7例显示扩张的支气管. 结论 MSCT能对支气管扩张症做出较全面的评估.

  • 多层螺旋CT后重组对中央气道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程杰军;许建荣;吴华伟;张薇;华小兰

    目的 评价MDCT多种后重组方法对中央气道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运用MPR、SSD、VB、MinIP及RAYSUN 5种重组方法对61例中央气道良性病变进行MDCT检查,并统计不同重组方法对横断面图像信息的补充价值. 结果 MDCT多种后重组图像对中央气道良性病变提供更多的信息,MPR重组、SSD、MinIP、RAYSUN及CTVB分别对90.16%、54.10%、50.18%、40.98%及39.34%的患者提供了补充信息;SSD、VB、MinIP、MPR及RAYSUN分别对13.11%、13.11%、11.48%、8.20%及6.56%的患者基于横断面获得的诊断进行了修改. 结论 MDCT后重组图像对中央气道良性病变提供更多的信息.

  •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胸膜面SSD表现

    作者:单飞;谭黎杰;张志勇;杨姗;王群;葛棣;徐正浪;冯明祥;卢春来

    目的 评价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表面遮盖成像(SSD)的三维肺表面表现. 资料与方法 比较30例周围型肺癌SSD及轴位图像的完整胸膜凹陷显示率,其中8例术后行充气标本制作和/或有肺叶术中充气照片. 结果 21例表现为三维完整凹陷征(70%),10例表现为轴位完整凹陷征(33.33%),SSD对完整胸膜凹陷征显示率高于横断位(P<0.05).8例有肺癌肺叶照片的患者中,4例表现为三维完整凹陷征,4例表现为三维非完整凹陷征. 结论 与薄层轴位图像相比,SSD显示出胸膜凹陷征更佳.

  • 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MRI表现

    作者:徐永忠;刘旭林;张光辉;马恒;唐小峰;周承涛

    目的 探讨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MRI征象. 资料与方法 对经关节镜证实的半月板桶柄样撕裂56例(58侧)患者的MRI表现进行研究. 结果 领结残破征21膝,空领结征28膝,双前交叉韧带征6膝,双后交叉韧带征19膝,双半月板前角征11膝,前角异常肥大征5膝,双半月板后角征16膝,后角异常肥大7膝,后角残破征19膝,厚饼征6膝,半月板分离移位征53膝.合并膝关节囊积液58膝、股骨(或胫骨)挫伤36膝、内侧副韧带损伤6膝、前交叉韧带损伤5膝、后交叉韧带损伤9膝、关节软骨损伤13膝、骨梗死2膝. 结论 空(残)领结征、后角残破征、双后交叉韧带征及半月板分离移位征提示半月板桶柄样撕裂.

  • 腰骶脊神经根MR成像术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

    作者:肖利华;郑晓林;王志炜;邹玉坚

    目的 探讨腰骶脊神经根MR成像术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分析65例椎间盘突出患者腰骶脊神经根MR成像术表现. 结果 在神经根成像术上所有病例腰骶部脊神经根及神经节呈高信号.64.9%的椎间盘突出单根神经根受累,17.0%的椎间盘突出2根神经根同时受累,7.4%的椎间盘突出多根神经根受累;10.7%的椎间盘突出仅见硬膜囊受压. 结论 腰骶脊神经根MR成像术能直观地显示腰骶部脊神经根走行及受压情况.

  • 跟骨和距骨良性囊样病变影像学表现

    作者:肖建宇;王淑丽;叶兆祥;贾楠

    目的 评价跟骨或距骨良性囊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跟骨或距骨良性囊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20例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 结果 骨囊肿8例,软骨母细胞瘤8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邻关节囊肿5例,脂肪瘤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平片及CT显示大小不等囊性低密度病灶;MRI信号表现各具特征. 结论 跟骨或距骨良性囊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 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的CT表现

    作者:夏淦林;冯峰

    目的 探讨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6例扁桃体淋巴瘤及14例扁桃体癌CT表现. 结果 16例淋巴瘤中,5例为双侧病变,14例边界清楚,15例密度均匀,行增强扫描的13例均呈轻、中度强化.14例扁桃体癌中,13例为单侧病变,11例边界不清楚,8例密度不均匀,增强后5例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侵犯2个或以上口咽亚解剖区.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在边界、形态、密度及强化程度、周围侵犯等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扁桃体淋巴瘤及扁桃体癌的CT表现有明显的差别.

  • 鼻咽部淋巴瘤的CT诊断

    作者:付荣;刘玉林;邱大胜;张照喜;杜东平;安连峰;陈宪

    目的 研究鼻咽部淋巴瘤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部淋巴瘤影像表现. 结果 45例均表现为突入鼻咽腔内的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30例可见口咽肿块,10例可见鼻腔内侵犯,30例伴有颈部淋巴结增大,仅1例见颅底骨质增生硬化. 结论 鼻咽部淋巴瘤表现为鼻咽腔内生长的均匀密度肿块影,很少侵犯周围深层组织.

  • 鼻丘气房的多层CT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陶建华;王振常;张罗;李静;葛文彤;鲜军舫

    目的 研究鼻丘气房的CT多平面重组(MPR)断面的表现. 资料与方法 对100例临床怀疑鼻窦炎患者的鼻丘气房的MPR断面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200侧中,185侧(92.5%)可见鼻丘气房.146侧(78.9%)鼻丘气房开口于筛漏斗,39侧(21.1%)开口于中鼻道.鼻丘气房上下径为(8.8±2.3) mm,左右径为(4.7±1.2) mm,前后径为(5.6±1.6) mm.88侧额窦炎组的鼻丘气房上下径为(10.3±2.4) mm,112侧非额窦炎组的鼻丘气房上下径为(7.8±1.8) mm,额窦炎组鼻丘气房上下径大于无额窦炎组. 结论 MPR断面可显示鼻丘气房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

  • CT检查辐射风险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光耀;雷皓

    近年来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进展,加速了CT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关CT可能的辐射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CT已经成为大医源性辐射来源之一[1].笔者综述CT检查辐射风险的一些研究进展.

  •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波;宋光义;韩丹

    CT尿路造影 (CT urography,CTU)是由Zanowitz等[1]于1985年首先应用于研究泌尿系统感染的检查方法.其原理是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由于肾脏的分泌功能使得对比剂在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内充盈,利用CT对受检部位进行连续的扫描,将获得的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进行三维重组,从而获得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在内的整个泌尿系立体图像的成像技术.初CTU是使用单层螺旋CT扫描[2],随后随着多层螺旋CT的开发,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urography,MSCTU)取代了单层螺旋CT尿路成像[3~5].多层螺旋CT由于具有更高的密度、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从而可以通过一次扫描对整个泌尿系进行重组.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多种CTU检查的方法和辅助手段,笔者主要就MSCTU的技术的有关进展予以综述.

  • Budd-Chiari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的影像学诊断现状与进展

    作者:刘冰妍;韩新巍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hepatic vein,HV)或肝段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部分或完全梗阻、血液回流障碍,导致淤血性门静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高压症候群.患者因下腔静脉阻塞而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凝血机制的异常,容易形成血栓.文献报道BCS患者合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0%~12%[1].有关BCS合并肝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诸多文献报道[2,3],但对BCS合并IVC血栓的影像学诊断研究不多,本文阐述其诊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帕金森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汪晶;孔祥泉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态异常等为典型的临床表现.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及黑质-纹状体系统变性是PD的主要病理改变.笔者仅就近年来PD的MRI及磁共振波谱(MRS)、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超顺磁性氧化铁示踪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回顾与现状

    作者:毛青;王培军

    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潜能分化能力的细胞,来源于胚胎或某些成年的组织器官中,通常讲的干细胞多指胚胎干细胞(embryo stem cells,ESCs),主要来源于桑椹胚的卵裂球、囊胚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等.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动物模型淋巴结病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烁;薛华丹;金征宇;孙非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动物模型的正常淋巴结、淋巴结炎与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及其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建立淋巴结炎模型和淋巴结转移模型,以炎症组的对侧下肢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测量各组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同时在T2WI、DWI图像及病理检查中分别测量各组淋巴结的大小,并进行病理结果分析. 结果 DWI可清晰显示各组动物模型的腘窝及髂内淋巴结,测量的大小与T2WI及病理检查所测得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炎症组和转移组淋巴结的大小无明显差异,两者均大于正常淋巴结.三组淋巴结均表现为为等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正常淋巴结、淋巴结炎及淋巴结转移的ADC值分别为(1.35±0.15)×10-3 mm2/s、(1.14±0.02)×10-3 mm2/s和(0.78±0.07)×10-3 mm2/s,三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兔模型DWI图像较高;DWI对兔淋巴结炎及淋巴结转移能提供功能信息.

  • 兔VX2肝肿瘤射频消融疗效评价——超声造影、增强CT与病理对比研究

    作者:梁惠宏;谭国胜;张耀军;裴小青;周建华;冯仕庭;蔡木炎;陈敏山;李锦清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检查在评价肝肿瘤VX2肝肿瘤模型射频消融(RFA)疗效方面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9只兔VX2肝肿瘤模型作RFA治疗后1周同时作CEUS与增强CT检查,与病理作对照,比较CEUS与增强CT在评价RFA疗效的准确性. 结果 9只中8只病理发现残留肿瘤灶,1只完全消融,残留灶在CEUS与增强CT上均可见强化.3只炎性反应带能被CEUS正确评价,而增强CT将其中2只误认为是残留灶.1只残留灶位于肋骨下未能被CEUS检出.CEUS、增强CT、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率、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88%、86%,90%、78%、85%,94%、75%、91%.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US与增强CT均能较可靠评价RFA疗效,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CEUS与增强CT联合评价可提高评价准确率.

  • 人胰腺癌裸鼠模型3,0 T MRI早期表现

    作者:王虹;彭卫斌;许云飞;尉传社;胡正军;王峥超;孙维斌;王冬青

    目的 探讨人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早期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 对照病理组织学结果,分析胰腺癌模型的早期MRI表现. 结果 20只裸鼠有18只接种成功,共发现22个瘤灶,组织学检查符合胰腺低分化腺癌.与邻近肌肉信号相比,肿瘤早期MRI表现为T1WI均匀稍低(50%,11/22)、等(32%,7/22)或稍高信号(18%,4/22),T2WI呈均匀(91%,20/22)或不均匀(9%,2/22)高信号,增强扫描瘤灶呈渐进性强化,延迟期呈等信号. 结论 3.0 T MRI能够检测出直径<5 mm的肿瘤.

  • 体内藏匿毒品的CT表现

    作者:冯刚;李龙;罗沛霖;李志;池晓宇

    目的 探讨体内藏匿毒品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经临床证实体内藏匿毒品者的CT表现. 结果 CT表现为按胃肠道或阴道走行的不规则分布的多个团块状异物影,呈不均匀低密度、周边环形高密度中间低或等低密度及不均匀或均匀高密度,大部分与肠壁、阴道壁及肠内容物的界限清楚.CT表现与毒品包装的形状、大小及包装的材质有关. 结论 体内藏匿毒品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

  • 视隔发育不良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宛四海;潘璜;肖新兰;尹建华

    视隔发育不良(septo-optic dysplasia,SOD)以透明隔缺如,伴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形态学变化为特征[1],至今仍不清楚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视路白质纤维束,尤其是视放射的组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脑白质纤维非常敏感的研究方法.国内至今尚无应用DTI对SOD研究的报道,国外文献也仅有1例报道[2].笔者对1例SOD患者的视放射进行DTI研究,报道如下.

  • 骨骼肌转移瘤的螺旋CT诊断分析

    作者:梁文娟;吴玉芬;黄勇;李文武;刘聿辉;侯栋梁

    骨骼肌组织约占全身体重的50%,但骨骼肌转移瘤发生率较低.尽管MRI可以提供优质的软组织对比图像,但由于增强CT在胸、腹部及盆腔扫描中的常规应用,多数病变仍由CT首先检出.笔者搜集2000年1月至2007年 5月经细胞学、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骨骼肌转移瘤32例患者资料,旨在分析骨骼肌转移瘤的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

  • 先天性泪囊突出的螺旋CT诊断

    作者:刘俊刚;李欣

    目的 探讨先天性泪囊突出的螺旋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先天性泪囊突出患儿螺旋CT表现. 结果 典型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不同程度的鼻泪管扩张以及与之相延续的内眦区囊肿和鼻腔内黏膜下囊肿.3例为双侧,1例为单侧. 结论 螺旋CT能全面观察鼻泪管扩张的程度以及突出于内眦区及鼻腔内囊肿的大小.

  • 岛津SCT-4500TE常见故障三则

    作者:郭彩虹

    故障现象一开机,在做球管训练时无射线输出,计算机提示"TROUBLE 7".故障分析 "TROUBLE 7"即kV OVER(高压超出).kV OVER包括kV OVER和kV UNDER(高压过低)两种可能,故应先查实属哪类高压故障.此时应先查kV CONT-90板,然后再查IGBTDRIVER及IGBR.

  • 上期读片窗答案

    作者:袁红梅;余建群;魏兵;原珍团;张优仪

    术中所见右前上纵隔肿块,实性、质硬,大小约8 cm×6 cm×5 cm,与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心包壁及前胸壁致密粘连,并侵入右上肺前段,右中上肺部分实变,左纵隔胸膜受累.余未见异常.

  • 读片窗

    作者:袁涛;全冠民

    患者女,54岁.间断性咳嗽1个月,为轻咳,不伴发热、咳痰及痰中带血.叩诊:纵隔右侧增宽.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 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参数与对比剂剂量佳匹配选择

    作者:彭磊;孙殿敬;赵洪全;张光辉;唐小峰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动脉成像时扫描参数和对比剂剂量的佳匹配方案. 资料与方法 对60例无头颈部动脉系统疾病的志愿者按扫描参数和对比剂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A(螺距1.109,球管旋转时间0.5 s,触发点设在肺动脉主干,对比剂剂量40 ml) 、B(螺距0.891,球管旋转时间0.75 s,触发点设在主动脉弓降部,对比剂剂量70 ml)两组,比较两组的成像质量. 结果 A组显示双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和椎动脉起始段优于B组(P<0.05),而显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段、颅内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中段两组无差异(P>0.05), A组对防止颅内静脉的过度显影优于B组. 结论 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扫描CTA选择合适的参数对获得较好的图像是非常重要的.

  • 颈髓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扫描参数的比较

    作者:陈细香;李茂进;魏文洲;陈军;郑晓华;刘昌盛;邱丽

    目的 探索颈髓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佳扫描参数. 资料与方法 对4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颈髓DTI,比较不同b值、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激励次数(NEX)、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第1组,b值分别取400 mm2/s、700 mm2/s、1000 mm2/s;第2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分别取6个、13个、25个;第3组,激励次数分别取2、4、8;第4组,层厚分别取2 mm、3 mm、4 mm. 结果 在四种不同扫描参数的比较中,b值为700 mm2/s的一级图像数较b值为400 mm2/s 和1000 mm2/s的多;方向为25时的一级图像数较方向为6和13的图像质量多;NEX为4的一级图像数较NEX为2和8的多;层厚为4 mm的一级图像质量较层厚2 mm和3 mm的多. 结论 b值为700 mm2/s、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为25个、NEX为4和层厚为4 mm是颈髓DTI较好的扫描参数.

  •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雅萍;许乙凯;段刚

    目的 评价三维动态增强扫描MR血管成像(3D CEMR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评价3D CE MRA 对18例患者血管的显示情况. 结果 3D CE MRA 显示2例动脉狭窄或闭塞,2例静脉增粗、迂曲,5例显示血管瘤,3例血管畸形,1例右侧股骨下段骨肉瘤周边紊乱血管,5例正常. 结论 3D CE MRA可显示正常血管及异常.

  •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CT和MR表现

    作者:钱民;陈晓东;郭元星;李小荣

    目的 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SFT)的CT和MR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ESFT的CT和MR表现. 结果 发生在眼眶和腹膜后各2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盆腔和睾丸各1例.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较清楚,4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区均明显强化. 结论 影像学表现为孤立性肿块、边界清楚、T2WI有低信号区提示本病.

  • 国产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云华;张乐君;孙建林;梅习龙;胡海舟;刘云;蒋洪敏

    目的 研究国产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的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159例腹部增强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剂注射流率3~6 ml/s,剂量为80~100 ml.全部病例增强前2 h内、增强后即时、1 h、48 h分别进行生命体征、12导联心电图及注射部位观察,于增强前2 h内与增强后48 h分别抽血检测肾功能与血液生化指标,并于增强时、增强后即时、5~15 min、1 h与48 h分别观察与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159例患者注射对比剂后出现热感和潮红者占8.8%(14/159);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6%(2/159).未见中、重度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 国产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高.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