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合并多发椎体转移一例

    作者:林江南;许茂盛

    患者 男,28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背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腰椎MRI示:胸腰椎多发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考虑恶性骨肿瘤可能,转移瘤待排除.为求进一步诊治数日后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无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身体状况良好.行胸椎活检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肾脏上皮性肿瘤转移可能性大.CT检查显示左肾上极占位影,大小约31 mm×26 mm,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轻度强化,髓质期强化较皮质期明显(图1).

    关键词:
  • 胰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牛亚丽;孙戈新;王建秋;郭俊男

    患者 男,45岁.上腹部隐痛3个月,进食后加重,伴腰背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体重减轻10 kg.既往体健.胰腺CT平扫(图1)示:胰腺头部见不规则形稍低密度肿块,其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及斑片状钙化灶,与十二指肠分界不清,肝内胆管、胆总管及胰管扩张;增强扫描(图2~4)示肿块呈渐进性延迟性强化,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胰腺实质,诊断为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胰腺头部肿块,质硬,活动度差,大小约7.0 cm×5.0 cm×3.0 cm,与周围粘连较重,肠系膜血管未见侵犯.病理(图5)示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疏松排列,周围有水肿性黏液性背景,其中见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CK(AE1/AE3)(-)、CK7(-)、ER(-)、Ki-67(阳性率1%)、PR(-)、SMA(+)、β-Catenin(弱+)、Desmin(-)、ALK(-),终确诊为胰腺黏液血管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

    关键词:
  • 儿童松果体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马桢;程敬亮;张勇

    患儿 女,4岁.2个月前因头晕并见呕吐等不适于当地诊所给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效果可,2天前无明显原因患儿出现昏迷、抽搐等,随即清醒,但发现患儿双下肢无力等不适,急诊到当地医院行头颅CT,诊断为第三脑室后部占位合并梗阻性脑积水.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患儿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食欲正常.MRI检查: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后部可见不规则团块状等T1、等T2信号(图1、2),黑水序列呈等信号,DWI高b值(b=1000 s/mm2)轻度弥散受限(图3).病变边界清晰,向前突向第三脑室,向下压迫中脑,中脑导水管狭窄.静脉注入Gd-DTPA扫描,松果体区病变呈明显强化,内可见点状低信号,病变大小约2.4cm×2.1 cm×2.6 cm(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图4、5).初步诊断:考虑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关键词:
  • 原发性后纵隔血管肉瘤一例

    作者:厍映霞;郭顺林;魏柯香

    患者 男,19岁,因“左侧背部进行性增大肿块2月余”,门诊以“胸壁肿物”收住入院.入院体检:左侧后胸壁可见大小约10 cm×6 cm×3 cm肿物,质地硬,活动性差,周围界限不清.行胸部CT显示:左侧后上胸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截面约6.4 cm ×8.8 cm,病变部分凸向肺野,内可见斑点状致密影,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并多发供血动脉,病灶包饶左侧第4、5肋骨,部分延及邻近背部竖脊肌及菱形肌,左侧第4、5肋骨及3、4、5胸椎及附件局部骨质溶骨性破坏,第4、5胸椎左侧椎间孔明显扩大,肿物部分深入椎管内(图1A~C),考虑神经源性恶性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可能性大.

    关键词:
  • 左侧颞叶室管膜下瘤一例

    作者:吕青青;张勇;程敬亮;汪卫建

    患者 女,26岁.2年前突发头痛、恶心、呕吐,2个月前出现头晕.外院行MRI示左颞占位,星形细胞瘤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初步诊断为左侧颞叶占位.MRI示:左侧颞叶见团块状长T1、长T2信号(图1、2),DWI未见弥散受限(图3);静脉注入GdDTPA后扫描:病变边界清,边缘光滑,大小约4.2cm×3.5 cm ×3.9 cm(大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病变内可见点线状强化(图4、5).诊断: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

    关键词:
  • 心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一例

    作者:韩雪莉;郭华

    患者 女,60岁.7天前无明显诱因胸痛,呈持续性,不伴咳嗽、咳痰、咯血,休息后不可缓解.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脏超声示(图1A、B):左室侧壁近心尖部心包腔内、紧邻肺动脉外侧实性占位,心包少量积液.CT检查(图2A ~C):心包内可见大小约9.5 cm ×8.9 cm类圆形占位灶,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为48 HU,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尚清,心包内可见积液影.考虑良性病变.手术所见:心包腔左侧可见大小约10 cm ×9 cm占位,可见蒂,蒂位于左心耳处,与心脏及心包无粘连.术后病理:心包腔海绵状血管瘤(图3).患者10天后出院,恢复良好.

    关键词:
  • 小脑恶性黑色素瘤伴胸腹部多发转移一例

    作者:梅兰;刁显明;陈洪亮;周恩友;敖永胜;邱丽华

    患者 男,79岁,因“头晕、心悸”入院.入院前8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行走不稳,伴有心悸、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次持续时间约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体检:睁闭目难立征阳性,余未见异常.影像检查:患者入院后行头颅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右侧后颅窝区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1 cm×3.6 cm×2.6 cm,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图1、2).头颅CTA检查:提示可疑小脑后下动脉分支供血,引流静脉显示不清楚;CT诊断:考虑多为脑膜瘤(图3).3天后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区类卵圆形肿块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内混杂点状长T1、长T2信号影(图4、5),DWI、FLAIR和ADC图均为稍高信号(图6~8),大小约4.1cm×3.6cm×2.6 cm,边界较清,增强扫描肿块呈非均匀明显强化(图9);MRI诊断:考虑为脑膜瘤可能性大.

    关键词:
  • 发生于乙状结肠系膜的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一例

    作者:苏晟;朱建国;李海歌;周金发

    患者 男,52岁,因腹胀不适2年伴加重1周入院.体检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升高至258 U/ml(正常范围:0~ 35U/ml).腹部平扫显示:盆腔内软组织肿块,大小约6.0 cm×6.3 cm×8.0cm,呈分叶状,密度均匀(CT值40 HU),无钙化、坏死(图1A).CT增强,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和静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93 HU、87 HU(图IB、C),肿瘤边界不清,邻近乙状结肠受压移位;CT血管造影显示:肿瘤由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供血(图2);MRI表现为:盆腔内分叶状肿块,T1WI为低信号,T2 WI为稍高信号(图3A、B),DWI为高信号(图3C),T1WI增强显示盆腔肿块均匀强化(图3D).行肿瘤切除手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乙状结肠系膜,压迫乙状结肠,引起肠壁水肿和不完全性肠梗阻.

    关键词:
  • 颅内浆细胞瘤一例

    作者:施豪波;梁文;张向群

    患者 男,44岁,因反复头痛伴头晕20余天就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左侧额叶深部见一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肿块影,直径约33 mm,边界清楚,其内部可见斑片状更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脑组织可见片状水肿带;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病灶内不强化区域提示坏死;左侧侧脑室前角及部分体部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向右移.1H波谱分析(MRS):从左侧额叶病灶区取样示,Cho峰明显增高,NAA峰、Cr峰明显降低,可见Lip峰.

    关键词:
  • 能谱CT佳单能量成像结合低碘含量对比剂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郑应心;李伟;史浩;郭文彬;葛亚平;曹鑫;方强;王新怡

    目的 探讨能谱CT佳单能量成像结合低碘含量对比剂扫描方案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质量评价标准成人男性体模,对其体模肝区部分分别进行能谱成像模式和常规剂量模式扫描,并比较两种扫描模式的SD值、CT值、CDTIvol、DLP数值.前瞻性连续随机搜集临床怀疑肝细胞癌需行上腹部动态增强CT扫描的63例患者,根据扫描方式和对比剂浓度分为能谱扫描低浓度对比剂组(A组,对比剂含碘270 mgI/ml)与常规扫描高浓度对比剂组(B组,对比剂含碘370 mgI/ml),两组对比剂用量均为1.2 ml/kg,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A、B两组的病灶SD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大强化率(CER),CT剂量容积指数(CDT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有效剂量(ED),对比剂注射总量及碘摄取量,进行测量并分析.按4分制对所得图像进行总体图像质量评价,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体模实验GSI-23模式(375 mA)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非能谱扫描模式,但两者的SNR、SD值差别不大,结合临床经验,可以选择GSI-23作为扫描条件.(2)63例患者中A组28例,B组24例纳入研究.A组图像的病灶SD值、SNR、CNR和CER(动脉期分别为8.11 ±2.05,15.65 ±2.42,4.81 ±2.93,72.44±24.88;门静脉期分别为6.54 ±2.18,17.08 ±4.64,4.47±2.25,53.97±22.87)与B组(动脉期分别为8.33 ±2.50,15.96±2.73,4.68±2.55,78.25 ±22.13;门静脉期分别为7.26±2.06,17.10±3.78,4.21±1.20,58.59 ±20.18)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A组:动脉期4.52±0.49,门静脉期4.51 ±0.48;B组:动脉期4.64±0.48,门静脉期4.63 ±0.47)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对比剂注射总量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辐射剂量(CTDIvol、ED)明显低于B组[A组(15.81 ±0.68) mGy,(5.52 ±1.24) mSv;B组(20.37±6.89) mGy,(6.23 ±2.11)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碘摄入量明显低于B组,降低约18% [(23.81 ±0.68)g和(28.37 ±6.8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单能量成像显示肝细胞肝癌的平均佳单能量keV值为(60.26±5.75) keV.结论 采用佳单能量能谱CT结合低碘含量对比剂在肝细胞癌CT检查中,所得图像符合诊断要求,且降低了辐射剂量.

  • 产前MRI检查在胎盘植入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金晶;邹立巍;赵红;卫兵;郑穗生

    目的 探讨MRI在胎盘植入产前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产前怀疑胎盘植入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和临床术后资料,以分娩术后有无胎盘植入为金标准,分为20例无胎盘植入对照组和24例胎盘植入组,分别对胎盘异质性、胎盘-子宫肌层交界面分界不清、子宫下段向外膨隆伴局部胎盘明显增厚、胎盘血管增粗增多、膀胱局部“帐篷”状改变或结节状突起5种间接征象,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比较MRI征象在两组间的差异性.结果 胎盘的异质性诊断胎盘植入的OR值为17.017(P =0.005);子宫下段膨隆伴局部胎盘明显增厚,诊断胎盘植入的OR值为6.712(P =0.049).多因素分析时胎盘的异质性和子宫下段膨隆伴局部胎盘明显增厚诊断胎盘植入的OR值分别为13.542(P =0.004)和7.145(P =0.038).结论 胎盘的异质性以及子宫下段膨隆伴局部胎盘明显增厚两个征象对胎盘植入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MR扩散加权成像单指数模型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模型参数直方图对移行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希明;包婕;朱默;平小夏;胡春洪;席启林;董凤林;孙军;赵文露;沈钧康

    目的 探讨DWI单指数模型(ADC)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双指数模型各参数直方图(Histogram)诊断移行区前列腺癌(PC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行前列腺常规MRI扫描和IVIM扫描并获得mpMRI/TRUS融合穿刺病理结果的49例患者资料;按三维感兴趣容积(VOI)法勾画移行区PCa和前列腺增生(BPH)病灶,计算ADC值和IVIM的D值、D*值和f值,对所测得的参数行Histogram分析,得到各参数平均数、中位数、10%位数、90%位数、偏度和峰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和Mann-WhitneyU检验(非正态分布)比较PCa组和BPH组Histogram参数,对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值,应用ROC曲线分析各Histogram参数对移行区PCa和BPH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经病理证实移行区PCa 23例(28个病灶)和BPH 26例(33个病灶);PCa组和BPH组的三维Histogram分析参数中,ADC值平均数、中位数、10%位数、90%位数偏度和峰度与D值的平均数、中位数和90%位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DC值平均数、中位数、10%位数、90%位数与D值平均数、中位数在鉴别移行区PCa和BPH的效能较高,ADC值平均数联合D值平均数曲线下面积(0.936)高于各单一参数的诊断效能,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49).结论 DWI单指数模型和IVIM模型三维Histogram分析提供了病灶各参数的整体信息,对移行区PCa和BHP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以ADC值平均数联合D值平均数的诊断效能优.

  • Gd-EOB-DTPA增强T1mapping成像对肝功能的评估价值

    作者:张学琴;陆健;张涛;姜吉锋;丁丁;杜圣;黎美玲;施裕新;陈伟波

    目的 探讨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成像对肝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共12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无肝病史肝功能正常者(NLF) 23例,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为Child-Pugh A级(LCA)52例,Child-Pugh B级(LCB)41例,Child-Pugh C级(LCC)11例.采用Look-Locker序列于增强前及肝胆期采集T1 mapping图像,测量肝脏T1弛豫时间,计算肝胆期T1弛豫时间减低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增强前及肝胆期不同组别肝脏T1弛豫时间及T1弛豫时间减低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增强前及肝胆期肝脏T1弛豫时间,并采用ROC曲线分析T1弛豫时间及T1弛豫时间减低率诊断相邻肝功能级别的效能.结果 NLF组肝脏T1 pre、T1HBP、△T1分别为(782.04±67.99) ms、(233.78±37.64) ms、(69.73±6.76)%,LCA组分别为(848.29±76.15) ms、(276.19±51.59)ms、(67.42±5.38)%,LCB组分别为(926.93±86.53) ms、(418.15±95.01) ms、(54.64±10.46)%,LCC组分别为(981.73±48.57) ms、(539.91±119.52) ms、(44.88±12.51)%.NLF、LCA、LCB与LCC组T1pre及T1 H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T1pre除LCB与LCC外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T1HBP、△T1除NLF与LCA外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 pre、T1HBP、△T1鉴别NLF与LC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754、0.660,三者鉴别LCA与LCB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926、0.871,三者鉴别LCB与LC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795、0.707.结论 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成像对肝功能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 多期相动脉自旋标记序列在健康供肾者及肾肿瘤患者的肾灌注及肾功能相关性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郭文彬;史浩;郑应心;葛亚平;方强;曹鑫

    目的 探讨多期相动脉自旋标记序列(mTI-PASL)评价健康供肾者及肾肿瘤患者肾功能的准确性及其在肾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搜集35例健康供肾者及20例单侧肾肿瘤患者分别作为供肾者组及肾肿瘤组,应用西门子3.0T磁共振进行mTI-PASL扫描及常规MRI扫描,得到肾脏肾血流量(RBF)值及血流达峰时间(BAT)值,并且所有受试者均行核医学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方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作为评价肾功能的参照标准,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两侧肾脏RBF值及BAT值分别与GFR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供肾者组、肾肿瘤两侧肾RBF值及BAT值的差异.结果 供肾者组两侧肾RBF值分别为:左侧(141±13)ml·100g-1·min-1、右侧(147±14) ml·100g-1·min-1,每侧肾RBF值与其同侧肾GFR呈正相关(P <0.001),两侧BAT值分别为:左侧(384 ±33)ms、右侧(382 ±21)ms,每侧肾BAT值与同侧GFR呈负相关(P<0.001);肾肿瘤组每侧RBF值及BAT值与同侧GFR相关性差,无统计学意义;供肾者组两侧肾RBF、两侧BA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肿瘤组患侧较健侧肾RBF值[患侧(166±23) ml·100g-1·min-1,健侧(136±11) ml· 100g-1·min-1]明显增高(P <0.001),BAT值[患侧(375±25) ms,健侧(401 ±38) ms]明显缩短(P=0.016).结论 mTI-PASL可作为一种无创的供肾者术前常规检查肾功能的新方法,同时该方法也可为肿瘤肾的灌注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将来近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 肾脏缺氧分数评价慢性肾脏疾病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赟;陈杰;蒋振兴;邢伟

    目的 探究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的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OLD-MRI)图像分析中运用肾脏缺氧分数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名健康志愿者及32例CKD患者(CKD1、2期及3~5期各16例,分为两组)行BOLD-MRI扫描.两名研究者各自独立运用传统ROI法及肾脏缺氧分数方法,进行图像分析及数据测算,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传统ROI法:正常对照组与CKD轻、中重度组MR2*值及CKD轻、中重度组CR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KD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间CR2*值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348).CKD程度的加重伴随MR2*值的升高.肾脏缺氧分数: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且肾脏缺氧分数随CKD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绘制ROC曲线分析,肾脏缺氧分数曲线下面积大于MR2*值方法,显示肾脏缺氧分数方法拥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运用信度分析可重复性显示肾脏缺氧分数方法有明显优势.结论 肾脏缺氧分数方法在BOLD图像分析中更有优势,更适用于评估CKD患者的肾脏组织内缺氧水平.

  • 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RI表现

    作者:张永生;叶裕丰;唐堪华

    目的 探讨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MRI征象,提高对该病影像征象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胰腺SPN的9例男性患者的MRI资料,并复习既往文献报道.结果 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体1例,胰体尾2例,胰尾3例;肿瘤大径为5.25~13.85 cm,平均为(9.75 ±3.55)cm,其中4例大径>10 cm;肿瘤呈分叶状5例,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1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型2例,囊实型6例,囊性成分为主型1例.MRI显示肿瘤实性成分T2WI抑脂序列呈稍高信号,T1WI呈等/稍低信号,D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8例呈渐进性强化,平衡期强化程度与周围正常胰腺相仿;1例各期均呈轻度强化.囊性成分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8例肿瘤在T1WI上见斑点、斑片状高信号区,提示肿瘤内出血,相应区域T2WI呈低信号或环状低信号,4例可见液血平面.9例肿瘤在T1WI及T2WI上均见等/低信号包,增强扫描不同程度强化,3例包膜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胰腺实质.结论 男性胰腺SPN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对其认识有望提高诊断正确率.

  • 睾丸肿瘤MRI表现

    作者:王岸飞;胡瑛;王晓燕;张焱;程敬亮

    目的 探讨睾丸肿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睾丸肿瘤的MRI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睾丸肿瘤患者临床及MRI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49例行动态MRI增强扫描.结果 51例睾丸肿瘤中,精原细胞瘤27例,MRI表现呈团块状或结节状,边界清晰,T2WI呈均匀短T2信号,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增强扫描病变实质呈轻度强化,分隔强化相对较明显.畸胎瘤6例,T1WI可见高信号,并可见囊性长T1、长T2信号.表皮样囊肿8例,MRI典型征象“靶征”或“洋葱皮征”,T2 WI可见环形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胚胎性癌肿块分界不清,MRI表现呈混杂长T1、混杂短T2信号,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为主,可伴有精索及淋巴结转移.混合性生殖细胞瘤表现形式多样,可见囊变、出血、钙化及脂肪.淋巴瘤可累及双侧,MRI表现呈混杂T1、混杂T2信号,其内可见出血、坏死,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易侵犯附睾及精索,同时伴有淋巴结受累.结论 MRI对睾丸肿瘤诊断的正确率较高,对其病理分型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母细胞瘤与单发脑转移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又源;童海鹏;曹之乐;方靖琴;刘恒;杜学松;郭虹;张伟国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MRI(DSC-MR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扫描所获得的多参数在脑胶质母细胞瘤及单发脑转移性肿瘤术前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到2017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确定病理类型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12例及脑转移性肿瘤患者12例,术前均行DSC-MRI及DCE-MRI扫描,通过颅内肿瘤实质区域(TP)及瘤周区域(PT)DSC-MRI扫描所得的时间信号回复百分比(PSR)及DCE-MRI扫描所得的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ns)、时间-信号曲线下面积(iAUC)的比较,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两种肿瘤之间各参数差异,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获取诊断阈值(cutoff值),对病理结果未知、常规影像学无法区分的脑胶质母细胞瘤及单发脑转移性肿瘤94例进行鉴别.结果 脑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实质区域的PSR平均值及小值明显高于单发脑转移性肿瘤(P<0.05),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4和0.785,诊断阈值分别为0.613和0.376.脑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瘤周区域的iAUC平均值明显高于单发脑转移性肿瘤(P<0.05),其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诊断阈值为0.025.此外,肿瘤实质区域的PSR平均值与瘤周区域的iAUC值具有中度相关性(r=0.591,P=0.003).通过以上获取的诊断阈值对病理结果未知的两种肿瘤行鉴别诊断,肿瘤瘤周区域iAUC平均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分别为87.50%和76.47%.结论 结合DSC-MRI及DCE-MRI两种灌注功能磁共振的术前扫描,肿瘤实质区域的PSR平均值及小值、肿瘤瘤周区域的iAUC平均值可以区分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脑转移性肿瘤,这对于术前无创性评价颅内肿瘤类型采用的磁共振参数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脑网络小世界属性的fMRI研究

    作者:刘丹;周福庆;游涛;刘海萍;李声鸿;龚洪翰;曾献军

    目的 利用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静息态下脑网络的小世界属性.方法 33例PACG患者及3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s),均接受静息态fMRI检查.选择116个自动解剖标定(AAL)模板脑区为节点,计算功能连接获得相关矩阵用于构建二值化网络,获取脑网络整体及局部属性,并在局部属性上行组间双样本t检验(错误发现率矫正,P <0.05)分析差异脑区,同时分析差异脑区的网络属性与临床参数如视网膜纤维层厚度(RNFLT),静脉杯盘比(CDR),跟内压(IOP)及视力(VA)的相关性.结果 PACG及HCs组脑网络均存在“小世界”属性.在小及大网络稀疏度(0.32 ~0.42)下,PACG组聚类系数以及小世界指数均轻度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网络稀疏度0.32下,PACG患者视觉及非视觉(躯体运动及情感-记忆)脑区节点度及节点介数有改变,且其左侧眶部额中回节点介数与静脉CDR呈正相关,双侧缘上回及左侧豆状壳核节点介数与VA呈正相关,右侧楔叶节点度与VA呈负相关.结论 PACG患者脑网络存在小世界属性,其视觉、躯体运动及情感-记忆脑区局部属性存在改变,表明PACG患者脑网络传递信息效率异常,为理解PACG全脑网络功能改变提供新思路.

  • 罕发椎管内毛细血管瘤的MRI表现

    作者:刘亚南;程敬亮;薛康康

    目的 分析椎管内毛细血管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5例经病理确诊为椎管内毛细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MRI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椎管内毛细血管瘤较罕见,5例患者中,1例位于脊髓内,1例位于L5/S1椎间隙水平神经根,3例位于髓外硬膜下.MRI表现:5例毛细血管瘤平扫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增强扫描均出现明显强化.病理表现:光镜下由大小稍不等的毛细血管组成,并被纤维组织分隔;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34(+)、CD31(+)、S-100(-)、EMA(-).结论 椎管内毛细血管瘤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MRI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范围,为手术切除提供帮助,但确诊仍需病理学诊断.

  • 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分析

    作者:朱建彬;于昊;王显龙;杜勇兴;邹天宇;蒋春秀;席建东;温志波

    目的 分析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PGNT)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PGNT的临床、CT、MRI影像学资料和病理学特点,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4例位于幕上,其中颞叶2例,额叶及脑室各1例;1例主要位于皮层区,3例位于脑室周围白质区.1例位于幕下小脑蚓部-小脑半球.肿瘤可呈囊实性(2/5)、囊带壁结节样(1/5)、囊性(1/5)及实性(1/5)4种形态.CT示病变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高密度,其中2例可见钙化.2例MRI检查示病变呈以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5例均表现轻度水肿.病理镜下均见特征性假乳头状结构.结论 PGNT在CT、MRI表现上有一定特点,多表现为幕上脑室周围白质区囊带壁结节或囊实性肿块,罕见发生于幕下,界清且瘤周水肿轻,常伴钙化,极少出现出血,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明确诊断.

  • 直方图分析方法在鉴别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中的应用

    作者:韩秋月;苏春秋;冯飘飘;周茂冬;洪汛宁

    目的 探讨基于全肿瘤的直方图分析方法在鉴别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16例)和室管膜瘤(11例),每例患者术前及其他治疗前均行3.0TMR检查,在ADC图上画出各个层面的肿瘤(VOI),并计算出其直方图参数,包括中位数、平均值、第25及75百分位数、峰度及偏度,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肿瘤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以上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髓母细胞瘤的中位数、平均值、第25及75百分位数低于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的峰度及偏度高于室管膜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65、-6.803、-6.598、-9.016、3.565、3.754,P值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出良好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直方图分析方法在鉴别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脑转移瘤囊变区钆对比剂陷入的探讨

    作者:曲珊珊;高培培;徐芹艳;孙西河;董鹏;王锡臻;管玥;葛艳明

    目的 初步探讨脑转移瘤囊变区钆对比剂陷入的MRI表现.方法 对14例有囊变区的脑转移瘤患者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延迟24 h后扫描,测量病变囊变区、实质区、周围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SI),分别计算在平扫、增强及延迟24 h后T1WI序列的对比信号强度(CSI);判断病变囊变区、实质区、周围水肿区的CSI在平扫、增强及延迟24 h后的差异性.结果 囊变区CSI在延迟24 h后高于平扫(P<0.05)和增强扫描(P<0.05);实质区CSI增强高于平扫(P<0.05)和延迟24h后扫描(JP<0.05),实质区延迟24 h后高于平扫(P<0.05);周围水肿区CSI延迟24 h后高于平扫(P<0.05)和增强扫描(P<0.05).结论 脑转移瘤部分囊变区出现钆对比剂陷入现象.

  •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MR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赵海清;高培毅

    目的 总结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MRI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MR影像表现的认识. 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且术前被误诊为非脑膜瘤的25例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患者的MR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女性,8例男性,发病中位年龄为29岁.8例位于桥小脑区,5例位于大脑凸面,5例位于静脉窦旁,3例位于鞍旁,2例位于前颅窝底中线,2例沿硬脑膜或软脑膜播散表现为多发肿块.透明细胞型脑膜瘤表现为实性肿块20例,多呈T1WI等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影.肿瘤表现为囊实性肿块2例,实性部分呈“石榴”状,T2WI呈低信号、T1WI呈等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肿瘤表现为囊性肿块3例,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而增强扫描成“丝瓜瓤”样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不具有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但其发病部位及影像表现有自身特征性表现.

  • 18F-FDG PET/CT全身肿瘤代谢容积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蔺莉莉;翟亚楠;张皓;崔兰兰;郭顺林;辛仲宏;王梦书;魏柯香

    目的 探讨全身肿瘤代谢容积(MTVwb)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7例行18F-FDG PET/CT扫描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治疗前的临床资料及PET/CT图像资料,并通过半自动方法测量全身肿瘤代谢负荷信息——MTVwb,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比较MTVwb及临床TNM分期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 共搜集147例患者,17例失访,终纳入130例.以MTVwb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界,MTVwb中位数以下(<4.16 cm3)的患者半数存活时间约为13.13(95%CI:8.5 ~21.5)个月,MTVwb中位数以上(≥4.16 cm3)的患者半数存活时间约为4.67 (95% CI:3.97 ~8.6)个月;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时,除性别和年龄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外,临床TNM分期、In(MTVwb)、In(MTVw1b中位数)及In(MTVwb四分位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n(MTVwb)的C值(0.634)高于临床TNM分期(0.609),多因素分析比较In(MTVwb)和临床TNM分期时,In(MTVwh)的P值=0.003<0.05,临床TNM分期的Ⅲ期和Ⅳ期P值均>0.05.结论 MTVwb较临床TNM分期系统能够更好地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可能会更合理地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CT表现及病理基础

    作者:王铮;苏丹柯;赖少侣;金观桥;谢东;康巍;赵阳;阳君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PMA)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PPMA影像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32 ~ 63岁,平均(51.0±9.56)岁.全部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其中1例接受CT平扫,11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所有图像均由两名胸部疾病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在事先未知病理的情况下独立阅片,不一致者经讨论达成统一.8例行手术切除,4例行穿刺活检,所有标本均行HE染色,1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2例PPMA中11例为单发,1例多发;周围型9例,中央型3例;10例呈分叶状,8例见毛刺,2例见血管集束征,2例见包绕血管,3例见胸膜凹陷征,6例明确胸膜侵犯,1例见点状钙化.病灶直径1.3~11.0cm,平均(4.5±2.5) cm.CT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平扫实性区域CT值23 ~ 50 HU,平均(36±11) HU;动脉期CT值36~ 72 HU,平均(52±14) HU;静脉期CT值45~88 HU,平均(67±12)HU.病理显示:PPMA大部分癌细胞排列呈腺泡样结构,少部分呈实性及乳头样结构,细胞内有黏液分泌.免疫组织化学TTF-1(+),Napin A(+),CK7(+),CK20(-)支持诊断.结论 PPMA CT表现存在一定特征性,结合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 CT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曾卫珊;胡元明;梁翠珊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特征,探讨CT在肺LELC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肺LELC患者45例胸部CT平扫及增强资料,对比25例未行手术患者治疗前后CT改变.结果 周围型22例,11例病灶内靠外可见充气细支气管,增强扫描12例病灶内见正常肺静脉或肺动脉走行.中央型23例,23例叶或段支气管截断,远端支气管闭塞,增强扫描15例病灶内见正常肺静脉或肺动脉走行.19例未手术患者治疗后好转表现为病灶体积缩小,其内支气管较前清楚、通畅,原病灶内走行血管游离出.结论 支气管血管包埋可作为一个肺LELC较为特征性CT表现.肺LELC好转表现为肿瘤体积缩小,肿瘤包埋的支气管通畅,血管游离出.

  •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肺小结节术前定位的指导作用

    作者:方良毅;钟文昭;黄敏敏;董嵩;李俊铭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定位的指导作用. 方法 对准备胸腔镜(VATS)肺楔形切除的57例(62个肺小结节)患者行术前低剂量螺旋CT引导下亚甲蓝定位肺结节.常规引导组(简称非MPR组)39例,MPR引导组(简称MPR组)18例.对两组病灶到胸膜距离、穿刺次数、调整次数、穿刺用时、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耗时、平均剂量-长度积(DLP)、术中出血量、定位成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病灶到胸膜距离和进针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穿刺调整次数和穿刺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组平均减少0.5次,缩短3.4 min.MPR组术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较非MPR组少40.13 mGy·cm-1 (P <0.05).MPR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非MPR相当(P>0.05),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定位成功率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技术可直观显示穿刺定位路径,减少穿刺过程的调整次数和辐射,缩短操作时间,对肺结节VATS术前亚甲蓝定位有一定指导价值.

  •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汪贯习;叶葆青;杨志涛;郭健;高传平

    目的 探讨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CT、MRI特点,并观察其与病理特点的对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形态特点及CT、MRI表现,并与病理特点相对照.结果 9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其中颈胸交界1例,胸段7例,腰段1例.9例肿块均位于椎管内背侧.肿块呈梭形,长轴与脊柱纵轴平行.肿瘤由脂肪和血管两部分构成,脂肪成分CT呈低密度,MR呈短T1、长T2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血管成分CT呈等密度,MR 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镜下示病变主要由纤细的血管和其间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结论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CT和MRI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但终诊断需病理确诊.瘤体内血管和脂肪的不同比例在CT和MRI图像和镜下所见基本对应.

  •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脊柱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王朗;刘川;蒋小凤;李兵;张川;徐晓雪;杨汉丰

    目的 应用Meta分析评价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Highwire、Cochrane Library、Ovid、EBSCO、Wiley、CNKI、VIP、CBM等数据库,搜集关于CT引导下脊柱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性实验.采用QUADAS-1工具评价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后,应用Stata 13.1和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共1178例患者,得出Sen合并=0.95[95% CI (0.89,0.98)];Spe合并=0.99[95% CI(0.97,1.00)];±LR合并=93.61 [95% CI (33.68,260.22)];-LR合并=0.05 [95% CI(0.02,0.11)]和DOR合并=1952.75 [95% CI(444.39,8600.13)];SROC曲线下面积(AUC =0.99).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脊柱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以作为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的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对骨肉瘤恶性程度评判的价值

    作者:李莹;任翠萍;程敬亮;李贝贝;肖翠萍;李飞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评判原发性骨肉瘤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 对41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行DWI检查,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选用0、400、800、1000、1500 s/mm2,经后处理得到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选择感兴趣区计算平均ADC值.而后行动态增强扫描,利用分析软件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骨肉瘤的平均ADC值使用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的方法,TIC类型的分布使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分析.统计分析结果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不同b值下高度恶性骨肉瘤的平均ADC值均低于低度恶性骨肉瘤,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ADC值随着b值的升高而降低.取b =400、800、1000 s/mm2时,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平均ADC值做统计分析可得Z值和P值分别为-2.501、-2.089、-2.207和0.012、0.037、0.027(P <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3种TIC类型做统计分析可得x2值为10.876,P=0.001(P<0.05),即TIC类型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IC类型、ADC值均可独立评价骨肉瘤的恶性程度.

  • 双源CT平扫碘值联合TSH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价值

    作者:金弋人;韩丹;赵雯;蒋悦;赵卫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平扫碘浓度联合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 搜集行双能量CT平扫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3个甲状腺结节,其中恶性结节42个,良性结节31个.经双能后处理得到碘图,测量甲状腺结节及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碘含量;CT检查之前静脉血测量TSH值,采用t检验比较正常、良性、恶性碘浓度及TSH并利用ROC曲线计算独立诊断及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 良、恶性结节碘值分别为-0.4~ 1.9 mg/ml(中位数0.8 mg/ml),-3.1 ~ 1.2 mg/ml(中位数-1.6 mg/ml).鉴别良恶性结节的碘值临界值为0.16 mg/ml时,联合形态学其敏感性为78.57%,特异性为80.65%,准确性为75%.恶性结节TSH(2.53-0.76) μIU/ml显著高于良性结节(1.34±0.51) μIU/ml(t=13.24,P<0.05),平扫碘值及形态学联合TSH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为87.10%,准确性为81.65%,高于平扫碘值.结论 双源CT平扫碘值及形态学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术前测量TSH可作为辅助指标联合判断,提高诊断准确性.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吴小青;贾岩龙;余开湖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及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骨骼肌间质性炎性改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四肢近端对称性肌无力为首发症状,也可累及皮肤、关节、呼吸肌、部分咽喉肌及心肌等组织器官,愈后不佳,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尤其早期延误治疗,可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然而,目前关于DM/P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多数学者一致认为DM/PM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1,2].

    关键词:
  • 低kV技术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T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陶可伟;徐玲燕;李真;李杰;郭晓利;徐中华;顾韵茜

    目的 探讨低kV技术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T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将行CT检查的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32例(A组):使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20 mAs的剂量扫描;低剂量检查组30例(B组):使用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20 mAs进行图像采集.比较两组血管影像的客观数据值,包括图像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矢状面重建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综合评价两组图像质量.结果 A组血管CT值、SNR、CNR分别为(417.07±23.95) HU,46.42 ±4.37,42.19 ±3.73;B组血管CT值分别为:(269.94±11.38)HU,26.15±2.57,31.02 ±3.35.B组血管CT值、SNR及CNR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763、-6.763、-5.656,P值均<0.01).3名医师对A组矢状面图像主观评分[(3.00±0.00)分]与B组图像的主观评分[(2.97±0.18)分]无明显差异,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6.763,P>0.05).结论 低kV技术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T检查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在大大提高血管影像质量的同时,软组织矢状面重建图像还可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 80kVp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结肠CT造影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张妤;张征宇;胡春洪;李勇刚

    目的 探讨80 kVp管电压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IMR)并采用MPR重组在结肠CT造影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 选取经肠镜证实为结肠癌或结肠息肉的32例患者,采用低辐射剂量(80 kV,150 mAs)进行CT结肠造影检查,以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FBP)和混合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及迭代模型重建技术(IMR level 1~3)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后行MPR三维重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估指标:图像噪声(SD)、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估:采用4分法对结肠病变图像整体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图像质量客观评估结果,SD依FBP、iDOSF4、IMR(1~3)顺序逐渐降低,组间差异明显(P<0.01),组内两两比较,FBP、iDOSE4、IMR之间差异明显(P<0.01),IMR 1、IMR 2、IMR 3之间SD无明显统计学差异;SNR及CNR依FBP、iDOSE4、IMR(1~3)顺序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显著(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组内两两比较,FBP与iDOSE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MR 1、IMR 2、IMR 3之间差异显著(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低对比分辨率以IMR重建得分高,iDOSE4、FBP得分依次降低;病灶边缘锐利度评分中,IMR 1评分高,FBP低;图像失真评分中,FBP图像得分高,依FBP、iDOSF4、IMR(1~3)顺序依次降低;诊断信心评分中,IMR 1图像得分高.IMR 1图像的整体主观评分高,两名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在0.62~0.86之间.结论 80 kV低剂量结肠CT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及MPR三维重组,由于其较低的辐射剂量和较高的图像质量,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用于正常体型人群结肠病变的诊断与筛查.

  •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局部肝素化并疗效评估

    作者:李海洋;马聪;肖恩华;肖煜东;林跃丽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局部肝素化的有效性.方法 对26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经腘静脉介入导管溶栓治疗,从腘静脉处置入溶栓导管及血管鞘,分别持续微量泵入尿激酶及肝素,每4~6h分别从溶栓导管及手臂静脉抽血监测患者凝血功能,主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及纤维蛋白原(FIB),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结果 患者全身APTT值大都维持在30 ~50 s之间,局部APTT值在前24 h大于180 s,24 ~48 h在50 ~70 s之间,48 h后随着血栓溶栓的进程,全身APTT值与局部血栓段APTT值逐渐趋于一致.且患者不同时间段APTT值局部与全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随访,26例患者疼痛及肿胀均明显好转,重复静脉造影显示22例血管完全再通,部分再通4例.结论 监测局部肝素化既可有效治疗静脉血栓,又可减少抗凝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值得推广.

  • Onyx胶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临床应用

    作者:邵黎明;孙成建;张伟;杨莉莉;李学达;王彦华;王洪雨;赵晓龙;于水

    目的 探讨Onyx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因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接受Onyx栓塞治疗的患者25例,其中6例应用微弹簧圈及Onyx联合栓塞,余19例均仅行Onyx胶栓塞.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分析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再出血率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栓塞,22例术后出血得到完全控制,临床成功率88% (22/25).栓塞术后再出血率为8% (2/25),1例急诊行外科手术,1例再次行Onyx胶栓塞治疗.10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其中1例术后死于原发性肿瘤病变,余9例术后出血得到完全控制.1例术后发生脾梗死,余24例均未出现肠道坏死、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Onyx胶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安全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 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支架内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王龙;王亚运;张勇;安慧蒙;彭为;郑鹏飞;程志斌

    目的 系统评价125I放射粒子联合支架内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7年4月在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NKI、Wan Fang Data、VIP、CBM等国内外有关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内植入支架治疗MOJ相关研究.由两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及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项研究(含7篇RCT,10篇非RCT),共8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术后12个月生存率[OR=4.42,95% CL(2.67,7.30),P<0.00001]、6个月生存率[OR =5.02,95% CL(2.04,12.37),P=0.0005]、6个月支架通畅率[OR=4.41,95% CL(2.35,8.26),P<0.00001]及术后平均生存时间[WMD =3.15,95%CL(2.69,3.62),P<0.00001]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2个月支架通畅率[OR =4.41,95% CL(2.35,8.26),P=0.05]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 =0.75,95% CL(0.43,1.30),P=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内植入支架治疗能明显提高MOJ患者近期(12个月、6个月)生存率和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增加患者6个月支架通畅率.但本次研究受纳入研究的数量与质量限制,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3.0T MRI动态增强评估肝纤维化分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坤芳;廖锦元;阳腾飞;苏文;谢雨恩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定量参数评估肝纤维化分期的可行性.方法 家兔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清水及饲料喂养.于造模第6、8、10、12、16周末对兔行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获得肝脏定量灌注参数:Ktrans、Kep、Ve.扫描结束后取肝组织行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统计学分析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MRI参数差异,各定量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ROC曲线判别各参数诊断不同级别肝纤维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验结束获取肝纤维化F0~F4分别为:10、8、7、9、6例.F0~F4,Ktrans、Kep逐渐减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Ve逐渐增加,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Ktrans、Kep值在F0 vs F1~4、F0~2 vs F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ep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739、-0.530,P<0.005),Ve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306,P<0.05).ROC曲线分析,Ktrans值对判别F0 vs F1 ~4、F0 vs F1~2、F0 vsF3~4、F0~2vsF3~4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78、0.770、0.967、0.898;Kep均值对判别F0 vs F1~4、F0 vs F1 ~2、F0 vs F3~4、F0~2 vsF3~4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99、0.563、0.810、0.820.结论 3.0T磁共振定量参数Ktrans、Kep可鉴别正常肝脏与肝纤维化,也有助于鉴别轻度-重度肝纤维化.

  • MRI远端结肠造影检查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造瘘术后瘘管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才娣;黄冰;周俊霖;肖新兰;丁山;吴主强;黄金狮

    目的 探讨MRI远端结肠造影检查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ARM)造瘘术后瘘管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CARM造瘘术后伴瘘管患儿24例,包括17例中高位型、3例低位型及4例一穴肛患儿,均行常规盆底MRI和MRI远端结肠造影检查,采用x2检验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显示瘘管的准确性.结果 24例CARM造瘘术后患儿手术探查均证实有瘘管,17例中高位型中,直肠膀胱颈部瘘1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11例,直肠尿道球部瘘4例,直肠阴道瘘1例;3例低位型,直肠前庭瘘1例,直肠舟状窝瘘1例,直肠会阴瘘1例;4例一穴肛均为简单性,其中共同通道长约l cm和2 cm各2例.常规MRI图像显示瘘管5例,准确性为20.8% (5/24).MRI远端结肠造影检查中21例显示瘘管,准确性为87.5% (21/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483,P<0.01).结论 MRI远端结肠造影检查可很好显示CARM造瘘术后患儿直肠形态、肠内容物、瘘管的有无及其走行、长度及瘘与直肠的关系,明显优于常规MRI检查,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

  • 多期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在早产儿脑血流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王宏;许建铭;秦明明;杨祖铭;汤文琳;钱伟亮;李蓓荃

    目的 通过多期动脉自旋标记(mTI-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探讨围产期缺氧窘迫、感染对早产儿脑内各区域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60例早产儿在36周<矫正胎龄≤37周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及mTI-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共有50例早产儿终被纳入本研究并分为4组:围产期正常组14例、围产期缺氧窘迫组12例、围产期感染组12例、围产期缺氧窘迫伴感染组12例,4组早产儿分别测定基底节及丘脑(BGT)、脑灰质(GM)、脑白质(WM)区域的脑血流量(CBF),同时,脑灰质区域分别测定额叶、颞叶、枕叶的CBF,各组间数据先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 <0.05时,再行样本均数两两比较的q检验(SNK法),α=0.05作为检验标准.结果 在BGT区域,围产期正常组分别与感染组、缺氧窘迫伴感染组比较,缺氧窘迫组与感染组比较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窘迫组与缺氧窘迫伴感染组比较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GM区域,围产期正常组分别与感染组、缺氧窘迫伴感染组比较,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窘迫组分别与感染组、缺氧窘迫伴感染组比较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WM区域,四组C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产期正常组早产儿中,额叶与枕叶、颞叶与枕叶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额叶与颞叶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早产儿中,额叶、颞叶、枕叶局部CBF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I-ASL可以无创定量测定局部CBF,在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中优势明显;围产期感染将影响到早产儿深部灰质核团和皮层动脉血管生成;围产期缺氧窘迫和感染将会影响早产儿脑灰质CBF的区域性调控.

  • 3.0T MRI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鸿利;位寒;娄鉴娟;王思奇;邹启桂;蒋燕妮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不同参数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63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术前均常规行乳腺MRI平扫、DWI(b=50、800 s/mm2)及动态增强扫描,后利用Firevoxel软件在DWI图上(b=800 s/mm2)绘制整个肿瘤的轮廓,记录整个肿瘤体积的ADC直方图参数,包括ADC小值(ADCmin),ADC10%,ADC平均值(ADCmean),ADC中位数(ADCmedian),ADC90%,ADC大值(ADCmax),偏度系数,峰度系数,并同时生成ADC值直方图.病灶切除以后取相应标本,记录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病灶的ER、PR、HER-2和Ki-67表达情况.对ADC值进行Levene检验验证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时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并且对浸润性导管癌不同预后因素表达状态与ADC参数关系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肿瘤>2 cm组、ER阴性组、PR阴性组、HER阳性组、Ki-67低表达组分别与淋巴结阴性组、肿瘤≤2 cm组、ER阳性组、PR阳性组、HER阴性组、Ki-67高表达组比较,ADC10的平均值均较高(分别为0.973,0.966,0.950,0.947,1.020,0.963和0.885,0.855,0.890,0.879,0.878,0.890) (P <0.02).ADC10和组织学分级没有明显相关性(P值为0.354).在多参数分析中,影响ADC10的预后因素有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R表达,HER2表达以及Ki-67表达.Ki-67指数对ADC参数值影响大(标准系数SC为0.484).结论 除ADCmin以外,不同ADC参数和乳腺癌预后因素有明显相关性.HER2阳性显示高ADC值,高的Ki-67指数显示低的ADC值.

  • 乳腺BI-RADS分类在乳腺立体穿刺定位术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曦;黄伍奎;赵彦博;郭小明;文智

    目的 探讨乳腺BI-RADS分类在乳腺立体穿刺定位术与良恶性病变的关系. 方法 搜集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并术前行乳腺立体穿刺定位病例132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研究乳腺BI-RADS分类与良恶性病变、钙化形态关系以及乳腺良恶性病变与钙化形态关系,分析乳腺BI-RADS分类病变阳性预测值(PPV).结果 (1) BI-RADS分类与良恶性病变关系:良性病变4A类较多(72/77,93.5%),恶性病变4C类较多(17/21,81.0%),3类病变病理均为良性者30例,5类病变病理均为恶性者4例.(2)乳腺BI-RADS分类病变PPV:BI-RADS分类4A类阳性预测值6%,4C类阳性预测值81%,5类阳性预测值100%.(3)BI-RADS分类与钙化形态关系:3类点状钙化居多(15/29,51.7%),4A类模糊不定形钙化居多(32/74,43.2%),中间混合型较多(20/74,27.0%),4C类细小多形性居多(11/21,52.4%),线样2例均为5类.(4)乳腺良恶性病变与钙化形态关系:良性病变点状多(27/83,32.5%),中间型钙化混合较多(20/83 24.1%),恶性病变细小多形性钙化居多(15/43 34.9%),线样钙化2例均为恶性.结论 严格遵从乳腺BI-RADS分类,能更好的指导乳腺X线诊断及术前立体穿刺定位.

  • 颅内占位病变——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许珂;张勇;程敬亮;汪卫建

    患者 男,19岁,以“发现癫痫发作2月余,加重3天”为代主诉入院.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示:右额叶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体检:自发病来神志朦胧,精神欠佳,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MRI检查:平扫示右侧前颅窝底可见一较大囊状混杂长T1(图1)、长T2信号影(图2),FLAIR像呈混杂稍高信号,DWI高b值未见明显弥散受限(图3),病灶内部可见多发分隔呈多囊样改变,部分囊内可见液-液平面;病变与右侧前颅窝底分界不清,部分突入右侧筛窦;病变周围脑水肿不明显,邻近脑组织受压变薄,前额部中线左偏.

    关键词: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