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神经功能恢复及胸椎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刘炳智;谢延平;颜继英;李艳宝

    脊柱椎管内原发性肿瘤多为良性,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 ~4% ,按照其生长部位不同可大体分为髓内肿瘤(7% )、髓外硬膜下肿瘤(64% )及硬膜外肿瘤(29% )[1 ] .手术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的主要方式 ,目的是彻底剥离并切除肿物 ,解除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 ,阻止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 腰椎管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

    作者:马建兵;俞方荣;吴凡;王佳;袁琳娜

    目的探讨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腰椎管内血管脂肪瘤患者的 CT 及 MRI 资料,并分析病灶的形态、大小、部位、密度、信号等影像学特征。结果2例病灶位于椎管右前方,1例位于椎管左前方,1例位于椎管正后方;4例长轴平行于脊柱纵轴,均可见硬脊膜受压内移。4例 CT 均呈等低密度,大径3~5 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光滑,内部未见钙化及坏死等,3例跨椎间孔生长,呈哑铃状,无邻近骨质吸收、破坏,1例呈扇贝样改变。4例 MRI 均呈稍长 T1WI、长 T2WI 信号,边缘清晰,STIR 序列呈高信号,内伴斑点状低信号,2例增强扫描后可见显著强化,1例可见脊膜尾征,1例两端呈笔尖样改变。结论 MRI 对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定位及内部组织成分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为目前诊断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金标准”,CT 则提供良好的补充,CT 与 MRI 结合能提高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诊断准确率。

  •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

    作者:易自生;刘一平;谢京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方法:分析21例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肿瘤性病变13例,其中淋巴瘤6例,脂肪血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8例,其中椎间盘髓核游离6例,自发性血肿2例。结果:8例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呈包鞘状包绕硬膜囊。6例淋巴瘤T2WI呈均匀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2例合并邻近骨质破坏。3例脂肪血管瘤与3例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位于背侧硬膜外。4例脂肪血管瘤T2WI呈高信号, T1WI病灶内可见高信号脂肪组织;3例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所有脂肪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6例椎间盘髓核游离均位于腹侧硬膜外,呈结节状,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周边环形强化。2例自发性血肿信号复杂,增强扫描后不强化。结论: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有一定的MRI特点,MRI能进行有效的诊断与鉴别。

  • 侵及硬膜、脊椎的巨大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一例报告

    作者:郑炳鑫;陈晓亮;周传利;马进峰;王玉琦

    张某,女,47岁,因“腰背部疼痛6年,双下肢麻木疼痛3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当地医院检查并对症治疗,具体不详,3年前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伴尿频、尿急,无反射痛,无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无腹胀腹痛、胸部束带感,口服止痛药疼痛可缓解,近半年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加重,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查体:L1~S1棘突及椎旁压痛、叩击痛(+),腰椎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双侧臀部及腹股沟以下皮肤痛觉减退,马鞍区皮肤痛觉减退,左下肢肌力 IV 级,右侧膝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影像学检查:腰椎MRI示T12椎体下缘至S2水平椎管内占位,长T1混杂长T2信号,边界清楚,L1及L2椎体后缘骨质呈压迫性吸收,考虑室管膜瘤的可能性大(图1a~d );腰椎CT示L1~3水平椎管内占位性病变,L1、L2椎体骨质破坏(图2a~f )。

  •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诊治(附2例报告)

    作者:颜艾;周跃;闫仁福;王建华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0.14%~0.8%,占硬膜外肿瘤的2%~2.2%[1].本院近5年收治2例患者,报告如下.

  •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进;杨开勇;鞠延;黄思庆

    椎管内肿瘤是椎管内的各种组织,如脊髓、脊膜、神经根、血管和脂肪组织的原发件或继发性肿瘤,其发病率为2.5人/10万人[1].我们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共完成椎管内肿瘤切除208例,其中脊髓髓内肿瘤51例,髓外硬膜下肿瘤92例,硬膜外肿瘤6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在报告如下.

  •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

    作者:胡春洪;丁乙;王雪元;傅引弟;郭亮;沈海林;陈剑华

    目的 探讨MRI对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并进行MR分型.结果 7例均位于胸段椎管,其中上胸段2例,中胸段2例,下胸段3例.肿块位于硬膜外,呈梭形,长轴与脊柱纵轴平行,肿瘤的MR信号由脂肪和血管2部分构成,血管成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可明显强化,未见血管流空影.全部病例依MRI表现分3型:Ⅰ型2例,特点是血管成分稀少,呈细条状、斑点状夹杂于脂肪组织间;Ⅱ型3例,特点是血管成分呈团块状,占据瘤体的中央;Ⅲ型2例,肿瘤沿一侧或双侧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形成哑铃状外观.结论 MRI是诊断此病的佳方法,并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MRI分型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实用价值.

  • 椎管内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于涛;王振宇;马长城

    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佳.复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本例患者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突发截瘫入院.脊柱增强核磁共振示:T6~T8脊髓周围异常强化信号,脊柱多发椎体及附件骨质异常信号.初步诊断淋巴瘤,多系统受累.行椎板减压、硬膜外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环绕硬脊膜生长,硬膜囊缩窄变细.病理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术后患者接受化疗,4个月后随访双下肢肌力有部分恢复.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发生于疾病进展期,但以椎管内占位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罕有报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需个体化,可积极考虑术后放、化疗.对于急性截瘫者,应尽早做充分椎板减压,切除肿瘤,明确病理诊断,为今后的放、化疗提供条件.但局部化疗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 浆细胞瘤引起的脊髓压迫症2例报告

    作者:陈革;蔡立新

    浆细胞瘤占脊髓硬膜外肿瘤的9%~10%,但引起脊髓压迫症少见.我科近10年共收治2例引起脊髓压迫症的浆细胞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 椎管内硬膜外浸润型血管脂肪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朱明峰;狄广福;徐善水;刘银华;江晓春;王志春;许鹏程;刘策刚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诊断及治疗方法,加强对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予以分析。结果胸椎 Mri 平扫+增强提示:t3-5节段椎管内见梭形异常信号影,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抑脂序列病灶亦呈高信号,增强后见均匀强化;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椎管外残留,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脂肪瘤,随访3个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诊断主要以磁共振为依据,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浸润型完全切除较困难,部分切除可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 囊性淋巴管瘤致骶管扩大误诊为骶椎隐性裂1例

    作者:施清沯

    患者,男,18岁.腰痛半年,大小便失禁3个月.查体:会阴部马鞍区感觉迟钝,尤以右侧明显,两下肢深浅感觉存在,膝、跟腱及提睾、肛门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X线表现平片示骶1~3骶中嵴呈椭圆形膨胀,约6 cm×4 cm,边缘光整,无骨质破坏,诊断为骶椎隐性裂.后病情继续加重,行椎管碘油造影,造影剂自腰5向左呈弧形偏流而下,边缘整齐,无破坏,碘油积于盲端,诊断为骶管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硬膜外肿瘤.术后病理诊断:纤维性囊壁组织(囊性淋巴管瘤).

  • 转移瘤脊髓压迫症运动功能损害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

    作者:刘蜀彬;刘耀升;李鼎锋;范海涛;槐建业;郭钧;王磊;刘铖;张平;崔秋;姜维浩;曹云岑;江宁;隋佳红;张斌;周举

    目的 探讨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SCC)运动功能损害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自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连续收治的56例MESCC患者入院后按Frankel分级进行瘫痪状态评估,并进行主要病变脊椎的MRI及CT扫描.主要病变脊椎影像学评估因素包括:病变脊椎节段、侵犯硬膜外间隙、累及椎板、椎体后壁向后突出、病变脊椎连续、累及椎弓根、椎体前柱骨折、椎体后壁骨折、病变脊椎位于上胸椎和(或)颈胸交界.结果 本组56例MESCC患者瘫痪状态与侵犯椎管内硬膜外组织的影像学特征发生状况完全一致.多元回归方程表明MESCC瘫痪状态与累及椎板(X1)、椎体后壁向后突出(X2)、病变脊椎位于颈胸交界处和上胸椎(X7)等影像学特征存在线性回归关系.MESCC瘫痪状态(Y)与影像学特征(X)的优回归方程为Y=-0.009+0.639X1+0.149X2+0.282X7,其中累及椎板对MESCC瘫痪状态影响大.结论 影像学特征中累及椎板、椎体后壁向后突出、病变脊椎位于上胸椎和(或)颈胸交界可预测MESCC的瘫痪状态,累及椎板的MESCC患者易向硬膜外间隙侵犯.

  • 应用明胶海绵“三明治”法在硬脊膜缝合后预防脑脊液漏的作用

    作者:赵明东;傅云根;林红;曹盛生;李熙雷;李俊宁;董健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三明治”法(医用胶+明胶海绵+医用胶)在加强硬脊膜后方裂口缝合预防脑脊液漏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4例椎管内硬脊膜下肿瘤患者资料,根据修复硬脊膜的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常规修复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4~69岁,平均(45.2±7.2)岁;“三明治”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2~67岁,平均(44.2±6.4)岁.患者在切除椎管内硬脊膜下的肿瘤后,常规修复组采用连续锁边缝合硬脊膜后覆盖大小合适的明胶海绵;“三明治”组在连续锁边缝合硬脊膜后,加用医用胶喷涂缝合口及周缘硬脊膜,而后覆盖大小合适的明胶海绵,后再次在明胶海绵表面及周缘喷涂医用胶.结果 与常规修复组比较,“三明治”组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第3天引流量均明显下降.常规修复组在引流管拔除后7~10d仍有3例出现切口积液,经穿刺抽液、沙袋加压、俯卧体位等治疗后切口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26.5个月.常规组3个月后有5例伤口发生深部积液;“三明治”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应用“三明治”法修复硬脊膜背部损伤裂口可明显提高缝合修复效果,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降低脑脊液漏发生率.

  • 胸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诊治分析

    作者:于汪淞;张靖;徐卫国;张峰霖

    1 病例资料女,49岁.因腰部胀闷不适及双下肢麻木、疼痛伴行走不利2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腰部胀闷不适,双下肢麻木、疼痛,渐出现行走不利,当地医院MRI检查示胸椎管肿物(图1见封3),转我院拟行手术治疗.发病以来睡眠、饮食尚可,大小便无异常,无发热.

  • 椎管内肿瘤漏诊误行硬膜外麻醉

    作者:尹光芬;杨继武;范智东;张茂荷

    1 病例资料男,9岁,体重26 kg.因双下肢无力、肌萎缩,右膝关节肿胀、疼痛3月余入院.X线右膝关节片示:骨质破坏,关节间隙消失.行右膝关节腔穿刺抽出黄色浑浊液约10 ml,穿刺液涂片抗酸杆菌阳性.

  • 腰骶部神经根周围囊肿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李陵江;史建刚;常恒;汤国良

    1病例资料女,56岁.因腰骶部疼痛伴双下肢放射痛5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钝痛,双下肢疼痛、麻木不适,未在意,此后症状逐渐加重,夜间有遗尿现象,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椎间盘突出症,给予理疗、牵引,口服活血止痛剂等,症状无好转,且日益加重.

  • 显微镜手术与非显微镜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作者:宗少晖;高太行;李兵;张冉;李书振;杨渊;杨昆

    目的:比较显微镜手术与非显微镜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卫生经济学状况,探究显微镜手术是否增加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治疗成本,以了解显微镜手术和非显微镜手术治疗的卫生经济学差异。方法收集整理2010年1月-2012年6月53例行显微镜手术治疗和69例行非显微镜手术治疗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镜手术有2种术式:半椎板切除+肿瘤显微镜摘除术19例(A组)、全椎板切除肿瘤+显微镜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4例(B组);非显微镜手术有3种术式: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24例(C组)、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7例(D组)、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18例(E组)。对比各组卫生经济学指标。结果5组家属误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患者误工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住院时间、患者误工时间长于B组(P<0.05);E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患者误工时间长于B组(P<0.05)。A组非手术相关费用少于C组(P<0.05);B组非手术相关费用、总费用少于D组(P<0.05);B组手术相关费用、住院费用、总费用多于E组,非手术相关费用少于E组(P<0.05)。结论在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显微镜手术总费用比非显微镜手术少。但在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中,显微镜手术和非显微镜手术在总费用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 癌症康复中疼痛的治疗

    作者:马军红

    癌痛是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的主要问题.一些研究发现大约30%~50%可以行走的癌症病人受到疼痛的折磨,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来说,疼痛的发病率可以达到90%.疼痛影响病人的活动功能及生存质量.如果癌症的康复成功则意味病人的疼痛得到了控制.肿瘤的骨浸润,神经浸润,软组织浸润,或内脏浸润引起的疼痛占与癌症相关疼痛的65%~75%.癌症的治疗引起的疼痛15%~25%.还有5%~10%的病人主诉的疼痛与癌症无关但是也需要治疗.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主要疾病调整治疗方法,如外科治疗、化疗、放疗;心理方法,如生活方式的调整;物理或职业治疗;药理学治疗,如非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佐剂;麻醉方法如髓内阿片,局麻阻断;心理学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技术;冲击治疗如化学/放射频率治疗,外科冲击治疗等.阿片类药物在过去的30年内为首选的方法.疾病调整治疗方法:大部分疼痛是由原发性肿瘤引起的,因此,疾病调整治疗方法成为我们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切除肿瘤,化疗,放疗,外科手术等治疗.改变肿瘤对正常组织的效应确实可以长期缓解疼痛,常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外科手术可以缓解肠梗阻症状,根除硬膜外肿瘤,修复病理性骨折等.大量文献显示放疗和化疗可以明显地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放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性骨转移.二磷酸盐类药物可以控制骨转移及相关的疼痛.

  • 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冬梅;孙琦;杨献峰;周正杨;朱斌

    目的:探讨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疾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硬膜外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其他髓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发生在胸椎椎管内,3例沿脊髓长轴生长呈长梭形,1例呈哑铃形,经椎间孔向外生长.T1呈等、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均一强化.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 颅后窝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显微立体解剖学研究

    作者:潘海;付卉;吴鹏飞;王运杰

    近年来,关于颅后窝远外侧经髁手术的文献时有报导,对于延髓腹侧部硬膜内生长的肿瘤、颅颈交界处、下斜坡、枕髁与颈静脉孔区硬膜外肿瘤及其周边结构的一些疾病,由于其解剖关系复杂、结构重要、位置深在、手术困难而一度无法施行有效的手术治疗,由于传统的口咽入路术野狭小、深在且路径长,术后易出现脑脊液漏和感染等情况,现已很少采用.后颅窝中线入路需牵动延髓,且易损伤椎动脉,均受一定限制.而远外侧经髁入路既可有效地避免手术中的一些剐损伤,早期控制椎动脉,不需对延髓、颈髓等重要结构进行牵拉,又可对腹侧型肿瘤进行有效的暴露和切除[1,3,4,8,9,11,12,13].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